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宝地。
云会寺北为构虚轩,又北为绘芳堂。构虚轩西南为清可轩,又西为味闲斋,斋北为绮望轩。(清漪园册)
〔臣等谨按〕清可轩石壁间御题曰集翠,曰诗态,曰烟霞润色,曰方外游,曰苍崖半入云涛堆。
乾隆十七年御制清可轩诗金山屋包山,焦山山包屋。包屋未免俭,包山未免俗。昆明湖映带,万寿山阴麓。恰当建三楹,石壁在其腹。山包屋亦包,丰啬适兼足。颜曰清可轩,可意饶清淑。璆琳匪所宜,鼎彝或堪蓄。挂琴拟号陶,安铫聊仿陆。人尽返淳风,岂非天下福!
〔臣等谨按〕清可轩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绘芳堂北隔河为嘉荫轩。(清漪园册)
〔臣等谨按〕万寿山后溪河亦发源于玉泉,自玉河东流,经柳桥曲折东注。其出水分为三,一由东北门西垣下闸口出,一由东垣下闸口出,并归圆明园西垣外河;一由惠山园南流出垣下闸,为宫门前河,又南流由东堤外河,会马厂诸水,入圆明园内。
寿堂,前有大石,镌御题青芝岫三字。东曰玉英,西曰莲秀。
长元按:青芝岫卽明米万钟所运大石置良乡者。
乐寿堂后,折而西为方池。池北为乐安和,西为长廊,达石丈亭。西北为养云轩、餐秀亭,亭后
石壁勒御书燕台大观四字。西为无尽意轩,稍北为圆朗斋。无尽意轩之后为慈福楼,楼西为大报恩延寿寺,详郊垧。罗汉堂后为宝云阁,阁西为邵窝,为云松巢,又西为澄晖阁。东南有三层楼,额曰山色湖光共一楼。西为听鹂馆,馆西为石丈亭,为石舫。舫北有楼,为延清赏,西为旷观斋,又西为水周堂。自此以北建城关,关上有楼奉关圣。循城北折而西为园之西门。怡春堂后,城关以北为惠山园,内池数亩。池东为载时堂。北为墨妙轩,内贮三希堂续摹石刻,墙壁间嵌墨妙轩法帖诸石。园池之西为就云楼,稍南为澹碧斋。池南折而东为水乐亭,为知鱼桥。就云楼之东为寻诗径,径侧为涵光洞。迤北为霁清轩,轩后有石峡。其北卽园之东北门。
长元按:惠山园仿无锡秦氏寄畅园也。载时堂、墨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为园中八景。
惠山园西为云绘轩,东为迎緑轩,后为随安室,又西为花承阁。阁之左为多宝琉璃塔,下有碑勒御制颂。西北度桥为城关。又西折而北,为园之北楼门,在万岁山之北。门外以南为长桥。长桥南佛寺三座,曰须弥灵境,曰善现寺,曰云会寺。云会寺北为构虚轩,为绘芳堂。西南为清可轩,西为味闲斋,斋北为绮望轩。绘芳堂北隔河为嘉荫轩。
图五十 佛香阁
图五十一 由排云门前望佛香阁
(图五十二)湖山真意。又西,临湖为石丈亭。亭外屹立水中者为石舫、(图五十三)游船集于此处。(图五十四)寄澜堂、临河殿、延赏楼、小有天等。又西行,通荇桥,(图五十五)度桥为迎旭楼、澄怀阁。
(三)山之北部:最高者为智慧海,在佛香阁上。右为云会寺,左为香岩宗印阁、须弥灵境、苏州街、(图五十六)善现寺。东为花承阁,有琉璃多宝塔。(图五十七)西为香岩堂、清可轩、赅春园、味间斋。临河为绮望轩、轩下有石洞,乾隆时建。以上山之四周景物尽于此。
图五十二 画中游
绮望轩建筑群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始建于清乾隆朝,是清漪园时期后溪河畔重要景观,咸丰十年罹难后未能重建,现仅存遗址。本文首先通过档案文献的梳理,厘清了"绮望轩"、"寒香阁"、"停蔼楼"等建筑题名及其空间位置;然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手工测量结合的方式对遗址进行翔实测绘与调查,综合研判相关样式雷图档、清宫档案、御制诗等材料中的空间关系与尺度等信息,并参照同期园林建筑实物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度权衡,对清漪园时期绮望轩建筑群遗址进行了复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