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京师大学堂
所属分类: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479

① 今御马圈旁 "旁"当作"南"。据《日下旧考闻》卷三九按语改。

自北池子北头而东为沙滩,其西达于景山东大街,东南两面间以红墙,墙之内曰老虎洞、西老胡同、东老胡同、孟家大院。又东曰操场大院,昔为大学堂操场,民国七年建为北大第一学院。北曰景山东街,亦曰马神庙,[一]北京大学在焉,是即光宣间之京师大学堂,今为北大第二学院。中间有小胡同曰大学堂夹道,其东曰松公府夹道,两夹道之间有南北横胡同曰东高房,[二]再东即松公府。其北曰嵩祝寺,[三]稍西曰嵩祝寺夹道,曰二眼井,其间有南北小胡同曰横栅栏。再西曰三眼大院,又西曰三眼井,稍北曰吉安所,[四]今已售为民居。所之东曰东夹道,西曰西夹道,其北曰铁匠营,其东曰东板桥大街。街之东,南曰内府库胡同,今改为纳福胡同,曰蜡库南岔,曰钟鼓寺胡同,[五]曰西椅子胡同。再北曰蜡库中岔,曰蜡库北岔,其东曰后局胡同,曰马粪居,曰水簸箕,其西曰酒醋局胡同,[六]不通行,曰织染局胡同。[七]再北曰河沿,有桥三,曰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再北曰火药局胡同,[八]其北有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胡同。再北为北箭亭,为皇城之东北隅。头道桥之北有小胡同曰火神庙,曰如意胡同,均不通行。东板桥大街以西,铁匠营以北曰黄化门,[九]中间路南有南北胡同曰司礼监,[十]其西曰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5

出版说明

《天咫偶闻》十卷,是曼殊系满洲之同音异译震钧著的一部记述北京地区政治、文化、典章制度和风土人情的书。此书材料较丰富,对研究和了解北京的历史、掌故、风物、民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震钧,满族人,姓瓜尔佳氏,字在廷(亭),自号涉江道人,汉姓名唐晏,生于清咸丰七年丁巳(一八五七年),卒于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年),年六十四岁。他于庚子以后,曾任江苏江都知县,宣统二年庚戌(一九一〇年)曾执教于京师大学堂,不久又到江宁将军铁良幕府,并任江宁八旗学堂总办。辛亥革命以后,就一直在南方居住了。震钧生活在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内则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清代末叶。他所经历的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正是清末封建皇朝日益腐朽,终至崩溃的动荡多变的时代。短短的六十馀年中,“庚申之役”(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甲申之役”(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甲午之役”(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庚子之役”(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相继频仍;太平天国起义(一八五一年)、义和团起义(一九〇〇年)风起云涌。震钧作为满洲官宦的后裔,又一直活到清室覆亡后的民国九年,应该说是会怀有某种特殊的心情的。他自己就说过“于祖、父无能为役,况谋国之大而敢知之乎”这等话,但有人却说他“博学多闻……善画墨梅及兰竹”。(见《心縠笔记》)尽管如此,他那生于“末世”的命运,无可奈何的前途,致使他寄情书画,潜心著述。现在看到的震钧著作,就有《庚子西行纪事》《渤

清末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创办人张百熙

<正>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县沙坪乡(今属长沙市开福区)照壁屋人。曾历任清代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要职,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张百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张启鹏,字幼溟,号蔗泉,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曾在总督裕泰将军幕府做过幕僚,后隐退,从事儒学研究与教育,先后主讲于安陆、澧阳、洣江、石鼓等书院,著有《梅墅诗钞》《心言约编》《无垢静室时艺》等。长子祖同,又名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