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牛街
所属分类: 公共建筑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之前属宣武区)。
精度维度: 介于东经116°20′36"~116°22′06″,北纬39°52′54"~39°53'18"之间
关键字: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1

~

北京牛街志书

《冈志》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2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

北京牛街志书 --《冈志》

(修订本)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编

刘东声 刘盛林 注释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4

  

  目 录

《冈志》之发现及其价值(代序)

冈志

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

后记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

《冈志》之发现及其价值(代序)

  在历史文化古城北京的西南角,有一条自元代以来因回族人民聚居著称的街道 -- 牛街。在牛街地区长期流传着一本记载牛街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志书 --《冈志》,但是近百年来已经见不到了。解放以后,牛街知名人士刘仲泉先生(1885-1957)听说回族乡老古绍宸先生(1895-1956)家存有原牛街礼拜寺的一本《冈志》手抄本,经他联系,由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持介绍信从古氏处取回了这册《冈志》,亲自抄录了两份,并根据这册抄本,补充、续写了《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一书(简称《冈上志》)。现在古家存本、刘氏抄本以及刘氏补写的《冈上志》都已毁于"文化大革命",只有首都图书馆尚保存一份《冈上志》的抄录本。如果从这本《冈上志》的抄录本上删去刘仲泉先生的注解和续上的新内容,还可以看出当年古家保存的那本《冈志》的原貌。

  1988年春季,已故北京史专家张次溪先生的公子张叔文同志献出了他家秘藏的另一本《冈志》抄本,计57页,用毛笔工楷抄就,上有读者用朱笔圈读过的痕迹,并有批注。纸色黄旧,已残破,张氏自行装裱过。其末页文意未尽,可见这本《冈志》也不是完整的,但比古家藏本要丰富得多。显然这是个重要的发现。本书刊印的就是张家所藏的《冈志》抄本。

  张家所藏抄本的封面上写明"燕山沈凤仪抄录",说明了抄录者的名字。书内有一处写明"道光辛卯春二月五日抄录",说明了抄录的时间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鉴于此行以后还有一些文字,因此抄完的时间可能稍晚于这个时候,作者佚名。书内有一处出现了"赵士英"的名字,是否就是作者,尚待研究。从内容看,书内详细叙述了康熙年间的事情,据此推断,这本书成书的时间当是雍正初期。以上是对《冈志》一书成书和抄录时间的分析。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6

  《冈志》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第一次记录了牛街地区回族人民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北京地区回族聚居,一般说大量迁来是在明朝。《冈志·小引》一节写道,那时牛街一带"地势高耸,居教人数十家,称曰冈儿上,居民多屠贩之流",既说明了《冈志》书名的来历,也说明了明朝时这里的回民已从事牛羊肉业。那时回民中的有地位者居住在"城内东西牌楼,号曰东西两边"。

  明朝对清真寺采取保护态度,这从现在保存在上海市松江县缸甏巷清真寺内的《重修真教寺碑记》碑刻可以得到证明。"明洪武二十四年,特谕赛哈志主持,香火所在寺有倾颓,许重修,不许阻滞。"这段文字有力地说明,明朝是保护伊斯兰教的。在明初这种重视民族团结并保护伊斯兰教精神的影响下,牛街清真寺在明朝宣德、正统、弘治、万历年间,曾4次得到扩建或修缮。这种情况一直到清代才发生了变化。《冈志》记载:"大清兵入阙,驱民出城。居两边者失其所有,遂尽趋冈儿上。迩来时移世易,年久贫富变迁,向之茅舍零星者,今且烟火万家矣。"清初满族入关,驱逐汉人和回民出内城,使牛街一带的居民构成发生了变化,后来这个地区逐渐富裕起来。《冈志》有一段文字说明清初牛街牛羊肉行业的繁荣情况:

  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血流成渠,各色人等嘈杂喧阗,执刀者、缚者、吹者、剥者、扛者、执秤者;又有街芬单接血者、接皮者、买肉者、剐膜者、拣毛者、收杂碎者、剜入胸胫(按:疑"胫"为"腔"字之误)者、划肚脆者、去骨炼 首琳油者、经纪说合者凡数十行,无虑数千家莫不饱食暖衣,仰给于牛羊。

  这是一个难得的资料。现在具体描写明清两代社会状况的材料,只能从浩如瀚海的笔记中去寻找,很不容易。这一段讲康熙十五年牛街屠宰业的资料(其实也是明末的情况),可以看出明末商业经济的概况。

  清王朝对富裕起来的牛街回民进行了限制,同时在政治上也进行了镇压,改变了明王朝保护宗教、维护民族团结的态度。

  《冈志》一书揭露了三件回族受压的事实。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7

  一是康熙三年,在看戏时因一回民误踩一汉族少年的鞋,发生争执,引起汉回械斗,最后官员受一些汉人贿赂,诬陷回民造反,并严刑拷打。"法官逐日夹讯,血浸台砌","捕系人多,狱中至不能容","汉人恃财货,教人恃忍刑"。《冈志》生动地描写了回民团结御侮的民族感情。"东西两街口置箩筐,教人贸易回者无不置钱其中,为狱中饮食之费,每日备鸡鱼鸭肉、米面菜蔬八九担赴狱中,络绎不绝,凡五阅月"。

  二是书末"赵家井"一节,虽然书页残缺不全,但也可看出康熙二十二年回民马二(还是个营兵)因为汲井水误踏垄埂,被园主吊打致死。马二的弟弟诉诸礼拜寺,百余穆斯林愤起报仇,捣毁赵家财物。后来官府出面,"狱具凡三十余人,并流三千里。发配之日,掌教亲族,送于广宁门外,牵衣抱首,......"这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流民图。

  三是康熙三十三年那件有名的"回民奸细案"。新疆哈密古尔巴尼、沙革阑德进京进行反对满族统治的活动。古尔巴尼被巡卒所获,供出曾寓居在牛街礼拜寺老师赛一德家。于是,京兵星夜包围了礼拜寺,捕走了赛一德等人。主持这个案件的理藩院尚书满丕主张"京城回民私通外寇,谋危社稷,此大逆也",应"无分首从,尽屠之,以除心腹之大患"。一时牛街黑云压城,回民被编造成册,听候杀戮,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康熙皇帝过问了这件事。康熙是个有远见的皇帝,他说:"京城回民亦朕之赤子也。彼各有身家性命,岂肯通连外寇以自丧其身,此必无之事也。或者回民尚义,同类相亲,致有此累,彼若知其叛者,早出首矣。尔只严缉奸细,毋株连好人。"于是危解。"都中各寺俱开经答谢,教中男妇各捐其所有,以为祝筵之赀。途遇者皆有更生之贺。"这一段虽以歌颂康熙皇帝的英明而告终,但也揭露了清王朝对回族的镇压和迫害。这些材料能够记载下来,正是《冈志》一书珍贵之处。

附印在这本书里的还有刘仲泉先生抄录并补充的《北京牛街冈上礼拜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8

  寺志草稿》一书,目的是为了使读者看出古家保存的那本《冈志》抄本的面目。同时,《冈上志》一书中所载原古家存本中《康熙已卯年讲班》和《枷孙四稳于寺前》两节正是张家所藏沈抄本所没有的。古籍在传抄过程中由于抄录者的目的不同,各自有所增删,所以合看两个抄本,材料就比较全面。

   《冈志》一书还当会有其他抄本存在。我们渴望着将来有比沈凤仪抄本更完整的版本出现,以便对牛街回族的历史作更详尽的探讨。

  

   编者

   1989年2月10日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9

冈 志

燕山沈凤仪抄录

小 引

明,宣武门之西南,地势高耸,居教人1数十家,称曰"冈儿上"。居民多屠贩之流;教之仕宦者,率皆寓城内东西牌楼2,号日"东西两边"。居两边者,视冈上为乡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3,则冈上为城内地。明亡,大清兵入阙,驱民出城,居两边者失其所有,遂尽趋冈儿上4,迩来时移世易,年久贫富变迁,向之茅舍零星者,今且烟火万家矣。或讹称曰:"槁儿上",亦日:"阁儿上"5,此皆声之转也。

① 教人:回教人,也就是回族人,过 去不分。

② 东西牌楼:即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牌坊虽早废,四牌楼之名仍存,今称东四、西四,乃四牌楼的简称。

③ 据明《一统志》: "外城亦曰罗城。明嘉靖三十一年筑。......"外城建成后,把南郊包围在城内;基本上是现在宣武崇文两区的地区。过去习惯把东、西城称为内城,宣武、崇文门外地区称为外城。元大都建成后,冈上(牛街)地区即为大都城之南郊。到明嘉靖间修筑外罗城后,冈上就成为城内地。

④ 清顺治元年五月十一日(公元1644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驱除北京居民出城,仅以南城为民居。这次驱民不分回汉一律驱逐。

⑤ 阁儿上:此处"阁"也读如"稿",过去也有人写作"藁",都是由"燕角"这个地名的"角"字音转来的。牛街的老人们在北京解放前,仍把南线阁、北线阁(南燕角、北燕角)两条街说成"南阳稿儿"、"北阳稿儿",把《冈志》称作《藁志》。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12

疆 域

东至愍忠寺1,西至宝应寺、峨嵋庵2,南至白马寺、鱼脊庙3,北至报国寺、增寿寺4;周回十余里。

形 胜

俯瞰右安,背拥宣武5,西北广宁关6为京师咽喉。东,南衡街7,乃衣冠之渊薮。市肆稠蜜[密],讴歌相闻,冲要之区也。

① 愍忠寺:即现在法源寺。据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为追悼东征阵亡将士而建,故名"愍忠"。其地为唐幽州镇城东南隅,子城东门之东。明正统七年重修,改名"崇福",清雍正十一年重修,赐名"法源"。

② 宝应寺:在今牛街西登莱胡同。相传为唐刹,明万历年间重修,现为登莱小学校址。峨嵋庵无考。

③ 白马寺:在法源寺之南。50年代初,在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大楼对面的坟地内,曾刨出白马寺界石一块,可证寺址所在。相传白马寺为隋刹,明洪熙元年(1425)曾重修,早废。鱼脊庙早废。

④ 报国寺:在广安门内路北,系辽建,至明初已圮,明宪宗时重建,现报国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增寿寺也在广安门内大街北侧,即今回民学校附近,明朝敕建,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早废。

⑤ 右安、宣武:城门名。牛街与右安门之间,北高南低,故称"俯瞰"。

⑥ 广宁关即广安门。

⑦ 南衡街即南横街,在牛街南口东。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14

寺 宇1

敕赐礼拜寺,在西街2路东。前门为望月楼,左右有角门。其内,南北为掌理之所。二门内,倒座率礼亭前3,大殿二重(按:"大殿"前缺一"接"字),抱厦一重,旁夹以穿堂,南北雕窗十二;殿内户五楹,深倍之,通连作券门之形。殿之前为鸣礼楼4,左右有碑亭。南北厢房各五楹,东为七间殿;殿之左右庖湢设焉5。明世,奉敕建(按:恐有误,应是"敕赐"),俗呼大寺,亦曰西寺。新礼拜寺,在东街6路西。明崇祯年间,因寺改独班7,有杨、李二姓,誓不从独,捐赀创建,仍聚连班之众。后西寺复改连班,此寺遂废。康熙八、九年间,独班渐盛,张、阎等姓复营建之,为独班新寺。五十年改封翁8奏请,得敕赐永寿寺,俗呼为东寺,亦曰小寺。

①《冈志》沈抄本在《寺宇》首行上天头处,有小字眉批"□创建□月之□由",在重新装订时被裁掉三个字,按残存笔划推测,似为"□创建年月之来由"。

②西街:即牛街

③率礼亭:是教长率领礼拜的处所,俗呼为窑殿。因亭无门,与大殿相通,所以称为倒座。

④鸣礼楼:通称"邦克楼",有时文字中称"唤拜楼"、"宣礼楼"。"邦克"为波斯语音译,意为"召唤"。

⑤庖湢(pao bi):即厨房和浴室。

⑥东街:即教子胡同,这是牛街回民的口头称呼。

⑦独班与连班:伊斯兰教规定,在集体作礼拜时,要排成班(行),由"伊玛目"(教长)或其指定的宗教师率领大家礼拜(如无宗教师也可由群众中有宗教修养者率领)。领拜人排在行内不单独地站出来叫连班,领拜人站在行列的前面,独自人,叫独班。 采取连班或独班办法,本是对教规的不同理解,但过去往往因见解不同造成纠纷。现北京各清真寺都是独班,由教长领拜。

⑧改封翁:即改弼廷,由于子孙显贵,受到皇帝封赠官衔故称为封翁。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15

街 巷

东街俗名轿子胡同 西街俗名牛街 大圣安寺街 火药局1 小圣安寺街 贞节坊俗名熟肉胡同2 栅栏胡同3 白纸坊4 枣林街 愍忠寺街 瓦街俗名羊肉胡同5 簪儿胡同6 麻道胡同7 香儿胡同 老军地8 醋张儿胡同 郑家园 甄家穿店 丁家穿店 史家坑9 水平庵 陈家园 穆家园 薛家园 楼房坑10 白马

①火药局:从抄本的字迹上看,笔画拙劣,显系后加。火药局距冈上较远,若按冈上地区,南仅至今牛街南口外,西至今南线阁,以此相准,则火药局不应在冈上范围之内。火药局旧址即今白纸坊五四一工厂。

②贞节坊俗熟肉胡同:"熟肉"一词与牛街回民经营的牛羊肉业有关。熟音shou,牛街居民把"熟"字加儿化音而不读出"肉"字,成为shouer胡同,后由"熟肉"雅化为输入胡同。但至今牛街回民仍习惯称为shouer胡同。

③栅栏胡同:清《顺天府志》作沙栏胡同。沙栏或作沙拉。《顺天府志》援引《析津志》:"沙拉市一巷,皆卖金银珍珠宝贝,在鼓楼前。"这指的是元代大都城内的珠宝街。根据上述记载,回族聚族而居的冈上地区,出现以蒙古语沙拉作街名,很可能像鼓楼前的沙拉市一样,在大都未建成之前,是旧城(原金代的中都城)的一个珠宝街。

④白纸坊:从笔迹上看,和"火药局"三字一样,都是后加的。而且白纸坊和火药局一样,都不属冈上地区。

⑤瓦街俗名羊肉胡同:所谓俗名羊肉胡同不确。据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瓦街与羊肉胡同是两条街。羊肉胡同即今牛街四条,瓦街的位置邻近纸坊胡同。纸坊胡同即后来的白纸坊胡同。

⑥簪儿胡同:今簪儿胡同东半部称法源寺后街。

⑦麻道胡同:今麻刀胡同。

⑧老军地:"老军"多作"老君",在牛街以西,此名已废。

⑨史家坑:又称史家胡同,即今西砖胡同的北半部。

⑩楼房坑:据传即今"龙凤坑","龙凤"为"楼房"的音转雅化。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16

寺坑旧栖流所 旧象房1 邵[邹]家夹道 王乡老夹道2 白家园 火神庙胡同3 井巷 糖房胡同 干面胡同4。

①旧象房:即今广安门内大街报国寺。据《宸垣识略》卷七,在真如寺条下称:"真如寺在今头发胡同......寺在元季为定力院......盖象房初设于报国寺,以隔城故,割定力院为驻象所。"

②王乡老夹道:在牛街礼拜寺南侧,原称王老师傅胡同,即现在的春风胡同。

③火神庙胡同:在盆儿胡同以西稍南旧有火神庙,明宜德四年建,《顺天府志》记载其地为元之火焰营,火神庙胡同即以庙名街。早废。

④干面胡同:今登莱胡同。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28

《文献通考》之类,必尽藏西国,未获东流。今人虽欲参考,而又苦于经籍

之不广。三者,总[纵]使议礼诸经全在中国,予又知其必不能参考,何也?今之教师,东土之人尚不识东土之字,不娴东土之礼,反能议西域之事乎?况所议者又非西域之粗事,把斋看月,争连辨[辩]独,即如东士所论,天文之月朔岁差,大礼之分祀合祀,非博通今古贯穿百家者,不敢置喙。而教师何人,不读诗书,未娴礼乐,所恃者何等学问?何等见解?胸中有何典故,可以引经断义,触类旁通?况目前所有真经三十册,逐日诵读尚不能讲释一章,则其余前贤撰述、礼法名经虽有,亦必展卷不知何物,是断断不能参考可知。四者,教师陋习,率以经籍为镇家之宝,若某师有某经一卷,必严藏秘锢,无异丹书铁券,虽至亲厚友,亦不假手传观。是以数百年来,学问一事愈传愈隘。五者,天方罽1诸国,皆远在二万里之外,间关重译[驿],音信不通,我有疑义既不能往问,彼亦不能厘正。六者,中国四书五经,皆有今文、古文之不同,苟无师授,按字读之,必致于循文害义。予意西域经文,亦必有今文、古文之异;八九百年愚迷授受,恣意诵读,其中错误想亦不少。有此六端之弊,加以庸浅之师,心滞如胶,眼光如豆,报[抱]偏僻之谬论,起无事之风波,好事之徒又袒而助之,是以纷纷百余年来辨[辩]驳未有底止也。明理者,当遵其大而略其小,则师俗2相安于无事。倘不别礼之大小,溺其说而究竟之,则愈究而愈惑矣!吾欲一言以蔽之曰:"不议"!

①罽宾:罽音Ji,古西域国名。因时代不同所指地点有别,汉魏时之罽宾指今之克什米尔,唐时指今之之阿富汗之加兹尼(或译为加色尼),本文所指似为"加色尼",因牛街礼拜寺就曾有加色尼人来此传教。

②师俗:指宗教师和伊斯兰教信教群众,此词是由"僧俗"一词脱化而来,回民习惯上无此说法。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35

捕之奸细十余人,或自陕西,或自山东,远近不等,皆相继捕到,骈斩于市。其教人虽不知叛情,坐招揽面生可疑之人,各杖一百,流三千里。马惠泉发遣杭州,康熙四十年赎罪回京。

冈之族大者,有吴氏,马氏,钱氏,周氏,穆氏,白氏,然皆不及刘姓人多。刘系江南籍1。明季,叔侄二人迁燕,各生四子,日上四户、下四户。茔地最广,人称大地刘家,又呼为刘半街。

又有河州2马氏,大同马氏,泊头曹氏,韦河刘氏,沧州刘氏,江南沙氏、蔡氏,临邑马氏,临清王氏、陈氏,陕西古氏,皆流寓已久者。

又有武平伯陈家,大轿子何家,皇亲马家,谭指挥家,卢指挥家,钦天监吴家、马家,皆明之旧族也。

武平伯陈友,全椒人,以征蛮有功,累升都督,封武平伯。予诰券世袭,讫于明亡。友之孙曾加勔国公。

教中异姓者甚多3,有惠氏、哈氏、法氏、黑氏、习氏、笪氏、萨氏、蔼氏、几氏、折氏、海氏、火氏、花氏、朵氏、亚氏、妥氏、兰氏、针氏、赖氏、艾氏、苑氏、沙氏、铁氏、邸氏、舍氏、可氏、福氏、吉氏、山氏、买氏、来氏、司氏、瞿氏、腊氏、把氏、赛氏、佛氏、桑氏。

有廉氏子,赘入可氏为婿,人呼日:"可廉",后竟贫苦终。

自广宁门内东南一带,南至鱼脊庙,东至愍忠寺,地势高阜,土厚泉重,冈西南白纸房、赵家园二井水,虽甘冽,然性刚少柔,故人多癭项,妇人更

①江南籍:据传刘氏系金陵(现南京)水西门人,牛街称之为"门刘",即水西门刘家。

②河州:即现甘肃临夏。

③异姓者:即不是汉族常见的姓氏。一般是从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名字的音译,取字头或其中的一个音写为汉字,成为姓氏。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41

道光辛卯春二月五日抄录。金台沈凤仪东酋氏1。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晦,掌教2白养恒告众:"于七月初三日入斋。"3马君锡倡言曰:"经云:见月入斋,见月开斋,不许推测。今预定初三日入斋,是重推测之术,而废看月4之制也。大戾圣人之道,万不可遵行,必待见月

①这一段文字出现了几个人名。"嚣嚣子"是一个读者读完抄本后的署名。"金绍纶"是另一个读者读完后写的评论和署名。"沈风仪"则是抄录者的名字。以上笔体都一致,说明沈风仪在抄录本书时,已有上述两个人的名字,他照抄了下来。"东酉氏"三字笔迹潦草,与以上笔体不同,显然是后加的。刊登这段文字的一页天头上,还出现了另外几个读者的名字。一处写:"道光戊戌年,北平古祥凤灯下阅此志于凌霄书屋,谨采是篇以记之。"北平是沿用明朝旧称,清朝已称北京。古姓是北京回族大户,清时曾居于牛街以北的下斜街,称"斜街古家"。他阅读此书的时间是道光戊戌年(1838),迟于抄本7年,这些字是他阅读《冈志》抄本后写上的。另一处写"□书此人五子三孙,沈凤仪老巴巴",另起一行,有"子"字,后边"沈德"二字下横书五字,左起"隆祥兴瑞胜",其后在"孙"字左侧"沈永"二字下,顺序写"福寿禄"三字。

②掌教:清真寺的领导者,主持寺务的负责人。阿拉伯文称"伊玛目"。《冈志》有的地方用"住持"之名,即指掌教。"住持"是佛教寺庙的管理人员,是当时满、汉官员不熟悉清真寺的组织而对掌教的称谓,回民不用"住持"之名。

③入斋,伊斯兰教以太阴历(即阿拉伯希吉拉历)的九月(阿文称"莱买丹"月)为斋戒月。入斋即是进入斋月,开始进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饮不食,还有其他-些宗教要求。

④看月:即寻见新月。太阴历的大小尽(或叫大小建)是相间的,奇数月为大尽,偶数月为小尽,是固定的。大尽30天,小尽29天,8月是小尽29天,9月入斋与否,必须寻见新月,见到月即在第二天人而,见不到月在第三天人斋。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45

之理乎?苟仍守看月之谈,于初五日开斋,则法理交失,前后淆乱,不独有违经训,且贻笑于远方矣。白掌教一番苦心,吾属悉知;而马掌教偏僻执拗,牢不可破,为之奈何!"孙四稳曰:"行教不顾人情,彼既牢守看月之法,任彼自看月,吾等自开斋,亦不讲他,寺中岂缺此一奇物也!"张四维曰:"不然,推马老师之心,亦法严律重,恐有讹错,故坚执看月之说。即日期稍有参差,吾等宜大家包涵,不可太刻。"马次泉曰:"张公所论甚佳。公等勿薄马老师,此人乃京都之学者;又有连班之功也。今一旦失之,掩功录过,他人有烹狗藏弓之议。原马老师之心,彼岂有意陷人于错乱也。吾今请诸公移玉趾,齐赴马掌教家,恳求从众于明日开斋,一则全教法之有失;二则以完马老师之体面;三则不致外人耻笑,诸公以为何如?"孙四稳曰:"倘彼不从奈何?"马次泉曰:"彼若不从,吾心已尽,彼自看月,吾自开斋,难怪吾等弃他。"众曰:"善。"于是老少百余人,拥马君锡家,君锡出立檐下,众皆跪于地,齐声曰:"求老师明日开斋!"君锡亦跪而大哭,涕泪交流。众不解何故。哭之良久,且泣且言曰:"真主作证,圣人作证,我为教律,不系私意。无月开斋,抗真主之命,违圣人之法,我何敢徇私废公,与公等同陷地禁也1。"众曰:"老师于心若有罪愆,后世2拿问,吾等承当,不干老师事,只求老师明日开了斋吧!"于次吾曰:"老师之心已尽,日期亦不错,胡乱开了斋吧,众人口声不好!"3君锡又哭曰:"任公等开斋,我不敢许。我便不为掌教,亦不敢作抗主违圣之事。"马次泉急以手掩君锡之口,顿足大叫曰:"祖老爸爸[巴巴],汝尚言不为掌教耶!诸公今日议定,汝若不从开斋,则不愿汝作掌教矣。汝能担耶?负耶?写算耶?汝有何艺养身,辄言不为掌教,汝呆耶?!世间事莫美于掌教,不工,不贾,不耕,不读,躐首座,啖肥甘,丧事也要钱,喜事也要钱。掌教之位何负于你,

①地禁:即地狱。

②后世:中国伊斯兰教教内使用的"经堂语",指死后的世界。

3③众人口声不好:"口声"是牛街土话,"口声不好"即不好的舆论。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46

费拔山之力以得之,而为看月以失之。今独班之众切齿于汝,汝又失连班之心,众人弃汝有同敝屣,行看汝进退无据,困毙可指日而待也。汝听我言,速许开斋,不致误事;若不听我言,众人一散,悔之晚矣。"君锡止泪日:"诸公请起,没奈何明日开了斋吧!"众皆起,说"塞俩目",马次泉等出。少顷,云色渐敛,将近一鼓,西方灿烂,月大如盘,竟是初二日之月也。

舍公谈性理1

山东有常老师2者,康熙年人,博通经典,动(按:疑"动"为错字,似为"谨")遵礼法。开馆于济宁,授教四十余年,远方从学者甚众。及殁,弟子会葬者千余人,白衣如雪,哭声如雷,四方教众,识与不识皆叹惜之。受业弟子多所成就,江淮以北有知名者曰王允卿,曰舍云善3,曰安宁宇。允卿通典故,云善熟性理,宁宇暗[谙]文义,其间贯串博雅者。推云善为最。后允卿游学来京,冈人如获珍宝,老少数十人,牵骡策马,迎于良乡,开寺正门以纳之4。馆于殿之北廊,馈食献帛,仰若神明。虽掌教白世祥齿德兼

①性理:哲学范畴的概念。性理也称性理学或性命之学,《冈志》也简称性学,它是研究,阐述人和自然界各有其天然的特质的学间。伊斯兰教还包括认主学。

②常老师,清康熙年间,伊斯兰教著名之经师。名志美,字蕴华,被尊称为常仙学或常巴巴。其先撒马尔罕罕人,随叔留居陕西,后在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在西北地区和黄河南北讲经多年,有不少知名的弟子。

③舍云善,名起灵,字蕴善,亦作云善,号云山,别号"破衲痴"。渭南人。原名魏元都,后居辰州(今湖南黔阳县黔阳镇),11岁时由辰州营将舍应举(回族)收为义子,入教,并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广访名师,苦心钻研,曾在河南和辽宁、北京等地设帐授徒40余年,弟子很多,是伊斯兰教经典和汉文都很有造诣的阿訇。

④开寺正门:牛街礼拜寺正门,只有在如开斋节等大节日才开启,平时只走南侧门,至今仍是如此。开正门迎入是极为尊重的礼遇。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1

势强悍,井傍即莱园,汲水者误踏其垄,赵奴必蜂拥而出,捆于树上捞掠之,不止一次,教人积愤已深。康熙二十二年,营兵马二,教人也,误犯其垄,赵奴执人,因吊打竟日,马二骂不绝口,至夜遂死。其弟马三哭于礼拜寺前,教人大怒,纠百余人□□□□□□□□阵,而□。两阵既接,拳脚齐举,自□□午,赵奴散去大半,其不能□□□□□□□□人,怒不解,突入其室,逐妇女击之。赵家妇皆狼□□,泣跪于街衢。复拆其屋宇,掠其财物,裂其衣帛衾口,弃于井中。赵奴逃窜,鸣冤司吏,捕获四人,夹讯□□人,承罪无辞。其一名甄八钢者,素称无赖,不胜其楚,供出四五十人。然皆八钢素所不协者,其实劫掠之人,反漏而不获。狱具,凡三十余人,并流三千里。发口之日,掌教、亲族送于广宁门外,牵衣抱首,哭声□□。

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

刘仲泉抄录《冈志》并补志

笔 者 序 言

余对于唐宋、元、明、清五朝代千余年的回教人民聚族而居的牛街,古所谓冈上,应有之历史、寺宇之建筑、人材掌故,及文化与风俗、宗教之真理,各部门均应详为记载。笔者幼年时,即闻知有《冈上志》1一册,始终未得一见。自民国成立2,笔者追寻此册,偶于古六吉处遇古绍宸,谈及《冈上志》,由亮翁3在时,保存至今,然已破碎不堪,绍宸允于得闲觅出。又经马敬儒同志持"民管会"4函取,即日送交会中。展读之余,已残篇断简,所叙述寺宇,亦未得其详,今特补志5。关于寺宇建筑年代,访问寻觅,得知大概,其中如散珠碎玉。人物中亦应补志。教礼之辩争,原《志》序[叙]述详洽。弃其本而论其末,宗教师各有偏私之见,不顾天经圣训,自逞才高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2

学广,古今如出一辙。仲效春秋之笔,加以评论,庶可以对今昔之宗教家,有相当之认识也。夫志书之作,非仅为记事,而实有纠正教礼,改善风俗之意。连班、独班之争论,乃无味之辩,读者应有所警觉。对于前辈嘉言懿行、热心教务、办学之成绩,不致湮没,后人学习要欲[与]古人看齐。笔者不揣愚笨,叙述大概,仍不是全面文章,只限于都门西南隅之牛街。此为抛砖引玉,希硕学儒者,而广大之,更能详细补志。倘能寻得善本佳作,续录于后。关于浩然公1之朝觐、办学,另缮史传,公诸教众。此为序。

一三五七期哈志易卜拉欣2谨序

①《冈上志》是群众的俗称,实际上即《冈志》。

②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亮翁即古亮臣,古绍宸之父。

④民管会是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简称。

⑤刘仲泉先生在写《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一书时,是根据古家《冈志》抄本抄录的,并作了些

补充,自称"补志"。

⑥浩然公,即王宽(1848-1919),字浩然。北京著名的阿訇和回民教育家。

⑦一三五七是伊斯兰教历的年代,即公元1939年,哈志是穆斯林去麦加圣地朝觐者的称谓。易卜拉欣是刘仲泉先生的阿拉伯文经名。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3

寺 宇1

敕赐礼拜寺,在西街路东,前□□□□□□□□□□□□,南北为住持之所。二门内倒座率礼亭,前搂[接]大殿二重、厦一重,旁夹以穿堂。南北雕窗十二。殿内广五楹,深倍之,通连作券门之形。殿之前为鸣礼楼,左右有碑亭。南北厢房各五楹。再东为七间殿,殿之左右,庖厨设焉。俗呼大寺,亦云四寺。□□□□□□新寺,曰东礼拜寺,在东街--教子胡同路西。某年间,因寺改独班,有杨、李二姓誓不从独班,捐资建(按:此处缺一"连"字)班之众[寺]。后西寺从[重]改连班,此寺遂废。康熙八、九年间,独班盛,张、阎等姓复营建之,为独班新寺。五十年,改封翁奏请,得敕赐"永寿寺",俗呼东寺,亦曰小寺。

街 巷

东街俗名教子胡同,西街俗曰牛街,大圣安寺街,小圣安寺街,贞节坊俗熟肉胡同,栅栏胡同,枣林街,愍忠寺街,瓦街羊肉胡同,簪儿胡同,麻刀胡同,香儿胡同,老军地,醋章胡同,郑家园,甄家川店,丁家川店,史家坑,陈家园,薛家园,穆家园,楼房坑,白马寺坑,旧栖流所,旧象房,邵[邹]家夹道,王乡老夹道,火神庙胡同,白家园,井巷。

①刘仲泉在抄录古家抄本时,说明"牛街西寺《冈上志》原本已不全,失去二页,自第三页照抄"。"寺宇"上尚有残留之"持斋时,灯火满街,光辉夺目,不坠先圣之规则"几行字。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4

牛街礼拜寺续述志略1

正统七年,增修对厅,为讲经集会之需。成化十年,指挥詹升请赐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清朝康熙年间重修一次。寺门、望月楼,周环作六角形,下方甃砖,辟二门洞,可供人出入。上方,周辟门窗,缭以走廊。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楣间悬"敕赐礼拜寺"额。此楼备登高望月之需,故称"望月楼"。盖教(按:此为一衍字,应删去)回教一切典礼日期,胥遵回历,纯为太阴历,凡十二阅月为一年,不置闰月,与吾国旧历略有不同。每届回历九月为"来埋藏尼",斋戒一个月,其入斋出斋,均以得见新月为断。新月,体细光微,非竭尽目力不可得见,故每届寻月,必须登楼眺瞩也。大殿为教众礼拜之所,寺中主要之建筑。殿宇五楹凡三进,深可十余丈,广少小,殿后向西凸出处为朝向殿,率拜人位也。该处高起穹窿,结顶若亭。据工程师鉴定云:确系宋代建筑物,名曰藻井,此建筑法今已不传,认为古物也。正壁木刻经文,阿拉伯文,其画方为"库法"体,此系阿拉伯古体文字的一种。殿后两窗,均系雕空阿文组成。北扇经文讲义是:"主上是幸福",南扇曰:"主是恩主"2。俗讲云:"给人类幸福的主;给人类恩典的主。"门楣处均用阿文组成之。殿右隅设木质"宣教台",或云"闵拜",为聚礼日教长宣谕之处。回教礼拜,以洁为重要条件之一,故全殿地板上敷以席毡,礼拜者必须脱却靴履于户外,始可登殿。大殿前有碑亭二座,其碑文因印拓多年,字迹损坏太重,此遗憾也。南北讲堂各五槛,北讲堂额"善庆堂",南讲堂额"阐一堂"。吾国各省各地礼拜寺均附设经学,传习经典阿拉伯文,由阿訇主讲古兰天经外,以至哲学经文等凡十余门,因文字艰深,学理奥衍,非十年二十年苦功不克成就也。近已学习汉文,对[以]经文为正课,对[以]汉文附之。大殿南筒子院外偏南,有沐浴室,额曰:"涤虑

①此节系刘仲泉先生增补。

① 赵振武先生译稿。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5

处",盖谓沐浴者不仅洁身,尤须洁心之意。高大闳敞,为近年所重修,其设备较前益广也。礼拜之前,必先沐浴;沐浴分二种,若遍洗全身者为大净,只洗手、漱口、洗首部、耳、鼻、项处及两足则为小净1。室中缘墙设有木质阁,内悬木桶或铜桶盛净水,底有小孔置活塞,使水下注,人立其下,徐徐浇洗,淋雨式沐浴污涤最洁,而水去不返,使水常新。教规以赤身相见为禁戒,故洗时必用木阁障之。室中甃石为一长池,周围置以长凳,以木质汤瓶壶盛水,入[人]坐凳上,手执汤瓶浇洗各体,污水入池,即缘地下沟而逝。"宜礼楼",俗呼"邦克楼"。按西域志曰"哀扎尼楼"2,在大殿对过。建筑与"望月楼"略同,此楼系方形,而用则异,因每日五时拜:晨、晌、哺、昏、宵,此五时召集教民礼拜,不用钟鼓而朗颂经文。"哀扎尼",谓之宣礼,亦云"邦克"。登此楼高呼,其声远闻数里。对厅之建筑,前七楹,后五楹,左右有二室为库房,乃储藏杂物之所。后五楹,于清季光绪末年。有王浩然阿訇及众董事,创办清真小学改充教室,现为市立牛街小学借用,经办学后,添加建筑南北客厅及办公室十余间。对厅中南北两壁,写阿拉伯文字,组成圆轮形,极文字图案之美。据赵振武先生译为"真主不吝报赏行为之善者。"筛海3坟,在寺东南角跨院,所瘗二人,一为筛海阿罕默德布尔塔尼之孙穆罕默德;二为筛海尔马顿的尼之子阿里。坟之基部,砖刻花纹,字迹已剥落,不能辨识,其阿文墓碑尚完完整整,字迹可辨。

礼拜寺内容组织的概况:寺中组织分教务、寺务二项。属教务者曰掌教,呼为"依吗[玛]目",领导教众礼拜,掌理教中条规;"二掌教"呼为"海推卜",职务宣传教义,为副领导者。若"依吗[玛]目"有故或临时缺席,"海推卜"即时升班,领导教众礼拜;"三长教"呼为"穆案津",职务唤拜,即念"邦克"。寺中设阿文大学,聘请品学兼优者阿訇

①这里没有写"净下"(洗下身),因为阿拉伯习惯是入厕后即洗,"小净"包括"净下"。

②"哀扎尼"为阿拉伯语译音,即召唤,与波斯文的"邦克"意同。

① "筛海",阿语译音,年高有德之伊斯兰教学者。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6

担任教授。学员呼为"海里凡"1。一般宗教师,在寺中无职责,俗呼为"散班老师傅",对教民有劝导之义务,代教民领经、祈祷,料理教民中有死亡时的埋葬礼等事。属于事[寺]务者,曰管事"乡老"2,由教民中举年高有能者任之。近代已改组为理事。解放后归民主管理委员会,今[分]股处理之,有总务股、财务股等。

  礼拜寺者,以狭义言之,只供人礼拜之所;广义言之,则回教团体之总机关也。首都回教人民不下数十万人,礼拜寺散在市内外,数达四拾余处之多。回民聚族而居,区域较广,而人数较多者,莫如牛街;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亦莫如牛街。在京市礼拜寺实居领导地位,即在国内亦鲜其匹也。故都市有敕建礼拜寺,有四大名寺,牛街寺居首,曰礼拜寺;东四牌楼一座,曰清真寺;平则门内锦什坊街一座,曰普寿寺;安定门内二条胡同一座,曰法明寺。清真、礼拜、普寿、法明,四大寺名也。

牛街礼拜寺略历:肇于宋朝,有筛海那速鲁定奉敕所建立。缘宋太宗时,有筛海革哇默定者,西域辅剌台人氏,来东土传教,生有三子,长子筛海赛德鲁定,次子即筛海那速鲁定,三子筛海撒阿都定。其异禀而有异能,性喜居避[僻]静处,不干仕进,上赐官爵,坚辞弗受,因授清真寺掌教,留居东土。后赛德鲁定传教远出各方,不知所终。那速鲁定与撒阿都定知燕京将为兴隆之地,请敕建该礼拜寺于南郊,即牛街寺。又敕建寺于东郭,曰清真寺。撒阿都定为掌教。迨宋徽宗南渡3后,有西域二人来中国,一名筛海阿罕默德布尔塔尼之孙,曰穆罕默德,西域伽色尼人;一名筛海尔马顿低尼之子阿里,西域卜哈喇人,寄居牛街寺内,吐属不凡,动止高雅,知为有道者,逝世后,葬于寺内东南跨院,迄今遗墓尚存在,基志碑碣犹存,可资为

①"海里凡",阿语译音,意为接班人,中国伊斯兰教习惯用以称清真寺的学员。

① 乡老本为汉语,中国回民称伊斯兰教信仰虔诚,热心教务的群众为乡老,与汉文原意有所不同。

② 此处恐系笔者撰写有误。宋徽宗系赵佶(1082-1135),宣和七年(1125年)让位于赵桓(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所俘。南渡者应是赵构(高宗)。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57

  考证。宋神宗熙宁间,有咸阳王瞻思丁之始祖索飞尔,西域卜哈喇人,至圣穆罕默德二十六世孙也,同弟艾尔沙暨子若孙辈,入贡京师。神宗大悦,留为本部总理军务。后以退寇有奇功,晋升(按:此处缺一"王"字)爵,传至坎马丁之子马哈木,系索飞尔之玄孙,历宋至元,平章国政,总督军务。因天下太平,武器入库,马放南山,致仕隐居,创建尊经阁于寺楼中。巍然凌空,即今所谓"宣礼楼",曰邦克楼也。明太祖御极金陵,敕改南京城内海音观为净觉寺,崇奉教规。嗣是,敕建之寺宇遂遍域内。寺中掌教并由礼部给扎付[符]冠带,阿訇所穿之官衣,即沿此制度。元[圆]领宽袖,绿色衣,白色大元[圆]领,用文职方补服,绣以阿文金字。其(按:此处缺一"他"字)宗教师均着有官衣。如二掌教、三掌教,与阿訇同。有清一代,宗教师均着袍褂,戴高提梁官帽,亦沿明制也。吾牛街礼拜寺原有半份銮驾仪仗等,并有乾隆[康熙]皇帝光临宝座,系雕漆刻五爪龙花纹,此项遗作历史之物,已被盗卖,甚至礼部所颁给之扎符,已遗失无踪。此亦有关历史之文献也。

  牛街礼拜寺之建筑,拟有《工程歌》:"开天古教有根恒,达天俊路笃群生。克已复礼先净体,五时朝拜念真经。上楼看月目观西,南出北入是古规。百兽青松如大典,四道天罗赛河渠。玉石桥梁石出头,珍珠卷帘水倒流。钟不求声棋不抚,年迈老人喜不忧。一出五门一道墙,一股清泉分两旁。一对石碑凿千古,一对宝库厅内藏。月台之上三座亭,明三暗五到十层。殿左殿右十八柏,南北讲堂衬大厅。万岁牌顶悬圣旨,两边相配半驾銮。寺里寺外八眼井,八道红门不上栓,遵守古制站连班。"

  清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夏五月二十七日重修一次,重修人王道弘,监工人刘明亭、马西庵。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77

  字)连、独皆爱敬之,不啻圣贤。而马君锡常背斥曰"老白"或曰"老乡愿"。养恒闻之,于寺中语众曰:"我担苦水者1,呼我老白耶?我率众四十余年,有何过?而后生辈辱我如是,今我亦无颜立寺中矣,请从此辞谢掌教职。"连人皆泣曰:"公去,吾属将安归?"固留之,由是益厌薄君锡矣。

  马君锡争座位。于康熙四十一年三月,连班师助教马腾云死,君锡之父也。四月,连人请君锡为助教,凡七往而不就。五月一日,赴寺对众曰:"昔年张封翁率饱学名师,以车载经书,会讲于改宅。若辈皆避伏莫敢撄其锋,当时,连之为连已岌岌矣。余身入虎穴,舌战群师,护先人之遗规,完诸公之体面,余实连班之功臣也。诸公原许事平立余为掌教,事才四年耳,宁忘之也?今持两可之间者居首位,捐性命者为有贰心,何忍焉!当时若改班,则我何颜见诸公。今日掌教不立,诸公尚有面目见我乎?"连人不能答。君锡拂袖而去。

  六月,连人复集众三请马君锡,不出。连人排户而入,哀恳曰:"师暂为助教,少候二年即掌教矣。"君锡恚曰:"公等不能履其言,即不当许,既许也,何候一、二年之有?"连人跪恳之,(按:此处缺"君锡"二字)复厉声曰:"勿多言,讲班时尔等何在?今乃剌剌也。众怒而言曰:"讲班时,皆恣意诬忘[枉]胡说,幸独班人不我较耳。果能以真理服人耶?汝今日不为助教,恐汝异日求为助教不可得也。"散后,众议不谈此事,遂寝焉。

  四十三年五月,马君锡入寺告众曰:"昔讲班后,师俗昼夜聚谋手无策,惟有迎降而已。余挺身舍命立此不世之勋,已获罪于天下学人矣。所恃者唯有连班,近揣诸公之意,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弃余如敝履,然余将安归乎?况持两端者享富贵,而立血功者受贫困矣。公等良心又安在哉?!"言已而泣。连班人悯其窘,六月,立为副掌教,以马昆如为赞教。

① 担苦水者:过去牛街一带水井浅而苦涩,不宜饮用,只作洗涤用水。担苦水者收费低,是出卖劳动力很微末的行业。

---------------

------------------------------------------------------------

---------------

------------------------------------------------------------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页码:87

后 记

《北京牛街志书--<冈志>》的注释工作,应该说从1987年就开始了。当时张家珍藏的《冈志》沈抄本尚未找到,我们只掌握刘仲泉先生抄录并补充的《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一书。1987年10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的9省市古籍整理出版计划会议上,已将《冈上志》纳入出版计划中。决定由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古籍整理小组来进行这项工作,由彭年同志负责,委托刘盛林同志校注,1987年末校注完毕。

  可喜的是,1988年初,珍藏《冈志》沈抄本的张叔文同志同意将这一珍贵书籍交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排出版发行。于是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同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协商,两家同意将以上两书合并出版,书名为《北京牛街志书--<冈志>》,由刘东户、刘盛林同志进行注释。以一条街道命名一部地区性的志节,内容如此丰富、完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我们欢迎藏有秘本的同志能够把掌握的材料提供给专家学者们进行研究,张叔文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像张叔文同志那样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整理《冈志》过程中,发现有些段落如"鬼怪"、"白眚"、"无头鬼"、"井中怪物"、"黑驴绕阜"等荒诞无稽之谈。《冈志》成书于清朝雍正初期之际,当时的笔记、小说等书籍中盛行这样的内容,所以出现这些段落不足为怪。但从《冈志》全文看,作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按理不该有迷信思想,因此这几段荒诞的内容,很有可能是传抄过程中有人将市井流传的俚闻加了进去。特别是"回教墓葬有五可恨"一节,作者以儒家的封建宗法观点来评判是非,不像出于虔诚穆斯林之口。是不是在传抄过程中有人加了进去,就不得而知了。但为了维持《冈志》原貌,我们在刊印本书时,上述段落都保持不动,只作以上说明。

刘仲泉先生的《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一书的抄录本,现存首都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367

上。隋时石幢、僧塔、古碑俱无考。

增张元祯重修白马寺碑略 都城坤隅四里许,有古刹白马寺,昔汉明帝时白马西来应迹之遗派也。隋仁寿年间创立,年久废弛,惟基址犹存。我朝洪熙改元,满公辟榛芜而栖于此。正统八年勅赐额名白马禅寺。成化十年,圆上人主其席,夙夜焚修,修理殿堂禅室,种种庄严,继往开来,功不可泯,勒于石以纪本末。弘治十四年季夏立。

增张文宪重建白马寺碑略 宣武关外四里许,有寺曰白马,传闻隋仁寿年所立,日久荒芜,基址未泯。至我朝洪熙岁,有高僧满公辟荆棘而栖焉。天顺二年,太监杨阮二公重修之,未久又废,太宰李中轩重建,岁在乙丑初冬,次年丙寅秋立石。

增大悲阁在旧城之中,建自有唐,至辽开泰重修。圣宗遇雨,飞驾来临,改寺圣恩,而阁隶焉。金皇统九载,即其地而新之。元朝至元壬午春重修,中奉大夫总判翰林国史集贤院领会同馆道教事安藏撰记,二十年四月立石。元一统志

增圣恩寺即大悲阁,后有方石甃八角塔。析津志

〔臣等谨按〕圣恩寺在斜街口。考元一统志、析津志,凡载昊天、悯忠、圣安等寺,俱云在旧城,而此寺亦曰旧城,则今之圣恩寺当即唐时故址无疑。惟寺无碑碣可考,大悲阁、八角塔亦俱无存。

原白纸坊在新城广宁门、右安门西南角,五牌二十一铺,有小圣安寺、大圣安寺、宝应寺、礼拜寺、相国寺、崇效寺。五城坊巷胡同集

〔臣等谨按〕小圣安寺、相国寺今俱无考。礼拜寺在牛街,回人所居,寺内碑碣皆回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238

七八品官内拟正陪,引见补授。

增中、南、北三营参将各一人,游击各一人,掌训练弁兵,分驻巡缉。守备十有九人,千总十有五人,把总三十人,掌分守营汛,缉捕奸匪。外委千总十有五人,外委把总二十六人,分汛协防,随营差委。马兵千四百四十人,步兵三千五百六十人。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巡捕三营参将、游击、守备以次升补,均简选引见补授。千总以把总选

补,把总以外委千把总及马兵并发营补用之人拔补。外委千把总皆循次拔补。

增中营参将分驻崇文门外抽分厂,中营游击分驻正阳门外猪市口。西南一守备署在宣武门外棉花头条胡同,东南二守备署在崇文门外上三条胡同,外正东守备署在朝阳门外大街,外东南守备署在广渠门外关厢大街,外正南守备署在永定门外,海子墙守备署在左安门外黄家庄。步军统领衙门册

增南营参将分驻海淀,南营游击分驻宣武门外菜市口。东南一守备署在正阳门外东小市,西南二守备署在广宁门内牛街,外南一守备署在西直门外西关,外南二守备署在右安门外关厢,外南三守备署在广宁门外大街。畅春园守备署在海淀庄,圆明园守备署在挂甲屯西胡同,圆明园千总署在水磨地方,圆明园树村守备署在树村南,把总署在瓮山东北。静宜园守备署在香山买卖街,千总署在四王府,把总署在小屯村。同上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230

千佛寺在枣林街,明嘉靖间重建,有明碑一。

崇效寺在白纸坊,有明夏子开、区大相二碑。谓寺建于唐贞观元年者,祇据旧碑,其所载他书不可考也。嘉靖中太监李朗于寺中建藏经阁,尚存。

王士祯过崇效寺访雪坞法师看枣花诗:祇园枣花时,招携共游散。仿佛栴檀林,吹香緑阴满。射覆叱来来,乐府歌纂纂。乐此淡忘归,林中夕阳缓。王谢居东日,颇爱支道林。亦有雁门僧,宗雷并招寻。我来空寂舍,一契山水心。复有二三子,清言涤烦襟。递捉玉麈柄,流憩青松阴。何必嵊县游,而忆庐山岑?

朱彝尊崇效寺诗:缭垣途转曲,入寺淖初乾。尚有残僧在,同寻断碣看。白花秋细细,红枣晓 攒攒。更上荒台望,遥山五髻盘。

昙花寺在崇效寺西北,明建。

圣寿寺在崇效寺后,相传唐刹,无碑碣可考。

古林院在白纸坊,祀关帝,前有戏台,盖里社祠也。有明万历二十年钟一。

火药局在白纸坊西南。

右安门在外城南之西。

南营西南二守备署驻右安门牛街

礼拜寺在牛街,回人所居,内碑碣皆回部书。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231

圣安寺在牛街东圣安寺街,金时所建,明正统中赐名普济。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发帑重修,额曰敕重建古刹圣安寺,内殿额皆御书。旧有三世佛像三尊,今移静明园供奉。又栴檀铜佛像一尊,今移于宁寿宫供奉。其他像皆重塑,庄严完好。寺东廊有碑二:其一前刻栴檀佛像,有诸表臣记,后刻达摩像,有李言赞;其一前刻观音像,后刻关帝像,俱勒万历己丑八月字。明僧庆德碑无考,惟张寿朋碑尚存。寺有古松二株,俱百余年物,独两楸树则无之。金元碑俱无考。圣安寺有金世宗、章宗二朝像。朱竹垞云:考宋显夫城南俚歌,有停骖惆怅圣安寺,后堂空祀李宸妃,则寺所留像不独二帝矣。

圣安寺地名东湖柳村,中有佛像三,诸天像四,以藤为胎,泥金装饰,璎珞甲胄,俱嵌珊瑚、青金诸宝石,庄严精好。寺僧云,明崇祯时大内赐出。

宋荦夏日柳湖僧舍诗:向夕微风起,遥天片月斜。禅宫添閴寂,帝里得烟霞。小院摇清碧,长楸落晚花。西山还对我,空翠浩无涯。

寄园在菜市西南教子胡同,康熙中户科给事中赵吉士别业。今存老屋数间,树木甚古。

查慎行九日游赵恒夫寄园诗:萦成曲磴叠成冈,高着楼台短着墙。花气清如初过雨,树阴浓爱未经霜。熟游不受园丁拒,放眼从惊客路长。亦有东篱归不得,四年京洛共重阳。

沈德潜移居寄园诗:屋角时闻噪晚鸦,土墙一带任周遮。行人欲认诗人寓,老树村边第二家。苔垣旧剩玲珑句,土室新安曲盝床。莫话寄园全盛事,酒旗歌扇已沧凉。

书名: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屯里名称录 页码:91

方园盛 达子营

第十自治区第十四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九万九千方公尺公所设于南半截胡同中间

烂缦胡同 红锣厂 北半截胡同 南半截胡同 大井胡同 丞相胡同

第十自治区第十五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三万四千一百方公尺公所设于南横街东头路南

南横街(东段)西至大川淀北口与第十六坊分界 穿堂门 红土店 蔡家楼 珠巢街 官菜园上街 小川淀

第十自治区第十六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五万三千八百方公尺公所设于南横街东头路南

盆儿胡同 大川淀 南横街(西段)东至大川淀北口与第十五坊分界 南横街西口外 牛街南口外 北樱桃园 双槐树

第十自治区第十七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万零七百五十方公尺公所设于牛街礼拜寺

西砖胡同 醋章胡同 箭杆胡同 七圣庙 莲花寺湾 九间房 七井胡同 法源寺前街 龙凤坑 法源寺后街 簪儿胡同 门楼胡同 后

书名: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屯里名称录 页码:92

坑 教子胡同

第十自治区第十八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万零二千九百五十方公尺公所设于丁香胡同

牛街(北段)南至羊肉胡同西口与第十九坊分界 麻刀胡同 寿刘胡同 堂子胡同 周家胡同 丁家胡同守备胡同 糖房胡同 香儿胡同 吴家头条 吴家二条 吴家三条 吴家四条

第十自治区第十九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万二千二百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牛街礼拜寺

牛街(南段)北至羊肉胡同西口与第十八坊分界 输入胡同 小寺街 王老师傅胡同 沙澜胡同 东大院羊肉胡同 张家胡同 穆家胡同 甄家胡同 巴家胡同 西大胡同 石羊胡同

第十自治区第二十坊 本坊面积约合九十六万二千七百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白纸坊千佛寺

枣林前街 枣林后街 陈家胡同 安家庄 菜园 南马道 南线阁 干面胡同 德源里 王子坟 老君地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224

仓甚便。从之。方发军夫九万修浚,会以灾异罢。明陆釴病逸漫记:三里河在天地坛前,去通州五十里,地形高通州六丈九寸,置二闸,可行舟,但有一二处走沙。《宸垣识略》:三官庙,羽士居之,双槐甚古。衎石斋纪事稿:杭大宗蒜市杂记序:蒜市在京师海岱门南二里。

  右在永定门大街东,东珠市大街南,天坛北,东与东城界,西北与中城界。

外城西城

城册:外城地址隶西城者,宣南坊,第一铺:东至宣武门街之西与北城界,南至广宁门街夹道居,西至老墙根柴厂,北至宣武门西城根。二铺:东至菜市口与北城界,南至广宁门街之北,西至广宁门街韦?庵,北至宣武门西城根。三铺:东半截胡同与北城界,南至白帽胡同,西至牛街,北至广宁门街之南。四铺:东至牛街,南至枣林街,西至广宁门城根,北至广宁街之南。五铺:东至小川淀迤南至姚家坑与北城界,南至右安门城根,西至广宁门城根,北至南横街大川淀之北。六铺:东至土地庙斜街,南至广宁门街韦?庵,西至西便门,北至宣武门城根。七铺:东至窦家坑,南至广宁门街,西至广宁门,北至城根。

宣武门外大街

俗称顺承门大街。街东属北城,西属西城。跨护城河有桥,曰宣武门桥。井三。全闽会馆井一。又有直隶、关中、翼城、天门、歙县、韩城、灵石、咸长、善化、永济、南通州诸会馆。旧有四川、永丰、建昌、抚临诸会馆,今废。西小胡同曰花枝胡同、曰堂子胡同,东小胡同曰球子巷,属北城。有太仓会馆。香祖笔记:韩宗伯菼所居与胡侍讲任舆为邻,韩逝未浃月,胡亦卒。《藤阴杂记》:宣武门街右为陈少宗伯邦彦第,堂曰春晖,屋有藤花。文简丙午自粤还朝,见花盛放,赋诗。今屋归全浙会馆,藤花尚盛。又龚芝麓尚书寓宣武门左,有香严斋,海内文人延致门下,岁暮各赠炭资。又吴少司空应棻寓顺承门街东井书屋,常以秋日召客,名曰秋盘,酒具曰犀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246

视西城副理事官奏报:原任三省总督张悬锡,于顺治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自缢于圣安寺。按:悬锡任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以学士麻勒吉等往迎义王孙可望,道经直隶,悬锡出迎失仪,麻勒吉等恫喝索贿,惧而自裁,事详续东华录。金台集:圣安寺怀古诗:兰若城幽处,联镳八月来。知元时寺在旧城东南隅矣。元史世祖纪:中统三年十一月,敕圣安寺作佛顶轮会。又王磐传:磐以年老乞骸骨,行之日,公卿百官皆设宴以饯。明日,皇太子赐宴圣安寺,公卿百官出送丽泽门外。

牛街

井二。南花园井一。迤南有吴家桥。步军统领所属南营守备署在西,详兵制。又南有回人礼拜寺,详寺观。北小胡同曰香儿胡同。南小胡同曰巴家胡同、目家胡同。旧有吴家桥头条、二条、三条胡同,贾家胡同,王老胡同,今皆废。其西南隙地,荒冢外多蔬圃。少东曰三间房,井一。曰大明园,井五。迤西曰老君地,井一。其北有峨眉禅林,康熙初建。西南曰道士观,元之长生观也,井四。曰道士坟,明之官园也。又西南曰望远村,城南道院在焉,国初名流游咏之地,今废。敬业堂集:移寓城南道院纳凉诗:不信人间有郁蒸,好风来处晚凉增。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书少只宜高阁庋,墙低聊当曲栏凭。白须道士休相避,我已身如退院僧。《元一统志》:长生观,长春丘仙翁门第崇德宋真人所创建,在旧都丰宜关,有崇德祠堂记,长春宫元学讲经宣义大师史志经撰。案:长生观为元十四道观之一,《日下旧闻》已不能指其处。今道士观西有明道士单重亨碑,称葬于长生观之西,南官园之原,旁又有朱升旸等三碑,俗称其地为道士坟。则今之道士观为长生观遗址无疑。《元一统志》言观在旧都丰宜关。考丰宜门,金之正南门,见大金国志。兹地当城南关厢,与悯忠寺记门临康衢之言,足资参证。范成大揽辔录:乾道六年使金,至燕山城外燕宾馆,燕至毕,与馆伴使副并事行柳堤,缘城过新石桥,中以杈子隔绝,道左边过桥,入丰宜门,即外城门也。过玉石桥,上分三道,皆以栏楯隔之,雕刻极工。中为御路,亦阑以杈子。两旁有小亭,中有碑曰龙津桥。入宣阳门,金书额。有小四角亭,即登门路也。楼下分三门,中门为御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250

纸为业。《析津日记》:元至正初,以唐贞观元年所建佛寺赐额崇效。嘉靖辛亥,太监李朗于寺中央建藏经阁,阁东北有台,台后有僧塔三,环植枣树千株。案:台今圮。《藤阴杂记》:寺在柳湖村西,名流竞游,如朱竹垞、宋牧仲、陈泽州、王楼村式丹、吴荆山士玉,缪湘芷沅、郭于宫元釪皆有诗。王渔洋改名枣花寺。寺藏拙庵和尚红杏青松照,时康熙庚午,渔洋、竹垞、王昊庐、查他山、陈香泉、孙松坪俱有题句。案:红杏青松卷今尚存。藏经阁后台已圮。《元一统志》言,唐刘总舍宅为崇孝寺,在《析津志》都总管公署左。或谓崇孝即崇效。以地望准之,其说近是。然无碑碣可证,未敢遽信也。潘曾莹小鸥波馆诗钞:崇效寺西来阁下丁香一株,相传竹垞、渔洋手植,翁覃溪作丁香树记刻石,吴兰雪复移植海棠二株于其侧,赋诗二绝,附刻覃溪记后。《明一统志》:石经文碑在旧南城白纸坊,乃金旧国子学殿堂,门庑皆毁,惟余石碑二通,上刻春秋经传及礼记,文多磨灭不完。案:《日下旧闻》引明《北平图经志书》,与《明一统志》略同。石经旧在汴梁,金人移置于此。元王恽《秋涧集》:有修理大都南京石经事状,详金石。其后日就湮没,至明季已不复存矣。白纸坊自嘉靖筑新城后,画而为两,金国学之遗址限于城外与否,亦莫可考也。

枣林街

东距牛街半里许,井三。西有三官庙,井五。《藤阴杂记》:张黄门维赤字螺浮,有新园在枣林街,龚合肥过饮诗:柳市城闉百尺居,枣林街里一囊香。螺浮有十年霜雪老黄门之句,一时名流争和。

后营东距牛街半里许,井二。

黑纸坊北距南烟阁半里许。迤西曰万人坑。东南曰四门口。北有千佛寺,明嘉靖间重建。井九。

  右在广宁门街南,大川淀、半截胡同西,其东与北城界。

外城北城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392

曹公观而西曰达子馆,曰柳家大门,均不通行。曰三官庙。自曹公观而北曰前张公园、中张公园、后张公园。又北曰吊子咀,其西亦曰井儿胡同,曰教子胡同,《顺天府志》教亦作轿。又北曰西校埸,小胡同曰向茶胡同,今改绵长胡同。其东曰大四条胡同。又北曰宽街,又北曰砖瓦胡同,又北曰小四条胡同,又北曰小五条胡同,又北曰小六条胡同,又北即小七条胡同。自三官庙以西曰高井胡同,曰北草厂,又北曰永泰寺,曰前牛街胡同、后牛街胡同,《顺天府志》作前后牛犄角胡同。又北曰黑塔寺,[三]稍东曰火匣子胡同。又北曰前营房胡同、后营房胡同,又北曰草料铺。自北草厂而西曰马相胡同,《顺天府志》作马香胡同。又西曰川堂门,稍北曰东党家胡同、西党家胡同,曰钱筒子胡同,又曰五根槐胡同。又北曰石碑大院,曰菜园。又北曰葡萄院,曰观音庵。自川堂门而西曰酱房大院,不通行。曰桦皮厂,[四]稍北曰前王子胡同、中王子胡同、后王子胡同,《顺天府志》作八王子胡同。又北曰前桃园、后桃园,曰角楼。自桦皮厂而西曰火药局,曰蔡家大门,曰口袋胡同。又西即西直门内北顺城根。蔡家大门而北曰玉佛寺街,曰铁狮子庙,曰西新开路,曰炮局。再北即德胜门内西顺城根。

注: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615

吴家桥二条胡同、吴家桥三条胡同、吴家桥四条胡同。[三]再南曰老君地,路东横胡同曰堂子胡同,曰周家胡同,曰丁家胡同,曰守备胡同,曰吴家湾,曰羊肉胡同,曰张家胡同,曰穆家胡同,曰甄家大院,曰巴家胡同,曰西大胡同,曰石羊胡同。其南有庙曰道士观。再东曰牛街。[四]

注:

[一] 《顺天府志》:"广宁门大街俗称彰义门大街,义或讹仪。彰义,金之正西门也。少西曰柴炭市,曰炭市,曰草市,曰粮食店。西城正指挥署、步军统领所属南营游击署俱在南。南小胡同曰南马道,曰双马市,曰铲子胡同,曰南胳膊园。"曹学经[佺]《名胜志》:①"婆娑亭在彰义门内,元马文友别墅也。"《春明梦余录》:"文友又筑饮山亭。"《七人联句诗集·陈一夔赠赵栗夫诗》:"菜市街西新卜居,豆棚瓜蔓共萧疎。胸中富有书千卷,谁笑家无儋石储!"《顺天府志》:"马文友、赵栗夫故居,今皆无考"。

[二] 《顺天府志》:"南有宝应寺,亦传为古刹也。在彰义门内教子胡同西南,其地旧名燕角,辽建有燕角楼。今无考。惟土地庙之西,其地亦有燕阁儿之名。寺有明万历壬寅所立碑,编修顾秉谦撰。寺旁为明珰王安墓,其外山左义园也。"《顺天府志》:"俗讹烟阁。西有竹林寺,比丘尼居之。少南曰燕藁儿,藁即角之误也。迤东曰大门口,曰藁上。"《坊巷胡同集》:"燕角儿在广宁门右安门内西南角。"《明一统志》:"燕角楼在府西南一十五里,辽建。今其地犹名燕角。"《日下旧闻》:"《辽史》言燕角楼在东北隅,不知何据。称在府西南一十五里,未敢信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616

也。"《[日下]旧闻考》:"今土地庙西,犹有燕角儿之名,角读如藁。"《顺天府志》:"案:燕角儿今在南燕阁东南,与《一统志》、《坊巷胡同集》所记地望正合。《[日下]旧闻考》云,在土地庙西者,盖约举之词。今东[南]北燕角经[径]三里许,②皆以燕角楼得名,北燕阁直抵便门,正《辽史》所云东北隅也。朱彝尊据史言以驳《明一统志》,《[日下]旧闻考》已辨其非矣。"

[三] 《顺天府志》:"牛街迤南有吴家桥,步军统领所属南营守备署在西。又南有回人礼拜寺,寺内碑碣皆回部书。北小胡同曰香儿胡同,南小胡同曰巴家胡同、目家胡同。旧有吴家桥头条、二条、三条胡同,贾家胡同,王老胡同,今皆废。其西南隙地,荒塚外多蔬圃。少东曰三间房,曰大明园,迤西曰老君地,其北有峨眉禅林,康熙初建。西南曰道士观,元之长生观也。曰道士坟,明之官园也。又西南曰望远村,城南道院在焉。国初名流遊咏之地,今废。"

[四] 《敬业堂集·移寓城南道院纳凉诗》:"不信人间有郁蒸,好风来处晓[晚]凉增。③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簾栊渐吐灯。书少只宜高阁庋,墙低聊当曲栏凭。白须道士休相避,我已身如退院僧"。《元一统志》:"长生观,长春邱仙翁门第崇德宋真人所创建,在旧都丰宜关,有《崇德祠堂记》,长春宫元学讲经宣义大师史志经撰"。《顺天府志》:"长生观为元十四道观之一,《日下旧闻》已不能指其处。今道士观西有明道士单重亨碑,称葬于长生观之西,南官园之原,旁又有朱升旸等三碑,俗称其地为道士坟。则今之道士观,为长生观遗址无疑。《元一统志》言观在旧都丰宜关。考丰宜门,金之正南门,见《大金国志》。兹地当城南关厢,与悯忠寺记门临康衢之言,足资参证。"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617

校勘记:

① 曹学经《京师坊巷志稿》卷下"广宁门大街"条"经"作"佺"。

② 今东北燕角经三里许《京坊师巷志稿》卷下"南燕角条"原作:"今南北烟阁径三里许"。

③ 好风来处晓凉增《京师坊巷志稿》卷下"牛街条"作"好风来处晚凉增。"

牛街为回人聚居之所,有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六巷、七巷,惟一巷在西,余均在东,均不通行。东又有麻刀胡同、寿刘胡同、霍家胡同、轮人胡同、王老师傅胡同、沙[栅]栏胡同。①再南曰圣安寺街,[一]中间南北小胡同曰南口袋胡同,不通行。曰花园胡同,曰小寺街(《顺天府志》作小菜街)。再东曰教子胡同。[二]

注:

[一] 《顺天府志》:"圣安寺,金刹旧址也,在圣安寺街。金天会中,帝后出金钱,为佛觉大师晦堂大师营缮。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大定三年,命晦堂主其事,内府出重帑以赐。六年新堂成,崇五仞,广十筵。八月朔,作大佛会于寺,以落成之。七年二月,诏改寺额为大圣安。向有金章宗、世宗及李宸妃像。又元中统初,迁祖宗神主于寺,今久无考,惟存旃檀铜佛像,乾隆年间移奉宁寿宫,其寺在明改名普济。乾隆四十一年,发帑重修,内为天王殿,次为瑞像亭,中为大雄宝殿,额俱御书。有碑二,在瑞像亭内,其一前刻旃檀像,像有诸表臣记,后刻达摩祖师像,有李言恭赞。其一前刻观音像,后刻关圣像,俱勒万历己丑八月字。又万历十八年碑一,张寿朋撰。"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651

校勘记:

① 王文贞庙在绳匠胡同南《宸垣识略》卷十原作:"王文贞家庙在绳匠胡同南"。据补。

② 张总宪若淮"淮"当作"溎"。据《藤阴杂记》卷九改。

③ 设礼升台,最后高阁十三楹《日下旧闻考》卷六〇引《行国录》原作:"祀雷神于后殿,设礼斗台,最后建高阁十三楹"。据改。

④ 朱处士野云建阁于大川淀《顺天府志》卷一四原作:"大川淀有龙王庙,朱处士野云建阁其上"。据补改。

牛街而南直达于右安门,为右安门大街,[一]两旁多田园、冢墓。西有白纸坊,[二]居民成聚,旧日财政部印刷局在焉,旁有祖师庙。稍北有崇效寺,为著名古刹。[三]再北曰枣林街,[四]其西有昙花寺、五道庙、紫竹林、千佛寺、[五]三官庙、七圣庙诸处。自右安门大街而东,有里仁街。[六]南有毛家胡同,曰郭家井,京师第一监狱在焉。再东有燕家井,有观音寺,有极乐寺。其北有三教寺、天仙庵、关帝庙、半步桥、大清观、永乐寺。再东即南下洼。

注:

[一] 《顺天府志》:"右安门俗称南西门"。《宛平王志》:"有右安寺,今圮。旁小胡同曰东马道、西马道,曰东胡同、西胡同。迤北有双桥,歧分二道,桥之北曰极乐院,已圮。又北曰高庙,祀关帝,今仅存土阜。少西曰豆儿屯,少东曰樱桃园。右安门西半里许,曰三圣观。又西南曰火药局,工部所属濯灵厂在焉。厂地亘二里许,抵城根,其外多蔬圃。"《会典事例》:"火药局

牛街说故

<正>牛街,在今广安门内,北起广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它曾名柳河村、冈上、牛肉胡同、礼拜寺街,又称"冈儿上""藁上""阁上"。牛街之名,或始于清初。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日下旧闻》中,已有牛街地名出现。牛街及其东西两厢街道,是北京著名的回民聚居区。据《冈志·街巷》记载, 

《冈志》中反映的明清北京牛街回族社会的族群关系

本文依据清代北京牛街志书《冈志》,对明清时期北京牛街回族社会族群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文章梳理了明清时期牛街回族社会的发展脉络,从族群指称、牛街回族与明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考察了牛街回族社会的族群关系,并从牛街回族知识分子与儒学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回汉间的文化联系。 

《冈志》所记的清初北京牛街回民区

<正> 今北京广安门内牛街地区,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回民聚居区,也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的所在地。 就回族史和北京史尤其是北京民族关系史来说,研究牛街回民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都具有典型与代表性的课题。遗憾的是史缺有间,载籍无征,致使对其过去的了解与探讨,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