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逼近天方,颇知吾教之理。予问曰:"我西域奉回教者几国?"贤曰:
"大国十余,小国百余。"子曰:"大小何方可也?"贤曰:"大者如中华,小者如朝鲜。"予问有书籍否?贤指保和殿曰:"小国之经书此十殿不足贮也。"予问西域有圣人否?贤曰:"自元圣阿丹1以下,著经立法者,曰钦圣,因经传道者,曰大圣。"贤乃屈指数曰某圣遗留何事,某圣删除何弊,某圣有何灵异,某圣去某圣几代几年矣,直数至我们□□□□□□□□贵圣穆罕买代2,贤乃摇首曰:"此圣道高德盛,仁文义武,删除诸家之谬误,集回教之大成,感应万端,臣服诸国。噫!我不能述其功德矣!"予曰:"汝何以知之甚悉?"贤曰:"我西洋之东有席儿亚尼国3者,天方之属国也。国中有学堂十余所,生徒千余人,惟本教真经不肯妄传,其余各种杂艺,邻国之人皆往学焉。我幼年曾习学于彼国,窃见其历代史书《列圣纪》、《大圣传道录》、《传心录》,是以能述其大概也。"予问西域有何杂艺?贤曰:"百家之言无所不有,《天文经》、《测量经》、《星宿图》百卷,推测交食凌犯,皆蜜[密]合天象,毫发不爽也。有《七洲形胜记》、《奥图考》数百卷,言天下山川、水土、物产之不同,万国风俗好尚之各异。有《算宝经》百卷,推算九天七曜、三角八浅[线],皆晰入秋毫。置沙于盘,以箸画之,虽万境无量之数,千年未清之簿,九重之高卑,八方之广轮,瞬息间嘹若眉列,东土之珠算,万不及一。今天文、算法二学我西洋皆京(按:天头批,此字乃"精"之误)之。有发历经十卷,引画分点,如中国之卦爻,以占休
---------------
------------------------------------------------------------
---------------
------------------------------------------------------------
不可讲也。"余彼时甚疑之,西域乃天方古国,远在几千年,岂无纪事史及百家之言乎?仅存礼拜、把斋、施舍银钱而已!究其道理,不大相(按:疑此处漏"符"字。),其局面下[不]宏,于是胸中郁郁不快者有日矣。康熙庚寅,偶于友人处得西域天文稿及《哲罕达尼史》,残篇断简,补缀而读之,其所论九天七地,日月五星之理,皆言人所不能言,发古人之未尝发,中国天文诸书远不及也。后又获见《乾方秘书》一卷,乃明洪武时学士吴伯宗与回回大师马沙亦黑奉敕谭[译]撰,皆载西城天文地理,风角占候,行军抵操(按疑"抵操"为"选择"二字)诸说,高出于中国《六壬通书》、《武备志》、《虎钤经》之上。
康熙辛丑,予侍值乾清宫,于直庐中,与西洋人马伟贤(按:此处应有一"语"字),伟贤乃意大理国人也,其国俗奉天主教,因其临近天方,颇知回教之理。予问曰:"我西域奉回教者几国?"贤曰:"大国十余国,小国百余。""大小可方?"贤曰:"大者如中华,小者如朝鲜。"予问有书籍否?贤指保和殿曰:"小国之经书,此殿十楹不足贮也。"予问西域有圣人否?贤曰:"自元圣阿丹以下,著经立法者曰钦圣,因经传道者曰大圣。"贤乃屈指数日某圣遗留何事,某圣删除何弊,某圣有何灵异,某圣去某圣几代几千年,直数至我圣普昂伯尔1,贤乃摇首曰:"此圣道高德盛,仁文义武,删诸家之谬误,集回教之大成,感应万端,臣服诸国。噫!我不能述其功德矣。"余曰:"汝何以知之甚悉也?"贤曰:"我西洋之东,有席而亚尼国者,天方之属国也。国中有学堂十余所,生徒千余人,惟本教真经不肯妄传,其余各种杂艺,邻国之人皆往学焉。我年幼曾习学于彼国,窃见其历史书列圣纪、大圣传道录、传心录,是以能述其大慨也。"予问西域有何杂艺?贤曰:"百家之言无所不有,天文经、测量学经、星宿图数百卷,物推测交蚀凌犯,皆密合天象,毫发不爽。有七洲形胜记,舆图考数百卷,言天下山川水土物产
① 普昂伯尔:刘仲泉先生在此处行间注:"普昂伯尔犹言天使"。
---------------
------------------------------------------------------------
---------------
------------------------------------------------------------
凡大朝之礼,元日长至次日万寿圣节皆豫月由部疏请御殿受贺。得旨,先期戒百执事。至日五鼓,銮仪使率官校至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乐部率和声署陈乐悬,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入殿内陈左楹表案,内阁中书奉笔砚陈右楹案上,皆退。质明,鸿胪官引王公暨一二品官入右翼门,引三品以下官入左右掖门,东班由昭德门,西班由贞度门,外国使臣从西班,咸入就位立。礼部堂官二人诣乾清门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领侍卫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执枪,侍卫十人,佩刀侍卫十人,立于乾清门外。礼部堂官二人立于乾清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立于太和殿后阶下祗竢。导引皇帝乘舆出乾清门,后扈内大臣二人及御前乾清门侍卫从。礼部堂官二人恭导由保和殿御中和殿座,侍班导从官于殿前行三跪九叩礼,不赞。礼毕,侍班官趋出,各就班位立。驾兴,礼部堂官二人暨十大臣前导后扈如初。中和韶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升宝座,导从官各就位立,乐止。銮仪卫官进至中阶之右,三传鸣鞭,阶下三鸣鞭。退,复位。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班齐,赞进,众进,赞跪,众跪。赞宣表,宣表官入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出,大学士二人同至殿檐下。宣表官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暂止,宣表官宣讫,奉表还于案,复位立,乐作。鸣赞官赞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次引外国使臣就拜位,乐作,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二
国朝宫室
太和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金扉琐窗各三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中和殿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每岁耕耤,则于殿内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殿内皇上御题额曰允执厥中。联云: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中和殿之后为保和殿,九间,前陛各三出,与太和殿丹陛相属。殿后陛三成三出,北向。殿左右各一门,左曰后左,右曰后右,皆三间,南向,前后出陛。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每岁除夕,皇帝御保和殿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
挖黄土用,却命军搬焦土填上,用黄土盖三尺,岂不两便?黄曰善。公曰:午门以里台基坏石移出长安两门甚远,今厚载门修砌剥岸,若命军搬出右顺门,由启明门前下北甚近,就以此石作剥岸填堵,不须减工部估料,但省军士劳力亦可。黄又曰善。公曰:旧例,火焦本军搬送琉璃、黑窑二厂,往回四十里,今焦木皆长大,不惟皇城诸门难出,外面房稠路狭,难行难转。况今灾变,各门内臣小房非毁卽拆坏,必须修盖,方可容身。莫若将焦木移出左右顺门外,东西宝善、思善二门前后,并启明、长庚两长街,听各内臣劈取焦皮作炭,木心可用者顺便取去,各修私房,以皇城内物修皇城内房,不出皇城四门,亦省财力。黄又曰:善。郑端简年谱
原己未十月十日,三殿兴工,庚申四月二日上梁。古和稿
原四十一年九月,三殿成,改奉天殿曰皇极,华盖殿为中极,谨身殿为建极。文楼曰文昭阁,武楼曰武成阁。左顺门曰会极,右顺门曰归极,奉天门曰皇极,东角门曰弘政,西角门曰宣治。诏曰:人君建中建极,乃叙畴锡福之基;臣民会极,实钦若从乂之道。特崇表正,用迪训行。明世宗实录
〔臣等谨按〕明之华盖殿即中极,今建为中和殿,谨身殿即建极殿,今建为保和殿。
原三殿规制,自宣德间再建后,诸将作皆莫省其旧。而匠官徐杲能以意料量,比落成,
辛鼓字无存者。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石鼓文重文不计,共字六百二十,阙者三百六字,不全者七十四字,全
者二百有四十字,较帝京景物略所载计少八十五字。
增周宣王石鼓文在国子监庙门内。京师石刻莫古于宣王猎碣矣,其形如鼓,其数盈十,盖周宣田猎之事,史籀之迹也。旧在陈仓野中,韩昌黎为博士时,请于祭酒,欲舆之太学,不从。郑余庆迁之凤翔孔子庙。经五代之乱,遂至散失。宋司马池知凤翔,复辇至府学庑,已失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搜足。大观二年,归于汴京。诏以金填其文。初置之辟雍,后移至保和殿。金人破汴,辇至于燕,置王宣抚家,复移大兴府学。元皇庆移至文庙戟门内,其文漫灭不可读。潘迪音训载四百九十四字,薛尚功帖载四百五十一字,今存三百二十五字。春明梦余录
增圣祖御制石鼓赞并序 朕释奠先师于国学,观石鼓于庙门之两庑。缅怀周宣迄今二千余年,而中兴之烈,岐阳之搜,俯仰如昨。鲁壁汲冢,缺有间矣。此文此石,独焕然与日月争光,是三代法物之仅存者也。今列在太学,实斯文之盛。尝寻绎搨本,推详其遗义,有会于心焉。乃为赞曰:猗欤周宣,缵绪文武。一时从臣,方叔召虎。搜于岐阳,陈列斨弩。镌功告成,伐石作鼓。以歌以铭,载规载矩。岂备考击?致烦蒙瞽。鼓鼙思
乃云: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先生诗注:其文云,维鲂维鲤,而子由云鲂鱮。岂各以所辨之字言之乎?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史册无载石鼓之事。宣王之诗其见于经所作者,有曰仍叔,有曰尹吉甫,今石鼓上无名氏,故又云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也。赵彦林东坡诗注
原石鼓十,其一无文,其九有文,可见者四百一十七字,可识者二百七十二字。赵夔东坡诗注
原石鼓文旧在岐阳孔子庙,世传周宣王刻石,史籀书。大观中自凤翔迁入辟雍,后入保和殿。诸道石刻录
原周宣王石鼓,欧阳文忠公以为有可疑者三,惟唐以来韦应物、韩退之尝盛称赞。予谓不特二公,老杜固尝有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文已讹。况苏朂载记亦言石鼓文谓之猎碣,共十鼓,其文则史籀大篆。则知石鼓称为周宣王所创者,在昔不止二公也。能改斋漫录
原欧阳集古所录,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有三,磨灭不可识者过半。今资古所录,其文所见者四百七十有四,磨灭不可识者十二三。盖予先世所藏本犹在集古之前也。国朝崇宁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讲堂后,予尝见之。辟雍废,徙置禁中,而岐下有摹本,殊失古意,并录之以见三代书踪非后世摹写所能及也。资古绍志录
原宣和以后所贮古器,累至万余。若岐阳宣王之石鼓,西蜀文翁礼殿之绘像,凡所知名,罔间巨细远近,悉索入中禁。而宣和又创立保和殿者,左右有稽古、传古、尚古等阁,咸以贮古玉、印玺、鼎彝、礼器、法书、图画等物,自经僣乱,散落无存,言之可为于邑。铁围山丛谈
原史籀书,传世者岐鼓耳。仆弱龄喜篆法,初得岱宗泰刻及朝那石章学之,后得岐鼓坛山字及三代彝器文识又学之,仰其高古,惟是之师,而汉魏碑首印章亦时寓目,下此者未尝过而问焉。东观余论
原韩退之但得墨本而诗之,其曰: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是也。及东坡苏氏,则亲见石鼓矣。其诗曰: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龙蛇走。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是也。东坡初仕凤翔府推官,石鼓在焉,故得而亲见之也。予之取古辞而叙辨石鼓也,非独不曾见石鼓,亦复不见墨本,独因郑樵模写其字之可晓者而随用其见以为之辨。南剑州州学以郑本锓木,予既得版本,遂随事而为之辨。绍兴辛亥,有以木本见示者,建康秦丞相家藏本也。点画模糊皆不可读,而其觕可晓解者,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此即东坡所谓众星错落仅名斗者也。郑樵南剑本,其成字而粗可读者,比东坡又多,特不知郑本所传奚自耳。东坡自记其所览曰:其词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其鱼维何,维鱮维鲤,何以贯之,维杨及柳,此六句可读,余多不可通。此二十四字盖东坡仕岐而于鼓上见之,其曰何以贯之,维杨及柳,而郑本乃作摽,盖疑郑本不真也。又有异者,古
传鼓有十,中失其一,皇祐间向传师得之,而十鼓复足。秦丞相家本有传师自跋,乃云其第十鼓最小,其文亦不相类,寻访得之,形半坏而书体是,遂易去小鼓,而置其所得之鼓。又不知何世何年,好事者怅其不足而创为一鼓,以补足之也。雍录
原宣和元年九月,燕蔡京保和新殿。京作记以进,略曰:保和殿三楹,时落成于八月,而高竹丛桧已森阴蓊郁。中楹置御榻,东西二间列宝玩与古鼎彝玉芝,左挟阁曰妙有,右挟阁曰宣道,有稽古、邃古、尚古、鉴古、作古、访古、博古、秘古诸阁,稽古阁有宣王石鼓。九朝编年备要
原石鼓文,周宣王之猎碣也,唐自贞观以来,苏朂、李嗣真、张怀瓘、窦臮、窦蒙、徐浩咸以为史籀笔迹,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皆有墨妙之称,杜甫八分小篆歌,叙历代书亦厕之苍颉、李斯之间。其后韦应物、韩愈称述为尤详。至本朝欧阳修作集古录,始设三疑,以韦韩之说为无所考据。后人因其疑而增广之。南渡之后,有郑樵者作释音,且为之序,乃摘■殹二字以为见于秦斤秦权,而指以为秦鼓。伪刘词臣马定国以宇文周尝搜岐阳,而指以为后周物。呜呼,二子固不足为石鼓重轻,然近人稍有惑其说者,故予不得不辨。集古之一疑曰:汉桓灵碑大书深刻,磨灭十八九,自宣王至今为尤远,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予谓碑刻之存亡,系石质之美恶,摹拓之多寡,水火风雨之及与不及,不可以年祀久近论也。且如诅楚文刻于秦惠王时,去宣王为未远,而文细刻浅,过于石鼓远甚。由始出于近岁,戕害所不及,至无一字磨灭者。颜真卿干禄字刻于大历九年,显暴于世,工人以为衣食业,摹拓为多,至开成四年,才六十六载,而遽已讹阙。由是言之,年祀久近不足推其存亡,无可疑者。二疑以谓自汉以来,博古之士略而不道。三疑以谓隋世藏书最多,独无此刻。予谓金石遗文溷于瓦砾,历代湮没而后世始显者为多。三代彝器或得于近岁,其制度精妙,有马融、郑元所不知者。又诅楚文笔迹高妙,世人无复异论,而历秦汉以来数千百年,湮沉泉壤,近世始出于人间。不可谓不称于前人、不录于隋氏而指为近世伪物也。予意此鼓之刻,虽载于传记,而经历乱离,散落草莽,至唐之初,文物稍盛,好事者始加采录,乃复显于世。及观苏朂叙记,尤喜予言之为得也。则夫隋世之不录又无足疑者。况唐之文籍,视今为甚备,而学者不敢为臆说,自贞观以来,诸公之说若出一人,固不特起于韦韩也,而韦应物又以为文王时鼓,宣王时刻,言之如是之详,当时无一人非之,传记必有可考者矣。小篆之作,本于大篆,■殹二字见于秦器固无害。况■字从山,取山高奉■之义,着在说文,字体宜然,非始于秦也。唐初去宇文周为甚近事,语尚在于长老耳。使文帝镌功勒成以告万世,岂细事哉?宜时人共知之。况苏朂之祖邳公绰用事于周,文物号令悉出其手,岂得其贤子孙乃不知其祖之所作者乎?呜呼!三代石刻存于世者,坛山吉日癸巳刻与此耳,而吉日癸巳无所考据,独此鼓昔人称说如是之详。观其字画奇古,足以追想三代遗风,而学者因可以知篆隶之所自出,好异者又附会异说而诋訾之,亦已甚矣。其鼓有十,因其石之自然,粗具鼓形,字刻于其旁,石质坚顽,类今人为碓硙者。其初散在陈仓野中,韩吏部为博士时,请于祭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余庆始迁之凤翔孔子庙。经五代之乱,又复散失。本朝司马池知凤翔,复辇至于府学之门庑下,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
传师搜访而足之。大观中归于京师,诏以金填其文,以示贵重,且绝摹拓之患。初致之辟雝,后移入保和殿。靖康之末,保和珍异北去,或传济河遇大风,重不可致者皆弃之中流,今其存亡特未可知。则拓本留于世者宜与法书并藏,讵可轻议也哉?绍兴己卯岁,予得此本于上庠,喜而不寐,手自装池成帙,因取薛尚功、郑樵二音参校异同,并考核字书而是正之,书于帙之后。其不知者,姑两存之,以俟博洽君子而质焉。复斋碑录
原石鼓、诅楚音皆直宝文阁临川王顺伯所为书也。公稽古成癖,至忘渴饥。石鼓考辨尤为精诣。盖自南渡以还,故家之藏,绝不多见。况摹有精粗,故亦艰得往本,参校同异。宿乘传海滨,宾朋罕至,时寻翰墨,拂洗吏尘,以先后得于北方及石林叶氏本,订其笔意,粗得一二。乃略仿古人入行足成是书。如诅楚文,山谷先生、浮休张公皆尝有释,王氏寻访未获。比岁里居,得石林三文音释颇备。又传从互市得朝那碑,阴有毕造记,徙置宋城县治,是岁盖绍兴八年也。先一岁为丁巳,金人既废刘豫,至己未正月,尝归我河南陕西地,碑云岁在敦牂,则戊午岁也。其意亦不肯用彼年号,故为此间岁月,皆并录之。异时中原扫清,犹可按图问此石之在否也。呜呼!自周至战国遗文见于金石者不过三数,祐陵悉萃之保和,宝护甚至,至用金填鼓文以绝摹拓。一旦四海横流,泯焉无复遗踪,良可哀叹。此书之刻,使好古者相与读之,犹足想绝学于千载。穆王吉日癸巳,诸家所记皆言在赵州州廨,石林跋乃以政和五年归内府矣。其说为信,因附卷末,庶广异闻。第石林诸跋,其间亦有讹舛而无别本可证,不容臆决。姑俟知者正之。嘉定六年重五日,吴兴施宿书。石鼓音
原岐阳搜狩实肇中兴之美,勒石纪功,词章浑厚,足以补诗雅之遗佚。古文苑序
原周宣王狩于岐阳,所刻石鼓文十篇,近世薛尚功、郑樵各为之音释,王厚之考正而集录之,施宿又参以诸家之本,订以石鼓籀文真刻,寿梓于淮东仓司。其辨证训释,盖亦详备。按此编孙巨源得于僧寺佛书龛中,以为唐人所录,审尔,则又在薛郑之前二三百年矣。详考其文,字画音训多与郑本合,岂郑为音释时尝得其本参校耶?惟甲乙之次与薛郑本俱不同,今合诸家之说,并摘经传语,可为证者载于下。古文苑注
原周宣王石鼓文,苏朂谓之猎碣。猎碣二字甚生,苏氏用此,必有所据。按任昉述异记,崆峒山有尧碑禹碣,亦用碣字。纬略
原欧阳氏有石鼓三疑,终则曰:观其字画高妙,非史籀不能作。眉山苏氏石鼓诗则曰: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又曰: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合二公之词观之,则石鼓为宣王时物,不必多辩矣。古文苑注
原石鼓,有说成王时,又有说宣王时,然其辞有似车攻甫田诗辞,恐是宣王时未可知。朱子诗传遗说
原岐阳石鼓之十章,实雅颂之遗文,残阙磨灭,或者得之千载之后,而有周之全文尚可考,盖因搜狩讲武之作也。群书考索
知也。迪自为诸生,往来鼓旁,每抚玩弗忍去。距今才三十余年,昔之所存者今已磨灭数字,不知后今千百年,所存又何如也!好古者可不为之爱护哉!间取郑氏樵、施氏宿、薛氏尚功、王氏厚之等数子之说,考订其音训,刻诸石,俾习篆籀者有所稽云。至元己卯五月甲申,奉训大夫国子司业潘迪书,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国子祭酒欧阳元、承事郎典簿尹忠、承直郎博士黄溍、奉议大夫助教祁君璧、从仕郎助教刘闻、承务郎助教赵琏、从仕郎助教康若泰同校。石鼓文音训
〔臣等谨按〕潘迪石鼓文音训碑今尚存。
原宣王时石鼓文,字形多如小篆,恐当时与古文蝌蚪书兼行。潜溪集
原岐阳石鼓,三代石刻之仅存于今者也。宋东都时,尝铸金填其刻文,移置保和殿,金人入汴梁,剔取其金而弃去之,故自靖康土宇分裂之后,拓本绝不易得。好事者以银一锭购其十纸,则其见宝于世可知。国朝既取中原,乃辇至京师,置国学庙门下,于是搨本日以广,而字画益漫漶不可辨矣。至正□年义乌王祎。王忠文集
原呜呼!三代之文字存于今者,惟禹治水文、穆王吉日癸巳、史籀石鼓,夫子比干盘铭、延陵墓碣及法帖所载皇颉文二十八字,间见商周鼎彝款识而已。夫苍夏之文,漫不可考,吉日癸巳、延陵墓碣数字而已。比干盘铭,世复罕用,商周款识,又不多得,法帖所载,翻摹失真。然严正婉润,端姿旁逸,铦利钩杀,自然而无涯,生动而神冯,机发秀出,惟石鼓文焉耳矣。窦臮所谓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披离,旨哉言也!惜其岁久剥落,至唐始显,遂至纷纷疑议。欧阳文忠谓其书非史籀不能作,但疑其自宣王至今实千有九百余年,理岂得存?是不然也。夫石刻之易漫者,以其摹搨者多故也。今石鼓委置草莱泥土之中,兀然不动,至唐始出,以故完美如初。况其石之质顽性坚,若世为碓硙者哉!此不足疑一也。郑渔仲谓是秦篆,因其以殹为也,见于秦斤,以■为丞,见于秦权,其词有曰嗣王,有曰天子,天子可为帝,亦可为王,秦自惠文称王,始皇称帝,以为惠文之后始皇之前所作也。予按易书经文无也字,则知古转用殹。■字正当从山,取奉■高意。六月,宣王之诗也,曰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吉日,宣王田猎之诗也,曰天子之所,曰以燕天子。祈父刺宣王之诗也,曰予王之爪牙。此不足疑二也。温彦威使三京,以为后周文帝猎于岐阳所作,盖因史大统十一年西狩岐阳之语而云也,尤为谬妄。夫自秦汉晋宋隋唐以来,苟能书者如斯、冰、瑗、邕诸人,皆名后世。岂后周时有能书若此而不名乎?况其诗词严古,尤非南北朝时所能到者。且苏朂、韦、韩诸公去后周未远,不应谬称如是。此不足疑三也。故今断然以为宣王田狩之诗,而史籀之书也。盖宣王田狩岐阳之时,从臣赞美刻词出于一时,若车攻吉日,则田猎东都时所作者,其词多与石鼓同。如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修备之词一也。麀鹿麌麌,麀鹿趍趍,兽多之词同也。车攻曰四牡庞庞,四牡奕奕,吉日亦曰四牡孔阜,盖即石鼓■■六马,四马其写之谓也。他如驾言徂东,驾言行狩,即我其用道之谓也。曰之子于苗,即君子之求之谓也。曰选
原郑夹漈谓石鼓至唐始出于岐阳,郑余庆取置凤翔孔庙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求于民间得之,十鼓遂足。王顺伯谓五代之乱,鼓复散失,司马池复辇至府学,其一已亡,向传师搜访足之。二说皆同。予近见传师跋,谓数内第十鼓较之文亦不类,访于闾里,果获一鼓,字虽半缺,验之书体真得其迹,遂易而置之,其数方备。乃知第十鼓其先盖尝有伪为者,至传师而真鼓始复出。此皆王郑之所未及,岂其未尝见向跋耶?郑复谓大观中鼓置之辟雍,复取入保和殿,经靖康之变,未知其迁徙与否。王则谓大观中鼓归京师,诏以金填其文,靖康之末,保和珍异北去,或传济河遇风,弃之中流,而存亡未知。后王子充题此,谓金人入汴,剔取其金而弃去之,至元乃辇至京师,置于国学庙门之下。予案胡世将资古录云:崇宁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讲堂,后辟雍废,徙置禁中。则置之辟雍者蔡氏,而所谓禁中,即保和殿也。若王、郑之说,未知其迁徙存亡,盖当是时北方非中国所有,而二公又皆南人,故云然也。及观之虞伯生云,金人得汴梁,鼓亦北徙,留王宣抚宅,宅后为大兴府学。伯生助教成均,言于时宰,得置之国学大成门内。则沦入济河与夫金人弃之之说皆不足信。不知二公何从而得此也?鼓今在北京国子监,即元之旧地。予官礼部时,尝命工搨之,字多漫灭,较之宋本,仅十之二三而已。同上
原石鼓文在太学,潘迪有音训,凡四百九十四字。予得唐人拓本于李文正先生,凡七百二字,盖全文也。尝刻之木以传矣。然都元敬金薤琳琅、刘梅国广文选所收仍是残阙四百九十四字本,盖亦未见此也。丹铅录
原石鼓今在太学,其文为章十,总六百五十七言,可模索者仅三十余字。鼓旁刻元潘迪氏音训一碑,二百年前物也。惜夫遗坠字无虑近百,载考唐人古文苑,此文特轧卷首,裒录年历,远在音训之先,然迪所遗坠者,此仍缺如也。薛尚功、郑樵二家各有音释,与文苑所载大抵相出入,文无补缀,义鲜发明。三家之外,见其文者或寡矣。好古者以为深慊。又迪所训释君子员员,邋邋员斿二句,牵合纰谬,重堪嗤鄙。原古人书字下句之首承上句之末,文同者,但作二点,更不复书,此易见耳。迪既误读君子员员,邋邋员斿,遂复臆释云员员众多貌,邋邋旌旗摇动貌,此岂特文法大戾,书例亦大昧矣。君子员员,成何训诂?邋邋员斿,成何语言?不知妄作,乃所谓郢书燕说也。一隅若此,余奚取哉?慎昔受业于李文正先生,暇日语慎曰:尔为石鼓文矣乎?则举潘、薛、郑三家者对。先生曰:否,我犹及见东坡之本也。篆籀特全,音释兼具,诸家斯下矣。然本只字存,将恐久而遂失之也。当为继绝表微,手书上石,又作歌一首,盖丹书未竟而先生已弃后学矣。去今又将六年,追维耳言未坠,手迹莫续,天固爱宝,奈斯文何!敢以先生旧本属善书者录为一卷,音释一卷,今文一卷,韦应物、韩退之、苏子瞻歌三首,唐愚士古诗一首,先生歌一首,附之卷末,藏之斋阁,以无忘先生之教云。杨升庵集
原慎得石鼓文拓本于先师李文正公,窦臮所谓石虽贞而云泐,纸可寿而保传,胡世将所云岐下有摹,即此是也。元至元丁未,唐愚士翻刻于太学,作歌纪之,今本存焉。据古文苑所载及王顺伯、郑渔仲二公石鼓音,皆言其文可见者四百七十有四,梅圣俞赠逸老以石鼓文见遗诗云:四百六十飞凤凰。以兹本所载六百五十七字完好无讹,斯文所在,真有神物护持耶?得之不啻宝玉大弓矣。欧阳公独言汉桓灵世碑刻未及千载,磨灭者十之八九,自宣王至今千
有九百余年,岂得独存?又疑此文初不见称于前代,又谓隋氏藏书最多,其所志所录自始皇刻石、婆罗门外国书皆具,而独无石鼓,遗大录细,不宜如此。呜呼!欧阳公所见谬矣。隋艺文志所收固博矣,宁无挂万而漏一乎?试引前代名士之言所及,欧阳公虽复生,亦必心服焉。后周吏部侍郎苏朂云:世咸言笔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关中,此可证一也。唐章怀太子贤注汉书邓隲传,遭元元之灾,引岐阳石鼓文凡重言者皆为二字,此可证二也。高宗时李嗣真书后品云,仓颉造书,鬼哭凛凛,史籀堙灭,陈仓籍甚。此可证三也。开元中张怀瓘书断云,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今在陈仓县,李斯小篆兼采其意。此可证四也。徐浩古迹纪云,史籀石鼓、李斯峄山会稽碑、崔子玉篆蔡邕并为旷绝。此可证五也。杜工部赠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久已讹。此可证六也。韦应物石鼓歌云,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喘息逶迤相糺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此可证七也。至德中窦臮述书赋云,篆则周史,籀秦李斯。汉有蔡邕,后代师之。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披离。又云,周秦汉之三贤,今目验之所先。石虽贞而云泐,纸可寿而保传。其弟蒙注云:史籀周宣王史官,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上篆文今见打本。此可证八也。至昌黎之歌一出,则表章称赞至矣。欧阳公尊信韩公而不从此,其意云何!合八公纪述及韩而九,九征至而不肖得矣。欧九果不读书耶!此公盖师心独见。至谓十翼非孔子所作,河图洛书不足信,无所忌惮如此,何有于石鼓乎?东坡之歌,继韩而作,先后如出一口,岂阿私所好者耶?他若周越法书苑、乐史寰宇记、赵明诚金石录、王深甫故迹遗文、张师正倦游录、胡世将资古绍志录所云云,不暇缕缕,可覆视也。司马池待制知凤翔府日,辇致于府学之门庑,护以一木棂。郑樵石鼓音云,鼓亡其一,皇祐四年,郑余庆向传师求于民间得之,十鼓于是乎足。梅圣俞赠雷逸老仿石鼓文见遗因呈吴祭酒长诗略云:我欲效韩非痴狂,至宝宜列孔子堂。其后徽宗大观中始移置之辟雍,复取入保和殿,元人移之太学,刻潘迪释文以毕先师之志。遂详述其说以印正于海内大方家云。同上
原石鼓文字画奇古,皆云史籀书,不知何时徙置北太学门庑下,字磨漫过半矣。升庵得唐人拓本于李文正所,凡七百二字,盖全文合于潘迪音训间有同异,然无从复考。金石古文
原石鼓诗先儒辨论至多,盖风雅之遗,鼓今在北监。予为国子司业时,虑其日泐也,欲扃钥之而不果。别有树碑一,元司业潘迪以今文写之,仍其旧阙。潘仕大德间。虞文靖公集助教成均时尝谓十鼓其一已无字,其一惟存数字,潘虞相去不远,其言如此;今去之又将二百年,石可知矣。诗之存者颇赖诸家文字集录以传,石顾足恃哉?博洽之儒如王顺伯、郑渔仲搜访训释,靡余力矣,咸存断阙焉。欧阳公集古所录才四百六十有五字,胡世将资古所录仅多九字,乃称先世藏本在集古录之前,孙巨源于佛龛中得唐人所录古文,乃有四百九十七字,视资古又前矣。又前之则韩文公所见纸本,已谓毫发备尽,复有年深阙画之叹。韦应物亦谓风雨阙讹,而杜工部直云陈仓石鼓久已讹。其上下世数如此。近世吾衍子行尤号博雅,自谓以甲秀堂谱图随鼓形补阙字列钱为文以求章句,又参以薛尚功款识诸作,斯已勤矣,亦仅得四百三十余字。每鼓列行裁分为十,而章句次第又与诸家不同。子行介士,未尝入燕,止于画中见鼓耳。不知近日何缘得此十诗完好乃尔耶!此诗出于修撰杨用修慎,若所从来果有的据,岂非千古之一快哉!如以补缀为奇,固不若阙疑之为愈也。金台纪闻
原石鼓文,辞既深典,出入雅颂,而书法淳质,是籀史迹,其为宣王田猎之语可据。欧阳公独以臆见疑之,为书家诸学士贬击,殆无地可容。若以夫子之所不应删则非也。诗固有夫子之所未尽见者。此石今犹在太学,而人不知护持,岂亦所谓舍周鼎而宝康瓠者耶!弇州山人稿
原石鼓在国子监文庙戟门内左右,世传周宣王猎碣。大径尺余,高可三尺,其形似鼓而顶微圆。名胜志
原籀文比古文又殊,石鼓是也。旧本因石刻火焚风剥,多阙而不全,乃验其真。近时杨用修刻本穿凿补缀文太完备,是可疑耳。古今印史
原周宣王石鼓凡十,久弃陈仓野中,仅存其九。唐时郑余庆始徙至凤翔县。至宋仁宗皇祐间向传师得其一,于是石鼓始完。宋徽宗又徙之辟雍,靖康之乱,金人取归燕,亦置之文庙。元仁宗又移置国子监文庙戟门左右并列,使后学得睹周世第一奇文,即天球拱璧不敌也。因思宋世崇文好学,得此无足怪。然而璞重难移,非他珍异可箧笥藏者。尼玛哈辈破城时,日索金银表缎何以亦及此大骨董?盖天意使然。他日金宣宗迁汴后,蒙古攻城,一切顽石俱充炮用,即艮岳无片砾存者,十鼓虽微,安得自免?乃以在燕得留至圣朝,为文艺佳话,殆有神物呵护,不可诬也。古人如韩愈、苏轼、洪迈辈俱有歌咏及考据,但是时文尚少缺字。至正德间,李东阳、杨慎寻译补订,始称全文,灿然大备矣。野获编 按:尼玛哈,满洲语鱼也,旧作粘没罕。今改。
原史籀取仓颉形意损益古文,或同或异,转相配合,加之铦利钩杀为大篆。以其名显,故谓之籀书,以其官名,故谓之史书,以别小篆,故谓之大篆,今之石鼓文是也。游鹤堂墨薮
原石鼓文,宋东都时尝铸金填其刻文,置保和殿。金人入汴,剔取其金而弃之。靖康分裂之后,拓本绝不可得。至元国子司业潘迪考订音训,刊附于后,置北京国学。于是搨本日以广,而字画之存者仅三之一耳。且中不可辨识者又三之一,则亦久远之一验也。若今之转摹者,则谬甚矣。同上
增小雅辞,史籀篆,或成或宣不可知,然断为姬周遗迹无疑也。孔子删诗,乃据在乐官者,此诗或未入乐官,不必轻置喙。刻文细而浅,正是有意为巧。书画跋跋
原宣圣庙戟门石鼓十,元皇庆初移于此。辞类风雅,字皆古籀文,非秦汉以下所及,然多磨灭不可辨矣。长安客话
原史籀石鼓、皇象国山二刻,晋唐名书皆得此意,所以为工。二刻时代既远,犹可想见古人之遗也。学古绪言
原石鼓文出入雅颂,书法淳质,出周宣王时史籀笔亡疑。都元敬、杨用修、王元美诸人辨之已详。予借得一本,虽磨泐特甚,真三代物也。古人有以为秦物者已非,又有以为宇文周物者尤可笑。欧阳公最号博雅,乃亦疑之,遂令
后人讥驳无地自容矣。今石犹在太学门内。石墨镌华
原岐阳石鼓,宋东都时尝铸金填其文,移置保和殿。金人入汴,剔取其金而弃去之。故自靖康土宇分裂之后,搨本绝不易得,好事者以银一锭购其十纸。书画史
原东坡有手钩石鼓文,篆籀全,音释备,远胜潘迪等所录。紫桃轩杂缀
原按古文苑所载石鼓文,称孙巨源得于佛书龛中,盖唐人所录仅四百九十七言耳。章樵为之考正集释,又薛尚功、郑樵、潘迪诸家咸有音训,然有阙文靡所增益。杨用修自言受学于李文正公,得苏文忠旧本,盖七百余字,易以今文传之。陕西志亦载此文,其文悉与杨本同,而字画训释颇异。古诗纪注
原元初,都城庙学毁于兵,王檝取旧枢密院复创立之,春秋率诸生行释菜礼,仍取岐阳石鼓列庑下。石鼓迄今无恙,檝功也。因树屋书影
原南京府学明德堂后有天发神谶碑石凡三截,北京国学庙门有猎碣鼓凡十枚,一为吴皇象书,一为周史籀书,皆篆学之祖也。鼓本在岐阳之野,一徙而置凤翔学宫,再徙而置汴保和殿,三徙而至燕王宣抚宅,四徙而置今所。当日保和殿中如诅楚文及文翁礼殿绘像咸在,今存者惟此十鼓。考宇文懋昭大金志:正隆三年,诏平辽宋所得古器,年岁深久,多为妖变,悉令毁之。而此十鼓独无恙,且刳为臼而文不伤,剔其金而字犹在,信有神物呵护者然。两京求旧录
〔朱彝尊原按〕石鼓籀文虽与大篆小异,然离钟鼎款识未远,其为三代之物信矣,而
诸家或疑之。马子卿至谓宇文周所刻,诚伧父之言也。十鼓向阙其一,皇祐间始得
之,欧阳永叔见之最早,文存四百六十五字尔。薛尚功则云岁月深远,缺蚀殆尽,
今款识所载,乃得之前人刻石者。方之永叔,仅多二字。胡世将资古录云,所见者
先世藏本在集古之前,仅益九字。至潘惬山作音训时,止存三百八十有六字而已。
杨用修谓从李宾之所得唐人拓本,多至七百有二字,又言及见东坡之本,人多惑
之深意也。然则之深意也。然则岐阳之记搜也以鼓,武成之记事也以策,以策以鼓,其物虽异,而托物传远则一意也。雍录
原古今常言刻石起于秦世,泰山邹峄是其事矣。然方秦皇之议刻山也,其群臣上议已曰:古之帝者犹刻金石,以日为纪,则刻石之与刻金其所自来皆在秦前矣。若夫伐石为鼓不可考击,而遂刻文其上,则三代之前无有。非诚无也,世远故也。古之刻金者,如汤盘栒鼎则其最著者矣。而盘之与鼎皆铸金为之,则遂可盛可烹,皆适于用,见者但玩其辞不骇其异也。今其此鼓则石为之质,既已不可考击,而专著其辞,故人莫明其用且惊且疑也。然而武成识政于策之为物,岂其可为用器也与?盖古人托物见意,不主乎物而主乎所勒之辞,故在盘在鼎在策皆无间也。今其伐石为鼓,则意又可料矣。田渔必用众,致众必以鼓,因其鼓之入用而斲石象之,因以记事焉。是其托物为久,正与铸金刻石其一意也。故秦臣之言铭刻者,遂兼举金石也。古来托物记事决不止于盘鼎二物矣,而此二物偶传于后焉耳。后汉桥元之庙,石钲石钺以及石鼓,而蔡邕与为铭辞,则曰是用镂石,作兹钲钺军鼓,陈之东阶,以勒公文武之勋焉。邕之谓勋者,盖桥尝克平鲜卑也。钲钺鼓三者皆军旅间用器,而三器同为一辞,则古来识事于石岂必专为鼓形?顾岐阳田渔其用在鼓,而因用以着辞焉耳,而他器自可类推也。汉距三代未远,古制犹有存者,邕最知古,故能模肖古制,与桥勋为明,而石鼓源流赖之以存也。诗于典刑老成配对而言,邕其兼之,可尚也矣。同上
原世传大篆起于史籀,是谓宣王之前未有此体,故唐世诸人因其体之为籀也,而遂指之以为宣鼓,其亦近似而实可疑也。安知成王之世籀体不已有萌,而史籀亦其承述此体者与?盖艺文志记史籀两学曰:史籀十五篇,苍颉一篇,颜师古之于释籀则曰史籀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也,于释苍颉篇则曰上七章李斯作,爰历六章赵高所作也。晋人卫恒曰:斯高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名为小篆,则小篆固出于大篆矣。至其对鸟迹立论,则遂通指篆籀以为古文子孙矣。不曰史籀别为一种也。恒之说曰:宣王时史籀始着大篆,或与古同,或与古异,则知史籀之体名为大篆者,亦取古文而斟酌用之,非籀自创也。王莽时甄丰考定六书目不立籀书一体。其一曰古文,则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秦篆也,秦篆即小篆也。是甄丰六书元无籀体,而丰也,亦不能即古文体中别白何者之为籀体也。则谓籀体创始于籀者未必确也。又如汲冢遗书字体最古,而自易经以至魏之安厘,字体数四其变,世但见其体为数体而无能言何体之始于何世也,则世人岂可闻大篆之为籀体而即谓鼓字之为籀书,籀书之为宣王时物也?此予所以不安于唐人之论而详此审是也。同上
原鼓之数十,先时散弃于凤翔之野,郑余庆取置夫子庙中,尚亡其一。国朝皇祐四年,向传师求诸民间得之,而后十鼓乃足。当张怀瓘之为书断也,其登载能书人姓名,至卢藏用而止。考其时则明皇以后人也。其曰石鼓文即奇字之存者矣,则此时石鼓尚在也。至窦臮但见墨本而曰石寻毁失,则在郑余庆未尝置庙之前矣。至韩退之则曰十鼓只载数骆驼,则是因余庆收徙而其石得存也。绍兴壬子,福唐郑昂得洪庆善所遗石鼓墨本,即用退之石鼓诗韵次和谢之,其自跋曰昂贡隶辟雍时常徘徊鼓下,以旧本校之,字又差讹矣。寇难以来,不知何在。莆田郑樵著石鼓考,其文多至数百千言,谓鼓入辟雍及保和殿皆与昂同,或得之于昂也。樵之博固可重,而语多不审,予尝论辨正之,文
补春秋左氏传,椒举言于楚子曰:成有岐阳之搜。杜氏注:成王归自奄,大搜于岐山之阳。竹书纪年,成王六年大搜于岐阳。又传,叔向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然则石鼓是成王物,传有明征,此广川董氏、沙随程氏毅然断以为成王之鼓也。夫春田曰搜,今译其辞,时则霝雨,地则淖渊,涉则舫舟,草则若华,木则杨柳,帛鱼■■,于水一方,维舟以道,或阴或阳,春时景物,宛然在目,其殆搜于岐阳时作乎!或乃以我车既攻二语同于小雅,因定为宣王之鼓。然诗三百篇篇不雷同,有叔于田则大叔于田以别之,有杕杜则有杕之杜以别之,使果皆为宣王时作,则于苗既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矣,于搜岂复仍用其辞?诗人不若是之诘窘也。惟因二语与小雅同,即此可辨其非宣王之鼓,盖鼓是成王,又宣王中兴绍其先志,因而用其辞,此所谓复古,所谓展也大成云尔。茹古录
〔朱昆田原按〕嘉定孙氏、钱唐毛氏诸氏其论石鼓均主成王,各有发明,足补董、程之
所未及。第毛氏仍据杨氏本以我来自东驾言西归为证,不知第五鼓霝雨之上诸家诠
次并无我来自东之文,郑氏石鼓考虽释有西归文,其上乃作舫舟非驾言字,此出用
修作伪,不足据也。
〔臣等谨按〕以上各条皆谓石鼓为周成王时作,其说始于宋程大昌。
原石鼓十篇大抵为■狩而作,甲言■,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言狩,乙癸言除道,皆言为畋狩而除导,戊言策命诸臣,己言享社,而皆有事于畋狩也,辛言■狩而归也,十篇而次成十目者,后人之次也。石鼓不见称于前代,至唐始出于岐阳,先时散弃于野,郑余庆取置于凤翔之夫子庙中堂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求于民间而得之,十鼓于是乎足。信知神异之物终自合耳。大观中,置之辟雍,后复取入保和殿,经靖康之变,未知其迁徙否。世言石鼓者周宣王之所作,盖本韩退之之歌也。韦应物又谓文王之鼓,至宣王而刻诗,不知二公之言何所据见然。前代皆患其文难读,樵今所得,除漫灭之外,字字可晓。但其文不备,故有得而成辞者,有不得而成辞者焉。然篆书之始,大概有三,皇颉之后,始用古文,史籀之后,始用大篆,秦人之后,始用小篆。樵自续汗简考古尚书纂分音之韵作象类之书,其于古今文字粗识变更,观此十篇,皆是秦篆。秦篆者小篆也,简近而易晓。其间有可疑者,若以也为殹,以丞为■之类,是也。及考之铭器,殹见于秦斤,■见于秦权,正如作越语者岂不知其人生于越,作秦篆者岂不知其人生于秦乎?秦篆本乎籀,籀本于古文,石鼓之书间用古文者,以篆书之所本也。秦人虽创小篆,实因古文籀书加减之,取成类耳,其不得而加减者,用旧文也。或曰:石鼓固秦文也,知为何代文乎?曰:秦自惠文称王,始皇称帝,今其文有曰嗣王,有曰天子,天子可谓帝,亦可谓王,故知此则惠文之后,始皇之前所作也。或曰:文则尔
年,改尚方司为尚方院。十三年,改钟鼓司为礼仪监,尚宝监为尚宝司,织染司为
经局。十七年,改内官监为宣徽院,礼仪监为礼仪院。十八年,裁十三衙门,仍置
内务府,以兵仗局为武备院。康熙十六年,尽汰旧时名目,改为七司三院,而以内
府大臣统之,遂为定制云。
增广储司旧署在西华门内,白虎殿东配房。雍正八年移于尚衣监北筩子河路西,后屡有迁易。今置于酒醋房之南墙门内,前后三重,廨舍十有七间。所属银、皮、瓷、段、衣、茶六库,为内府库藏总汇之所。初名御用监。顺治十八年,分银、皮、段、衣四库。康熙十六年,改今名。二十八年,分设瓷、茶二库,皆统隶于司。银库,在太和殿弘义阁内,皮库在太和殿西南角楼房内及保和殿东配房,瓷库在中右门外迤西之西配房及武英殿前影壁后连房,段库在太和殿东体仁阁及中右门外西配房,衣库在弘义阁南之西配房。至恭制御服在咸安宫内,宫门三楹,正殿五楹,东西配殿各三楹。内务府册
增茶库在右翼门内西配房,并太和门内西偏南向配房,中左门内东偏配房,并管理南薰殿所藏历代帝后图像。同上
〔臣等谨按〕历代帝后图像向贮茶库,乾隆十四年奉旨移藏南薰殿,殿内石碣恭刻皇
上御制藏图像记文并诗,详载宫室门。
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俱无定额。这么人数众多的后妃群"位次各有差等,须各依本分位次,谦恭和顺,待上以敬,待下以礼。"她们的冠服、仪卫,不仅异常繁细,而且有鲜明的区别。这种"奉我一人"的后妃制度,完全是适应专制皇权的需要。而那些繁文缛节的仪注,从御门听政、常日视事到各种祭祀、筵宴、上徽号、册立册封、三大节庆贺,没完没了的 "跪,叩,兴",彷彿弥漫着一种庄敬恭诚、威严肃穆的气氛,实质上是对至高无尚的皇权的炫耀,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至于堂子立竿祭天,"于古无征",反映了满族贵族入关前的风俗习惯。
"宫殿"一门,记载宫殿苑囿的建置、沿革,并穿插有文辞精炼的景物描绘。清定都北京后,宫禁之地,自外朝至内廷,虽说保持了明代的格局,但在紫禁城内外修建、扩建的宫室、殿堂、园林也蔚为大观。这些建筑群的设计和营造,雄伟壮观,精巧绮丽,各有千秋,是无数能工巧匠高超技艺的杰作,代表了当时土木建筑的辉煌成就。宫史中分为外朝、内廷、西苑和雍和宫分别叙述。外朝从皇城外围墙起,直到太和殿、保和殿,这一建筑群体量宏伟,堂皇富丽,显示出封建帝王南面独尊的非凡气势。内廷从干清门起,经东、西六宫直到神武门,大多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西苑在西华门之
出版帮助 五
行礼如前仪。
公主下嫁仪
公主下嫁之礼:内务府豫行钦天监诹指婚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婚事。届期,赞事大臣偕额驸蟒袍补服,诣乾清门东阶下。额驸北面跪。赞事大臣西面立,称"有旨:今以某公主择配某人。"额驸祗受命,行三跪九叩礼,兴,退。初定诹日,额驸家备驼一、马八、羊八十有一、酒九十尊,诣午门前恭进,得旨分纳所司。是日,皇帝御保和殿筵宴,额驸父、额驸暨奉命入燕之王大臣、侍卫等侍燕如仪。皇帝还宫,理藩院、鸿胪寺堂官引额驸父等至乾清门西阶下序列,行三跪九叩礼,退。是日,内监设中和韶乐及丹陛乐于慈宁宫,常次如仪。尚膳女官设皇太后筵于宝座前,南向。设皇后筵于东西,南向。又以次设皇贵妃、贵妃、妃、嫔席于东西少后,佥向。额驸母及其族中诸妇设席于嫔席之下,少南西位,东面。进爵命妇、侍卫命妇设席于丹陛下东位,西面。午刻,皇后率皇贵妃等诣慈宁宫。皇太后升宝座,筵燕赐茶,进觞遍爵,作乐升歌,行酒。额驸母及诸妇行礼各如仪。既毕,皇太后还宫,皇后率皇贵妃等皆还。内宫内监引额驸母及诸妇诣皇后宫,行六肃三跪三拜礼,退下。嫁前一日,额驸蟒袍补服,率族人
卷之五 典礼一 八九
国朝宫史 九〇
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宫门前,行三跪九叩礼,各如仪。内务府官率銮仪校以公主妆奁诣额驸邸第,内管领命妇二人偕女侍随往铺陈。至日黎明,额驸家备九九礼物,文马十有八,鞍辔具,胄甲十有八,马二十有一,驼六,羊八十有一,酒九十尊,诣午门恭纳。午刻筵燕于保和殿、慈宁宫,如初定礼。是日,所司豫奏请王、福晋、贝勒、贝子夫人中结发偕老者,钦命陪送。内务府大臣命妇二人,内管领命妇十人充导从,皆盛服于宫外别室祗候。赞事命妇豫诣额驸邸别室祗候。自公主所出宫门至额驸邸,步军统领饬所部洒扫清道。銮仪卫备仪仗彩舆。内务府总管一人,官属四人,内管领二人,护军参领二人,护军校二人,蟒袍补服,偕护军二十人于所出宫门前祗候。吉时届,公主吉服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出者,并于所生妃、嫔前行礼。各如仪毕,命妇翊升舆,下帘,内校舁行出宫。仪仗前列灯八、炬十前导。陪送福晋夫人及随从命妇乘舆随行。内务府总管、内管领乘骑稍远导从,参领及护军乘骑扈行,诣额驸邸第合卺。翼日,公主、额驸夙兴,朝服,公主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及所出妃、嫔前行礼。额驸诣慈宁门外东阶下、乾清门外、内右门外行礼,各如仪。毕,还邸第。
图,总管一人接进,启门首领太监等接舁春案,由乾清中门进陈于乾清宫西暖阁。皇帝御览毕,仍请出交内务府官员,舁至太和殿东暖阁奉贮,将旧岁所进舆出。其恭进皇后宫春座,随皇帝春座至乾清门,本宫首领太监等接奉,随由中门进,宫殿监副侍二人前引,陈于交泰殿。皇后览毕,仍请出,交内务府官员舁至保和殿东暖阁奉贮,将旧岁所进舆出。时顺天府府丞同礼部官员奉恭进皇太后宫春座,由熙和门出,诣永康左门外,本宫总管太监亦先由宫殿监知会,率本宫首领太监等暨銮仪卫太监祗候。府丞跪进红本并春图,首领太监等接春座,总管太监二人前引至宝座前,陈于左。皇太后懿览毕,仍请至前殿暖阁奉贮,将旧岁所进舆出。
安设天灯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乾清宫丹陛上左右安设万寿灯二座,丹陛下左右安设天灯二座。届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率员役由乾清门舆灯竿进,宫殿监率首领太监关,防树灯竿讫,即悬挂天灯。自此日为始,每晚上灯,至二月初三日出灯之日为止。其万寿灯自树竿之后,左右各悬万寿宝联十六幅。 每幅两面俱绣金字联句。左正南曰:「万国庆咸宁,爰偕乐升平,午夜铜壶歌管,声连紫陌;一人宏敛锡,政同赓保定,千秋金鉴图陵,象叶彤墀。」正北曰:「兰苕翡翠逐时荣,熊熊丸
卷之八典礼四 一四三
国朝宫史 一四四
丸,辉映处,遍满图陵松柏;火齐木难同夜永,麟麟炳炳,影摇中,昭回日月山川。」正东曰:「履泰升恒,银烛映三阶,朱耀华槃,照彻氷壶凝海岳;晋离观豫,金枝分百子,翠旌铜错,露承仙掌灿星辰。」正西曰:「宫中圣诞,天上元宵,皓月映星联,阊阖辉煌遍斗柄;岁首春阳,人间佳节,晴霞连日丽,衣冠拜舞觐龙颜。」东南曰:「九微光启重轮,南极祥符,萃万国灵图,亘天申有秩;四照香传复旦,东皇宝烛,凝三辰瑞霭,集嵩祝无疆。」西南曰:「祥光回碧落,肇八千岁春,八千岁秋,彩映瑶林宝炬;寿酒献彤廷,环五百里侯,五百里甸,欣陪凤辇鳌峰。」东北曰:「离照回当天,期亿万年华渚祥流,长并月轮昭万汇;泰阶方入旦,更三五夕嵩呼声动,重开莲炬烛三垣。」西北曰:「九枝万象乐千秋,清贶雍熙,龙烛炳云中,香飘玉殿;七采百华喜四表,祥烟灿烂,鳌山浮海上,景耀丹墀。」右正南
曰:「丹霄灼烁焕灵葩,麟符凤彩开祥,奕奕霞辉传宝胜;紫极昭回笼翠霭,青海赤城献瑞,重重星彩丽氷轮。」正北曰:「彤廷分燎火,珠斗常明,愿圣寿无疆,长见流辉六宇;紫极聚阳和,银花永灿,望天颜有喜,深思同乐千春。」正东曰:「九旒端拱,知临照无私,看翠甸黄舆并入光明烛里;一曲清平,见雍熙有象,愿紫霞绀露常流长乐钟边。」正西曰:「蓬莱日永,杯斝献南山,玉烛长调,一统乾坤归朗照;阊阖天开,衣冠趋北阙,金茎共挹,八方河岳徧清
辉。」东南曰:「瑞日丽璇霄,喜五夜莲光,万树千花,回应虹流电绕;祥烟辉宝炬,听九天钧奏,六鳌三岛,环依华峙嵩高。」西南曰:「华烛吐青烟,看北斗联珠,影重螭头,遥拜九重天上;琼霄连紫气,正西池献寿,香生凤羽,群瞻五色云中。」东北曰:「青阳辟三五之晖,视当年桂火兰烟,未若辉腾玉陛;紫极符八千之纪,卜异日椿灵松茂,常如彩溢金轮。」西北曰:「六鳌恒戴极三山,拱璧月以流光千载,启长春之算;双凤共鸣和九有,望卿云而纪瑞万方,
开不夜之城。」 至除夕,于皇帝陞保和殿筵宴时,总管内务府大臣仍率员役由乾清门进,换
联安灯,并安设两廊暨甬道石栏上灯。是夕暨元旦,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等
殿内御笔匾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设宝座,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此陞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堂官及侍衞、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则于殿内閲视奏书。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每岁耕耤,幷于殿内閲视农器。
殿后爲保和殿,殿九楹。御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中设宝座,每岁除夕,皇帝御殿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左右列试。殿之左门曰后左门,右门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相属。保和殿后陛三出,向北卽干清门也。
协和门之东爲文华殿,康熙二十二年建。殿门五楹,前殿七楹。御笔匾曰:"缉熙明德],联曰:"道脉相承,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每岁春秋仲月,皇上御经筵,讲臣于殿内进讲。皇上宣示御论,诸臣跪听毕,以次列坐,赐茶于殿内。御制秋日经筵诗庚申皎日丽中天,金风拂细旃。右文遵旧制,典学重经筵。爲进
邦家彦,爰咨经史诠。探渊思汲古,望道未忘筌。制事应惟义,执中犹在权。心恒期洞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九三
国朝宫史
四七八
銮仪卫
副首领四名 无品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太监三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营造司
首领二名 俱八品侍监。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副首领三名 无品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太监四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恩赏每月公费银十五分,每分银六钱六
分六厘。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首领四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陈廷敬长至朝贺诗:昨夜阳回晓仗过,天门钟鼓竞鸣珂。朝衣旧惹炉烟重,宫日新移扇影多。
云物编年书凤简,岁华簪笔在銮坡。亦知词赋工无益,若为升平许载歌。
毛奇龄早朝诗:端门高启傍青霄,待漏初回金水桥。彩仗暗排双阙丽,玉阶徐引一灯遥。风飘御管疑鸣凤,寒动朝衫许覆貂。只愧仙盘频赐露,侍臣有渴未曾消。每朝赐酪。
殿左右各一门,左曰中左,右曰中右,皆三间,南向。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御题额曰允执厥中。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西庑第二连房为铜器库。
凡祭祀视祝版及耕耤视五谷农器于此。玉牒告成,恭进于中和殿。殿后为保和殿,九间,重檐垂脊。御题额曰皇建有极。前陛各三出,与太和殿丹陛相属。殿后陛三成,三出,北向。殿左右各一门,左曰后左,右曰后右,皆三间,南向,前后出陛。
每岁除夕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皆御焉。凡列祖宝训、实録告成,备仪仗陈设,纂修官恭进于此。
朱彝尊除日保和殿侍宴诗:佩结绯鱼后,樽开白兽先。呈能勾乐队,密坐润炉烟。紫路频除夕,青灯异往年。谁当颂椒会,犹侍圣人前。
朱彝尊十五日保和殿侍宴诗:露草诗歌雅,云天易象需。不图大餔乐,独许小臣俱。注盌茶膏滑,堆盘菜甲殊。岁除曾几日,四度饫尧厨。
长元按:明宫室后右门亦曰平台,为召对之所。
殿后迤北十余武,崇基列陛。其北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中南向者为干清门。
长元按:太和门殿明皆曰皇极,殿又曰奉天,中和殿明曰中极,又曰华盖,保和殿明曰建极, 又曰谨身,所谓三大殿也。昭德、贞度二门,明曰弘政、宣治,协和、熙和二门,明曰会极、归极,体仁、弘义二阁,明曰文昭、武成,今皆更易其名。
稽察上谕处、内阁诰敕房,皆在午门内东庑。
起居注公署、翻书房,皆在午门内西庑。
内阁为大学士直舍,在昭德门东南隅,门西向,阁南向。今于阁东北开正门,与文华殿相对。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长元按:内阁二磁缸,明宪庙所赐种兰者。
文华殿在协和门东南向,崇阶九级,前为门三间,后为主敬殿。每岁二月,御经筵于此。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容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乾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闻钟鼓,东壁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门,门各三楹。殿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金扉琐窗[南北],陛各三出。②玉牒告成,恭进于中和殿。凡祭祀视祝版、耕藉视五谷农器于此。西庑为铜器库。其后为保和殿,深广九楹,重檐垂脊。前陛三出南向,后陛三出北向。每岁除夕,筵宴外藩,每科策试新进士,皆御焉。列祖宝训、实录告成,纂修官恭进于此。与太和殿两庑丹楹相属,四隅各有崇楼矗起,中通甬道。乾隆三十年重修。殿旁东为后左门,西为后右门,门各三间,南向(民国元年将此二门堵塞,由此以南归民国管理,由此以北归清帝居住),前后出陛,殿后迤北数十步,崇基列陛,与殿相对者,即乾清门也。
注:
[一] 王士祯《居易录》:"重建太和殿,乙亥二月廿五日鸠工。有老工梁九者董将作,年七
十余矣,自前代及本朝初年大内兴造,梁皆董其事。一日手制不[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殆绝技也。初,明之季京师有工师冯巧者,董造宫殿,自万历至崇祯末老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终不得其传,而服事左右不懈益恭。一日,九独侍,巧顾曰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巧死,九遂隶籍冬官,代执营造之事。一技之必有师承,不妄授受如此"。
[二] 《大清会典事例》:"凡元旦、万寿圣节、冬至日则大朝,皇帝御太和殿而受焉。常朝亦
明帝、唐高祖、太宗、元宗、德宗、伯夷、叔齐、姜太公、周公、老子、孔子、颜子、孙武子、伍员、孟子、列子、庄子、鬼谷子、蔺相如、屈原、张良、萧何、韩信共四十六像。又宋朝帝像一轴,宋朝后像一轴,元朝帝像一册,元朝后妃、太子像一册,元朝后像一册,明朝帝后像二册。又至圣先贤像一册,又历代圣贤名臣像一册。又孔子世家像一册,历代功臣像一册,唐名臣像一册,唐宋名臣像一册,明太祖御笔二册。为卷者三,《明宣宗行乐图》一卷,《出警入跸图》二卷。"
校勘记:
① 先圣名贤"名",原误为"先"。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三引《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改。
乾清门在保和殿后,正中相对,南向,门广五楹,中三陛三出,各九级,周以石栏,列金狮二。凡御门听政,于门中间设宝座,部院以次启事,内阁面奉谕旨于此。[一][二]斋戒日,太常寺进铜人陈于扉左案上,召见臣工及引见庶僚,俱由门之右门入。门之东为内左门,西为内右门,皆南向。左门不常启,凡军械[机]处、①南书房、上书房等官与懋勤殿、宏德殿行走各官,及御养心殿、乾清宫召见文武官员,均由此出入。其前东出者为景运门,西出者为隆宗门,[三][四]顺治十二年重建,门各五楹,东西向。内左门之东,内右门之西,周庐各十二间,东、西各有侍卫直宿房。又东为散秩大臣直班处,及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西为内务府、军机处直舍,[五]皆南向。其相对周庐各五间 东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西为军机满、汉章京直舍。军机处本内阁之分
五龙亭在太液池西南,傍植杨柳,春日垂丝树树,掩映亭池,风景绝佳。又亭有海棠数百株,春 时其花盛开,如在锦城。
盘龙金柱碧玲珑,鸳鹭成行引上公。今日保和亲试士,锦标谁夺状头红。
保和殿四壁,上下皆雕龙形盘绕,金碧辉煌。惟考试大典及胪传日,始一御之。
景山偷约去登高,佳饵分携乐意陶。内制却嫌酥太腻,翻教宫监市花糕。
京师果饵,重阳花糕最佳。
中秋分外月华明,领宴归来夜色清。不供嫦娥怜兔影,为侬捣药祝长生。
京师秋节,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至高三四尺,价近万钱。贵家巨 室,儿童闺阁,多购以归,香花果饼供养之。习尚如此,禁中亦然,殊可怪也。
玳梁新燕羡双栖,午梦惊回莺乱啼。瞥见液池人字柳,长条依旧拂春堤。
太液池旁有人字柳,高宗曾颜之云:借问人称谁氏,依稀彭泽先生。
集成四库图书富,御印先朝密密缄。除却禁中藏缮本,四文宝阁贮瑶函。
四库全书高宗时修,有二缮本藏于禁中。又饬浙、苏等处,建文源、文渊、文津、文溯四阁,分 藏四部,皆集珍板。
西湖朝爽挹颐和,便自开奁斗黛螺。不定惜花偏早起,十洲清气晓来多。
金鳌玉蝀有高宗联语云: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
志上、徐张珠暎川、逢吉学珊、王武功雒荣、沈锡辂六飞、赵沈埙渔玉、周京穆门、钱璜他石、周崧层岩、王嗣槐仲昭、傅光遇松岩、翁必选尹若、必远超若、朱宏直、沈可璋、解天泳、释显鹏辈二十人,有西湖宴会集。其后穆门及郑筠谷、吴东壁、厉樊榭、杭堇浦、丁龙浤、张柳渔、陈句山、施竹田、汪西灏、金志章、江声、戴廷熺鹂亭、汪台复园、梁启心蔎林、江源敬斋、顾之珽月田、之麟寸田,湖南诗社吟赏为盛。杭州诗派,稚黄源出陈大樽,其弟子为洪升稗村、蒋淑静山。张祖望弟子为汤可宗古田、王武功雒荣。毛大可弟子为朱樟鹿田、袁宏谟雪坡。新城门人有沈名荪磵芳,而其子嘉辙门人陈楞山、符幼鲁衍其传。查田一派,传之杨次也、沈萩林。萩林弟子则成城卫宗为较著。樊榭门人有张东榑、汪西灏、符圣几。堇浦门人有王■酉唇、袁鉴春浦、程之章柯坪。虽皆邾、莒小邦,其渊源固有所自也。
庞雪崖晚号牧翁,身形尪小,尝以许用晦游山济胜之具自嘲。五言如:佛幢灯影动,石榻坐痕深。怪松穿石壁,归鸟过残霞。山风吹散帙,暝色下栖禽。雨色沈秋树,虫声乱石根。七言如:讲院长留驯鹿迹,题墙偶见故人名。仕路无才谁见忌,人生有命自须安。庭花过雨稀疏放,孤客逢秋感慨深。人依胜地怀先放,客喜深谈晚不回。田山姜为序户部稿,比之白、陆。许宗伯谓其癯容峻骨,冲夷自尚。皆知言也。雪崖以鸿博召对,官侍从者六年。纂修明史,有明都御史某裔,暮夜怀金求勿入魏党传,力拒之。既而复试诗赋于保和殿,所作不合意,左调中书,改都水。戊寅,由农曹出守建宁,政尚清简,不废吟咏。和陶诗则多归里后所作。其咏怀次饮酒韵云:夏木不嫌密,鸣蝉不厌
雪桥诗话续集卷第三一六一
雪桥诗话一六二
雪桥诗话三九八
霁梁园,正迟迟昼永。盼到日,花飞草长,携酒听莺。画船弦管秦淮路,记旧游兴尚飞腾。书一纸,平安递到寒厅。时献之伯兄禹美,教授江宁,托寄家书,故末阕及之。
镇洋汪敬箴宫庶,庚寅,举京兆试,辛丑,第三人及第。赴礼部宴之日,得花两枝,故事如此。有句云:三爵许联宗伯席,双枝独占曲江花。保和殿朝考,一甲三卷另封进呈,有封函特达文章贵之句。丙午未散馆,典试江西。其尊人持斋少空,丁酉尝典试此间,亦佳话也。戴石士督学楚北,殁于安陆舟次,介弟莲士辞免代任学使之命。敬箴挽石士诗:碑岂矜敦实,铭须著颍滨。谓唐贾敦颐、敦实兄弟先后官洛,百姓刻石颂美,人号棠棣碑。用事甚切。壬子,请假南归。己未,诏修实录者两载,复引疾陈乞。止足之致,时论高之。子彦博,亦能诗,有养泉斋诗钞。大兴李维寅句云:乱山藏虎气,匹马入松风。文安纪曾藻句云:蛇香过草浓于麝,萤火流天大似星。皆官粤西时诗。
英山金兰畦司寇始为刑部郎时,章佳文成公奇重之,事无巨细,必得司寇亭儗方画诺。旧例:监守盗限内完赃,得分别减等。后一切不减。奏如旧。阿克苏钱局章京侵用余钱,吏议绞,情实驳奏,以为官员侵欺,不得比引平人窃盗之条,以虚斩为实绞,请改如律。以书生明习法令,三十年间,终始不离刑部。风貌秀整,两颐著黑子如豆,毫数十茎,长与须等。严冷峭直,抚江右,连劾五十余官,后稍稍奏复之。以嘉庆壬申薨于位,郭频伽挽诗,有人疑削瓜面,我识养苗心之句。频伽尝馆
其家,所以敦诲之者甚厚也。
雪桥诗话一一八
出秦留仙之门,戊辰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除昌化令。昌化瘴海瘠贫,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为浮粮考一册,历请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始奉俞旨。当紫笥将赴官,寄若士书曰:先生来岁花甲,聊寄四韵。预祝三年后得弃官旋里,与二三耆旧徜徉青山绿树间,以毕余生,岂非乐事?又曰:张文潜风度无恙,桄榔杖七尺,当于来春寄至。云云:戊寅卒于琼州。若士挽诗十章,有云:一官海角类投荒,三载心期字两行。却笑文潜空盼远,寄来新杖少桄榔。以是书自比端明及首邱语为妖谶,闻其殁有余痛焉
翰林散馆,故事试体仁阁下。己巳二月八日引见乾清宫,圣祖念天寒,庶吉士身衣单薄,特令设几保和殿上,且撤午膳以赐。郑寒村有诗纪事。旧制初,教习分国书、汉书,往往于国书不能竟学。寒村以清书散馆得部曹。惠研谿辛未选入翰林,甲戌散馆,以国书不通晓外调。翰林院,国语曰笔忒黑衙门。国书读须卷舌,习者多打多罗。写须匾毫屈处曰阿而,圈处曰富喀。四十字头曰德喜乌朱德喜,汉言四十乌朱头也。毋济伦,汉言心。阿哈西,汉言奴仆们。厄黑,汉言不好了。萨,汉言眼。阿珀喀,汉言天。厄墨,汉言母。阿妈,汉言父。姑处,汉言朋友。汪噶唎沬,言大雨如注。记忆未熟,辄多讹舛。自太祖命额尔德尼及噶盖创制裁定颁行,太宗复命巴克什、达海、刚林等翻译汉字书籍,库尔禅、吴巴什等记注本朝故事。又命达海加国书十二字头,圈点分析音义。汪师韩韩门初习国书,尝赋龙书五十韵,清正李穆堂。穆堂叹异,携其诗入八旗志书馆,馆中见者多不知其辞所自
外春风到草堂,小红吹遍百花香。年华毕竟非流水,护取芳菲入锦囊。 酒醒人散夜归迟,万里云澜接渺弥。独自凭栏无限憾,小楼清夜月明时。 小阁潜通小有天,花茵半滑雨如烟。秦人自有云山癖,不逐渔郎刺别船。语极隐秀。其寄东谷参判有云:曹君笔力扛鼎能,贞坚盘固威棱棱。真气奔注真宰凝,使我骇叹同斯冰。欧阳险绝秋掣鹰,海涵云负垂天鹏。海东志节之士,不可使其无传。
李受之太守祜官成都,沈意文病榻奉简句云:无聊旧事灯前记,未了残书枕上温。
桐城马莪园总戎复震,曾祖宗梿,祖瑞辰,家世经学,父三俊以孝廉方正率乡兵御贼战殁。莪园谒曾文正,留之幕中。以家仇誓杀贼,文正未之许也。感赋五律十首,有行藏休问卜,马革是吾家之句。文正亟赏之,檄募淮勇,由世袭云骑尉请武职,以守备起家,治兵垂二十年。寄关中张听庵太守树菼五言六十韵,能学杜陵,吴子俊为序诗稿。谓其论诗一字一句,龂龂不相下,怖之,服之,若大敌,若畏友然。倾倒可知矣。
道光己酉,沔阳李子铭明经皋与李勤恪,同以选拔应保和殿复试。同治丁卯,勤恪监临鄂闱,而子铭犹困场屋。其中秋闱中望月云:江南才子旧神仙,记在瑶池共绮筵。飞上九天高着眼,看人儿女拜婵娟。
长乐林受恒前辈,见赏于掌院艮峰相国,荐直上斋。辛未,以侍读在弘德殿行走。每值进讲规戒,穆宗霁颜容纳。既亲政,上言勤圣学,保圣躬,罢土木十余事。甲戌,视学出都,有三年讲幄惭无
雪桥诗话余集卷第八
五三一
为文武官行礼班位。殿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皆三楹,南向,与昭德、贞度二门相对。其东出者为左翼门,西出者为右翼门。翼门之南,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各重楼九楹。廊庑四周相接,共六十六楹,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茶库、瓷库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
臣 等谨案:高宗纯皇帝圣制太和殿视朝传胪诗暨皇上御制诸诗,皆以彰明巨典,谨分载典
礼门。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纵广各三楹,方檐,渗金圆顶,金扉、琐窗各二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左右陛各三重,东西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设宝座,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此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迺出御太和殿。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奏书。方泽大祀及飨太庙、祭社稷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如之。每岁耕耤,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均于此。殿后为保和殿,深广九楹,前陛各三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中设宝座,每岁除夕,皇帝御殿筵宴外藩。每科策试、朝考新进士,俱于殿内左右列试。殿之左曰后左门,右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二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连属,后陛三出,迄北十余武,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三 四二一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七
典礼四十一 宫规三
宫中事例二
一、上灯
臣 等谨案:禁闼悬灯,联辉宝炬,古多侈为太平点缀而已。乾清宫之有万寿灯联,凡十六幅,字句工丽,传自前明。我朝因仍旧制,藉存殷鉴,弗以虚词屏之。洎乎高宗纯皇帝重葺宁寿宫庆成,敕翰臣选进皇极殿灯联,胪写数十年来实政綦备。乾隆五十四年己酉腊月,以开岁恭届圣寿八旬,依例树柱缀联,普昭鸿庆,恒春久照,万古荧煌,岂特为上元瑞景,徒夸观美云尔哉。臣 等恭纪上灯事例,谨以皇极殿灯联词续于编,四时和谓之玉烛,志佳节之祥征,抑亦耀重光之盛典也。
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率员役由乾清门舆灯竿进,安设天灯于丹陛下左右,安设万寿灯于丹陛上左右。是日,宫殿监率首领太监等关防,树灯竿讫,悬挂天灯。自是每夕上灯,至
二月初三日出灯日止。其万寿灯自树竿后日悬绣金字宝联十六幅。详见前编。届除夕,于皇上升保和殿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七 三六七
国朝宫史续编 三六六
此通谕中外知之。
一、进春
岁立春,顺天府按钦天监所推春图制春山,饰土牛及勾芒神春山一案;勾芒神执策立土牛左,合设一案,各二案。先一日,具春座,舁送礼部。届日,礼部尚书、侍郎率其属,兼管顺天府尹、府尹、府丞具进春表章,咸朝服集午门外。立春前一时,府属官率护春吏舁春座至,府学生员七十五人接舁,入自中门,兼管府尹、府尹等奉恭进皇帝春座,由昭德门进,止后左门外。礼部官属前引,尚书、侍郎及兼管府尹等从。宫殿监率各首领太监,具蟒袍补服;銮仪卫太监衣驾衣祗俟。钦天监博士报时刻,銮仪卫太监出,奉春座至乾清门,兼管府尹等跪进表章并春图,总管一人接进,启门首领太监等接舁春座,由乾清门中门进,陈于乾清宫西暖阁。恭俟皇帝御览毕,仍请出,交掌仪司,顺天府官率员役舁至太和殿东暖阁奉贮,将旧岁所进舆出。其恭进皇后宫春座,陈交泰殿,恭俟皇后懿览毕,请出,舁至保和殿东暖阁奉贮,将旧岁所进舆出如仪。
相沿已久。第思大学士、尚书阶秩较优,顾与丹陛群工联茵齿坐,尚于体制未协。所有元旦太和殿
筵宴,大学士 尚书俱着依班次列坐殿内 以示洽礼辨仪至意。着为令。
保和殿宴外藩仪
每岁除日,赐外藩蒙古王公等宴于保和殿。前期,内务府庀馔,奏请简派进爵大臣。届日,陈中和韶乐、丹陛大乐,队舞、笳吹、番部合奏、朝鲜俳、回部、金川番童等各杂技毕集秖俟。武备院张黄幕,内务府设坫案于幕次,尊、爵、金卮、壶、勺具。尚膳总领设御筵于宝座前。布外藩王公暨内大臣宴席于殿内左右,东西向。后扈大臣宴席于宝座后,左右佥向。前引大臣宴席于宝座前,东西向。领侍卫内大臣暨记注官宴席于宝座后,南向。台吉、侍卫等宴席于左右丹陛上,东西向。均按翼按品为序。理藩院尚书、侍郎、喜起舞大臣等宴席于殿东檐下,西向。礼部带庆隆舞大臣、内务府总管宴席于黄幕左右,东西向。先时,外藩王公大臣等咸朝服祗俟。届时皇帝御殿,行宴礼,凡就位、进茶、进馔、进爵、行酒、乐舞入侑、宴毕谢恩诸仪,均与太和殿元日朝会仪同。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 三二一
国朝宫史续编 二八八
敦尚实学本意。现就各卷中择其立言稍知体段, 不致过事铺张者, 拔列前茅。其措词近浮, 及引用
字句失当之卷, 酌量抑置, 以昭激劝。并将此旨通行晓谕知之。
四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奉谕旨: 向来殿试新进士, 有至次早始交卷者, 虽伊等草茅新进, 对扬之始, 未免矜持, 但考试给烛, 最滋弊窦。至于连宵达旦, 则更长人倦, 防闲更未能周。且朝考例作四题, 尚不过日入完场, 而殿试对策一道, 穷日之力, 写作已可从容, 何必焚膏继晷, 始得成章乎?况殿廷重地,尤宜谨慎,嗣后殿试交卷,至迟亦以日入为度,不得仍准给烛。其不能完卷
者,仍准列入三甲末,士子等各宜自勉,以副朕剔弊遴才之至意。
五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奉谕旨:新进士殿试,着在保和殿考试,所有预备茶水等事,不必护军、校尉人等伺候,即照正大光明殿考试之例,令太监等经管,光禄寺亦毋庸预备饭食,朝考即照此办理。
胪唱之制:读卷翼日,所司陈卤簿于太和殿前,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设黄案一于殿内东楹,南北肆;一于丹陛上正中,东西肆。设云盘于丹陛下,设采亭、御仗、鼓吹于午门外。记注官四,于殿内西楹后班立。王公以下侍班各官,朝服序立,陪位如常仪。大学士一人,立殿外东檐下。礼部尚书一人,立大学士之次。宣制官一人,立东乐悬之南,均西面。传胪官立丹陛西阶,每层一人,均东面。内阁官奉黄榜,设殿内东案。读卷官及执事官集东丹墀内。诸贡士公服,会午门外,鸿胪寺引入,按名次奇偶,序立东西丹墀之末。届时,礼部堂官诣乾清门
于保和殿暖阁祗竢。届时,奏请太上皇帝乘兴出宫,至太和殿后降舆。太上皇帝御太和殿,太和韶
乐作,奏"元平之章",太上皇帝升座。皇上于殿内东楹立,西向,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鸣
鞭三。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皇上就拜位,北向。是时,鸿胪寺官引
王以下文武各官暨外藩使臣等东西班立。鸣赞官赞"进,跪",皇上率王以下众官暨外藩使臣等行
三跪九叩礼毕,皇上旋位立,王以下众官暨外藩使臣等皆退复班次。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
阶下鸣鞭三,中和韶乐作,奏"和平之章",
以上乐章皆于前
卷授受仪恭载。
太上皇帝启座,乘舆还宫。先是宫殿监
设中和韶乐于乾清宫檐下,丹陛大乐于乾清门内。届时,奏请太上皇帝御内殿受贺。
嘉庆元年正月元旦,行授宝礼于太和殿。皇上率王公、大臣、官员、蒙古王公、台吉、各外藩
使臣等进表行庆贺礼。
二年正月元旦,皇上奉太上皇帝御太和殿,躬率王公、大臣、官员、蒙古王公、台吉、各外藩
使臣等进表行庆贺礼。三年如之。
四年正月元旦,皇上奉太上皇帝御乾清宫受贺。
皇上御制诗
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纪 丙辰
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固无量庆因缘。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瑞启苞符,山征仁寿,京垓亿秭,绵算循环,以怙冒奕禩,此中因缘不可思议。丽丁南极珠
躔见,御丙北辰花甲旋。玉殿辉煌腾瑞旭,金炉馥郁袅祥烟。子臣敬献升恒祝,康健纯常亿禩绵。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十六 一五七
国朝宫史续编 一五八
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纪 丁巳
长春寳祚绵悠久,拜祝山庄都福庭。合万方欢羣爱敬,以天下养式仪型。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而山庄之建,亦适成于是岁。
瑞应祥征,默孚宝祚,御极以来,乂安海寓,兆姓胥蒙景福。兹子臣随侍山庄,恭逢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以天下养,远迩欢腾,悠久无疆,与天同寿,曷胜欣忭之至。九旬筴衍东瀛海,八月书祥
南极星。钦感昊恩锡康健,升恒环转永延龄。
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纪 戊午
山庄行庆例年年,感沐昊恩福寿全。六代来孙将绕膝,九旬太上孰齐肩。皇父渥承昊眷,诸福备臻,年跻八十有八,康强纯固,
尊为太上皇帝,日勤训政,实自古所未有。且家庆骈蕃,本支繁衍,玄孙载锡,今春已成婚礼,卽可冀得来孙之喜。后年恭庆九旬万万寿,一堂六代,娱侍慈颜,尤为史册希有盛事,欣祝弥增。德兼四得不自圣,心凛
三无益敬天。合宇宙欢祝纯嘏,彩衣忭舞率班联。
下,咸左右序立。礼部堂官奏请皇上礼服乘舆出宫,皇太子随行。礼部堂官前引后护,内大臣从,至中和殿后降舆。皇上御中和殿升座,皇太子在殿内西向立。鸿胪寺官引执事大臣官员,按班不赞,行九叩礼。侍班官先趋出,就外朝班位立。中和韶乐作,奏"元平之章。"皇上御太和殿升座,皇太子在殿内西向立。乐止,銮仪卫官进至中阶右,赞"鸣鞭",阶下鸣鞭三。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礼部堂官导引皇太子诣正中拜位后立,鸿胪寺官排班,引王公立丹陛上,文武百官暨外藩各国使臣在丹墀下立。鸣赞官赞"进、跪",皇太子率王公以下皆跪。赞"宣庆贺传位表",宣表官由西檐入殿右门,从西楹案上奉至殿檐下正中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止。宣讫,仍奉原案上。退,赞"兴",皇太子仍就立左旁,西向。大学士二人恭导皇太子近御座前,跪左旁,大学士请宝,跪奉,皇上亲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右旁大学士跪接,奉设御座右几上。大学士导引皇帝仍诣拜位,乐作,赞"跪,叩,兴",皇帝率王以下行九叩礼。赞"退",乐止,礼部堂官奏礼成,赞"鸣鞭"如前,中和韶乐作,奏"和平之章",太上皇帝启座,乘舆还宫。内监豫设乐悬,太上皇帝御内殿,内廷主位、公主、福晋及未受爵之皇孙、皇曾孙、皇玄孙行庆贺礼。皇帝于保和殿暖阁更服皇帝礼服。内阁学士豫奉传位诏、皇帝之宝于太和殿正中案上。礼部官豫奉登极贺表于殿东楹案上。其前引后扈俱侍立于保和殿外,如前仪。钦天监官报时,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御中和殿。执事大臣官员按班,不赞,行九叩礼,趋出,就班次如前。皇帝御太和殿登极,中和韶乐作,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宝座,乐止,赞"鸣鞭"如前。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赞"进,跪"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九 七九
国朝宫史续编 八
拔置前茅, 而将措辞浮夸的酌量抑置。( 见本书卷三十五, 典礼二十九, 勤政五) 懋勤殿勾到仪," 上系刑章, 下关民命", 皇帝操生杀大权。封建社会迷信鬼神, 遇有国家喜庆或日、月蚀及地震等都停止勾决。嘉庆朝的一封谕旨内称, 一次御殿勾到前夕, 顒琰" 默参天时气候, 以验用刑之能否协中", 恰好在审核一犯人窜入禁城放爆竹的案情, 原定" 情节甚重, 自应予勾"。这时天气渐渐转变, 风色稍觉阴寒, 顒琰心存畏惧, 恐有差错获罪于天, 于是重新查核案由, 鉴于该犯委系贫寒,一时情急糊涂, 可宽其一线, 决定免勾。不多时天气转晴, 等到次日升殿, 风日融和, 顒琰庆幸天人感应, 没有令死者含冤地下。( 见本书卷三十六, 典礼三十, 勤政六) 这也未免近于神话了。
"宴赉"也是宫廷里频繁举行的重要活动。列入"典礼"这一门的"宴赉"有十多种,如皇太后宴仪、乾清宫家宴仪、皇后千秋宴仪、皇贵妃千秋宴仪、太上皇帝宴仪、乾清宫宴亲藩仪、乾清宫普宴宗室仪、太和殿元会宴仪、保和殿宴外藩仪、乾清宫千叟宴仪、皇极殿千叟宴仪、文渊阁赐宴仪,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宴会,与宴者身份不一,宴会规模从几十人到数千人,礼仪也各有差别,但总的来说,都是要形成一种"万象清宁,海宇承平"的气氛,夸耀皇家的权势和豪富。其影响整个社会由俭入奢,乾隆朝无疑是一个转折点。
列入"典礼"门的"宫规"分为三则:一,宫中定制:包括殿龛供奉、内廷朝贺、中宫庆贺、皇后千秋庆贺、宫中遇喜(姙娠)、皇子诞生、皇子就傅、引选秀女等;二,宫中事例:包括岁末书 "福"颁赐、新正重华宫茶宴联句、迎春帖子、进时宪书、上灯、开宝、封宝;三,宫中门禁:这
闻,讨平之后,胁从尚可邀恩,而首恶必无可赦,应熊之当诛戮,无待再计而决者,亦何庸缓其斧锧,而不以安天下之心哉。为今之计,惟速将应熊正法,传首楚、蜀,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厉将士兵民之心。今应熊亲随人等,发禁刑部者不下五六百人。人众则难防,时久则易玩,请敕法司鞫讯,情罪重者立决,次者分给各旗以绝祸本。章下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议。应熊寻伏法。始,三桂凭藉其子为内应,西煽秦陇,东蔓江浙,自恃兵势,朝廷必不杀其子,以为之招,故上书多嫚语。及应熊伏诛,三桂惊悸,举军恸哭,竟以是恚发病死。人皆韪熙之特见,能声大义云。
十四年,充册立皇太子副使。寻奉谕专管密本。汉官与闻兵机,盖自熙始。十七
年,丁父忧。服阕,即家授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黔南甫平,海内苦兵革久,熙为相务以和平宽大,宣上德意,与民休息,造次敷陈,必归于忠厚,将之以诚敬,奉法循纪,不敢失尺寸。其有应奏请变革者,必酌乎人心公论之同,然直言于上前无隐。平生不沽誉,不市恩,不立党。每论事阙廷,指画可否,具有经纬,闻者咸敛容钦服。其性无钳忌,能容众,尤乐奖进人才,宾礼后进。经史能随事举述大义,绝不以赅洽自矜。撰拟文字,属同官具稿,点定二一字,深中事理。诗词颂赋,间进于上,问则奏曰:实代作,非老臣所及,不欲取先词馆诸臣也。在帝左右,或危论,或微言,随事讽谏,率能动上听。平定三逆后,开方略馆,一日,谕阁臣曰:当三桂初反时,汉官有言不必发兵,七旬而有苗格者......又其时汉官尽移其妻子回家,何也?顾学士韩菼曰:汝为朕载之。菼商之熙,熙
力居多。八年,夏旱,奉诏清狱,释系囚四十二人,末减七十九人,冤者得白。既而复改内三院为内阁,霨以保和殿大学士加户部尚书。十一年,纂修世祖实录成,赐银币、鞍马,加太子太傅。十三年,诏举素有清操堪任繁剧者,霨举前布政使王舜年、参议道俞之炎。十五年,再典会试。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霨与大学士杜立德、冯溥合疏荐副使曹溶、布政使法若真、参议道施闰章、中书曹禾、陈玉璂、知县米汉雯、进士沈珩、叶舒崇。及召试,充阅卷大臣,所取皆名宿焉。二十年,海内悉定,天子以明年正月既望,置酒乾清宫,饮燕群臣。乐作,霨奉觞上寿,上亦手卮酒劝霨,赐坐殿上。依汉元封柏梁台故事,上赋诗,霨及朝士相继和,御制序文勒石。二十一年,太宗文皇帝实录告成,晋太子太师。会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霨奏如琅议,上韪之。二十三年六月,卒于位,年六十。遗疏闻,优诏赐恤,命大学士明珠偕学士一人往奠爵,赐祭葬如例,谥文勤,入祀乡贤祠。
霨在相位二十八年,老成持重,风度端凝,内介外和,朝野倚以为重。三藩变
作,海内驿骚,察哈尔部亦相继叛乱。朝廷命将讨不庭,一应军机方略、谕旨皆口授霨起草。每入直,或夜分始出,或留宿阁中,有问者辄默不应,其慎密如此。居相位久,娴掌故,凡朝廷大典礼,如册立中宫,相视山陵,题神主,释奠于先师,每以属之。出则扈从,入则进讲。主会试者三,殿试文武进士读卷者十四。充纂修、监修、总裁官者十一。赏赉优渥,自御书卷轴,以至龙蟒貂绮、金银、鞍马、上尊之属无
算。然不为私计,自奉廉俭,门庭肃然,无衣紵之仆。与人言声音朗朗达户外,不为促膝
事纳忠,类若此。世祖尝夜半阅明孝宗实录,有召对兵部尚书刘大夏、都御史戴珊事,心喜曰:朕所用何遽不若大夏与珊?明日,宣尚书梁清标及裔介诣行幄,备顾问。君臣交孚,当其时无与比也。十七年,上下罪己之诏,令群臣各自陈。裔介疏上,夺宫保衔。未几,疏劾大学士刘正宗、成克巩欺罔附会诸罪。上震怒,正宗籍没入旗,克巩夺职留任。又以裔介不早言,并下狱,然卒直其事,出之。康熙元年考绩,复宫保,晋吏部尚书。圣祖冲龄践祚,辅政大臣议加练饷五百万。上疏争之力,中旨停罢。云南初定,请捐无名赋税以慰新附之氓,荐地方人才以收岩穴之士,恤投诚文武以来肤敏之彦,宽一切禁网以安溪峝之蛮。又言:云南既有吴三桂藩兵及提督两标兵,则满洲兵可撤,但滇、黔、川、楚之间不以满兵镇守要地,倘戎寇生心,恐鞭长莫及。荆、襄乃天下腹心,宜择大将领满洲兵数千常驻其地,无事则控扼形势,可以销奸宄之萌,有事则提兵应援,可以据水陆之胜。疏入,格于议。又复请移旧驻武昌之湖广总督于荆州。从之。后三桂反,湖南州县俱陷,卒不得过荆州,人乃服其先见云。康熙三年,擢保和殿大学士,充实录馆总裁。九年,典会试。寻为御史李之芳所劾,诏命裔介回奏。上疏辨释,因请赐罢斥归田。明年,病亟请告。上以其词恳切,不强留也。十一年,加太子太傅。
裔介在言路最久,前后二百余疏,皆关天下国家大计,或阻,或行,或天子排众
议而独申其言,用著为律令,国初名相无出其右者。性嗜书,舆中辄携一卷,及致政,绎经史百家之言,拳拳服膺宋五子书,穷理尽性之惜,时有所深省独得。尝谓朱、陆之辨纷纷不已,然尊德性、道问学实
十六年,加太子少保衔。九月,迁刑部尚书。立德断狱仁恕,凡谳重辟,屡易稿而后定。吏谳或不当,辄却其狱;即当,受而著谳法,必求其可生之路,得则退有喜色,不得则日中不出署,抵暮归,或竟忘食。及条奏时,恒引轻比上请。上嘉其用法平,多从轻如所奏。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尔等识此人乎?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其获上若此。康熙元年,调户部。立德稔知钱谷出入盈缩及吏侵牟状,于是奏请各部、寺钱粮归户部考成,一切皆自訾省,吏但坐曹行文书,不得为奸,公私称便。二年,加太子太保。三年,调吏部尚书。丙午、丁未之间,铨选多变更,立德秉法不挠,均平酌剂,铨政以肃。
八年,拜国史院大学士。明年,改内三院为内阁,授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晋太子太傅时上初亲政,立德竭诚奉公,恪守先帝成宪,凡关国计民生,殚心献纳,遇事持大体。上尝谕左右:阁臣如杜立德,真不愧古大臣也。甲寅以后,三藩相继煽乱,于时庙堂之上命将出师,常决计于俄顷之际,或密授方略,或宣谕招徕,赞策草制,责之阁臣,立德之力居多,而从容整暇,不见喜愠之色,故数年间羽书旁午,而中外人心晏然,若处无事。十七年春,上方振兴文教,命群臣引荐文学之士备顾问。立德举名宿曹溶、法若真、施闰章等八人以应。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即面疏数人。比退,或讶其不少引嫌,对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不欺,可邀圣鉴,他非所计也。居相位十余年,恩礼优渥,凡国家大典礼、政事,多属厘定,若诏修玉牒及太祖、太宗圣训、世祖实录,皆以立德充总裁官。又持节册立中宫,恭题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两神主,相
克巩深悉科场弊,进朝士与分校者谆谆告诫,又饬其子弟不得躁于进取。后闱狱起,不用其言者皆罹于法,而克巩子弟无可捃摭者。上乃益善之。明年,加少保,改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又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以盛满求退,温旨慰留。其居常,上或中夜出片纸作国书,密询时事,克巩亦入片纸占对。虽家人子弟不闻所言,其缜密如此。十七年,遵例自陈乞罢,不许。以布政参议道李昌祚与扬州叛党同名不举,被劾,议革职。诏从宽免罪,仍留大学士原任。十八年,主会试。克巩屡持文衡,前后所得士如汤斌、张永祺、沈荃、李来泰、马世俊、唐德亮、张玉书、米汉雯、许三礼、严我斯,皆一时名士,多所建树,为世名臣;而郭士望、梁化凤亦以忠节武功著。及与满大学士巴哈纳、额色黑同辅政,诸大典礼文,准古酌今,尽出其手。十月,以继母疾请假,弗许。是年,改殿阁仍为内三院,用原衔兼内国史院大学士。康熙元年,调内秘书院大学士。二年,以病乞休,命解任调理,遂回籍。
克巩笃天伦,十岁丧母,执礼如成人,父丧,庐墓三年。旧第有素园,在城东南隅,既致仕,重加葺治,其中云石堂、八风亭、揽秀巢云楼、柳塘静舫诸胜,水木清丽。尝绘素园图,同时题咏,传为雅谈。又筑耋学台,旦夕读书,摩研编削。辑有伦史一书,按五伦分门,各有子目,君臣为数四十五,父子为数二十二,夫妇为数十一,兄弟为数十六,朋友为数三十三,凡五十卷。自告归后,历十有四年而成,其采摭可谓勤矣。二十六年,闻太皇太后哀诏,舆疾赴阙。归又四年卒,年八十有四。予祭葬如例,祀乡贤。著有清慎堂集四十四卷。弟克大,子亮、光。
民生休戚,系乎牧令,请令督抚重视州县官,勿使疲于趋承,得以便宜兴利除害,无或掣肘。台臣职居言路,旧有部郎改授之例,宜令各部堂官择端方谠直者,与卓荐州县各官一体考选。吏部掌人材进退,宜于选、功二司设记功、记过二簿,于序班升迁中仍分别察核,以昭惩劝。至山林隐逸之士,屡奉诏荐举,未有应者,宜令九卿礼聘至京,召见咨访,以收旁求实用。上韪其言。以本生母丧归。十三年,补授兵部尚书。时蒙古诸部长来朝,上目清标谓之曰:此朕新用兵部尚书也。知遇之隆如此。江南提督马逢知素桀骜,所在不法。上令陛见,逢知念故事当赴兵部行跪拜礼,乃托所知浼清标求免。清标面叱,不少假借,逢知气折。上闻之,谓侍臣曰:梁尚书不愧大臣矩度。时有武林斥生诬逆首案,清标讯得实,无辜者多获保全。康熙三年,辅臣以选人壅滞,议停科目,清标力争不可,卒得不罢,人谓其能持大体云。五年,改礼部,京察,罢职。八年,辅政大臣鳌拜获罪,诏复官,以刑部尚书起用,改户部,充经筵讲官。十九年,因星变陈言,奏免秦中运粮入川。二十一年,夏旱,上问弭灾之方,以省刑对。寻兼兵部尚书事,拜保和殿大学士。卒年七十二,祀乡贤。
清标雍容闲雅,宏奖风流,一时贤士大夫皆游其门。每退直,日抱芸编,黄阁青灯,互相酬唱。搜藏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属甲海内。领袖词林数十年,岿然为钜人长德。教子弟,家法醇谨,虽步履折旋进退,必合规矩。稗官野史,一不使寓目;然必使涉猎诗词,曰:所以发其兴、观、群、怨,俾识古人美人香草之意有所寄托也。清标之诗,枕藉经史,不以一家名,庄而不佻,丽而有则。其
国朝宫史续编 六九八
恩赏, 每月制钱四十分, 每分制钱六百。
司乐副首领二, 无品级。太监八十。专肄中和乐器。首领月银二两五钱, 米二斛。
旧未设额,嗣增。
太监月银二两,米一斛半。
旧额六十,嗣增为八十。
其公费均由恩赏,每月制钱四十分,每分制钱六百。
臣等恭查:掌仪司旧额设有圆清太监六,觔斗太监十四,均裁。
銮仪卫
首领一,无品级。太监八。首领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旧额副首领四,今改设首领一。
太监月银二两, 年米十六斛。
旧额三十,嗣裁为八。
均无公费。
营造司
八品首领一,侍监。副首领二,无品级。太监三十。首领月银三两,米三斛,旧额二,嗣裁为一。副首领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旧额三,嗣裁为二。太监月银二两,年米十六斛,旧额四十,裁为三十。其公费均由恩赏,每月制钱十五分,每分制钱六百。
奉先殿
八品首领一,侍监。副首领一,无品级。太监十四。
首领月银三两,米三斛。旧额二,嗣裁为一。
副首领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旧额五,嗣裁为一。
太监月银二两,米一斛半。旧额二十,嗣裁为十四。
臣等恭查:旧额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奉宸苑、尚衣监、武备院、
酒醋局首领太监各缺,现行则例均裁。
开国来百数十年,宗室未有入阁大拜者。嘉庆年间宗室禄康大拜,此宗室入相之始也。近日耆英协办大学士,即禄康之子。父子相承,开我宗室未有之荣,实佳话也。禄康为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之四世孙,其父炳文亦追赠焉。
觉罗大学士以顺治十二年巴哈纳为始,二百年来,代不乏人。
大学士加衔三殿三阁,乾隆十三年定准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国初宗人府宗令以亲、郡王为之,左右宗正以贝勒贝子为之,间有用镇国公者,左右宗人以镇国公、辅国公为之,从未以亲、郡王充左右宗正也。雍正二年始以信郡王德昭为左宗正,六年以顺承郡王锡保为左宗正,德昭降右宗正,嗣后亲、郡王与贝勒贝子互用宗正矣。乾隆二十一年以辅国公弘晥为左宗正,是公为宗正之始。二十二年以信郡王如松为右宗人,是王为宗人之始。三十四年豫亲王修龄亦为右宗人。三十八年以奉恩将军弘晌为左宗人,是奉恩将军管理宗人府之始,前无闻焉,后无继者。近日顺承郡王春山亦为左宗人,因材器使,原不论爵秩崇与卑也。
王士祯云:“本朝朝仪,大朝日驾出乾清门,至保和殿稍驻,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以下堂上官,翰林起居注官于殿外先行三跪九叩首礼,自甬道趋出太和殿,立檐下,驾至
咸安宫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建 清会典八六三
启祥宫 长春宫 咸福宫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重建 日下旧闻考十五
文华殿 本仁殿 集义殿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重建 日下旧闻考十二
延禧宫 永和宫 景阳宫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重建 日下旧闻考十五
宁寿宫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建 清会典八六三
天安门 端门券门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重修 同上
慈宁宫 英华殿 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重修 同上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〇)重修 同上
围城 承光殿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〇)建(?) 北京大学藏内阁档册
太和殿 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重修工成 同上 (东华录作三十六年)
昭仁殿 宏德殿 东暖殿 西暖殿 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建 日下旧闻考十四
承乾宫 永寿宫 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重建 清会典八六三
紫光阁前长廊 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二)增筑 同上
中曰太和、中和、保和殿,太和东西庑曰文昭阁、武成阁,(尚未改名)左翼门、右翼门,左右曰中左门、中右门;保和左右曰后左门、后右门。西曰武英殿,西南曰南熏殿。文华殿缺。
(2)内廷 前曰乾清门,东西庑曰景运门、隆宗门。中曰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左右为昭仁、弘徳殿,两庑为日精门、月华门,端凝殿、懋勤殿、龙光门、凤彩门;交泰殿东西为景和门、隆福门;坤宁宫左右为东西暖殿,永祥门、增瑞门,北为坤宁门、基化门、端则门。
(3)奉先殿养心殿及十二宫 十二宫之制,修复仅及其半:乾清宫东为奉先殿,北为景仁、承乾、钟粹三宫,再东为玄穹宝殿。乾清宫西为养心殿,北为永寿、翊坤、储秀三宫,再西为长春宫,不在东西六宫规制之列。
(4)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咸安宫英华殿 本图俱载上列宫殿,咸安宫为今寿安宫地。
(5)御花园 中为钦安殿天一门,东为御景亭、浮碧亭、凝香亭、万春亭、绛雪轩;西为延晖阁、位育斋、澄瑞亭、玉翠亭(尚未改名)、千秋亭、养性斋。该图尚
因咸安宫旧址改建寿安宫,曰重修慈宁宫,乃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亦云然,前后一字不爽;又根据会典事例八六三,于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〇)曰:天安门外建石桥七座。于三十年(一六九一)曰:重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乃于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一七六四—一七六五)亦云然,前后亦未差一字。又于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曰:勅建文渊阁于文华殿之后,以为藏弆钦定四库全书之所,乃于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又云:命建文渊阁于文华殿后。按文渊阁实建于乾隆三十九年,见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三,时四库全书尚未成也。(注一)今瞿君乃欲速观其成于七十四年以前,史表云乎哉!长编云乎哉!
至于其他私人笔记,以及史料汇编,则或本东鳞西爪,漫无统属,且本身之可信与否,尚待审査,或则本为史料,尚待整理。故典籍虽众,而差强人意者尚未之有也。著者生长燕京,二十余年,宫廷苑囿,无不遍览,自信对于实地考察方面,尚有一日之长,故不揣简陋,究其沿革,制为图考。此写述本书之动机一也。
(二)自东北渝亡,热河失守,日人方面,已有热河行宫一书问世。国人不自奋发,不自
注一 见乾隆文渊阁记。
门之炮,旗随起,夜则悬灯。一门炮起,各门炮声咸应。尔时曾将科条颁存各衙门,历年既久,人无知者。余因按照原折译汉,使人易晓,奏明发刻,谓之《白塔信炮章程》,颁给京城大小文武各衙门一体存案。可知当日之为此奏,老成谋国不讳言兵也。
41太和门外,东为石亭,西为石匮。一日上自天坛还宫见之,以问南书房翰林,莫知其名。或以语彭春农,春农举《阅微草堂笔记》中云,曾闻之督三殿工者言,其中多朽粟,纪文达公断以为嘉量。后穆鹤舫亲往视,以告春农,言匮之盖非构架不能启,文达之说亦未确。春农曰:‘地近起居注,其石室金匮之意乎?’是或一说也。
42坤宁宫食肉,惟王、贝勒等及一品大臣方列名牌,请派二品者,惟军机大臣及值南书房者方与。每岁除夕保和殿,上元正大光明殿筵宴,蒙古亲藩,满洲一二品武职大臣,同许入座。嘉庆七年上元,特许一品汉大臣入宴,后以为常。
43赐福苍生笔,圣祖仁皇帝旧物也。余癸丑入翰林,课《锡福苍生赋》,以题为韵,同人皆不得解,请之馆师,知为康熙年漆管大笔之名。故事:圣驾于每岁十二月朔,诣阐福寺升香,回建福宫以此开笔,书‘福’字一,又易笔书‘福’字九,因阐发此意。迨余入南书房,亲见此笔,亦椶制也,而纯粹异于他毫,想见挥洒如意。漆管金字刻‘赐福苍生’四字。嘉平朔日开笔,乃在重华宫,此笔所书福字无定数,惟珍重不多书,专贴宫庭,
恩福堂笔记卷上三五
恩福堂笔记 诗钞 年谱六
42坤宁宫食肉及保和殿、正大光明殿筵宴……………………………………………………(三五)
43赐福苍生笔……………………………………………………………………………………(三五)
44高庙重排《石鼓文》……………………………………………………………………………(三六)
45《考文提要》与《提要举正》………………………………………………………………(三六)
46千叟宴诗押‘嗟’字……………………………………………………………………………(三七)
47纪文达应对……………………………………………………………………………………(三七)
48毓庆宫对句相同………………………………………………………………………………(三七)
49恭和诗与戴文端十字全同……………………………………………………………………(三八)
50实授军机大臣…………………………………………………………………………………(三八)
51谕旨……………………………………………………………………………………………(三八)
52父子任军机大臣………………………………………………………………………………(三八)
53翰林出身任军机大臣…………………………………………………………………………(三九)
54南书房额………………………………………………………………………………………(三九)
55入军机而不许看折奏…………………………………………………………………………(三九)
56进春帖子词……………………………………………………………………………………(三九)
57新正命题联句…………………………………………………………………………………(三九)
元大都宫殿图考 四
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间;』『隆福宫……周庑一百七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间。』可见元代主要宫殿,皆有周庑及角楼。今『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清宫史续编卷五十三)皆元制也。
(八)宫城四隅为楼之制,辍耕录云:『角楼四,据宫城之四隅,皆三趋楼,琉璃瓦饰檐脊。』按今紫禁城四隅,亦有角楼四,重檐三层,覆以琉璃,亦直接仿元制也。(九)东华、西华、厚载门之制辍耕录云:「宫城……东日东莘,七间三门,东西一百十尺,深四十五尺,高八十尺;西日西华,制度如东华.'北日厚载,五间一门,东西八十七尺,深高如西华。I按今东华、西华,各七间三门,与元制相同.,惟神武门(相当于元厚载门)亦七间三门,与元制稍有不同耳。元代宫阙制度之过于后代者,亦可『而举如左:
(一)元代宫殿,夹太液池两岸以除大明殿、延春阁,相当于今之太和殿及干清官外,尚有太液池西岸之隆福宫、兴圣宫,制度一如大内。萧洵故宫遗录,谓隆福宫、兴圣宫,『大略亦如前制/『殿制比大明差小。』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一,亦圆隆福宫、光天、寿昌、嘉禧等殿,皆在兴圣之前;奎章、延华等阁,在兴圣之后,其制,度亦如大内,其
固山贝子【二行龙圆补服,双眼花翎。以上不经特赏者,皆无翎。】
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二正龙方补服,顶戴红宝石,双眼孔雀翎。】
不入八分公【二正龙方补服,珊瑚顶戴,与武一品同;翎则单眼,与普通花翎同。】
故事:会试揭晓向在四月十日前后。中式者于四月十五日在保和殿覆试,二十一二日殿试,亦在保和殿,传胪日则在殿试后三日。三鼎甲即于是日授职。二十八九日尚有朝考一试,所谓殿廷三试也。道光以前,朝考仅有入选、不入选之别,入选不过五六十人,间有不得庶吉士者;不入选者,以部主事属县令用。自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始定嗣后新进士朝考,应照覆试之例,拟定一二三等,后遂为定例。
散馆者,甄别庶常也。前科庶吉士于下科殿试前,再经廷试一次,课以一赋一诗,仍以殿试卷书之,亦分一二三等。一等与二等前列,可留馆授编修【原列二甲者。】、检讨【三甲者。】,馀以主事分部,仍候补或知县即选【此项知县皆由部中选得实缺。此得缺最易者。】。
翰林大考无定期,或三五年,或十馀年一次。凡考期,皆于前数日降旨。降旨之后,则不许告假或报病,例甚严也。与考者,翰林自侍读学士以下至检讨,詹事府自少詹事以下至左右赞善,他署人员,虽翰林出身者亦不与焉。故谓之翰詹大考。考以一律赋、一史论、一七言八韵律诗,以白折书之,尽一日之长交卷,不得继烛,殊不易也。取一等者,限定四五名,皆可超升。二等前列者,或得应升之阶,或予赏蟒缎之类;后列者照旧供职。列三等者,轻者罚俸,重者降黜有差,故
外尚有四库,曰:节慎库、制造库、硝磺库、铅子库。各有数缺,尤以节慎、制造二库为重。例以节慎库郎中为满档房领办,曰监督,不称掌印。京中司员向有十大优差之目,为三库,三口,宝泉、宝源二钱局监督,及坐粮厅监督、崇文门奏派总办委员【俗呼奏委。】。三库者,银库、缎库、颜料库。【皆外库,属户部;内务府另有六库。】三口者,张家口、杀虎口、山海关税务监督。【同治中,设道员专缺,此差遂废。】皆以宗人府、六部、理藩院、八署,各送郎中、员外郎一员,引见简放。若粤海关、淮安关监督,及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则专以内务府司员充之。
内阁及东阁,满语曰“德尔济阿萨里”。《清文鉴》中称内阁谓之东阁。《清文补汇》内称东阁即内阁本衙门也。故大学士之缺有三殿【保和、文华、武英,谓之三殿。保和殿大学士,乾隆以后无授者。】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之分,为六处。而大学士只四人,故向来空一处,惟东阁向不空,以此人为主任也。协办大学士二人,不系以殿阁之名,犹之行走而已。惟乾隆末年两协办:福康安则系以武英殿;孙士毅则系以文渊阁。其时武英殿本阿桂,尚在朝,忽而添成双料者,真不可解也。
新疆回八城,道光初年长文襄公【龄】所底定。喀什噶尔赐名恢武城,叶尔羌名嘉艺城,英吉沙尔名辑远城,和阗名威靖城,阿克苏名普安城,乌什名孚化城,库车名巩平城,喀喇沙尔名协顺城。此与乌鲁木齐皆在天山南路。若伊犁、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则在北路,相隔数千里,瀚海、雪岭、戈壁介于其间。北路荒寒,人多苦之。南路丰腴,间有稻田之利,气候既佳,且多花木,有“小江南”之称。
大学士阿兰泰 文清。
大学士富宁安 文恭。
大学士迈柱 文恭。
大学士张允随 文和。
大学士徐潮 文敬。
大学士蒋溥 文恪。
大学士伊桑阿 文端。
大学士熊赐履 文端。
文渊阁大学士陈宏谋 文恭。
大学士梁诗正 文壮。
保和殿大学士英廉 文肃。
大学士高斌 文定。
文渊阁大学士高其位 文恪。
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 文端。
东阁大学士尹泰 文恪。
大学士刘纶 文定。
大学士高晋 文端。
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 文端。
大学士陈廷敬 文贞。
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 文端。
大学士张鹏 懿简。
赠大学士尚书朱轼 文端。
大学士陈世倌 文勤。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文端。
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 文和。
东阁大学士刘统勋 文正。
大学士朱珪 文正。
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 文正。
大学士卢荫溥 文肃。
东阁大学士嵇簧 文敏。
大学士程景伊 文恭。
文华殿大学士董诰 文恭。
大学士嵇曾筠 文敏。
大学士李光地 文贞。
大学士张玉书 文贞。
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 文定。
大学士陈元龙 文肃。
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 文端。
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 文肃。
武英殿大学士王顼龄 文恭。
大学士吴琠 文端。
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 文毅。
大学士于敏中 文襄。
大学士庆桂 文恪。
大学士蔡新 文恭。
必繇太学,四拜而谒师儒,跪而听问,古莫比也。其所得士,德、功、节、学,不之胜书,每礼闱启试,国子生居十有七,古莫比也。盖是时,儒雍之秩,博、助、正、录,无不参不座之晨。官、民、军功、恩生,退省号房,无不灯不诵之夜。率性堂积分簿,无不岁不纪之资。薰濡器识,论乐鼓钟,文士备武,武士备文。故载道所、典籍库之板本无尘,明道堂之席恒燠,射圃之鼓,日有闻焉。计便例开,入监有纳粟、纳马,出监有减历,增历,差拨不敷,坐班数少,议增则铨壅,议减则廱虚。我皇上首幸辟雍,寻颁《孝经》《小学》,罢纳粟例,修举积分法,禁逃班越历者,将太学六堂之士,会讲、复讲、背书、课业,月有期日,坐堂七百,积试八分,擏淬铲磢,忠良辈出。祖宗得人之烈,今斯盛哉。庙门内之石鼓也,其质石,其形鼓,其高二尺,广径一尺有奇,其数十,其文籀,其辞诵天子之田。初潜陈仓野中,唐郑馀庆取置凤翔之夫子庙,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傅师得之民间,十数乃合。宋大观二年,自京兆移汴梁,初置辟雍,后保和殿。嵌金其字阴,错错然。靖康二年,金人辇至燕,剔取其金,置鼓王宣抚家,复移大兴府学。元大德十一年,虞集为大都教授,得之泥草中,始移国学大成门内,左右列矣。石鼓,自秦汉无传者。郡邑志云:贞观中,吏部侍郎苏勉纪其事曰:“虞、褚、欧阳,共称古妙。”盖显闻于唐初,自是,表章代有已。唐自虞、褚、欧阳外,则有苏勖、李嗣真、张怀瓘、窦臮、徐浩、杜甫、韦应物、韩愈;宋则有薛尚功、杨文昺、欧阳修、梅询、苏轼、黄庭坚、张师正、王顺伯、王应麟、赵明诚、郑樵;元则有杨桓、熊朋来、吾衍、潘迪、虞集、周伯温。而我朝杨修撰慎,以为鼓发闻已先,晋王羲之、唐章怀太子尝言
十景之一也。高宗纯皇帝诗引:福海西墟,平漪镜净,黛蓄膏停,竹屿芦汀,极望弥弥,浴鳬飞鹭,游泳翔集。王司州云:非惟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缉熙明德 文华殿五楹,康熙二十二年重建。高宗纯皇帝题额曰缉熙明德。联曰:道脉相承,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东曰本仁殿,西曰集义殿,后曰主敬殿。
皇建有极 保和殿九间,每岁除夕上御殿筵宴外藩。高宗纯皇帝额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常思容保无疆。
养正毓德 上书房高宗纯皇帝额曰养正毓德。世宗宪皇帝联曰: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高宗纯皇帝联曰: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
慎俭德 昭仁殿西室之北,高宗纯皇帝额曰慎俭德。联曰:亦曰钦哉贯谟典;允惟难矣作君师。又联曰:琼芝春意足;缥帙古香多。
崇高惟在德 圣祖仁皇帝昭仁殿诗云:雕梁双凤舞,画栋六龙飞。崇高惟在德,壮丽岂为威。
四方为则 高宗乾清宫屏风铭曰: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斯要矣。为德者心诚奉之,苟失其德,孰与为则!戒之慎之,斯焉惕息。
西峰秀色 圆明园北远山村西南有室,临河西向,为四十景之一。河西松峦峻峙,为小匡庐。高宗纯皇帝诗引:轩楹洞达,面临翠巘,西山佳气,在我襟袖。后宇为含韵斋,周植玉兰十馀本,方春花气袭人,宛入众香国里。又诗注:是地轩爽明敞,户对西山,皇考最爱居此。
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皆所以崇敬,此定制也。
中和殿,惟大祀看祝版一莅之。保和殿,则筵宴外藩莅之。殿试、覆试、朝考、大考、考差皆于此,监试皆以王公。先伯祖恭慎公,乾隆甲寅举乡试,年十六。覆试日钦命题为“山节藻棁”二句,“于季桓子”六句,诗题“窗明几净”得行字。日未午,忽监试者命众跪,则上出也。询有完卷者否?时无一完者,惟一人以完卷未誊真对,命取其草呈。御笔为改诗一韵,其人竟以此获首列。又覆试题例命会元、解元誊写,其原题仍恭缴。乡试,解元或不到,则旗魁代之,皆跪而书。午间例赐松饼四枚、奶茶一瓯。殿试例设高几,馀则矮几也。
乾清宫之东廊为端凝殿,西廊为懋勤殿,天府图书皆庋于此。乾嘉两代,命翰林编录为《石渠宝笈》《天禄琳琅》《閟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详阮文达元《石渠随笔》、胡以庄敬《西清札记》,入值者皆南书房翰林官也。南书房则在乾清宫南廊下之西,最为清要之地。或代拟谕旨,或咨询庶政,或访问民隐,或讲求学业。国初不必定用翰苑。故查初白、李复堂以举人入;梅文穆、高江村、何屺瞻以诸生入;王白田以教官入。盖天下人才,皆如烛照,故所取悉当如此,其礼数亦非他臣所敢望。赐赉与王公军机大臣同。若上书房,虽亦在内廷而礼数不逮矣。然书房之制,实超越前代。盖前代人君自为太子时,已养尊处优,侈然自肆。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几不知世间事为何若。及其为君,复安望其悉天下利病耶?国朝自太宗以后不立太子。皇子之幼,与诸王世子共学于上书房。选词臣有学行者,训迪加严,与民间延师无异。又有清文师傅,日习清文,而
传为美谈。今于桥畔悬设罾网以待卿等游钓,可于奏事之暇,各就水次,举网得鱼,随其大小多寡,携归邸舍,以见朕一体燕适之意。谁谓东方曼倩割肉之事,不可见于今日也。
凡翰林赐燕瀛台,定在暑节。每趁早凉入西苑门,大柳星稀,高槐露下,宫墙缘岸闲安步徐行。菇蒲四面,水禽啁哳,与江南水乡无异。暨渡板桥则荷香袭衣,闸流滴耳,宛在梦中听筝筑声。然后复从内苑墙入小红门,划然大湖,有红板长桥,横跨水面。桥夹朱栏,外杂列鱼罾。凡朝官渡桥者,俱许抽罾捉鱼,得即携归,于是迤逦达瀛台门。惟赐燕时,则从闸口北上直西,浮道通梁中有层亭,两面帐房,列如号舍。上命登舟泛太液池,即从过船亭登舟。芰荷十里,望如蕃锦,北面望金色摇曳,则别一境地矣。
向例,殿试进士在太和殿丹墀。雍正癸卯年十月二十七日殿试,天寒砚冻,上命移至殿内两旁,并令太监多置火炉,俾殿内和暖,使诸贡士得尽心作文写卷。此移入殿内之始。至乾隆某某年,因御正殿,命移入保和殿,至今沿之。
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奉上谕:新科进士于引见前,朕欲先行考试再引见,一应仍照殿试预备。朕将诗文四六各体出题,视其所能,或一篇或二三篇,或各体俱作,悉听其便。此进士朝考之始。向例馆选不分省,以致边省多缺。通江李雪原钟峨,官太常寺少卿。雍正四年疏言:康熙四十五年至六十年,七科不分大小省俱有庶吉士。至元年癸卯,汉军及河南、四川进士无馆选者。二年甲辰,蒙古及山西、河南、陕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诸省进士俱无馆选之人,请广
风飘次第听。
施闰章《元旦早朝》诗:
丹阙晨开敞御筵,朝元会好傍卢烟。春回晓日螭廷暖,风细卿云凤阁悬。宵旰勤思荒服外,衣冠拜舞圣人前。称觞进璧浑间事,共拟南征奏凯篇。
陈廷敬《长至朝贺》诗:
昨夜阳回晓仗过,天门钟鼓竞鸣珂。朝衣旧惹炉烟重,旭日新移扇影多。云物编年书凤简,岁华簪笔在銮坡。亦知词赋工无益,若为升平许载歌。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规制较小,方檐圆顶,建造殊异,内顶雕刻彩绘极精美。(图三)
图三 中和殿顶
中和殿后为保和殿,横九间,宽广高大,略与太和等。以上为三殿。殿后十馀丈即为乾清门。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旧军机直卢在焉。由此直入乾清宫,今堵塞矣。又太和殿之左为文华殿,为往时皇帝御经筵进讲处。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
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荣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干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
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开钟鼓,东陛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佩殿二,东曰本仁,西曰集义。旁为传心殿,为往时尊礼先圣先师处。其布置式样与他殿景致不同,房有井,覆以亭。明黄建《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大庖第二。
西为武英殿,规制与文华殿同。李自成僭帝号御极于此。东西庑配殿,东曰凝道,西曰焕章,凡内廷校刊书籍俱于此。殿西为浴德堂,清乾隆时为香妃沐浴之所,仿土耳其式建筑,室旁有水井,蒸汽水管一切设备宛然尚在。堂西为宝藴楼,旧咸安宫遗址,民国三年改建为庋藏宝物之所。武英殿之东,御河环绕,石桥一座,雕刻极精,为诸桥冠,俗呼断虹桥,石栏杆雕斫极精,一石猴左手舞瓢,右手持裙,尤精絶。桥北地广数亩,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荫,颇绕幽致。(图四图五)
图四 断虹桥
图五 断虹桥石栏
两庑各十五间。(图二十)东庑祀配享王公,西庑祀配享功臣。燎炉各一。
图十九 前殿
东庑
1.多罗通达郡王,名雅尔哈齐,清显祖第四子。
2.武功郡王,名礼敦,清景祖第一子。
3.多罗慧哲郡王,名额尔衮,清景宗第二子。
4.多罗宣献郡王,名斋堪,清景祖第三子。
5.和硕礼烈亲王,名代善,清太祖第二子。
6.和硕睿忠亲王,名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
7.和硕郑贤亲王,名济尔哈朗,清显祖第三子。
8.和硕豫通亲王,名多铎,太祖第十五子。
9.和硕武肃亲王,名豪格,清太宗长子。
10.多罗克勤郡王,名岳托,礼烈亲王代善第一子。
11.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王,名允祥,清圣祖第十三子。
12.和硕恭忠亲王,名奕欣,清宣宗第六子。
13.和硕超勇襄亲王,策凌,蒙古喀尔喀部人。
西庑
1三等信勇公,直义,费英东,清额驸,满洲镶黄旗人。
2弘毅公,额亦都,清长白山人。
3英诚武勋王,扬古利,清满洲正黄旗人。
4三等果毅公,忠义,图尔格,清满洲镶白旗人。
5一等雄勇公,昭勋,图赖,清满洲正黄旗人。
6一等忠达公,文襄,图海,清满洲正黄旗人。
7太傅大学士三等伯,文端,鄂尔泰,清满洲镶蓝旗人。
8大学士,文和,张廷玉,清安徽同城人。
9赠太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谥文襄,兆惠,清满洲正黄旗人。
10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晋赠郡王衔,谥文忠,傅恒,清满洲镶黄旗人。
<正>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办公和居住的宫殿群。紫禁城的"紫"是紫微星之意,紫微星被繁星围绕于中央,代指皇帝;"禁"则指禁止百姓进入的地方。紫禁城,就是位于中央的皇家禁城。而在紫禁城中,外朝三大殿则是"中央的中央",居于核心位置。三大殿,坐北朝南,建于三重汉白玉须弥座之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明成祖初建紫禁城时,三大殿的名称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到了明中期,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代方改为现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正>乾隆五十八年(1793)四月二十一日是潘世恩漫长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为了这天的到来,他准备了整整二十年,而他所在的家族——吴县潘氏已等了近百年。潘世恩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苏州大儒巷一幢大宅里,传说婴儿出世前一天,祖父潘冕梦见一只麒麟凌空而降,落入潘家庭院,随即化为婴儿,"麟儿"成了潘世恩的小名。
<正>宣和殿是北宋都城东京皇宫中的著名宫殿,初建于哲宗时,宋徽宗时重建并整修,用以收藏书画及文物,并在此殿内办公、宴享大臣。因此,研究宣和殿置废与功用,对于了解宋代图书文物收藏与管理体制具有重要价值。一关于宣和殿的具体位置及建成时间,明人李濂《汴京遗迹志》载:"宣和殿,在睿思殿后,绍圣二年四月殿成,其东侧别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琼兰,前曰重煕,后曰环碧。元符三年废,崇宁初复作。大观三年,徽宗制记刻石,实蔡京为之。"(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页。这条记载本自《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9页)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