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历代帝王庙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历代帝王庙,也称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
2019年1月,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历代帝王庙将启动15年来的首次大规模修缮。历代帝王庙修缮方案已获批复,闭馆准备修缮,预计进场施工,2020年修缮完成后重新开放。
书名:光绪昌平州志 页码:24

  建,春秋祀事如故。又明世宗永陵,前因尹嘉铨条奏,将其祭祀裁撤。但前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天启,是以于历代帝王庙中撤其位祀,而陵寝仍前致祭。明世宗虽溺意斋醮,尚不至如万历、天启之昏庸失德。其陵寝自应照前一体致祭。以昭大公。我国家受天眷命,世德显承。于前代陵寝,缮完保护,礼从其厚。此次修复诸明陵殿宇等工,即费至百万帑金,亦所不靳。所有此项工程,着派尚书刘墉、德保、金简,侍郎曹文埴、德成董率经理,务期完固。工成后,饬该地方官随时稽査,小心防护,严禁樵苏,用副朕隆礼胜国之至意。钦此。乾隆五十年

高宗纯皇帝谕 顺治年间,因明陵附近居民于陵旁樵采,曾奉谕旨禁止,并添设陵户看守。数十年来,地方官并未小心稽査,以致殿宇损坏,墙垣欹侧之处甚多。前年朕亲临奠醊,缅怀前迹,是用恻然。因特发帑金,拣派大臣监督,将各陵重加修葺。兹届工竣,朕便道亲临阅视,殿宇焕然,松楸如旧。第恐阅时既久,地方官査禁不力,复不免有私行樵采及殿宇、墙垣间被风雨损坏等事。嗣后应交直隶总督责成霸昌道,就近专管稽查,仍于每年十月,着工部届期奏请派该部堂官一员前往査勘,如有殿宇、墙垣、树株伤损等事,惟该管道员是问,以示朕加礼胜朝保护旧陵至意。著为令。钬此。乾隆五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谕 先因明陵修葺工竣,每年令工部奏派堂官一员,前往查勘。兹据奏:明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91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二

国朝宫室

太和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金扉琐窗各三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中和殿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每岁耕耤,则于殿内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殿内皇上御题额曰允执厥中。联云: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中和殿之后为保和殿,九间,前陛各三出,与太和殿丹陛相属。殿后陛三成三出,北向。殿左右各一门,左曰后左,右曰后右,皆三间,南向,前后出陛。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每岁除夕,皇帝御保和殿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84

胪,称焦园,又属之毛户部,称毛园。旧有射堂为习武地,今废矣。牡丹数种向为京师第一。先辈言,初创时多奇石。石皆有名,曰隅虎,曰伫鹄,曰惊羽,曰奋距,今不知所之矣。同上

〔臣等谨按〕月张、宣家二园俱无考。

原帝王庙在西四牌楼大街之西,南向,嘉靖间建,祀三皇、五帝、三王、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其中,而两庑祀历代名臣。燕都游览志

原嘉靖十年三月,历代帝王庙成。先是,中允廖道南请撤灵济宫神,改设帝王庙,礼部以所在窄隘,宜择地别建。于是工部相度阜成门内保安寺故址,旧为官地,改置神武后卫,地势整洁,且通西坛,可鼎新之。诏可。遣工部侍郎钱如京督工,工完,上亲诣庙祭。明典汇

原帝王庙殿名景德崇圣之殿,东西两庑,南砌二燎炉,殿后为祭器库,前为景德门,门外东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又前为庙街。门东西二坊,曰景德,立下马牌。春明梦余录

原太祖洪武六年,建帝王庙于金陵。七年,始设塑像,未几遇火,又建于鸡鸣山之阳。及文皇都燕,未遑设帝王庙,仅于郊坛附祭。至嘉靖十年,始为位于文华殿而祭之。其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85

年,中允廖道南请撤灵济宫二徐真君,改设历代帝王神位及历代名臣。上下其议于礼部。时李任邱时为春卿,谓徐知证、知谔得罪名教,固宜撤去,但所在窄隘,不足改设寝庙,宜别择善地。上以为然,令工部相地。以阜成门内保安寺故址整洁,且通西坛,可于此置庙。上从其言。次年夏竣役,上亲临祭,今帝王庙是也。是年修撰姚涞即议黜元世祖祀,李任邱亦执奏以为不可而止。至二十四年竟斥去,识者非之,则费文通迎合也。廖中允疏以大慈恩寺与灵济并称,欲废慈恩改辟雍,行养老之礼。礼臣以既有国学为至尊临幸之地,似不必更葺别所。惟寺内欢喜佛相应毁弃。上是之。像既毁,不数年而此寺铲为鞠场,邵陶两方士以提督灵济等宫领天下道教入衔矣。任邱先已测上意,故存此宫,智哉!野获编

增世宗肃皇帝之九年,命建历代帝王庙如留都。越岁庙成,上亲诣致祭。厥后,岁春秋遣大臣祭。庙在阜成门内大市街之西,故保安寺址也。庙设主不像,庙五室,中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座,左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座,右禹王、汤王、武王座,又东汉高祖、光武,又西唐太宗、宋太祖,凡十有五帝。庑从祀臣四坛,东一坛九臣,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二坛十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西一坛八臣,邓禹、冯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87

〔又按〕帝王庙增祀之制,于乾隆四十九年复奉谕酌增东西晋、前后五代,共二十三帝,又增入唐代、金代二帝。恭读御制记文,并御制重修帝王庙告成诗章,仰见大圣人服膺祖训,厘定祀位,昭示万年,一本于大公至正。今并恭录卷内。

增顺治二年,定每岁春秋仲月,诹日遣官祭帝王庙。增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五帝,增辽代功臣呼噜、金代功臣宗翰、宗望、明代功臣徐达、刘基等从祀。大清会典 按:呼噜,满洲语手背也,旧作斛罗。今译改。

增顺治二年,定致祭历代帝王庙,正殿每代设笾豆一案,五帝龛统改三案,共十六案。其礼神制帛,仍每位一端,每案设帛篚一,两庑四位共一案,末案三位一案,素帛每位一端,两庑各增帛篚二,香案香炉二。其上香仪:皇帝亲祭一上香,若遣官致祭三皇位前三上香。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亲祭,改从三上香仪。礼部则例

增康熙六十一年十月,谕:历代帝王每朝崇祀不过一二主,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应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大清会典

增康熙六十一年十月,谕:明愍帝无甚过失,国亡由伊祖所致,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例论。而万历、泰昌、天启三君不应入祀。其历代配飨功臣,有治安之世辅佐有功者,应量加增补。同上

增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宪皇帝祗遵圣祖仁皇帝谕旨,增祀帝王各立神牌,每代合原祀为一龛,增祀功臣亦各立牌位,合原祀入两庑依次安设。正殿原祀太昊伏羲氏、炎帝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0

具奏。随遵旨议准追谥明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制造神牌,祀于太祖神牌之次。礼部则例

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南向。庙门三楹,左右门各一,前石梁三。景德门五楹,崇基石栏,前后三出陛,中十有一级,左右各九级。左右门各一。正中景德崇圣殿,九楹,重檐崇基,石栏,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级。两庑各七楹,一出陛,均八级。庑前燎炉各一。殿南御碑亭一,殿后祭器库五楹,均南向。景德门外其东神库、神厨各三楹,宰牲亭三楹,均西向,井亭一,其西为承祭官致斋所,庙门内东南钟楼一。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庙门外东西下马牌各一,景德街牌坊各一。正殿覆黄色琉璃,两庑青色琉璃。同上

增乾隆四年议准帝王庙行饮福受胙礼,停其别设拜褥。二十九年奏准代祭帝王庙,停其开写尚书都统职名,将亲王郡王等职名具奏请旨,着为令。同上

增乾隆四十九年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依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皇祖实录,有勅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高深,即历代以来升禋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2

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廷,原以报功崇德。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示万年之至意。随遵旨议增祀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陈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明宗、周世宗,共二十三帝,又另单议请增祀唐宪宗、金哀宗共二帝。奉谕旨:据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增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4

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位。左三龛供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后唐明宗、后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辽太祖、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位。右三龛供金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元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同上

增世宗御制历代帝王庙碑文 历代帝王崇祀之制,肇于唐天宝七载,始置庙京城,止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于金陵立庙,嘉靖十年,乃建于京师阜成门内。当明初定制时,议礼之臣不能通知大体,崇祀只创业之君,从祀惟开国之臣。自兹以后阙焉。我皇考圣祖仁皇帝秉大公之道,折衷百代,深惟祀典之宜修,康熙六十一年特颁谕旨,命廷臣详悉从容确议具奏。逮朕绍绪之初,廷议始上,旧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旧从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遵奉先志,重书牌位,诹吉入庙,行祭告之礼。仰惟圣祖皇帝用意之厚,立论之正,敻乎不可及也。夫三代以上,若夏启之能敬承,殷之太甲、太戊、武丁,周之成王、康王、宣王,颂美诗书,光耀史牒。三代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5

以下,英君哲后,或继世而生,则德教累洽。或间世而出,则谟烈重光。胥能致海宇之乂安,跻斯民于康阜。嘉言传于信史,善政式为良规。至凡蒙业守成之主,即或运会各殊,屯亨不一,苟无闻于失德,咸帝命所宠绥。爰及历代名臣,亦皆川岳钟灵,为时辅佐,功在社稷,德协股肱。比诸从龙之彦,何多让焉!而尚论未详,明禋久旷,其为缺略也大矣。夫钦崇往哲,景企前徽,明德可怀,羹墙兴慕。眷流风之所被,洵历世而勿谖。若乃扩追远之鸿规,破拘墟之臆见,自非忠厚立心,宽仁为量,卓识超于千古,盛德冠于百王,未有能论及此者。典礼修明,有待今日。然则圣祖皇帝之重加厘定,公当周详,诚千万世莫及之仁心,而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庙貌既新,叙述本末,镌于青珉,用昭示久远焉。

增皇上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 历代帝王之祀,其准古迁庙观德遗意而推而放之者欤!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疏家以为世祧者迭迁,德盛者弗毁。盖就一朝为言。而周礼郑氏四类注称,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氏咸祀之,繁露引为自近遡远之明证。斯正合食所权舆。然汉魏以来,有司具仪,率求之肇迹建都,而不闻立庙。洎唐迄明,庙立而代以专祀开创为常,其制又缺焉未备。我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六十一年,勅谕礼官增祀,苟非失德失器,即蒙业守成者皆得与飨。我皇考世宗宪皇帝丕缵先型,详定位次,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6

临御伊始,亲诣视成,着于奎文者綦悉。间考旧史所记,创守难易之辨,尠有折衷定论,以是对扬曩昔所为法施于民者不克兼既其实,独斤斤于殿于门于坊,具颜之曰景德景德焉尔。德故若是其偏而不举耶?惟祖宗懋敬厥德,咸秩孔修,观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义至深远。大雅不云乎: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召公奭迪王祈天永命,一则曰监于有夏,再则曰监于有殷。寝假入庙而征统系,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一自昭代概之,皆名之为胜国。有不深勤夫屋与墟之儆而怵惕动容者哉!顾于其间历选列辟,若稽古之化浃烝人,治光往牒者,罔不穆穆棣棣,式在几筵。崇异代同堂之报,故于世数之迁而得其示戒于无形,抑于世数之屡迁而不迁而得其垂法。于有永稔乎此者,观德之意愈以睪然而兴矣。庙自雍正癸丑缮葺,距今且三十载。爰以乾隆壬午,出内帑金庀而饬之。故事瓴甋甃以纯绿,兹特易盖正殿黄瓦,用昭舄奕。工告讫功,适届甲申季春吉祀,祗承家法,躬荐新宫。已为长律述事,揭言其大指。会所司请制文并锲诸碑,复详阐之如此。

增御制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 予小子既敬遵皇祖圣训,增祀历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神主入庙,礼以克成,祭不欲数,于是退而恭记曰:皇祖之圣,允符我皇考所尊称大成,有类先师孔子而无以复加也。即此增入之旨,实出大公至明,乃称历代之名议而非有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7

意于其间也。夫历代者,自开辟以来君王者之通称,非如配享先师孔子,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也。夫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则必有所进退,而是非好恶纷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将无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瘅言之,汤武即有惭德,则历代开创之君,汤武且不若。审如是,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庙者有几?是非祭历代帝王之义也。故我皇祖谓非无道亡国、被弑之君,皆宜入庙者,义在此。但引而未发,予小子敢不敬申其义乎!盖自洪武建庙南京以来,北京祖之所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历代帝王庙于南京,而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已而罢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罢南京庙祀,建历代帝王庙于北京。二十四年,又罢元世祖之祀。及我世祖定鼎燕京,幼龄即位,百度毕举,尔时议礼之臣,于议历代帝王庙位次亦颇有所出入。我世祖定鼎燕京,因明代祀典,顺治二年,增祀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皇祖之谕,亦因近大事之际,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诸臣未能仰遵圣意,其出入亦颇不伦。会典载康熙六十一年皇祖谕旨,凡帝王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尔时廷臣不能仰体圣意,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十一月大事前数日,所议增祀夏商以来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汉之桓灵皆入之,实不伦矣。予小子于昨岁阅大清通礼,始悉其事。因命大学士九卿更议增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增神主于庙。昨岁因阅大清通礼,见崇祀历代帝王位次有不惬于怀者,如汉之阑入桓灵,而于前后五代全未议及,因勅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增祀晋元帝以来二十五帝,而于桓灵则彻出之,以昭公论。今岁仲春入神主于庙,躬礼致祭,详见礼成述事诗并序。予尝论之,洪武之去辽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至嘉靖之去元世祖,则是狃于中外之见,而置一统帝系于不问矣。若顺治初之入辽金而去前五代,则尔时议礼诸臣亦未免有左袒之意。孰若我皇祖之大公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8

至明,昭示千古,为一定不易之善举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故予于通鉴辑览之书,大书特书,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轩轾于其间。予于历代通鉴辑览一书,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余年,于南北朝及宋元辽金正统偏安天命人心系属存亡之际,大书特书,必公必平。如南宋自德祐以前尚有疆域可凭,至临安既破,帝■见俘,宋统始绝。故自丙子三月以前为宋帝■德祐二年,三月以后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于元顺帝北迁沙漠,委弃中原,则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后,正统乃归之明,为洪武元年。至我朝世祖定鼎京师,在甲申五月,维时明福王尚监国南京,故通鉴辑览仍书明以别之,直至乙酉五月,大清兵下江南,福王就执,始书明亡。折衷义例,惟严惟谨。一遵春秋之法,无所容心曲徇于其间也。以为一时之议虽权,万古之论不可欺也。然则历代帝王之祀果即非如配享先师孔子,漠无旌别彰瘅于其间乎?曰:不然也。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德之殿,其有德无德,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惧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瘅,而已寓旌别彰瘅于无穷矣。其有不憬然思惕然惧者,则是无道之伦,必不能入此庙矣。呜呼,可不惧哉,可不惧哉!虽然,予更有后言焉。盖宜入庙与不宜入,诚昭然应知惧,而我大清国子子孙孙祈天永命所以绵万祀无疆之庥者,更当以不入斯庙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孙其尚凛难谌之戒乎!

增乾隆三年御制戊午季秋祭历代帝王庙礼成纪述八韵 明禋稽古制,殷礼值秋时。肃肃旗常列,跄跄鹓鹭随。爽风开宝扇,旭日耀灵祠。两序陈钟鼓,千秋焕鼎彝。羹墙增忾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99

慕,典籍信昭垂。对越严将祀,钦承俨若思。志曾希舜禹,心愧作君师。代谢固天运,孙曾鉴在兹。

增乾隆二十九年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告成既奉神御复位爰以春祭恭临式瞻实枚用申诚肃诗 三皇五帝道功崇,历代君王懋建中。虽是乘除抚人世,莫非兢业代天工。由来观德视迁庙,用以陈年新閟宫。更忆戴黄教易瓦,旧制庙瓦皆甃用纯绿,兹以新葺,正殿易盖黄瓦。载闻刻羽发调桐。考经圣祖加之位,康熙六十一年皇祖考定历代帝王庙位,守成列辟并增入祀典。敬法世宗祀以躬。皇考于雍正二年春季亲诣行礼。乐亮礼章溯古制,牲蠲币量冀神通。落成莅止摅诚恪,蒇祀虚徐仰显融。周监在殷殷监夏,难谌益切惕予衷。

增乾隆四十年御制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有述 载禋景德仲春和,帝王庙正殿曰景德崇圣。数入声则诚非疏未过。十载一来瞻庙貌,帝王庙为中祀,例应遣官。乾隆甲申春以修葺庙宇落成,亲临致祭,逮今十一年矣。万年永式省赓歌。圣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实稀戒实多。但匪堕宗均入祀,历代帝王位次,旧时惟祀开创之君及守成令辟,每代不过一二位。康熙六十一年,皇祖以历来祀典或祀其子而不及其父,祀其臣而不及其君,未为允协,谕廷臣另议非大无道失国者皆祀之。又以明之国事坏于神宗、光宗、熹宗,而不亡于愍帝,谕撤神、光、熹三宗而祀愍帝,实为千古不易之公论也。仁皇奕代着金科。

增乾隆四十八年御制癸卯暮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 本拟古稀中祀疏,值兹精力尚能诸。况乎古帝胥天子,嬗以斯时逮藐予。笾豆式陈冀假飨,史书具载凛乘除。礼成旋复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200

銮舆返,回顾犹殷意绻如。

增乾隆五十年御制仲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有序 昨岁阅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所列历代帝王庙位号有弗惬于心者,敬忆皇祖实录,勅议增祀谕旨,凡帝王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

主,此外尽应入庙。乃命取红本阅之,始知尔时廷臣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壬寅十一月皇祖大事以前数日,故致多遗漏。因谕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增祀,于乙巳年春祭入庙躬礼告虔,以申馨香妥侑敬承前典之意。昨年四库阅全书,祀典于心未惬诸。将谓圣言已遵毕,向阅皇祖实录,增祀历代帝王谕旨,意谓彼时诸臣已遵奉德意,秩祀无遗,是以乙未年躬祭帝王庙诗有但匪堕宗均入祀,仁皇奕代著金科之句。及昨岁阅大清通礼,并检阅红本,始知崇祀者尚少,而于前后五代则全无,反阑入后汉之桓灵,甚不惬于怀。因勅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增入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陈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宪宗,后唐明宗,周世宗,金哀宗,凡二十五帝,其桓灵则撤出之,以昭公论,用符前训。孰知廷议反成虚。重加考订俾全入,用洁声香侑定居。敢以古稀谢躬祭,曰钦曰监益殷予。

原弘慈广济寺,东望西安门,西接平则门帝王庙,南邻乾石桥万松老人塔,北近大街,寺基二十亩。弘慈广济寺志

〔臣等谨按〕弘慈广济寺在历代帝王庙东,寺基二十亩,今无复旧规矣。

原万安弘慈广济寺碑 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景泰间人有得佛像及石龟石柱于土中,山西僧普慧与其徒圆洪辈图兴复之。尚衣监太监廖屏以闻,赐额曰弘慈广济寺,天顺丙戌岁也。弘慈广济寺志

原万历癸未,彭城伯张守忠、惠安伯张元善重修。同上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197

原景惠殿在太医院之北,前为景咸门,门东为神库,西为神厨,中奉安伏羲、神农、黄帝,皆南面,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配,以僦贷、季鬼、臾区、俞跗、伯高、少俞、岐伯等东西庑从祀。岁仲春上甲日,太常寺题请礼部堂上官行礼,太医院堂上官二员分献,仲秋上甲如之。春明梦余录

原隆庆四年,遣礼部侍郎王希烈祭三皇于景惠殿,希烈因言三皇既祀于历代帝王庙,又祀于文华东室,乃又杂之医师,使共俎豆,不亦渎且亵乎?且官廨中止宜有祠,不宜有殿。上不欲改先帝之制,报罢。明典汇

原三皇庙内有针灸经石刻,元元贞初制,其碑之题篆,则宋仁宗御书,至元间自汴移至此者。燕都游览志 以上五条原在城市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针灸图石刻今尚存,乃明时重摹上石者,观后英宗序略可证。

原元中统中,尼波罗国人阿尔尼格从帝师入见,帝问何所能。对曰:臣以心为师,颇知画塑铸金之艺。帝命取明堂针灸铜像示之曰:此安抚王檝使宋时所进,岁久阙坏,无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对曰:请试之。至元二年新像成,关鬲脉络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元史本传

原英宗铜人腧穴针灸图序略 宋天圣中,创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刻诸石,复范铜肖人,分布腧穴于周身,画焉窍焉,脉络条贯,纤悉明备。考经按图,甚便来学。于今四百余年,石刻漫灭而不完,铜像昏暗而难辨。朕重民

书名:日下旧闻考(七) 页码:218

滋扰害。克成斯举,式副朕心。

  增乾隆五十年,奉上谕:直隶昌平州为前明陵寝之地,本朝定鼎后,我世祖章皇帝即命以帝礼改葬思陵,并敕工部修葺诸陵,亲临奠酹,并禁止樵采,添设陵户。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亦曾亲临致奠,并饬地方官加意防护,所以加礼前代者最为优渥。朕此次行幸汤山,取道昌平,躬诣长陵致奠,见诸陵寝明楼享殿多有损坏,神牌龛案亦遗失无存。为之慨然弗忍视。盖由明代中叶以后,国事废弛,全不以祖宗为念,于陵寝并未修葺。至末年复经流宼扰乱,亦无人守卫,以致日就倾圮。若其后代之君,果能岁加缮治,整齐完固,逮今不过百有余年,亦何致颓剥若此?又诸陵前虽建有碑座,均未镌泐,未审彼时是何意见?今亲临奠醊,周览之下,深为轸恻。自应重加葺治,增设龛位,俾臻完备。再我朝开创之初,睿亲王以我师克取辽东,时明之君臣惑于形家谬说,疑金代陵寝与本朝王气相关,将房山县金陵拆毁。是以尔时亦将定陵享殿撤去,停其祭祀。然明楼宝城仍存其旧,未坏也。维时我世祖尚未亲政,其事实由睿亲王建议,亦非世祖意也。今国家一统,已历百数十年,胜朝陵寝,自应一体修复。所有定陵享殿,著仍行修建,春秋祀事如故。又明世宗永陵,前因尹嘉铨条奏,将其祭祀裁撤。但前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天启,是以于历代帝王庙中撤其位祀,而陵寝仍前致祭。明世宗虽

书名:日下旧闻考(七) 页码:154

鸿烈,特遣王贝勒大臣诣陵致祭。盖我太宗文皇帝吁谟伟略,度越前王,乘舆所至,威德布昭,表遗徽而钦往哲,诚非常之盛事也。洎世祖章皇帝定鼎中原,随享金太祖、世宗于历代帝王庙,复命地方官春秋致祭陵寝,又谕礼臣端官省视,修其颓毁,俾规制如初。朕缵承丕绪,缅溯前徽,特命所司,虔申禋祀,以昭继述阐扬之意。呜呼!梡嶥依然,景金源于往代;榱楹宛在,溯蓼殿于当年。志此遗风,勒诸贞石云尔。

  增乾隆十八年御制谒金太祖睿陵诗 开国金源肇自东,一时攀附会云风。丕承肆伐追辽帝,善任知人类沛公。史策鸿猷传赫奕,睿陵佳气閟茏葱。建康前岁犹亲奠,况复龙兴渤海同。

  增又御制过金世宗陵留句 牧扰樵侵不忍言,重瞻宰树郁陵园。(金世宗陵在房山,近始命有司修建享殿,重加修葺。)事殷不袭三分迹,称侄何殊一统尊?君德已臻小尧舜,国风每溯旧根源。爱民勤政心无斁,景仰高山志所存。

  〔臣等谨按〕金世宗陵修建享殿,并重加修葺,详见御制诗注,谨编载卷内。金太祖陵同时修葺,详前按内。

  (原储巏大房金源诸陵诗 奉先西下乱山侵,涧道回旋入暮林。翁仲半存行殿迹,莓苔尽蚀古碑阴。秋山春水风烟换,大定明昌德泽深。却是宣和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柴墟集)

  原贾岛谷在房山县西。内有石室,世传为岛所居。(明一统志)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219

殿内御笔匾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设宝座,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此陞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堂官及侍衞、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则于殿内閲视奏书。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每岁耕耤,幷于殿内閲视农器。

  殿后爲保和殿,殿九楹。御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中设宝座,每岁除夕,皇帝御殿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左右列试。殿之左门曰后左门,右门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相属。保和殿后陛三出,向北卽干清门也。

  协和门之东爲文华殿,康熙二十二年建。殿门五楹,前殿七楹。御笔匾曰:"缉熙明德],联曰:"道脉相承,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每岁春秋仲月,皇上御经筵,讲臣于殿内进讲。皇上宣示御论,诸臣跪听毕,以次列坐,赐茶于殿内。御制秋日经筵诗庚申皎日丽中天,金风拂细旃。右文遵旧制,典学重经筵。爲进

邦家彦,爰咨经史诠。探渊思汲古,望道未忘筌。制事应惟义,执中犹在权。心恒期洞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九三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171

普寿寺在锦石坊街,有敕建额。

长元按:寺系回教。其大门内有小楼一座,四面凌空,殆卽回部朝夕礼日之所,名为纳马

兹也。

多罗简靖贝勒府在王府仓胡同。

正红旗满洲都统署在阜成门内锦石坊街。

正红旗蒙古都统署在阜成门内水车胡同。

右翼前锋统领衙门在阜成门内巡捕厅胡同。

正红旗官学在阜成门内巡捕厅胡同。

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大街,南向。明嘉靖间,以保安寺故址建,祀历代帝王暨历代从祀名臣。本朝顺治、康熙间,叠奉钦定增祀。雍正二年,世宗亲诣行礼,有御制碑文。乾隆二十九年修葺正殿,易盖黄瓦,皇上亲诣行礼,有御制诗文。四十一年又钦定增祀南北朝五代帝主,亲诣行礼,有御制碑记,俱勒石墀下。

帝王庙殿名景德崇圣之殿。东西两庑,祀从祀名臣。前为景德门,又前为庙街门,东西二坊曰景德。立下马牌通衢,亦名景德街。

长元按:历代帝王之祀,明洪武六年建庙于金陵,嘉靖初始于北京立庙,所祀三皇、五帝、三 王、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数开创之君而已。后嘉靖二十四年撤去元世祖,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172

则费文通迎合,识者非之。本朝初增祀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六十一年圣祖谕旨,凡帝王曾在

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时廷臣议增历代继体之君,并辽金二朝,而蜀汉、东西晋、元魏、后五代,皆以偏安不与焉。乾隆四十一年,皇上以会典所载,未能仰体圣祖谕旨,所增未协,乃命廷臣复议,于是昭烈、晋元、魏道武、太武、周世宗,皆入祀典。至明代之主,圣祖黜神、熹二宗,以为亡国所由;而愍帝身殉社稷,特令庙祀。今皇上亦撤汉之桓、灵,与明神、熹,并为殷鉴。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昭千古之大公矣。

弘慈广济寺在阜成门大街历代帝王庙之东,旧为西刘村寺,金时刘望云建。明天顺中重建,赐额。

本朝康熙间重修,有圣祖御制碑,并颁赐扁额。寺有古树,老干奇特,僧呼为铁树。今上有铁树歌,勒石。

严我斯栴檀佛记略:康熙中,王国弼与弟国臣得栴檀香高数尺,宝而藏之。江南刘拱北,良工也,为刻佛像,三年始竣,以辛酉冬迎入广济寺供养。圣祖临幸,解白帨悬像,有赞焉。

〔补〕一等敦惠伯第在西单牌楼石虎胡同。

三等承恩公第在西四牌楼羊肉胡同。

三等宣义伯第在阜成门大街。

书名:畿辅人物考 页码:231

畿辅人物考 卷之五 方正

叙曰:方正者,古所谓贤良方正之科,世之吉士、国之嘉宾也。人既为善人君子,而与时相安,身迪康吉,非有意求容;而未经险难,自不必蹈厉发扬、定求仗节死义。尝神游古昔君臣相得之盛,令人低回感泣,而忠而被谤、贞而见猜者,古今正不少也。方正之人处此,引分自安。「天王圣明、臣罪当诛」,古人岂欺世语哉!所谱方正未必人皆见道,然规模大略须是如此,乃为真方正耳。

李尚书公彦名

彦名,字资善,安州人。自幼颖异,博极《坟》、《典》。洪武中以通经儒士举用至京,洪武二十年试礼部尚书。时诏天下行养老之政,自八十以至九十有差,上虑有司奉行不至,令彦名申明德意。二十二年诏定历代帝王庙,配飨名臣,彦名奏以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方叔、召虎、张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148

灯廊百余楹,有过街彩坊,曰庆洽无疆。《明史·佞幸传》:继晓,江夏僧也,宪宗时以秘术进,日诱帝为佛事,建大永昌寺于西市,迫徙民居数百家。毛奇龄拟《明史·李梦阳传稿》:梦阳尝遇万宁侯大市街,乘醉数侯过,杂骂,举鞭梢挥击之,落二齿,侯隐忍去。案:寿宁侯张鹤龄也,梦阳尝以劾鹤龄系狱。

阜成门大街

阜成门俗沿元称曰平则门。井二。马市桥东西,井各一。迤东为马市街,详中城。历代帝王庙在北,故保安寺址也。东、西有坊,曰景德,亦称景德街,详祠祀。神机营所属中营步队置厂于此,详兵制。宏慈广济寺在庙东,临大市街,旧为西刘村寺。白塔寺在庙西,元为圣寿万安寺,明为妙应寺,俱详寺观。北小胡同曰白塔寺夹道,曰老虎洞。井一。曰六合大院。井二。《宸垣识略》:礼多罗贝勒府在阜成门大街北。又二等宣义伯第在阜成门大街。案:伊勒德依封宣义伯。《啸亭续录》:刘文定纶赐第阜成门大街。《析津志》:福田坊在西白塔寺。《燕都游览志》:成化元年,于塔座周围砖造灯龛一百八座。相传西方属金,故建白塔镇之。然同时元创有五色塔,而今仅黑塔在其后,余湮没莫考矣。《帝京景物略》:元初有童谣曰:塔儿红,北人来作主人翁;塔儿白,南人作主北人客。事见草木子古今谚。元世祖时,塔色焰赤,及明太祖兵起淮阳,塔白如故。岁元旦,士女绕塔,履屣相蹑,至灯市,盛乃歇。《甲申传信录》:田太监亡其名,住白塔寺后,三月十九日自缢,命仆卷其橐以逃,余书籍、花盆在焉,后杨士聪居之,览其中书多写册,亦有手录者。《坊巷胡同集》:河漕西三牌十三铺。有广平库、阜成厂、拣果厂、永清左卫、北新草厂、普度堂、白塔寺、翊教寺。《万历沈志》:有鹫峰寺、正法寺、宝禅寺、普安寺、妙应寺、祝寿寺。案:阜成厂、永清左卫、普度堂、鹫峰寺今无考,余见后。

  大、小罗圈胡同

  姚家胡同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364

[一] 《顺天府志》:"阜成门俗沿元称曰平则门,迤东为马市街,历代帝王庙在北,故保安寺址也。东、西有坊,曰景德,亦称景德街。宏慈广济寺在庙东,临大市街,旧为西刘村寺。白塔寺在庙西,元为圣寿万安寺,明为妙应寺"。《宸垣识略》:"礼多罗贝勒府在阜成门大街北。又二等宣义伯第在阜成门大街。"《顺天府志》:"伊勒德依封宣义伯。"《啸亭续录》:"刘文定纶赐第阜成门大街。"

[二] 《顺天府志》:"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街,南向。庙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前石梁三。内景德门五间,崇基石阑,前后三出陛,中十有一级,左右各九级,左右各一门。景德崇圣殿九间,重檐,崇基石阑,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级。两庑各七间,燎炉各一。殿东御碑亭一,后祭器库五间,均南向。景德门外东为神库、神厨各三间,宰牲亭、井亭各一。西为承祭官致斋所。东西[南]钟楼一。①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庙门外东西下马牌各一。凡正殿、门庑均覆绿琉璃,门楹涂丹,梁栋五彩(乾隆十八年奏准帝王庙正门额书"景德门",请增"崇圣"二字)。庙建于明嘉靖十年(《明典汇》:"嘉靖十年三月,历代帝王庙成。先是,中允廖道南请撤灵济宫神,改设帝王庙,礼部以所在窄隘,宜择地别建。于是工部相度阜成门内保安寺故址,旧为官地,改置神武后卫,地势整洁,且通西坛,可鼎新之。诏可。遣工部侍郎钱如京督工,工完,上亲诣庙[祭]。②有萧端蒙《京师新建帝王庙碑》")。本朝顺治二年及康熙二十一年[六十一年]迭奉钦定增祀,③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七年重修。御制碑文:"历代帝王崇祀之制,肇于唐天宝七载,始置庙京城,止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于金陵立庙。嘉靖十年,乃建于京师阜成门内。当明初定制时,议礼之臣不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368

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本(不)列辽金二朝。⑿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别南北,意存轩轾,甚失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僖[熹]二宗⒀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廷,原以报功崇德。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著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並著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皇祖谕旨,並朕此旨于《通礼》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示万年之至意"。随遵旨,议增祀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陈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常[帝]、⒁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明宗,周世宗,共二十三帝。又另单议请增祀唐宪宗、金哀宗,共二帝。奉谕旨:"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增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德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海陵淫虐皆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余俱著照所议行。"每岁春、秋仲月,择日致祭。"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369

[三] 《顺天府志》:"弘慈广济寺,为金西刘村寺旧址,在历代帝王庙东。西刘村寺,金时刘望云建。明天顺初,僧普惠因其址重葺之,尚衣监太监廖屏以闻,赐额曰"弘慈广济寺"。按:碑称天顺丙戌,丙戌为成化二年,非天顺矣,岂寺志讹刻耶。万历癸未,彭城伯张守忠、惠安伯张元善重修。寺东望西安门,西接平则门帝王庙,南邻甘石桥万松老人塔,北近大街,寺基二十亩。康熙三十八年奉敕重修,御制碑文勒石殿外,並临米芾《观音赞》,乃[及]渗金释迦、观音、普贤像[颁]赐寺中。⒂寺又有金佛像及旃檀佛。又乾隆十二年临幸兹寺,制诗一首,勒石殿西。康熙九年,高珩《重修金佛像碑记》云:弘慈广济寺,帝城古刹也。兵燹以来,漶漫剥落,工部尚书巡抚畿辅捷轩王公太夫人刘氏捐资鼎新之,下至法筵供器,一切灿然。湖州严我斯《旃檀佛记略》:康熙中,王国弼与其弟国臣得旃檀香,高数尺,宝而藏之,江南刘拱北,良工也,为刻佛像,三年像始竣,以辛酉之冬,迎入广济寺供养,是年十月三十日圣祖临幸,解白帨悬像左臂焉"。"《匏庐诗存》有《闰浴佛节燕孙招同人陪木斋中丞广济寺雅集诗》,中有句云:"玉堂金马总陈迹,仙枣灵椿同证果。注:燕孙甲午春闱出木斋门下,木斋时僦居寺中,其以广济为花之,邵伯綗、周退舟诸君已证其误,仙枣灵椿,俱见《广济寺志》。"《荃詧余斋诗注》:"京师所谓花之寺,即南西门外三官庙,以南城曾燠题榜得名,近三水梁燕孙君少作《浴佛日赋》有路迷兰若,寺认花之等句,为师所赏,因告以北京西四牌楼广济寺即花之寺。燕孙于乙卯四月八日宴集宾从于寺中,手书"寺认花之"四字,张于客寮,亦他日《春明梦余录》上一桩公案也。"按:广济寺为西城大丛林之一,民国十三、四年间,陆君宗舆等集资重修,轮奂之观,已渐恢复,道场亦颇兴盛,且其间庭宇寂静,花木幽深,一时士大夫亦恒藉以为游观燕集之

书名:燕都叢考 页码:373

① 东西钟楼一 《顺天府志》卷六云:"东南钟楼一"。据改。

② 上亲诣庙 《日下旧闻考》卷五一引《明典汇》云:"上亲诣庙祭"。据改。

③ 本朝顺治二年及康熙二十一年迭奉钦定增祀 《顺天府志》卷六云:"本朝顺治二年及康熙六十一年迭奉钦定增祀"。据改。

④ 海内之乂安 《顺天府志》卷六云:"海宇之乂安"。据改。

⑤ 间历世而勿谖 《顺天府志》卷六云"洵历世而勿谖"。据改。

⑥ 周武王、康王 据《顺天府志》卷六在周武王与康王之间还有"成王"。据补。

⑦ 质帝 《日下旧闻考》卷五一引《礼部册》及《顺天府志》卷六历代帝王庙祭历代帝王无"质帝"。存疑。

⑧ 布呼密 《日下旧闻考》五一引《礼部则例》 "布呼密"作"博果密"。

⑨ ......不绝如缕。然周世宗承袭郭氏余业 《日下旧闻考》卷五一引《礼部册》云:"......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业,......"据改。

⑩ 何以协春秋公论 《日下旧闻考》卷五一引《礼部册》云:"何以协千秋公论"。录此供参考。

⑾ 他如元魏雄居河北 《日下旧闻考》卷五一引《礼部册》云:"他若元魏雄居河北"。

⑿ 原本不列辽金二朝 《日下旧闻考》卷五一及《顺天府志》卷六均无"不"字。据删。

⒀ 由于神、僖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 "僖宗"应作"熹宗",见《日下旧闻考》卷五一引《礼部册》。

⒁ 太武常 应作"太武帝"。据《日下旧闻考》卷五一《礼部册》改。

⒂ 并临米芾《观音赞》,乃渗金释迦、观音、普贤像赐寺中 《日下旧闻考》卷五一云:"并临米芾观音赞及渗金释迦、观音普贤像颁赐寺中"。据改。

⒃ 明武宗威之大将军府 《天咫偶闻》卷五云:"明武宗威武大将军府"。据改。

⒄ 据《顺天府志》卷一六载:"雹子胡同,雹或作报,今从《宛平王志》。正红旗官学在北,有圣祚隆长寺"。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424



为文武官行礼班位。殿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皆三楹,南向,与昭德、贞度二门相对。其东出者为左翼门,西出者为右翼门。翼门之南,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各重楼九楹。廊庑四周相接,共六十六楹,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茶库、瓷库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

臣 等谨案:高宗纯皇帝圣制太和殿视朝传胪诗暨皇上御制诸诗,皆以彰明巨典,谨分载典

礼门。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纵广各三楹,方檐,渗金圆顶,金扉、琐窗各二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左右陛各三重,东西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设宝座,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此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迺出御太和殿。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奏书。方泽大祀及飨太庙、祭社稷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如之。每岁耕耤,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均于此。殿后为保和殿,深广九楹,前陛各三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中设宝座,每岁除夕,皇帝御殿筵宴外藩。每科策试、朝考新进士,俱于殿内左右列试。殿之左曰后左门,右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二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连属,后陛三出,迄北十余武,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三 四二一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251

国朝宫史续编 二四〇

迁坐临斋日, 新年值上正。月令广义引田家五行云,上正三节,初三日也,尊岁首故称上,或曰彼中呼为夏正三,盖夏建寅正也。新岁祈年于初三日致斋,适逢令日。民天实惟食,国本莫如氓。腊雪恩虽被, 上年冬腊月,近畿及各省均得雪优渥,天膏普被,为近年所罕觏,实深欣感。 南方意每萦。上年湖北、安徽、江苏各属,秋成偶歉,虽截漕蠲绥,拯济再三,春前雨雪可冀麦收,而春耕尚早,南顾仍深缱念。

麦成三白渥,颙冀稻田耕。

圣制祭社稷坛斋居养心殿作 丙午

  节庆甫云毕,还宫肃三斋。张灯过闹厌,变食喜静皆。凡南郊大斋,迁居斋宫,忌用辛辣。若庙社之斋,则在养心殿斋居,虽弗忌辛辣,亦不用生葱韭。理事亦如常,引见抡弼谐。是日引见一百三十余人。春云时作止,祈佑甘雪佳。苏杭知渥沾,淮徐音尚乖。荆歙尤缱念,去岁逢旱灾。斋当清净心,奈愁纷萦怀。

圣制次辛祈谷还宫斋戒之作 丁未

例弗来年斋, 今年上辛在正月初二日,若于是日行祈谷礼,则致斋当自上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始,是以遵定例,改用次辛。次辛精祭谐。还宫三日先, 去声卽景五言排。东壁图书聚, 斋宫东配殿,贮国初以来臣工恭进诸盛典诗册之入选者。层楼珠玉皆。占年诚庆慰,然敢释虔怀。

圣制养心殿斋居诗 己酉

郊祭御斋宫,余非迁坐躬。每岁祈谷、常雩、南郊三大祀外,凡遇祭祀,皆在养心殿致斋,虽不御斋宫,而𢥴恪之忱,则无异也。肃仪虽有别,致敬本来同。勅命励无逸,祈年吁屡丰。底知春意发,梅朵亚盆融。

圣制养心殿斋居诗 己酉

中祀弗迁坐,斋居一例诚。食非戒辛辣,乐定彻音声。常斋虽弗居斋宫,弗忌辛辣,然一例不饮酒,不作乐也。 半夜闻霏雪,逮辰幸放晴。慰和虞并集,总是为春耕。今春得雪甚优,又虑春寒有妨耕作。昨夜半复得雪,而辰刻旋卽晴霁,实堪欣慰。

圣制斋居有作 庚戌

三日斋居一日增,所为中祀欲亲承。夙愿一二年内于中祀躬祭一周。去岁于历代帝王庙、先农坛皆以亲祭。兹启銮前正值春仲祀期,是以朝日坛、文庙亦将躬亲荐享,以尽予诚。左坛朝日坛在都城东。北庙文庙在皇城北。值相接,今岁仲春适值二月初五日丙辰,次日丁祭释奠,又次日仲春上戊祭社稷坛, 故连四日斋戒。 春仲戊祈诣实应。天锡八旬曼以羡,心钦一已继而绳。缅夷又递请封信,富纲奏,据署腾越州总兵定住禀,探得缅国长孟陨将遣使来京祝厘,并欲求请封号,此皆希觏之事,感蒙昊眷,益切虔寅。美善尽裁滋业兢。

圣制斋宫卽事 辛亥

季月渥沾霖,宜农兆庶谌。趁耕苗已发,常请祭方临。已愿应时雨,其如靳泽阴。迩日傍晚,每阴而未雨。

明当诣坛宿,虔惕意难禁。

圣制斋居卽事 乙卯

   腊雪昨年渥,戒居斋殿深。慰和虑兼顾,上年秋雨过多,入冬后各直省多报雪泽,惟京畿微劳盼望,至腊月下 旬得雪盈尺, 固以为慰, 而雪大过寒, 又恐或致伤麦, 暨三日后快晴, 始释所虑。亏与昃殷心。日月薄食,固可前知。然予仰蒙昊佑,方以盛满自戒,今正朔望垂象示警,何莫非上天慈爱之心,惟当益增敬凛,不敢事虚文。以此惟增惕,无他祇益钦。消灾成语在,钦天监奏,日月食后三日得雪,其灾卽解。新年积雪未消,正宜晴霁,若上元后再得甘霙,是所颙望。节后祝霙谌。

圣制斋居卽事 乙卯

  昨岁因巡瀛,雩坛遣恭代。然而望泽忧,沿途惟轸慨。令春幸蒙佑,优渥甘膏沛。却以每作阴,心恐霖过最。自究愿尽善,愿多愁所会。时旸此斋居,颇觉方寸泰。咄此复失言,捷音盼卽逮。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二十九 二四一

历代帝王庙的元世祖祭祀

<正>历代帝王庙,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于南京,明嘉靖帝再建于北京,并且得到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极大关注,是明清两朝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出明清以来的统一多民族帝王祭祀体系。而这一祭祀体系的形成,则主要表现在对元世祖忽必烈是否入庙享祀这一问题的反复。 

乾隆皇帝与历代帝王庙

<正>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到清乾隆皇帝继位时,历代帝王庙已经存在了360多年,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乾隆之前的历代帝王庙历代帝王庙,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于南京,明嘉靖帝再建于北京,清顺治、康熙、雍正皇帝延续祭祀。 

北京历史建筑遗产的存续和再生——以智珠寺、历代帝王庙和碧云寺修缮为例

围绕北京的三座各具特色的历史遗产修缮保护的具体案例——智珠寺、历代帝王庙和碧云寺,分析了三者从最初修缮到后期重新激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种种差异的具体原因。尝试探索历史遗产的真实性与价值确定的关联性,以及每座历史遗产需要激活的具体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