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寺,在庞家庄,正统三年、隆庆五年重修。清凉寺,在院南村,元天庆年建,正德四年民人马忠等重修。编修孙清记。元通寺,在南庄村,万历十五年村民重修。观音禅寺,在梁家务,古废刹。永乐元年尼僧德进重建,弘治元年沙门德庆记。观音寺,在西黄垡村,正统年驸马崔敬中重修,陈维宗记。圆通寺,在赵村,今废。以上离城约八十里。
圣德寺,在流右庄。开华寺在贺北店,天庆年重修,至隆庆六年乡民陈万仓建,吏部尚书李春芳记。以上离城约九十里。
毗卢寺、圆觉寺,俱在黄各庄,唐朝建。栖隐寺,在仰山,金时创。宣德年僧智广有道行,钦赐住持。正统年太监王振、天顺年太监吴琪等重建。翰林学士刘定之记。祥庆寺,在大新庄,景泰四年重修。招提寺,在宋各庄。灵言寺,在里河村,今废。兴教寺,在河南村,辽天庆年修,嘉靖二十六年重修。隆庆寺,在梨园村,永乐初年建,嘉靖四年乡民王普教等重修,奉议大夫顾经记。观音寺,在梁各庄。地藏寺,在里河村,嘉靖三十年村民王增等修。云岩寺,在张公垡,万历元年乡民建。古刹龙华寺,在吴家庄。妙亨寺,在西胡林村,古刹。宣德年僧人泽潭重建,天顺元年赐今名。有《泽潭记》。隆兴寺,在求贤村,先朝天庆年建,永乐五年重修,嘉靖八年重建。工部郎中陈详记。以上离城约一百里。
永太寺,在朱家务,今废。崇圣寺,在太子务村,元大德十一年创,宣德年僧恩席重建。学士赵昂记。法云寺,在黄家岭。龙华寺,在榆垡村。以上离城约一百十里。
元觉寺,在小新庄村。龙岩寺,在王平村,元元统二年建,沙门幸道记。寺今废。有松一,亭亭如盖,相传为辽金所植。白瀑寺,在雁翅社,金时僧人圆正建,皇统六年沙门希辩记。以上离城约一百二十里。
柏山寺,在三岔粤,唐朝建。永乐年耆民同杨建。成化年僧智觉各重修。礼部郎中王琦记。紫荆寺,在田家庄。相传隋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分居,议分紫荆,一夕枯死,兄弟感悟,复合,荆亦复荣,即此地也。弥勒寺,在西斋堂村。胜泉寺,在朱窝村,宣德四年僧妙德建,正德十三年僧道真等修,了空撰。清泰寺,在横岭村。圣母观音寺,在东斋堂村,古刹废址。正德十四年重建,通政司参政顾经记。团山寺,在桑峪社村,宋景定时建,旧名团山禅林。正统九年、万历十二年重修,沙门南浦记。龙王观音寺,先朝至正中建,旧名龙王庙。成化年村民于仲全等重建,嘉靖三年改今名。尚宝司卿乔宇记。圣泉寺,辽景炎年建,宣德五年尼僧善用重建,沙门道深记。广善寺,正德庚午僧真海创,副使朱瑠记。灵泉寺,在凌水村,起自汉时。弘治年僧员海重修,庶吉士王伦记。尼僧寺、柳峪寺,俱在马栏村。以上离城二百里。
关帝庙 在皇城北安门东者曰白马庙,隋基也。姚彬盗马庙在三里河天坛北,亦隋基也。正阳门瓮城庙建于明初,蒲州杨太宰慱每元旦入拜,先以名刺通之,曰乡晚生。明因寺 在天坛北,内有贯休所画罗汉十六轴,僧紫柏各系以赞。僧寮左壁有董文敏其昌书佛成道纪,天启二年刻石。
隆安寺 天顺间建,万历己酉重修。后有一堂,曰净土社。
弘善寺 在左安门外,所谓韦公寺也。正德中内侍韦霦建。寺后有西府海棠二株,高二寻,每开,烂如堆绣,香气满庭。昔人恨海棠无香,误也。寺东临池一亭,亭后假山极其幽胜。
龙华寺 在德胜门东,成化三年建,万历五年重修。寺外稻田千亩,宛如江南。大隆福寺 景泰四年建,极其钜丽。大法堂石栏,乃南城翔凤殿物,撤用于此。摩诃庵 在阜成门外八里庄,嘉靖丙午建。
都人王崇简记:予少时猎西郊,偶过摩诃庵,见石工勒金刚经,集篆于石。呼僧问之,廓上人曰:此汪中丞所得之古集篆也。其始,青衣鼓枻于黄莲洲垝垣间,一箧浮水上触舟,视之,故经没灭耳。夜则有鬼物恍惚呵护,惊告中丞。于日中辨之,为古集篆金刚经。中丞欲刻之金陵,旋以抚军云中未果。其门人洪度刻木相贻,且告之。故感此奇,因愿勒之石,以示久远,并募
卷之六十六 一二七七
春明梦余录 一二七八
士大夫楷书于后。余为之叹异。尝闻金刚经之有集篆,始于五代僧梦英,集十八体,宋僧道■增成三十二体,此或是耶?亡何,籀文法书,焜燿壁上,时万历戊午、己未之际也。予频年读
书庵中,夕灯晨磬,瞻瞩独久。甲申避寇,窜伏庵中,流连而去。迨归来,村墟半落,风景非殊,石经之室巍然,而上人已九十老矣。三十年来,余初见刻石于承平之时,游览于间暇之日;以至丧乱余生,人物灰散,犹得见此经石。俛仰今昔,不知泣涕之无从也。一日,上人命诸孙元长、闻因谓余知刻石因缘,属为着其意。求汪中丞序不可得,长椿寺僧性柔出以相质,为掇其大略而识之,亦以见余之瞻依此经独久也。汪中丞名可受,号静峰,黄梅人。廓上人名性宏,元长名寂善,闻因名寂惠。
万寿寺 万历五年建。大珰谷大用寺基,慈圣李太后出资钜万,命太监冯保督造。寺
悬永乐时所铸大钟,内外书华严八十一卷,名曰华严钟。
按钟在汉经厂,此其一也。厂在德胜门内,旧铸高二丈余,阔一丈余者尚有十数。仆地上,皆楷书佛经,端劲如帖,非沈度、夏?不能也。
十刹海 在龙华寺前,万历中陕西僧三藏建。
千佛寺 万历九年孝定皇太后建。内供高丽所供尊天二十四身,阿罗汉一十八身,像
貌诡异。
西域双林寺 在阜成门外二里沟,万历四年建,佛作西番变相。
报国寺碑 成化,刘定之。
大隆善护国寺勅碑 成化七年。 龙华寺碑 成化八年,僧道深撰。真觉寺御制碑 成化九年。
古像观音大士碑 成化二十三年,程敏政。
潭柘寺碑 弘治,大学士谢迁。
大隆善寺勅碑 正德七年。
昭应宫碑 大学士费宏。
修顺天府学碑 万历,府尹李损。
万寿寺碑 万历,大学士张居正。修龙华寺碑 万历,朱之蕃。
修火德真君庙碑 万历,朱之蕃书,翁正春撰文。
重修悯忠寺碑 万历,公鼐。 坛北药王庙碑 恭顺侯吴惟英。慈慧寺碑 陶望龄撰,黄辉书。
卷之六十七 一二九五
原范言镜光阁诗 寻芳偶到慈恩寺,石榻山僧入定时。独上镜光开晚阁,坐看云气动春池。行厨竹里烟初禁,御漏花前日正迟。寂寞东房无好约,青袍白马欲何之。菁阳集
原朱大启经海印废寺诗 我行海子桥,不见镜光阁。惟有青莲花,凉风吹又落。■寄轩集
补李时勉春日游海印寺诗 禅刹凌空出,山门近水开。远寻祇树底,斜过禁城隈。鸟熟当亭下,僧闲爱客来。一灯还续火,历劫独余灰。傍海宜看月,谈空想渡杯。佛存金拥象,砌古石扶台。方丈无尘到,危巢有鹤回。长廊闻梵罢,归骑夕阳催。古廉集
补王梅秋日登镜光阁诗 绀园珠阁帝城边,下有晴波接御川。彩仗不闻龙舰合,珠帘如隔凤笙传。秋风车马平阳馆,落日沟塍杜曲田。抚景未能摛丽藻,登临空自感流年。柘湖遗藳
补张弼花朝游大慈恩寺诗 花朝寻花不见花,行行直至梵王家。周遭金海波光合,远近翠楼烟景赊。彩衲番僧通汉语,香酥仙乳荐巴茶。凭高总览乾坤胜,万岁山蒸五色霞。东海集
〔臣等谨按〕海印寺久废,今海潮寺中有嘉靖五年碑云,海印寺东为广福观,西为海潮寺,则寺址应在海潮寺东。再考龙华寺碑云,辅碧峰与海印,今碧峰寺前有地名马公厂,殆即长安客话所云海印寺久废为厂者与!
增李东阳游慈恩寺后园有感诗 乱溪流水入荒塍,九曲湾头十丈藤。寻遍野亭无旧主,访回萧寺有遗僧。苍苔断处看将合,老树栽时记未曾。莫怪瘦童淹送马,十年一到竟何能。怀麓堂集
增又重经慈恩寺忆张沧洲题瑢僧故庐诗 石桥飞步欲凌空,百丈清阴九折通。水底楼台天上下,岸边花柳路西东。春题杏苑怀张籍,昼卧庐山梦远公。今日一杯还一曲,独吟孤酌与谁同。同上
原千佛寺,万历九年孝定皇太后建。春明梦余录
原寺在德胜门北八步口,殿供毘卢舍那,佛座绕千莲,莲生千佛,时朝鲜国王贡尊天二十四身阿罗汉一十八身,诏供寺中。其像铜也,而光如漆,尊天所执持器,乘海失之补之,厥工逊矣。寺南一里有小千佛寺。帝京景物略
原常伦经海子诗 积水明人眼,蒹葭十里秋。西风摇雉堞,晴日丽妆楼。柳径斜通马,荷丛暗渡舟。东邻如可问,早晚卜清幽。常评事集
原吴维岳经海子诗 闲行岂为趁芳菲,湖水东看人禁闱。楼阁倒涵千树影,笙歌深驻五龙旗。榴花歇雨新经眼,草色摇沙欲上衣。通籍十年惟混世,群鸥何事亦惊飞。霁寰集
补杨载海子桥送客诗 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杨仲宏诗集
原龙华寺在德胜门东。成化三年建,万历五年重修。春明梦余录
原成化三年,锦衣卫指挥佥事万贵自创寺成,疏请寺额于朝,宪宗赐额曰龙华寺。有沙门道深碑记,万历中修撰朱之蕃复为碑记焉。寺门稻田千顷,南客思乡者数过之。帝京景物略
原龙华寺明碑二:其一播阳释道深撰,广陵赵昂书,抚宁侯朱永篆额;其一金陵朱之蕃撰,高阳孙承宗篆额,永春李开藻书,文辞甚俚,不足观。渌水亭杂识
原张佳允诗 地有龙华胜,心随石榻清。春风一枕到,孤月万松明。花散诸天雨,钟鸣不夜城。抽簪如可得,于此悟无生。崌崃先生集
原刘应秋避暑龙华寺作 无地堪逃暑,清斋试掩扉。庭空双鸟过,日落一僧归。多病药为茗,临风苎作衣。浮名今老大,久矣息尘机。刘大司成集
补冯有经龙华寺诗 湖际先朝寺,幽栖验物情。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菰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畿辅诗存
增于慎行夏日同张洪阳憩龙华寺诗 同过湖上寺,伏日坐清凉。水影交宫阙,松声和讲堂。雨归莲叶静,风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于于午梦长。谷城山房集
增王应翼龙华寺诗 湖波远远湿朝暾,细写秋光上寺门。花木欲深香色聚,稻田全覆绿云屯。壁残瓢笠逃尘创,殿古镫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将迎半日竟无言。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龙华寺在簪儿胡同,僧道深及朱之蕃碑俱存。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奉勅改
名瑞应寺,有吏部侍郎汤右曾撰碑。后阁额曰法云真际。联曰:花外梵音流慧日;阶前树色绕慈云。皆圣祖仁皇帝御书。
增汤右曾瑞应寺碑略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为皇帝六十万寿圣节,而瑞应寺者则左都御史揆公祝厘之所也。寺为龙华寺旧址,公拓而新之,逾年讫工,以其事闻。天子乃锡之嘉名,亲洒宸翰,蛟龙岌缠,炳在榜额。又书唐人七字诗,俾张殿柱。以四月七日于苑西禁庐宣赐。公再拜捧持而归,左右莫不动色。右曾时侍直,亲睹之也。夏五月间,广廷植木,文光果实忽并蒂骈颗,青荧光泽,寺僧因驿骑寄公。时公方扈从塞垣,右曾亦至行在,相顾惊叹,以为上甫赐额,瑞即应之。因为公赋诗。明日,上命中使取进,俯同原韵,御制一章,传为盛事。五城寺院册
增康熙五十二年石刻御制诗 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
〔臣等谨按〕瑞应寺西有小龙华寺,所以别于兹寺也。
原三圣庵在德胜街左,巷后筑观稻亭,北为内官监地。南人于此艺水田,粳粳分塍,夏日桔槔声不减江南。燕都游览志
〔臣等谨按〕三圣庵在瑞应寺西路南,北临稻田,亭久圮,地甚窄,非复旧观,特存其名耳。
原袁宗道三圣庵纪游略 德胜门内东偏有公田若干顷,中贵治之,引水为池以汇,沿池数里,绿杨鬖鬖,一望无际。池边一庵曰三圣,面市背田,门前古木四章,身如青铜,亭亭直上,苍翠可爱,殿堂不甚崇,然极雅丽。潇碧堂集
原庵背水田,门前古木四,柯如青铜。其西有台,台下亩方广如庵,豆有棚,瓜有架,
绿且黄也。外与稻杨同候。台上亭曰观稻,观不直稻也。畦陇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厂厂,雉堞之凸凸,皆观之。帝京景物略
原什刹海在龙华寺之前,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相比如号舍,佛殿亦分一舍,不更广也。创作者三藏师,陕西人。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什刹海在龙华寺西东向。帝京景物略云,明万历中建,本朝顺治六年修。碑云乃僧遍融所创,即所称三藏者也,康熙三十一年重修。
增释懿修什刹海诗 什刹海非刹,凝然古德风。市居岩壑里,门向水田东。耆宿推三藏,师资事遍融。乞随瓢偃仰,立俨岳衡嵩。听法俱高衲,执巾无侍童。直言等贵贱,醒语破愚蒙。僧不骄恩帑,佛宁藉像工。平平数椽屋,密密六时功。哀悯西山寺,游观额大雄。帝京景物略
原佑圣寺在龙华寺之后,有嘉禾张文宪碑,称寺系唐咸通年建,嘉靖三十九年重修。渌水亭杂识
〔臣等谨按〕佑圣寺在德胜门大街路北,张文宪碑今存寺中。稍东为寿明寺,有弘治四年及正德八年重修碑。
增华严钟厂在德胜门内。旧铸高二丈余,阔一丈余者,尚有十数,仆地上,皆楷书佛经。春明梦余录
〔臣等谨按〕德胜门东为铸钟厂,其地有真武庙,内有顺治辛卯年刘芳远撰碑。华严
海潮观音寺在银锭桥南湾,有明万历间翰林检讨赵用贤碑,又一碑磨泐无考。
〇海印寺在海子桥北,明宣德间重建,改名慈恩寺。内有镜光阁,今废。
考按:今海潮寺中有明嘉靖间碑。海印寺东为广福观,西为海潮寺,再龙华寺。碑云,辅碧峯与海印,今碧峯寺前有地名马公厂,殆卽长安客话所云海印寺,久废为厂者欤?
长元按:嘉靖间海潮寺碑云,海印寺东为广福观,西为海潮寺。则今银锭桥东南沿湖隙地,疑卽海印废址,故有镜光阁以临水。若碧峯寺,在今小石桥胡同,与银锭桥相去约二里,且前后无水,未可以马公厂证长安客话所云也。
明范言镜光阁诗:寻芳偶到慈恩寺,石榻山僧入定时。独上镜光开晚阁,坐看云气动春池。行厨竹里烟初禁,御漏花前日正迟。寂寞东房无好约,青袍白马欲何之?
〇李长沙西涯别业在地安门北,今其遗址无考。
西涯遗址不可问,而响闸、钟鼓楼、慈恩寺、广福观,皆在十二咏中。其地当与月桥相近,盖响闸卽月桥下闸,而钟鼓楼则园中可遥望耳。
长元按:西涯为李文正幼时故居,其诰命碑阴记云:吾祖始居白石桥之旁,后筑入地安门内,移于慈恩寺之东,海子之北。则今鼓楼斜街沿湖一带,当卽是西涯也。惜为市■所掩,人未之考耳。
明李东阳宿海子西涯旧邻诗:匹马缘溪却度桥,荜门疏树影萧萧。东邻旧路原相接,北郭幽期
广化寺在今鸦儿胡同,无碑碣可考。左为海会庵,右为兴善寺,有明崇祯七年奬谕司礼监太监曹化淳诗碑。
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
〇万严寺,元至治中建,今无考。鸭儿胡同有万善寺。
龙华寺在簪儿胡同,明成化三年建,赐额曰龙华,有明碑二。本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敕改曰瑞应寺,有圣祖御书联扁,并吏部侍郎汤右曾碑。是年夏,寺中文官果生并蒂骈颗,青荧光泽,僧持献行在,羣叹为赐额之应。有圣祖御制诗,勒石。
寺门有稻田千顷,南客数过玩之。西有小龙华寺。
明张嘉胤诗:地有龙华胜,心随石榻清。春风一枕到,孤月万松明。花散诸天雨,钟鸣不夜城。抽簪如可得,于此悟无生。
明冯有经诗:湖际先朝寺,幽栖验物情。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菰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
高士奇龙华寺看新竹诗:拂槛清阴细,窥帘緑影深。露香生静夜,风籁发禅心。解箨犹含粉,抽条已满林。渭川千亩意,相对日披襟。
德胜门水次稻田八百亩,以供御用,内官监四十人领之。
心华禅寺在三圣庵西,卽小龙华寺。
十刹海在龙华寺西,东向。明万历中三藏僧徧融建,本朝康熙三十年重修。
十刹海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相比如号舍,佛殿亦分一舍,不更广也。
明释懿修十刹海诗:十刹海非刹,凝然古德风。市居岩壑里,门向水田东。耆宿推三藏,师资事徧融。乞随瓢偃仰,立俨岳衡嵩。法听俱高衲,执巾无侍童。直言等贵贱,醒语破愚蒙。僧不骄恩帑,佛宁藉像工?平平数椽屋,密密六时功。哀悯西山寺,游观额大雄。
清虚观在旧鼓楼大街,有明景泰五年胡濙碑。
玉皇庙在旧鼓楼大街东,明建,有本朝顺治年鼎一,无碑碣可考。
北药王庙在旧鼓楼大街北,明嘉靖中建,有本朝顺治间大学士洪承畴碑二。
双寺在大石桥胡同,东曰嘉慈,西曰广济,明成化间建,万历中修,有碑五。
妙缘观在大石桥北妙缘观胡同,旧有真武庙,明景泰三年扩而新之,赐名妙缘观,成化间修,有碑二,俱胡濙撰。本朝乾隆五年重修,有刑部侍郎张照书碑。又观中有虚靖真君大道碑,碑阴刻冲元亭书养心百字,今存。
明李东阳过真武庙怀朱文鸣故友诗:淼淼苍波白鹭飞,苔痕长满钓渔矶。松阴不改三株树,鹤梦还醒一羽衣。细数邻家遗老尽,久怀同学故人稀。沿流不觉寻诗远,把酒看花事事违。
千佛寺在德胜门东八步口妙缘胡同,明万历九年,孝定皇太后建。本朝雍正十一年重修,赐名拈花
金台坊 九铺
倒钞胡同 点铜厂街 万宁寺 钟楼鼓楼 亭子张街 豆腐陈胡同 法通寺赵府胡同 净土寺胡同 孙家胡同 葡萄园 锅腔胡同 针刘胡同 碾儿胡同
千佛寺胡同 东绦儿胡同 邢家胡同 酒醋局外 腾骧四卫 北城墙
日忠坊 二十二铺
北安门西 廊房旗房 越桥海子桥 真武庙火神庙 银锭桥 打鱼厅斜街 干石桥龙华寺 簪儿胡同 鲁家胡同 稻田清虚仙院 德胜门街 广化寺街
铸钟厂小石桥 妙缘观 司设监外厂 南绦儿胡同 马厂胡同 西绦儿胡同 水关水车 浆绛房(浣衣局) 李广桥 望乡台 豆腐巷 射所 海潮巷
发祥坊 七铺
崇国寺(即隆善寺有僧录司) 堂子胡同 三保老爹胡同 绵花胡同 噶噶胡同 陶兽医胡同 正觉寺胡同 大兴左卫 哱啰仓 罗儿胡同 石虎儿胡同 弘善寺
分司厅 白米寺 刘汉胡同 织染局外 井儿胡同 张皇亲街
安定、德胜关外 共六铺
安定门外 税课司 北郊方泽 四卫勇士营 大教场(五军神枢) 三大营 苜蓿地 德胜门外 税务分司 冰窖小店儿
土城,燕城古蓟门,今止存二土阜,林木苍翠,为京师八景之一,曰蓟门烟树。
侯位胡同
史家楼
南八步口
簪儿胡同
龙华寺,明建,康熙间改名瑞应。西有心华寺。又西旧有三圣庵,其前则十刹海也。俱详寺观。《燕都游览志》:三圣庵后筑观稻亭,北为内官监地,南人于此艺水田,粳粳分塍,夏日桔槔声,不减江南。
四眼井 井一。
鼓楼西斜街
井三。干水桥,井一。迤南干石桥,井一。有果子市。国史安亲王岳乐传:康熙十二年冬,京师有自称三太子朱慈璊者,伪署广德元年,纠众京城内外,举火作乱,擒其党于鼓楼西斜街及灯市口。诘以朱慈璊,云即杨起隆,已遁矣。蒋良骐东华录:奸民杨起隆诈称朱三太子广德元年,纠党谋叛,以白布裹头,红布披身为号,将于京城内外放火举事,潜聚鼓楼西街降将周全斌家。全斌之子公直首于正黄旗汉军都统祖永烈。永烈与正黄旗满洲都统图海,偕吉哈礼及佐领邓尔逊等,率兵围之,生擒其党伪齐肩王焦三、伪护驾指挥朱尚贤、伪阁老张大、伪军师李柱、伪总督陈继志、伪提督史国宾、伪黄门官王镇邦等数百人,磔于市。杨起隆逃去。《瀛洲道古录》:元时翰林院,以金乌珠第为之,欧阳楚公词翰林老屋势深雄,犹是金家兀术宫,是也,《旧闻考》:元翰林国史院屡经迁徙。至顺间赐居北中书省之旧署。《析津志》称院内古木繁阴,蔚然深樾者,是也。其地在凤池坊北,钟楼之西。钟楼又在中心阁西,俱见《析津志》。又云:南省、北省乃金时二税赋宰相之庄,曰南相庄、北相庄。据此则元之北省,后改翰林院者,为金时北相庄。乌珠亦称北相,可互证也。元虞集《道园学古录》:鳌峰者,国史院庭中石名也。伯宁御
大石桥 井一。有双寺,东曰嘉慈,西曰广济,明成化时建。
小石桥南有碧峰寺,详寺观。《万历沈志》:寺在日中坊,有敕建碑。
铸钟厂
井一。碧霞元君庙后 井一。又有真武庙。《春明梦余录》:华严钟厂在德胜门内,旧铸,高二丈余,阔一丈余者,尚有十数,仆地上,皆楷书佛经。案:钟仅存其一,旧悬万寿寺,今移德胜门外觉生寺,俗称大钟寺。曹仁虎觉生寺大钟联句诗自注云:明代是钟,本贮大内,后移汉经厂。万历五年建万寿寺于西直门外,移钟于寺,日俾六僧击之,见野获编及《帝京景物略》。天启中,有言寺在帝里白虎分,不宜鸣钟,遂卧钟于地。见《燕都游览志》。
前、后马家厂
井各一。《长安客话》:海子桥北,旧有海印寺,宣德四年重建,改名慈恩,今废为厂。《旧闻考》:今海潮寺碑云,海印寺东为广福观,西为海潮寺。又龙华寺碑云,辅碧峰与海印,则今之马公厂殆即《长安客话》所云寺废为厂者欤。案:海印寺旧有镜光阁,明人题咏甚多。《宸垣识略》云,海印在广福、海潮之间。今银锭桥东南沿湖隙地,疑即海印废址。故有镜光阁以临水。若碧峰寺在今小石桥胡同,与银锭桥相去约二里,前后无水,未可以马家厂证《长安客话》所云也。
旧鼓楼街
井一。有清虚观,明景泰间建。《万历沈志》:清虚观、广福观,俱敕建,在日中坊。《明一统志》:中心阁在府西,元建,以其适都城中,故名。《析津志》:中心台在中心阁东十五步,其台方幅一亩,以墙缭绕,正面有石碑,刻中心台。又双青杨树大井,关帝庙,北去则昭回坊矣。前有大十字街,转西大都府巡警二院,直西则崇仁倒钞库;西中心阁,阁之西齐政楼也,更鼓谯楼,楼之正北乃钟楼也。明《北平图经志书》:中心台敌楼一十二座,窝铺三百四
一藩隔之,水部戴大圆建。又谓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为积水潭,潭水注桥下,东行转而南为藜光桥。又谓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长安客话》谓,海子桥北旧有海印寺,宣德间重修,改名慈恩寺。《水部备考》谓,澄清闸在鼓楼南海子东岸,万宁桥西。《渌水亭杂志[识]》谓,元时海子岸有万春园,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年于此。宋显夫诗云:"临水亭台似曲江"。《春明梦余录》谓,龙华寺在德胜门东,明成化三年建。《帝京景物略》谓,十刹海在龙华寺前,方五十亩。又谓北城日中坊火德真君庙,元至正建,明万历改增,碧瓦重阁,殿后水亭望北湖,盖积水潭水迤逦东南行,随地异名,今总以后海、前海括之。十刹海,古刹名,明万历时,僧遍融建室三十余间,相比如号舍,佛号亦分一舍。法时帆诗所谓"梵宇俨号舍,而称十刹海"是也。沿海岸水木明瑟,琳宇辉映,历代名贤多于此治别业,最著者米仲诏漫园、湛园、勺园、徐定国太师圃、苗君颖湜园、刘百世镜园。然秋水人家,西泠斜照,当年赐第,转瞬已再易主,或池台已平而湮没不可考者,盖未易一一屈数也。水再南抵北安门宫墙,由东西两压桥流入禁城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呼海子套。《燕都游览志》谓,海子南岸旧有海子桥,亦名月桥,俗呼三座桥,近渐圮。李西涯十二咏中之响闸,《渌水亭杂识》谓即越桥下之响闸,窃意月桥或越桥,即今东西压桥,十刹海之水由此入禁苑。其地北高于南,砌木石束水,悬瀑下落,日夜有声,今北海公园,盖即于西压桥西跨甬道穴海墙辟门,以便游人出入也。《涌幢小品》谓,内海子水绕禁城出巽方,流入玉河桥合外隍入于大通河。《咏归录》谓,海子之名,见于唐季,王熔为镇帅,有海子园。北人凡水之积者辄自为海,宝坻之七里海、昌平之四海是也。然元时运船直至积水潭,王元章诗:"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
第六章 内五区各街市
今为协和修道院。[三]又西曰鸦儿胡同,龙华寺在焉。[四]又西曰甘水桥,有瑞应寺。[五]再西为醇王府。[六]再西为心华寺,为药酒葫芦,今改为孝友胡同。为段家坑,为段家胡同,其北有庙曰十刹海。[七]又北曰糖房胡同,稍西曰丁家街,再西即德胜门大街。[八]
注:
[一] 《宛平王志》:"广福观在鼓楼东[西]烟袋斜街口"。①
[二] 《顺天府志》:"银锭桥,桥以形名。海潮观音寺在南湾,有明赵用贤碑"。《帝京景物略》:"寺旁有英国公新园,今无考。"《燕都游览志》:"银锭桥在三座桥北,城中水际看西
山第一绝胜处。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迫[逼]且障也。"②《西陂类稿·过银锭桥旧居诗》:"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仙境笙簧岁月间[闲];③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
[三] 《骨董琐记》:"德胜门大街大石碑胡同协和修道院,故广化寺也,有明毅宗赐曹化淳御笔草书碑,高丈余,字径五六寸,笔势挺秀,文曰:"明理记实,心领神会,五韵精严,八法清贵。周旋于规矩之中,超越乎万象之外。有以似其人乎?然也,若止于笔,文焉则未,司礼掌印化淳,有作辄佳,特赐。崇祯戊寅八月谷旦"。上有"敬天法祖亲贤爱民之宝"。左右别有二碑,稍小,皆镌所赐御札。陕西碑洞有毅宗赐杨嗣昌出视师碑,草书径四寸许,上有方玺及花押,旁一长
图书,文曰御笔之章。毅宗御书,海内当只存此两碑耳。《池北偶谈》记于京师见毅宗御笔,书王维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笔势飞动,上有"崇祯建极之宝"。又《屈翁山诗外》云,顾云美得毅宗书"松风"二字,因榜所居为松风寝。《石遗室诗话》:苕雪有《忆广化寺》[诗]云:"千金筑馆辟蒿莱,却锁重门未忍开;湖上清光余几许,春来风信又多回。事经变幻忘初意,士失雕镌定不才;此局废兴争属目,宁论吾彼寸心灰"。张广雅管学部时,于广化寺设编译局,仁先苕雪诸人与焉。"
[四] 《顺天府志》:"鸭儿胡同,鸭或作鸦。有广化寺、万善寺、海会庵、兴善寺。"《[日下]旧闻考》:"广善[化]寺在鸭儿胡同,④无碑碣可考。左为海会庵,右为兴善寺,寺内有崇祯七年[奖谕司礼监]太监曹化淳诗碑。⑤又有万善寺,亦在鸭儿胡同。" [五] 《顺天府志》:"龙华寺,明建,康熙间改名瑞应。西有心华寺,又西旧有三圣庵,其前则十刹海也。又瑞应寺旧名龙华,明成化三年锦衣卫指挥佥事万贵自创,寺成,疏请寺额于朝,宪宗赐额曰"龙华寺"。万历五年重修,有明碑二:一僧道深撰;一万历重修碑,金陵朱一[之]蕃撰。⑥康熙五十二年奉敕改名瑞应寺。石刻圣祖《御制文光果诗》。又有吏部侍郎汤右曾撰碑。碑云:"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为皇帝六十万寿圣节,而瑞应寺者则左都御史揆公祝厘之所也。寺为龙华寺旧址,公拓而新之,逾年讫工,以其事闻。天子乃锡之嘉名,亲洒宸翰,蛟龙岌缠,炳在榜额。又书唐人七字诗,俾张殿柱。以四月七日于苑西禁庐宣赐。公再拜捧持而归,左右莫不动色。右曾时侍直,亲睹之也。夏五月闰[间],⑦广廷植木,文光果实忽骈蒂骈颗,青荧光泽,寺僧因驿骑寄公。时公方扈从塞垣,右曾亦至行在,相顾惊叹,以为上甫赐额,瑞即应之,因
为公赐诗。明日,上命中使取进,俯同原韵,御制一章,传为盛事。"其寺西有小龙华寺,盖别于兹寺也。又有三圣庵,在寺西路南,北临稻田。《春明梦余录》:"稻田千亩,不减江南"。《燕都游览志》:"三圣庵后筑观稻亭,北为内官监地,南人于此艺水田,稉秔分塍,夏日桔槔声不减江南。""按:今瑞应寺之西有龙华寺,即小龙华寺也。
[六] 《啸亭续录》:"成亲王府在净业湖北,系明珠宅。"《顺天府志》:"王讳永瑆,高宗十一子,嘉庆初任军机大臣,谥曰哲。府中有恩波亭,以恩赐分[引]玉河水入宅也。⑧今为橚贝子府。"《啸亭续录》云:"成亲王府在净业湖北,明珠旧居也。庆亲王府在三转桥,和坤旧居也。按:明珠孙成安,家世富厚,以迕和珅籍没其产,珍物重器有大内所无者。成邸之封,恰在此时,或即因赐以之,然净业北畔实无余地可供卜筑。边袖石《十刹海诗》:平泉花木翠回环,相国楼台占此间。又云:鸡头池涸谁能记,渌水亭荒不可寻。《天咫偶闻》谓即今醇邸。今成邸在西直门内半壁街,乃光绪初改赐者。和珅宅曾割其半以居丰伸殷德及和孝公主。丰早卒于道光初,门户式微已甚,咸丰时,并庆邸改赐恭王。和珅花园名十笏者,赐成邸,在海淀,未久即废。道光初仅余花神庙、绿野亭,山阳潘德舆四农为赋《水调歌头》所谓一径田山合,上相旧园亭。及绿野一弹指,宾客久飘零。坏墙下是绮阁,是云屏者是也。"按:光绪十四年,以贝子毓橚府第赏给醇亲王,而以西直门半壁街之房赏给毓橚。醇王府在瑞应寺之西,面临十刹海,当即成亲王故府。民国十三年,宣统出宫后,先止于是,嗣乃移居天津。
[七] 《宛平王志》:"十刹海庵在稻地西。"《[日下]旧闻考》:"十刹海庵,顺治六年僧编[遍]融创修,编[遍]融即《帝京景物略》云万历中三藏师也。⑨康熙三十一年重修"。《阅
② 不似净业湖之迫且障也 《日下旧闻考》卷五四引《燕都游览志》"迫"作"逼"。
③ 仙境笙簧岁月间 《京师坊巷志稿》卷上引《西陂类稿》:云"仙境笙簧岁月闲"。据改。
④ 广善寺在鸭儿胡同 《日下旧闻考》卷五四按语云:"广化寺在今鸭儿胡同"。据改。
⑤ 寺内有崇祯七年太监曹化淳诗碑 《日下旧闻考》卷五四按语云:"有崇祯七年奖谕司礼监太监曹化淳诗碑"。
⑥ 朱一蕃 "一"当作"之"。据《日下旧闻考》卷五四"按语"改。
⑦ 夏五月闰 《日下旧闻考》卷五四引汤右曾《瑞应寺碑略》云"夏五月间"。据改。
⑧ 以恩赐分玉河水入宅也 《顺天府志》卷一三云:"以恩赐引玉河水入宅也"。据改。
⑨ 顺治六年僧编融创修,编融即《帝京景物略》云万历中三藏师也 《日下旧闻考》按语云:"《帝京景物略》云,明万历中建,本朝顺治六年修。碑云乃僧遍融所创,即所称三藏者也"。据改。
⑩ 有明嘉靖九年重修碑,嘉禾唐文宪撰碑 《日下旧闻考》卷五四引《渌水亭杂识》云:"佑圣寺在龙华寺之后,有嘉禾张文宪碑,称寺系唐咸通年建,嘉靖三十九年重修"。据改。
自西不压桥而北,十刹前海以西,曰箭杆胡同,今改为千竿胡同。曰南药王庙,曰贤良祠夹道,曰东钱串、西钱串,曰龙头井,曰羊角灯胡同。又西曰东官房、中官房,今改为福寿里,西官房今改为五福里。曰贵人关,《顺天府志》作鬼门关,今改为旌勇祠。曰厂桥。又西曰前铁匠胡同、后铁匠胡同,曰枪厂大坑,曰褒忠祠,今已废。曰仓夹道。自贵人关而北曰兴化寺街,[一]曰扁担胡同。又北曰定府大街,今改为定阜大街,[二]涛贝勒府在东,今已售为孔德学校,庆王府在西。又北曰松树街,
[二] 《长安客话》:"海子桥北,旧有海印寺,宣德四年重建,改名慈恩,今废为厂。"《[日下]旧闻考》:"今海潮寺碑云,海印寺东为广福观,西为海潮寺。又龙华寺碑云,辅碧峰与海印,则今之马公厂,殆即《长安客话》所云寺废为厂者欤。"《顺天府志》:"案:海印寺旧有镜光阁,明人题咏甚夥。《宸垣识略》云海印在广福、海潮之间。①今银锭桥东南沿湖隙地,疑即海印废址,故有镜光阁以临水。若碧峰寺,在今小石桥胡同,与银锭桥相去约二里,[且]前后无水,未可以马家[公]厂证《长安客话》所云也。"②按:王书衡式通先生寓后马厂。 [三] 《顺天府志》:"大石桥有双寺,东曰嘉慈,西曰广济,明成化时建,万历中修,有碑五。"按:大石桥北有小胡同,名双寺胡同。
[四] 《顺天府志》:"小石桥南有碧峰寺。"《万历沈志》:"寺在日中坊,有敕建碑。"案:碧峰寺今或讹作壁峰寺。
[五] 《顺天府志》:"拈花寺,明为护国报恩千佛寺,孝定太后建也。在德胜门北八步口。"《[日下]旧闻考》:"万历九年,明司礼[监]太监冯保承太后命特建,内有诸天阿罗汉铜像。有明碑二:一长沙杨守鲁撰,一安阳乔应春撰,俱番禺[镇阳]林潮书。③雍正十一年敕修,赐名拈花寺。为玉琳琇禅[国]师修,④有御制碑文。"《[日下]旧闻考》:"妙缘观旧为真武庙,明景泰三年扩而新之,赐名妙缘[观]。⑤成化十年修,碑二,俱胡■撰。又乾隆五年重修(碑),刑部尚书[侍郎]张照书[碑]。⑥又观中有虚靖真君大道碑,碑阴则[刻]沖元亭书养心百字,[今存]。⑦又寺之南一里有小千佛寺,即吉祥寺。有纪事碑二,一嘉靖丙申顺天府学生马经撰,略云:吉祥寺即元之千佛寺也,在都城坎地金台坊,旧有石刻云元贞丙申建,至宣德癸丑,凡百三十
闲自惜,不是为逃禅。《念庵诗集》
前题〔六八〕钟 惺
如此匆匆际,禅栖肯再来?曾无三日隔,又见数花开。童负桃笙至,僧笼菜甲回。出门拚一宿,无复候人催。《隐秀轩集》
鎭水观音庵在德胜门西城垣下,西山诸水,从此引入。姚少师建。公 鼐
浄域青莲会,明湖玉镜游。水原分太液,客至自瀛洲。顿起濠梁想,疑来洞壑幽。弄珠乘月去,晚吹觉新秋。《问次斋稿》
龙华寺在德胜门东。寺门稻田千顷,南客思乡者,数过之。张佳胤
地有龙华胜,心随石榻清。春风一枕到,孤月万松明。花散诸天雨,钟鸣不夜城。抽簪
卷四八六一
崇真宫西梨花……………………………………………………………马祖常八五八
显灵宫…………………………………………………………………何景明八五八
十方禅院二首……………………………………………………………马之骏八五九
慈恩寺…………………………………………………………………何景明八五九
九日同诸公登海印寺镜光阁…………………………………………胡侍八六〇
登镜光阁………………………………………………………………袁襄八六〇
净业寺看莲……………………………………………………………刘效祖八六〇
前 题…………………………………………………………………钟惺八六一
镇水观音庵……………………………………………………………公鼐八六一
龙华寺…………………………………………………………………张佳胤八六一
前题…………………………………………………………………刘应秋八六二
前题…………………………………………………………………冯有经八六二
莲花庵…………………………………………………………………吴惟英八六二
法藏寺…………………………………………………………………郭正域八六三
万寿寺……………………………………………………………葛逻禄乃贤八六三
卷四八一五
帝京景物略
卷之一 城北内外
太学石鼓 文丞相祠 水关 定国公园 金刚寺 英国公新园 三圣庵 崇国寺 古墨斋
龙华寺 十刹海 千佛寺 火神庙 英国公家园 大隆福寺 以上城内 满井
卷之二 城东内外
于少保祠 史部滕花 泡子河 观象台 成国公园 冉驸马园 灯市 曲水园 东狱园 春场 三忠祠 塊文通坟 徐中山将台 黄金台
卷之二 城南内外
关王朝 药王朝 明因寺 李皇亲新园
罕山 石景山
卷之七 西山下
西堤 功德寺 玉泉山 瓮山 戒坛 潭柘寺 雀儿庵 仰山 滴水岩 百花陀
卷之八 畿辅名迹
狄梁公祠 刘司户祠 九龙池 𡵺𡵺崖 银山 驻跸山 上方山 云水洞 石经山 红螺崄 贾岛墓
楼桑村 督亢陂 郦亭 张华宅 彭小仙墓 燃灯佛塔 李卓吾墓 盘山 千像寺 汤泉 延祥观柏
沙岩寺塔 种玉田 红螺山帝京景物略
卷之一
城北内外
太学石鼓 文丞相祠 水关 定国公园 金刚寺 英国公新园 三圣庵 崇国寺 古墨斋
龙华寺
帝京景物略
卷之一
城北内外
太学石鼓 文丞相祠 水关 定国公园 金刚寺 英国公新园 三圣庵 崇国寺 古墨斋
龙华寺
接其轨。秀劲首推云麾碑,当年落笔风雨随。何人击断成柱础,神物终为造化私。岁岁委置荆蓁里,瓦砾冰霜竟谁视。数字模糊苔藓封,双螭断缺斤斧毁。吾党好古有李侯,忽焉搜致如琳璆。一朝置向高斋壁,拂拭光芒动斗牛。李侯邀我把酒看,白日高堂气自寒。人生屈伸亦犹此,屈于不知伸知已。
亳州朱宗吉《云麾将军断碑歌》:〇有唐行押谁第一,北海书坛标赤帜。当时一纸论千金,况复流传久散逸。娑罗岳麓俱称奇,神逸更数云麾碑。一时绢素蛟龙走,千载碑阴魍魉悲。异物从来人鬼怒,亦有人鬼为之主。九渊尚获隋侯珠,双龙乍出丰城土。四壁琴堂森古光,呼相观者如堵墙。新亭丹雘勒文字,绝胜沉埋道路傍。此碑遇合有时哉,一朝脱去千年苔。李公摩挲李公字,复何人斯置斯地。
龙华寺
成化三年,锦衣卫指挥佥事万贵,自创寺成,疏请寺额于朝,宪宗赐额曰龙华寺,部覆报可。成化八年,沙门道深碑记焉;万历某年,修撰朱之蕃碑又记焉。寺小构,像亦备威仪尔。其缘起奇,其所致天下古德又奇。万历之初中,遍融大师自蜀,达观大师自吴,憨山大师自金陵,月川大师自五台,云栖大师自武林,锡先后止焉。寺之规,必择方外贤者主方丈事。佛二六时之香灯,僧日中之
粥饭,晨昏之钟鼓,二时之课诵,皆修洁,不间不爽也。寺门稻田千亩,南客秋思其乡者,数来过,闻稻香。
铜梁张佳胤《宿龙华寺》:〇尘未满燕京,龙华境界清。三春风一枕,孤月梵千声。花密时时雨,钟疏夜夜更。抽簪如可得,白发了平生。
东阿于慎行《夏日同张洪阳憩龙华寺》:〇同过湖上寺,伏日坐清凉。水影交宫阙,松声和讲堂。雨归莲叶静,风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于于午梦长。
《秋日龙华寺小坐》:〇苑西桥北古祇林,满院松槐昼郁森。山色平连三殿影,湖光曲抱半城阴。垂垂望处先秋稻,急急风中入暮砧。宴坐不知清昼永,一函经过伴高吟。
慈溪冯有经《龙华寺》:〇湖际先朝寺,幽栖省物情。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菰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
吉水刘应秋《避暑龙华寺》:〇无地堪逃暑,清斋试掩扉。庭空双鸟过,日落一僧归。偶病药为茗,加餐蕨正肥。浮名今老大,久矣叹尘鞿。〇独有幽栖处,片云方昼阴。青山娱病望,虚竹动秋吟。五柳饥惭色,百桑远澹心。我兼鱼共鸟,谁别是浮沉。
孟津王铎《龙华寺》:〇乘霁经萧寺,年光马上过。斅僧逃绂冕,报国忏诗歌。志远嫌家累,闲来觉事多。人天俱分内,久此欲如何。
京山王应翼《龙华寺》:〇湖波远远湿朝暾,细写秋光上寺门。花木欲深香色聚,稻苗全覆绿云屯。
壁残瓢笠逃尘劫,殿古灯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将迎半日竟无言。
渭南南师仲《龙华寺》:〇国初风物寺初年,创置无端声闻天。仰见君臣真率意,远来尊宿苦辛禅。一湖浪白风生柳,千亩云黄香过莲。著我晨昏钟鼓内,经年客梦澹于烟。
应天释钦义《晓发德胜桥,过龙华寺》:〇鸡鸣戒晨色,密林行未杲。城雾分岚烟,花露坠渠潦。登登德胜桥,已瞰龙华道。萦河闻迅流,远坂步香稻。𬞟蘩丛幽深,菰蒲濯清浩。杖履落桐花,襟裾动芳草。西山亲入眼,朝云含将抱。观物知迁化,郁郁悲徒老。
桐城方拱乾《过龙华寺》:〇旷眼才新到碧漪,弥烟笼阙互争奇。水于北地品为贵,春到南人梦易知。僧语淡浓都是偈,柳情宛转欲成丝。闲游顿尔羁怀豁,久住宁忘再到期。
《龙华寺前雨望》:〇烟市藂青馀古寺,稻塍流水半荷花。送来雨脚层层过,望去峰头的的斜。短磬忽惊依树鸟,孤罾罩住酒人家。桑麻久负南中约,此夜怀新梦亦赊。
十刹海
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其供佛,不以金像广博,丹碧宇嶒嶒也;以课诵礼拜号称,以钟磬无远声,香灯无远烟光,必肃必忱,警人见闻,发人佛心。其供僧,不以精凿致恭,竹木致幽,童侍致容也;以单无偃僧,院无喧众,休恣不过伏腊,参静不过板,粥饭不过中。其洁除于龙华寺之前,
(二十二)瑞应寺
瑞应寺明为龙华寺。《帝京景物略》称寺前福田千顷。碑记称寺建于元代,明万历时万贵妃重修。规模甚宏壮,但今寺仅三楹,逼仄湫隘,甚不类。《沌谷笔谈》谓明之龙华,在今摄政王府后,康熙时改名瑞应,移今地。寺内无碑志,仅有钟一,铸自康熙五十八年,盖在瑞应改名之后也。(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 瑞应寺
王应翼《龙华寺》诗:
湖波远远湿朝暾,细写秋光上寺门。花木欲深香色聚,稻田全覆緑云屯。璧残瓢笠逃尘劫,殿古灯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将迎半日竟无言。
于慎行《夏日同张洪阳憩龙华》诗:
同过湖上寺,伏日喜清凉。水影交宫阙,松声和讲堂。雨归莲叶静,风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于于午梦长。
冯有经《龙华寺》诗:
湖际先朝寺,幽栖验物情。声声松下静,鸟语竹问清。菇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
张嘉胤诗:
地有龙华胜,心随石榻清。春风一枕到,孤月万松明。花散诸天雨,钟鸣不夜城。抽簪如何得,于此悟无生。
(二十三)响闸
即月桥下闸,今名澄清闸。
施闰章《集响闸》诗:
片月域头送夕阳,池边楼馆受风凉。潺潺流水管弦急,袅袅浮云荇藻香。近浦雕阑容系马,入筵雪驓旋烹鲂。登临莫引江湖兴,杨柳河桥似故乡。
(二十四)宝禅寺
寺为普庆寺旧址,元至大元年建立,为裕圣太后祈福及安御容之所。四年,赐金千两、银五千两、抄万锭、绸缎锦帛万端、田八万亩、邸金四百面。皇庆二年夏,益田百七十顷。元末毁坏。明成化重修,改赐名宝禅寺。今又渐颓,仅存虚名矣。
(二十五)妙应寺
寺为辽白塔寺旧址,今俗仍呼白塔寺,从其朔也。寺在阜城门大街以北,辽初创此塔藏佛舍利。内贮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无塔净光陀罗尼经》五部。元至元八年,世祖发视,香水盈满,色如玉浆,舍利坚圆,灿若金粟,前二龙王跪而守护。瓶底护一铜手,上铸通宝。帝愈加崇重,即迎舍利,崇饰斯塔。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曼,身络珠网,制作之巧,古今罕有。十六年,即其地建万安寺。明天顺间,始改名妙应寺。康熙二十七年,修寺与塔,赐全藏经。《宛平志》云凡塔率下丰上鋭,层层笋拔。白塔独否,其足则鋭,其肩则丰,如胆之倒垂。然肩以上,长项矗空,节节而起。顶覆铜盘,盘上又一小铜塔。塔体通白,故名白塔,得其真矣。(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 妙应寺白塔
流而荡,立之范防,是毗尼藏。不肆而拘,曷既厥能,非说所说,演最上乘。历年二千,旁行是宣,不显而晦,其义则玄。维此圣谛,如海无际,不有先觉,孰觉一世。皇元聿兴,爰有异人,食避有知,其性已仁。高道厚德,莅此讲席,人以允迪,而塞而辟。复营戒坛,为羯摩首,如大将担,众愒然受。仰承列圣,被之继光,感为建宫,厚不可量。生灭已传,诸大弟子,正法不坏,利及生齿。帝念不忘,饬臣孟頫,著铭于石,以告万古。皇庆元年三月吉日建。”
兴福头陀院碑
元袁桷撰。文略云:“兴福院在都城保大坊。其主僧尼舍尘,刻意问道,日惟一食。至元中,今平章政事王公毅、枢密副使吴公珪、福建宣慰使李公果见而异之,始买今院地。至大德某年,平章政事贾公某,与其夫人林氏,引见于皇后,下教出财帛,建其殿曰慈尊,俾开府知院月鲁公,奏其事于皇帝、皇太后,咸曰‘可’。延祐五年院告成。”云。
大承天护圣寺碑
元虞集撰。文略云:“天历三年四月,上幸近郊,观于玉泉之阳。谓侍臣曰:‘固祇园之地也。’秋八月,立隆祥总管府以领之,建寺。题曰‘大承天护生寺’。明年改元,至顺十年,始命大匠治木。二年四月,始作土功。三年,寺大成。敕命臣祖常、臣集、臣洪法、臣惠印制文刻诸碑。”
潭柘寺碑
《帝京景物略》云:“潭柘寺有元碑二,至正某年,危素记。”
大普庆寺碑铭
《蓟丘杂抄》云:“宝禅寺在崇国寺之街西,即元大承华普庆寺也。成化庚寅,供用库内官麻俊治宅,掘土得赵承旨碑,始知为寺基。乃复建佛殿山门。闻于朝,改赐额曰‘宝禅寺’。承旨旧碑废不复存。”
达摩祖师像
元李言恭书。在南横街口外圣安寺。
清康熙帝《旃檀佛像记》
(上略)。按元翰林学士程钜夫《旃檀佛像记》,佛道成,思报母恩,遂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欲见无由,乃刻旃檀为像。自忉利复下人间,见所刻像,摩顶受记曰:“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自是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馀年,龟兹六十八年,凉州一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京一百七十六年,北至燕京,供圣安寺十二年。又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五十四年,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复还圣安寺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迎供万寿山仁智殿二十六年,乙丑还大圣寿万安寺后殿。又按,明万历间,释绍幹《瑞像来仪记》明记自万安寺迁庆寿寺,嘉靖十七年,寺焚,迁鹫峰寺一百二十八年。康熙四年,创建宏仁寺,自鹫峰寺迎供,至今又五十七矣。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当周穆王十二年辛卯,至康熙四年辛丑,凡二千七百一十馀年。昭昭瑞像,肇自西方,流传中土,光明营洁,今古常存。考历代之往迹,昭新创之宏规。勒诸贞珉,以记盛事云。
瑞应寺碑
汤右曾撰,文内略言寺旧为龙华寺,圣祖甫赐名。院内文光果实并蒂,传为盛事云云。
雍和宫碑
乾隆帝御制。文云:“皇考世宗宪皇帝,肇封于雍邸,在京师艮维,与太学左右相望。迨绍缵大统,正位宸极,爰命旧第曰“雍和宫”。设官置守,甍宇垩饰,无增于昔,示弗忘也。越岁乙卯,弗予昊天,龙驭上宾,攀髯莫逮。维时丧仪具展,礼当奉移,念斯地为皇考藩潜所御,攸跻攸宁几三十年,神爽凭依。倘眷顾是,乃即殿宇而饬新之,以奉梓宫,易覆黄瓦,式廓门屏,棂星绰楔,规制略备。洎山陵礼成于此,敬安神御,岁时展礼,至于今十稔。予小子绍庭陟降之忱,朝夕罔释,深维龙池,肇迹之区。既非我子孙析珪列邸者,所当亵处。若旷而置之日久,萧寞更不足以宏衍,庆泽垂焘于无疆。曩我皇考,孝敬昭事,我皇祖凡临御燕,处之适且久者,多尊为佛地。曰福佑寺,则冲龄育德之所也;曰恩佑寺,则鼎成陟方之次也。永怀成宪,厥有旧章,而稽之往古修真,本唐高龙跃之宫,慈庆乃渭水庆善之宅,宋则祥符锡庆,祠号景灵。咸因在潜之居,实曰神明之隩,先后一揆,今昔同符。是用写境,祇林庄严法相,香幢宝网,夕呗晨钟,选高行梵僧居焉,以示蠲明至洁也,以昭崇奉至严也,以介福厘至厚也。我皇考向究宗乘,证涅盘三昧,成无上正觉,施洽万有,泽流尘劫,帝释能仁,现真实相,群生托命,于是焉在,其特表范,晬容为章,净域已哉。予小子瞻仰之馀,间一留止,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