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作为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是从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而生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是庙会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庙会活动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流行于山西太原地区的晋祠庙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庙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信仰变迁与产生功能相关问题,晋祠庙会在形成之前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之后转变为以祭祀圣母寿辰为主旨的庙会,最后因新时期的晋祠成为山西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自然而然晋祠庙会就成为了旅游景点的“附属品”。而晋祠在历史中的这些变化,一方面是随着信仰的转变进而发生改变的,另一方面,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社会大背景影响之下的结果。尽管晋祠庙会是作为庙会的个案进行研究的,但是通过它的变化,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缩影,这既是社会变革下的影响,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需要。同时,围绕着晋祠庙会的诸多方面都与艺术产生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庙会载体的庙宇圣母殿、水母楼、水镜台、献殿是我国宋代、明代以及金代的建筑艺术,作为庙会信仰对象的圣母娘娘与水母娘娘是我国宋代与明代的雕塑艺术,除此之外,作为仪式活动中的各类艺术表演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可以说围绕着晋祠庙会处处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