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潭柘寺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书名:宛署杂记 页码:207

视,似乎百索,其实一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则为索所绊,听掌绳者绳击为罚。摸瞎鱼:群儿牵绳为圆城,空其中方丈。城中轮着二儿,各用帕,厚蒙其目,如瞎状。一儿手执木鱼,时敲一声,而旋易其地以误之。一儿候声往摸,以巧遇夺鱼为胜。则拳击执鱼儿,出之城外,而代之执鱼轮入,一儿摸之。耍燕丘:阜城门外有白云观,相传金道人丘长春修炼之所,正月十九,飞升。士女往观,许人物下。自是岁以为常,是日天下伎巧毕集,走马射箭,观者应给不暇。

  二月引龙,熏百虫: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白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三月祭墓: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每年是日,各门男女拥集,车马喧阗。朝东岳:城西有古庙,祀东岳神。规制宏广,神象华丽。国朝岁时敕修,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降生之辰,设有国醮,费几百金。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至。是盛设,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名甲马,群迎以往,妇人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步一拜者,曰拜香庙。有神浴盆二,约可容水数百石,月一易之,病目人虔卜得许,一洗多愈。

  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坛秋坡。西湖在县西三十里,玉泉山在西湖旁,山水佳丽。碧云、香山二寺,都下称福地。俱详别卷。戒坛在县南七十里,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所,自四月初八说法起,至十五日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宛俗是月初八日,耍西湖景、玉泉山,游碧云、香山。十二日耍戒坛,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故经行之处,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篷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盖宛然图画云。观佛蛇:县西潭柘寺有二青蛇,与人相习,每年以四月八日来见,寺中僧人函盛事之。事传都下,以为神蛇,游人竞往施钱,手摩之,以祈免阨。僧人因而致巨富云。游高梁桥:高梁桥在县西五里,有娘娘庙。塑像如妇人育婴之状,备极诸态,桥适当前,即西湖水流入禁城口也。俗传四月八日,娘娘神降生,妇人难子者宜以是日乞灵,滥觞遂至倾城妇女,无长少竞往游之。各携酒果音乐,杂坐河之两岸,或解裙系柳为围,妆点红绿,千态万状,至暮乃罢。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端午日,集五色线为索,系小儿胫。男子戴艾叶,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踏青:端午日,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名踏青。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

书名:宛署杂记 页码:243

  寺,在栗园庄,正统年间黄太监建,正德五年韦太监等重修。参政王沦记。感恩寺,在新店村,景泰年造,今废。永安寺,在何家村,宣德十年太监但住建,正统九年敕赐今名。太常卿程南云记。以上离城约四十里。大慧寺,在畏吾村,正德八年太监张惟建,赐护持敕谕。十年,学士李东阳撰真武殿铭。万寿戒坛寺,在小园村,辽清宁中建,名大慧聚寺。本朝宣德九年太监阮简等重建,正统五年敕赐今名。崇兴寺,在新城村,至正年建,今废。开元寺,在白家滩,旧传唐开元年建。本朝弘治六年太监罗秀重修。中宪大夫李纶记。崇兴寺,在新城村,正德年造。崇化寺,在城子村,元至正中建,名清水禅寺。本朝宣德年太监吴亮重修,正统二年敕赐今名。礼部尚书杨溥记。以上离城五十里。灵光寺,在黄村,正统年敕建。华藏寺,在高店村,浑河水冲废。大觉寺,在北安河,宣德年出内帑金重建,敕赐今名。正统十一年重修,有御制碑二道。广熙寺、隆恩寺、秀峰寺,俱在军庄。西峰寺,在李家峪,唐名会聚,元时改为玉泉。正统元年太监陶镕等重建,敕赐今名,有记。景泰四年赐护持敕谕,检讨严素记。隆庆六年又敕赐碑,鸿胪寺卿王之垣撰。广慧寺,在狮山下,永乐丁酉朝鲜僧懒赞来朝,筑精舍。成化戊子太监张轩等重建,易名为寺,吏部员外张骏记。正德元年太监王念等重修,大学士刘忠记。万佛寺,在冯村,旧名万佛堂,宣德壬子僧人辩重建,正统戊午敕赐今名,万历壬子重修,十八年钦赐藏经,有敕谕。净德寺,在童子山,成化戊子太监李棠建,奏请敕赐今名。祭酒吴节记。成化十一年敕谕护持。福昌寺,在童子山,系古泉庵旧址。正统乙丑僧无心募太监阮安等重建,敕赐今名。成化三年钦赐护持敕谕,僧道深记。宝峰寺,在冯村,天顺二年太监梁英建,正德十一年太监郑怀等重修,学士刘忠记。常觉寺,在冯村,正统十三年僧悟静修道于此。太监柴昇为闻于上,敕赐今名。嘉靖四年太监黄英等重修。宝林寺,在冯村,古刹废址。正统三年太监王直等重建,明年,敕赐今名。礼部尚书胡濙记。吉胜寺,在曹各庄,至元十三年僧圆从重建。林泉野老从伦记。净明寺,在岳家坡,天顺二年建,有敕谕。宝觉寺,在店子村,址本观音古刹。正统二年太监杨瑛重建,敕赐今名。镇南桑古鲁记。华严寺,在匣儿窑。洪智寺,在东务。以上离城六十里。

  圆照寺,在马鞍山,古刹。成化七年太监覃祥重修,十一年敕赐今名。吏部尚书彭时记。胜泉禅寺,在孟家胡同,系辽元故刹。本朝弘治末年,耆民刘政等重建。正德十一年、嘉靖十七年重修。沙门法瑁记。弘恩寺,在京西乡,系废刹。弘治十三年太监戴蒙重建,敕赐今名。有敕谕一道,户部尚书李东阳记。十七年钦降御香,有记,太常寺卿张元祯撰。潭柘寺,在平园村,金大定十三年建。旧名龙泉寺,一曰嘉福寺。正统年太监王振重修,礼部尚书胡濙记。弘治十年太监戴义请于朝,赐金重建寺,有蛇异。大学士谢迁记。洪恩寺,在小新房,正德二年重修。以上离城约七十里。

书名:宛署杂记 页码:253

乱吾治,而圣王存之,乃更足为吾用世之助,斯正用得其道,徂诈作使,权也,亦经也,而又恶用尽歼二氏为也?顾今天下之民,负犁挥锄,汗血皱骨,糠秕会不得餍腹,而彼或择粒以食;隳指破肘,鹑结芒披,完衣会不获蔽体,而彼更集锦以衣;几能葺草编篱,而坐卧且不御风雨,彼则重门华屋,比之王者;谁不属毛离里,而徭役且不遗一丁,彼则传钵记名,绳绳振振;凡士农工贾、府史胥徒,至军匠、技艺、百家之流,罔不胼手胝足,竭神运智,营营焉宣力王家,而彼则笑傲名山,自比兜率,烟云花鸟,取足自适,曾不闻一拔毛一摩顶踵以利朝廷之用。如宛平一县,版图仅五十里,而二氏之居,已五百七十余所。此五百七十余所之中,其徒凡几万千;而宛平土著之在黉宫者,曾不得及十人。

嗟夫!吾不知浩荡之恩,二氏将何以报称耶?抑予因之而大有感焉。盖今天下二氏之居,莫盛于两都,莫极盛于北都;而宛平西山,实尤其极盛者也。缘我祖宗二百余年,明良相继,无复有尧汤水旱,周秦战争,汉唐宋勋戚、藩镇、夷狄之祸,即己巳、庚戌,逆宁贼琏,旋即平戢,以故太平之盛,振古莫及。朝讲之暇,得留意二氏,以游豫寄吾法制,而彼因得以蒙此浩荡之赐,其所关系非渺浅也。予尝经行其居,见其旧有存者,其殿塔幢幡,率齐云落星,备极靡丽,如万寿寺佛像,一座千金;古林僧衲衣,千珠千佛,其他称是。此非杼轴不空、财力之盛不能也。又见其新有作者,其所集工匠、大役,歌而子来,运斤而云,行缆而织,如潭柘寺经年勿亟,香山寺、弘光寺数区并兴。此非闾左无事、遭际之盛不能也。又见其紫衫衣衲、拽杖挂珠,交错燕市之衢,所在说法衍乐,观者成诸,如戒坛之日,几集百万,倏散倏聚,莫知所之。此非民物极

书名:光绪昌平州志 页码:33

  当忘彼悊毁其金。我朝修复金太祖、世宗陵。圣祖御制碑文,以前者我师克取辽东,故明惑于形家之说,疑与本朝王气相关,天启初,拆毁金陵,斸断地脉,又建关庙为厌胜之术。不思修德勤民,而移咎于异代陵寝,尤为舛谬。地官慢靳费帑项,冬部爰教饰鼎林。即故寝园示明监,靡常天命凛难谌。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已,季春月上澣。

  哀明陵三十韵

  北过清河桥,遥见天寿山。胜朝十三陵,错落兆其间。太行龙脉西南来,金堂玉户中间开。左环右拱实佳城,千峰后护高崔巍。昌平州名黄土山名诚福地,永乐曾以亲临视。叶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贤廖均卿陈其艺。日下旧闻载:永乐初卜陵,众议欲用潭柘寺,永乐独锐意用黄土山,即此天寿山也。又京西求旧录称,明陵择地,或云:山东王贤,或云江西廖均卿,所闻异辞,难以悬定。据此则永乐考卜之说较为可信。或曰十三气数尽,朱明祚以此为准。是盖形家惑世言,承天造命惟君允。后嗣果能继祖烈,朱氏宗社那遽绝。君昏国事付貂珰,瞻乌久矣于谁瞥。向闻颓废应修治,工巨无敢发其辞。汤山驻跸一往阅,胜朝旧迹当护持。祾恩殿名制肖皇极殿名建,岁存已剥丹青烂。宣德曾颂祛奢丽,明宣宗实录载:宣德驻跸陵下,与侍臣云,皇祖常言,帝王陵寝有崇奢丽及藏宝玉者,皆无远虑虑云云。今观长陵享殿,曰祾恩殿,九间重檐,石城明楼,规制巍焕。虽丹青剥落,而榱桷闳壮,与皇极殿相肖,为自古所无,岂所云祛奢崇俭者乎?此而非奢奢孰见。石城明楼依然巍,三杯守酹拜如仪。今春驻跸汤山,命取道昌平,谒明永乐长陵。酹酒三爵,如钟山谒明孝陵之例。论明成祖之事,虽非予所景仰,然既为古帝王,自当下拜如仪。明臣屡咏衣冠閟,杨士奇陪侍长陵作云:万里苍梧去不还。又区大相供事长陵诗云,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又李应征谒长陵诗云,乾坤留剑舄,伏腊拜衣冠。盖均指榆木川事,或出怨者之口。底须重订传讹词。栋柱如旧椽木朽,檐瓦落地狐兔走。以其初建工力观,未修岂数百年久。长陵殿宇虽存,而椽木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56

春明梦余录 一二六八

春明梦余录卷之六十六

寺 庙

晋像观音寺 天福中,僧道翊所造。后汉乾祐中,僧从勋以佛舍利亲安大士顶。兀术入临安,宋高宗逊于海,遂与玉帛图籍俱航而北。僧志完率徒以从,至燕都城西五里玉河乡,建寺居之。天顺壬午,及成化丁酉,俱重脩。

晋嘉福寺 唐改龙泉寺,即今潭柘寺也。寺两鸱尾自潭中涌出,奇伟之甚。昔谓有柘千万章,今亡矣。僧新种者,存其名耳。燕谚谓: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

后魏尉使君寺 建于元象元年戊午,幽州刺史尉苌命造,后改为智泉寺。武则天时改

为大云寺。开元中改为龙兴寺。在悯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处。

隋舍利塔 建于仁寿二年壬戌正月初。文帝为太子时,有梵僧以释迦佛舍利遗之,至登极,勅天下大州建舍利塔。时幽州节制窦抗造五层木塔,扃舍利于其下。至唐文宗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59

于万安寺一百四十余年。蜀僧绍乾续记云:复居庆寿寺一百二十余年。嘉靖戊戌,庆

寿寺灾,奉迎鹫峰寺,迄天启丁卯,共居八十八年。计优阗造像当周穆王辛卯,至熹宗丁卯,凡三千六百一十余年。其说荒唐,不足信。然佛之体制衣绞,踽踽欲动,非近代人所能办。

五代瑞云寺 李克用建,今改百家寺,在百花山。

金弥陀寺 即法藏寺,在外城东南,金大定中建。景泰二年修,后有塔,中空可登,凡

七级,高十丈余。

金护圣寺 即功德寺,宣德中僧板庵重修,改今名。

金雀儿庵 在潭柘寺后,章宗弹雀于此,即行幄建庵。

金昊■寺 大定四年秦越公主建。正统四年王振脩,改隆恩寺。

金大定寺 章宗建,有诗刻石。今改栖隐寺,在仰山。

金甘露寺 即香山寺,建于大定中。正统内侍范宏重建,费银七十余万。傍一轩,万

历御题曰来青。山有祭星台、护驾松、梦感泉,皆金章宗遗迹。

辽白塔寺 建于寿昌二年,塔制如幢,色白如银。至元八年,加铜网石栏。天顺二年,

改名妙应寺。附近有青塔寺、黑塔寺,然寺存而无塔。

卷之六十六 一二七一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78

春明梦余录 一二九〇

未奉宋正朔也。

采魏院石塔记 辽景福元年建,燕京宝塔寺讲律沙门如正述。塔在今蕃育署。

石经碑 在旧燕城南,金国子学碑。碑刻春秋、礼记,今磨灭不完。

佑圣王灵应碑 金贞元元年,许复书。

戒坛聚慧寺碑 大定元年建。

大悯忠舍利函记 大安十年,义中书。

潭柘寺碑 大定十三年。

香山寺碑 李晏撰。

大兴隆寺碑 李晏撰。又章宗书飞虹桥、飞渡桥六大字。

平辽碑 立燕都丰宜门外,史臣韩昉撰,宇文虚中书。旧有诗云:十丈丰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石断龙鳞秋雨后,苔封鳌背夕阳中。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韩昉,燕京人。

双塔寺碑 党(党)怀英撰并书。旧在西长安门外寺中,为内监取置神道。怀英,奉符人,

善篆籀,人称李阳冰之后一人。

栖云啸台字 章宗游驻跸山,题刻于石。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81

大都城隍佑圣王碑 泰定三年。

黄箓大醮碑 泰定二年,虞集书。

真人张留孙碑 天历二年,赵孟頫书。

昭德殿碑 天历三年,赵世延书。

加封先圣父母并夫人及四配制祠碑 至顺元年。 大都城隍庙碑 至顺二年,虞集撰,康里夔夔书。碧云庵碑 至顺二年。

仁圣宫碑 至顺二年,虞集八分书。

碧云庵碑 元统三年。

万宁寺神御殿碑 至正四年,欧阳玄撰。寺在鼓楼东,内有番字碑二座,丰甚。

潭柘寺碑 至正八年,葛天麟。

崇国寺勅谕碑 至正十四年。

隆安选公传戒碑 至正二十四年,危素书。

潭柘寺碑 危素书。

护国佑圣王记 至正二十五年,吴云书。

卷之六十七 一二九三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82

春明梦余录 一二九四

长明灯记 至正二十六年。

毉无闾山碑 在蓟州城平津门外,洪武三年御制。重修顺天府学碑 宣德三年,大学士杨荣。

文丞相祠碑 永乐,杨士奇。朝天宫记事碑 宣德时建。

潭柘寺碑 正统,学士胡濙。

大国师智光功行碑 天顺时建。弘光寺碑 内侍高丽郑同。

法藏寺碑 沙门道孚。

重修悯忠寺碑 正统七年,陈贽。

修顺天府学碑 正统十一年,陈循。文丞相祠碑 罗伦撰。

西天大?麻药渴已?行实碑 天顺二年。大师国智光功行碑 天顺时建。

修朝天宫记事碑 成化时建。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83

报国寺碑 成化,刘定之。

大隆善护国寺勅碑 成化七年。 龙华寺碑 成化八年,僧道深撰。真觉寺御制碑 成化九年。

古像观音大士碑 成化二十三年,程敏政。

潭柘寺碑 弘治,大学士谢迁。

大隆善寺勅碑 正德七年。

昭应宫碑 大学士费宏。

修顺天府学碑 万历,府尹李损。

万寿寺碑 万历,大学士张居正。修龙华寺碑 万历,朱之蕃。

修火德真君庙碑 万历,朱之蕃书,翁正春撰文。

重修悯忠寺碑 万历,公鼐。 坛北药王庙碑 恭顺侯吴惟英。慈慧寺碑 陶望龄撰,黄辉书。

卷之六十七 一二九五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76

泉新公长老塔铭并序,大都万寿退隐林泉老人从伦撰,至元二十八年住持山主成璞等建。俊公塔之北有池,据寺碑,是为胜寒池。池左有地藏殿,其修建年月无考。

  (增明人重建西峰禅寺碑记 距府城西二舍许,地名李家峪,有古招提遗址,在灌莽中,碑记剥落,无从考其创始之岁月。所可见者唯有两浮屠巍然独存:一曰俊公塔,建于唐;一曰月泉新公塔,前元至元辛卯所建。塔旁一池,名胜寒池,大旱不枯。东有山曰峰峦,涧水绕其麓。西曰罗■岭,而六国岭峙其南,松陀岭踞其北。惜乎湮废已久,未有能兴起之者。正统改元,因捐赀市材,自二月创始,至正统三年六月丙辰讫工。赐额曰西峰禅寺,延僧悟达为住持。兹述梗概以刻于石。)

  原潭柘寺,晋曰嘉福寺,唐曰龙泉寺。旧志谓有柘千章,今无矣。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春明梦余录)

  〔臣等谨按〕潭柘寺,本朝康熙年间圣祖赐名岫云禅寺。寺门外牌楼南向额曰翠嶂丹泉。北向额曰香林净土。大殿额曰清静庄严。弥陀殿额曰松竹幽清。栴檀佛楼联曰:庆云宿飞栋;喜树罗清墀。又联曰:经声夜息闻天语;炉气晨飘接御香。皆圣祖御书。又大殿恭悬额曰福海珠轮。联曰:鹫岭云闲,空界自呈清净色;龙堂月皎,圆光长现妙明心。三圣殿额曰具大愿力。毘卢阁额曰圆灵宗镜。圆通殿额曰心空彼我。地藏殿额曰性因净果。弥陀殿额曰西峰乐界。楞严坛额曰寂照真如。大悲坛额曰澄潭妙印。观音殿额曰莲界慈航。联曰:绕户竹风翻妙偈;当空水月涤尘襟。又联曰:树匝丹崖空外合;泉鸣碧涧静中闻。皆皇上御书。寺东精舍内南楼额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78

  原潭柘寺相传寺址本青龙潭,上有柘树。祖师开山,青龙避去,潭平为寺。今殿壁犹是辽金前所绘。(问次斋稿)

  〔臣等谨按〕今寺后右行二里许,有龙王堂。堂北别有龙潭,方广丈余,深三尺余。

寺内辽金绘壁今无存。

  原西山潭柘寺殿中二蛇,长五尺余,名大青、小青,藏红箧中,箧标护法龙王。蛇无定止,或自逸野中,鸣钟则至。恒自箧穿炉足,交蟠供桌上。(耳谭)

  〔臣等谨按〕岫云寺大殿内今尚有木匣一,方广二尺,高三寸余,内一石微凹,贮水少许。相传为大青、小青所藏处云。

  原潭柘以一培塿当群山心,九峰扆而立焉。两殿鸱工绝,金元时故物也。(缑山集)

  〔臣等谨按〕岫云寺内殿鸱今已无存。

  原潭柘寺去都西北九十里,径罗■岭,行藂棘中,赪山四合,里许一山开,九峰列见,寺双鸱吻。今佛殿基,故潭也。华严师时潭龙听法。一夕大风雨,潭侧平地两鸱吻涌出,今殿角鸱也。柘今已枯,长不盈丈。寺有青蛇大如盌,长五尺;僧能驯扰之,呼曰龙子。元妙严公主持观音文,礼大士,拜痕入砖,额手足五体皆印。岁久砖坏,两足痕存。万历壬辰,孝定太后匣取入览,后遂匣藏之。紫柏系以赞。像四林立大士前,左前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79

元世祖,右前其后,左次其子,右次妙严也。妙严祝发于是塔是山之下。寺碑七,金碑二,明昌五年僧重玉诗,大定十三年杨节度记。元碑二,至正八年葛天麟记,至正某年危素记。明碑三,正统某年胡濙记;弘治十年谢迁记;万历中紫柏送龙子归潭文也。寺晋梁唐宋,代有尊宿,而唐华严为著。元至正间,顺帝赐雪磵酒,皇妹致膳。明永乐间则姚少师道衍,万历间则达观大师真可。寺先名嘉福,后名龙泉,独潭柘名传久不衰。(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元妙严公主拜砖并匣今尚存,其像设在今观音殿内。金元碑及明胡濙碑皆无存,详见前。

  (原潭柘寺有元妙严公主拜砖,双趺隐然,几透砖背。相传妙严为元世祖女,削发居此,日礼观音不辍,遂留此迹。万历壬辰,孝定皇太后欲经懿览,贮以花梨木匣,迎入大内,后复送归寺。紫柏禅师语录)

  原潭柘寺东有泉出石罅中,黄叶白云缭绕其上,疏其滞叶,泉响益琤琤不绝。(长安可游记)

  〔臣等谨按〕岫云寺后东北隅有歇心亭。山后二泉,一自东来,一自西南来,汇流于此,当即宋启明长安可游记所称寺东之泉也。

  原潭柘寺山环无柘,惟殿左有枯株久仆,云是龙渊遗迹。寺碑胡尚书濙文,夏太常昶书也。寺肇于唐,重饬于金大定间,元毁于兵,国朝宣德初更拓,赐名龙泉寺。(游业)

  增乾隆九年御制二月朔日初游潭柘岫云寺作 西山两名寺,潭柘与香山。香山信已佳,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82

师之迹,后得比丘善诲献其寺之故地,成大道场,山灵益加显焉。其详见大定间蔡居士杨节度之碑可考已。我朝宣宗章皇帝即位二年,特命高僧观宗师住持于此,孝诚皇后首赐内帑之储,肇造殿宇。越靖王又建延寿塔。英宗睿■帝诏为广善戒坛,颁大藏经五千卷,并赐今额,迄今五甲子矣。工兴于正统二年三月,迨次年九月告成。)

  〔臣等谨按〕明越靖王瞻墉所建延寿塔,今尚存,高五丈余。

  (增本朝康熙年间茌平县知县吴陈琰岫云寺莲池记略 都城西北有寺曰潭柘,晋曰嘉福,唐曰龙泉,九峰环列。谚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则此寺最古。相传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唐华严师开山于此,青龙听法。一夕大风雨,遁去,潭已平地,有两鸱吻涌出,今殿角鸱是也。自元毁于火,重饬于明。今上临幸是山,发帑重建,规模弘敞,倍于往昔。赐名岫云寺。一时缁流云集,诸父老复浚池,种莲其中,为莲池大会。购大弥陀经五十四部,藏于寺。门外立相风,俾瞻礼者望而生敬。将伐石勒名,以垂永久,请予为文记之。予闻寺故有二青蛇,长五尺余,僧驯扰之,呼曰龙子。遇岁旱辄能作云雨,其为泽于圻辅甚大。又元初妙严公主日礼大士于此,拜砖双趺宛然。明孝定太后曾取览,复送归寺中,紫柏禅师敷以像赞。予客燕五年,每有往游西山之愿,逡巡未果。今与诸父老约,效灵运翻经故事,婆娑片石,其亦可忘老矣乎!)

  (原金释重玉从显宗皇帝幸龙泉寺应制诗 一林黄叶万山秋,銮仗参陪结胜游。怪石斓斒蹲玉虎,老松盘屈卧苍虬。俯临绝壑安禅室,迅落危厓泻瀑流。可笑红尘奔走者,几人于此暂心休。)

  〔臣等谨按〕金释重玉摩厓诗刻在延寿塔后。

  (原郭武潭柘寺诗 潭柘山高处,金银佛寺遥。断厓吹石雨,虚阁倚烟霄。结社还携酒,临溪欲弃瓢。白头僧自老,相对说前朝。联珠集)

  (原公鼐潭柘南村作 芙蓉村下绿溪环,刳木通流乱石间。十里浓烟松不断,隔林钟磬落前山。问次斋稿)

  原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金章宗幸此弹雀,弹发不虚,章宗喜,即行幄为庵曰雀儿。后方僧来住,以臆造佛母孔雀明王佛像,遂更孔雀庵,然人呼雀儿庵如初。(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雀儿庵今废。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261

  (补金释圆照甘泉寺通和尚塔序略 师讳行通,俗姓张氏,云中人。天会间,闻辨公倡法燕都,参示仰山。大定四年,退居三河白塔。次年拟上盘山,道经甘泉,众请师住,未几怡然而化。塔在寺之正北高阜。)

  (增沈荃重修甘泉寺碑记略 盘山在蓟州,群峰陡绝,行者盘旋而上,故曰盘。皇上有事园陵,尝驻跸于彼,题诗中盘,因勒石于殿左。山中佛寺甚多,最胜者曰甘泉,创自唐代,盛于宋元,至明初毁于火。琳宫绀殿竟为荒烟蔓草,已三百年矣。雨石和尚过之曰:嘻!余责也。乃结茅募修,备历辛苦,久之大殿告成,禅堂、厨库,以次毕具。和尚嘱余作记,次其本末。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月日。

  原蓟州甘泉寺有蛇曰小青龙,虬之属也。与人驯狎,时盘宿僧榻,祷之能致雨。燕山丛录)

  〔臣等谨按〕僧智朴盘山志,辨徐昌祚燕山丛录条云,甘泉寺曾未闻小青祷雨之说,惟西山潭柘寺旧传潭龙舍宅于唐华严祖师衍公,今殿角鸱吻,潭所涌也。龙子青蛇,日傍僧居。又秘魔岩旁有潭大如鬴,覆以巨石,深窅莫测,即当日大小青侍卢师行雨化龙处也。据此,则甘泉寺之小青龙为傅会,谨附识以备考。

  原渔阳有桃花山,山顶有泉流遶山麓,入泃河。泉上有桃花寺,自此十里,沽河、草桥诸水汇焉。(名胜志)

  原桃花山去蓟州南二舍,今城东别有桃花山。桃花寺寺旁亦有泉,绕山而下,清浅可爱。(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桃花寺,乾隆九年奉勅重修。皇上御题八景,曰涌晴雪,曰小九叠,曰吟清籁,曰坐霄汉,曰云外赏,曰涤襟泉,曰点笔石,曰绣云壁。寺内恭悬御书额曰清净法界,又额曰云外香台,又关圣殿额曰忠贯人天。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351

不知客行疲,但惜春风残。移觞未敢酌,高望生清欢。精庐坐山月,谁解栖长安?

翠云庵在西山,由磨石口而进。

查慎行翠云庵诗:乱山中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行过翠云尘乍少,马头麦浪緑初成。

仰山栖隐禅寺,金大定间建,命元冥顗公开山,赐田设会,度僧万人。泰和中,主事僧奏请万松老人住持。

由磨石口沿浑河道三家店抵枣园,是名仰山岭。绕岭数里,得桃源村,昔人避兵焉。度磵至仰山村,曲折北上,登其巅,仰山寺也。峯峦拱秀,中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峯,曰独秀、翠微、紫盖、妙高、紫微。中多禅刹。

金章宗诗碑: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鹤惊清露三更月,虎啸疏林万壑风。

滴水岩,过仰山村,折而西上黄牛冈口,益险隘。自此而登,左万丈溪,右千仭壁,径断处架以木栈。过张公洞,有石垣垩屋而丹者,是谓滴水岩矣。

朱彝尊黄牛冈诗:乱石侵花当,奔沙拥树根。黄牛冈上月,横笛过前村。

从滴水岩至大云寺,山最高,是西山万峯之巅也。

岫云寺卽潭柘寺,在罗■岭平原村,去京城西北九十里。晋曰嘉福寺,唐名龙泉。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本朝康熙间赐今名,有圣祖暨今上御书额,又御诗碑三,并御书心经及心经塔图。寺内有倚松斋、延清阁、猗玕亭、太古堂,皆临幸憩息之所。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352

岭西丛棘中,一道仰天如线,可五六里许,頳山四合,古柘絶壁;复里许,山开,九峯寺在其间。山故海眼,佛殿基卽潭也。唐华严师在山说法,龙神施潭为寺,一夕大风雨,潭成平地。今潭徙而涓涓者不絶。柘久枯,高八九尺,覆以瓦亭。龙去而子犹存,青色,长五尺,大如盌,时出现。

潭柘以一培塿当羣山心,九峯扆而立焉。晋、梁、唐、宋,代有尊宿,而唐华严师为着。殿壁犹是辽金前所绘;两殿鸱工絶,金元时故物也。

殿中二蛇,长五尺余,名大青、小青,藏红箧中。箧标护法龙王。蛇无定止,或自逸野中,鸣钟则至。恒自箧穿炉足,交蟠供桌上。

施闰章潭柘寺诗:良游欣素侣,越岭骋幽暇。眷兹云外峯,尘缨罕策驾。缘阶泻碧泉,古树卧 残柘。旧闻此海眼,真僧夺龙舍。灵迹信有无,蜿蜒见犹乍。阳坞竹还青,春渚梅未谢。栖宿倘岩扉,潺湲响清夜。

长元按:有二蛇名大青、小青,藏于红箧,恐因卢师之蛇而傅会也。县志云,龙去而子犹存,青色,长五尺,大如盌,时出现。不云有二而在箧,斯言近之。

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金章宗幸此弹雀,弹不虚发,卽行幄为庵,曰雀儿。

百花山在府西一百二十里,山下有元女庙。

小五台山在百花山中。花多目所未覩,红黄紫翠,不可名状。一色者跗蕚各殊,有名天花者,尤娇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362

白云平章求仙于燕京西山顶。一日适出,滕玉霄访之不值,因戏题于壁曰:西风短褐吹黄埃,何不从我游蓬莱?振衣长啸下山去,后夜月明骑鹤来。竟不留名。白云公疑吕仙过之,朝野辐辏,宠赉山积。后知为玉霄题,白云公戒以勿泄,厚贶之。

释有南北宗。道自东华少君,授汉钟离权,权授唐吕嵒,亦分为二宗:一授辽道士刘操,操授宋张

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柟,柟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此南宗也。一授金王嚞,嚞授七弟子邱处机、谭处端、刘处元、王处郝大通、马钰、钰妻孙不二,谓之七真。此北宗也。七真之迹皆在东海崂山;而邱处机为元太祖所聘,弟子十八人,从游漠北,居燕之长春宫,今都城西南白云观也。

钟丫髻年百有十四,寓白云观。其人短而黧发半白。问何以寿,曰:不娶,不多饮,不怒,不识数目。

潭柘寺有元妙严公主拜砖,双趺隐然,几透砖背。相传妙严为元世祖女,削发居此,日礼观音不辍,遂留此迹。明万历壬辰,孝定皇太后欲经懿览,贮以花梨木匣,迎入大内,后复送归寺。国朝曹仁虎诗:早谢椒涂习呗音,琉璃地上足趺深。生尘不学凌波步,入石偏符面壁心。合向花龛供拂拭,未随藓砌付消沉。九莲异代同禅契,长护芳踪到梵林。

奉天门常朝御座后,内官持一小扇,金黄绢包裹之。闻之故老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乐间外国所进。

书名:雪桥诗话三集 页码:173

黄莘田出都留别房山公云:公昔登岩廊,敷政剂刚柔。三入白云署,平反无竞絿。垂绅四十载,元老称壮猷。功成谢圭组,把卷归林邱。公学有根柢,精实非华浮。六经会旨要,百氏穷罗搜。经纬得贯串,九鼎函全牛。所以十丈焰,惟其沃膏油。春暮公命驾,梁园事唱酬。贱子拜床前,乃一识荆州。又云:我祖中允公,著述鲜匹俦。劫灰半磨灭,什一遗先畴。莘田祖中允曾令山阳。中允文集皆淮上诸公所梓,遗集未刊者尚多。中允藏书处曰环翠楼。以黄石斋先生党祸同下诏狱。石斋贻中允诗云:心可知无怨,途穷未倒行。阴晴随小鸟、毒痡共苍生。故事经开眼,留人别点睛。江河终日计,岂有不澄清。又一章云:癯遁无清啸,通途得雅舂。旧冠谁合度,扁带若为容。蹙国看元兔,游师恣赤松。惊心非一事,旦晚又秋蛩。鸡林少纸本,传闻多缪悠。公乃亲口授,如身经校雠。五千注道德,缮草艰雕锼。公持书一通,贮之文选楼。不肯私帐秘,将就剞劂谋。别有庄生篇,雷同遭巧偷。公言我固疑,序例殊不侔。终归郓讙田,公心夷则休。我闻感涕泪,五内私镌镂。文章交有神,同时列枚邹。谁能将臭味,异世来相投。固知公好古,高义真无■。贱子抱一经,荒落惭公裘。又云:丁洼水潺潺,干岩折以幽。槃阿奉杖履,永矣言从游。衣食迫奔走,牵率难自由。云云。寄斋司寇,清修硕学,为当时清望所归,惜其论著绝少流传。郑性南溪北游记:己亥立秋出西便门,抵三家店。翌日渡浑河,游戒坛寺。次日绕潭柘寺出峪,趋房山,觅巢司寇隐居。抵县城,讯之门者,则已过之矣。返而至丁家洼,与编氓比户,户无应者,遍讯之乃得。司寇天资明敏,读书一目十余行,罢官十载,流连山水间,作为诗文,无牢骚怨尤之气。近患半风,风度闲雅,语下相契合。馆於说莲之亭,遍历其瀑水岩诸胜,信而后别。其南谿寤歌访寄斋司寇隐居云:丁家洼尽野人居,况是中间一草庐。矮屋昼扃应少仆,游人何处觅尚书?路入房山瀑布边,老农于此乐耕田。按老农,司寇自号。芋町一语胸牢记,过去回来境信然。

雪桥诗话三集卷第四 一五七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511

翠微寺平坡山,亦名翠微山。寺以山名。见《长安客话》。廖希颜

翠微西接古神州,石磴云盘阁道幽。白日烟霞林谷迥,长风鹤鹳海天浮。僧归黄叶峯前寺,水向青龙口下流。只道长安天尺五,谁云此地减瀛洲?《东雩集》

仰山寺观姚少师像〔二一一〕仰山更在西山之西四十余里。有姚少师像,自赞其上云:‘这个秃厮,忒无仁闻,名垂千古,不值半文。’见《郊亭诗话》。吴 宽

城里僧庐揭仰山,姚公于此昔投闲。顾瞻图画长廊外,拂拭尘埃破壁间。困虎封侯头可相,真龙识主手亲攀。朱衣玉带宫师贵,最爱跏趺静掩关。《匏翁家藏集》

龙泉寺卽潭柘寺也。都西北九十里。在唐名龙泉。时重玉上人从金显宗幸此寺应制。《吉金贞石志》。释重玉

一林黄叶万山秋,銮仗参陪结胜游。怪石斓斒蹲玉虎,老松蟠屈卧苍虬。俯临絶壑安禅室,迅落危厓泻瀑流。可笑红尘奔走者,几人于此暂心休。

卷四九一三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481

授真戒,吾此息氛埃。

其二

尘迹何因到?名山不易逢。谷深惟辨径,〔一一五〕寺进始闻钟。〔一一六〕古树寒飙急,幽轩夕翠浓。菊觞违雅集,相忆在高峯。《钤山堂集》

潭柘寺寺建自晋,最古。有老柘千章。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见《春明梦余録》。郭 武

潭柘山高处,金银佛寺遥。断崖吹石雨,虚阁倚烟霄。结社还攜酒,临溪欲弃瓢。白头僧自老,相对说前朝。《郭氏联珠集》

普惠寺〔一一七〕顾 璘

緑树邀行骑,青山拥寺门。不劳钟磬响,久厌市朝喧。解带榆烟午,钩帘竹日暄。老僧鉏菜甲,随意具盘飱。《息园存稿》

卷四八八三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417

翠岩寺…………………………………………………………………胡应麟八七九

清凉寺…………………………………………………………………郭武八七九

前题…………………………………………………………………蒋山卿八八〇

洪光寺…………………………………………………………………凌震八八〇

前题…………………………………………………………………邓钦文八八〇

前题…………………………………………………………………左光斗八八一

秘魔崖殿………………………………………………………………郭武八八一

善应寺…………………………………………………………………蒋山卿八八一

昌化寺…………………………………………………………………何景明八八二

戒坛寺…………………………………………………………………黄辉八八二

前题二首………………………………………………………………严嵩八八二

潭柘寺…………………………………………………………………郭武八八三

普惠寺…………………………………………………………………顾璘八八三

广智寺待月……………………………………………………………顾琸 八八四

登妙应寺回眺京色……………………………………………………何栋八八四

卷四八一九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187

〔八六〕此诗见《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仰山》。

〔八七〕我拜卢师并二龙‘并’,《帝京景物略》卷六《西山上·卢师山》作‘徒’。

〔八八〕无雨无旱超垢净《帝京景物略》卷六《西山上·卢师山》作‘无雨旱亦无垢净’。

〔八九〕原题:《秋日游潭柘山礼祖塔》,载《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潭柘寺》。按释道衍卽姚广孝,本书二名并见。

〔九〇〕葛秋已怯秋风清‘葛秋’,《帝京景物略》作‘葛衣’。

〔九一〕不学鸟窠居树杪‘树’,《帝京景物略》作‘木’。

〔九二〕此篇载《帝京景物略》卷六《西山上·卢师山》。

〔九三〕一夜驱风倒坠渊‘倒’,《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滴水岩》作‘到’。

〔九四〕大山小山吹将穿《帝京景物略》于此句下有:‘入岩腹中出便去,岩成窟宅老无椽’。

〔九五〕与龙对榻树头悬‘榻’,《帝京景物略》作‘穴’。

〔九六〕十丈涵霜镜‘镜’,《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瓮山》作‘境’。

〔九七〕山寒果半落‘半’,《帝京景物略》作‘自’。

〔九八〕樵声自可听‘自’,《帝京景物略》作‘亦’。

〔九九〕原题:《夜自西湖循瓮山同玉峯上人步归兰若》,载《四溟山人集》卷四。

〔一〇〇〕《少室山房集》卷三十一有《西山十咏·玉泉》,与本书所载颇有出入,现转録于下,以供参证:

卷三五八九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186

人海诗区五八八

〔七二〕冷然慑嘘吸‘冷’,‘《帝京景物略》作‘色’。

〔七三〕原题:《登罗诃岭》,见《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潭柘寺》。

〔七四〕远上罗睺岭‘睺’,《帝京景物略》作‘诃’。

〔七五〕动即加鞭警‘鞭警’,《帝京景物略》作‘挞打’。

〔七六〕原题:《自军庄寻滴水岩下作》,见《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滴水岩》。《列朝诗集》丁集第十五同。

〔七七〕灏气吐阳广‘广’,《帝京景物略》作‘仄’,《列朝诗集》同。

〔七八〕原题:《三月十八日张仲举、赵伯器、吴伯尚、王元肃同游西山玉泉,遂至香山》,载《吴礼部集》卷五。

〔七九〕天风泠泠清入肌‘入’,《静修文集》卷四作‘人’。

〔八〇〕原题:《咏神京八景·西山晴雪》,载《陈刚中诗集》卷一。

〔八一〕想见樵叟披青蓑‘披’,《陈刚中诗集》作‘犹’。

〔八二〕镇守监仓动千万‘监仓’,《王氏家藏集》卷十三作‘监鎗’。应以‘监鎗’为是。

〔八三〕南廊日月低浮图‘廊’,《王氏家藏集》作‘庵’。

〔八四〕释迦释迦定心痗‘定心痗’,《王氏家藏集》作:‘尔亨会’。

〔八五〕山川须及莺花好‘川’,《疣赘録》卷七作‘行’。清雍正刊本。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155

路峻无闲步,极峯休众想。逼崖下上穷,目与心恍恍。树老风吹新,云合瀑闻响。欹木连壁苔,踈花缀径莽。我友多远思,踆踆欣所徃。坐对各一石,心怀共超朗。《青箱堂集》

化阳洞由石径山上极乐峯,中道有化阳洞,洞口垂紫藤幙之,秉炬入,如眢井,半里有龙跃,有鱼游,有狮坐,皆石乳所凝也。再入有石佛危坐。其西罅一穴,冥冥然,下与浑河通。此洞亦人迹罕至。见《帝京景物畧》。于奕正

古洞路何窈,〔六七〕而有级可拾。我欲穷其中,列炬导之入。〔六八〕蝙蝠触烟醒,已坠复上集。〔六九〕再入若眢井,〔七〇〕虽寒能不湿。石乳挂四垂,彷佛百怪立。迷迷步近远,视但光所及。左有潭炬之,摇手龙在蛰。静听若有声,〔七一〕冷然慑嘘吸。〔七二〕心动輙欲还,炬短步逾涩。触滑凭扶将,导者力尚给。一线见天青,黄叶飞正急。

登潭柘山罗睺岭〔七三〕潭柘山在府西八十里。山磅礴,有二潭。旧志谓有柘千章,今潭上止余古柘一株矣。见《明一统志》。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可见此山之柘最古也。见《春明梦余録》。径罗㬋岭甚险,行藂棘中,见赪山四合,有一山开九峯者,卽潭柘山也。见《帝京景物畧》。郭 武

朝游潭柘寺,远上罗㬋岭。〔七四〕驾空虹作梁,倚柱天接境。雄关抱奇险,西北当藩屏。自

卷三五五七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20

罕山 石景山

卷之七 西山下

西堤 功德寺 玉泉山 瓮山 戒坛 潭柘寺 雀儿庵 仰山 滴水岩 百花陀

卷之八 畿辅名迹

狄梁公祠 刘司户祠 九龙池 𡵺𡵺崖 银山 驻跸山 上方山 云水洞 石经山 红螺崄 贾岛墓

楼桑村 督亢陂 郦亭 张华宅 彭小仙墓 燃灯佛塔 李卓吾墓 盘山 千像寺 汤泉 延祥观柏

沙岩寺塔 种玉田 红螺山帝京景物略

卷之一

城北内外

太学石鼓 文丞相祠 水关 定国公园 金刚寺 英国公新园 三圣庵 崇国寺 古墨斋

龙华寺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305

帝京景物略

卷之七西山下

西堤

功德寺

玉泉山

瓮山

戒坛

潭柘寺

雀儿庵

仰山

滴水岩

百花陀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334

仁和陈绍英《戒坛》:〇古砌云长护,松杉气自鲜。钵幽花雨散,谷静鼓钟传。龙亦驯能听,鹤非化始还。我来探象教,谁与谢尘缘。

沛县阎尔梅《登万寿戒坛有感》:〇桃花相接逐墙湾,三月春寒未秉蕑。太祖铙吹牛首渚,群宗柴望马鞍山。无人说法惟松响,有阁储经自御颁。□□岂知观盛事,羼提旧迹遂阑删。崇祯己巳,奴阑入寺。

潭柘寺

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夫潭先柘,柘先寺,寺奚遽幽州论先,潭柘则先焉矣。潭柘而寺之,寺莫先焉矣。寺去都雉西北九十里,从罗睺岭而险径,登下不可数。过定国公兆,十馀里,一道藂棘中,仰天如线,可五六里,頳山四合,东西顾,树古树,壁绝壁,頳山青矣,不见寺也。里许,一山开,九峰列,寺丹丹碧碧,云日为其色。望寺,即已见双鸱吻,五色备,鳞而作,匠或梯之。云五色者:鱼、龙、虾、蟹、荇藻,各现其形其色,非匠可手,鸱若置地,过人髻五尺许。山故海眼,今佛殿基,故潭也。华严师时,潭龙日听法,苦不得师貌,山神教龙,师嗔则着相,则天龙鬼神得见之。乃伪泼饭藉践,师乃怒,龙乃见师,作礼具言,许施其宅。一夕,大风雨,潭则平地,两鸱吻涌出,今殿角鸱也,寺自是不潭矣。柘,则今瓦亭覆者一枯,长不能丈。志所称虬龙形,僧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336

宁知倦,古寺重经心恋恋。潭龙蛰水逾千丈,空鸟去天才一线。老禅寂灭何处寻,孤塔如鹤栖乔林。岩峦幛开豁耳目,岚雾翠滴濡衣襟。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视群峰一拳小。何时乞地息馀年,不学鸟窠居木杪。

吴江释真可《题别潭柘》:〇梦里青山梦里身,孑然去住别疏亲。何须醒后观憎爱,始信牛毛第七尘。

《妙严公主拜砖赞》:〇顶礼道人双足迹,身毛不觉忽俱竖。无始懈怠习顿除,觉天云迸精进日。我想斯人初未逝,朝暮殷勤礼大士。心注圣容口称名,形骸屈伸安可计。积日成月月成时,积时成岁岁成劫。如是积渐难尽言,水滴石穿心力至。辟如千里始初步,又如合抱生毫末。以踵磨砖砖渐易,砖易精进犹未止。砖穿大地承足底,地穿有时人不见。我独了了无所疑,因之耿耿生悲泣。愿我从今顶礼后,精进为足践觉地。境缘顺逆汤泼雪,又如利刀破新竹。迎刃而解触热消,在在处处常自在。又愿见闻此迹者,刹那懈怠皆冰释。

泗州郭武《潭柘山》:〇潭柘山高处,金银佛寺遥。断崖吹石雨,虚阁贮松涛。结社还携酒,临溪欲弃瓢。白头僧自老,相对说前朝。〇来寻古寺宿,骑马白云层。犬吠到门客,香薰入定僧。半龛崖际磬,孤塔夜深灯。有暇频过此,闲随僧诵经。〇青山亦无尽,细路转来通。霜草萦残碧,霜梨落半红。炉存前劫火,树老两朝松。无柘无潭寺,年年现雨工。

《登罗诃岭》:〇朝游潭柘寺,远上罗诃岭。驾空虹作梁,倚柱天接境。雄关抱奇险,西北当藩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337

屏。自矜孤嶂立,未许他山并。深埋烟雾窟,近拂星河影。我行入秋色,驻马当绝顶。樵林者谁子,悲歌入云磴。三步两回坐,谁能健驰骋。辛苦输官薪,动即加挞打。何繇诉真宰,铲削开路梗。永通车骑力,此理亦侥倖。

潭柘寺道中》:〇秋林身独往,风细动人襟。密树日光薄,低云雨气深。山溪闲鸟迹,径折野童寻。落日邀归骑,荒村处处砧。

蒙阴公鼐《潭柘南村》:〇芙蓉村下绿溪环,刳木通流乱石间。十里浓烟非柘影,钟声冉冉过前山。

武进金印荣《潭柘寺》:〇蟠屈竞深寻,崇岩据幽窄。清水穿树根,树光泽以碧。攒峦碍奔云,少人而多石。视天不越亩,视地不逾隙。嶷嶷古寺存,云是龙之宅。法能除龙嗔,龙亦舍其国。或时龙归来,雷雨火青赤。灵怪伏潭底,神圣居潭脊。谁知世代湮,犹存灵异迹。

《妙严公主拜砖》:〇貔虎匪矍视,鸷鸟罕怒形。震雷无烟气,利锷含迅霆。精极动四体,四体惊神灵。足刺大地穿,心坎光荧荧。屈伸臂者谁,呼吸通玄冥。投佛五体皈,顶踵俱螟蛉。刹那周沙界,毋使三昧停。

宛平于奕正《雨宿潭柘》:〇山空安困眠,忽至千峰雨。汹涌屡欲崩,与山相吞吐。所虑阻游履,起坐听溜宇。凌晨启扉出,雨细不湿土。乃省夜来声,风叶相乱舞。

宛平王崇简《雨宿潭柘》:〇山空夜半雨,触处欲惊龙。钟破凉烟入,寒依荒籁通。沟花何树瓣,动鸟几林风。此际生新思,峰峦集梦中。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338

凉州吴惟英《潭柘寺》:〇兰若藏山腹,门中当远峰。人闲堪僻径,僧老浑高踪。古柘栖驯鸽,寒潭隐蛰龙。更从何处去,前路野云封。

江宁艾容《宿潭柘寺,瞻姚少师像》:〇万叠芙蓉赘岭西,青鞋已破系还跻。壁藏溪涧峰峰错,路过泉声步步携。僧记寒山黄叶早,人临秋月夜云低。独庵老去知何往,彻骨风流自品题。

雀儿庵

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在千峰万峰中,在四时树色、四时虫鸟声中。庵,方丈耳!一灯满光,一香满烟。然佛容龛、容供几,僧容席、容榻、容厨,客来,客坐庵矣。山田给粥饭,叶给汤饮,蔬果给糗饵,庵矣。庵名雀儿者:金章宗幸此,弹雀,弹往雀下,发百不虚。盖山无人,雀无机,树有响,弦无声也。章宗喜,即行幄庵之,曰雀儿。后方僧来住,未悉本所名义,以臆造佛母孔雀明王佛像。又后僧曰:明王佛修行处。或又曰:显化处也。今者,僧确然对客曰:孔雀庵也。雀儿名为当更,而人呼雀儿庵如初。

慈溪冯有经《雀儿庵》:〇沓嶂回峦里,披襟入菁林。略无人履迹,不动鸟机心。古石云高卧,惊泉树杂音。坐看白日去,岚谷众山阴。

仁和陈绍英《雀儿庵即事》:〇静胜宜深息,殷雷没晚曛。树稠长听雨,苔湿屡沾云。乱壑周遭涌,

书名:京城古迹考 日下尊闻录 页码:28

矣。其余前后老柏数十株,两廊客房数十间,大殿在西,禅堂在东,禅堂后大楼上下十间,俱贮铜佛,东西厢房各三。大殿后为卧佛殿,法身约丈许,然惟一尊,无二佛也。与通志亦异。最后为藏经楼,楼上下十间。寺北为观音阁,阁在山半。山后为隆角寺。其西南五里为香山寺,行宫在焉。香山寺之旁为弘光寺。据僧云,此去法海寺,亦止五六里。

潭柘寺

臣按寺在宛平县潭柘山,晋曰嘉福,唐曰龙泉,亦曰岫云,金、元间名万寿,明末仍今名。志传本青龙潭,自华严开山,龙避而潭平,遂为寺。或曰山树多柘,或曰赭山四合,潭光相映也,故名。谚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今查寺殿宇共三百一十余间,僧三百余众。康熙三十一年敕重建,赐名岫云禅寺。坊为圣祖仁皇帝御题,南向曰翠嶂丹泉,北向曰香林净土。山门中、东、西三,入门升殿,前弥勒,后韦驮,旁列金刚四,圣祖赐榜曰天王殿。左右钟鼓楼二,大殿则释迦也。圣祖赐榜曰清净庄严,我皇上赐榜曰福海珠轮。联曰:鹫岭云开,空界自呈清净色;龙潭月皓,圆光常现妙明心。左殿伽蓝,右为祖师。东西配楼各五,其三圣殿则上御榜曰具大愿力。毗卢阁者亦圣祖赐额也,而上御书则为圆灵宗镜。阁东西翼以楼。上御书圆通殿榜曰心空彼我。殿东为舍利塔,塔东为地藏殿,上赐榜曰性因净果。毗卢阁西为药师殿,其供本朝龙藏者,古观音殿也,赐榜曰莲界慈航。殿内列元顺帝及后像,驸马、公主附焉。砖有妙严公主拜经屟印。殿东为文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65

阮墩谢墅,近错民氓;凫水鹫山,半为僧占。场圃觇课农之绩,林丘置讲学之坛。朗润清华,王孙别业;功德极乐,游客遗踪。远溯沧桑,遥瞻云树。虬松摩顶,托禅意于灵根;萤草流光,泛书声于幽窟。放眼则超乎尘外,昂头则尚矣古人。至若金碧灵宫,庄严梵宇,聚八部龙天之呵护,皆百年貂寺所㡯施。藻绘畿京,轶洛下佛屠之记;信传开宝,采前朝巷伯之诗。作《名迹略·下》第八。

北平郊外名迹,僧刹为多。旧时帝王游幸,流连景物,造伽蓝以备休憩或资以祈福。自辽、金、元以异族入主中夏,竺信象教,张皇尤甚。加以明代大珰,生非全人,殁厪冥报,输财舍宅,随时而有。虽世易时移,然琳宇梵宫,亦尚有完整未经毁坏者。至若山川佳胜,风景绵丽,为幽人所咏歌,畸士所栖隐,亦不能无纪。兹述四郊名迹,计:汤山,蓟门烟树,满井,望京馆,大通闸,金台夕照,燕墩,丰台,南河泊子,天宁寺,芦沟,钓鱼台,白云观,摩诃庵,慈寿寺塔,慈慧寺,农事试验场,五塔寺,双林寺,大钟寺,大佛寺,万寿寺,高梁桥,长河,燕京大学,极乐寺,广源闸,八大刹,香山,卧佛寺,碧云寺,团城演武厅,实胜寺碑,黑龙潭,温泉,大觉寺,清华园,石景山,潭柘寺,戒台寺。共四十处。起自北郊汤山,而东,而南,而四郊,极于大觉、潭柘、戒坛止。

(一)汤山

平西北昌平县属。在元、明时,有积水二渠,热气蒸腾,民人诧为神异,立庙祀之,即今之龙王庙是。《尧山堂外纪》载武宗幸蓟之汤泉,宫女王氏随行,题诗赐之云:“沧海降冬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溶溶一派流今古,不为人间洗冷肠。”据此,则汤泉在明代已属宸游禁地。清乾隆帝时乃于此修建行宫,移旧庙于宫外,是为前宫。又拓地作后宫。光绪二十六年,燹于兵。至民国初元,袁克定氏来此避暑,将前宫稍事修葺。民国七年,徐总统世昌偕陆宗舆、曹汝霖二氏往游,以其地弃之可惜,商于清室,以岁纳八百金,向其永租。重加整理,添构房宇。古迹胜地,得以重光。计全部可分为二部:(一)为行宫浴池。前宫宫垣、浴池尚称完好。有泉水二渠,砌石成二巨池,西热东温,引渠水入浴池备用。宫外设有人民浴池,男女分池。此为有清旧况。民国以来,辟前宫为旅馆,所谓汤山饭店。馆内设有浴池,引泉入池,以供游人之洗濯。据科学家考查,世界温泉皆系硫黄质,味臭有毒,不无遗憾。独此泉原质为镭锭,与太阳质同,故泉水热甚,严冬不灭,浴之可以疗病。饭店设备甚周,起居安适,不独便于洗浴也。(二)为后湖。即清之后宫,今废。原有石山一,小而秀,引水成池,泉中产鲤,甚鲜。荷开最早。周缭以垣,以北山为屏。旧有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诸胜。入民国多倾圮。七年,徐总统及其他私人于此建别业,点缀风景,有枫叶桥,怀碧桥,(图一图二)枕湖轩,晴晖阁,嶂影楼,(图三)归稼轩,听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90

亭障空,丸泥罢函淆。关门闲落日,士马无矜骄。回身望渔阳,城门何寥寥。蓟丘植汶篁,遗烈思燕昭。望诸与骑劫,智勇皆蓬篙。朔风扬惊沙,屯云怒盘雕。慷慨一伤怀,万古心郁陶。泠然御风行,挥手辞尘嚣。

(三十九)潭柘寺

寺在京西七十里,当西山之中。西山旧称太行第八陉,(山献)岭重叠,抱回环,寺培楼当群山中心,九峰房列。古有龙潭、柘林,因以得名。山志称寺址本为龙潭,所谓海眼。华严师时,潭龙听法,法师欲开山,龙即让宅,一夕大风雷雨,青龙避去,潭斥为平地。开创于晋时,谓之嘉福寺。肇兴于唐,曰龙泉。重饬于金,熙宗敕赐寺额,曰“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仍名嘉福。清康熙时,敕改岫云寺。顾虽额名屡易,而潭柘之号,传久不衰。燕人谚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盖旧都寺庙最古者。寺基南北八十丈有奇,东西五十丈有奇,周围共三百丈。寺前有牌坊一座,清康熙帝题曰“香林净土”。坊临怀远桥。入山门百馀步,面势修整,山环水绕。题额“岫云寺”。(图五十七)内有天王殿,有四大天王像,高丈馀,中供坦腹弥勒佛像。再进为大雄宝殿,五楹,高七丈,(图五十八)馀围以白玉石栏,镌刻精巧,题额“清净庄严,”中有大青、二青。旁有帝王树。后为三圣殿。再后为毗卢阁,七间,高四丈七尺,(图五十九)上下两层,可供眺望。由此往东,有圆通殿。又东为舍利塔,地藏殿。往南为方丈室,五间,庭院幽爽,列莳花木,御题“松竹幽清”。方丈前有行宫五间。又南有南楼五间,楼最幽敞,面寺前锦屏、捧日诸峰,霞光云影,瞬息

图五十七 潭拓寺山门

图五十八 潭柘寺正殿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92



图六十一 龙潭

图六十二 潭柘寺远景

相传祝发处,即在此山麓。持诵观音文,顶礼历寒燠。尚存双趺痕,想见五体伏。系以紫拍赞,贮彼花榈木。精神苟专注,金石亦销缩。小儒嗤诞妄,毋乃识褊局。但闻慈悲力,普使幽明烛。如何金妖髡,陵墓遍逞毒。宝器恣搜括,枯骸争践蹴。煌煌天衣寺,过者惨心目。纵证一家果,长闻万鬼哭。

杨增荦《雨后入潭柘》:

雨霄乱烟散,探奇入九峰。峰峰泻丹泉,佛在泉声中。杂果与众树,沿溪间青红。山光如相语,托之于鸟虫。遥想妙明砖,双趺隐微踪。山僧未尝学,能言临济宗。饭后兴未已,洞壑经数重。不见龙潭云,归途惜匆匆。

两鸱吻。世传潭龙让宅,一夕平地涌出,今殿角双鸱是也。

江宁艾容《少师静室画像》诗:

万叠芙蓉缀岭西,青鞋已破系还跻。壁藏溪涧声声错,路过泉声步步携。僧记寒山黄叶早,人临秋月夜云低。独庵老去知何在,彻骨风流自品题。

王泽弘诗:

少师靖难辅诸闱,尚有茅庵在翠微。宿世合为真主佐,老来仍着旧僧衣。风飘台瓦鼪鼯入,日冷崖墙薜荔围。却恨江南书种絶,一时视死竟如归。

雀儿庵在潭柘山后。金章宗幸此弹雀,弹无虚发。章宗喜,即行幄为庵题曰“雀儿庵”。后更名孔雀庵,而今称雀儿如故。

施闰章诗:

石子鸣马啼,夕岚出衣带。遥觅雀儿庵,数点归鸦外。

梅庚诗:

雀儿庵好游人稀,潭柘峰高山路微。僧房倦一丛竹,坐弄潺湲忘却归。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19

流而荡,立之范防,是毗尼藏。不肆而拘,曷既厥能,非说所说,演最上乘。历年二千,旁行是宣,不显而晦,其义则玄。维此圣谛,如海无际,不有先觉,孰觉一世。皇元聿兴,爰有异人,食避有知,其性已仁。高道厚德,莅此讲席,人以允迪,而塞而辟。复营戒坛,为羯摩首,如大将担,众愒然受。仰承列圣,被之继光,感为建宫,厚不可量。生灭已传,诸大弟子,正法不坏,利及生齿。帝念不忘,饬臣孟頫,著铭于石,以告万古。皇庆元年三月吉日建。”

兴福头陀院碑

元袁桷撰。文略云:“兴福院在都城保大坊。其主僧尼舍尘,刻意问道,日惟一食。至元中,今平章政事王公毅、枢密副使吴公珪、福建宣慰使李公果见而异之,始买今院地。至大德某年,平章政事贾公某,与其夫人林氏,引见于皇后,下教出财帛,建其殿曰慈尊,俾开府知院月鲁公,奏其事于皇帝、皇太后,咸曰‘可’。延祐五年院告成。”云。

大承天护圣寺碑

元虞集撰。文略云:“天历三年四月,上幸近郊,观于玉泉之阳。谓侍臣曰:‘固祇园之地也。’秋八月,立隆祥总管府以领之,建寺。题曰‘大承天护生寺’。明年改元,至顺十年,始命大匠治木。二年四月,始作土功。三年,寺大成。敕命臣祖常、臣集、臣洪法、臣惠印制文刻诸碑。”

潭柘寺

《帝京景物略》云:“潭柘寺有元碑二,至正某年,危素记。”

大普庆寺碑铭

《蓟丘杂抄》云:“宝禅寺在崇国寺之街西,即元大承华普庆寺也。成化庚寅,供用库内官麻俊治宅,掘土得赵承旨碑,始知为寺基。乃复建佛殿山门。闻于朝,改赐额曰‘宝禅寺’。承旨旧碑废不复存。”

达摩祖师像

元李言恭书。在南横街口外圣安寺。

清康熙帝《旃檀佛像记》

(上略)。按元翰林学士程钜夫《旃檀佛像记》,佛道成,思报母恩,遂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欲见无由,乃刻旃檀为像。自忉利复下人间,见所刻像,摩顶受记曰:“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自是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馀年,龟兹六十八年,凉州一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京一百七十六年,北至燕京,供圣安寺十二年。又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五十四年,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复还圣安寺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迎供万寿山仁智殿二十六年,乙丑还大圣寿万安寺后殿。又按,明万历间,释绍幹《瑞像来仪记》明记自万安寺迁庆寿寺,嘉靖十七年,寺焚,迁鹫峰寺一百二十八年。康熙四年,创建宏仁寺,自鹫峰寺迎供,至今又五十七矣。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当周穆王十二年辛卯,至康熙四年辛丑,凡二千七百一十馀年。昭昭瑞像,肇自西方,流传中土,光明营洁,今古常存。考历代之往迹,昭新创之宏规。勒诸贞珉,以记盛事云。

瑞应寺碑

汤右曾撰,文内略言寺旧为龙华寺,圣祖甫赐名。院内文光果实并蒂,传为盛事云云。

雍和宫碑

乾隆帝御制。文云:“皇考世宗宪皇帝,肇封于雍邸,在京师艮维,与太学左右相望。迨绍缵大统,正位宸极,爰命旧第曰“雍和宫”。设官置守,甍宇垩饰,无增于昔,示弗忘也。越岁乙卯,弗予昊天,龙驭上宾,攀髯莫逮。维时丧仪具展,礼当奉移,念斯地为皇考藩潜所御,攸跻攸宁几三十年,神爽凭依。倘眷顾是,乃即殿宇而饬新之,以奉梓宫,易覆黄瓦,式廓门屏,棂星绰楔,规制略备。洎山陵礼成于此,敬安神御,岁时展礼,至于今十稔。予小子绍庭陟降之忱,朝夕罔释,深维龙池,肇迹之区。既非我子孙析珪列邸者,所当亵处。若旷而置之日久,萧寞更不足以宏衍,庆泽垂焘于无疆。曩我皇考,孝敬昭事,我皇祖凡临御燕,处之适且久者,多尊为佛地。曰福佑寺,则冲龄育德之所也;曰恩佑寺,则鼎成陟方之次也。永怀成宪,厥有旧章,而稽之往古修真,本唐高龙跃之宫,慈庆乃渭水庆善之宅,宋则祥符锡庆,祠号景灵。咸因在潜之居,实曰神明之隩,先后一揆,今昔同符。是用写境,祇林庄严法相,香幢宝网,夕呗晨钟,选高行梵僧居焉,以示蠲明至洁也,以昭崇奉至严也,以介福厘至厚也。我皇考向究宗乘,证涅盘三昧,成无上正觉,施洽万有,泽流尘劫,帝释能仁,现真实相,群生托命,于是焉在,其特表范,晬容为章,净域已哉。予小子瞻仰之馀,间一留止,缅

潭柘寺不是大万寿寺

<正>金代皇统年间京西潭柘山龙泉寺更名大万寿寺、金熙宗赐名大万寿寺之说,虽然是出自名家之手,印在史书里,刻在石碑上,又有几百年的历史,但都是扑风捉影查无实据的事,读者不可盲目轻信,媒介宣传不要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下去。凡是介绍北京潭柘寺的文章,几乎都说:"潭柘寺,晋曰嘉福寺,唐曰龙泉寺,金皇统间改为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敕改仍名嘉福寺。"其中"金皇统改为大万寿寺",后来逐渐演变为"金代熙宗御赐寺名大万寿寺。"潭柘寺真的叫过大万寿寺并且是御赐的吗?据永乐《顺天府志》"万寿寺"条记载:"大万寿寺,在旧城。按古记考之,本中都大万寿寺,潭柘禅师之古道场也。燕京之西有古刹,距城百里,泉 

北京园林寺庙景观的公众认知与体验评价研究——以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为例

以北京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为例,使用Python语言和R语言对4处园林寺庙的10 785条游人网络点评进行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情感分析和主题模型方法揭示此类寺庙景观在当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公众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当代公众对园林寺庙景观的体验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研对相关游客的景观体验进行定量评价,并用重要性-绩效分析剖析各评价指标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揭示园林寺庙的当代保护与利用现状,为今后相关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北京的拳头产品——潭柘紫石砚

<正>俗话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此话说明潭柘寺的历史悠久。潭柘紫石形成于两亿年前二叠纪,藏于红庙岭组地层中,产于潭柘寺马鞍山。明正统年间,宫廷设专人开采,立石碑派官吏看守。用于紫禁城太和殿御座之根基,其寓意紫气东来。清代能工巧匠雕琢成砚台,专为宫廷御用之品,故宫现有珍藏。潭柘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