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朝之礼,元日长至次日万寿圣节皆豫月由部疏请御殿受贺。得旨,先期戒百执事。至日五鼓,銮仪使率官校至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乐部率和声署陈乐悬,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入殿内陈左楹表案,内阁中书奉笔砚陈右楹案上,皆退。质明,鸿胪官引王公暨一二品官入右翼门,引三品以下官入左右掖门,东班由昭德门,西班由贞度门,外国使臣从西班,咸入就位立。礼部堂官二人诣乾清门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领侍卫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执枪,侍卫十人,佩刀侍卫十人,立于乾清门外。礼部堂官二人立于乾清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立于太和殿后阶下祗竢。导引皇帝乘舆出乾清门,后扈内大臣二人及御前乾清门侍卫从。礼部堂官二人恭导由保和殿御中和殿座,侍班导从官于殿前行三跪九叩礼,不赞。礼毕,侍班官趋出,各就班位立。驾兴,礼部堂官二人暨十大臣前导后扈如初。中和韶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升宝座,导从官各就位立,乐止。銮仪卫官进至中阶之右,三传鸣鞭,阶下三鸣鞭。退,复位。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班齐,赞进,众进,赞跪,众跪。赞宣表,宣表官入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出,大学士二人同至殿檐下。宣表官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暂止,宣表官宣讫,奉表还于案,复位立,乐作。鸣赞官赞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次引外国使臣就拜位,乐作,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二
国朝宫室
太和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金扉琐窗各三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中和殿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每岁耕耤,则于殿内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殿内皇上御题额曰允执厥中。联云: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中和殿之后为保和殿,九间,前陛各三出,与太和殿丹陛相属。殿后陛三成三出,北向。殿左右各一门,左曰后左,右曰后右,皆三间,南向,前后出陛。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每岁除夕,皇帝御保和殿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
惜屡迁。绨几散瑶帙,阿阁扬炉烟。澄怀求至理,孔壁存遗编。公旦训无逸,则古多所宣。言念小民依,田功稼穑先。天命良匪易,敬德省厥愆。法戒备近王,炯炯斧扆前。寤寐希古人,千禩精意传。端居不遑暇,三复期勉■。
懋勤殿南为批本处。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批本处恭悬圣祖御书额曰慎几微。凡内阁拟票本章俱经本处进呈御览,然后票写清文交阁。
批本处又南西出者为月华门,门之南为内奏事房。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每日内外臣工所进奏章,由外奏事诸臣接入,于此交内奏事进呈。得旨后仍由此交出。
奏事房转南向北者为南书房。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南书房为内廷词臣直庐。
南书房之东为宫殿监等办事处。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宫殿监等办事处恭悬圣祖御书额曰敬事房。
昭仁殿之左东出者为龙光门,弘德殿之右西出者为凤彩门,乾清宫后为交泰殿。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交泰殿渗金圆顶,制如中和殿。殿内恭悬圣祖御书额曰无为。皇上御书
挖黄土用,却命军搬焦土填上,用黄土盖三尺,岂不两便?黄曰善。公曰:午门以里台基坏石移出长安两门甚远,今厚载门修砌剥岸,若命军搬出右顺门,由启明门前下北甚近,就以此石作剥岸填堵,不须减工部估料,但省军士劳力亦可。黄又曰善。公曰:旧例,火焦本军搬送琉璃、黑窑二厂,往回四十里,今焦木皆长大,不惟皇城诸门难出,外面房稠路狭,难行难转。况今灾变,各门内臣小房非毁卽拆坏,必须修盖,方可容身。莫若将焦木移出左右顺门外,东西宝善、思善二门前后,并启明、长庚两长街,听各内臣劈取焦皮作炭,木心可用者顺便取去,各修私房,以皇城内物修皇城内房,不出皇城四门,亦省财力。黄又曰:善。郑端简年谱
原己未十月十日,三殿兴工,庚申四月二日上梁。古和稿
原四十一年九月,三殿成,改奉天殿曰皇极,华盖殿为中极,谨身殿为建极。文楼曰文昭阁,武楼曰武成阁。左顺门曰会极,右顺门曰归极,奉天门曰皇极,东角门曰弘政,西角门曰宣治。诏曰:人君建中建极,乃叙畴锡福之基;臣民会极,实钦若从乂之道。特崇表正,用迪训行。明世宗实录
〔臣等谨按〕明之华盖殿即中极,今建为中和殿,谨身殿即建极殿,今建为保和殿。
原三殿规制,自宣德间再建后,诸将作皆莫省其旧。而匠官徐杲能以意料量,比落成,
旦、冬至、圣寿则御焉。先一日,尚宝司设宝案于座之东,鸿胪寺设表案于殿东中门外,主客司设外藩贡方物案于丹陛左右,钦天监设定时鼓于文楼上,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东西,设大乐于皇极门内东西,俱北向。至期,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丹墀东西,设羽扇于殿内东西,陈车辂步辇于皇极门丹墀中道,北向。金吾等卫列甲士军仗于皇极门外、午门外丹墀东西,旗手卫设金鼓于午门、皇极门外,御马监设仗马,锦衣卫设驯象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钦天监设报时位于丹陛之东。鼓初严,百官朝服班午门外。鼓次严,百官次第由左右掖门入,诣丹墀序立,鸣鞭卷帘。鼓三严,导驾官前导,尚宝司捧宝前行,乐作,奏飞龙引之曲,上衮冕升座。外赞排班,班齐鞠躬。大乐作,奏风云会之曲,再奏庆皇都之乐,三奏喜升平之乐。赞搢笏鞠躬舞蹈,赞跪唱山呼,赞出笏,俯伏四拜兴。礼毕鸣鞭,奏贺圣明之乐,驾兴,尚宝司捧宝、导驾官前导至中和殿,驾还宫。春明梦余录
原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曰奉天殿,门名亦如之。其后文皇营北京,遂仍其名。毁于火,世宗更其名曰皇极,而华盖殿则曰中极,谨身殿曰建极,盖取洪范之义。议者以为洪范更有六极,字样相同,意义不美。然上方亲定礼乐,薄视百王,少忤即获罪,无救正者。至隆庆初元,御史张槚请改仍太祖旧号。时高仪为大宗伯,以为皇考所定,且遗
风之诗。春明梦余录
〔朱彝尊原按〕耤田耕罢,燕及群臣,教坊承应作黄童白叟鼓腹讴歌为佯醉状。弘治初元耕耤,教坊以杂剧承应,左都御史马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黩乱宸听?即斥去之。思陵命改歌豳风,信卓见也。
增岁仲春吉亥,皇帝躬耕于帝耤,豫期由部奏请,命王三人、卿九人从耕。鸿胪寺豫于帝耤两旁东西各设从耕位,立表以识。前期一日,皇帝御中和殿,阅祭先农祝版,礼毕,阅耕具毕,乘舆还宫。至日,皇帝礼服诣先农坛,致祭毕,御具服殿更龙袍,从耕暨侍班各官更采服以竢。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具服殿御制额曰劭农劝稼。联曰:千亩肇农祥,寅清将事;三推勤御耦,亥吉祈年。皆皇上御书。
〔又按〕旧制,上耕耤,所司预设采棚于耤田上。乾隆二十三年奉上谕:吉亥耤亩,所重劭农,黛耜青箱,畚镈蓑笠,咸寓知民疾苦之意。而设棚悬采,以芘风雨,义无取焉。吾民凉雨犁而赤日耘,虽袯襫之尚艰,岂炎湿之能避?且片时用而过期彻,所费不啻数百金,是中人数十家之产也。其饬除之。遂为定例。
增帝耤正中陈躬耕黄耒,驾以黄犊。户部尚书一人立于右,东面;顺天府尹奉鞭立于
本,年年盛典修。春郊方淡荡,穑事敢迟留?野老披蓑笠,青坛觐冕旒。颁恩劳终亩,旨酒美思柔。彩棚周沃壤,葱犗服青犁。京兆种方布,皇州草未萋。九三分位次,黍稷按东西。酿雨云容好,应沾觅起泥。祥风扇盎融,金翼影方中。阊阖千门启,逶迤一路通。心因绳武恪,礼以重农隆。蚕馆初诹吉,勤民此意同。是年初命皇后举亲蚕礼。
增乾隆十一年御制三月二十一日耕耤十二韵 良辰惟吉亥,农礼事亲耕。岁举遵先典,晨开出禁城。和铃鸣哕哕,葆羽曜晶晶。至止方坛近,趋跄列陛平。佑神依古制,嘉乐协元声。夙辨粢粱种,豫日中和殿视谷种犁鞭。言观耒耜呈。禾词三十六,田父陌阡行。湿湿服葱犗,
齐齐覆彩棚。三推勤已谕,加一训尤明。加一之礼,盖自我皇考始行之。甸者青箱播,畴人玉漏倾。不宁倡穑事,端以奉齐盛。安得如膏润,宽予望岁情?
增乾隆二十年御制耕耤词三首 洪縻在手御犁扶,京兆司农执事趋。讵止游场循典礼?要知农重祝农庑。雨沾春鳸命耕时,千亩祥风飐彩旗。岁岁躬亲不遑逸,劭农家法式勤思。栏辉白玉望耕台,帝耤今年礼倍该。望耕台旧以木为之,今改建石台。恰值青郊一犁足,惠风合拂晓云开。
增乾隆二十三年御制耕耤礼成述事 两岁躬耕稽省春,劭农宁敢重逡巡?青箱黛耜陈依旧,彩缀华棚罢以新。向时耤田之上设棚悬彩以蔽风雨,今岁二月始勅所司除之。已慰润泉启蚓户,更希继泽见鱼鳞。禾词
增乾隆二十年正月御制诣斋宫诗 太和祝帛例虔瞻,别祭皆于中和殿视祝版,惟圜丘祈谷,例于太和殿视之。诣次斋居致敬严。翠辇平临黄道直,皇州春色富闾阎。葩瑵金根迤逦排,叩坛阅豆典仪皆。西墉一室明窗静,斋宫在坛之西。今昔年光入缅怀。
增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御制诣斋宫作 轻舆斋宿出都城,更拟明晨步祷行。时望雨甚殷,将以翌晨自斋宫步行诣坛展礼。不敢依常排法驾,祈恩减彻竭予诚。常雩举十六年过,雩祭之礼以乾隆癸亥勅议举行,阅今已十六年矣。每致徂宫叹若何。历岁诗屏一周读,沾膏逢少旱逢多。端居静觉漏声稀,几务虽疏更勅几。食变坐迁子所慎,恒旸愆雨我知非。
增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御制诣斋宫二首 萋芊绿草润天街,五辂仪锽迤逦排。不敢矫情为彻减,向年常雩,或值望雨,率屏仪卫,轻舆诣斋宫。次日致祭,步行由斋宫诣坛者有之。今春屡沾膏泽,入夏细雨恒霏,不至待泽孔亟,故照常行礼。中心仍愿雨尤佳。瓣香肃谒皇穹宇,旋步三成敬视坛。退即斋宫滋惕息,历年寅畏壁诗看。
增乾隆三十四年四月御制诣斋宫叠己卯旧作韵 预日来斋因出城,年年抱蜀敬躬行。雨
旸愿彼四时顺,乾惕摅斯一念诚。壁诗重读十年过,昔日今时较若何。己卯自春入夏缺雨,常雩时望泽甚殷,曾于诣斋宫诗述意。今年春膏优渥,为北方所罕觏。麦秋可冀丰收,黍田亦正当勃发。读壁间己卯旧作,慰以为惧。春泽似兹真罕遇,惧心深比慰心多。谒坛正值雨霏稀,再霈颙颙望庶几。幸尽美期幸尽善,不知足自不知非。
增乾隆三十六年正月御制诣斋宫作 葩瑵旃旌玉辇行,农占恰值谷朝晴。却因冬雪非优
其事,以昭敬慎之至意。详见太常寺条下。
增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雍正四年设,在景山西门路北,房四十有六楹。以都察院满监察御史二员稽核其事。内务府册
增掌内管领关防署在西华门外路南,廨舍共二十有一楹,所属凡八。同上
增官三仓在西华门外北围城,连房百有十八楹。同上
增饽饽房在西安门旋磨台旧址路北,房四十四楹。同上
增车库在紫禁城内西筩子河西,连房十一楹,贮车辆帏鞍等物;神武门外迤东连房七十有九楹,收贮车辆。同上
增酒醋房,顺治十年设,在神武门内路西,连房二十有三楹,又别房十有四楹。同上
增铜器库,康熙三十四年设,在中和殿西第二连房凡五楹。同上
增家伙仓在西华门外北城下,连房二十有五楹。同上
增冰窖四座,在隆宗门外甬路西边。同上
增恩丰仓贮内监人等所食米石,在东华门外北围房,内廒十有二,官舍十。同上
〔臣等谨按〕太监食米,旧制随内府兵役由京仓关支。乾隆二十八年,上以外仓关领,
既恐内监人等滋生事端,且就近支放,尤为便易,故建立是仓,于制防之中寓体恤
四十八年,复增白虎殿后房百楹。所属玻璃厂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之西,共房三十有六楹。同上
〔臣等谨按〕旧制,养心殿有造办处,雍正年间始移今处,遂为定制云。
增织染局管局大臣及兼摄局务之司官,均奏请简用,无定员。司库一,笔帖式三,库使六,司匠二,领催六。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织染局旧隶工部,康熙三年,归内府管理。是局原建于地安门内嵩祝寺
后,乾隆十六年,奉旨移于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原机上织染
局三字,今改为耕织图。至廨舍局房俱详载苑囿门。
增御药库,顺治十年设,在东华门内东三所之左,东向。堂西有药王殿,前后三重,共房三十有六楹。内务府册
增茶膳房旧在中和殿东围房内,乾隆十三年,以箭亭东外库改为御茶膳房,门东向。门内迤北东西黄琉璃瓦房八楹,西南黄琉璃瓦房十有二楹,又南北瓦房九楹。同上
增办理回人佐领事务处,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营一所居之,共房百四十有七楹。回营内设办事房,以内府官董其事。回营之西建礼拜寺,北向。寺门内恭立御制勅建回人礼拜寺碑记。同上
增御制礼拜寺碑文 为天下共主,俾阻遐逖听,壹禀我约束,而后戎索所届,风气莫敢
卫暨公、侯、伯、子、男内简选引见,或授散秩大臣,或署散秩大臣,恭候钦定。
世袭散秩大臣员阙,移咨该旗,将应袭人员开送引见补授。随印协理事务侍卫班领
员阙,于侍卫班领署班、领什长内,不论等级,遴选引见补授。侍卫班领员阙,于
署班、领什长内遴选,署班、领什长员阙,于侍卫内遴选,均引见补授。又按领侍
卫府无专署,惟设档房在昭德门外。
增宿卫更番轮直凡六班,班分两翼,各设侍卫班领一,署班领一,侍卫三十。宿卫乾清门,为内班,散秩大臣一,侍卫亲军十。宿卫中和殿,侍卫什长三,侍卫亲军三十。宿卫太和门,为外班,以领侍卫内大臣一总统之。内大臣、散秩大臣二随班入直。行幸驻跸,宿卫一如宫禁之制。大清会典
增侍卫初选,均授为三等侍卫、蓝翎侍卫,岁以冬月推升。一等侍卫员阙,以二等侍卫引见升补。二等、三等侍卫员阙,以次递行引见升补。至勋戚后裔内有特旨初选即授为一、二等侍卫者,即坐补本旗员阙。同上
增宗室侍卫,不论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先选三等四等侍卫,遇阙以次升补亦如之。同上
增上驷院侍卫,每旗七人,司辔、司鞍侍卫无定员,隶上驷院。其兼尚虞鹰鹞房、鹘
国朝宫史 七二
彩缎等物,咸欢忭叩首。谢恩毕,理藩院尚书引陪臣退,仍由殿右门趋出。众咸退。皇帝迁便殿。凡属国陪臣于乾清宫觐见者仪同。 恭查乾隆十八年博尔都噶里雅贡使巴哲格伯里多玛那等入觐,亦于乾清宫召见,礼如之。
册尊皇太后及恭上徽号仪
册尊皇太后及恭上徽号之礼:内阁既承旨,礼部诹吉以闻,乃遍布诸司供备。豫期,礼部、工部官会制册宝,既办,舁奉内阁恭镌册文、宝文。前期一日遣官祗告天地、太庙后殿、奉先殿、社稷如常仪。是日,内阁具奏书书词前期撰拟进呈,恭候钦定,敬谨书写。盛于函。质明,内銮仪卫陈皇太后仪驾于慈宁门外至长信门外,掌仪司内监陈中和韶乐于慈宁宫檐下,陈丹陛大乐于长庆门内,俱北向。礼部鸿胪寺官豫设黄案一于慈宁门外,一于中和殿内,均正中南向。武备院卿豫设皇帝拜褥于慈宁门外,黄案南北向。大学士一人,朝服,奉奏书函。中书舍人前导至中和殿阶下,导者止。大学士以奏函入殿,陈于案,启缄展书加函上,退,俟于东檐。礼部尚书、侍郎二人诣乾清门奏时,遂前导驾。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如常仪。至中和殿北阶降舆,诣殿内案前,北向阅奏书毕,转立东次,西向。大学士一人进,纳书函内,恭奉由殿中门出。礼
国朝宫史 一九二
气节霭元冥。东鹣西鲽谁分域,北极南荒一太宁。远服迩安心敢肆,敬天勤政训聪听。御制太和殿朝会庸作歌庚辰晨参昼会肃朝仪,正殿春融赤羽旂。考夏宗周原旧典,
戞球舞籥迓新禧。十年一举宁爲数,万国来同倍切寅。吏治民生厪宵旰,问方讵止藉斯时。祥花瑞叶玉楼栖,庆恰占年景福禔。耆定不期来默克,安和惟是洽羣黎。漫陈汉殿鱼跳水,却听天方凤奏西。簪笔谁成元会赋,持盈应悉敬弥跻。
御制三月朔日御殿,定边将军兆惠、副将军富德等率成功诸将士朝谒,诗以纪事庚辰黄麾簇仗正衙排,奏凯来朝乐孔皆。脱剑释氷摇玉佩,卷班按队叩金阶。幸逢耆定
干戈戢,况值熙和风日佳。范十爕言予敢忘,惴矜保泰是长怀。
御制四月二十五日御殿传胪纪事诗辛巳雅化作人祝寿慈,金阶胪唱丽晴曦。既求
真学颁新制,亦体常情改近期。公举不教存己见,明敭还豫定其辞。西人魁榜西平后,
可识天心偃武时。
御制季夏太和殿视朝诗辛巳一夜阴晴云未消,朝氛敛尽旭光昭。或缘敬事蒙天佑,虽喜宜农戒意骄。恭己奉三钦扆御,宅中图治慎衣宵。林锺东序声韶乐,应月详求律吕调。
殿后爲中和殿,深广各五楹,上安渗金圆顶,陛左右出,各三重,级如前殿之数。
国朝宫史
事房]。
二一二
昭仁殿之左东出者爲龙光门。弘德殿之右西出者爲凤彩门。干清宫后爲交泰殿,渗金圆顶,制如中和殿。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无爲],御笔联曰:"恒久咸和,迓天休而滋至;关雎麟趾,立王化之始基。]殿中设宝座,左安铜壶刻漏,右安自鸣钟。国朝御用宝玺二十有五,俱尊藏于殿中。
御制宝谱序国朝受天命,采古制爲玺。掌以内阁,承收以宫殿监正。袭以重盝,
承以髹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玉,有金,有旃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其文,自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不一。尝考大清会典载:"御宝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会典又云:"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今则皆贮交泰殿,数与地皆失实。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卽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籙祝厘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尝命文臣爲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世传守,而专以一宝爲传国玺,亦不经。盖缘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曾请旨取裁,只沿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譌袭谬,遂至于此,甚矣记载之难也。且
国朝宫史
四七八
銮仪卫
副首领四名 无品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太监三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营造司
首领二名 俱八品侍监。每月银三两,米三斛。
副首领三名 无品级。每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太监四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恩赏每月公费银十五分,每分银六钱六
分六厘。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首领四名 无品级。每月银三两,米三斛。太监十名 每月银二两,每年米十六斛。
陈廷敬长至朝贺诗:昨夜阳回晓仗过,天门钟鼓竞鸣珂。朝衣旧惹炉烟重,宫日新移扇影多。
云物编年书凤简,岁华簪笔在銮坡。亦知词赋工无益,若为升平许载歌。
毛奇龄早朝诗:端门高启傍青霄,待漏初回金水桥。彩仗暗排双阙丽,玉阶徐引一灯遥。风飘御管疑鸣凤,寒动朝衫许覆貂。只愧仙盘频赐露,侍臣有渴未曾消。每朝赐酪。
殿左右各一门,左曰中左,右曰中右,皆三间,南向。殿之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御题额曰允执厥中。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西庑第二连房为铜器库。
凡祭祀视祝版及耕耤视五谷农器于此。玉牒告成,恭进于中和殿。殿后为保和殿,九间,重檐垂脊。御题额曰皇建有极。前陛各三出,与太和殿丹陛相属。殿后陛三成,三出,北向。殿左右各一门,左曰后左,右曰后右,皆三间,南向,前后出陛。
每岁除夕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皆御焉。凡列祖宝训、实録告成,备仪仗陈设,纂修官恭进于此。
朱彝尊除日保和殿侍宴诗:佩结绯鱼后,樽开白兽先。呈能勾乐队,密坐润炉烟。紫路频除夕,青灯异往年。谁当颂椒会,犹侍圣人前。
朱彝尊十五日保和殿侍宴诗:露草诗歌雅,云天易象需。不图大餔乐,独许小臣俱。注盌茶膏滑,堆盘菜甲殊。岁除曾几日,四度饫尧厨。
长元按:明宫室后右门亦曰平台,为召对之所。
殿后迤北十余武,崇基列陛。其北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中南向者为干清门。
长元按:太和门殿明皆曰皇极,殿又曰奉天,中和殿明曰中极,又曰华盖,保和殿明曰建极, 又曰谨身,所谓三大殿也。昭德、贞度二门,明曰弘政、宣治,协和、熙和二门,明曰会极、归极,体仁、弘义二阁,明曰文昭、武成,今皆更易其名。
稽察上谕处、内阁诰敕房,皆在午门内东庑。
起居注公署、翻书房,皆在午门内西庑。
内阁为大学士直舍,在昭德门东南隅,门西向,阁南向。今于阁东北开正门,与文华殿相对。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长元按:内阁二磁缸,明宪庙所赐种兰者。
文华殿在协和门东南向,崇阶九级,前为门三间,后为主敬殿。每岁二月,御经筵于此。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容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乾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闻钟鼓,东壁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法海侍直懋勤殿诗:每有微风到玉墀,九重广达四聪时。闾阎莫谓君门隔,民隐深宫尽得知。
又南西出者为月华门,门之南为奏事房。转南向北者为南书房,为内廷词臣直庐。
朱彝尊蒙召入南书房供奉诗:本作渔樵侣,翻联侍从臣。迂疏人事减,出入主恩频。短袂红尘少,晴窗緑字匀。愿为温室树,相映上林春。
蔡升元蒙恩入直南书房诗:蓬壶方丈迥难攀,特诏趋陪供奉班。岂有寸长窥圣藻?常教尺五近天颜。尚方给札云窗静,秘阁翻书昼漏闲。从此朝昏依日月,更无尘梦到家山。
东为宫监办事处,有圣祖御书敬事房。
昭仁殿之左,东出者为龙光门。弘德殿之右,西出者为凤彩门。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制如中和殿。藏御用宝玺于此,凡二十有五。两庑左出者为景和门,右出者为隆福门。
后为坤宁宫,广九楹。左为东暖殿,右为西暖殿。东暖殿之东为永祥门,稍北为基化门,俱东出。西暖殿之西为增福门,稍北为端则门,俱西出。
坤宁宫之后正中为坤宁门。外为御花园,左曰琼苑东门,右曰琼苑西门,正中为天一门。前列金麟二。门北为钦安殿,南向,奉玄武神。
殿东稍北叠石为崇山,中有石洞,御书云根二字。山上有御景亭。亭之东为摛藻堂,藏四库全书荟要于此。堂东为凝香亭。堂前有池,池上为浮碧亭。南为万春亭。再南为绛雪轩,西向,轩前多植海棠。南卽琼苑东门。
花枝胡同 北小胡同,曰花梗胡同。
香儿胡同镶黄旗觉罗学在北,详学校。《宸垣识略》:一等续顺公第,在香儿胡同。案:国初沈志祥封续顺公。
扁担胡同
土儿胡同
东大市街
有坊四:东曰履仁,西曰行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大街。南接就日坊大街,迤北午达东直门者,曰十字街,元旧称也。见《析津志》。井五。北有估衣市,井一。迤南小胡同,井一。西小胡同,曰老虎洞,井一。左翼宗学旧在街东,后移史家胡同,详学校。东有二郎庙,西有回人清真寺。《水曹清暇录》:康熙三十八年,东四牌楼有道士,手掇烧饼一筐,挨户挜卖,每至一家辄云,买大火烧。三日后后突遭回禄,道人所至之家,靡不焚毁。西南北四座牌楼,相距各数箭远,火星飞延,一时俱为灰烬。《啸亭续录》:刘文正统勋赐第东四牌楼。明兵例:北会同馆在澄清坊大街东,正统六年建,宏治五年改作,凡屋三百七十六间。案:馆久废。《析津志》:杂货市在十市口,北有柴草市,此地若集市,近年俱于此街西为贸易所。纪昀滦阳续录:灯市口二郎神庙,其庙面西,而晓日初出辄有金光射室中似返照。或曰是庙基址与中和殿东西相值。殿上火珠映日,回光耳。《明史·宦官传》:魏忠贤生祠,有建之内城东街者,工部郎中叶宪祖窃叹曰:此天子幸辟雍道也。土偶能起立乎?忠贤闻即削其籍。
右在安定门街东,北新桥街南,大市街西,马市街北,与中城北城界。
朝阳门大街
朝阳门,俗沿元称曰齐化门。井三,桥二。大慈延福宫在北,俗称三官庙,详寺观。南小胡同,井一。《析津志》:车市在齐化门。案:市今尚存。《元一统志》:太庙在齐化门北。元祭祀志:门外驰道抵齐化门之通衢。《日下旧闻》:
门,门各三楹。殿后东西两庑各三十间。正中南向者为中和殿,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金扉琐窗[南北],陛各三出。②玉牒告成,恭进于中和殿。凡祭祀视祝版、耕藉视五谷农器于此。西庑为铜器库。其后为保和殿,深广九楹,重檐垂脊。前陛三出南向,后陛三出北向。每岁除夕,筵宴外藩,每科策试新进士,皆御焉。列祖宝训、实录告成,纂修官恭进于此。与太和殿两庑丹楹相属,四隅各有崇楼矗起,中通甬道。乾隆三十年重修。殿旁东为后左门,西为后右门,门各三间,南向(民国元年将此二门堵塞,由此以南归民国管理,由此以北归清帝居住),前后出陛,殿后迤北数十步,崇基列陛,与殿相对者,即乾清门也。
注:
[一] 王士祯《居易录》:"重建太和殿,乙亥二月廿五日鸠工。有老工梁九者董将作,年七
十余矣,自前代及本朝初年大内兴造,梁皆董其事。一日手制不[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殆绝技也。初,明之季京师有工师冯巧者,董造宫殿,自万历至崇祯末老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终不得其传,而服事左右不懈益恭。一日,九独侍,巧顾曰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巧死,九遂隶籍冬官,代执营造之事。一技之必有师承,不妄授受如此"。
[二] 《大清会典事例》:"凡元旦、万寿圣节、冬至日则大朝,皇帝御太和殿而受焉。常朝亦
如之。大朝之仪,质明,王公百官咸朝服,王公暨一、二品官由右翼门入,三品以下官,由午门左掖门入昭德门,右掖门入贞度门,外国贡使随入,就位立。钦天监官于乾清门报时,导驾官礼部尚书侍郎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皇帝礼服乘舆出宫,至保和后殿降舆,御中和殿升座。各官行礼毕,各就位。中和韶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升座,乐止。导从官各就位,三鸣鞭,丹陛大乐作,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皆进跪,乐暂止。宣表官自东檐入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至檐下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宣表毕,奉表复进于案,退。乐作,王公百官行礼毕,退,复位立,乐止。三鸣鞭,中和韶乐作,驾兴还宫,王公百官退。若颁诏,大学士奉诏书由殿中门稍左出至殿檐下,礼部尚书跪受,奉以兴,由中阶降,仪制司官以云盘跪承,举起出太和门中门,张黄盖,官属前引,尚书侍郎从,百官随出,传胪御太和殿朝仪亦如之。凡登极,皇帝衰服于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礼,祇告受命,诣侧殿更礼服,御中和殿,侍班导从纠仪执事各官行礼,御太和殿,午门呜[鸣]钟鼓,不作乐,王公百官上表,不宣表,王公百官行礼毕,复位。大学士进殿左门,就东案奉诏陈于中案,少退西向立,内阁学士进就中案北面用宝讫,退,大学[士]奉诏出,授礼部尚书如仪,赐茶不设燕,驾还宫易服,是日颁诏。"
[三] 太和殿,古之正衙,有大典则莅之。宣统登极,予官邮部,随班行礼,然朝仪凌乱,班引参差,识者已知其祚之不永。礼毕,至天安门宣读恩诏,臣民均于金水桥下听宣,以满汉音再读之。宣毕,诏自金凤口徐悬于下。
校勘记:
在书房亲以鸟铳殪贼。文宗及恭邸、醇邸皆善举[舞]刀,有御制刀铭"。
昭仁殿之左,东出者为龙光门,宏德殿之右,西出者为凤彩门。[一]乾清宫后为交泰殿,渗金圆顶,制与中和殿同,御用宝玺凡二十五,俱藏于此。[二][三]殿两庑,左出者为景和门,右出者为隆福门。殿后为坤宁宫,广九楹。[四][五]左为东暖殿,右为西暖殿。[六]东暖殿之东为永祥门,稍北为基化门,俱东出。西暖殿之西为增瑞门,稍北为端则门,俱西出。坤宁宫后北向正中为坤宁门,[七]门外即御花园。
注:
[一] 《故宫考》:"交泰殿旁为明天启时奉圣夫人直房,清时内监小德张亦曾居坤宁宫西
庑"。
[二] 《大清会典事例》:"储御宝于交泰殿,凡二十有五:一曰大清受命之宝;二曰皇帝
奉天之宝;三曰大清嗣天子宝;四曰皇帝之宝;五亦曰皇帝之宝;六曰天子之宝;七曰皇帝尊亲之宝;八曰皇帝亲亲之宝;九曰皇帝行宝;十曰皇帝信宝;十一曰天子行宝;十二曰天子信宝;十三曰敬天勤民之宝;十四曰制诰之宝;十五曰敕命之宝;十六曰垂训之宝;十七曰命德之宝;十八曰致文之宝;十九曰表章经史之宝;二十曰巡狩天下之宝;二十一曰讨罪安民之宝;二十二曰制驭六师之宝;二十三曰敕正万邦之宝;二十四曰敕正万民之宝;二十五曰广运之宝"。
[三] 《故宫考》:"最近皇后之册宝,亦置此殿,东侧有乾隆年制之铜壶滴漏,西侧有大
自三代以下,虽颇有异同,其义率准诸此。前清之制,祭社稷坛之礼,每岁春秋仲月上戌祭太社太稷之神,同坛同壝。每遇旱潦,亦申虔祷。社主用石,半埋土中(其后全埋,今不知其所在)。稷主用木,祭则恭设神牌。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以后土勾龙氏配,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凡祀社稷坛为大祀,皇帝亲诣行礼。先于中和殿阅视祝版,版用白质墨书,玉用方珪,用礼神制帛,牲用太牢,乐用七奏。春以夹钟为宫,秋以南吕为宫。舞用八佾,配位无珪。祭日如遇风雨,则在拜殿行礼。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四十一年平定金川,俱在社稷坛行献俘礼。祭之日,设乐舞于壝门内,坛下两旁坛官各二人,执长竿侧立于坛东西,以御飞禽。又备龛于坛下,如遇风雨,即以覆护神牌。有司设幄次于拜殿内,大驾御辇,由阙右门入东北门,至社稷坛外门外,御礼轿入右门,循戟殿东行至拜殿东阶下,降舆升阶,诣坛行礼,礼成升舆亦如之。
[二]社稷坛自民国三年朱启铃(钤)长内务时代,改为公园,辟门于南(嗣又辟门于西,今不用),名曰中央公园,是为北平公园之始。嗣后先农坛公园、北海公园等继之,而终不如中央公园之地位适中,故游人亦甲于他处。春夏之交,百花怒发,牡丹芍药,锦绣成堆。每当夕阳初下,微风扇凉,品茗赌棋,四座俱满。而钗光鬓影,逐队成群,尤使游人意消。逐年以来,建设亦臻完备。十七年南北统一,乃改名曰中山公园。兹录其碑记如左,以见兹园之大概:
"民国肇兴,与天下更始。中央政府既于西苑辟新华门为敷政布令之地,两阙三殿,观光阗溢。而皇城宅中,宫墙障塞,乃开通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为东西两长衢,禁御既除,熙攘弥便,遂不得不亟营公园为都人士女游息之所。社稷坛位于端门右侧,地望清华,景物钜丽,乃于民国三年十
先农坛,制方,南向,一成,方四丈六尺,①高四尺五寸,四出陛,各八级。东南为瘗坎。坛北为殿五间,以藏神牌。东神库,西神厨,各五间。左右井亭各一。东南为亲[观]耕台,②方广五丈,高五尺,面甃金砖,四围黄绿琉璃,南东西三出陛,各八级,绕以石栏柱。前为藉田,后为具服殿五间,南向,三出陛,南九级,东西各七级。东北为神仓,中廪制圆,前为收谷亭,左右仓十有二间。后为祭器库,缭以周垣,南门一,每岁亲耕,有御制三十六禾词,被乐人歌之。[一][二]
[三]
注:
[一] 《大清会典事例》:"凡耕藉之礼,置耤田于先农坛之东南,中为帝藉[耤],筑台于藉[耤]田北,为皇帝观耕之位。岁仲春或季春吉亥,皇帝躬耕帝藉[耤],豫期由部奏请,命王三人、卿九人从耕。择吉,皇帝于丰泽园先行演耕。是日,顺天府尹以龙亭、彩亭陈设耕具,皇帝躬耕,耒耜及鞭皆饰以黄布,嘉种以稻。从耕三王、九卿布种以麦谷菽黍,各盛青箱,由长安左门入至午门外亭止。府属官奉入左门,至太和殿陈于案,户部官举案入中和殿,陈于殿中。皇帝御中和殿,阅视[祭]先农祝版,次阅耕具,毕,还宫。户部及顺天府官奉耤具送耤耕田所。至日,皇帝礼服诣先农坛,致祭毕,御具服殿更龙袍。帝耤正中,陈躬耕黄耒,驾以黄犊。户部尚书一人立于右,东面;顺天府尹奉鞭立于左,西面。耤田东西陈从耕朱耒各六,驾以黝牛。歌禾辞,
日,德使克林德遇害于东单牌楼总布胡同西口。凶手恩海,系神机营霆字队枪八队章京,嗣后被捕,毫无惧色,于十一月初十日,被德使署捕获枪毙"。按:光绪庚子义和团之变,乱民杀德使克林德于东单牌楼大街石大人胡同之西口。和议成,乃建碑于其地以谢。民国十年,欧战解决,我国以加入联军,故对德为战胜国,于是拆克林德碑之石材,移建于中央公园,以垂纪念。今门前赫然矗立之公理战胜坊,是也。
[六] 《顺天府志》:"东大市街有坊四:东曰履仁,西曰行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南接就日坊大街,迤北午达东直门者曰十字街,元旧称也。见《析津志》。北有估衣市。西小胡同曰老虎洞。左翼宗学旧在街东,后移史家胡同。东有二郎庙,西有回人清真寺。"《啸亭续录》:"刘文正统勋赐第东四牌楼"。《明兵例》:"[北]会同馆②在澄清坊大街东,正统六年建,弘治五年改作,凡屋三百七十六间。"《顺天府志》:"案,馆久废"。按:东四牌楼路西回人清真寺,今尚在。
[七] 《析津志》:"杂货市在十字[街]口,北有柴草市,此地若集市,近年俱于此街西为
贸易所。"《滦阳续录》:"灯市口二郎神庙,其庙面西,而晓日初出,辄有金光射室中似返照。或曰是庙基址与中和殿东西相值,殿上火珠映日回光耳。"
校勘记:
① 吴匏 《京师坊巷志稿》卷上引《析津日记》曰"吴匏庵"。据改。
② 会同馆在澄清坊大街东 《京师坊巷志稿》引《明兵例》云:"北会同馆在澄清坊大街东"。据补。
入崇文门而东,曰崇文门内东城根,有耶稣教堂、妇婴医院、慕贞医院。稍北曰孝
人、贡监生咸与观礼。至日,皇帝礼服乘舆诣学,祭酒、司业率所属跪迎于成贤街道右,圣驾至庙门外,降舆入诣大成殿,释奠于先师孔子。礼毕,出大成门,更袞服,至门外乘舆,由太学中门入,至彝伦堂降舆,御讲幄升座。执事官举御案至御座前,满、汉祭酒以次讲四子书,司业讲经亦如之。讲毕,鸣赞宣制。宣讫,赐王公大臣茶,跪受坐领。礼成,驾兴升舆出太学门还宫。次日,衍圣公暨祭酒、司业各率所属具表谢恩。皇帝御中和殿行礼毕,御太和殿行礼,赐茶赐坐,并赐衍圣公及各官宴。越三日,颁敕于太学,策励诸生"。《宸垣识略》:"三等忠勤伯第在国子监成贤街"。《顺天府志》:"乾隆时,大学士陕甘总督黄廷桂封忠勤伯,谥文襄。今伯永安官散秩大臣"。
[七]《万历沈志》:"极乐寺有敕建碑,在崇效坊北。又有天仙庵,今无考。"
校勘记:
① 永玮"玮"当作"璋"。据《顺天府志》卷一三改。
② 今存一百四十三间《顺天府志》卷七云"今存一百四十二间"。
③ 东西有坊曰成贤坊《京师坊巷志稿》卷上云:"成贤街东西有坊,曰成贤街"。
④ 此文内的孔庙各先儒先贤神位排法与《顺天府志》、《天府广记》不仅排法不一致,人物亦不一致。
⑤ 诏圣王防叔公《顺天府志》卷六云:"诒圣王防叔公","诏"改作"诒"。
⑥ 陆续入祀者若千人"千"当作"干"。据《天咫偶闻》卷四改。
⑦ 都城东北隅《帝京景物略》卷一云:"都城东北艮隅"。据改。
⑧ 大东号在北《日下旧闻考》卷六六引《明宣宗实录》云:"大东号在东城之北"。据补。
⑨ 居贤坊赛百万仓西门街《日下旧闻考》卷六六引《明宣宗实录》原文为"居贤坊赛百万仓西门",无"街"字。据删。
月卒,时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也,年六十三。熙命人经纪其丧,葬于牛首山后,闰章志其墓云。
王崇节 从曾孙顺曾
王崇节,字筠侣,宛平人,文贞公崇简弟也。生五岁而孤,多病,习懒慢,不喜为
章句学。学击剑走马,为武学生,办事锦衣卫。卫员以善刺人阴事为称职,有藉以挟取人货财者。崇节叹曰:此岂吾所能为耶!遂弃去。与莱阳崔子忠友善。子忠字道母,号青蚓,流寓京师。工画天官、佛子、鬼怪诸变相,与诸暨陈洪绶齐名。清古傲岸,不苟随俗。甲申变后,入败窑中饿死,盖介士也。崇节得其笔法,世称崔王。顺治八年举试科,为兴州卫千总。卖屋之官,未几,缺裁归。徜徉西山峰壑间,益肆力为画。解衣盘礴,精入神理。所画山水、楼观、人物、草木、虫鱼,脱略凡格,而萧远间旷,间出南迂北董上。时崇简父子俱官大宗伯,彯缨华胄,烜赫宇内,崇节独蛰居斗室,屏迹公卿之门,甘心贫约,以画自给。即或乏食,亦不肯向其兄及从子辈索一钱。士大夫雅慕其人,求画者恒满户外。然性任诞不羁,非所悦,虽贵族权门辇金币以迫之,不屑作也。
先是,京师未有知者,梁大司农清标见其幅,称为绝艺,遂著名。梁一日以缯帛酬
其画,辞不受,曰:崇节贫,安用帛为?更易金如其常值,强之乃受。生平不饮酒,喜妇人,得金即持往,狭邪立尽。朝廷闻其名,召见中和殿。崇节伟丰仪,须长数尺。上命起立,视良久,令供奉画苑。时
国朝宫史续编 四四〇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五
宫殿五 内廷二
乾清宫之北, 正中为交泰殿, 渗金圆顶, 制如中和殿。嘉庆二年重建。楣间南向恭悬高宗纯皇
帝御笔恭摹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 无为", 后扆恭悬高宗纯皇帝圣制交泰殿铭:
乾清宫后, 坤宁宫前, 殿名交泰, 象取地天。丕显祖宗, 奉兹宫殿, 居正临民, 曰明曰旦。始
惟宫壸,逮及臣邻,以御家邦,必本修身。匪祇循名,亦钦责实,健顺协中,所其无逸。财成辅相,小往大来,无为以治,圣训昭垂。小人道消,君子道长,以左右民,尚慎旡往。持盈保泰,勿恤其孚,于万斯年,凛怀永图。
后书乾隆壬辰孟春月之吉御笔。乾隆六十二年丁巳孟冬月臣赵秉冲奉勅重摹。
两楹,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恒久咸和,迓天庥而滋至;关睢麟趾,立王化之始基。"殿中设宝座,左安铜壶刻漏,右安自鸣钟,国朝御用宝玺二十有五, 恭载典礼门。尊藏殿中。高宗纯皇帝圣制宝谱序、壶漏铭。俱恭见前编。殿之两庑,左出者为景和门,右出者为隆福门。殿后为坤宁宫,广九楹。其东暖阁,皇上御书联曰:"天惟纯佑命,俾尔戬谷,百禄是荷;民其勅懋和,绥以多福,万寿无
为文武官行礼班位。殿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皆三楹,南向,与昭德、贞度二门相对。其东出者为左翼门,西出者为右翼门。翼门之南,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各重楼九楹。廊庑四周相接,共六十六楹,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茶库、瓷库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
臣 等谨案:高宗纯皇帝圣制太和殿视朝传胪诗暨皇上御制诸诗,皆以彰明巨典,谨分载典
礼门。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纵广各三楹,方檐,渗金圆顶,金扉、琐窗各二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左右陛各三重,东西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设宝座,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此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迺出御太和殿。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奏书。方泽大祀及飨太庙、祭社稷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如之。每岁耕耤,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均于此。殿后为保和殿,深广九楹,前陛各三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中设宝座,每岁除夕,皇帝御殿筵宴外藩。每科策试、朝考新进士,俱于殿内左右列试。殿之左曰后左门,右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二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连属,后陛三出,迄北十余武,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三 四二一
于次日具奏。值皇上车驾行幸,阳文合符交留京办事王、大臣输班交替看守,俟皇上回跸还宫,即
恭缴交入大内。皇上迥跸驻圆明园,径送御园宫门缴进。
一、宿卫
宿卫之制:○三旗侍卫,分六班,更番轮直。班分两翼,镶黄旗为左翼,正黄旗为右翼,正白旗半为左翼,半为右冀。各设侍卫班领二员。署班领二员,侍卫三十员,直乾清门,为内班。散秩大臣一员,侍卫亲军十名,直中和殿;侍卫什长三名,侍卫亲军三十名,直太和殿,为外班。以领侍卫内大臣一员总统之。内大臣、散秩大臣二员随班入直。○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一体分班守卫。景运门:直班大臣一员,司钥长一员,主事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藉护军六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隆宗门:印务参领一员,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籍护军一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后左门、后右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门笔帖式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十三名。中左门: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护军九名。中右门:前锋参领一员,前锋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前锋九名。左翼门、右翼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九名。体仁阁、弘义阁、昭德门、贞度门、协和门、熙和门: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午门:护军参领一员。左门:阅门籍护军二名。左右门:护军校各二员,护军各十三名。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阅门籍护军各二名,护军各十八名。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三
国朝宫史续编 二二八
谨, 其奠玉及供荐香、帛, 躬阅如制臣。等于前编外增辑祝版规制, 并视版仪注事宜, 以驾出殿
庭将事, 本肃共神明之德, 裕承致多福之原, 允足以彰宫史巨仪, 不特补曩代礼书所未及。谨据
会典通礼诸编, 胪次如左。祝版之制,以木为之。圜丘、方泽,方一尺五寸,径八寸四分,厚三分。祈谷坛方一尺一寸,径一尺,厚如之。太庙后殿方一尺二寸,径八寸四分。前殿方二尺,径一尺一寸,厚如之。常雩、社禝坛、日坛、月坛,均与太庙后殿同。余中祀、羣祀,方径各有差。天坛,青纸青缘朱书。地坛,黄纸黄缘黑书。太庙、社稷坛,均白纸黄缘黑书。中祀日坛,朱纸朱书。月坛,白纸黄书。绿黑书。羣祀,白纸黑书,不加缘。太常寺派祝版官先期褾饰,于祀前二日昧爽送内阁,授中书,安奉洁室。书祝辞毕,仍授祝版官缘边。内阁典籍,预设黄案于政事堂正中,中书奉版陈于案,南向,大学士诣案前立,北面展祝文,敬书御名毕,覆以销金青缎袱,仍尊藏洁室。翌日,陈于内阁,竢太常寺官祗请。
凡亲诣之祭,前二日,太常寺奏请皇上于祀前一日阅祝版。是日, 奏派读祝官一员,并请恭阅玉、帛、香如仪。 圜丘、祈谷、
常雩祝版,御太和殿阅视。方泽、太庙、社稷祝版,御中和殿阅视。钦天监以定例日出时刻送太常寺具奏,如奉旨,改于日出前数刻。祝版案上,设羊角镫二,由掌仪司官率殿中首领内监燃烛预备,太常寺执事官届期执镫以竢。
视版之日,太常寺设黄案于太和殿内正中御座之南,设香亭于殿内左楹之东,设奉祝版亭、奉玉帛香亭于殿内右楹之西。中和殿不设香帛亭,余仪同。太常寺赞礼、读祝各官具玉帛于篚,贮香于盘,祗竢太和门外。太常寺卿率属赞事殿内。至时,诣乾清门启奏。皇帝御龙袍衮服, 中和殿视版, 御衮服。如遇忌辰,惟太庙祝版御常服阅视。
国朝宫史续编 一三四
十三日辛酉, 恭届万寿正诞, 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太和殿前, 步辇于太和门外, 五辂及驯象、
仗马均于午门外。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设表案于太和殿内东楹次。礼部官捧进贺万寿表文,恭陈案上。鸿胪寺官引和硕亲王以及入八分公、暨安南国王在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朝鲜、安南、南掌、缅甸使臣等于西班末,均按班排立。届时,礼部堂官奏请皇上具礼服,乘舆出宫。皇上御中和殿,鸿胪寺官引内大臣、侍卫等,按班不赞,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堂官前引,皇上御太和殿,中和韶乐作,奏"干平之章",皇上升座。乐止,銮仪卫官赞 "鸣鞭",阶下鸣鞭三。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鸿胪寺官引王以下百官暨安南国王、朝鲜、南掌、缅甸使臣等,按班排立。鸣赞官赞"进,跪",赞"宣表"。宣表官从黄案上捧表,至殿檐次正中,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止。宣讫,仍奉原案上,退,鸣赞官赞"叩,兴",王以下百官暨安南国王、朝鲜、南掌、缅甸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礼。鸣赞官赞 "退",王以下百官暨安南国王、朝鲜、南掌、缅甸使臣等,退复班次。乐止,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并满汉大学士,进殿列班,行一跪一叩礼,坐。皇上进茶,王公、大学士等,各于坐次行一叩礼,仍就坐。侍卫等进前,分赐王公、大学士等茶,各于坐次行一叩礼,饮讫,复行一叩礼,起立。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鸣鞭三,中和韶乐作,奏"太平之章",以上乐章如常朝,具会典。皇上启座,乘舆还宫。先是宫殿监设中和韶乐于乾清宫檐下,丹陛大乐于乾清门内,届时,奏请皇上御内殿,受贺行礼,如仪。仪具 前编。
是日,皇上受贺礼成,御乾清宫寿宴。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以次
彩舞,敬献万万寿之觞,奏彩舞乐十八章,其乐章曰:"皇帝万万寿,福如大海源。亭育德恩普,
熙和畅八埏。
一章
岁维庚戌,恭遇八旬,神人祝嘏,天休益臻。
二章
洞开九重,辟公呼嵩,祥光罨霭,歌舞攸同。
三章
敬天勤民,岁书大有,万寿无疆,山岳悠久。
四章
文光炳二曜,武烈宣万方,义正仁以育,诂迩胥来王。
五章
宴千叟兮嘉庞眉,赐筇杖兮拜鸿施。胪欢介祉兮叩彤墀,群豋寿寓兮祝蕃厘。
六章
笃天潢,锡章服,灿五采,亲九族。本支百世感殊恩,欢洽群情益敦睦。
七章
临雍释菜,文教振兴。人材乐育,为国之桢。
八章
辑四库书,誉髦鼓舞。惠兹萟林,上下今古。
九章
修大藏兮译金经,广善缘兮福群生。慈云布濩兮光晶莹,和风甘雨兮弥八纮。
十章
藩王部长咸来宾,遐荒重译职贡陈。依光景化同尊
亲,赤子之慕中外均。
十一章
缅甸来归,恩施帱覆。锡赉骈蕃,奔走先后。
十二章
生番向化,倾心太平。
恩浃肌髓,感畏惟诚。
十三章
圣人久照,福绥绵绵。吉祥屡臻,亿万斯年。
下,咸左右序立。礼部堂官奏请皇上礼服乘舆出宫,皇太子随行。礼部堂官前引后护,内大臣从,至中和殿后降舆。皇上御中和殿升座,皇太子在殿内西向立。鸿胪寺官引执事大臣官员,按班不赞,行九叩礼。侍班官先趋出,就外朝班位立。中和韶乐作,奏"元平之章。"皇上御太和殿升座,皇太子在殿内西向立。乐止,銮仪卫官进至中阶右,赞"鸣鞭",阶下鸣鞭三。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礼部堂官导引皇太子诣正中拜位后立,鸿胪寺官排班,引王公立丹陛上,文武百官暨外藩各国使臣在丹墀下立。鸣赞官赞"进、跪",皇太子率王公以下皆跪。赞"宣庆贺传位表",宣表官由西檐入殿右门,从西楹案上奉至殿檐下正中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止。宣讫,仍奉原案上。退,赞"兴",皇太子仍就立左旁,西向。大学士二人恭导皇太子近御座前,跪左旁,大学士请宝,跪奉,皇上亲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右旁大学士跪接,奉设御座右几上。大学士导引皇帝仍诣拜位,乐作,赞"跪,叩,兴",皇帝率王以下行九叩礼。赞"退",乐止,礼部堂官奏礼成,赞"鸣鞭"如前,中和韶乐作,奏"和平之章",太上皇帝启座,乘舆还宫。内监豫设乐悬,太上皇帝御内殿,内廷主位、公主、福晋及未受爵之皇孙、皇曾孙、皇玄孙行庆贺礼。皇帝于保和殿暖阁更服皇帝礼服。内阁学士豫奉传位诏、皇帝之宝于太和殿正中案上。礼部官豫奉登极贺表于殿东楹案上。其前引后扈俱侍立于保和殿外,如前仪。钦天监官报时,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御中和殿。执事大臣官员按班,不赞,行九叩礼,趋出,就班次如前。皇帝御太和殿登极,中和韶乐作,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宝座,乐止,赞"鸣鞭"如前。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赞"进,跪"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九 七九
明年,迁太常少卿,擢副都御史。疏劾大学士陈之遴营私植党。诏解任,发辽阳闲住。户部议开吏员纳银事例,疏言:此衰世苟且之政,今纵不能加小吏工食,奈何著为令甲,以赀得官,使铨政由此而坏。又请定教官每年考察例,令学政刊布明儒薛瑄、王守仁等讲学诸书,以培真才。下部议行。
十四年,擢左都御史。因五月日月交食,上疏陈言,历举两汉日食诏书,及光武时大中大夫郑兴所云,国无善政,谪见日月之事。请广开言路,停罢土木,宽守令考成参罚,释解冤滞,矜恤鳏、寡、孤、独,酌复五品以下官俸,并令南方专意招抚,固防险隘,撤还旗下戍兵,省数百万供应之费。上嘉之,立即允行。尝春月侍经筵,听讲汉文帝春和之诏,因举仁政所先四事,即日以闻。上田蓟州,上疏切谏。报曰:朕不日即还矣。京师恶俗,人生女多弃不举,疏请严禁。上宣示讲筵,命阁臣纪其事。正阳门外菜园,居民稠密,为前朝嘉蔬圃地,所司檄归之官。裔介过其地,百姓遮道陈诉,即入言于上,立以予民。尝言天下未平,皆由征求太急,刑罚太繁。宜奖进直言,激发忠义,尚宽大平易之治,勿为刻薄琐碎之计。有旨令对状,终以其言直,不问也。寻坐言事附和,夺职,特旨留任。未几,复原官。十六年,加太子少保。上尝召至中和殿,谕曰:朕擢用卿,非有人荐达也。裔介稽首谢曰:敢不竭孤忠以报知遇?南宛阅武,每赐宴赋诗,天颜甚喜。一日,侍坐,问民间收获。对曰:畿内百姓困苦,丰年仅供官税。上称唐太宗英主,对曰:晚年无魏征苦谏,遂穷兵高丽,至贻后悔。其因
国朝宫史续编 六九八
恩赏, 每月制钱四十分, 每分制钱六百。
司乐副首领二, 无品级。太监八十。专肄中和乐器。首领月银二两五钱, 米二斛。
旧未设额,嗣增。
太监月银二两,米一斛半。
旧额六十,嗣增为八十。
其公费均由恩赏,每月制钱四十分,每分制钱六百。
臣等恭查:掌仪司旧额设有圆清太监六,觔斗太监十四,均裁。
銮仪卫
首领一,无品级。太监八。首领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
旧额副首领四,今改设首领一。
太监月银二两, 年米十六斛。
旧额三十,嗣裁为八。
均无公费。
营造司
八品首领一,侍监。副首领二,无品级。太监三十。首领月银三两,米三斛,旧额二,嗣裁为一。副首领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旧额三,嗣裁为二。太监月银二两,年米十六斛,旧额四十,裁为三十。其公费均由恩赏,每月制钱十五分,每分制钱六百。
奉先殿
八品首领一,侍监。副首领一,无品级。太监十四。
首领月银三两,米三斛。旧额二,嗣裁为一。
副首领月银二两五钱,米二斛半。旧额五,嗣裁为一。
太监月银二两,米一斛半。旧额二十,嗣裁为十四。
臣等恭查:旧额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奉宸苑、尚衣监、武备院、
酒醋局首领太监各缺,现行则例均裁。
太和殿升坐。”云云。今则未见此仪,惟御前大臣、乾清门侍卫及大门侍卫先于中和殿行三跪九叩首礼,大学士以下只在品级山预备,其谢恩之王贝勒在丹陛上行礼。
迁除京官凡有奏事之责者,俱于旨下之次日该衙门述旨。本人具折谢恩预备召见,仍于旨下之日起三日内,遇驾升殿,具朝服由鸿胪寺领班谢恩,出三日则否,王贝勒亦同。
嘉庆间武隆阿由健锐营蓝翎长官至总兵官,改用山东巡抚。道光间桓格亦由护军校官至驻防将军,改用侍郎。关福亦由火器营翼长,保用副都统,改用侍郎。奕山由侍卫官左都御史。道庆、玉明俱由侍卫官侍郎。本朝因材器使,不拘资格有如此。若杨遇春由提督改总督,汉人中尤为少见。由侍卫官侍郎者,不胜其数,皆或有世职,或系荫生,惟奕山、道庆、玉明三人虽皆是宗室,诚然布衣也。
香山宝相寺文殊法像,乃高宗幸五台殊像寺内摹出者,后于滦河亦塑是像。
达喇嘛阿旺罗布藏姓贾氏,燕之西山人,胜国时入崇国寺为僧,即今之大隆善护国寺也。顺治间召入内廷,以其精通梵典,命撰乘传,令住持五台山。康熙间赐号清凉老人,屡蒙赐赉。预知化日,沐浴而逝,塔于凤林谷,寿八十有七。
台湾镇总兵例兼提督衔,有敕书王命旗牌,办理外夷匪犯准先斩后奏,诚以远隔重洋,风势无常,恐事机或误也。
咸安宫 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建 清会典八六三
启祥宫 长春宫 咸福宫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重建 日下旧闻考十五
文华殿 本仁殿 集义殿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重建 日下旧闻考十二
延禧宫 永和宫 景阳宫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重建 日下旧闻考十五
宁寿宫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建 清会典八六三
天安门 端门券门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重修 同上
慈宁宫 英华殿 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重修 同上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〇)重修 同上
围城 承光殿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〇)建(?) 北京大学藏内阁档册
太和殿 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重修工成 同上 (东华录作三十六年)
昭仁殿 宏德殿 东暖殿 西暖殿 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建 日下旧闻考十四
承乾宫 永寿宫 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重建 清会典八六三
紫光阁前长廊 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二)增筑 同上
无擒藻堂,余与今日相同。
(6)景山 山上无亭,山后为寿皇殿(略偏东北)、万福阁、观德殿,余因字迹模糊,而制版又不甚清晰,故不可考。
他若延禧、永和、景阳、启祥、咸福以及重华、寿康等宫,宁寿宫、乾隆花园西花园建福宫、雨花阁、宝华殿、中正殿等处,皆付阙如。此图足以推求明清交替之状,表示清代修复时期之制度,所关至为重要也。
附满清一代宫苑重要工事表
名称 修建年代 出处
乾清宫 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体仁阁 宏义阁 位育宫 协和门 雍和门 贞度门 昭德门 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建 东华录顺治七
午门 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庙 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建 东华录顺治五
顺治一代,规制草创,修复宫室,首重观瞻。故先建乾清宫,以定宸居,(顺治二年)次建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体仁、宏义二阁,位育宫、协和门、雍和门、贞度门、昭德门,(顺治三年)以奠外朝;次修建午门、(顺治四年)天安门,(顺治八年)以重观瞻。又建太庙于外朝,(顺治五年)奉先殿于内廷,(顺治十四年)以谨时飨;建慈宁宫,以奉母后,(顺治十年)重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重建景仁、承乾、钟粹三宫于东,永寿、翊坤、储秀三宫于西,以居妃嫔。(顺治十二年)盖工有先后,事有缓急,不得不尔。然明代宫室,穹宏崇丽,修复尚未及半也。
康熙继位,始加经营,修复宫殿,力求充实。六年重建端门;八年重建太和殿,重修乾清宫;十二年重建交泰殿、坤宁宫、景和门、隆福门;十八年重建奉先殿,皆继顺治修建之工;二十一年建咸安宫;二十二年重建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于内廷之西,文华殿、本仁殿、集义殿于外朝之东;二十五年又重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于内廷之东。至是明代旧规,可谓完全修复。至若康熙十八年兴建毓庆宫、惇本殿,则已轶出前朝规模,而迹近踵事增华矣。
修复时期之大内宫殿,可以北平图书馆所藏之清皇城宫殿衙署图为实物例证。该图
因咸安宫旧址改建寿安宫,曰重修慈宁宫,乃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亦云然,前后一字不爽;又根据会典事例八六三,于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〇)曰:天安门外建石桥七座。于三十年(一六九一)曰:重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乃于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一七六四—一七六五)亦云然,前后亦未差一字。又于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曰:勅建文渊阁于文华殿之后,以为藏弆钦定四库全书之所,乃于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又云:命建文渊阁于文华殿后。按文渊阁实建于乾隆三十九年,见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三,时四库全书尚未成也。(注一)今瞿君乃欲速观其成于七十四年以前,史表云乎哉!长编云乎哉!
至于其他私人笔记,以及史料汇编,则或本东鳞西爪,漫无统属,且本身之可信与否,尚待审査,或则本为史料,尚待整理。故典籍虽众,而差强人意者尚未之有也。著者生长燕京,二十余年,宫廷苑囿,无不遍览,自信对于实地考察方面,尚有一日之长,故不揣简陋,究其沿革,制为图考。此写述本书之动机一也。
(二)自东北渝亡,热河失守,日人方面,已有热河行宫一书问世。国人不自奋发,不自
注一 见乾隆文渊阁记。
元灵宫 高宗纯皇帝诗注:是宫建于顺治年间,盖仿京师光明殿之制。光明殿则明朝所建也。
允执厥中 中和殿纵广各三间,方檐圆顶,金扉琐窗,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耕耤则于殿内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麦雨稻风 淡泊宁静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其北廊后额曰麦雨稻风。
溪月松风 溪月松风在深柳读书堂之北,额为世宗宪皇帝御书。
平畴交远风 长春园爱山楼东北为平畴交远风,宇后额曰平皋绿净。联曰:畏民碞其难其慎;敕天命惟几惟康。
万壑松风 万壑松风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太液秋风 太液池在皇城之右,东瞰琼华岛,而西、北、南三面极深广,芰荷菱芡,舒红卷翠,鱼跃鸟浮,上下天光,真胜境也。东南有仪天殿,中架长桥以通往来。又有土台,松桧苍苍然,天气清明,日光滉瀁,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又曰太液晴波。高宗纯皇帝御制燕山八景叠旧作韵诗序:太液池在西苑中,亘长桥,列二华表,曰金鳌、玉𬟽,北为北海,南则瀛台。西京赋所称沧池漭沆、列瀛洲、夹蓬莱者,方斯蔑矣。
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在平湖秋月之西,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有廓然大公八景诗。又静明
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皆所以崇敬,此定制也。
中和殿,惟大祀看祝版一莅之。保和殿,则筵宴外藩莅之。殿试、覆试、朝考、大考、考差皆于此,监试皆以王公。先伯祖恭慎公,乾隆甲寅举乡试,年十六。覆试日钦命题为“山节藻棁”二句,“于季桓子”六句,诗题“窗明几净”得行字。日未午,忽监试者命众跪,则上出也。询有完卷者否?时无一完者,惟一人以完卷未誊真对,命取其草呈。御笔为改诗一韵,其人竟以此获首列。又覆试题例命会元、解元誊写,其原题仍恭缴。乡试,解元或不到,则旗魁代之,皆跪而书。午间例赐松饼四枚、奶茶一瓯。殿试例设高几,馀则矮几也。
乾清宫之东廊为端凝殿,西廊为懋勤殿,天府图书皆庋于此。乾嘉两代,命翰林编录为《石渠宝笈》《天禄琳琅》《閟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详阮文达元《石渠随笔》、胡以庄敬《西清札记》,入值者皆南书房翰林官也。南书房则在乾清宫南廊下之西,最为清要之地。或代拟谕旨,或咨询庶政,或访问民隐,或讲求学业。国初不必定用翰苑。故查初白、李复堂以举人入;梅文穆、高江村、何屺瞻以诸生入;王白田以教官入。盖天下人才,皆如烛照,故所取悉当如此,其礼数亦非他臣所敢望。赐赉与王公军机大臣同。若上书房,虽亦在内廷而礼数不逮矣。然书房之制,实超越前代。盖前代人君自为太子时,已养尊处优,侈然自肆。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几不知世间事为何若。及其为君,复安望其悉天下利病耶?国朝自太宗以后不立太子。皇子之幼,与诸王世子共学于上书房。选词臣有学行者,训迪加严,与民间延师无异。又有清文师傅,日习清文,而
风飘次第听。
施闰章《元旦早朝》诗:
丹阙晨开敞御筵,朝元会好傍卢烟。春回晓日螭廷暖,风细卿云凤阁悬。宵旰勤思荒服外,衣冠拜舞圣人前。称觞进璧浑间事,共拟南征奏凯篇。
陈廷敬《长至朝贺》诗:
昨夜阳回晓仗过,天门钟鼓竞鸣珂。朝衣旧惹炉烟重,旭日新移扇影多。云物编年书凤简,岁华簪笔在銮坡。亦知词赋工无益,若为升平许载歌。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规制较小,方檐圆顶,建造殊异,内顶雕刻彩绘极精美。(图三)
图三 中和殿顶
中和殿后为保和殿,横九间,宽广高大,略与太和等。以上为三殿。殿后十馀丈即为乾清门。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旧军机直卢在焉。由此直入乾清宫,今堵塞矣。又太和殿之左为文华殿,为往时皇帝御经筵进讲处。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
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荣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干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
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开钟鼓,东陛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佩殿二,东曰本仁,西曰集义。旁为传心殿,为往时尊礼先圣先师处。其布置式样与他殿景致不同,房有井,覆以亭。明黄建《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大庖第二。
西为武英殿,规制与文华殿同。李自成僭帝号御极于此。东西庑配殿,东曰凝道,西曰焕章,凡内廷校刊书籍俱于此。殿西为浴德堂,清乾隆时为香妃沐浴之所,仿土耳其式建筑,室旁有水井,蒸汽水管一切设备宛然尚在。堂西为宝藴楼,旧咸安宫遗址,民国三年改建为庋藏宝物之所。武英殿之东,御河环绕,石桥一座,雕刻极精,为诸桥冠,俗呼断虹桥,石栏杆雕斫极精,一石猴左手舞瓢,右手持裙,尤精絶。桥北地广数亩,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荫,颇绕幽致。(图四图五)
图四 断虹桥
图五 断虹桥石栏
高五尺。面甃金砖,四围黄緑琉璃。南东西三出陛,各八级。绕以石阑柱。前为耕田,后为具服殿五间,民国六年,改为诵豳堂。(图十三)南向,三出陛,南九级,东西各七级。每岁亲耕,于此更衣。
图十三 诵豳堂
徐本《亲耕耤田恭纪》诗:
旭日旌旗辇路分,肇开东作迈思文。燃萧默祝千村雨,秉耒深锄一片云。柳渐鸣鸠春意满,杏初飞燕午风熏。授衣成礼临黄幄,次第公卿致力勤。
凤城环绕緑畴多,群仰躬耕驻玉珂。兆姓尽知敦本意,老农齐唱得年歌。两岐定见新舒麦,同颖欣看长瑞禾。帝德天心相契合,丰登寰宇共诚和。
《大清会典事例》:
凡耕藉之礼,置藉田于先农坛之东南,中为帝藉。筑台于藉田北,为皇帝观耕之位。岁仲春或季春吉亥,皇帝躬耕帝藉。豫期由部奏请命,王三人、卿九人同耕。择吉,皇帝于丰泽园先行演耕。是日,顺天府尹以龙亭、彩亭陈设耕具,皇帝躬耕耒耜及鞭,皆饰以黄布,嘉种以稻从耕,三王九卿,布种以麦谷菽黍,各盛青箱。由长安左门入,至午门外亭止。府属官奉入左门,至太和殿,陈于案。户部官举安入中和殿,陈于殿中。皇帝御中和殿阅,祝先农,祝版次,阅耕具毕,还宫。户部及顺天府官,奉藉具送藉耕田所。至日,皇帝礼服诣先农坛,致祭毕。御具服殿更龙袍。帝藉正中,陈躬耕黄耒,驾以黄犊。户部尚书一人立于右,东面。顺天府尹奉鞭立于左,西面。藉田东西,陈从耕朱耒,各六,驾以黝牛。歌《禾辞》、执叉扫、麾彩旗、披蓑衣、戴笠执钱镈者,暨牵牛耆老、上农夫、下农夫,均东西面序立。届时,礼部司官举红旗三麾如,执事齐赴耕所,礼部尚书奏时,皇帝出具服殿,恭导至耕位,南向立。从耕三王九卿暨各官以次就位。户部尚书跪进耒,皇帝秉耒,右执鞭,耆老二人牵犊,上农夫二人挟犁,皇帝行耕藉礼,和声署吏扬彩旗、鸣金鼓、歌《禾辞》、左右随行。顺天府丞奉青箱以从,户部侍郎播种,皇帝三推三返毕,歌止,户部尚书跪受鞭耒,礼部尚书奏请御观耕台。从耕三王九卿以次受耕耒,三王五推五返,九卿九推九返,顺天府两县官率耆老农夫,仍至藉田终亩。礼部尚书奏礼成,皇帝乘舆还宫。及秋,玉粒告成,择吉收存神仓,以供郊庙粢盛之用。
紫禁城中轴线上中和殿的体量最小,殿内现在地平前陈设着四件象鼻鼎炉,鼎炉连同香几底座通高约1.60米,与不足半尺的地平相衬显得极不协调,其高度甚至超过了皇帝的宝座。这样陈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历史原状?厘清中和殿的功能将对解决此问题大有裨益。依据清代典章制度,中和殿的建筑功能一是皇帝大朝时临御太和殿之前,先御此殿接受执事官员行礼;二是阅视祭祀坛庙(除天坛)的祝版;三是行亲耕礼前阅视农具谷种;四是加上皇太后尊号、徽号时阅视奏书;五是在此呈进《玉牒》;六是在此钦定殿试试卷,等等。从梳理清代各朝皇帝在中和殿行亲耕礼前阅视农具谷种的礼仪中,可以看出乾隆帝与光绪帝所行礼仪的嬗变过程,已由严谨走向简化,从细微之处亦可以窥视清代由盛而衰的迹象。本文进而将建筑功能、历史档案、历史照片结合考察,发现殿内原本不设鼎炉,现设鼎炉为1971年增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