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思创业艰难,取所居之地青草置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艸。司农达不花诗:墨河万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却倚阑干望青草,丹墀留与子孙看。
明太宗永乐十四年,车驾巡幸北京,因议营建宫城(阙)。初,燕邸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元人重佛,朝门外有大慈恩寺,即今之射所。东为灰厂,中有夹道,故皇墙西南一角独缺。太宗登极后,即故宫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至十五年,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可一里许,悉如金陵之制而弘敞过之。按金陵宫殿作于吴元年,门曰奉天,三殿曰奉天、曰华盖、曰谨身,两宫曰乾清、坤宁,四门曰午门、东华、西华、玄武。至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奉天门之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殿之左右曰中左、中右。两庑之间,左文楼,右武楼。奉天门外两庑曰左顺、右顺及文华、武英二殿。至二十五年,建金水桥及端门、承天门楼各五间,长安东西三(二)门。北京宫殿悉仿其制,永乐十五年起工,至十八年三殿工成,十九年辛丑四月初八日庚子灾。
新宫既迁旧内,东华门之外逼近居民,喧嚣之声至彻禁御,宣德七年,始加恢扩,移
东华(安)门于河之东,迁民居于灰厂西之隙地。正统五年三月,建三殿两宫,六年九
月工成。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四月十三日,奉天等殿门灾。是日申刻,雷雨大作,戌刻,火
卷之六 四五
春明梦余录 五二
亭曰方壶、瀛洲、玉虹、金露。山北有殿临池曰凝和,二亭临水:拥翠、飞香。西北有殿,用草,曰太素。后草亭曰岁寒,左轩临水曰远趣,前草亭曰会景。西岸南行有亭临水曰映辉,又南有殿临池曰迎翠,有亭临水曰澄波。又西东(有)小山,引泉喷激曰水帘,有殿曰翼然。再南则曰南台,有殿临水曰昭和。琼花岛东南曰圆殿,即承光殿,有古松三株。曰金水桥,有坊二:一曰金鳌,一曰玉蝀。再南曰五雷殿,即椒园也,实录成,焚草于此。由金水桥玉熙宫迤西曰棂星门,迤北曰羊房夹道、虎城。再西曰西酒房,曰花房,曰经厂,曰大光明殿,曰大极殿,曰洗帛厂,曰果园厂,曰甲字十库,曰司钥库,曰惜薪司,曰鸽子房,曰西安门。
皇城内河来自玉泉山,经高梁桥,分而为二:一灌城隍;一从德胜水关汇入后湖,至药王庙西桥下流入禁地,所谓西苑太液池也。池水又分为二:一环绕灵台、宝钞司,东与护城河合流,过长安右门之北,经承天门前,再东过长桥(安)左门之北,自涌福阁下从巽方流出,经玉河桥与城河会;一自玄武门之西从地沟入,由怀公门过长庚桥、里马房桥,经仁智殿、西御酒房东,武英殿前,思善门外,皇极殿(门)前,文华殿西而北而东,自慈庆宫外南从地沟亦至巽方而出,会于玉河桥。
乾隆十九年御制大清门诗有序 我太祖神武明哲,创业开基,日不暇给,而勤于庶政。建二木于门,俾下情欲达者书之以进。法贻百世,泽永万年。令许投书异缿筒,无声听俾下情通,古风淳噩非缘袭,谤木尧年圣制同。
〔臣等谨按〕大清门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大清门外俗称棋盘街,乾隆四十年修葺,周围石阑,以崇体制。
大清门之内,千步廊东西向,各百有十间,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间,皆联檐通脊。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凡吏兵两部月选官掣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磨勘,俱集于廊房之左右。廊房之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
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门各三阙,东西向,两门之中南向者天安门,五阙,上覆重楼九间,彤扉三十有六,为皇城正门。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天安门初仍明旧,曰承天门。顺治八年重建,改今名。凡宣布覃恩庆典诏书,于门楼上设金凤衔而下焉。乾隆十九年,于东西长安门外增筑围墙,各设三座门,规模尤为闳整。
皇城四门,南即天安,北曰地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天安门前环御河跨石梁七,即外金水桥。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皇城内河流四面环绕,其由地安门西步梁桥流入者,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是为护城河。护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经天安门外金水桥,东南注御河,是为外金水河。又西阙门下有地沟,引城河水经午门前至东阙门外,循太庙右垣南流,折而东注太庙戟门外筒子河,东南合御河,此系乾隆二十五年奉谕新开水道。至其由地安门东步梁桥流入者,经东安门内望恩桥流注御河,又别为一道也。
外金水桥前立华表二,门之内立华表二,东西两庑各二十六间,东庑正中为太庙街门,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天安门内西向者为太庙街门,东向者为社稷街门,端门内西向者为庙右门,亦称神厨门,东向者为社左门,阙左门外西向者为太庙西北门,东向者为社稷东北门。
太庙在阙左南向。围垣一重,琉璃砖门三间,左右门各一。戟门五间,崇基石阑,中三间前后均三出陛,中九级,左右七级,门内外列戟百有二十,左右门各三间,前后均一出陛,各五级。前殿十有一间,重檐,阶三成,绕以石阑,五出陛,一成均四级,二成均五级,三成中十有一级,左右九级。东西庑各十有五间,阶均八级,燎炉二。中殿九
一脉瓞,靖遐耆定万年基。不迟废彻回瞻庙,有肃冠裳列迓墀。昔厕大宛今布露,去岁哈萨克来朝,今年布鲁特继至,并以秋狝回銮,携入京师,适当冬尝大典,于午门陪百官迎送。延庥孰匪祖威贻?
乾隆二十四年御制岁暮祫祭太庙述事诗 璇玑临岁暮,太室祫冬烝。九庙萃神爽,一躬凛继绳。瞻羹惜彻馔,传火验悬灯。羃?祥花布,是日适逢瑞雪。天恩倍敬承。
乾隆二十六年御制孟夏有事太庙礼成诗 撰日惟中朔,协时逮正阳。天经钦与祭,世德永延昌。优见神容对,骏奔宗子襄。一湾引金水,先是太庙沿明旧制,戟门外有沟桥而无水,兹命引金水桥之水流经桥下成河,允协形胜云。万叶衍银潢。
乾隆二十七年御制孟冬时享太庙诗 午门严左鼓,庙享致钦崇。思孝奉先切,维亲执事同。献帛酒皆宗亲执事。万年福绵奕,三献乐冲融。优忾宁常语?诚知一脉通。
乾隆三十一年御制孟夏有事太庙述事诗 冬鼓肃寅牌,午门雨湿街。是日复雨。有颙沾泽思,去声。无那奉先怀。燕翼贻庥永,瓞支执事皆。祭归不作乐,凡祭祀,礼成有导迎乐,斋则不作。雩祀又临斋。
乾隆三十八年御制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诗 斋宿举冬禋,躬承追慕申。瓣香均致炷,去岁祫祭,例自中位上香毕,迭至列祖列宗前上香,往返八度,虑涉渎亵。且步履亦太多,因更定仪注,亲诣中位,余命諴亲王率皇子等各分上香,兹孟冬时飨,祇因五位同堂,仍依旧例,均亲诣上香,所谓礼以义起,且均致思慕之忱。清酒惜三陈。宗室济跄助,明庭礼乐彬。告成更颁朔,律协海西滨。今岁颁朔,宪书中增归顺土尔扈特和硕特汗王等所居之地及乌里雅苏台附近诸部,凡二十五处。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一
国朝宫室
外朝之制,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门各五间,东西向。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门前列铜狮二,其南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午门内东西两庑,东为稽察上谕处及内阁诰勅房,西为翻书房及起居注公署。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库,俱详见官署门内。金水桥之水由神武门西地沟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前,至太和门前,是为内金 水河,复流经文渊阁前,至三座门从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太和门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门各三间。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昭德、贞度两门庑为侍卫直宿处,详见官署门。
太和门之内东西两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之中为体仁阁,西庑之中为弘义阁。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皆东西向。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体仁阁、弘义阁两庑为内府银、皮、段、衣及瓷、茶六大库,详见官署门。
赞跪叩兴,各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赐群臣坐,诸王公由殿左右门入,大学士由殿左门入,就位,内大臣等各就本位立,均跪,行一叩礼,坐。赐王公以下,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暨外国使臣茶,受茶及坐饮毕,皆行一叩礼。銮仪卫官传鸣鞭如初,众皆兴,阶下三鸣鞭,驾兴,中和韶乐作。还宫,乐止,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以次退。大清会典
颁诏之礼,礼部鸿胪寺官豫设诏案于太和殿内左楹之南及丹陛正中,銮仪卫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龙亭香亭于午门外,工部豫设金凤朶云于天安门上堞口正中,设宣诏台于东第一楹,设黄案于台上,奉诏宣诏各官咸朝服恭竢,领催耆老咸齐集天安门外金水桥南。届时内阁学士奉诏至乾清门,恭用御宝毕,奉至太和殿,陈于东案。皇帝御殿,群臣朝贺,行礼毕,仪别具。大学士一人入殿左门诣案,奉诏由中门循左闑出,至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兴,由中阶左降,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一跪三叩礼。跪奉诏兴,由中阶降置云盘内。礼部仪制司官奉云盘,张黄盖,由中道出。太和门文武百官由昭德门、贞度门随出。诏至午门外,礼部官奉云盘设龙亭内,銮仪校舁亭,前列御仗,导引乐作。礼部尚书率属随至天安门登城,陈诏书于宣诏台案上,文武各官于金水桥前按翼序立,鸿胪官赞排班,文武官按班次北面立,领催耆老序立于后。宣诏官登台
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印蒇工,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已为非计。且使铜字尚存,则今之印书不更事半功倍乎?深为惜之。刊木此惭予。既复羡梨枣,还教慎鲁鱼。成编示来学,嘉惠志符初。
〔臣等谨按〕武英殿惟聚珍版蒙御题篇什,今恭载卷内,余不备录。
武英殿北为内务府公署,为果房,为冰窖,为造办处。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内务府公署、果房、冰窖、造办处各条,俱详官署门。
武英殿西为尚衣监,其后殿宇二层为皇子所居。再西为咸安宫,教习八旗大臣子弟肄业处。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尚衣监、咸安宫学详官署门。武英殿西咸安宫东夹道内旧时皇子所居者,今为清字经馆。其北有河流,自西北而东南,为内金水桥之经流,俗称筒子河。筒子河东随墙门内为三通馆。又东当武英殿之后南向,门内为方略馆。并详官署门。
武英殿南为瓷器库,为南熏殿。乾隆十四年,诏以内府所藏历代帝后图像尊藏于此。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瓷器库详官署门。
南熏殿前卧碣一,恭刊御制南熏殿奉藏图像记,并御制诗。
原永乐十四年八月,作西宫。初,上至北京,仍御旧宫。及是将撤而新之,乃命作西宫,为视朝之所。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之南为午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有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十五年六月,建郊庙。十一月,建乾清宫。明典汇
〔臣等谨按〕明永乐四年,诏以明年建北京宫殿。十四年八月,作北京西宫。十一月,诏群臣议建北京。十八年,诏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天下,是月北京郊庙宫殿成。见明史本纪。
原永乐十五年,鼎建北京宫殿,有瑞霭浮空,金水桥河冰凝结浮图诸象。又庆云呈采,团圞如日,正当御座中,且现五色天花。于是大小臣工咸为歌颂,有圣德瑞应诗二十卷。万历重编内阁藏书目录
原文皇将营北京宫殿,时有神木出四川马湖山中,命礼部尚书建安郑赐赍香帛往答神庥焉。遵闻录
〔臣等谨按〕明永乐四年,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江西、湖广、浙江、山西。所遣往四川之尚书宋礼言,有数大木一夕自浮大谷达于江。天子以为神名其山曰神木山,遣官祠祭。见明史本纪。
原圣母将至,礼部议由东安门入,再议由大明左门入。张璁曰:虽天子必有母也,焉可由旁门入乎?圣母至,由大明中门入。同上
原进大明门次为承天之门,天街横亘承天门之前。其左曰东长安门,其右曰西长安门。凡国家有大典则启大明门出,不则常扃不开。每日百官奏进,俱从二长安门入,守者常数十百人,皆禁军也。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承天门又折而东曰长安左门,折而西曰长安右门。见明史舆服志。
原在京法司遇会官审录重囚,俱于承天门东西,分为四行列坐。公、侯、驸马、伯列于东班前行,都督等官列于东班后行,尚书、都御史、侍郎等官列于西班前行,通政使、大理寺佐贰官并六科掌科事给事中列于西班后行。明宪宗实录
〔臣等谨按〕明之承天门,顺治八年重建,改为天安门。今秋谳大典仍在天安门外西朝房,即刑部三法司值班处也。
原隆庆戊辰五月,考选庶吉士。在金水桥南,设几北向,几上各帖姓名。谷城山房笔尘
原隆庆五年二月,浚金水河。明穆宗实录
原大明门内曰承天之门,其内之东一门内则太庙也,西一门内则太社太稷也。芜史
原成化元年三月,命工部尚书白圭董造承天门。明宪宗实录
址。自灯市口大街西口东至四牌楼大街向南两大街之间所有椿树胡衕、金银胡衕、煤炸胡衕、帅府胡衕、头条胡衕、二条胡衕,此八胡衕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四牌楼向南循大街至堂子胡衕,为头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自堂子胡衕向南至单牌楼,为二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四牌楼向东至小街,为头参领之五佐领居址。自小街至朝阳门,为二参领之四佐领居址。禄米仓周围至哑巴胡衕、方家胡衕,为三参领之四佐领居址。小家子、史家胡衕、干面胡衕、小哑巴胡衕,此四胡衕为四参领之四佐领居址。羊尾巴胡衕、堂子胡衕、史大人胡衕、羊仪宾胡衕、总把胡衕,此五胡衕为五参领之五佐领居址。同上
增正蓝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白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崇文门由金水楼向东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镶白旗接界处,由长安街牌楼向西进东长安门至金水桥,为头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自新街口南口至北口,为二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宗人府向南户部周围至中御河桥,为三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中御河桥至洪厂胡衕北口,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洪厂胡衕口向北至长安街,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单牌楼至崇文门,为头参领之十五佐领居址。自江米巷东口至洪厂胡衕,为二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单牌楼观音寺胡衕向东至举场西门,为头参领之六佐领居
增镶蓝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红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宣武门金水桥向西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与镶红旗接界处之长安街牌楼向东进西长安门至金水桥,为头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江米巷向北至长安门大街、中府、左府、四眼井周围,为二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河漕沿向东至石牌胡衕、文昌阁、拴马桩、马神庙胡衕,此四胡衕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狮子口向东由皮市南口转北至扫帚胡衕西口,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西单牌楼向南,由绒线胡衕转东至河漕沿、六部口、抽屉胡衕、关帝庙胡衕、牛肉湾,此六胡衕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宣武门至绒线胡衕西口油房胡衕、南拴马桩、翠花胡衕、枣树街,此四胡衕为头参领之十三佐领居址。中街、半壁街、前细瓦厂、新帘子胡衕、旧帘子胡衕,此五胡衕为二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西单牌楼西边之抱子街东口至西口,为头参领之五个半佐领居址。自手帕胡衕东口至西口,为二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铁匠胡衕东口至西口,为三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石驸马大街东口向西至棕毛胡衕,为四参领之五佐领居址。自头发胡衕东口向西至臭水河,为五参领之四佐领居址。同上
原南京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普,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坊市
眷圣皇,寿万斯年。绥以繁祉,受禄于天。天耀景星,地溢醴泉。元龟荐瑞,朱草呈鲜。四方贺焉,四夷服焉。我皇御历,曷有极焉?微臣稽首,敢献斯篇。钤山堂集
原皇甫冲西苑即事 晓日曈昽照御堤,君王身在大庖西。云边钟磬和仙乐,日下旗幢杂彩霓。侍从诏看元鹤舞,中官敕赐紫骝嘶。长生殿上长明火,不数秦王祀宝鸡。华阳集
原蒋山卿宫词 君王亲着紫霞裳,白玉冠簪八宝光。夜半碧坛星月冷,九天仙乐下鸾皇。碧殿瑶坛礼上清,桂花凉露浸银屏。双双玉女扶青案,跪启琅函讽道经。南泠集
原尹耕秋兴诗 铜龙春辟晓光寒,金水桥横白玉栏。见说汉皇求大药,故邀王母到长安。黄金夜献文成灶,青鸟朝翔太乙坛。不是岁星陪帝辇,蟠桃谁奉殿中欢。朔野山人集
原李蔉嘉靖宫词 沉水龙涎彻夜焚,桂宫芝馆结祥云。坛前才布诸天位,苑外先催学士文。玉貌终年侍禁闱,每逢时节赐金绯。君王不爱纤腰舞,裁作雷坛拜斗衣。泥金检玉祝长生,万国封章止进呈。月满西宫更漏永,九天风落步虚声。小车飞曳向玄都,翠羽金翘笑自扶。玉蝀桥边长日市,内珰争买大秦珠。李太史集
原张元卡西苑宫词 肃将上帝祀明堂,宝鼎昭回日月光。九献不须歌旧曲,词臣昨已撰芝房。秋殿清斋正受厘,迎和门外立诸姬。大官不进麒麟脯,御馔惟供五色芝。陈词瘗玉奏钧天,西苑宫墙近耤田。水旱恐烦祠后土,未央深处好祈年。夕烽千里照甘泉,一纸降魔勅已传。急遣六丁乘羽驾,火轮金甲净幽燕。灵药金壶百和珍,仙家玉液字长春。朱衣擎出高玄殿,先赐分宜白发臣。通天台上接三台,景命重临清醮开。拜舞不同郊社礼,科仪一一圣人裁。香通紫气霭晴空,灵贶神休集圣躬。垂拱万年如一日,礼臣何必议青宫。金符宝笈护云英,鸾鹤衔将入上清。拜受玉霄龙凤简,元阳象一字分明。蓬莱方丈可梯航,勾漏丹砂近寄将。昨贮银山高几许,试持玉尺殿中量。瑞气祥云薄海滨,远藩齐献百千春。进来白鹿高于马,驯扰金阶不畏人。桂枝山房集
原黄克晦西苑诗 雷殿清虚太液秋,至尊多在望仙楼。树深宫阙东西合,月出星河上下流。麟圃紫芝春煜煜,兔园白鹿晓呦呦。轩辕鼎在龙髯断,露箔风帘不上钩。黄孔昭集
原张凤翼西苑志感诗 芙蓉别殿未央西,烟气晨讽雉尾齐。出洛神龟将实箓,衔花驯鹿绕金闺。近臣拾翠供玄草,使者乘骢访碧鸡。一自六龙天上去,几回清禁改璇题。处实堂集 以上十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萧良有西苑观菊诗 禁苑春常在,黄花满秀柯。随风枝荡漾,迎日影婆娑。香入灵均赋,芳传汉武歌。谁云桃共李,占取岁华多。宛平县志
增万寿宫在西安门内迤南,大光明殿之东,成祖潜邸也。殿东西有永春、万春诸宫,翼而前,为门者三。或曰即旧仁寿宫。明世宗晚年爱静,常居西内。今朱垣隙地杂居内府
愍,马如蛟、龙文光、王征、卫景瑗谥忠节,王国训、黄?、黄孙茂、华允诚、马思理谥节愍。下至匹夫之谅,咸蒙秩祀,所以扶植纲常者至矣。
原大明门前棋盘天街,百货云集,乃向离之景也。谷城山房笔尘
原棋盘街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此亦见国家丰豫之景。长安客话
原棋盘街在正阳门内,直宫禁大明门之前。每朝会诸典,京营将先期领营军护卫驻足其中,树帜甚盛。若乃天街步月,虽城中多旷,观乎此属第一。燕都游览志 以上三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棋盘街,今大清门外仍其名。街东坊曰敷文,为东江米巷;街西坊曰振武,为西江米巷。
原玉河即西苑所受玉泉注入西湖,逶迤从御沟流而东,以注于大通河者。堤在东长安门翰林院东畔,有坊二,署曰玉河东西堤,其南北有三石梁。西堤旧有高柳,垂荫水面。崇祯己巳冬,城守官军御寒无具,尽斫为薪,仅存翰苑墙东一带矣。燕都游览志
〔臣等谨按〕玉河三石梁今皆完固。翰苑墙东两岸杨柳郁葱可观。其东西二坊无考。
增玉河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汇为昆明湖,分流而东,南入德胜门西水关,至皇城内太液池,由大内经金水桥流出玉河桥,达正阳门东水关,东流少北至东便门东水关,出注通
香则钦天监所掌。漏壶室今犹存,铜刻漏无考。
原日中坊在北安门西,二十二铺。五城坊巷胡同集
原金水河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元史河渠志
〔臣等谨按〕义和门原刻讹作和义门,今改正。
原张翥金水桥上闻苑池荷香作 立马金河上,荷香出苑池。石桥秋雨后,瑶海夕阳时。深树栖鸦早,微波浴象迟。烦襟一笑爽,正喜好风吹。蜕庵集
原张羽燕山春暮作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静居集
原张和金河桥期友纳凉不至作 凉月鉴广津,微风集高树。翻翻栖鸟惊,杳杳流萤度。萧条旅中怀,怅望桥东路。有约君不来,无语独归去。筱庵集
原马祖常御沟春日诗 御沟流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墙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春波十顷碧琉璃,白日楼台照影时。好为画船多载酒,半酣西望碧参差。水南沙路雨清尘,桃李花开蛱蝶春。三月京华寒食近,东风十里酒旗新。石田集
原萨都拉立春御沟作 燕姬白马青丝缰,短衣窄袖银镫光。御沟饮马不回首,贪看柳花飞过墙。萨天锡诗集
原宋?御沟诗 决决穿云出磵初,千回百折到皇居。行人不敢来饮马,稚子时能坐钓鱼。内史府前晴晃漾,云岩观后晚舒徐。波漫略约通丹禁,风扬辎軿映画裾。三月霏烟着杨柳,九秋凉露泣芙蕖。荒唐莫说流红怨,自是清涟解起予。燕石集
原又早出过御沟作 残月欲落日未生,树根交合积水明。翠花迢迢沙碛杳,铜驼陌上马声少。同上
原万宁桥在海子东岸,跨玉河上流。明一统志
渥,仍望春云霈瑞霙。年年躬祭敬诚申,忽作六旬有一人。依例遣官视笾豆,欲留余力肃明禋。向诣斋宫谒神位拈香瞻拜后,视笾豆之礼,亦每亲行之。兹以年逾六旬,依例遣官行礼。万几神运非繁简,五夜心清凛旦明。虽是无时不用敬,于斯敬实倍常情。
增十一月御制诣斋宫作 善霁曦光暖,俗以无风而霁谓善晴。平明出凤闉。重楼皆积玉,九陌渐融银。天泽先长至,慈厘被普垠。斋宫排鹄立,陪祀王公百官例于斋宫候驾。此喜共群臣。
增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御制诣斋宫作 玉辇陈仪金水桥,午门钟动御街迢。诣坛致敬先庚日,稽典惟遵值岁朝。今岁祈谷以次辛日,依会典,若元旦逢斋则以次辛行礼。重楼都积玉层层,瑞色祥烟昆郁蒸。祈谷斋逢谷日雪,何修斯遇凛钦承。翠殿崔巍护紫垣,瓣香瞻拜进西门。向诣斋宫日,皆于祈年殿砖城门外降辇步入,恭诣皇乾殿上香瞻拜。今议定仪注,由西门步入行礼,略节行陟之劳。近缘步履微从省,久拟躬行永弗谖。
增乾隆四十一年御制正月八日诣斋宫作 占穰农谚值金庚,况是兼逢谷日晴。夜雪午风经昨过,盅融和旭扬前旌。黄道直南路转东,入坛谒位礼崇隆。柏松根下积余雪,泽在农田感谢中。斋殿南厢十笏居,明窗坐觉体安舒。案陈诗册从头看,自己卯年冬至始,每岁祈谷、常雩、南郊三大祀,所有诣斋宫及礼成诗,皆书于册,陈之案头,每至辄披览一过。敬怠因心自检予。
原神乐观在天坛内之西,设提点知观,教习乐舞生。内有太和殿,遇祭则先期演乐于此。春明梦余录
(一)札撒:蒙语音译,义为法令。
(二)怯薛:蒙语音译,轮流在宫廷值宿守卫之意。分四组,每组由一名贵族带领,称为怯薛长,世代相袭。文中笃怜帖木儿是怯薛长的名字。
(三)大明殿灯漏: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定时器。为大科学郭守敬所作。
(四)滦都:即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元代有雨都,皇帝每年到上都度夏。三、四月起程,八月始归。
(五)关卿:一般认为这里指大剧作家关汉卿。
(六)和林:蒙古窝阔台汗所建都城。忽必烈以大都为都城后,和林成为岭北行省的首府。元朝皇帝巡狩的是上都开平,不到和林。诗中所说实误。
(七)句骊:指高句骊,朝鲜古名。
(八)上京:指上都开平。也就是滦京。
(九)木难:宝石名。火齐,珍珠名。
(一〇)州桥:又作周桥,即现在的金水桥。
(一一)朱张:指朱清、张瑄。元初负海运之责,由江南经海道运粮到大都。
(一二)高昌:今新疆土鲁番。高昌在当时是畏兀儿人聚居地。畏兀儿有自己的文字,蒙古初起时,借畏兀儿文字来拼写自己的语言。高昌书即指畏兀儿文字。
(一三)修三史:元顺帝时,修辽、金、宋三史。
城,爲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后由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大清门在都城正阳门内,面南,正中爲阙三,皇城之第一门也。左右石狮二,下马
牌石各一。前爲天街,方广数百步,周以石栏,俗名棋盘街。门内左右朝房东西向者各一百十楹,北向者各三十三楹。凡吏、兵两部月选官掣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磨勘,俱于此朝房之外。东爲户部米仓,西爲工部木仓,其北天街横亘。东出爲长安左门,西出爲长安右门。门外各有下马牌石,趋朝者由此出入。其北正中南向者榜爲天安门,卽皇城南门也。初名承天门,顺治八年重建,改今名。爲门五,上覆崇楼九楹,前临御河,跨金水桥七桥。南北石狮各二。其南华表对峙。国家有大庆典覃恩,于楼上宣诏,设金凤衔而下焉。其北相直榜爲端门,康熙六年重建,制与天安门同。南立华表二,左右两庑各二十二楹。东爲太庙街门,门内爲太庙。正南门五楹。前殿九楹,两庑各十五楹。中殿九楹,两庑各五楹。后殿与中殿同。其正南门外桥五座。桥下向无水,乾隆二十六年始引金水桥水注之。东爲神库、牲亭,西爲神厨,俱如礼制。
御制孟秋时享太庙诗庚申玉斗回旋届指庚,金舆夙驾紫鸾鸣。矞皇礼乐陈清庙,糺
缦云霞焕宝楹。陟降俨临神鉴赫,显承佑啓泰阶平。礼成肃穆瞻霄汉,何限依迟霜露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七九
御制颁朔诗戊辰午门晴旭丽曈曨,颁朔威仪集百工。东鲽西鹣万邦奉,宵衣旰食一篇中。春秋无那成今昔,箕毕还因协雨风。消息贞元频静验,统天一气运无穷。
御制十月朔日颁朔诗丁丑敬授斯称重,明时敢不虔。龙杓弦望辨,凤阙典章悬。尧帝羲和命,大清亿万年。铜仪惟是在,稼政莫兹先。布朔祯祥始,班和象魏前。伊犂哈萨克,从此入华编。
午门爲门三,文武官出入皆由左,其右门惟宗室王公得行之。两观间掖门左右相
对,门中各折而北入,不常啓。惟大朝陞殿,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官进士,鸿胪寺按中式名次引入,一名由左,二名由右,余仿此。
午门之内,玉河环绕,金水桥五座。桥北爲太和门,广宇九楹,中开三门,其左右两楹则宿卫番直处也。门陛南出者三,东西出者二,级各二十有八。陛间列古铜鼎四,门前列铜狮二。太和门之左爲昭德门,右爲贞度门,皆南向。东西两庑间,东出者爲协和门,西出者爲熙和门,两庑上下共五十二楹。东爲稽查各衙门奉行事件处及内阁诰勅房,西爲繙书房及起居注公署,东南隅爲内阁公署,其正衙御笔匾曰:"调和元气]。西南隅旧爲国史馆,今爲膳房库。
太和门内正中南面爲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康熙八年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深广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八九
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两庑之北,正中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前列铜狮二。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卽内金水桥。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
门之内,东西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皆东西向。其两庑为内府银、皮、缎、衣、瓷、茶六库。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俱东西向,今呼阿思哈门。正中南向者为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有一间,纵五间,上为重檐脊四垂。御题额曰建极绥猷。殿前丹陛,环以白石阑。陛五出,各三成。陛间共列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
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
丹墀内为文武官行礼位。范铜为山形,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于御道旁。
施闰章元旦早朝诗:丹阙晨开敞御筵,朝元会好傍炉烟。春回晓日螭廷暖,风细卿云凤阁悬。
宵旰勤思荒服外,衣冠拜舞圣人前。称觞进璧浑闲事,共拟南征奏凯篇。
陈廷敬长至朝贺诗:昨夜阳回晓仗过,天门钟鼓竞鸣珂。朝衣旧惹炉烟重,宫日新移扇影多。
云物编年书凤简,岁华簪笔在銮坡。亦知词赋工无益,若为升平许载歌。
毛奇龄早朝诗:端门高启傍青霄,待漏初回金水桥。彩仗暗排双阙丽,玉阶徐引一灯遥。风飘御管疑鸣凤,寒动朝衫许覆貂。只愧仙盘频赐露,侍臣有渴未曾消。每朝赐酪。
殿左右各一门,左曰中左,右曰中右,皆三间,南向。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御题额曰允执厥中。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西庑第二连房为铜器库。
凡祭祀视祝版及耕耤视五谷农器于此。玉牒告成,恭进于中和殿。殿后为保和殿,九间,重檐垂脊。御题额曰皇建有极。前陛各三出,与太和殿丹陛相属。殿后陛三成,三出,北向。殿左右各一门,左曰后左,右曰后右,皆三间,南向,前后出陛。
每岁除夕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皆御焉。凡列祖宝训、实録告成,备仪仗陈设,纂修官恭进于此。
朱彝尊除日保和殿侍宴诗:佩结绯鱼后,樽开白兽先。呈能勾乐队,密坐润炉烟。紫路频除夕,青灯异往年。谁当颂椒会,犹侍圣人前。
朱彝尊十五日保和殿侍宴诗:露草诗歌雅,云天易象需。不图大餔乐,独许小臣俱。注盌茶膏滑,堆盘菜甲殊。岁除曾几日,四度饫尧厨。
古,其源流可见。此诗叙述颇明,故録于清字经馆之后。
咸安宫在器皿库西,为教习八旗大臣子弟肄业处。其北有河流,自西北而东南,为内金水桥之经流,俗名筩子河。
三通馆在筩子河东墙门内。
方略馆在三通馆东,当武英殿后,南向。
回子馆学在右翼门外,东向。
缅子馆学在右翼门外造办处南。
造办处在白虎殿后房。
长元按:白虎殿系明仁智殿,俗称为办机密之所,今内务府官署卽其旧址。
内务府署在西华门内循墙第四门,东向。世宗御书堂额曰职司综理。
凡三院七司,掌内府财用出入及祭祀、燕飨、膳羞、衣服、赐予、刑罚、工作、教习诸事。有世祖严禁中官铁牌。
车库在筩子河西连房。
广储司署在西华门内酒醋房之南墙门内,所属银、皮、缎、衣、磁、茶六库,为内府库藏总汇之所。
御书处在西华门内稍北,专管恭刻御制诗文法帖之属。
凡吏兵两部月选官掣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磨勘,俱集于廊房之左右。廊之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
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东西向。明正统间,作公生门于左右长安门之外,南向。
长元按:东西长安门通五府各部,故作公生门以便出入。市人讹为孔圣门。
两长安门之中南向为天安门,五阙,上覆重楼九间,为皇城正门。前环金水河,跨石梁七,卽外金水桥也。前立华表二,门内立华表二。
凡颁诏,设金凤朶云于天安门上堞口正中,宣诏官朝服,领耆老咸集,行礼奉诏,承朶云由金凤衔下。
毛奇龄天安门颁诏诗:双阙平明卷雾开,九重颁诏出层台。旛悬木凤衔书舞,仗立金鸡下赦
来。彩椟横时天宇阔,黄封展尽圣心裁。策灾本是贤良事,何处还寻杜谷才?
长元按:天安门明曰承天,本朝顺治间改。
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六间,东庑正中为太庙街门,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
两庑之北,正中南向为端门,门制与天安门同。门之内,东西两庑各五间。其北东有庙,右门西有社。左门迤北两庑各四十二间,为部、院、府、寺、监朝房。又北东出者为阙左门,西出者为阙右门。门北东西两庑各三间,为王公朝集之所。中南向为午门。
凡八旗都统会议,俱集阙右门下。九卿会议,拣选人员,验看月选官员,俱集阙左门下。
字未经见。
补按:胡衕二字,元人有以此入诗者。衕字载在说文,收于广韵,兼平去二音,初非俗字。
今从省文作胡同。
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白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崇文门,由金水桥向东,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镶白旗接界处,由长安街牌楼向西,进东长安门,至金水桥,为头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自新街南口至北口,为二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宗人府向南,户部周围,至中玉河桥,为三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中玉河桥至洪厂胡同北口,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原缺胡同向北,至长安街牌楼,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单牌楼至崇文门,为头参领之十五佐领居址。自江米巷东口至原缺胡同,为二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单牌楼观音寺胡同向东,至举场西门,为头参领之六佐领居址。自羊肉胡同西口向东,至水磨胡同,为二参领之七佐领居址。自裱褙胡同西口至东口,为三参领之五佐领居址。自苏州胡同西口向东,至马皮厂北口,为四参领之六佐领居址。自船厂胡同西口向东,至马皮厂南口,为五参领之七佐领居址。
南曰正阳门,俗称前门,元名丽正,明正统间改今名,本朝因之。
明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崇祯甲申三月,守正阳门,贼至死于门下。本朝赐谥忠靖。子进士章明、妻何氏、妇王氏,俱自缢。
宸垣识略卷七
内城三 西南 西中南
镶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红旗接界之处,系自单牌楼至宣武门金水桥向西,至大城根。满洲官兵自与镶红旗接界处之长安街牌楼向东,进西长安门,至金水桥,为头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江米巷向北,至长安大街、中府、左府、四眼井周围,为二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河漕向东,至石牌胡同、文昌阁、拴马庄、马神庙胡同,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狮子口向东,由皮市南口转北,至扫箒胡同西,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西单牌楼向南,由绒线胡同转东,至河漕沿、六部口、抽屉胡同、关帝庙胡同、牛肉湾,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宣武门至绒线胡同西口油房胡同、南拴马庄、翠花胡同、枣树街,为头参领之十三佐领居址。中街、半壁街、前细瓦厂、新帘子胡同、旧帘子胡同,为二参领之十二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西单牌楼西边之抱子街东口至西口,为头参领之五个半佐领居址。自手帕胡同东口至西口,为二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铁匠胡同东口至西口,为三参领之四佐领居址。自石驸马大街东口,西至棕毛胡同,为四参领之五佐领居址。自头发胡同东口向西,至臭水胡同,为五参领之四佐领居址。
振武坊在正阳门内棋盘街,西为西江米巷东口。
《八旗通志》,《会典事例》:镶黄、正黄二旗,前锋参领侍卫前锋校前锋等,以地安门为会集处。正白、镶白二旗,以东安门为会集处。正红、镶红二旗,以西安门为会集处。正蓝、镶蓝二旗,以天安门为会集处。其八旗满洲五参领、蒙古二参领下之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等,各按甲喇,镶黄旗自地安门东至草厂胡同之西为会集处。正白旗自草厂胡同南至东厂胡同之西,为会集处。镶白旗自东厂胡同南,循皇城至口袋胡同之西,为会集处。正蓝旗自口袋胡同南至长安门金水桥,为会集处。正黄旗自地安门西至皇城西北角,为会集处。正红旗自皇城西北角,南循皇城至西安门,为会集处。镶红旗自西安门南,循皇城至灰厂之东,为会集处。镶蓝旗自灰厂南至长安门金水桥,为会集处。
雍正三年六月十三日,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议定八旗界址。镶黄旗满洲、蒙古、汉军,按参领自鼓楼东至新桥,自新桥大街北至城根、南至府学胡同之东,与正白旗界。
满洲官兵,自鼓楼东,循大街至经厂,第一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经厂循交道口南,至棉花胡同之东,二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南锣鼓巷左右诸胡同,三参领下十八佐领居之。自交道口大街,东循新桥折而南至香儿胡同之东,四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香儿胡同之东,南至府学胡同,马将军胡同,环钱局诸小胡同,五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蒙古官兵,自交道口大街北至安定门,第一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北锣鼓巷左右诸胡同,二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汉军官兵,自新桥大街北至方家胡同,第一参领下十佐领居之。自方家胡同北至城根,二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国子监前后,自头条胡同北至萧家胡同,三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柏林寺前,自鼓哨胡同北至柏林寺,四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自北小街口东北至城根,五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
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府学胡同南,至大市街报房胡同之东,与镶黄旗界。自皇城根至城根,与镶白旗界。
满洲官兵,自棉花胡同东循大街而南,至大佛寺西北角,第一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大佛寺西北角,南至报房胡同西,二参领下十六佐领居之。自皇城东宽街南至双碾胡同,三参领下十六佐领居之。自铁狮子胡同南至马大人胡同,大佛寺胡同,四参领下十六佐领居之。自马市口东至大市街环隆福寺小胡同,五参领下十六佐领居之。蒙古官兵,自府学胡同之东循大街至二条胡同,第一参领下十五佐领居之。自五条胡同至东大市坊,二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汉军官兵,自新桥大街至东直门,第一参领下十佐领居之。北新仓、海运仓、兴平仓、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诸近仓门之地,二参领下十佐领居之。自王驸马胡同、慧照寺胡同,北至东直门大街,三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北新桥大街六条胡同至十条胡同,四参领下九佐领居之。北小街头条胡同至五条胡同,五参领下九佐领居之。
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报房胡同南,至单牌楼与正白旗界,自皇城根东至城根与正蓝旗界。
满洲官兵,自东厂胡同之东循大街至阮府胡同东,第一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阮府胡同之东至东长安坊,二参领下十六佐领居之。自翠花胡同南至理藩院后胡同,三参领下十八佐领居之。自东长安坊东至就日坊,四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灯市口大街南至头条胡同,五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蒙古官兵,自大市街南至堂子胡同,第一参领下十二佐领居之。自堂子胡同南至就日坊,二参领下十二佐领居之。汉军官兵,自大市街东至小街,第一参领下五佐领居之。自小街东至朝阳门,二参领下四佐领居之。环禄米仓南至雅宝胡同北至方家胡同,三参领下四佐领居之。小街、史家胡同、干面胡同、小雅宝胡同,四参领下四佐领居之。自堂子胡同、羊仪宾胡同南至总捕胡同,五参领下五佐领居之。
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就日坊至崇文门,自金水桥东至城根,与镶白旗界。
之东,南至大市街迤东至马市,二参领下十六佐领居之。自马状元胡同南至拐棒胡同,三参领下十五佐领居之。自大街西之驴肉胡同北至石老娘胡同,四参领下十二佐领居之。自卫衣胡同北至宫衣库胡同,五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蒙古官兵,自西直门大街南之草厂胡同至大觉寺胡同,第一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自大觉寺胡同南至苦水井,二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汉军官兵,自阜成门循大街至宫门口,第一参领下四佐领居之。自宫门口东至马市桥,二参领下四佐领居之。马市桥北之苏萝卜胡同、回子营,三参领下四佐领居之。自回子营北至茶叶胡同、翠花街,四参领下四佐领居之。自宫门口北至葡萄园之东,五参领下三佐领居之。
镶黄旗(已出现过镶黄旗的相关介绍,此处重名当为错误,查乾隆十五年清北京城图可知,地域界于正红旗与镶蓝旗之间的只有一种可能,即此处之名应为: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羊肉胡同南至瞻云坊,与正红旗界,自皇城根西至城根,与镶蓝旗界。
满洲官兵,自大市街南至瞻云坊,折而东至西长安坊,第一参领下十三佐领居之。自西安门街南至细米胡同,二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细米胡同南至李阁老胡同,三参领下十佐领居之。自李阁老胡同南至官马市,四参领下十八佐领居之。自馓子胡同南至秤钩胡同,五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蒙古官兵,自粉子胡同北至丰盛胡同第一参领下十佐领居之。自丰盛胡同北至羊肉胡同,二参领下十二佐领居之。汉军官兵,自白庙胡同至半壁街,第一参领下二佐领居之。自白庙胡同西北至跨车胡同,又东至千张胡同,二参领下六佐领居之。自千张胡同南至大木厂牛圈、高井、口袋胡同,三参领下四佐领居之。自口袋胡同南至东夹道,四参领下六佐领居之。白庙胡同、刑部街,五参领下四佐领居之。
镶蓝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瞻云坊至宣武门,自金水桥西至城根,与镶红旗界。
满洲官兵,自西长安坊东至长安右门,第一参领下十八佐领居之。自西江米巷北至长安街、南至四眼井,二参领下十八佐领居之。自河漕沿东至拴马椿、马神庙,三参领下十八佐领居之。自狮子口东至皮市迤北至扫帚胡同之
无存。近年司市政者,于是地杂植花木,以备市民游览。
长安门内正中南向者为天安门,旧曰承天门,顺治八年重建,改今名,是为皇城正门。门五阙,重楼九楹,彤扉三十六。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门内亦华表柱二。东西两庑各二十六间。东庑之中为太庙门,西庑之中为社稷坛门,门各五楹,东西向。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端门,康熙六部[年]重建,制与天安门同。门内东庑五间,为礼科公署,其东北为太庙右门,西为社稷坛左门,门三楹,东西向。又北东西庑四十二间,均联檐通脊。东为吏科公署七间,户科九间,西为中书科直房五间,兵科刑科公署各七间。又六科公所二间,余为各部院寺府监朝房。又北,东出者为阙左门,凡九卿会议拣选验看俱集于此。西出者为阙右门,凡八旗都统会议集于此。门外下马牌各一。阙左门外西向者为太庙西北门,阙右门外东向者为社稷坛东北门。又北,东西庑各三间,为王公朝集之所。甬道左有嘉量亭,右有日景晷度。[一]
注:
[一] 皇城[宫]东西北三面之外,旧有护军营房凡数百间,倚濠面墙,藉资宿卫。民国十
八年,北面一带均行拆卸,于东北西北两隅,建屋各五楹,倚槛凭栏,雨柳风荷,颇饶佳胜。神武门、贞顺门及宫内东西两角楼,亦同时修葺,焕然一新。
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门前]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一]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门,右曰贞度门。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钦奉上谕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繙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为膳房、外库,旧为国史馆。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二]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宏义阁,阁各重楼九楹,皆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三]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
注:
[一] 《国朝宫史》:"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巽[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前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河[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后],①由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如之。大朝之仪,质明,王公百官咸朝服,王公暨一、二品官由右翼门入,三品以下官,由午门左掖门入昭德门,右掖门入贞度门,外国贡使随入,就位立。钦天监官于乾清门报时,导驾官礼部尚书侍郎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皇帝礼服乘舆出宫,至保和后殿降舆,御中和殿升座。各官行礼毕,各就位。中和韶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升座,乐止。导从官各就位,三鸣鞭,丹陛大乐作,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皆进跪,乐暂止。宣表官自东檐入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至檐下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宣表毕,奉表复进于案,退。乐作,王公百官行礼毕,退,复位立,乐止。三鸣鞭,中和韶乐作,驾兴还宫,王公百官退。若颁诏,大学士奉诏书由殿中门稍左出至殿檐下,礼部尚书跪受,奉以兴,由中阶降,仪制司官以云盘跪承,举起出太和门中门,张黄盖,官属前引,尚书侍郎从,百官随出,传胪御太和殿朝仪亦如之。凡登极,皇帝衰服于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礼,祇告受命,诣侧殿更礼服,御中和殿,侍班导从纠仪执事各官行礼,御太和殿,午门呜[鸣]钟鼓,不作乐,王公百官上表,不宣表,王公百官行礼毕,复位。大学士进殿左门,就东案奉诏陈于中案,少退西向立,内阁学士进就中案北面用宝讫,退,大学[士]奉诏出,授礼部尚书如仪,赐茶不设燕,驾还宫易服,是日颁诏。"
[三] 太和殿,古之正衙,有大典则莅之。宣统登极,予官邮部,随班行礼,然朝仪凌乱,班引参差,识者已知其祚之不永。礼毕,至天安门宣读恩诏,臣民均于金水桥下听宣,以满汉音再读之。宣毕,诏自金凤口徐悬于下。
校勘记:
前殿两庑各十有五间,东庑为配飨王公位,西庑为配飨功臣位。东庑前,西庑南,
燎炉各一。
中殿、后殿两庑各五间,均藏祭器。后殿东庑南,燎炉一。
戟门外东西井亭各一,前跨石梁五,[一]桥南东为神库,西为神厨,各五间。庙门东南为宰牲亭、井亭,庙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二][三][四]
注:
[一] 《国朝宫史》:"太庙正南门外桥五座,桥下向无水,乾隆二十六年,始引金水桥水注之"。
[二] 前清顺治元年,建立太庙,以盛京太庙崇称为四祖庙,每岁孟春于正月上旬卜日,孟夏孟冬于朔日行礼,并每日荐新。每岁皇帝生辰及清明、孟秋、望日、岁暮、忌辰均于太庙致祭。凡祭太庙,皇帝御礼轿出太和门,乘辇由阙左门入西北门,至铺设棕荐处,御礼轿入太庙北门,由后殿东旁门至前殿东山墙东旁更衣幄次降舆。时飨太庙,照祭社稷坛之例,于迎神乐奏时,诣列祖位前跪,上柱香,次三上瓣香,两庑分献官上香。祫祭及奉先殿、太庙后殿皆同仪。乾隆二年,奏准于各香案前增设烛台一对,太庙中殿,均用白蜡。
[三] 古代宗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惟前清不然,历代帝后均升祔太
庙,历世不替。兹摘录光绪三年因穆宗升祔供奉位次廷臣集议之覆奏如下:"查奉先殿七楹,太庙
外史•詹仰庇传)仰庇,安溪人,由南海县授御史。隆庆三年,帝颇耽声色,陈皇后微谏,帝怒, 出之别宫。外庭皆忧之,莫敢言。仰庇入朝,遇医禁中,出询之,知后寝疾危笃,即上疏言。
英明阁下试群材,金水桥南纳卷回。彤管标名谁第一,微闻天语叹奇才。
(穆宗实录)隆庆四年二月,建英明阁于禁中。(谷城山房笔麈)隆庆戊辰五月,考选庶吉士,在金水桥南设几,北向,几上各帖姓名。
万岁声长出夹城,和风丽日动蜕旌。相公解识君王意,昨夜封章请阅兵。
(野获编)穆宗好观武事。时江陵为末相,遂于条陈疏中特列一款,曰实武备。请上每秋大阅,躬诣校肄。上大喜,褒美允行。自是而内教场习射等事起矣。
千峰翠色越窗瓷,搏合泥人别样奇。不道深宫行乐秘,茗杯先遣外间知。
(野获编)幼时曾于豪贵家,见隆庆窗酒杯茗碗,俱绘男女私亵状。盖穆宗好内,故以传奉命造
此种。
万历宫词十六首
雕盘赐出阁门西,宴罢词臣袖里携。初识御园珍果味,凤仙金橘小红梨。
(吾美堂集)清、宁两宫灾,臣督诸军入救。上使小黄门赐以肴四合蔬与果,称是。中有凤仙橘、 小红梨佳甚,乃藿食者所未尝,敬赋此纪之:春盘分尚食,天语遣黄门。橘岂维扬贡,梨堪大
谷论。
金粟栏边笑语纷,银盘花果霭香云。今宵恰是中元日,妃子初成闺范文。
(闺范•郑贵妃序)云:尝闻闺门者,万化之原,自古圣帝明皇,咸慎重之。予赋性不敏,幼承母 师之训,时诵诗书之言。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广嗣之恩,遂备九嫔之选。恪执巾栉,倚蒙帝眷,诞育三王暨诸公主。惭叨皇号悔无图报微功。前因储位久悬,脱簪待罪。赖乾纲独断,出阁讲学,天人共悦,疑义尽解。益自勤励,侍御少暇,则敬捧我慈圣皇太后女鉴,庄诵效法,夙夜兢兢,且时聆我皇上谆谆诲以帝鉴图说与凡训诫诸书,庶几勉修厥德,以肃宫闱。尤思正己 宜正人,齐家当治国。欲推广是心,公诸天下,求诸明白易简,足为民法者。近得吕氏坤闺范 一书。是书也,首列四书、五经,旁及诸子百家,上溯唐虞三代,下迄汉、宋我朝。贤后、哲 妃、贞妇、烈女,不一而足。嘉言善行,照耀简编,清风高节,争光日月。真所谓扶持纲常,砥 砺名节,羽翼王化者是已。然且一人绘一图,一图叙一事,附一赞。事核言直,理明词约,真闺壸之箴鉴也。虽不敢上拟仁孝之女诫,章圣之女训,藉令继是编而并传,亦庶乎继述之一事 也。独惜传播未广,激劝有遗。愿出宫赀,命官重梓,颁布中外,永作法程。嗟嗟。予昔观河南饥民图,则捐金账济。今观闺范图,则用广教言。无非欲民不失其教与养耳。斯世斯民,有能观 感兴起,毅然以往哲自励,则是图之刻,不为徒矣。万历二十三年乙未七月望日序。
黄罗井字绣分明,宣唤宫娥学掉城。娇怯每邀天一笑,银球抛出上中营。
(天启宫词注)神庙中叶,御意创为掉城之戏。用色罗方幅,绣井字,界作九营。中一营为上营, 四方四营为中营,四角四营为下营。命宫人持银钱或小银毬掷之,落上营,赏银九两,中营六两,下营三两。落营外,或压井字,罚如中营所赏之数。双掷,赏罚皆倍。由是诸宫争效之。至戊午,辽事大坏。说者谓掉城者,辽城也,殆先征也。天启时犹沿之,烈皇帝登极,禁止。
九莲花下影娉婷,笑折花枝供胆瓶。愿祝圣皇千万寿,泥金书就普门经。
刻龙舟、芙渠、水禽之属,底有金字云「大明嘉靖年制」。(冬青馆古宫词注董说诗)蝴蝶珍盘出御厨,秋声
夜绕护城湖。竹帘凉月澄如水,绣得秦楼跨凤图。
夜半碧坛秋月明,遥闻天上步虚声。玉阶立尽梧桐影,露湿罗衫梦未成。
(李太史集•嘉靖宫词)泥金检玉祝长生,万国封章止进呈。月满西宫更漏永,九天风落步虚声。
(弇州山人稿•西苑宫词)色色罗衫称体裁,铺宫新例一齐开。菱花小样黄金合,昨夜真人进药 来。(朔野山人集•秋兴诗)铜龙春辟晚光寒,金水桥横白玉阑。见说汉皇求大药,故邀王母到长 安。黄金夜献文成灶,青鸟朝翔太乙坛。不是岁星陪帝辇,蟠桃谁奉殿中欢。
南城七骏尽拳毛,迥立长楸顾视高。愿借追风千里足,瑶池窗里听云璈。
(嘉隆闻见纪)嘉靖十二年夏四月乙酉,帝御南城环碧殿阅马。马有玉麟飞、白玉骢、照夜璧、银河练、瑶池骏、飞白凡七。召辅臣孚敬、时、献夫、銮俟重华殿,已而召入环碧,赐茗饮,共阅 马。又命至嘉乐馆观花木,帝乘玉麟飞青盖,至重华殿,进孚敬等于左室,赐酒食,蟒龙飞鱼服。帝制古乐府、七言律各二章,示孕敬等,命各和以献。
翠芳亭下百花香,环璧殿前春昼长。学士齐簪红芍药,一时跪拜谢君王。
(眉公见闻录)嘉靖辛卯,上游幸南城演马,诏诸辅臣环璧殿赐宴,亲洒裒翰,特命赓歌,又剪红芍药,敕簪于首,又赐宝扇宫罗,徘徊于翠芳殿、宝月亭间,自醉学士歌。而后君臣同游,未有如此之盛者。
赏花须及艳阳辰,御制新诗属和频。分付宫娥评甲乙,锦囊牙扇赐词臣。
(嘉隆闻见纪)嘉靖十二年四月,上幸西苑,御宝月亭,召张孚敬等同游,御清馥殿、翠芬亭,赐 茗酒、锦囊、诗扇、红药花,制古乐府、五、七言绝句各一章,命和。(南泠集•宫词)令节繁华 燕赏新,太平天子重词臣。诗成总是宫娥品,席上惊看夺锦人。(蕺园集•宫扇联句自注)世庙五 日赐李时、夏言等彩索、牙扇、艾虎等物。
灵药芳传若木华,蟾宫玉柈起云霞。白绫小袋雷轩制,遍赐长安百万家。
(暖姝由笔)嘉靖二十三年,施药京师,为丸凡三十五,以治百病,俱有汤引。以白绫作袋,上刻 板作印云:「凝道雷轩施」。袋中贮银五分,作方片。嘉靖钱七枚。雷轩,朝廷道号也。
银灯影里凤凰城,照见游人踏臂行。十二玉楼春气暖,天风吹下踏歌声。
(肃皇外史)嘉靖二十一年上元,上御豳风亭,赐朱孝忠等五臣宴,观灯。(弇州山人稿•西城宫 词)鳌山烟火冠春城,步辇龙旌倒褪行。忽报大官供法酒,玉音宣唤五先生。
水榭浮香暑气清,罗衣消受晚风轻。五雷坛上祈灵验,乞得西山雨入城。
(宫殿额名)映晖亭,嘉靖二十二年四月更腾波亭,三十五年五月更滋样亭,万历三十年七月更香 津亭。澄碧亭,嘉靖二十三年六月更飞霭亭,三十年五月更涌福亭,万历三十年七月更腾波亭。 凝和殿,嘉靖二十三年六月更惠熙殿,四十三年三月更元熙殿。会景亭,嘉靖二十二年三月更龙 潭亭,万历三十年七月更龙湫亭。承华殿浮香亭,嘉靖十三年五月建,三十年六月更芙蓉亭。 宝月亭,嘉靖十一年三月移建。延年殿,嘉靖四十三年三月建。(弇州山人稿•西苑宫词)五雷坛
上雷一声,海子闸口雨纵横。祈灵验后催传赏,马上朱提玉手擎。
宫衣新样剪芙蓉,古栝阴阴覆殿浓。凝道轩中初受箓,只传牌子赐昭容。
传之京师。有司皆以王礼见。比至,入居大内,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提学鄞黄 润玉尝见之,言其状貌魁梧,声如洪钟。云帝尝赋诗曰:「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华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 声哭未休。」或曰帝顶颅偏颇,高皇知其必不终,尝匣髡缁之具,诫之曰:「必婴大难,乃发此。」 以故遂为僧去。后至贵州金竺长官司罗永庵,尝题诗壁闲云:「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 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沈。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昙标。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叚 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
永乐宫词十六首
秋风吹入晾鹰台,无数惊鸿塞上回。莫道北京霜信早,南都已进锦橙来。
(南京太常寺志)旧例,北京奉先殿供荐,二月子鹅江宁县办,三月鲜桃、四月梅子皆南京园户办, 七月悉尼宣城县办,九月香橙南京园户办,十月柑子、橘子吴县办,十一月甘蔗钱塘仁和县办。
绿杨风里草平铺,跨上雕鞍挽玉弧。鹁鸽一声飞起处,白翎金箭着葫芦。
(识小编)永乐中禁中有剪柳之戏,即射柳也。元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射之,矢中 葫芦,鸽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于清明端阳。
卿云五色映楼台,细细炉烟殿角来。报道山河平定了,辟邪黄扇日边开。
(内阁藏书目录)永乐十五年,鼎建北京宫殿。有瑞霭浮空,金水桥河冰凝结浮图诸象,又庆云呈 采,团圞如日,正当御座中,且现五色天花。于是大小臣工咸为歌诵,有圣德瑞应诗二十卷。
(菽园杂记)奉天门常朝,御坐后内官持一小扇,金黄绢包裹之,其名卓影,辟邪,永乐间外国所进。
(弘艺录)奉天门御朝,上坐定,内使捧香炉,上刻山河之形,寘榻前,奏云「平定了。」
宫漏沉沉夜寂寥,琼花凝露暗香飘。满阶明月凉如水,偷弄权妃白玉箫。
(番禺县志)王司彩,邑人,永乐三年选入宫,有文学,能诗,殆宋昭容之流而节操过之。尝作 宫词云:「谲花移入大明宫,一树凝香倚晚风。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吹彻月明中。」(静志居诗话) 司彩,掌储藏缎匹者也。官设于洪武五年。王氏家南海河南村,永乐二年选入宫,命与权妃同辇, 辞曰:「妾嫠妇也,安敢充下陈哉」。帝重之,许归。又元制,岁责高丽贡美女,明初相沿未改, 故孝陵有硕妃,长陵有权妃。权妃善吹箫,宫中争效之。宁献王诗云:「宫漏已沉参倒影,美人
犹自学吹箫。」(彤史拾遗记)权妃者,朝鲜人,永乐七年五月朝鲜贡女,妃随众女入。上见妃色白 而质复秾粹,问其技,出所携玉管吹之,窈眇多远音。上大悦,骤拔妃出众女上,逾月册贤妃, 授父永均为光禄卿。八年十月,妃侍上北征,凯还而疾,至临城曰:「不能复侍上矣。」遂薨。上 哀悼,亲赐祭,谥曰恭献。朝鲜所贡女复有任顺妃、李昭仪、吕婕妤、崔美人,皆命其父为京朝官。
(见闻录)永乐中贤妃权妃高丽人,善吹玉箫。维时尚袭元制,高丽贡美女。永乐庚寅诏止,贡女不 复至。圣政之不迩声色如此。
五云深处散天花,青鸟归来日又斜。昨夜君王颂佛曲,内人相与绣袈裟。
(明史乐府)迎西僧哈立麻至京,封大宝法王,建坛灵谷寺。庆云、天花、甘露、青鸟、白鹤连日 毕集。金仙罗汉化现云表,天灯导引,幡盖旋绕,梵呗空乐,自天而降。上作佛曲,使宫中歌 舞之。
中秋曲宴管弦催,学士帘前拜赐回。一曲落梅歌未歇,广寒宫殿月飞来。
(明史乐府)永乐中,中秋开宴不见月,上意不怿。学士解缙口占(风落梅)一阕云「嫦娥面,今 夜圆。下帘不令群臣见。拚今宵倚栏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上喜,为停杯以待。夜半月复明。 上笑曰:「解
正八品。司膳掌割烹煎和之 事,典膳、掌膳佐之。女史四人,掌执文书。司酝二人,正六品。典酝二人,正七品。掌酝二 人,正八品。司酝掌酒醴貤饮之事,典酝、掌酝佐之。女史二人,掌执文书。司药二人,正六 品。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司药掌医方药物之事,典药、掌药佐之。女史四 人,掌执文书。司膳二人,正六品。典膳二人,正七品。掌膳二人,正八品。司膳掌给宫人廪饩、薪炭之事,典膳、掌膳佐之。女史四人,掌执文书。尚寝局尚寝二人,正五品,掌燕寝进御 之次序,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之官属。司设二人,正六品。典设二人,正七品。掌设 二人,正八品。司设掌帷帐、裀席、酒扫、张设之事,典设、掌设佐之。女史四人,掌执文书。 司舆二人,正六品。典舆二人,正七品。掌舆二人,正八品。司舆掌舆赞、伞扇、羽仪之事,典舆、掌舆佐之。女史二人,掌执文书。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 品。司苑掌园苑、种植、蔬菜之事,典苑、掌苑佐之。女史二人,掌执文书。司灯二人,正六 品。典灯二人,正七品。掌灯二人,正八品。司灯掌灯烛膏火之事,典灯、掌灯佐之。女史二 人,掌执文书。尚功局尚功二人,正五品,掌女功之程课,总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四司之 官属。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司制掌衣服裁制缝线之事, 典制、掌制佐之。女史四人,掌执文书。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 八品。司珍掌金玉宝货之事,典珍、掌珍佐之。女史六人,掌执文书。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 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司彩掌彩物缯绵枲之事,典彩、掌彩佐之。女史六人,掌执文书。 司计二人,正六品。典计二人,正七品。掌计二人,正八品。司计掌度支、衣服、饮食、薪炭之 事,典计、掌计佐之。女史四人,掌执文书。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闱、责罚戒令 之事。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女史四人,掌执文书。(春明梦余录)洪武三年, 命工部造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之宫中,申严宫闱之禁。皇后之尊,只得治宫中之事,宫门 外事毫不得与。后、妃、嫔、嫱宫中诸费,皆尚宫奏之,发内官监覆奏,方得赴部关领。若尚宫 不奏而辄发官监,内官监不奏而辄赴部擅领者,皆论死。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惟问证 取药而已。命妇惟庆节朝见中宫,无事不许入宫。人主亦无见命妇之礼。凡天子及亲王后、妃、 宫人等,必选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送进。又命儒臣修女诫。又二十九年,
授六尚局官敕。
分司六尚署衔新,万户千门尽是春。圣后不崇黄老术,鹑衣亲访范夫人。
(彤史拾遗记)清江范孺人者,习女史。后令说古今贤后事。至窦太后,后曰「黄老者何教?而 太后好之。」曰:「黄老者,清静无所为。不必为仁义,而民孝慈。」后曰:「孝慈即仁义也。世有舍 仁义为孝慈者哉。」(明诗综)范氏,清江人,椁孙女。早寡,选入禁中。偶题画寄意,高后见之, 封为夫人,遣还乡。其题老妪骑牛吹笛图诗云「玉环赐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更多。争似阿婆牛背稳,笛中吹出太平歌。」(静志居诗话)明初识字妇女得举女秀才,入尚功局。(万载县志)载: 县民敖用敬妻易渊碧,洪武二十六年举女秀才,以疾还乡。又中都左卫千户陈泰圆妻龙玉英孀 居,亦举女秀才。洪熙元年,封大乐贤母。范氏殆其选也。(枣林杂俎)洪武二十年,诏选淑女入 宫,分司六尚。陈二妹,字瑞贞,仲裕女也。貌端庄,善六书,晓大义,精女工。嫔嫱皆师事 之,称为女中君子。二十四年,命为司彩,赐归省。(洪武宫词)君王新拱虎龙都,万户千门天上 图。不似六朝繁纷黛,内官聊选备承呼。(广东通志)陈瑞贞,番禺仲裕女也。在乳不啼,晬日设物 以验,则左取印,右取笔,以是知其不凡。洪武二十年,选入宫分司六尚,陈与焉。
凤城楼阁郁岧峣,万岁声声放早朝。好是雨余春殿暖,端门鼓漏入云霄。
(明会典)洪武二十五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又建端门、承天门楼各五门及长安东、西二门。(采芝吟宫词
国朝宫史续编 三八八
宫殿一
外朝一
皇朝宫殿,居都城正中,环以皇城,周十八里有奇,广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八尺,下广六尺五寸,上广五尺三寸。甃以砖,朱涂之,上覆黄琉璃瓦。城四门,南曰天安,北曰地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天安门外东西南三面,垣周四百七十一丈三尺六寸。南曰大清门,东为长安左门,外垣周一百五十五丈。西为长安右门,外垣周一百六十七丈五尺一寸。各设三座门,此皇城外郛之制也。
紫禁城居皇城内,周六里,广袤一千六十八丈三尺二寸,南北长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长三百有二丈九尺五寸,高三丈,堞高四尺五寸五分,下广二丈五尺,上广二丈一尺二寸五分。城四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四隅角楼各一,墙外东、西、北三面守卫围房七百三十二间。此紫禁城内维之制也。
皇城内河流四面环绕,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入者,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是为护城河。护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经天安门外金水桥,东南注御河,是为外金水河。又西阙门下有地道,引护城河水经午门前至东阙门外,循太庙右垣,南流折而东,注太庙戟门外筒子河东南合
御河。其由地安门东步梁桥入者,经东安门内望恩桥注御河。其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前,是为内金水河,复流经文渊阁前,至三座门,从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此皇城内外水道经由之次也。
大清门在都城正阳门内,为皇城第一门,面南,正中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方广数百步,为天街,俗名棋盘街,周以石阑,左右石狮、下马石牌各一。门内千步廊,东西向朝房各百有十楹,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楹,皆联檐通脊。凡吏、兵二部月选官掣签,礼部乡会试磨勘,刑部秋审,俱集于此。朝房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其北天街横亘,东出为长安左门,西出为长安右门,门各三阙,东西向。门外下马石牌各一,趋朝者由此出入。其北,正中南向者为天安门,五阙,上覆重楼九楹,彤扉三十有六,前临御河,跨石梁七,为外金水桥。桥南北石狮各二。其南华表对峙。国家大庆覃恩,宣昭书于门楼上,由堞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是为皇城正门。其北相直为端门,制与天安门同,南立华表二,东西两庑各二十六楹。此外朝三门之制也。
太庙街门在端门东庑正中,门内为太庙。南向,朱门丹壁,覆以黄琉璃瓦,卫以崇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琉璃砖门三,左右门各一,戟门五,崇基石阑。中三门,前后俱三出陛,中九级,左右各七级。门内外列戟百有二十。左右门各三,均一出陛,各五级。前殿十有一楹,重檐垂脊,承沉香柱。正中三楹,饰金梁栋。阶三层,缭以石阑。正南及左右凡五出陛,一层四级,二层五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一 三八九
前 题尹 耕
铜龙春辟晓光寒,金水桥横白玉栏。见说汉皇求大药,故邀王母到长安。黄金夜献文成
灶,青鸟朝翔太乙坛。不是岁星陪帝辇,蟠桃谁奉殿中欢?《朔野山人集》
前题〔六〇〕欧大任
日上觚棱照彩游,西宫夜醮火初收。沧池波色青门晓,长乐钟声碧树秋。名岳釆芝诸使
出,中天筑馆万灵游。汉家词客头将白,汾水年年望御舟。《虞部集》
西苑斋宫志感〔六一〕世宗之久御万寿宫也,本以文皇潜邸旧宫,因而入绍大统;且自永乐以来,卽嫔御,无一告殒于此者,故谓吉地,而安之。乃大兴玄修,构造不以亿万计。自世宗升遐未匝月,斋宫俱撤扁额。不数年,惟余坏垣断础而已。惟清福殿,以百花罗植,得免毁焉。见《野获编》。张凤翼
芙蓉别殿未央西,烟气晨飘雉尾齐。出洛神龟将宝箓,衔花驯鹿遶金闺。近臣拾翠供玄
卷二二二一
人海诗区一四〇
金水桥春暮作〔六〇〕张 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絶春归客未归。《静居集》
度安济桥入史局〔六一〕其桥濒危,俗呼舍命桥,近北安门。见《燕石集》。宋 褧
街树葱茏晓雨收,官河相近御沟流。帝城不是多尘土,直住诗人到白头。《燕石集》
清明日过高梁桥作河由此桥入大内,称玉河。清明日踏青,以万计。见《帝京景物略》。朱茂昞
高梁河水碧弯环,半入青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河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其二
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石门遗藁》
晓过卢沟桥〔二〇〕李 贤邓州
金鸡唱彻扶桑晓,残月娟娟挂林杪。长河斜抱凤池西,流彩遥连碧波杳。横桥远亘如游
龙,明珠影落长河中。桂魄千层琥珀莹,蟾光万顷玻璃同。霜叶飘飘缀马鬣,沙河闪烁
黄金屑。芦荻声脆风力寒,烟霏纔上银河灭。往年几暇曾一临,碧波渺渺芦花深。千官
振辔发归骑,月华犹在西山岑。
金水桥闻苑池荷香作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至和义南水门入京城。元至大中,引至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有石桥。见《元史》。张 翥
立马金河上,荷香作苑池。〔二一〕石桥秋雨后,瑶海夕阳时。深树栖霞早,〔二二〕微波浴象迟。
烦衿一笑爽,正喜好风吹。《蜕庵集》
卷一一二七
人海诗区一二〇
金水桥期友纳凉不至作张 和
凉月鉴广津,微风集高树。翻翻栖鸟惊,杳杳流萤度。萧条旅中怀,怅望桥东路。有约
君不来,无语独归去。《筱庵集》
高梁桥注见七律 陆启浤
冬郊未经雪,残叶犹恋树。山水入高梁,淙淙桥下度。万物静相忘,豁然领奇悟。及此
见夙心,斜阳忽西暮。《贲趾山房诗集》
广源闸望西山闸在西直门西七里,元至元年建。见《水部备考》。何 御
山水有佳趣,景象在朝暾。晨倚河堤望,旷然尽平原。春干寂已歇,秋容粲复繁。疏峯
互对立,叠涧迅相奔。行人穿露薄,樵子出烟村。陟岭遂及巅,泝流得穷源。讵询世外
人海诗区一一八
五絶
西勾桥口占:………………………………………………………………朱国祚一三九
七絶
金水桥春暮作……………………………………………………………张羽一四〇
度安济桥入史局…………………………………………………………宋褧一四〇
清明日过高梁桥作二首……………………………………………………朱茂昞一四〇
卢沟桥……………………………………………………………………范成大一四一
前题……………………………………………………………………佚名一四一
卢沟桥……………………………………………………………………顾起元一四一
前题……………………………………………………………………唐时升一四一
琉璃河桥…………………………………………………………………文天祥一四二
前题……………………………………………………………………袁中道一四二
虹桥……………………………………………………………………宋褧一四二
七古
德胜桥水轩集诸公诗……………………………………………………袁宏道一二五
通州水次造海船行………………………………………………………周麟之一二五
重经大通桥道中…………………………………………………………田雯一二六
晓过卢沟桥………………………………………………………………李贤一二七
五律
金水桥闻苑池荷香作……………………………………………………张翥一二七
海子桥……………………………………………………………………马祖常一二八
前题……………………………………………………………………前人一二八
前题……………………………………………………………………王蒙一二八
浴佛日游高梁桥二首………………………………………………………袁宏道一二九
寒食高梁桥………………………………………………………………前人一二九
高梁桥……………………………………………………………………顾起元一三〇
卷一一一五
人海诗区一一四
桥闸目录
五古
金水桥期友纳凉不至作…………………………………………………张和一二〇
高梁桥……………………………………………………………………陆启浤一二〇
广源闸望西山……………………………………………………………何御一二〇
海垫嵝兜桥………………………………………………………………王嘉模一二一
青龙闸遇汪旦诗…………………………………………………………何御一二一
卢沟桥……………………………………………………………………吴国伦一二一
大通桥行…………………………………………………………………田雯一二二
三月晦日游大通桥濯缨亭………………………………………………欧大任一二三
夏日同诸友泛舟大通桥…………………………………………………袁宏道一二四
夏日高户部循卿招饮大通桥……………………………………………袁宗道一二四
更欲乞看云不可,昨朝攫碎菜园人。”
燕京五月歌
“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迎春
京府故事,立春之先日,京兆尹率僚属官有事于迎春,由东关迎府,由府迎入朝。首进皇上春,进圣母皇太后春,次进中宫、皇子春。金璧荧煌,制造工致,大非各省直郡县芒神土牛之比。然郡县迎春类有春牛亭,京国亭独阙。各官仆仆亟拜于荒坡野草之间。万历癸巳,大京兆议为亭,请于上而建之。
芒神有厅,驻旌有所,以候节气,以崇壮丽,盖彬彬乎大观矣。
御伞
今制,每旦常朝御奉天门,其御座谓之金台。既升座,锦衣力士张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两内使一执盖升立座上,一执夹武备二扇立座后正中。盖武备出兵仗局所供,一柄三刃而圈以铁线,裹以黄罗袱,如扇状。用则线圈自落,三刃齐出,所以防不虞也。天顺间,命力士执伞扇夹立于金水桥南,止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耳。座上之伞,遇风劲时则去之。
花则不似,其说非也。在穿堂之北,治事处阶前甬道之西。相传生自国初,岁久渐成藤本,今则分为二歧,枝格杈丫,挺然老木矣。曹地山先生名之曰长春草。余官礼部,特作木栏护之。门人陈约园渼时官员外郎,使为之图。署中又有连理槐,在斋戒处南荣下。邹小山先生官侍郎时常绘图题诗,今尚贮库中。按梁茝林中丞谓,在部清理南库时,与萨芗林迎阿注意检寻,渺不可得,不知失于何时。而二卉木今皆无恙。至优钵罗花,则久无存矣。
王阮亭先生《春曹仪式》一书,梁茝林《南省公馀录》中载之,今录于此。式曰:一、朝参。入长安门,候鼓鸣序齐,出阙右门棕棚下,西向共一行立。少顷,北向,照官分三行立。如门朝,西向,郎中、司务前班;员外郎、主事次班;北向共一班,如殿朝,西向北向俱共一班,复班亦如之。散朝,鱼贯卷班而出,过金水桥,亦照官分三班行,俱要整齐,出长安门外序齿。一、衙门序官,火房序齿,出外亦序齿。一、谒文庙及一应公谒,俱序齿。一、终岁,同旧僚公会。仪司约旧僚官尊者,敛分举行,坐次序官,其馀同僚宴会序齿。一、同曹交谊,自昔称隆。前辈于大会外,另有私会。凡以商榷职业,讨论文艺,不惟联疏涣萃,而藉此规劝,庶几直道少存。今拟于四季照司轮会,其费则佐以公羡,务从省约。一、凡公礼,俱约齐行。在衙门则同出,在外则约会某所,非甚不得已事,勿托故不到。一、升任出衙门者,不拘在京在外,俱留书二三部本署中,以三十本为率。在部升任者,亦留书一二部本署中,以二十本为率。留别私礼,不拘。一、升任衙门在京者,同司者掌印,敛分四钱,举饯赆及文轴册叶。升任者到任寄四两,仪司收贮登簿,备同部公用。出差者,亦
棋盘街阔静无尘,百货初收百戏陈。向夜月明真似海,参差宫殿涌金银。
正中南向为天安门,旧名承天门。顺治八年重建,改今名,是为皇城正门,门五阙,重楼九楹,彤扉三十六,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图八)清时凡国家有大庆典,覃恩宣诏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设金凤衔而下,承以朵云。两旁文武班立,卤薄森严,甚盛况也。(图九)
图八 天安门
图九 天安门颁诏图照(唐土名胜图会影印)
古者三阶受要,四闼观时,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故明堂休善,衢室无华。后世体制尚文,规模益备,始取高严以便政,继加壮丽而重威。望阙则思补遗,辟门而崇吁后。乃增华踵事,建极含章。黄图仰梐枑之尊,紫禁为警跸之地。窥遥天咫,越限雷池,寄观偶藉传闻,巨构无从亲历。今则刍荛同乐、藻綷洞开。云日就瞻,识扆陛庄严之制;阶梯升陟,溯金元因革之型。作《宫殿略》第二。
禁城宫殿旧称大内,警籞森严,宫墙富美,靡得窥焉。民国成立,始开放前三殿,取清室宝物,设古物陈列所。废帝仍居后宫,出入悉由神武门。至十三年冬,废帝出宫,由政府组委会接收之。十七年复组故宫博物院管理,故全部宫殿分而为二,前三殿及其附属归古物陈列所,乾清门内各宫殿归故宫博物院,分别管理。兹仍分二部叙述。
(一)前三殿
午门为禁城之正门(具详《城垣略》)。午门内东西庑各二十间,皆崇基轩敞。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清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图一)
《国朝宫史》:
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流入,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由銮驾库出紫禁城。
太和门外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上谕事件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翻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
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西南隅为膳房外库。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阁各重楼九楹,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府银库、衣库、皮库、缎库等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基崇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重建,老工梁九董将作(详《技艺略》)。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前为露台,名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陛下有广场,为文武官行礼处,笵铜为山形镌,正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于此受贺。(图二)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
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
居五都繁市,十丈软尘,而欲洗眼水云,荡胸丘壑,则将寄遐心于兰若,寻梦影于琅嬛。别沼凫鱼,旧多史料;灵薹雉兔,欣与民同。乐游故事,承明池籞,无烦假赐;名园依水,薛荔牵青;曲榭临风,莓苔坐緑。泛昆明千顷,雀舫轻航;近蓬岛三山,羊车徐引。固宜春秋佳日,裙屐来游;亦趁笔砚馀间,梦华重纪。作《园囿略》第四。
前代苑囿之著者,在内为三海,在郊为畅春、圆明、清漪、静宜、静明、颐和诸园。今世易时移,畅春、圆明、清漪先后鞠为茂草。静宜、明仅存外廓,劫馀楼殿,只馀二三。又自帝制倾覆,废皇徒居,旧日之三海、颐和诸园,均已次第开放。而社稷坛自民初即经政府整理,点缀风景,改为公园,为旧都士民唯一走集之所。春花秋月,佳兴与同,甚盛事也。兹述园囿,首中山公园,次中南海,次北海,次景山,次颐和园,次玉泉山、静明园,次南苑。凡昔日帝后游幸场所,今咸为市民宴乐之地。爰述梗概,以资导游。
(一)中山公园
原名中央公园,十七年始改名中山,原为社稷坛。坛制正方,石陛三城,陛各四级,上成用五色土,随方筑之。(图一)中埋社主石。坛瓷以琉璃瓦,各如其方之色。四面建棂星门。北为拜殿,又北为祭殿。坛殿均为明初永乐八年所筑。环坛墙外,古柏森然罗列,最巨有围达丈八尺馀者。
图一 社稷坛
民国三年十月,内务总长朱启钤建议政府改为公园,辟门于南金水桥畔。设董事会以次经营,规模大备。游人入园,门内巍然竖立为“公理战胜”石坊,纪念协约国战胜功绩。(图二)入门分三路行:(一)东行。循走廊过
<正>明代的紫禁城仿自南京宫殿,南京宫殿仿自明中都城,虽为仿建,但各有不同。永乐皇帝在北京修建的紫禁城在整体设计理念上继承了南京宫殿的建造思想,其建筑整体规划更能体现皇家等级制度的森严和礼仪制度的完备。紫禁城的外朝区域,作为明代紫禁城规划的代表,其规划十分到位,将等级与礼仪制度于诸多细致入微之处巧妙地予以体现。紫禁城自建成之后的六百年,未修、未动过的建筑可以说没有,但自明永乐朝规划下的整体布局则无根本改变,这充分反映了明代紫禁城规划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正>北路梆子经典剧目《金水桥》是由山西忻州已故剧作家武承仁先生亲自执笔改编的一部古装戏曲,深受基层人民群众欢迎。近日,笔者以戏曲爱好者和旅游者的身份,在忻州秀容书院戏台再次目睹了由忻州市振兴北路梆子剧团演出的北路梆子名剧《金水桥》,内心深受震撼,不由撰写此文。该剧的剧情大意是:唐代前期,唐西边属国莫里沙反唐,唐边境垂危。唐大将同时也是唐王驸马——秦怀玉奉旨西征。
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最佳途径是京剧的传播和创新,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给了京剧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传播的方式有很多选择,创新却稍有局限,我们始终努力探索,怎样可以在保留传统艺术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从而呈现出好的作品。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新编历史剧目,其中京剧《狸猫换太子》是创编成功的典型范例,广受好评。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京剧《狸猫换太子》的创编成功是多数京剧艺术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而从对戏中人物角色、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是少之又少。文章将以《狸猫换太子》中寇珠这一角色为切入点,了解剧目特性,对角色唱腔和身段表演的创新及舞台实践进行分析,目前国内外与此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希望可以为之做一些贡献。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