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镇窑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景德镇
精度维度:
关键字: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窑炉之一,景德镇窑系属于宋代六大窑系之一。诞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
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完备的陶瓷产业体系,广泛的国际影响,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深度开放城市。
景德镇窑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年间。建国后发现瓷窑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窑、石虎湾窑、黄泥头窑最早,均为五代时期。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10

举行春秋二祭。荃孙与祭毕,即与诸友徘徊松下,清风谡谡,洒人襟袖。孙枝若此,愈令人慨想当年矣。又旧有毘卢阁,三十六级,阁外通廊,环行一周,俯视西山,若在襟袖。今亦圮。阁内祀有观音,盖窑变也。明神宗时,李太后崇礼大士,欲得一磁相奉之。举念间,景德镇窑中诸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宴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字,篆法宛然。献之阙下,命供于寺。今瓷观音奉于正殿之后,北向,龛座周镌高宗《御制窑变观音像记》。又有海棠院。海棠干数围,亦元时物,今已废为染衣之所。其殿庭之右,恭立《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对立者为明成化御制碑。每月朔望及二十五日,旧有市。其寺左有槐楼,久废。又左为广德寺,太监王勤为僧德观请白金千两修造。阶东有《匡山释宗林碑》。又寺西北隅有小报国寺,寺中有辽乾统三年石幢,今无考。"《排闷录》:"寺建于报国寺之东南,都人至今目为报国寺,然实非报国旧址。"归有光《赠大慈仁寺左方丈住持宇上人序》曰:"大慈仁寺在京城宣武门外西,寺盖孝肃皇后以其弟为僧,故为太后时建此寺。宣[宪]宗皇帝两制碑记,⑤顺奉母后之志也。余舍于寺左方丈,见其长老,云祖师名吉祥,姓周氏,为儿时好出遊,尝出不复归家,家亦不知其所在。太后自未入宫,师已与其家不相闻,久之去,祝发于大觉寺。然常游行市中,夜即来报国寺伽蓝殿中宿。太后意亦若忘之。忽夜梦伽蓝神来言,后弟今在某所。英宗亦同时梦,梦觉相与言皆同。即日遣诸小黄门以梦中所见神言求之。至则见师卧伽蓝殿中,遂拥以行。小黄门白入见,帝后皆喜,后问所以出游及为僧时,为泣下,因曰:何如今日为皇亲耶?吉祥不愿也,复还寺。后不能强,厚赐之。英宗宴驾,太子即位,后为太后,出内藏物建大慈仁寺。报国寺故小刹也。今为大寺,其西伽蓝殿犹存云。孝宗时,太后为太皇太后,为立护勅碑,碑所载庄田无虑数百顷,师以左善世示灭,帝遣官致祭。师时所招僧至数百人,

书名:藤阴杂记 页码:73

蝶衣乱舞轻风下,莺语流连夕照时。况有虬松堪徙倚,红霞青籁晚参差。”

毗卢阁诗多名作,独查查浦绝句:“十三松下小回旋,杰阁毗卢尺五天。笑指卢沟桥上影,人随车马蚁衔连。”高念东亦寓慈仁寺,有诗云:“缁尘不到梵王家,铃语天风静若哗。客久能诗龙树偈,僧贫解饷虎丘茶。名山遥忆心先往,帝里重来鬓已华。栖鸽禅房原自好,一枝休羡上林鸦。”又季秋登阁诗:“野色横今古,西风满帝州。山寒云外出,水远日边流。万象秋皆静,浮生倦亦休。长松幽意惬,少为夕阳留。”

明宪宗建慈仁寺,为母后祝釐,颁名画百二十轴,皆天堂地狱变相。大毗卢阁高三十六级,长廊四周,城市郊原,历历可睹,仰瞻宫阙,如傍云霄,俯眺西山,俨入襟袖。殿前双松,当时已称数百年物,东一株高四丈馀,偃盖三层,涛声满天;西一株仅二丈馀,低枝横荫数亩,鳞皴爪攫,以数十红架承之。阮亭作双松歌。又言其下可置数十席,出总圣门为海棠院,皆僧寮也。海棠干数围,亦元时物。阁后有窑变观音,高尺许,宝冠绿帔,相极慈悲。寺前后凡七层,今毗卢阁改为平殿三间,双松竟轝入木厂,海棠院今废为染衣之所。惟窑变观音尚存,仰荷睿藻题咏,珠龛宝座,装饰精严,游人瞻玩,辄不能去。乾隆己丑秋,同人往游,予亦有句云:“联镳出访慈仁寺,一带荒畦种野蔬。髯叟久经悲火化,金仙闻已罢楼居。珠龛白定瞻慈相,翠竹黄花绕佛庐。怪底绛裙曳环佩,海棠月冷听经鱼。”茶馀客话北墅绪言:都门报国寺毗卢阁内,祀有观音,盖窑变也。明神宗时,李太后崇礼大士,欲得一磁相奉之。举念间,景德镇窑中诸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