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
又西为堂子胡同,有法学分院,又为北平大学办公处。又西转南为石虎胡同,旧有裘日修赐第在路北,裘之先为吴三桂宅,今为蒙藏学校,武功卫。自李阁老以北为太仆寺街,衍圣公府在焉。西接伞子胡同,今改称槐里胡同。南为西单商场。太仆寺以北转西,为背阴胡同,有张文襄祠,门榜曰“楚学精庐”。直北为皇城根,顺皇城根而西为灵境宫,明之灵济宫。内有井儿胡同。西为东斜街。东口口内,旧有礼亲王府,今为华北学院。
华北学院略史:
民国十年间,蔡元培鉴于当时国立大学往往感受政潮影响及制度拘束,不能推行最新式教育和理想的育才方法,乃集合在平各流建立华北大学,蔡自任校长,定校址于西安门大街。十四年迁顺城街。十六年因校舍仍感不敷,乃迁入现址,故礼亲王府旧址也。
东即东安门外南皇城根。北为大、小酱房胡同,缸瓦市。再北抵东安门外大街。
入宣武门而北,为宣内大街。北为甘石桥、缸瓦市大街。路东有沙锅居,相传清初即有之,日以一豚饷客,不涉他味,日晌午则闭市矣。
郑孝极诗:
花猪肥美谢珍羞,风尚原来自满洲。但使微臣知卜画,未须肉食诮无谋。
西曰宣内西城根。东曰象坊桥,旧日参众两院在焉,今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
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略史:
法商学院,前清为进士馆,旋改法政学堂,校址均在太仆寺街。民国元年,合并法政、法律、财政三校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邵章、周兆沅、饶孟任、吴家驹继续任校长。十二年,改组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江庸为校长。十四年,拨参政两院旧址为校舍,原址设预科。十五年,解散中俄大学,收编该校学生为俄文法政系。十七年,北平大学成立,改为法学院,谢瀛洲、白鹏飞继续任院长,设法律、政治、经济三系。二十三年合并商学院,改组为法商学院。
众院西为大明濠,自宣武门外入水关,南北直贯阜城门大街,以达于西直门大街,今已平为马路,曰沟沿大街。象房之南为抄手胡同,小市昔颇繁盛。北为头发胡同,涭水河,石驸马大街。熊希龄居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此。自沟沿大街以西,象房桥以北,为象来街。又北为前王公厂,又北为永宁胡同,为后王公厂。又北为东太平街,又北即石驸马大街之西头。西南直达之大街,曰南闹市口。宣武门西城根之西,与象房桥相接者,为国会街,西为槐抱椿树庵,前、后老莱街。再北为西太平街。再北为鲍家街。其西为太平湖,旧醇亲王府,祠堂在焉,今为民国学院租用。(详《名迹略》。)
自石驸马大街以北、沟沿大街以东,为教育部街,今改市党部街。其西转弯处,曰参政胡同,王揖唐参政时之旧名。东为东铁匠胡同,察院胡同。自鲍家街以西,曰宗帽头、二、三、四条胡同,《顺天府志》作粽帽。北为丘祖胡同。自鲍家街以北,曰前百户庙,后百户庙,西铁匠胡同。报子街以北,为旧刑部街,白庙胡同,旧宝竹坡侍郎故宅在此,舍饭寺、皮库胡同、大木仓、郑王府在焉,今为中国大学,大门在二龙路。
中国学院略史:
中国学院创办于民国元年冬季,租前门内愿学堂为校址,初名国民大学,宋教仁、黄兴继续任校长。四年,与吴淞中国公学合并,称中国公学大学部。五年,改名中国大学。十年,校长姚憾辞职,王正廷继任。十一年,设募集基金委员会。十四年,购得郑王府为新校址。十八年,呈准国民政府,按月补助万元,王校长更向中比庚款委员会及各方募款,以为扩充校舍建图书馆之用。
又北为辟才胡同。自是而西之东西胡同,曰磨盘院,曰京畿道。又北为二龙坑,今为二龙路。又西为北闹市口。北为王爷佛堂。又北曰太平桥。有贵人关,旧名鬼门关。有高义拉,今改称高义里。自辟才胡同以北,为红庙。其斜出者为西斜街,体育研究社在焉。
北平体育研究略史:
社址在西单牌楼北,西斜街五号。于民国元年成立,其教授国术,分徒手、器械两种。于社外附设体育学校及体育讲习所。出版部有《体育丛刊》《体育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