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以为孔子立道德仁义之教者何?盖三代以前非孔子不明,三代以后之教,非孔子不立。亦犹江、淮、河、济,非海不纳,嵩、岱、恒、华,非地不载,道德仁义,非孔子不垂也。国学始于元太祖,置宣圣庙于燕京。由元及明,代有损益修葺。至本朝而崇奉规模为大备,列圣右文临雍,必事轮奂。乾隆戊午,朕诣学展仪,先诏易盖黄瓦,聿昭茂典。然丹雘虽致饰壮观,而上栋下宇,风雨燥湿,历年既久,浸攲是虞。爰以岁丁亥发帑二十馀万,特简重臣司其事。越己丑仲春告蒇工。朕亲释奠,以落成焉。先是,言臣有以宜乘此时修复辟雍圜水之制为请者。礼官以为三代之制,弗相沿袭,实政不必泥古。朕以其言良是,遂从之。门殿诸额,一准会典,皆亲书,各悬于其所。举大工者,必泐碑以志,故叙其事书之。若夫述孔子之言,仍以颂孔子,是犹绘日月星辰以象天,朕有所不能。
自顷道丧文敝,圣功神化,澌灭殆尽。本篇采録旧碑,取历代宣扬圣化者,冠诸篇首,教训正俗,或有取尔。
天宁寺铜磬 汉明帝时物。每诵、经书其经帖于止,则磬自鸣经完则止,见《耳新録》。
天宁寺塔顶碑 《泠然志》:“京师天宁寺塔,建于隋开皇末。最上一层,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时,僧有拓本,索之不可得也。”
隋白马寺尊胜陀罗尼经幢 《析津日记》云:“宣南白马寺,隋刹也。后有尊胜陀罗尼幢,上刻‘仁寿四年正月上旬造’。”
隋感应禅师碑
倪岳《清溪漫稿》云:“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居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岩。一日,二童子来拜于前,卢纳之。久旱不雨,二童子委身于潭,化青龙,一大一小,果得甘雨。事闻,赐卢师号曰感应禅师。建祠设象,立碑以纪其事。”按,卢师并详《名迹、河渠略》。
唐尉迟敬德造观音像 旧存虎坊桥越中先贤祠侧眼药庵。今无存。
唐淤泥寺心经幢
即今鹫峰寺。碑末云“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吉日建立”。《古林金石表》云:“京师有唐人所书《心经》二。一贞观二十二年刻石,在淤泥禅寺。”
石灯庵心经石刻
《帝京景物略》云:“庵旧名吉祥。万历丙午,西吴僧真程,自云栖来,葺之而居。发古甃,下得石幢一,式如灯台,傍镌般若《心经》一部。唐广德二年,少府裴监施朝,请郎赵偃书,适黄仪部汝亨过其地,以庵甫治,而灯适出,遂手书额。自是称石灯庵焉。”
北留寺残碑 《燕都游览志》云:“寺在阜成门迤北一里许。”
万松老人塔额 万松老人,金元间名僧也。事实详《名迹略·上篇》。此额书法遒劲,当是元初名人所书。
戒台寺碑 金天德四年,韩昉撰,高衎书。近漶漫不可识辨。
佑圣国师塔颂
塔即庆寿寺九级塔。《帝京景物略》云:九级者,额曰“特赠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碑题王万庆撰,略曰:海云名印简,山西之宁远人。八岁,礼中观治公受戒,修童子行。年十一,能开众讲义,济众凶岁。金宣宗闻之,赐号通元广惠大师。宁远城陷,师与中观皆执。成吉思皇帝遣使语太师国王曰:“老长老、小长老可好?”自是天下称小长老焉。一夕,梦神速其行,乃来燕。时中和老人章公住燕之庆寿寺,梦僧杖而入门,踞狮子座。是日师至。师所著语録曰《杂毒海》。
清水院创造藏经记
记文僧志延撰。咸雍四年立于观音山寺至龙王堂。《金石萃编》云:“清水院在京城西七十里,距圆明园三十馀里,宛平县所属也。山半,泉下注如垂绅,至山麓,则有龙潭以潴之。清水院额始于辽,而沿于金。”《帝京景物略》载金章宗有八院,此其一也。后易名灵泉。明宣宗宣德三年建寺,更额曰“大觉”,今仍之。碑在寺内龙王堂,游迹所不到,致传拓絶少。清乾隆戊戌九月二十七日,昶从寒芜落叶堆中搜得之。碑额书“奉为太后皇帝万寿大王千秋”。皇帝即道宗,太后则道宗母、仁懿皇后萧氏也。大王者,辽《百官志》:“初名夷离,太宗会同二年,改称大王。有南北二院,皆分掌部旗军民之政,谓之知大王事。”《道宗纪》:“咸雍二年三月,以东北路详稳耶律韩福奴为北院大王。三年十二月,以东北路详稳高八为南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