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晋祠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书名:大清畿辅先哲传 中册 页码:122

百,命炽炭火陴间,砖凷冻坚,灌以沸汤,昼夜趣工,三日竣。于是大同告变,宁武、应、朔相继陷,远近震惊。焕元严饬防守,申条教,练丁壮三百人,鸟铳三百杆以为御。俄传伪檄至县招抚,立命斩以徇,手碎其檄,焚之。诘朝,集众关壮缪祠下,刲羊歃血,誓与城存亡。词气激昂,吏民咸感奋。因上书抚军,谓今日贼势,恃西山为窟穴,出入开色诸口,万山崎岖,纡回五七百里,官兵进剿多阻碍,惟于山口屯劲卒数千,建旗帜,张声势足以资慑服,太原、汾、潞可恃无恐。若如今日,倏去倏来,兵疲于调发,民受其驿骚,非策矣。是岁,顺治五年十二月也。明年,忻州、定襄、交城、清源、徐沟、祁县、太谷相继陷,太原益孤立。焕元再陈抚军,请援兵。略谓:太原距省四十里,为省会门户,无太原是无省会也。今清、徐、祁、谷尽为贼有,孤城危如累卵。且贼游骑薄城者,业奋击遁去,贼愤必谋大举,乞速发满兵梂援,背城借一,事犹可为,否则焕元一死不足惜,如封疆何?抚军见事亟,先遣骑三百驰救,将军复率满兵三千继至,与贼遇,战花答村,杀伤相当。大军入城,贼亦逼城下,夜半攻西南隅,城上炮矢如雨,贼不得登,焚南门。门毁,堞亦圮。焕元急调西门精骑五百,张两翼待之,贼逡巡不敢入。又身率鸟铳队从城隙击毙数贼,贼稍却,乃运木石,撤门扉,塞空隙,为死守计。诸将议弃城,争之力。又以刍秣缺乏言,焕元曰:城外青麦足供刍秣。脱虑病民,吾请于台以贮麦易之。诸将语塞,会端重郡王博洛统兵至忻口,焕元遣使告急。王率师日驰二百里,贼严阵以待,王跃马麾兵从山颠下,大呼陷阵,贼披靡,斩其渠魁,遂解太原之围。余贼遁晋祠,王命刊木树栅,环贼垒列营困之。焕元又募窑民数百,穴其墉,

书名:雪桥诗话续集 页码:557

名压九州。欧虞褚薛不愿俦,见君之书乃点头。云云。足以箴砭世之好为险怪者。故事,修撰多外除监司,其除郡守也,自史渔村致光出守大理始。何立之送渔村诗,有藉甚龙头传故事,翩然鸿爪忽新痕之句。己丑,王公定前辈以上斋出守润州,馆阁尤以为惜,终于苏州府任,入循吏传。

金匮秦潜叔为澹如都转从孙,尝橐笔陵东岳,跨太行,绝河济汾漳,有霜杰斋诗三卷。其山右访碑诗,谓:刘耽吕梁山碑在太原、交城间吕梁山上,志称秦、汉间物,可辨者六十字,言禹治水事及舜世系。北魏刘懿碑在忻州焦氏,出土未久,盛行于时,都下、吴中多翻刻本。北齐崇胜寺碑在汾阳大相里,顾亭林搜得之。石晋史匡翰碑在太原黄陵村,朱竹垞始出之土中。石柱佛经在太原县风洞,相传北齐所刻。唐晋祠铭,太宗撰,在太原县晋祠,碑文完具而剜剔失神。唐白鹤观碑在长子县城西北隅,字半磨灭,相传虞永兴书,乾隆中,邑令王巨源构亭记之。唐铁弥勒像颂、房璘妻高氏书,在交城石壁山寺,自宋迄金,再毁于火,寺僧以所藏墨本重刻,今亦残矣。唐碧落碑在绛州州署。又泽州司马山碧落寺磨崖,亦李撰所为,与绛刻文异篆同,金刺史许安仁有记,后毁于火。唐高壁镇通济桥记及节度使王宰题记,在灵石照碑滩,磨崖对峙,乾隆中,乔文与始访得之,嘉庆辛未,邑人梁中靖有记。其南阴地关,有崇徽公主手痕碑,碑文漫漶,手痕尚存。唐妒神颂,李諲撰文,在平定承天山,元遗山诗所谓当时大历十才子,争遣李諲镵陋语者也。唐文中子祠碑,皮日休撰文,在沁州;文中子祠旧在铜鞮故县紫金山麓,明万历中,刺史俞汝为移置州城,祠今不复

雪桥诗话续集卷第八五四七

书名:雪桥诗话余集 页码:499

聚散不常,甚或溘先朝露,惟单言只辞昏昕玩讽,如平生欢,其用意为不薄也。作甫为钱塘陈善扶雅从子,乙未通籍,同官兰州。其从军谣云:金羊岭头鬼夜哭,都督新亡乌啄肉。辕门吹角大点兵,疾补马鞍磨箭镞。雪漫漫,八宝山。风飒飒,二寺滩。从官裹狐裘,士卒衣裳单。奚奴厌梁肉,士卒无朝餐。饥寒久困交河侧,欲进不能归不得。金闺少妇梦封侯,那识征夫此时色。微闻文吏供军储,连车白镪盈长途。缄縢扃鐍收戎幕,旗纛舒舒一事无。

陈宝珊景谟,尝官冀宁道,左迁宁夏郡丞。周畇叔以诗赠别云:闻说松州道,秋深尚鼓鼙。客心将朔雁,送尔固原西。榆叶关云重,桃花碛雪迷。陇梅无便寄,南望迥含凄。 兰雨真娘墓,梨云短簿祠。蛮筝清夜曲,团扇冶春词。倚玉王郎俊,量珠石尉痴。胜游能几日,憔悴鬓成丝。 太原三岁别,薄宦竟何如?俸厚全分客,官闲更着书。风花晋祠晚,烟树蓟门疏。老我东华路,劳劳感索居。 马背一樽酒,属君何限情。途穷争气节,乱剧出功名。射虎边风暗,呼鹰陇月晴。毋将迁谪意,寥落负平生。

桂氏说文解字义证稿本藏孔绣山韩斋。许印林学博为杨氏校刊此书,其篆文则日照丁少山处士艮善书也。傅梧生次韵酬处士云:名山垂绝业,久当古人看。高士应君传,穷涂无泪弹。水云交自澹,郊、岛气同寒。青主吾宗桀,深劳取友端。赠诗有青主欲同看句。缪篆精摹刻,深心托说文。遗编披叔重,奇字问扬云。早岁弃科举,斯人今不群。抱琴栖海上,寂寞赏心闻。处士校有宋本说文。光绪中赏待诏。

雪桥诗话余集卷第七

四八三

书名:大清畿辅先哲传 上册 页码:71

 所保全。出之广信府,未几卒。恭俊好义,喜济人急。

邑人陈某欠官粮三百金,将鬻其女;捐金代偿,而并嫁其女。父子并祀乡贤。

王景祚

王景祚,字振公,号迂叟,文安人。其五世祖,所谓王孝子原者也。父守明,以德行举乡饮大宾。景祚,顺治三年进士,授山西太原府推官。太原省会地,事繁剧,前任以不职罢去,案牍充栋,景祚以旬日了之。抚军祝世昌大喜,凡府省大案及文武荐劾,皆决于景祚。姜壤叛,大同人心恟惧,一日数警。抚军以景祚摄宁武道以扼其吭。景祚疾驱未至,城已为贼据,即驰归议城守,而贼骑数十万连营结寨,进逼太原。景祚从容画计,神气殊闲雅。会有蒙古兵防边撒回,途经太原,颁供顿以部牌至。景祚笑曰:破贼之策在是矣。旧例,兵马不入城。景祚与抚军议以计留之,不可得。景祚奋袂进曰:贼骑临城,人心危惧。公为大将,见贼不讨而欲倡逃乎?大军一动,势必奔溃,失地之罪,将有攸归。将军曰:非我职,奈何?景祚曰:人臣之职,诛逆是也。诚扑逆贼,安全境土,下拯赤子之难,而上不贻君父之忧,此将军之所以尽职也。将军遂出师,景祚介胄以从,与贼战于晋祠西,大破之,斩首数万,追奔数十里,拔其所据城,将军将以军法屠之。景祚跪而请曰:变肇于逆,民胁从耳。活此数万人,皆将军赐。遂止。已而王师西下,汾水暴涨,议为桥济师,檄

书名:知寒轩谈荟 页码:294

149.历代碑额之不同形式  燕舲

碑额文字、图象特异者,叶鞠裳侍讲丈《语石》专论及之详矣。蒙所见多有在叶书之外,且有新出之碑未见著录者。如洛阳近出晋辟雍碑,额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凡二十三字,分四行,“皇帝”及“皇太子”皆跳行,“皇太子”低于“皇帝”一字,其馀二行又低一字。自来碑额字数之多,行款之奇,无出其右,凡碑文所言,碑额悉苞之矣。又若山东汶上出土之唐龚丘县重修孔庙碑,其碑额只“更庙纪”三字,并不详何庙,得勿又太简乎!前者近年所出,后者乃光绪中缪艺风丈访得者。此外更有宋狄青碑,额下横刻“御书题额”四字,则额下有额者也。是碑已见近人著录,故出处不书。又唐灵运禅师塔铭,额题云“寺西石塔灵运师坟即梁帝皇嗣者也”,十五字,三行,以世系入碑额,较太宗晋祠铭碑额但书年月者,尤为新颖。唐景昭法师碑额亦恒式,而额之左右添刻“弄玉萧史”各二字,则且与碑文无涉矣。凡此已非潘苍崖、王止仲《金石诸例》所可赅括。其画象之特奇者,亦复所在多有。后魏御射碑曾见于《水经注》者,近又见于易州,其额大篆阳文,左右刻两武士持兵,隐起两旁,以代龙蟠之象,用表威武。唐叶有道碑,传本向系模刻。同治中,浙江宣平修治邑

晋祠关帝庙及关公祭祈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是最早列入佛教护法神祇的中原人物。对关公的信仰、崇拜,上迄帝王、下达民间百姓,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晋祠作为多神崇拜的祭祈宗祠,建有关帝庙,关公祭祈文化源远流长。 

流变与开发:基于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城市传统节庆研究——以晋祠庙会为例

该文以目前学界研究对传统节庆中的民族节庆讨论较多而对城市传统节庆的着墨相对较少为研究背景,首先阐释了选取庙会作为城市传统节庆研究的代表性和目前学界普遍使用的"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范式,然后总结出在文化空间生产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政府、关键性作用的市场、主体性作用的民众和基础性作用的文化4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视角,并用这些视角分析了晋祠庙会流变的原因以及现存的问题。最后,依据上述4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促进精细化发展、提高民众参与度以及实现文化再生产的开发建议,希望可以"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庙会的分析为城市传统节庆活动提供参考。 

山西晋祠庙会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研究

庙会作为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是从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而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是庙会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庙会活动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流行于山西太原地区的晋祠庙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庙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信仰变迁与产生功能相关问题,晋祠庙会在形成之前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之后转变为以祭祀圣母寿辰为主旨的庙会,最后因新时期的晋祠成为山西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自然而然晋祠庙会就成为了旅游景点的“附属品”。而晋祠在历史中的这些变化,一方面是随着信仰的转变进而发生改变的,另一方面,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社会大背景影响之下的结果。尽管晋祠庙会是作为庙会的个案进行研究的,但是通过它的变化,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缩影,这既是社会变革下的影响,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需要。同时,围绕着晋祠庙会的诸多方面都与艺术产生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庙会载体的庙宇圣母殿、水母楼、水镜台、献殿是我国宋代、明代以及金代的建筑艺术,作为庙会信仰对象的圣母娘娘与水母娘娘是我国宋代与明代的雕塑艺术,除此之外,作为仪式活动中的各类艺术表演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可以说围绕着晋祠庙会处处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