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京师图书馆
所属分类: 公共建筑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京师图书馆
清末民初国家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前身。首由清兼管学部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设立,1909年(宣统元年)由学部在北京广华寺开始筹建,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1912年5月北京政府教育部接办,江瀚任馆长。8月27日正式开馆。旋更名北京图书馆。时鲁迅任职教育部,主管扩充、迁馆事宜。1915年迁至方家胡同,1917年1月26日恢复原名,次日开始售券阅览。当时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6144函,敦煌石室唐人写经8000卷,宋元精刊及旧抄本12000册,普通图书8000册。1928年改称“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迁北海。(来源:中华文化辞典, 2001-09)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15

北平图书馆概略:

清末推行新政,大学士张之洞奏设京师图书馆,就什刹海广化寺为馆址,取南学典籍及内阁残卷为基础。更由江督采进南陵徐氏及归安姚氏藏书若干种,甘藩采进炖煌石室唐人写经八千馀卷,是为开馆之始,宣统二年八月也。学部复奏请拨文津阁《四库全书》移藏弆,未及实行而鼎革。中华民国建元,继续筹备,八月开馆,供人阅览。二年,设分馆于前青厂。时部议以广化寺卑湿僻远,不便发展。四年六月,以方家胡同成均旧舍为馆址,筹备改组经营两载有馀,规模粗立,援据学部前案,由部咨内务部,移取文津阁《四库全书》来馆。六年一日,复开始阅览。十五年,更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十七年,易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电请政府拨中海居仁堂全部为馆址。十八年与北海图书馆合组。

北平北海图书馆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所设立,经教育部提议合组两馆,由部会订立国立北平图书馆合组办法及委员会组织大纲,于是年八月,接收两馆实行合组。二十年,新馆建筑落成,乃合两馆所藏萃于一处,于七月开始阅览。馆址为御马圈旧地及公府操场,共占地七十六亩有馀,门阁壮丽,室楼轩敞。馆内组织设八部两会,馀分各组:(1)总务部,(2)采访部,(3)编纂部,(4)阅览部,(5)善本部,(6)金石部,(7)舆图部,(8)期刊部,(甲)购书委员会,(乙)编纂委员会。藏书分旧藏、新增、寄存三类。旧藏普通书籍:(1)中文书籍万四千四百三十一部,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五册;(2)满蒙文书籍七十六万三千七百十三册;(3)西文书籍二万七千六百七十二册,小册三万三千零八十二册;(4)日文书籍五千七百馀册。旧藏善本书籍:(1)宋金元明清刊本,共一千六百零一部,共一万七千六百九十册;(2)宋元明写本,共一百十二部,共一千五百四十六册;(3)旧抄本四百二十五部,九千五百六十八册;旧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三百册;旧藏晋魏唐人写经八千六百五十一卷;旧藏地图绢绫抄纸本六三百七十八帧,一百四十七册;旧藏金石拓本唐开成石经一百七十八卷;近代金石拓本三千三百馀种。新增书籍:(1)中文书籍七千九百零八种,五万九千六百四十七册;(2)西文书籍三万一千四百八十九册;(3)日文书籍七千馀册;(4)舆图一千零四十五种,六百六十五册,八千三百八十七幅;(5)金石拓本一千零十五种,一千三百零一册,三千九百二十九幅。寄存书籍六千零五十九种,三万二千七百九十二册。藏文《甘珠尔经》全部。乐谱六百馀件。版片五百馀块。殷墟龟甲兽骨、秦汉瓦当、汉唐铜鼓铜镜,共八百馀件。本馆编纂部刊有目録及馆刊等发行。

有静生生物调查所(图五)

图五 静生生物调查所

徐森玉先生与京师图书馆——以俞泽箴日记资料为中心

20世纪20年代,徐森玉先生曾在京师图书馆工作过,而留下的文字记载却不多。在他同事俞泽箴的日记手稿中,有关于徐森玉先生在此期间主持擘画、奔走操劳的片断的文字记载。为保护馆藏善本及《四库全书》,为扩充馆址,为应对"国立京师图书馆"的风波以及诸多馆务工作,徐森玉克服重重困难,躬亲其事,恪尽职守。以俞泽箴日记手稿中的记载为基础,与现存相关文献史料相参证,借以证明日记记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从中看到徐森玉先生为京师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 

日藏《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录》编者考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有两部《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录》,在国内已无留存。日藏两抄本与仓石武四郎在华编拍《旧京书影》有关,是京师图书馆编纂的最后一部善本书目。通过对日藏两抄本内容及前人引用、著录该目情况进行考察,可以证实该目的编者是史锡永。 

民国时期永乐大典残部在世界各国存藏情况梳理

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袁同礼在中外各国不断搜求永乐大典残部的下落,他的搜寻分为七个阶段,著成七大目录,庞杂笼统。通过梳理他的七大目录,可以分观民国时期各个阶段永乐大典在中外各国储藏的情况,各个阶段的新增发现,以及永乐大典在中外储藏的综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