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太和门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  ,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
阅读全文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67

祭,恭请奉安前殿,礼成复送至后殿供奉。其四孟时飨,则遣亲王于后殿行礼。

大飨前一日,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前殿第一成阶上,分左右悬。祭日,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如常仪。至太和门阶下降舆乘辇,驾发警跸,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导迎鼓吹,设而不作。皇帝由太庙街门左门入,至外垣南门外神路右降辇。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皇帝,由太庙南门左门入,至戟门幄次盥洗。赞引太常卿恭导皇帝由戟门左门入,升左阶,入前殿左门,就拜位前北向立。典仪官赞乐舞生登歌,执事官各共乃职,武舞八佾进。赞引官奏就位。皇帝就拜位立,乃迎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神乐,奏贻平之章。赞引官恭导皇帝诣太祖高皇帝香案前上香,以次诣列圣香案前上香。奏复位,皇帝复位。奏跪拜兴,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奠帛爵,行初献礼,宗室司帛官奉篚,司爵官奉爵,各诣列圣列后神位前,奏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司帛官跪奠帛三叩,司爵官立献爵奠正中,皆退。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乐暂止。皇帝跪,群臣皆跪。司祝读祝毕,奉祝版诣太祖神位前跪安于案。三叩,退,乐作。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八佾进。行亚献礼。奏敷平之章,舞羽钥之舞。司爵官献爵,奠于左,仪如初献。行终献礼,奏绍平之章。司爵官献爵奠于右,仪如亚献。乐止,文德之舞退。太常官赞赐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73

凡祭社稷之礼,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祭日,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午门外,陈金辇于太和门阶下,日出前四刻,太常卿诣乾清门告时。皇帝御祭服,陈礼舆出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如常仪。至太和门阶下降舆乘辇。驾发警跸,午门鸣钟,法驾卤簿前导,导迎鼓吹,设而不作。皇帝由阙右门至坛北门外神路右降辇。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入坛北门右门,诣戟门幄次。礼部尚书率太常官恭请神位安奉毕,太常卿奏请行礼。皇帝出幄次盥洗,赞引官恭导皇帝至内壝北门外拜位前南向立。武舞八佾进。赞引官奏就位,皇帝就拜位立。乃瘗毛血迎神,乐奏登平之章。赞引官恭导皇帝进内壝北门升坛,诣太社位前上香,次诣太稷位前上香。奏复位,皇帝复位。赞引官奏跪拜兴,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奠玉帛,行初献礼。司玉帛官奉篚,司爵官奉爵,各升坛诣太社、太稷位前,奏茂平之章,舞干戚之舞。司玉帛官跪奠玉帛,三叩。司爵官跪献爵,奠正中。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兴,升坛稍西跪。乐暂止,皇帝跪,群臣皆跪,司祝读祝毕,诣太社位前跪,安于案,三叩,退。乐作,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八佾进。行亚献礼,奏育平之章,舞羽钥之舞。司爵官诣神位前跪,献爵奠于左,仪如初献。行终献礼,奏敦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79

节,亲祀坛庙,出午门则以钟,祭享太庙则以鼓。如遇凯旋献俘诸大典,皇上御午门楼行受俘礼。午门之前,凡颁朔宣旨,及百官常朝,俱集于此。

凡献俘之礼,择日皇帝遣官献俘于太庙。兵部官率解俘弁兵,以白组系俘颈,由长安右门、天安门右门入,至太庙街门外北面立,候遣官至,皆跪。遣官入庙行礼,复献俘于社稷坛,兵部官仍以俘跪候于社稷街门外。遣官诣坛行礼毕,兵部官率弁兵解俘出,献俘。次日行受俘礼,于先期工部设御座于午门楼正中。至日质明,内大臣率侍卫咸采服立两观翼楼阶上,护军统领率护军立阶下,均佩刀环卫。武备院张黄盖于楼檐外。銮仪卫设丹陛卤簿于阙下,丹墀卤簿于阙左右门南,金鼓铙歌于卤簿前,乐部和声署设丹陛大乐于卤簿之末。王公文武各官分班立,均与太和殿大朝礼同。兵、刑二部尚书侍郎立于右翼丹墀卤簿外,兵部官率解俘将校押俘立竢于右翼金鼓外,刑部官立于兵部之次。礼部堂官诣乾清门请驾。皇帝御龙袍衮服,乘舆出宫,午门鸣钟,前引后扈如常仪。驾至太和门,鸣金鼓,奏铙歌。皇帝升午门楼,至檐前降舆,升座,乐止。宣旨,大臣二人立于阶下,鸿胪官赞排班,引解俘将校进至御道西,北面立。乐作,将校行三跪九叩礼毕,退立原位。受俘兵部官率将校引俘至金鼓下跪。兵部尚书跪奏:平定某地,所获俘囚等谨献阙下。宣旨大臣宣制曰:所献俘交刑部。刑部堂官跪领旨,兵部官引俘出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81

首函呈非或首,生人组系是孚人。馘字从或从首,盖或者疑辞,函首以献,其真伪原在疑似之间。至俘字从孚从人,孚者信也,执人以来,其生获实为可信。六书会意俱有深义,顾昔人无论及者。兹当俘馘并陈,适得是联,天然切对,因并诠释之。陈仪凯献声灵赫,偃武欢腾礼乐彬。四沐天恩际时泰,乙亥六月,征剿准噶尔,先获青海数酋罗卜藏丹津及新投顺复叛去策凌孟克之子巴朗、孟克忒木尔等来献。是年十月,因平定准噶尔,复获达瓦齐等,槛解京师,并御午门行受俘礼。庚辰正月,平定回部,函霍集占之首以献,复御午门受之,皆赋诗以纪。并有从今更愿无斯事之句。兹以两金川负恩反噬,不得已而用兵,幸赖天佑,集勋奏凯,且逆酋党羽全就俘获,实为尽善尽美。通计前后凡四举是典,从此益愿洗兵长不用矣。盈虚默念倍惶寅。

〔臣等谨按〕受俘献馘之礼行诸午门,所以钦鸿贶崇武功也。我皇上御极以来,威德远扬,疆圉式廓。粤自乙亥剿平准部,一岁而再行斯典。其后庚辰底定回疆,丙申讨平攒拉促浸,皆递举盛仪,神人胥洽。恭读节年御制受俘诗,原委了然。仰睹圣天子抚顺锄逆,不得已而用兵之至意。谨备录卷内以昭盛业焉。

凡颁朔之礼,岁以孟冬一日颁来岁十有二月之朔。钦天监官设黄案于午门外正中,又设二案于御道左右,奉恭进皇帝时宪书于中案,奉颁给王公百官时宪书于左右案。陈设毕,举中案由午门中门入,监正监副从,至太和门陈于左右阶。监正等于丹墀左行三跪九叩礼,毕,授内务府掌仪司官奉至乾清门恭进。是日王、贝勒、贝子、公以下文武百官咸朝服集阙下。鸿胪寺鸣赞赞排班,王、贝勒、贝子、公序立御道上,文武百官序立御道左右,皆北面,东班西上,西班东上。赞有制,众咸跪,宣读官西面宣制讫,众行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83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一

国朝宫室

外朝之制,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门各五间,东西向。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门前列铜狮二,其南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午门内东西两庑,东为稽察上谕处及内阁诰勅房,西为翻书房及起居注公署。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库,俱详见官署门内。金水桥之水由神武门西地沟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前,至太和门前,是为内金 水河,复流经文渊阁前,至三座门从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太和门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门各三间。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昭德、贞度两门庑为侍卫直宿处,详见官署门。

太和门之内东西两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之中为体仁阁,西庑之中为弘义阁。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皆东西向。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体仁阁、弘义阁两庑为内府银、皮、段、衣及瓷、茶六大库,详见官署门。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86

赞跪叩兴,各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赐群臣坐,诸王公由殿左右门入,大学士由殿左门入,就位,内大臣等各就本位立,均跪,行一叩礼,坐。赐王公以下,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暨外国使臣茶,受茶及坐饮毕,皆行一叩礼。銮仪卫官传鸣鞭如初,众皆兴,阶下三鸣鞭,驾兴,中和韶乐作。还宫,乐止,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以次退。大清会典

颁诏之礼,礼部鸿胪寺官豫设诏案于太和殿内左楹之南及丹陛正中,銮仪卫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龙亭香亭于午门外,工部豫设金凤朶云于天安门上堞口正中,设宣诏台于东第一楹,设黄案于台上,奉诏宣诏各官咸朝服恭竢,领催耆老咸齐集天安门外金水桥南。届时内阁学士奉诏至乾清门,恭用御宝毕,奉至太和殿,陈于东案。皇帝御殿,群臣朝贺,行礼毕,仪别具。大学士一人入殿左门诣案,奉诏由中门循左闑出,至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兴,由中阶左降,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一跪三叩礼。跪奉诏兴,由中阶降置云盘内。礼部仪制司官奉云盘,张黄盖,由中道出。太和门文武百官由昭德门、贞度门随出。诏至午门外,礼部官奉云盘设龙亭内,銮仪校舁亭,前列御仗,导引乐作。礼部尚书率属随至天安门登城,陈诏书于宣诏台案上,文武各官于金水桥前按翼序立,鸿胪官赞排班,文武官按班次北面立,领催耆老序立于后。宣诏官登台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187

西面立,鸿胪官赞有制。众皆跪。宣诏毕,文武各官领催耆老均听,赞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奉诏承以朶云,由金凤衔下,礼部官祗受,仍设龙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列黄盖御仗,导迎乐作,由大清门出至礼部。礼部尚书侍郎率属跪迎于仪门,陈诏于大堂,行三跪九叩礼毕,恭镌诏书,誊黄颁行天下。同上

凡命将之礼,皇帝命大将军统帅军旅,择吉出师,先期临轩授勅印。是日銮仪卫陈法驾卤簿,大将军率从征诸将咸采服,集午门外。内阁豫陈敕印于太和殿内东旁黄案。皇帝御殿,王公百官咸朝服侍班。鸿胪官引大将军出左阶,升至殿檐下。大学士一人奉敕,一人奉印,出授大将军。大将军跪受,转授内阁官跪接毕,行三跪九叩礼兴,随奉敕印官降左阶出太和门中门,皇帝还宫。至日遣官祗告于奉先殿,所司张黄幄于长安左门外,设御座。皇帝率大将军诣堂子行礼拜纛,均如仪,礼毕,御黄幄,升座,赐大将军卮酒。大将军跪受,饮毕,属櫜鞬乘马。文武大臣承诏饯于郊,设祖帐。礼、兵二部堂官奉茶。大将军率从征将士望阙谢恩,乃率大军进发。既莅营,申明军令,肃队启行。同上

乾隆十四年御制季夏视朝诗 诘旦奎中夜易阑,罘罳曙色上金銮。宫悬乐应林钟律,旧制,凡御殿奏乐皆用黄钟为宫,朕定以三大节用黄钟,其常月视朝用旋相为宫之法,六月即用林钟为宫,始无哑钟之诮云。拜舞班齐九品官。何必舍人称绝唱?所希

书名:日下旧闻考(二 ) 页码:251

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麟趾门之东曰关睢左门,再西曰元辉殿,再北朝南者曰宝善门,迤东曰慈庆宫,后门门之外曰奉先殿,即内太庙也,街东则隆祀门,其内则外东裕库也。又东北并列二门曰履顺、蹈和,则一号殿,仁寿宫之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宫妃养老之处。自宝善门亦可通玄武门,其中之门则莲花门也。皇极门之西曰归极门,门西曰武英殿,殿西曰大庖,曰尚膳监,东北曰思善门,曰仁智殿,西南曰御酒房,又北曰慈宁门。嘉靖十五年,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宁宫,过慈宁宫皆内侍直房,再北过长庚桥则玄武门矣。春明梦余录

〔臣等谨按〕前明宫室规制,本朝多仍其旧,有更易其名者,如皇极门今改为太和门,弘政门今改为昭德门,宣治门今改为贞度门,会极门今改为协和门,归极门今改为熙和门,广和左、右门今改为广生左门、广生右门,文昭、武成二阁今改为体仁阁、弘义阁,其宏孝、神霄等殿今改建斋宫及毓庆宫。详见国朝宫室。

原顺天主考,例不赐宴,独南畿二主考辞朝,赐宴于阙东松林,相传云遵洪武旧制。春明梦余余

补唐人入朝,多侈言花柳之盛。五言诗如王维云: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杜甫云: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又云: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蘂红。戴叔伦云:月沉宫漏静,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302

增岁以冬日至祀皇天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配,以大明、夜明、星辰、云、雨、风、雷从祀。上帝位第一成,南向;列圣东西向。四从位第二成,大明西向;星辰在其次;夜明东向;云、雨、风、雷在其次,均设青幄。上帝苍璧一,帛十有二,犊一,登一,簠二,簋二,笾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炉一,镫六,燔牛一。列圣均帛一,犊一,登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炉一,镫四。大明、夜明均帛一,牛一,登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琖二十,炉一,镫二。星辰帛十有一。云、雨、风、雷帛四。均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琖三十,炉一,镫二。玉帛实于篚,牲载于俎,尊实酒,疏布幂勺具。大清会典

增先祀一日,皇帝御龙袍衮服,乘礼舆出宫,至太和门阶下降舆乘辇,入坛西门,至昭亨门外降辇,由左门入,诣皇穹宇,于上帝、列圣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诣圜丘视坛位视笾豆毕,由内壝南左门出外壝南左门,至神路右升辇,诣斋宫。同上

增祀日,日出前七刻,皇帝御祭服乘辇,至外壝南门外神路右降辇,由外壝南左门入内壝南左门,升午阶,至二成黄幄次。皇帝就拜位立,乃燔柴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诣第一成上帝位前跪上香,以次诣列圣配位前上香,皇帝复位,行三跪九拜礼。乃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32

太和门之左为昭德门,东南隅为内阁公署,其正衙御书额曰调和元气。大清一统志

〔臣等谨按〕内阁门西向,二门南向,满汉本堂盖黄瓦,票签房及蒙古堂、典籍厅、

稽察房皆用常瓦。规制宏厂,较前明所云东阁五间白昼秉烛者,气象迥不同焉。

原国初设符玺郎,后改曰尚宝司。曰奉天之宝,惟祀天地用之。凡诏若赦则用皇帝之宝,以册封及赐劳则用行宝,诏亲王大臣调兵则用信宝,册上尊号则用尊亲之宝,勅谕亲王则用亲亲之宝,祀山川鬼神则用天子之宝,封外藩及赐劳则用天子行宝,诏外调兵则用天子信宝,曰诰则用诰命之宝,曰勅则用勅命之宝,奬臣工则用广运之宝,谕来朝官员则用敬天勤民之宝。凡宝之用必请命而后发焉。天子飨祀郊庙、视学、耤田,勋卫扈从当值,则给金牌,虎贲巡城则给铜符,九门守卫则给铜牌,锦衣校尉入直则给铜鱼,京官朝参者则给牙牌,牌有圆花长花长素之别。龙湖文集

原明制,各宝皆内尚宝监女官掌之。遇用宝,则尚宝司以揭帖赴尚宝监,尚宝监请旨,然后赴内司领取。西垣笔记

原每年三月廿九、九月廿九为用宝之期,请出宝洗涤。尚宝太监用大黄绒绦两手恭捧挂于项,尚宝卿以金盆盛水濯之,次日乃用。玉光剑气集

原尚宝司在午门外西兵科之上。春明梦余录 以上四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84

原李东阳采桑玉堂阴诗 采桑玉堂阴,分蚕长安郭。一劳累百枚,再分连数箔。宁知富贵地,此物能沃若。采桑玉堂阴,阴浓树婆娑。一采不满筐,竟日能几何?乃知富贵地,不及穷山阿。怀麓堂集

〔朱彝尊原按〕今院中先师庙庭古桑尚存,当即西涯所赋也。

增钱龙锡初入翰林院述志诗 皇风被奕叶,师济协重熙。妙选金闺彦,登兹白玉墀。惭予蹇劣士,何幸沐恩私?就将弥日月,模范承师资。雕虫既云拙,温饱非所思。独此葵藿心,耿耿誓不移。念昔皇祖日,讲艺恒孜孜。天颜瞻咫尺,密室奉畴咨。衮德信多补,臣忠实在兹。顾问久寂寞,簪笏徒委蛇。四郊渐多故,启沃効者谁?所愿回宸照,堂廉路不岐。兢余存稿

原岳正禁窗引烛诗 禁城儤直已昏黄,忽讶銮舆到玉堂。直欲踉跄趋几席,其如颠倒着衣裳?当窗莲炬分红焰,满室兰煤散暖香。已喜恩光耀今古,况将经术侍君王。类博稿

原程敏政玉堂散直图诗 金殿当头玉堂署,十二朱廊隐宫树。衣冠济济堂中人,犹似前时起居注。门下斜连金水河,石桥五垒横蛟鼍。叩阍不许外人到,挟册时见诸王过。奎文上应图书府,插架连签照今古。同游恐是十洲仙,下界纷纷半尘土。迩来新诏开中堂,储才圣训何洋洋!日令三馆坐群彦,应制往往催诗章。从容退食龙楼外,松下传餐解簪带。光禄之酒大官羊,终岁天厨有佳赉。宫壶卓午漏未央,旭日半下城西墙。出门跨马一分手,缓步不知归路长。篁墩集 以上二条原在城市门,今移改。

增康熙九年,初置起居注馆于太和门西庑,五十六年停馆,雍正元年复设。日讲起居注官满六人,汉十有二人,满主事二人,满笔帖式十有四人,汉军笔帖式二人。十二年,增汉主事一人。乾隆元年,增满日讲起居注官二人。大清会典

增起居注官均兼日讲官,自掌院学士、詹事以下,坊局编、检以上,皆得以原官充补。同上

增记注册籍书明月日及该直官姓名,每月满汉文各一册,至次年按月排纂。册中用翰林院印钤缝,贮以铁匦,岁十二月题明记注官,会同内阁学士藏之内阁大库。词林典故

增明初,甲辰年设起居注,秩正四品,以宋濂、魏观为之。吴元年改正五品,后革。十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201

年,改尚方司为尚方院。十三年,改钟鼓司为礼仪监,尚宝监为尚宝司,织染司为

经局。十七年,改内官监为宣徽院,礼仪监为礼仪院。十八年,裁十三衙门,仍置

内务府,以兵仗局为武备院。康熙十六年,尽汰旧时名目,改为七司三院,而以内

府大臣统之,遂为定制云。

增广储司旧署在西华门内,白虎殿东配房。雍正八年移于尚衣监北筩子河路西,后屡有迁易。今置于酒醋房之南墙门内,前后三重,廨舍十有七间。所属银、皮、瓷、段、衣、茶六库,为内府库藏总汇之所。初名御用监。顺治十八年,分银、皮、段、衣四库。康熙十六年,改今名。二十八年,分设瓷、茶二库,皆统隶于司。银库,在太和殿弘义阁内,皮库在太和殿西南角楼房内及保和殿东配房,瓷库在中右门外迤西之西配房及武英殿前影壁后连房,段库在太和殿东体仁阁及中右门外西配房,衣库在弘义阁南之西配房。至恭制御服在咸安宫内,宫门三楹,正殿五楹,东西配殿各三楹。内务府册

增茶库在右翼门内西配房,并太和门内西偏南向配房,中左门内东偏配房,并管理南薰殿所藏历代帝后图像。同上

〔臣等谨按〕历代帝后图像向贮茶库,乾隆十四年奉旨移藏南薰殿,殿内石碣恭刻皇

上御制藏图像记文并诗,详载宫室门。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215

卫暨公、侯、伯、子、男内简选引见,或授散秩大臣,或署散秩大臣,恭候钦定。

世袭散秩大臣员阙,移咨该旗,将应袭人员开送引见补授。随印协理事务侍卫班领

员阙,于侍卫班领署班、领什长内,不论等级,遴选引见补授。侍卫班领员阙,于

署班、领什长内遴选,署班、领什长员阙,于侍卫内遴选,均引见补授。又按领侍

卫府无专署,惟设档房在昭德门外。

增宿卫更番轮直凡六班,班分两翼,各设侍卫班领一,署班领一,侍卫三十。宿卫乾清门,为内班,散秩大臣一,侍卫亲军十。宿卫中和殿,侍卫什长三,侍卫亲军三十。宿卫太和门,为外班,以领侍卫内大臣一总统之。内大臣、散秩大臣二随班入直。行幸驻跸,宿卫一如宫禁之制。大清会典

增侍卫初选,均授为三等侍卫、蓝翎侍卫,岁以冬月推升。一等侍卫员阙,以二等侍卫引见升补。二等、三等侍卫员阙,以次递行引见升补。至勋戚后裔内有特旨初选即授为一、二等侍卫者,即坐补本旗员阙。同上

增宗室侍卫,不论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先选三等四等侍卫,遇阙以次升补亦如之。同上

增上驷院侍卫,每旗七人,司辔、司鞍侍卫无定员,隶上驷院。其兼尚虞鹰鹞房、鹘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220

二十八人,驯象所民尉二百有六人,八旗及汉军更夫四十人。大清会典

增凡卤簿,大祀南郊,陈玉辇,陈大驾卤簿,奏前部大乐、铙歌大乐。大祭北郊,乘金辇,陈法驾卤簿,奏前部大乐、铙歌大乐。享太庙、社稷不设前部大乐。祭堂子,朝日,夕月,耕耤,飨先农,亲飨前代帝王、先师,乘礼舆,仍设玉辇、金辇,余俱与郊大祀同。同上

〔臣等谨按〕大祀,皇上亲诣行礼,均乘礼舆出宫,至太和门乘辇,祀毕还宫,均备

礼舆。又按南郊各祀及大祀北郊,皆先一日陈卤簿于午门外,驾诣斋宫,卤簿前

导,前部铙歌大乐均设而不作。礼成回銮,作前部铙歌大乐,以金二鸣、钲三鸣为

作止之节。

增凡朝会御殿,陈法驾卤簿,奏铙歌大乐,御楼受俘,陈法驾卤簿前部大乐于午门下,设金皷铙歌大乐于卤簿之前。巡幸皇城内陈銮驾卤簿,时巡省方用骑驾卤簿,前列铙歌大乐,恭遇大阅,陈骑驾卤簿于行宫门外。大清会典

原锦衣卫在通政司南,经历司、上下镇抚司并各所司附焉。明一统志

原明宣宗锦衣卫箴 自古建国,皆重环卫。尔惟厥官,朝夕廷陛。予所服御,咸尔攸秩。出入先后,以警以跸。左右骏奔,亦戒不虞。亦有匪人,尔诘尔祛。尔其懋毖,勿纵于私。宜廉宜慎,宜勤宜祗。惟义之遵,惟善之迪。敬恭勿渝,用保终吉。官箴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115

  〔臣等谨按〕每岁恭遇北郊大典,皇上必躬亲成礼,为伊古所未有。乾隆十三年,以明制祭器未昭备物,皇上亲加审定,凡一器一物莫不折衷至当,垂示方来,用昭祗敬。

  增先祀一日,皇帝御龙袍衮服,乘礼舆出宫,至太和门阶下降舆乘辇,入坛西门,至方泽北门外降辇,由右门入,诣皇祇室。于皇地祇、列圣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诣方泽,视坛位,视笾豆毕,由内壝北右门出外壝北右门,至神路左升辇,诣斋宫。(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北郊斋宫,皇上创修于癸亥之夏。先祀一日,法驾预宿斋宫。后因念执事有病暍者,复降旨俟树木成阴时再为举行。然如壬申夏至前适值雨后新凉;己卯岁又以祷雨正切,仍前期斋宿。仰见皇上昭事之忱,虔惕倍至。又大祀典应乘辇入坛,全设卤簿;每当望泽之时,即不御辇,不设仪仗,益征圣心敬畏云。

  增祀日,日出前七刻,皇帝御祭服,乘辇,至外壝北门外神路左降辇,出外壝北右门入内壝北右门,升子阶,至二成黄幄次。皇帝就拜位立。乃瘗毛血,迎神,乐奏中平之章,行三跪九拜礼,乃进香与篚,奏广平之章。皇帝诣第一成皇地祇位前跪,上香,受篚奠玉帛,以次诣列圣配位前上香奠帛。皇帝复位,乃进俎,奏含平之章。皇帝升坛,诣皇地祇位、配位前跪,进俎,复位。行初献礼,奏太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皇帝升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104

国朝宫史 七八

由中门闑左出,至丹陛,以节授正使。正使受节,偕副使兴。内阁、礼部官进殿左右门,举册、宝案,出中门,正使持节前行,副使从,以次降中阶。内阁、礼部官奉册、宝设龙亭内,銮仪校舁行,导引如初,由太和门出。皇帝赐王公、大臣茶如常仪。毕,鸣鞭如初。中和韶乐作,奏"显平之章"。皇帝起座,还宫,乐止。王公百官俱退。是日,内銮仪卫陈皇后仪驾于皇后宫阶下及宫门外,内监设丹陛乐于宫门内,如三大节之仪。设节案一于宫内正中,南为香案,设册、宝案于东西各一,设皇后拜位于香案前,北向。女官四人,立拜位左右,东西面。宣读女官二人,立东案之南,西面。宫殿监率内銮仪校豫候于景运门。册使既承命出,由协和中门至景运门外西面立。正使奉节授内监。内监奉节,内銮仪校接舁册、宝亭至皇后宫门外,亭止,内监奉册、宝诣皇后宫。皇后礼服出内宫。丹陛乐作,赞引女官二人引皇后迎于宫门内道右,随行入宫。内监奉节陈于中案,奉金册、册文、金宝、宝文陈于东案,退。赞引女官引皇后就拜位,北向立,乐止。赞 "跪",皇后跪。赞"宣册",宣册女官就案,奉宣读册文,西向立,宣毕,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赞"受册",女官以册奉皇后。皇后受册,授侍左女官。女官跪接,奉以兴,陈于西案。次宣宝、受宝亦如之。乐作,皇后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少退,东向立,乐止。内监进至中案,奉节出。赞引女官引皇后送于宫门内道右,还内宫。内监奉节至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205

城,爲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后由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大清门在都城正阳门内,面南,正中爲阙三,皇城之第一门也。左右石狮二,下马

牌石各一。前爲天街,方广数百步,周以石栏,俗名棋盘街。门内左右朝房东西向者各一百十楹,北向者各三十三楹。凡吏、兵两部月选官掣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磨勘,俱于此朝房之外。东爲户部米仓,西爲工部木仓,其北天街横亘。东出爲长安左门,西出爲长安右门。门外各有下马牌石,趋朝者由此出入。其北正中南向者榜爲天安门,卽皇城南门也。初名承天门,顺治八年重建,改今名。爲门五,上覆崇楼九楹,前临御河,跨金水桥七桥。南北石狮各二。其南华表对峙。国家有大庆典覃恩,于楼上宣诏,设金凤衔而下焉。其北相直榜爲端门,康熙六年重建,制与天安门同。南立华表二,左右两庑各二十二楹。东爲太庙街门,门内爲太庙。正南门五楹。前殿九楹,两庑各十五楹。中殿九楹,两庑各五楹。后殿与中殿同。其正南门外桥五座。桥下向无水,乾隆二十六年始引金水桥水注之。东爲神库、牲亭,西爲神厨,俱如礼制。

御制孟秋时享太庙诗庚申玉斗回旋届指庚,金舆夙驾紫鸾鸣。矞皇礼乐陈清庙,糺

缦云霞焕宝楹。陟降俨临神鉴赫,显承佑啓泰阶平。礼成肃穆瞻霄汉,何限依迟霜露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七九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215

  御制颁朔诗戊辰午门晴旭丽曈曨,颁朔威仪集百工。东鲽西鹣万邦奉,宵衣旰食一篇中。春秋无那成今昔,箕毕还因协雨风。消息贞元频静验,统天一气运无穷。

  御制十月朔日颁朔诗丁丑敬授斯称重,明时敢不虔。龙杓弦望辨,凤阙典章悬。尧帝羲和命,大清亿万年。铜仪惟是在,稼政莫兹先。布朔祯祥始,班和象魏前。伊犂哈萨克,从此入华编。

午门爲门三,文武官出入皆由左,其右门惟宗室王公得行之。两观间掖门左右相

对,门中各折而北入,不常啓。惟大朝陞殿,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官进士,鸿胪寺按中式名次引入,一名由左,二名由右,余仿此。

  午门之内,玉河环绕,金水桥五座。桥北爲太和门,广宇九楹,中开三门,其左右两楹则宿卫番直处也。门陛南出者三,东西出者二,级各二十有八。陛间列古铜鼎四,门前列铜狮二。太和门之左爲昭德门,右爲贞度门,皆南向。东西两庑间,东出者爲协和门,西出者爲熙和门,两庑上下共五十二楹。东爲稽查各衙门奉行事件处及内阁诰勅房,西爲繙书房及起居注公署,东南隅爲内阁公署,其正衙御笔匾曰:"调和元气]。西南隅旧爲国史馆,今爲膳房库。

太和门内正中南面爲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康熙八年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深广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八九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55

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两庑之北,正中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前列铜狮二。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卽内金水桥。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

门之内,东西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皆东西向。其两庑为内府银、皮、缎、衣、瓷、茶六库。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俱东西向,今呼阿思哈门。正中南向者为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有一间,纵五间,上为重檐脊四垂。御题额曰建极绥猷。殿前丹陛,环以白石阑。陛五出,各三成。陛间共列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

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

丹墀内为文武官行礼位。范铜为山形,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于御道旁。

施闰章元旦早朝诗:丹阙晨开敞御筵,朝元会好傍炉烟。春回晓日螭廷暖,风细卿云凤阁悬。

宵旰勤思荒服外,衣冠拜舞圣人前。称觞进璧浑闲事,共拟南征奏凯篇。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57

长元按:明宫室后右门亦曰平台,为召对之所。

殿后迤北十余武,崇基列陛。其北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中南向者为干清门。

 长元按:太和门殿明皆曰皇极,殿又曰奉天,中和殿明曰中极,又曰华盖,保和殿明曰建极, 又曰谨身,所谓三大殿也。昭德、贞度二门,明曰弘政、宣治,协和、熙和二门,明曰会极、归极,体仁、弘义二阁,明曰文昭、武成,今皆更易其名。

稽察上谕处、内阁诰敕房,皆在午门内东庑。

起居注公署、翻书房,皆在午门内西庑。

内阁为大学士直舍,在昭德门东南隅,门西向,阁南向。今于阁东北开正门,与文华殿相对。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长元按:内阁二磁缸,明宪庙所赐种兰者。

文华殿在协和门东南向,崇阶九级,前为门三间,后为主敬殿。每岁二月,御经筵于此。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容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乾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闻钟鼓,东壁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53

盘云,明廊回起,两观翼耸,与中相辅,俗所谓五凤楼也。凡颁朔、宣旨、常朝俱于此。国有大征讨,凯旋献俘,楼上正中设宝座,皇帝御楼受焉。楼上置钟鼓,凡视朝则鸣钟鼓于楼上,驾出入午门亦如之。亲祀坛庙,出午门以钟,时向[享]太庙以鼓。[三]民国十四年,历史博物馆移于午门之上,所有国务院旧藏之太平天国玉玺,暨国子监之十三经石刻,均置于是。其他铜器碑刻,亦颇不少,且有历朝衣冠,前代制诰,皆足资历史之参证。

注:

[一] 《天咫偶闻》:"明时朝房俱在午门外,清时移于景运、隆宗二门外,盖清初御门之典,在太和门。后改御(前)乾清门,因亦移入。然即唐代之常朝也。常朝五日一举,故御门五日为期,凡题本大除授皆于此降旨,《居易录》毕[娄]书其事。咸丰中,因圣躬遵[违]和,此典久辍。及同治亲政,无请行之者。乾清门左右置木箱二,闻其中皆藏御门仪物,不开已五十年矣"。[二] 《国朝宫史》:"午门为门三,文武官出入皆由左,其右门惟宗室王公得行之。两观间掖门左右相对,门中各折而北入,不常启。惟大朝升殿,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官进士,鸿胪寺按中式名次引入,一名由左,二名由右,余仿此"。

[三] 《大清会典事例》:"紫禁城内系镶黄、正黄、正白三旗轮流值班,其紫禁城外围,系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五旗轮流值班"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54

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门前]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一]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门,右曰贞度门。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钦奉上谕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繙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为膳房、外库,旧为国史馆。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二]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宏义阁,阁各重楼九楹,皆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三]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

注:

[一] 《国朝宫史》:"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巽[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前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河[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后],①由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55

[二] 《天咫偶闻》:"光绪己丑十二月,太和门火,自未至酉。是日,余以事至地安门,南望黑烟如芝盖,市井喧传为正阳门火,明日始知为太和门。明年庚寅正月二十六日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扎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矣"。

[三] 《大清会典事例》:"凡闲人毋许擅入禁门。又凡王公大臣官员进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所带仆从人等,均有限制。自王以下至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并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准其至景运门、隆宗门,此外跟随之人,概令于左翼门、右翼门台阶下为止。其经由神武门者,出入俱令循东西夹道行走,勿许附近景运门、隆宗门外停立"。

校勘记:

① 后,原脱。今据《国朝宫史》卷一一补。

太和殿,殿基崇二丈,殿矗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建。[一]皇朝之正殿也。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龙墀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下为文武官行礼位,范铜为山形,俗呼为品级石。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日、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则[御殿]受贺。①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二][三]圜丘大祀前一日视祝版,祈谷常雩亦如之。殿左为中左门,殿右为中右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57

如之。大朝之仪,质明,王公百官咸朝服,王公暨一、二品官由右翼门入,三品以下官,由午门左掖门入昭德门,右掖门入贞度门,外国贡使随入,就位立。钦天监官于乾清门报时,导驾官礼部尚书侍郎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皇帝礼服乘舆出宫,至保和后殿降舆,御中和殿升座。各官行礼毕,各就位。中和韶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升座,乐止。导从官各就位,三鸣鞭,丹陛大乐作,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皆进跪,乐暂止。宣表官自东檐入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至檐下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宣表毕,奉表复进于案,退。乐作,王公百官行礼毕,退,复位立,乐止。三鸣鞭,中和韶乐作,驾兴还宫,王公百官退。若颁诏,大学士奉诏书由殿中门稍左出至殿檐下,礼部尚书跪受,奉以兴,由中阶降,仪制司官以云盘跪承,举起出太和门中门,张黄盖,官属前引,尚书侍郎从,百官随出,传胪御太和殿朝仪亦如之。凡登极,皇帝衰服于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礼,祇告受命,诣侧殿更礼服,御中和殿,侍班导从纠仪执事各官行礼,御太和殿,午门呜[鸣]钟鼓,不作乐,王公百官上表,不宣表,王公百官行礼毕,复位。大学士进殿左门,就东案奉诏陈于中案,少退西向立,内阁学士进就中案北面用宝讫,退,大学[士]奉诏出,授礼部尚书如仪,赐茶不设燕,驾还宫易服,是日颁诏。"

[三] 太和殿,古之正衙,有大典则莅之。宣统登极,予官邮部,随班行礼,然朝仪凌乱,班引参差,识者已知其祚之不永。礼毕,至天安门宣读恩诏,臣民均于金水桥下听宣,以满汉音再读之。宣毕,诏自金凤口徐悬于下。

校勘记: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59

直阁诸臣所居。

注:

[一] 《大清会典事例》:"凡临御经筵之礼,鸿胪寺官豫设皇帝书案及讲官讲案,翰林院官将御览讲章正本,及讲官所讲副本,豫设案上,四书讲章在左,经讲章左[在]右。至时皇帝御常服乘舆出宫,由景运门诣文华殿,皇帝于殿前丹陛上降舆升座,各官行礼毕,满汉讲官以次进讲四书毕,皇帝宣讲御论,各官跪听。满汉讲官复以次讲经毕,皇帝宣讲御论,各官复跪听。经筵礼成,皇帝由文华殿御文渊阁,赐各官茶。皇帝乘舆还宫,赐燕。各官于文华殿东配殿,歌抑戒之诗。燕毕,于太和门外谢恩。每岁春秋仲月各举经筵一次"。

[二] 《故宫图说》:"文渊阁为明旧名,然与明之文渊阁绝不同其地。盖清之文渊阁专以貯《四库全书》,先修书,后建阁也。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下诏征书,三十八年正月,始令蒐辑遗籍,命名《四库全书》。三十九年六月始命仿天一阁制,于热河避暑山庄建文津阁,于圆明园建文源阁。十月,始诏于北京禁城内建文渊阁。四十年夏,文津阁、文渊阁成。四十一年夏,文源阁成。四十七年正月,始建盛京文溯阁。阁六楹,前有石渠,盖取"天一生水"、"地成六之水"之义。阁中储书凡百有三架,另《[古今]图书集成》十二架"。

[三] 《天咫偶闻》:"《茶余客话》谓,文渊阁,遍质之先辈博雅诸公,皆无以答。余意今之内阁大库,仿佛近之。当时杨廷和在阁,升庵挟父势屡至阁繙书,攘取甚多。又典籍刘伟、中书胡熙、主事李继先奉命查对,而继先即盗《易》宋刻精本。观此情形,必非内廷深严邃密之地。而沈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2

门听宣而已。犹忆宣统二年,有人潜匿天安门内,为逻者所获,仅以疯人阑入奏,而守卫者尚遭严谴,门禁之严可知。民国初元,乃将长安左右门开放,嗣复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于是昔日之禁止行人者,今乃成为通衢。武英殿、文华殿均改为古物陈列所。銮驾库等处,则改为护军管理处。国史馆则改为清史馆。民国十五年,历史博物馆移设于午门之上,于是午门之外,亦恒为行人所往来。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当袁项城就总统职,曾于是行礼。暨五年称帝时,改保和曰建极,中和曰体元,太和曰承运,太和门曰承运门,并于午门外之两庑,设大典筹备处,嗣以云南首义,乃未实行。民国八年,欧战初罢,徐东海嗣任总统,行各国阅兵之礼于太和殿前,行列整齐,威仪严肃,颇有泱泱大国之观。

由熙和门西出为武英殿,今为古物陈列所,殿门制与文华门同。[前]跨石梁三,周以石槛。殿广五楹,东西陛九级。殿前东为凝道殿,西为焕章殿,后为敬思殿,左右廊房凡三十六间[六十三间],皆贮书籍。凡钦定命刊各书,俱于殿左、右直房校刊[刻]、装潢。东北为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皆词臣校书直次。

武英殿之北为方略馆,为军机章京纂辑方略及直宿之所。再折而北,东向者为回子[馆]学、缅子[馆]学。①又正北为内务府官署,[一]为果房,为冰窖,为造办处。殿西为咸安宫,宫五楹,左右各三楹,为尚衣监,制御服皆于此。其后殿宇旧为皇子居(乾隆二十四年,奉旨将广储司、兆祥所、尚衣监改建皇子住房三百六十间,是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7

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其旁井亭各一。

注:

[一] 《国朝宫史》:"皇帝每日视事,夙兴御养心殿暖阁,或御乾清宫西暖阁及弘德殿,阅列朝实录、宝训一册。辰刻进膳,阅王公、大臣名牌,颁赐克食。既徹,乃披览内外臣工奏折,批发[答]俟进止讫,下所司。随召见诸臣。奏事太监承旨下外奏事(处)引进乾清门,以次赐见毕,乃升宝座,宣引见官部旗大臣。引见者各以前后为次,捧名籤至御榻前跪呈。引班官按序引各官至丹陛上,北面跪,奏履历毕,退。皇帝降旨以籤授,大臣承旨退。皇帝还便殿。若幸瀛台等处,进膳、办事亦如之。每日未刻进晚膳,阅内阁所进各部院及督抚提镇本章,上披览裁决毕,内阁票签酌用之。付本房照[答]硃批清字,翌日下内阁硃批汉字施行,日以为常"。

[二] 《天咫偶闻》:"前清康、雍以前,皆以乾清宫为寝殿。乾隆以后,改御养心殿,在月华门外,凡召对办事皆于此。每日军机大臣先入,然后引见。内廷奏事之制:每日子正,部院各以一笔帖式持折至东华门外少俟,门启,随奏事官以入,至景运门内九卿房,以摺匣及本衙门印片一纸,同交奏事官,奏事官登之于簿。少顷,乾清门启,奉之以入,至内奏事处,交奏事太监以达御览,时不过丑正也。乾清门石栏上置白纱灯一,递事者以此灯为表缀。若灯移至阶上,则事下不久矣。少顷,奏事官徐捧摺而出,高呼曰:"接事",则群集以俟。奏事官呼某衙门,则某衙门人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97

  有滑县之变),可招而至也"。余应声曰:"君言大是"。伊乃骋骑去。时镇国公永玉、护军统领石瑞龄曰:"禁内隘窄,恐有不测之变,可速备车乘,以备后妃之行"。余亦是其言。宗室原任大学士禄康首拂其论曰:"此系何等语,乃敢出口耶"?众皆默然,其心实叵测也。成亲王永瑆后至,时已被酒,乃大呼曰:"何等草寇,敢猖獗乃尔。贼在何处,俟吾手击之"。因脱帽露顶,势甚雄伟。时内监有言,贼甚凶猛,已攻中正殿门,入者约计二百余人,盖即其党也。亦实有醇良辈登延薰阁数十人,眺览于外,屡促官兵,声泪俱下,惜不知其名也。须臾,奕灏率火器营官兵入,凡千余人,鱼贯横枪,意甚踊跃,实祖宗百年涵养之功也。庄王因率百余人,并矛手数十,从西城根进,余在后督率官兵后至者,励以大义,皆奋勇前进。副都统公安成者,超勇公海兰察子也。少年勇锐,时方徐行,余抚其背曰:"君乃勋臣世荫,不可有坠家声"。安乃奋勇而前。遥闻枪声砉然,知官兵已对敌也。时有数十贼入慈宁宫伙房者,庄王首射一贼,应弦而倒,官兵复枪伤数人,贼遂披靡。庄王同安成、奕灏先后追至隆宗门,贼首李五、祝现方积直宿者之襆被于檐下,意欲纵火。庄王率众攻之,擒获数贼,其余皆由南遁去。时副都统苏公尔慎、钮钴禄公格布舍方衔命南征,入京整行装者,闻警趋入,亦首先杀贼。有侍卫那伦者,纳兰太傅明珠后也。少时家巨富,凡涤面银器,日易其一,晚年贫窭,一冠数十年,人争笑之。是日应值太和门,闻警趋入。时有劝其缓行者,那故迂直,曰:"国家世臣,当此等事敢不急赴所守耶"?因急趋至熙和门。门已闭,那方傍皇间,适贼蠭至,遂被害。高广福时杂于众贼中,因引贼由马道上城,腰出白旗摇展,或书"大明天顺",或书"顺天保民",皆庸劣可哂,以白布裹首,呼号于雉堞间。奕灏、苏尔慎因上城驱逐,高广福持旗呼众间,奕灏弯弓射之,自城楼坠殒,众声欢忭如雷。有御书处苏拉某,乃导李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168

前殿两庑各十有五间,东庑为配飨王公位,西庑为配飨功臣位。东庑前,西庑南,

燎炉各一。

中殿、后殿两庑各五间,均藏祭器。后殿东庑南,燎炉一。

戟门外东西井亭各一,前跨石梁五,[一]桥南东为神库,西为神厨,各五间。庙门东南为宰牲亭、井亭,庙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二][三][四]

注:

[一] 《国朝宫史》:"太庙正南门外桥五座,桥下向无水,乾隆二十六年,始引金水桥水注之"。

[二] 前清顺治元年,建立太庙,以盛京太庙崇称为四祖庙,每岁孟春于正月上旬卜日,孟夏孟冬于朔日行礼,并每日荐新。每岁皇帝生辰及清明、孟秋、望日、岁暮、忌辰均于太庙致祭。凡祭太庙,皇帝御礼轿出太和门,乘辇由阙左门入西北门,至铺设棕荐处,御礼轿入太庙北门,由后殿东旁门至前殿东山墙东旁更衣幄次降舆。时飨太庙,照祭社稷坛之例,于迎神乐奏时,诣列祖位前跪,上柱香,次三上瓣香,两庑分献官上香。祫祭及奉先殿、太庙后殿皆同仪。乾隆二年,奏准于各香案前增设烛台一对,太庙中殿,均用白蜡。

[三] 古代宗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惟前清不然,历代帝后均升祔太

庙,历世不替。兹摘录光绪三年因穆宗升祔供奉位次廷臣集议之覆奏如下:"查奉先殿七楹,太庙

书名:酌中志 页码:167

酌中志卷之十七 十九

门、步和门,西曰延秋门、宣泽门,北曰宁远门。

天寿山,红门里曰时陟门,时陟殿。曰松露殿。曰肃敬殿。曰修仪馆,饰容馆。曰圣迹亭。曰感思门,

感思殿。曰九龙池,粹泽亭。曰老君堂。曰长生迹,长生亭。

湖广承天府,旧名安陆州,乃世祖发祥之所,卽兴邸也。曰重明门,丽正门,曰龙飞门,龙飞殿,启运殿。曰卿云门,卿云宫。曰凤祥宫,宏载宫。曰春晖门,秋朗门。曰纯一门,纯一殿。世子府,曰泰禋门、泰禋殿。曰永配殿。曰保和门,太和门。曰启祚门。曰受命御极之殿。曰春霄殿。曰福宁门,庆源殿。曰光熙门。曰元佑宫门。曰储祉门。曰元佑门,元佑宝殿。曰真宣殿。曰衍法殿。曰隆祥殿。曰三洞阁。

说者曰:史汉以来,有因漏禁中语而得罪者,又有不答温室省中何树者。今子侈言铺张,罄怀罗列,得无非古人厚重不泄之意乎?累臣曰:固也!然闻之道路,如张金吾懋忠所刻《规制》一书,止凭慈宁宫管事齐栋所言,中多舛误,何以昭圣朝之盛美乎?我国家左右史之溺职久矣。自神庙静摄多年,起居所记注尤不能详。而内小臣独能窃知一二,揄扬鸿烈,以昭一代之盛举,垂之无穷,不亦可乎?况若愚不幸,遭罹奇冤,朝不保夕。笔此梗概,不拘体制,不循次第,不过古人之《西京杂记》、《三辅黄图》类耳。世之君子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闲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累臣所见如此,不知以为何如〔三九〕?至于圜丘、方泽、谒陵、视学、耕藉、阅戎一切庆典、朝典、经筵等仪,自有仪注,外廷备矣,兹不概及。

书名:雪桥诗话 页码:383

系。今后起居注官,除照常记注外,遇有折本启奏,俱令侍班记注。五十七年,敕停起居注记注之事,归内阁。雍正元年,敕复设日讲起居注官馆,在太和门西,熙和门南。六年,以张文和请令八旗具奏事件,及补授官职事宜,并移起居注官,以便记载。七年,以陈文简请令各省题奏本章,俱增写揭帖一通,送起居注馆记注后,移交内阁。记注册籍书明日月,及该直官姓名,按月排纂,每月分上下二册。每讲官一人,分修半月之书,卷末载跋语。讲官不足者,以编、检派协修。有总办者,通加校勘,缮定清册,用翰林院印钤缝贮以铁匦,扃鐍封识。岁十二月书成,撰前序,由本衙门奏闻。封印时,起居注官会同内阁学士,蟒服补褂,赍至午门具奏。旨下,则送内阁满本堂库收贮,不进呈御览。除夕筵宴,撰序跋之讲官二人与宴。钱晓征乾隆二十八年起居注书成诣干清门入奏恭纪六首云:时政年年注起居,编成常届岁将除。寻常卷帙休相拟,此是人间第一书。 纪月编年例发凡,卷分廿四秘瑶函。一言一动无虚美,特许词臣手自缄。 元日千官贺紫宸,岁除曲宴酒三巡。四时典礼从头纪,一统于今百六春。原注:顺治元年甲申,世祖章皇帝定燕京,一统中外。至是岁癸未,盖百有二十年矣。跋尾千言注后头,轻尘足岳露添流。清班久占惭何分,四度书中姓氏留。 平明启事入干清,一队仙班礼服更。中贵向前相指点,玉皇案吏奏书成。 银海光摇六出骈,仙居处处是琼田。呵融雪水濡新翰,更纪明年大有年。日讲官二十缺,汉十二缺,满八缺。因满讲官俟稿定后,专司翻译正本也。讲官缺出,编、检皆列名具本请旨,后改为俸深十员引见。翰林院在长安左门之东,玉河绕其左,沙堤亘于前。堂之右,故有隙地十区,后甃为方池,构亭中央,额曰瀛洲。前明时,池水本通玉河,其后湮塞。今

雪桥诗话卷第八三六五

书名:雪桥诗话三集 页码:286

雪桥诗话二七〇

鬼雄无数羽林郎,马上西风战骨香。此日姓名标锦椟。当时谈笑向沙场。刀摧月竁秋云紫,鼓啸天山落日黄。死入玉门恩未报,哀歌谁肯唱伊凉。国门咫尺列樽壶,少妇休升屋上呼。罕帅生擒犹转战,敌军死赴在前驱。裹来马骨心原快,熏作沉香色未枯。昨夜魂随骠骑出,过河遮杀五单于。羊报者,黄河报汛水卒也。皋兰城西有铁索船桥,横亘河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河水高铁痕一寸,则中州水高一丈。例用羊报,先传警汛。其法以大羊空其腹,密缝之,浸以苘油,令水不透。选卒勇壮者,缚羊背,食不饥丸,腰系水签数十,至河南境,缘溜掷之,流如飞,瞬息千里。汛警时,河卒操急舟于大溜俟之,拾签知水尺寸,得豫备抢护。至河南,营弁以舟飞邀报卒登岸,解其缚,人尚无恙,赏白金五十两,酒食无算,令乘车从容归,三月始达。张度西谓此即元世祖革囊遗法,作羊报行以纪之。吴韵皋视学至陕州,杨梦莲刺史兆李为言州民无莳蔬者,凡瓜蓏之属,皆产自平陆,每晨平陆菜佣鼓羊皮浑脱,乱流以济。韵皋诗:君言卖菜佣,奋迅轻波涛。凌晨鼓浑脱,永谢楫与篙。蒙古有革囊,遇水挟肘以渡,或谓之皮馄饨,此亦其类也。

宜兴李蓣圃检讨英有蠡涛诗钞,其春明纪事诗云:灯火天街烂似银,名衔递送各逡巡。伊波起促东西掖,星淡觚棱夜向晨。大朝于午门外递职名,辨色时,鸿胪促进东西两掖门。伊波者,起行也。 官彩鞭声彻肃朝仪,胪序千官九叩时。殿陛中和停戛击,门阶吹动凤参差。上升太和殿,击静鞭,殿上奏中和乐阕,太和门乐作,乃赞引百官行九叩礼。庙社郊坛驾起行,更筹急递尚胧明。龙楼钟响鹓行静,一道灯光御辇平。上亲祭,出午门,百官跪送,以闻钟为度。时天未明,御辇前导,羊角灯极多。五色云旗次第回,鼓声乐节沸如雷。群依嘉量迎銮辂,却御黄绫暖轿来。亲祭将回,仪仗先列,乐鼓前导上乘轿,不复御辇。午门外有石台,置嘉量,迎送臣跪依此界。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423



国朝宫史续编 四二〇

八。其左右两楹为宿卫番直处。陛间列古铜鼎四, 门前列铜狮二。左曰昭德门, 右曰贞度门, 各三楹, 南向。东西两庑, 门东出者为协和门, 西出者为熙和门, 门各五楹, 两庑上下各二十二楹, 皆崇基。东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协和门南为诰敕房, 西为翻书房。熙和门南为起居注直房。东南隅由西向门入,为内阁。东西为满本堂、汉本堂、蒙古堂及票签房、稽察房、典籍厅。阁门外楣

上,恭悬世祖章皇帝圣旨:"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处治不饶。"堂中,恭悬高宗纯皇帝匾曰:"调和元气"。堂之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尊藏实录库,以备轮日进呈御览。又书藉表章库皆在其内。西南隅东向门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外库。此午门至太和门之制也。

太和门内,正中南向,为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基崇二丈,殿高十有一丈,广十有一楹,纵

五楹,上为重檐垂脊,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建极绥猷",联曰:"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于时保之,遹求厥宁。"正中设宝座,皇帝大朝御焉。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胪传多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册、宝;册立皇后如之。遇圜丘大祀,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祈谷、常雩大祈亦如之。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太上皇帝传位于皇太子,亲授宝玺,皇帝受宝登极,俱于殿中行礼。殷前为丹陛,环以白石阑,龙墀三重,陛五出,下重级二十有三,中上二重级各九。上下露台列宝鼎十有八,铜龟、铜鹤各二,日晷、嘉量各一。丹墀前甬道左右,笵铜为山,镌正一品至九品清、汉文,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422



秋分日躔寿星之次允符万万寿大庆。

御制恭和圣制颁朔日作元韵 丙辰

肇丙开丁花甲始,三元环转纪年多。皇父以丙辰建元六十年重届,丙辰元正授玺,命以嘉庆改元。予承恩训政,爱日舒长,于孟冬朔日恭进乾隆六十二年宝帙,备颁宫府。卷后罗开花甲已至一百二十年矣,从此三元递衍,逐岁增筹,万万年长奉尧春,曷胜欢庆。乾隆嘉庆天垂佑,父教子承民协和。盛世吉祥诚罕睹,上丰旸雨喜无讹。瑶篇百部亿龄衍,庭训日聆凛琢磨。

御制颁朔诗 丁巳

大清声教远,圣治浃寰瀛。告朔颁时宪,书祥始帝京。心期民物阜,志愿莠稂平。花甲周三载,康强五福盈。自丙辰奉勅旨改元,至今戊午,上溯乾隆丙辰,计六十三载。惟我皇父德盛福崇,与天合撰,实自古帝王所莫能比肩。今圣寿八旬有八,精神弥形充裕,朝夕训政,亹亹孜孜,康强逢吉,将聚六世于同堂。兹届吉朔授时,凡声教所及,荒陬戎索,奉朔归王,安享太平日月,长在寿宇帡幪中也。

御制颁朔日作 辛酉

  大清声教被要荒,泽洽民心顺典常。绩纪十全尊正朔,德涵九有感先皇。龙髯难挽悲千古,凤诏新颁惠万方。敬授人时恢槖籥,兵消岁美吁穹苍。

  午门,为门三,文武官出入由左,其右门惟宗室王公得行之。两观间掖门左右相对,各折而北入,不常启。恭遇皇帝大朝升殿,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武进士,鸿胪寺按中式名次引入,一名由左,二右由右,余仿此。午门内,环金水河,跨石梁五,护以石阑。桥北正中南向为太和门,广宇九楹,中辟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层列,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级各二十有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三 四一九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94



国朝宫史续编 三九〇

级,三层中十有一级,左右九级。中殿九楹,同堂异室,内奉列圣、列后神龛,均南向,后界朱垣。中三门,左右各一门,为后殿,制如中殿,奉祧庙神龛,均南向。前殿两庑各十有五楹,阶均八级。东庑为配飨功王位,西庑为配飨功臣位。东庑前、西庑南,燎鑪各一。中殿、后殿两庑各五楹,藏祭器。后殿东庑南燎鑪一。戟门外石梁五。桥北井亭二,六角,闲以朱棂。桥南东为神库,西为神厨,各五楹。庙门外之西南,奉祀署三楹,东向。左右房各三楹,垣一重,门一,北向。东南宰牲亭三楹,前治牲房五楹,均西向。垣一重,门一,西向。井亭一,六角,闲以朱棂。西南即太庙街门,五楹。西北为太庙右门,三楹,均西向。

   臣 等谨案:太庙时飨,每岁孟春于正月上旬卜日,孟夏、孟秋、孟冬以朔日。孟春时飨,如遇祈谷斋戒之期,皇帝诣太庙,出入、导迎乐设而不作。岁除前太庙祫祭,月大建以二十九日行礼,小建以二十八日行礼。恭考庙制,中殿供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高宗纯皇帝、列圣、列后神位。祭日,恭请奉安前殿。礼成,恭送至中殿,供奉如初。后殿供奉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列圣、列后神位,大祫日,恭请奉安前殿。礼成,恭送至后殿供奉。其四孟时飨,遣亲王诣后殿行礼。间遇夏雩、秋狝,遣亲王代飨。执俘酉至,例献于太庙街门。所有祭仪,具载会典。其稍别于旧者,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等奏,圣寿周甲,恳请节劳,用专诚敬。奉高宗纯皇帝谕旨,量为定议。自宫中御礼舆,至太和门阶下降舆,御辇,入西北门,至太庙北门外,御礼舆,入左门,循东垣行至戟门外东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93



御河。其由地安门东步梁桥入者,经东安门内望恩桥注御河。其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前,是为内金水河,复流经文渊阁前,至三座门,从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此皇城内外水道经由之次也。

  大清门在都城正阳门内,为皇城第一门,面南,正中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方广数百步,为天街,俗名棋盘街,周以石阑,左右石狮、下马石牌各一。门内千步廊,东西向朝房各百有十楹,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楹,皆联檐通脊。凡吏、兵二部月选官掣签,礼部乡会试磨勘,刑部秋审,俱集于此。朝房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其北天街横亘,东出为长安左门,西出为长安右门,门各三阙,东西向。门外下马石牌各一,趋朝者由此出入。其北,正中南向者为天安门,五阙,上覆重楼九楹,彤扉三十有六,前临御河,跨石梁七,为外金水桥。桥南北石狮各二。其南华表对峙。国家大庆覃恩,宣昭书于门楼上,由堞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是为皇城正门。其北相直为端门,制与天安门同,南立华表二,东西两庑各二十六楹。此外朝三门之制也。

  太庙街门在端门东庑正中,门内为太庙。南向,朱门丹壁,覆以黄琉璃瓦,卫以崇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琉璃砖门三,左右门各一,戟门五,崇基石阑。中三门,前后俱三出陛,中九级,左右各七级。门内外列戟百有二十。左右门各三,均一出陛,各五级。前殿十有一楹,重檐垂脊,承沉香柱。正中三楹,饰金梁栋。阶三层,缭以石阑。正南及左右凡五出陛,一层四级,二层五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一 三八九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79



吉祥门至东北隅。迤而南, 过苍震门, 至东南隅。迤而西, 仍至景运门。凡十二汛为一周。紫禁城外每夕八筹递传, 自阙左门起讫。

一、门钥

  门钥之制:恭遇皇上乘舆出入,各门均启中门。每夕,景运门直宿司钥长率官军至后左门、后右门、中左门、中右门、左翼门、右翼门、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以次验视扃鐍。午门,以隆宗门护军参领;东华门,以苍震门护军参领;西华门,以启祥门护军参领;神武门,以吉祥门护军参领,分视扃鐍毕,各遣护军校纳钥于司钥长,受验诸门钥,汇贮于箧,复加扃钥。诘朝,各门校领钥以次启门,日以为常。

一、禁令

  紫禁城门禁令:凡王公、官员、执事人等,各有限制,不得擅行。其准于应行之门出入者,由直班官军询明放进。如有无故溷入及滥携入、滥纵入者,分别议处。午门右门,惟王公得行。左门,准各衙门官吏行。其内大臣、侍卫、内务府等官,及内廷有执事官与内府各执役人等,准由禁门行者,均将姓名及所隶旗分、佐领、内管领造册咨送登籍,于经由之门各置一通。工匠服役人等,则由该管衙门各给火烙印腰牌,书姓名、工作差役,持为出入符验。以护军之识字者,专检门籍,稽其出入。籍内无名及不带腰牌者,不准放行。又,每门设红杖二,以护军二人更番轮执,坐门下,亲王以下经行,皆不起立。有不报名擅入者,挞之。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五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27



国朝宫史续编 三一八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

典礼三十四 宴赉四

太和殿元会宴仪

臣等谨案:元正朝会,岁有常仪。恭遇万寿正庆之年及每十年国庆,特行宴礼。所有乾隆三

十五年庚寅、五十五年庚戌,圣制元会作歌,敬于前卷庆节、令节仪恭载。兹胪陈设宴仪注,以

志典章之大备焉。

   太和殿筵宴之礼:恭遇万寿圣节正庆及元旦国庆,豫期,礼部疏请举行宴礼,简派进爵大臣。既得旨,乃徧布诸司供备。届日,尚茶庀茶,尚膳庀御馔,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进馔筵牲酒,光禄寺具酒宴,两翼供羊。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太和殿前以至午门外。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笳吹、队舞、杂技、百戏于殿外东隅。尚膳总领设御筵于宝座前,加黄幂。武备院张黄幕于丹陛正中,内务府掌仪司设坫案于幕次,尊、爵、金巵、壶、勺具。礼部张青幕于丹墀内。光禄寺每幕置尊,陈官馔,具席皆有幂布。内外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一品大臣等宴于殿内,东西向。后扈大臣宴席于宝座后,左右佥向。前引大臣宴席于宝座前左右,东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28



西向。领侍卫内大臣暨记注官宴席于宝座后左右,南向。理藩院尚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宴席于殿外左右檐下,东西向。一二品世爵暨侍卫等宴席于丹陛上,东西向。喜起舞大臣宴席于左翼稍东,西向。礼部带庆隆舞大臣二员宴席于黄幕左右。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宴席于丹墀左右青幕内,按翼为序,如常朝之位,均东西向。外藩使臣宴席于西班末,东向。先是,内外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等朝服集太和门外,文武大臣、百官朝服,朝鲜等国使臣服本国服,集午门外。届时,鸿胪寺、理藩院官引内外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等在丹陛上,文武百官在丹墀内,朝鲜等国使臣在西班末,分翼序立。礼部堂官奏请御殿,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午门鸣钟鼓,中和韶乐作,皇帝降舆,御太和殿,升座,乐止。阶下三鸣鞭,鸿胪寺、理藩院官分引内外王、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暨入班大臣等就殿内,不入班之二品世爵、侍卫等就丹陛上,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就丹墀内,朝鲜等国使臣就西班末,各于本宴位行一叩礼,坐。丹陛清乐作,尚茶正暨侍卫、执事官举茶案,以次申中道进至檐下,进茶官捧茶,由殿中门入。王以下咸就本位跪,进茶官自宝座中陛升至御前,当右,北面跪,进茶,兴。王以下行一叩礼。进茶官跪,受茶瓯,由右陛降,出中门。群臣咸坐,侍卫等官行茶,王以下文武百官暨各使臣受茶,咸于坐次行一叩礼。尚茶彻茶案,乐止。乃展御筵幂,并彻王以下席幂,退,进酒。掌仪司官三,由黄幕内一奉壶,一执爵,一执金卮,以次进至殿中门阈外,左立,西向。丹陛清乐作,进爵大臣于宴位兴,离席,释补服, 服端罩时释端罩王以下皆兴。进爵大臣由殿中门入,跪,王以下咸跪。掌仪司官举壶,实酒于爵,由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 三一九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298



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出宫,礼部堂官导引。皇帝御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作,奏"隆平之章",乐止。阶下鸣鞭三,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鸣赞官赞"进",鸿胪寺官引读卷执事各官就拜位,赞 "行三跪九叩礼",兴,退,复位,乐止。大学士进殿左门,诣东案前奉黄榜出,授礼部尚书,陈于丹陛案,三叩,兴,避立于左。鸣赞官赞"齐班",丹陛大乐作,序班官东西分引诸贡士就拜位,重行北面立。赞"宣制",诸贡士跪,乐止,宣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宣毕,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以次接传至丹墀下,序班官引出班次,就御道左跪;第二名就道右稍次;第三名就道左又次,皆胪传者三。次唱第二甲某等若干名,第三甲某等若干名,不引出班。乐作,诸进士听赞,行三跪九叩礼,兴,退,复位,乐止。赞"举榜",礼部尚书就榜案前跪奉以兴,降自中阶。礼部官承以云盘,十人前引,张黄盖,出太和门中门,一甲三名进士随出,诸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阶下鸣鞭三,中和韶乐作,

奏"显平之章"。以上乐章均具会典。礼部堂官奏"礼成",皇帝启座,乘舆还宫。

圣制传胪日作 癸未

中和乐奏旭光昕,胪唱金阶灿五云。虽是三年例一举,诚期多士致超群。家修廷献原存行,

去声责实循名讵止文。似矣荣辞勉从政,佐予敷治万民欣。

圣制御殿传胪诗 丙戌

三年一举右文仪,未可寻常例视之。众对策皆摅所学,亲抡颂在不忘规。昨阅前列十卷,亲为抡定,条对虽皆详赡,而原拟之第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三十五 二八九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297



国朝宫史续编 二八八

敦尚实学本意。现就各卷中择其立言稍知体段, 不致过事铺张者, 拔列前茅。其措词近浮, 及引用

字句失当之卷, 酌量抑置, 以昭激劝。并将此旨通行晓谕知之。

  四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奉谕旨: 向来殿试新进士, 有至次早始交卷者, 虽伊等草茅新进, 对扬之始, 未免矜持, 但考试给烛, 最滋弊窦。至于连宵达旦, 则更长人倦, 防闲更未能周。且朝考例作四题, 尚不过日入完场, 而殿试对策一道, 穷日之力, 写作已可从容, 何必焚膏继晷, 始得成章乎?况殿廷重地,尤宜谨慎,嗣后殿试交卷,至迟亦以日入为度,不得仍准给烛。其不能完卷

者,仍准列入三甲末,士子等各宜自勉,以副朕剔弊遴才之至意。

  五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奉谕旨:新进士殿试,着在保和殿考试,所有预备茶水等事,不必护军、校尉人等伺候,即照正大光明殿考试之例,令太监等经管,光禄寺亦毋庸预备饭食,朝考即照此办理。

  胪唱之制:读卷翼日,所司陈卤簿于太和殿前,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设黄案一于殿内东楹,南北肆;一于丹陛上正中,东西肆。设云盘于丹陛下,设采亭、御仗、鼓吹于午门外。记注官四,于殿内西楹后班立。王公以下侍班各官,朝服序立,陪位如常仪。大学士一人,立殿外东檐下。礼部尚书一人,立大学士之次。宣制官一人,立东乐悬之南,均西面。传胪官立丹陛西阶,每层一人,均东面。内阁官奉黄榜,设殿内东案。读卷官及执事官集东丹墀内。诸贡士公服,会午门外,鸿胪寺引入,按名次奇偶,序立东西丹墀之末。届时,礼部堂官诣乾清门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280



西,不拘满、汉科道,各派一员,专司弹压。科道员数较多,每次止用三十六员,尽为宽裕。着于朕未升殿以前,在品级山两旁向上按排分立,届时留心稽核。如行礼人员有越班不齐者,既可随时指示,而于错误不遵者,亦无难指名纠劾,更足以昭体制而肃朝仪。着为令。

  视朝之礼:每月五日常朝之期,得旨"升殿",凡王公以下谢恩各官,具衔名送鸿胪寺列疏,交内阁。届日,所司设案一,于太和殿内西楹次,陈笔砚。记注官四,立殿内西楹后。展中和韶乐于殿檐前,丹陛大乐于太和门檐下。銮仪卫陈卤簿于丹墀内,步辇于太和门外,五辂及驯象、仗马均于午门外。王以下文武百官朝服,外藩陪臣以时至者,服本国服色,毕会阙下。质明,侍班执事官入就班位,鸿胪寺官按翼引王公由午门左右门入太和左右门,就丹陛位立,东西面。文武百官由午门左右掖门入昭德门、贞度门,就丹墀位立,东西面。外藩陪臣随西班百官后入。届时,鸿胪寺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至太和殿后檐降舆。中和韶乐作,奏"隆平之章",乐章随四时十二月律,辞具通礼。皇帝御太和殿,升座。工偃麾戛敔,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丹墀内三鸣鞭,戏竹交。丹陛乐作,奏"庆平之章"。乐辞同三大节。鸿胪寺官赞"排班",引谢恩官出班, 其余各官仍按本班立。序立北面,赞"进",皆进,赞"跪,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退,复班次,乐止。鸿胪寺官引外藩陪臣出班,序立北面,赞"进",进,就西班拜位立。丹陛乐作,奏"治平之章",乐辞同三大节。赞"行三跪九叩礼",退,复班次,乐止。乃赐茶,毕,丹墀内三鸣鞭,中和韶乐作,奏"显平之章", 乐章随四时十二月律,辞具通礼。鸿胪寺官奏"礼成",皇帝启座,乘舆还宫。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三十三 二七一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240



国朝宫史续编 二二八

谨, 其奠玉及供荐香、帛, 躬阅如制臣。等于前编外增辑祝版规制, 并视版仪注事宜, 以驾出殿

庭将事, 本肃共神明之德, 裕承致多福之原, 允足以彰宫史巨仪, 不特补曩代礼书所未及。谨据

会典通礼诸编, 胪次如左。祝版之制,以木为之。圜丘、方泽,方一尺五寸,径八寸四分,厚三分。祈谷坛方一尺一寸,径一尺,厚如之。太庙后殿方一尺二寸,径八寸四分。前殿方二尺,径一尺一寸,厚如之。常雩、社禝坛、日坛、月坛,均与太庙后殿同。余中祀、羣祀,方径各有差。天坛,青纸青缘朱书。地坛,黄纸黄缘黑书。太庙、社稷坛,均白纸黄缘黑书。中祀日坛,朱纸朱书。月坛,白纸黄书。绿黑书。羣祀,白纸黑书,不加缘。太常寺派祝版官先期褾饰,于祀前二日昧爽送内阁,授中书,安奉洁室。书祝辞毕,仍授祝版官缘边。内阁典籍,预设黄案于政事堂正中,中书奉版陈于案,南向,大学士诣案前立,北面展祝文,敬书御名毕,覆以销金青缎袱,仍尊藏洁室。翌日,陈于内阁,竢太常寺官祗请。

凡亲诣之祭,前二日,太常寺奏请皇上于祀前一日阅祝版。是日, 奏派读祝官一员,并请恭阅玉、帛、香如仪。 圜丘、祈谷、

常雩祝版,御太和殿阅视。方泽、太庙、社稷祝版,御中和殿阅视。钦天监以定例日出时刻送太常寺具奏,如奉旨,改于日出前数刻。祝版案上,设羊角镫二,由掌仪司官率殿中首领内监燃烛预备,太常寺执事官届期执镫以竢。

视版之日,太常寺设黄案于太和殿内正中御座之南,设香亭于殿内左楹之东,设奉祝版亭、奉玉帛香亭于殿内右楹之西。中和殿不设香帛亭,余仪同。太常寺赞礼、读祝各官具玉帛于篚,贮香于盘,祗竢太和门外。太常寺卿率属赞事殿内。至时,诣乾清门启奏。皇帝御龙袍衮服, 中和殿视版, 御衮服。如遇忌辰,惟太庙祝版御常服阅视。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192



气时方丽小春。每忆尧年承眷日,推恩推教出情真。

  恭祝皇贵裕太妃九旬寿 戊戌

   令辰正值一阳旋,遐算堪征几度绵。百载宫闱固多庆,九旬介寿此初传。宫中太妃等曾庆七旬八旬者 有之,若九旬则此为剏见云。

今而视昔宁无尔,忻以为凄合有然。强笑不妨作慰语,莫须更忆曩随肩。太妃为吾弟和亲王生母也。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十五 一五五

   国朝宫史续编 一五六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十六

    典礼十 盛典十

太上皇帝万万寿、元旦、冬至三大节庆贺仪

臣等谨案: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汉展未央之仪,唐举兴庆之典,宋于德寿宫上寿,

虽极一时奉养之文,略有纪载,而作述无关,其事不足以芗千古。钦惟我皇上道继传中,厘承备

养,自丙辰受玺,阅丁巳、戊午,于元日朝正恭奉太上皇帝御太和殿;己未,御乾清宫,躬率王

公、大臣官员暨藩部使臣等宣表称贺,仰干行久照之规,衍轩箓恒春之䇲,礼隆旷代,庆洽上

仪。恭届万万寿节,每岁咸奉跸山庄,躬率扈从王公、大臣官员暨蒙古王公、台吉等行庆贺礼,

胪忱中外,效祝升恒。敬纪宸章,以昭熙代承欢茂典。

正月元日,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太和殿前,步辇于太和门外,五辂及驯象、仗马均于午门外。

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恭设皇上拜褥于太和殿槛内正中,设表案于

太和殿内东楹次,礼部官捧进贺太上皇帝表文,恭陈案上。鸿胪寺官引和硕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

上在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各外藩使臣等于西班末,均按班排立。礼部堂官奏请皇上具礼服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175



国朝宫史续编 一三四

十三日辛酉, 恭届万寿正诞, 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太和殿前, 步辇于太和门外, 五辂及驯象、

仗马均于午门外。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设表案于太和殿内东楹次。礼部官捧进贺万寿表文,恭陈案上。鸿胪寺官引和硕亲王以及入八分公、暨安南国王在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朝鲜、安南、南掌、缅甸使臣等于西班末,均按班排立。届时,礼部堂官奏请皇上具礼服,乘舆出宫。皇上御中和殿,鸿胪寺官引内大臣、侍卫等,按班不赞,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堂官前引,皇上御太和殿,中和韶乐作,奏"干平之章",皇上升座。乐止,銮仪卫官赞 "鸣鞭",阶下鸣鞭三。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鸿胪寺官引王以下百官暨安南国王、朝鲜、南掌、缅甸使臣等,按班排立。鸣赞官赞"进,跪",赞"宣表"。宣表官从黄案上捧表,至殿檐次正中,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止。宣讫,仍奉原案上,退,鸣赞官赞"叩,兴",王以下百官暨安南国王、朝鲜、南掌、缅甸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礼。鸣赞官赞 "退",王以下百官暨安南国王、朝鲜、南掌、缅甸使臣等,退复班次。乐止,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并满汉大学士,进殿列班,行一跪一叩礼,坐。皇上进茶,王公、大学士等,各于坐次行一叩礼,仍就坐。侍卫等进前,分赐王公、大学士等茶,各于坐次行一叩礼,饮讫,复行一叩礼,起立。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鸣鞭三,中和韶乐作,奏"太平之章",以上乐章如常朝,具会典。皇上启座,乘舆还宫。先是宫殿监设中和韶乐于乾清宫檐下,丹陛大乐于乾清门内,届时,奏请皇上御内殿,受贺行礼,如仪。仪具 前编。

 是日,皇上受贺礼成,御乾清宫寿宴。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以次

彩舞,敬献万万寿之觞,奏彩舞乐十八章,其乐章曰:"皇帝万万寿,福如大海源。亭育德恩普,

熙和畅八埏。

一章

岁维庚戌,恭遇八旬,神人祝嘏,天休益臻。

二章

洞开九重,辟公呼嵩,祥光罨霭,歌舞攸同。

三章

敬天勤民,岁书大有,万寿无疆,山岳悠久。

四章

文光炳二曜,武烈宣万方,义正仁以育,诂迩胥来王。

五章

宴千叟兮嘉庞眉,赐筇杖兮拜鸿施。胪欢介祉兮叩彤墀,群豋寿寓兮祝蕃厘。

六章

笃天潢,锡章服,灿五采,亲九族。本支百世感殊恩,欢洽群情益敦睦。

七章

临雍释菜,文教振兴。人材乐育,为国之桢。

八章

辑四库书,誉髦鼓舞。惠兹萟林,上下今古。

九章

修大藏兮译金经,广善缘兮福群生。慈云布濩兮光晶莹,和风甘雨兮弥八纮。

十章

藩王部长咸来宾,遐荒重译职贡陈。依光景化同尊

亲,赤子之慕中外均。

十一章

缅甸来归,恩施帱覆。锡赉骈蕃,奔走先后。

十二章

生番向化,倾心太平。

恩浃肌髓,感畏惟诚。

十三章

圣人久照,福绥绵绵。吉祥屡臻,亿万斯年。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123



国朝宫史续编 七八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九

典礼三 盛典三

授受仪三

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十八日,礼部奏进丙辰年正月初一日皇上御太和殿亲授宝玺,皇帝受宝礼

成,御太和殿登极,颁发传位诏书各仪注。奉旨:"依议。"

  丙辰元日,銮仪卫陈卤薄于太和殿前,步辇于太和门外,五辂及驯象、仗马、黄盖、云盘均于午门外。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前檐下,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导迎乐及龙亭、香亭均于午门外。銮仪卫于太和殿槛内正中设皇太子拜褥。内阁、礼部、鸿胪寺官于太和殿东楹设诏案,西楹设表案,又设黄案于丹陛正中。内阁学士奉传位诏安于东楹案上,礼部官陈传位贺表于西楹案上。内务府官于御座左右旁设几二,大学士、内阁学士诣乾清门请皇帝之宝,内阁学士恭捧,大学士从,恭设左旁几上。大学士二人分左右立殿檐下,王以下文武百官朝服咸集。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各国使臣集于班末。钦天监官于乾清门外报时。礼部堂官先诣毓庆宫,请启皇太子朝服祗竢。是时,后护内大臣二员率侍卫二十员于乾清门外,礼部堂官二员于门阶下,前引大臣十员于太和殿后阶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下) 页码:471



  廓尔喀畏威,乞降归顺,武成平定,功臣効力,宜有图赞。例应论爵,以军机大臣为首。而大学士阿桂以此番绝域历险,实异常之劳,当以大将军福康安为首,因嘉许之,为之序曰:武成图功,逮此凡四。紫光阁图功臣像,各为之赞,自平定夫用兵岂易言哉?必出于不得已,而不出于贪得恃强。审时应机,既明且断,信赏必罚,仍总赖天贶助顺,舍斯数者,未有不见其败,而资穷黩之讥者

  也。伊犁、回部、金川既受俘蒇事,余已不复萌用武之心,无何而台湾叛,福康安等渡海勦贼,不久生擒贼首,故此战图,仍依例以阿桂为首。今之廓尔喀又在西藏数千里外,绝壁冲天,急湍临峡,舍马单步,非福康安、海兰察二人同心鼓勇,身先士卒,断不能成此七战七胜之功。首图其像,允合予心而符众望也。西师、金川功臣各百,予亲为赞者各五十,余命儒臣为赞各五十,以成百数。台湾功臣,予亲赞者二十,余命儒臣为赞者三十,以成五十数。今平定廓尔喀之功臣,予亲赞者十五,余命儒臣为赞者十五,以成三十数。盖以西师及金川,历年久而扩地广,故人数多。台湾成功速而地非广,故人数次之。若廓尔喀则又速于台湾,地虽险而实弗广也,故予亲为赞者不过十五,儒臣为赞者亦祇十五,然以总数较,仍胜凌烟云台之所表也。此实昊苍护佑,国家祖宗教养所贻,贤材接踵,为邦家光。予藐躬钦承惟谨,盛满是惧,且归政年近,老而畏事,遑敢复有他图哉?茶库藏贮图像

臣等谨案:茶库在太和门迤西,隶内务府管理。乾隆十四年,移藏历代帝后图像于南薰殿,

其历代功臣像仍弆斯库。为轴二十有一,为册三。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九十六 九五三

书名:佳梦轩丛著 页码:90

如高克鼐、尤胜德、巴清德、德顺德伦不春格布舍等皆是也。

侍卫处人员各项俱有,故贤与愚亦半焉。其黠者设计谋财,使人甘心入网,虽死不怨,且不伤己之清名,术亦奇矣。其愚者百无一能,心无一孔,言谈行事,虽贩夫不若,诚可怜也。其市井者、村俗者、中无所养者、目不识丁者、强而横者、傲而奢者,指不胜屈。其具小聪明而轻薄者,又各拟以别号,背地呼之,千奇万巧,穷尽心思,必尽肖其人而后已,其风之不纯有如此。侍卫什长兼佐领普瑞者,内府人也,嘉庆二十四年,因屡次获咎,令革去侍卫什长,回内务府以员外郎用,仍准兼佐领,宦途亦奇矣。

宗室玉昌,厢蓝旗人,按巴凌乌亲王裔也,充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屡因懒误差,仁宗睿皇帝命责四十板,降三级调用,武职无官可补,即作为七品笔帖式宗人府行走,升理事官保送银库员外郎,在任六年升理藩院郎中,宦途亦奇矣。家资既丰,哲嗣崇文中进士,现居翰林。

正黄旗头等侍卫兼什长那伦,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值太和门宿,饭后无聊,赴乾清门寻同寅闲谈。会逆匪犯阙,景运门已闭,那伦欲出隆宗门,同寅拦止,伦曰:“吾太和门值宿,例死太和门,此处非吾死所也。”必不可,独出隆宗门,行至右翼门外遇贼,手自戮数人,大骂不屈遇害。事定后照阵亡例赐恤。伟矣哉!忠义至今不泯也。

书名:佳梦轩丛著 页码:86

紫禁城值宿内大臣处呈递后齐赴太和门,敬谨斋戒,俟次日五更赴诚肃门预备供帛爵。此例久视为具文,今惟什长先一日将应供人名交侍卫档房转传,即赴内大臣处呈递报单,祭之日人员现至,不复斋戒矣。

侍卫有文场搜检之差,凡乡、会试皆预焉。由章京派出,是日随章京赴至公门,列坐于搜检王大臣之次,盘腿叠胸,望之俨然。此一时不似侍卫,大有重臣之气象,惟不敢与王公抗颜接谈。若王大臣等偶一顾及,其踧踖之形,甚属可怜,傍观者不禁失笑。且最不解者,如搜检认真,查出挟私等弊,王大臣等皆得议叙,侍卫则否;如有失查等情,侍卫随王大臣一体罚俸。又有天坛求雨等差,若有执事人等各给纪录之时,侍卫则否,若偶有小失应处分者,侍卫当之。

向例侍卫俱上三旗人员,其下五旗者曰护卫,清语曰“佳占”,俱隶王公门。上自雍正间,下五旗亦准挑选侍卫,分隶上三旗当差。其有王公属下佐领之人仍不许入选。以军功世职或承袭祖父世职特赏侍卫者,无论是否属下佐领,一体分上三旗行走。

头等侍卫正三品,二等正四品,三等正五品,四等从五品,俱戴单眼孔雀翎。蓝翎侍卫正六品,戴蓝翎。若下五旗头等护卫从三品,戴单眼孔雀翎,二等从四品,三等从五品,皆戴蓝翎。

书名:佳梦轩丛著 页码:85

太和门亲军值门侍卫,什长领之。此外之熙和、协和、照德、真度、景运、隆宗等门俱以护军值门,不用亲军。

侍卫值庐在后左门外东庑,宿则于乾清门庑下,三旗共班领三员、侍卫三十员。后移班领一员、侍卫十员于内右门。嘉庆年又移班领一员、侍卫十员于内左门,于是三旗各守一门,转日更替。今侍卫档房在后左门外,即当日之值庐也。

豹尾班例穿只孙衣,即黄云缎大背心也。行围则服短而小者。豹尾枪则用黄杆而轻小者。凡行走不立黄龙大纛,不穿只孙衣。

按“巴哈哈”,译言大汉也,用之执豹尾,以备坛庙大祭,应穿“们都尔祜”,俗名大眼蟒,即箭袖朝服也。俱选汉仗好者,另为一班,此明世大汉将军之遗意也。

又有“大撒袋”,亦备坛庙大典,穿朝服、吉服,佩撒袋,随扈以什长领之,亦选硕而长者充之。道光十二三年间,因充此役者人材不济,谕以嗣后须选东三省人材高大之侍卫充之。

升殿受贺及坛庙大典,步下前引例于先一日派出,将衔名入奏。自嘉庆二十四年贝子德麟误差始也。

宗室侍卫奉先殿供帛爵,例由什长拣派。祭之先一日传齐应供之员,开写名衔报单,在

书名:佳梦轩丛著 页码:33

于成龙,厢红旗汉军人,父于得水,官本旗参领。成龙由荫生出仕至直隶巡抚,谥襄勤,予骑都尉世职。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同时又有正蓝旗汉军喻成龙,官湖广总督,缘事革。山西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谥清端。

开国以来,凡领兵出师俱以亲、郡王为大将军。自雍正以后,无藩位领兵之例,向有领兵合符,各翼按季传递。

旧制:凡大小文武官员及闲散王贝勒等每日上朝,俱由东西长安门进天安门、端门,由午门至太和门陛下而止,非有宣召不得入昭德、贞度二门及左右翼门也。故朝房俱在午门外两廊,若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则系内廷行走王、贝勒、御前大臣、侍卫、拜唐阿、内务府官员、批本奏事军机各项执事人员及上三旗守门护军等行走,除此不得擅入也。因循日久,不复能遵旧制,凡昭德、贞度、中左、中右、后左、后右、景运、隆宗等门皆得随便行走矣。甚至早朝未散时,乾清门陛下护卫及跟役人等拥挤以数百计,则东华、西华不问可知矣。

博学鸿词,自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始,乾隆间屡行之,元年丙辰科一等,编修刘纶、潘安礼、诸锦、于振、杭世骏等五人。二年丁巳科一等,检讨万松龄。

乾隆八年翰林院成,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贮宝亭。十月二十七日,上亲送掌院学士入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118

军事倥偬,除英法联军入京师,焚圆明园外,(一八六〇)无足多述。同治继立,号称中兴,然除武英殿灾,(一八六九)神武门内敬事房木库火,(一八七〇)及永安寺白塔山后看画廊、点景房灾(同年)三事稍有修筑外,无多兴建。光绪一朝,始有兴修,列述如左:

(1)勘修南北海工程 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勘修南北海工程,奉慈禧旨意也。(注一)十四年(一八八八)修西苑工成。(注二)

(2)重修太和门 光绪十四年,太和门灾。(注三)次年,(一八八九)重修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注四)

(3)重修宁寿宫 同年,重修宁寿宫,自后慈禧居之。(注五)

(4)重修重华宁寿宫及贞度门,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重修重华、宁寿宫及贞度门。(注六)

注一 清史稿德宗纪。

注二 光绪东华录。

注三 同上。

注四、五、六 清会典八六三。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117

(2)重修太庙前后中三殿 嘉庆四年(一七九九)高宗及孝贤、孝仪后升神太庙,重修前后中三殿,并两庑配殿。(注一)

(3)重修斋宫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重修斋宫,并添建继德堂一座。(注二)

(4)重修午门 同年,重修午门。(注三)

(5)重修养心殿等宫太和等门 嘉庆七年(一八〇二)重修养心殿、储秀宫、延禧宫及上书房;又重修重华宫及建福宫、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重华门,又重修宁寿宫。(注四)

(6)修仁寿宫 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修仁寿宫。(注五)

(7)重修大高玄殿 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重修大高玄殿。(注六)

道光一朝,工事盖寡仅十七年(一八三七)重修圆明园三殿,较为浩大。(注七)咸丰即位,

注一 清会典八六四。

注二、三、四 清会典八六三。

注五、六 嘉庆一统志。

注七 道光东华录。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105

宁寿宫 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成 嘉庆一统志

乾清宫 交泰殿 昭仁殿 弘德殿 嘉庆二年(一七九七)重修 清会典八六三

太庙前后中三殿 嘉庆四年(一七九九)重修 同上

斋宫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重修 同上

继德堂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建 同上

午门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重修 同上

养心殿 储秀宫 延禧宫 上书房 重华宫 建福宫 太和门 昭德门 贞度门 重华门 宁寿宫 嘉庆七年(一八〇二)重修 同上

仁寿宫 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修 嘉庆一统志

大高玄殿 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重修 同上

南北海工程 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勘修 清史稿德宗纪

太和门 昭德门 贞度门 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重修 清会典八六三

宁寿宫 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重修 同上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99

无擒藻堂,余与今日相同。

(6)景山 山上无亭,山后为寿皇殿(略偏东北)、万福阁、观德殿,余因字迹模糊,而制版又不甚清晰,故不可考。

他若延禧、永和、景阳、启祥、咸福以及重华、寿康等宫,宁寿宫、乾隆花园西花园建福宫、雨花阁、宝华殿、中正殿等处,皆付阙如。此图足以推求明清交替之状,表示清代修复时期之制度,所关至为重要也。

附满清一代宫苑重要工事表

名称 修建年代 出处

乾清宫 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体仁阁 宏义阁 位育宫 协和门 雍和门 贞度门 昭德门 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建 东华录顺治七

午门 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庙 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建 东华录顺治五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97

言吗哈噶喇佛有十二,皆文殊观音化身,及护法神也。及明,此种佛像移置重华宫东长街洪庆殿。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云:『自东上南门之东,曰重华宫,……东西有两长街,……东长街则有……洪庆门洪庆殿,供番佛之所也。』按其地即今之吗噶喇庙,余尝亲至其地。然则明洪庆殿番佛,盖元泰定遗制,而吗哈噶喇庙之名,亦不必始于康熙三十三年,特当时名吗哈噶喇庙,今日简称吗噶喇庙(顺天府志十三),可见此图去古未远也。此该图中不妨有吗哈噶喇庙二也。

然刘君断定为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以前所绘,尚有问题。该图紫禁城西偏,已载有咸安宫;今按清会典事例八六三;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建咸安宫。然则该图之制定,当在康熙二十一年。若谓毓庆宫惇本殿,建于康熙十八年,何以该图尚未载入,不 知毓庆宫在嘉庆以前,为未婚皇子所居之偏宫,(注一)本无关宏旨,未足为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以前一说之根据也。

今据该图,以说明清康熙二十一年大内宫殿情形:

(1)外朝 前曰太和门,左右曰昭德门、贞度门,东西庑曰协和门、雍和门。正

注一 清宫史续编卷六十。(御书毓庆宫述事诗)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95

顺治一代,规制草创,修复宫室,首重观瞻。故先建乾清宫,以定宸居,(顺治二年)次建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体仁、宏义二阁,位育宫、协和门、雍和门、贞度门、昭德门,(顺治三年)以奠外朝;次修建午门、(顺治四年)天安门,(顺治八年)以重观瞻。又建太庙于外朝,(顺治五年)奉先殿于内廷,(顺治十四年)以谨时飨;建慈宁宫,以奉母后,(顺治十年)重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重建景仁、承乾、钟粹三宫于东,永寿、翊坤、储秀三宫于西,以居妃嫔。(顺治十二年)盖工有先后,事有缓急,不得不尔。然明代宫室,穹宏崇丽,修复尚未及半也。

康熙继位,始加经营,修复宫殿,力求充实。六年重建端门;八年重建太和殿,重修乾清宫;十二年重建交泰殿、坤宁宫、景和门、隆福门;十八年重建奉先殿,皆继顺治修建之工;二十一年建咸安宫;二十二年重建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于内廷之西,文华殿、本仁殿、集义殿于外朝之东;二十五年又重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于内廷之东。至是明代旧规,可谓完全修复。至若康熙十八年兴建毓庆宫、惇本殿,则已轶出前朝规模,而迹近踵事增华矣。

修复时期之大内宫殿,可以北平图书馆所藏之清皇城宫殿衙署图为实物例证。该图

书名:恩福堂笔记·诗钞·年谱 页码:45

门之炮,旗随起,夜则悬灯。一门炮起,各门炮声咸应。尔时曾将科条颁存各衙门,历年既久,人无知者。余因按照原折译汉,使人易晓,奏明发刻,谓之《白塔信炮章程》,颁给京城大小文武各衙门一体存案。可知当日之为此奏,老成谋国不讳言兵也。

41太和门外,东为石亭,西为石匮。一日上自天坛还宫见之,以问南书房翰林,莫知其名。或以语彭春农,春农举《阅微草堂笔记》中云,曾闻之督三殿工者言,其中多朽粟,纪文达公断以为嘉量。后穆鹤舫亲往视,以告春农,言匮之盖非构架不能启,文达之说亦未确。春农曰:‘地近起居注,其石室金匮之意乎?’是或一说也。

42坤宁宫食肉,惟王、贝勒等及一品大臣方列名牌,请派二品者,惟军机大臣及值南书房者方与。每岁除夕保和殿,上元正大光明殿筵宴,蒙古亲藩,满洲一二品武职大臣,同许入座。嘉庆七年上元,特许一品汉大臣入宴,后以为常。

43赐福苍生笔,圣祖仁皇帝旧物也。余癸丑入翰林,课《锡福苍生赋》,以题为韵,同人皆不得解,请之馆师,知为康熙年漆管大笔之名。故事:圣驾于每岁十二月朔,诣阐福寺升香,回建福宫以此开笔,书‘福’字一,又易笔书‘福’字九,因阐发此意。迨余入南书房,亲见此笔,亦椶制也,而纯粹异于他毫,想见挥洒如意。漆管金字刻‘赐福苍生’四字。嘉平朔日开笔,乃在重华宫,此笔所书福字无定数,惟珍重不多书,专贴宫庭,

恩福堂笔记卷上三五

书名:恩福堂笔记·诗钞·年谱 页码:15

26文庄公同怀皆科目出身………………………………………………………………………(三〇)

27父入咸安宫官学………………………………………………………………………………(三一)

28父以清文译朱柏庐《家训》……………………………………………………………………(三一)

29从弟重刊《乐山堂遗稿》………………………………………………………………………(三二)

30外祖善于择婿…………………………………………………………………………………(三二)

31元配习指画……………………………………………………………………………………(三二)

32《秋灯伴读图》…………………………………………………………………………………(三二)

33《比翼朝天图》…………………………………………………………………………………(三三)

34父子两代科场因缘……………………………………………………………………………(三三)

35春官六座六师生………………………………………………………………………………(三三)

36步军统领衙门御制箴…………………………………………………………………………(三四)

37福佑寺…………………………………………………………………………………………(三四)

38高宗诞生于雍和宫……………………………………………………………………………(三四)

39国初入值制度…………………………………………………………………………………(三四)

40《白塔信炮章程》………………………………………………………………………………(三四)

41太和门外石匮…………………………………………………………………………………(三五)

恩福堂笔记目録五

书名:元大都宫殿图考 页码:46

第二节大明殿

崇天门内日大明门,大明殿之正门也,七间三门,东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重檐,犹今之太和门也。左为日精门,右为月华门,皆三间一门。北绕为长庑,中抱丹庑之半,左右为文武楼,与庑相连。正北为大明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殿也,凡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殿后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麓二)寝室制度,各书记载暗有.出入。萧洵故宫遗录云:殿右连为主廊十二楹,……连建后宫,广可三十步,深入半之,不显楹架,四壁高旷,通用绢素冒之,画以龙凤,中设金屏障;障后即寝宫,深止十尺,俗呼为

注二萧洵故宫遗录,作『殿右连为主廊十二楹,四周金&琐窗,连建后宫。』〔右字疑后字之讹」按柱廊,宋洛阳宫室已有之,在两殿或两门之间,总南北行,如今之穿廊。宋史地理志:(卷八五)洛阳宫室,垂拱殿北有通天门,柱廊北有明福门,门内有天福殿,殿北有寝殿。又石林燕语:紫宸殿在大庆殿之后少西,其次又为垂拱殿,自大庆后紫宸、垂拱之两间,有柱廊相通,每月视朝八则御文德,所谓过殿也:东西阁门皆在殿之两旁,月朔不过殿,则御紫宸,所谓人阁也。今日宫殿中,如奉先殿、毓庆宫之于后殿,以及文华之于主敬,武英之于敬思殿,亦有廊相连,俗称工字麻。

第五章宫殿城庙分叙三一

书名:元大都宫殿图考 页码:20

地当并属太液西岸之西。』今则除太和殿、干清宫外,别无宫殿足以与之颉旗者。按明代大内之外,犹有南内(崇质宫)西内,(万寿宫)而重华宫(亦〕犹干清宫之制,8,,后有两井,东西有两长街,(酌中志卷十七)遍列偏殿。可见前代宫殿之制。实视清为宏,而尤以元代为最。

(二)元代宫殿正门,皆为重檐黄屋.,据辍耕录所载,大明门七间三门,重檐;延春门五间三门,重檐;光天门五间三门,重檐;兴圣门五间三门,重檐。今日宫门,除太和门『广宇九楹,中辟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历列』(清宫史续编卷五十三)外,最大如干清门、慈宁门、宁寿门,皆不过五间三门,无有重檐者。卽此一端,亦可见元代宫阙之庄题矣。

(三)至于元代通筑工艺之技巧,如大明殿之小偶人,『当时刻捧牌而出;』(辍耕录)又如水晶宫漏,『备极覆巧,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证鼓;』(明卓异记)又如万岁山(今琼华岛)之『转机运蝌,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蟒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由东西流入于太液池,』(辍耕录)皆非后世所可几及。其所仅存之玉瓮,今置承光殿,黑质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其雕琢之生动,

第一章导言五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107

然以银库、缎匹库钥匙付之,令其相机行事。孙即广招工匠,每日进匠五百人,就原基之未毁者扫除之,施以彩缯,头停【即屋檐房顶。】纯以彩绸扎成,与原式无异,期月而成,虽元旦朝贺,亦不误事。此等措施,士大夫不如也。《天咫偶闻》记此事殊谬,谓:己丑冬太和门灾,庚寅大婚礼。不知十六年庚寅正月,乃德宗亲政之期,所记皆差一年,余于原书曾驳正之。

黑胡蝶者,恩注川员外【溥】之外号也。注川少年最标致,工架亦佳,好穿青洋绉衣服,妇女尤注目,凡庙宇演堂会戏,必混入。早年妇女无机会看戏,僧尼庙中藉演剧献佛为名,可卖女眷座,于是浮荡子弟借寻亲友,多混杂其中,注川所以有此徽号。同官多鄙之,故其终身不得迁官,时在光绪十馀年间。

小霸王,龄昌字伯与之混名也。伯与为锡厚庵先生之子,文举人。官礼部郎。少年有文名,以其家学渊源,自厚翁去世则放纵不羁。幼时曾习武术,拳脚甚便,每出以铁股折扇随身,两手皆带钢铁戒指,向内挂有倒须钩,预防动手时伤人用也。在南城伎院一带,土豪辈皆畏之,自称小霸王。文士混迹于此等生活,亦可悲矣。其官礼部,凡得京察一等四次,不得记名外转,以政府诸公夙知其名。后以友人劝其改外,始降就直隶州知州,补河南某州,后终未归,卒年八十馀,盖民初也。以上所记二公,皆有才华者,以持躬不慎,遂终身潦倒,士君子于小节,可不谨哉!

清代内监顶戴,至四品为止,虽宫、殿监亦然。安得海在咸同之际,蒙两宫特殊待遇,亦不过蓝翎、四品御前监而已。李莲英当差最久,孝钦后欲赏以二品顶戴,以格于例,不肯自我开例,问于

书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页码:106

相见,当年所谓关防者也。【以多女眷之故。】又有影戏一种,以纸糊大方窗为戏台,剧人以皮片剪成,染以各色,以人举之舞。所唱分数种,有滦州调、涿州调及弋腔,昼夜台内悬灯映影,以火彩幻术诸戏为美,故谓之影戏。今皆零落矣。

大台宫戏所唱皆皮簧,并有武戏与大戏等,间有票班助之歌唱。当年净角金秀山、刘永春,皆恒加入串演,小生德珺如唱青衫时,尤以此为乐,所以能轰动一时。

萨俭斋【廉】,为穆鹤舫相国少子。光绪庚辰翰林。仕至礼部侍郎,无赫赫名。因穆相行辈早,且五主会试,门人多先进之士,故同治、光绪朝士鲜有与萨同辈者,甚且晚两辈矣。故多呼为太世叔,是萨“京城太叔”之号所由起也。

德珺如为穆相曾孙,是其长房之裔,其年龄与俭斋相若也。珺如人极伉爽,早年唱青衣正旦,其音可裂金石,以其面长,人皆以“驴头旦”呼之,一怒改为小生,论唱工,一时无出其右者。独有一事可怪,以其女妻谭鑫培之子小培,尚无足怪,加一条件,云:非令小培学戏不可。初,小培入同文馆习德国语言文字,其父不欲继其业。而珺如反以不学戏为可耻,卒亦俯就之,从头习戏焉。有人谈德之家世,伊绝不讳言之,有心乎?无心乎?诚难解。

光绪十四年戊子冬十一月,太和门灾。次年正月二十五日德宗大婚,已定期矣,相去不过两月,重修为时已迫,且在严冬。时总管内务府大臣为福相国【锟】、嵩尚书【申】、师侍郎【曾】、巴侍郎【克坦布】、崇侍郎【光】,五大臣均无法可施。嵩尚书之纪纲孙盖卿者,精强人也。毅然以此事自任,福相喜出望外,慨

书名:石渠余记 页码:69

年甄别不及官三十七员。有旨不必调任,俱镌二级。满官随旗,汉官致仕。八年甄别尚书布颜等七人。十九年副都御史郝浴疏请,部院每岁终各举劾一人。二十年甄别部院司官十一员。二十二三年甄别各二十三员。盖往往于京察之外,特令纠参,未尝以年为限。又以汉军既用汉缺,重在文义考试,侍郎以下官于太和门分别去留。三十四年部院遵旨保举四十七员,甄别四十二员,复遵旨保举九十五员,以次内升。雍正四年谕“各部汉司官宂滥,今春京察止革退数人。乃汪景祺、查嗣庭妄谓郎中等官壅滞,有‘十年不调,白首为郎’等语。必司官中有不感恩而怨望者。此等既不能为国家效力,又多占员缺,阻后人升补之路。着各堂官甄别以闻。”乾隆四年鸿胪寺少卿查斯海奏:“京察被劾,向不引见。或姿本英露,而堂官性多沈抑,卽目为浮躁;或质稍迟钝,而堂官识多明敏,卽弃为不及。且更有赋性戆直,不善应酬,遂以嫌隙加之。吏议嗣后京察六法,照外省大计例引见。”从之。八年谕曰:“昔萧何相汉,终举曹参;羊祜佐晋,亦进杜预。荐贤自代,青史称焉。是以宋有诏观察荐忠勇自代之条,金有敕宰臣奏贤良自代之谕。今三载考绩,大臣徒遵例自陈,乞赐罢斥而不举贤自代,使遂其高尚,职将谁任乎?其以明岁为始,大臣自陈乞罢,令各举自代之人。食禄及韦带之士均许,但不得举同列,着为令。”顾行之不能以无弊。十二年谕曰:“朕令自陈之大臣举贤自代,侍郎杨嗣璟以广

石渠余纪卷二 纪京察六一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8

本书对北京地区的水火旱涝之灾,有不少记载。如光绪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年)十二月,故宫“太和殿火,自未至酉,……南望黑烟如芝盖,市井喧传为正阳门火”。(卷一“太和门火”条)光绪十六年庚寅(一八九〇年)“秋,畿南郊大水,直至右安门外。大树皆倒,几欲入城”。(卷九“畿南大水”条)最有价值的恐怕要数光绪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年)七月,房山县“发蛟”,“没四十九村,发以夜……见水逆流上山……有声如骇豕……有数村止有树在,庐舍荡为平地,石子埋至尺馀”。给过去北京灾害保留了具体记录。其他像饮食起居习俗等等,也都网罗笔录。这些内容全是当时人记当时事,往往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史料。

作者虽然专门网罗北京文献,而且也走访调查,但有些地方还是有错误的。如卷九“八里庄”条考萧太后运粮河东岸土城系金中都西城“灏华门”故址,这是不对的。金代中都城墙北边的一线,约在今复兴门外大街,灏华门则更在南边了。同样,卷十《辽金元明都城合图》,其中金中都也画得过大,把当时的郊区钓鱼台、万安宫、丰台、南苑都说成在城内,是不符实际情况的。

应当指出,本书作者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仇视农民起义,书中在谈到“太平天国”等农民军起义造反时,用了“发匪”“拳匪”“捻匪”等恶毒字眼,这是应予批判的。

本书根据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一九〇七年)仲春甘棠转舍木刻本进行校点。为了尽可能地做得完善一点,对书中涉及的一些引书,作了核对。并在此基础上,纠正了本书某些错漏文字,补上了一些墨钉。对一些明显的错误,如卷三“张船山有妹”条中“高兰墅”之“墅”错为“野”等,就予以改正,不再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12

天咫偶闻卷一曼殊震 钧

皇城

本朝大内之制,全因明旧,无所损益,但易大明门为大清门,馀正衙便殿皆仍之。惟各朝房旧在午门外者,今皆移于景运、隆宗二门外。盖国初御门之典,在太和门。后改御乾清门,因亦移入,即唐代之常朝也。常朝五日一举,故御门五日为期。凡题本大除授,皆于此降旨。《居易录》娄书其事。

咸丰中,因圣躬违和,此典久辍。及同治亲政,无请行之者。乾清门左右置木箱二,闻其中皆藏御门仪物,不开已五十年矣。

御门之典,六部堂上官及司员均得侍班。故人才贤否,堂陛熟知。自此典辍,而司员黜陟,惟凭曹长一言。只于外转时,一觐天颜而已。似非慎重人才之道,故此典宜复也。

太和殿,古之正衙,有大典则莅之。光绪庚寅正月,上亲政,并大婚、遣使。余官水部,得缀班行之末,恭睹盛仪。正使为高阳李相鸿藻;副使为礼部尚书昆相冈。由太和门外持节乘马而出,凤舆前乐设而不作,法驾卤簿前导,群臣彩服夹路。考本朝自康熙、同治至此,凡三举行此典。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16

于骑射技勇皆兼习之。故嘉庆癸酉之变,宣宗在书房亲以鸟铳殪贼。文宗及恭邸、醇邸皆善舞刀,有御制刀铭。此所以我列祖列宗皆度越百王也。上书房阶下为习射之所。上政事之暇,辄呼皇子、王子习射,诸师傅善射者亦与。中辄赐帛或赐翎枝以为常课。

唐宫中植花柳,宋宫中植槐,本朝宫门以内无枝木。惟午门外六科廊下,有宫槐数株耳。若太庙、社坛中,松柏蔚然矣。

太庙中多灰鹤,社坛中多蛇,天坛产益母草,此皆地秀所钟,聚于一处。一墙之限,外此求之不得,足异也。庙社之中,宫鸦满树。每日晨飞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结阵如云,不下千万。都人呼为寒鸦,往往民家学塾以为散学之候。

景运、隆宗二门及东、西华门,例有护军值班。每王大臣出入,高呼“伊里!”,国语云立也,盖示人致敬之意。

坤宁宫为神板所在,每日祭神用双猪。祭毕,辄传内廷及诸侍卫赐食。食者先向神板一叩,随席地而坐,自以刀割肉食之,每人一方。

诸大臣赐紫禁城内乘肩舆者,以二人肩椅,即古之腰舆也。例得至景运、隆宗二门外;乘马者亦然。惟近支亲王得乘四人舆。

光绪己丑十二月,太和门火,自未至酉。是日余以事至地安门,南望黑烟如芝盖。市井喧传为正阳门火,明日始知为太和门。明年庚寅,正月二十六日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为之。高卑广狭无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23

而京官之钳制堂官,亦见于此。

八旗春秋试,例于试前兵部请钦派王大臣校试。马步射向在东安门内南箭亭。盖明之南内,今为正黄旗侍卫校场。其期:春闱二月下弦以后,秋闱七月下弦以后。于时衣冠竞会,旌麾并举,骏马骄风,雕弓替月,饿鸱互叫,灵鼍时振。翼翼济济,犹想见辟雍校士之盛典焉。

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之法不一。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鹄之层亦不一名,最小者名羊眼。昔果益亭将军专工射鹄,有“果羊眼”之称。然工者仍不事此,或一箭诸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式,此为至难。曰射月子,满语名艾杭,即画布为正也。曰射绸,悬方寸之绸于空而射之,此则较难。又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难。然皆巧也,非力也。闻之开国之初,其射也,弓用八力,箭长三尺,镞长五寸,名透甲锥,所中必洞,或连贯二人而有馀力,是以南京太和门箭遂没羽焉,此国初所以能威天下也。

定制,赌有禁,惟以射赌者无禁,故有大书于门曰“步靶候教”者,赌箭场也,然往者寥寥。

自开国至乾嘉,田狩盖为重典,非以从禽,实以习武也。圣祖于热河建避暑山庄,以备木兰巡狩行围之制,一用兵法,围时以能多杀者为上,皆以习战斗也。又杀虎之制,以二侍卫杀一虎,得者受上赏。故嘉庆癸酉之变,京营兵皆能战,遂以殄除巨寇,灭此朝食。道光以后,不复田狩,于是讲武之典遂废。后生小子既不知征役之劳,又不习击刺之法,下至束伍安营,全忘旧制,更安望其杀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31

乾隆中,以旧译佛经,多失本真。诏开清字经馆,以唐古特文译西番文,又以蒙古文译唐古特文,再以清文译蒙古文,于是经之真面目始出。又仿译经润文之例,董以亲王,总以章嘉国师,置翻译生若干员。惜其经世无传本,相传《金刚经》之“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句,原本甚长冗,凡十数句,唐人译本节之耳。又西藏独无《楞严经》,章嘉国师乃以唐古特文翻之,俾流布藏中。

光绪乙酉、丙戌之间,京师谣谶甚众。时王侍郎文锦密陈于两宫云:将有西狩之兆。以侍郎夙精天官家言也,且请移跸西苑以禳之,遂诏修仪鸾殿而迁居焉。然庚子之变,侍郎已前死,不及见矣。

甲午六月十五日夜,大雨雷,烈风拔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门闩齐断,多年大树偃覆纵横,自来无此烈风也。

书名:知寒轩谈荟 页码:248

117.西什库及其他库房  莼衷

自庚子变乱,而西什库教堂之名始著闻于世。曰“西什库”者,实“西十库”,固明制之旧,对今“十库”而言之也。十库者,甲字库贮布匹、颜料,乙字库贮袢袄、战鞋及军士裘帽,丙字库贮棉花、丝纩,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戊字库贮军器、胡椒,赃罚库贮没收官物,广惠库贮钱钞,广积库贮硫磺、硝石,广盈库贮丝、纱、罗、绫、锦、绸、绢,承运库贮黄白生绢,别有司钥库(亦名天财库)贮管钥及钱钞,乃十库之总枢,见《日下旧闻考》。《酌中志》标以司钥库,云:“掌印太监一人,管理佥书写字,监工可数十员,凡宝源局等处,铸出制钱,该部进交本库。”又云:“凡乾清宫等门及午门、东华门等钥匙,皆本库监工于五更三点时,自宫中发出,分启各门,其钥即便缴回,其印文曰司钥库印,俗名天财库云。”而《明会典》则标以天财库,云:“天财库,凡正阳等九门并各钞关本折钱、及皇城各门锁钥,俱送本库。’似“天财”又非俗名,总之二而一也。各库亦分隶于部,乙字库属兵部,戊字、广积、广盈属工部,馀属户部。清初封闭者逾三十年,尘埃堆积,灌木丛生。康熙时尝一临视,命内府稽核档册,择其菁华移置内库,然所存珍物尚夥。《清代野记》云:“太和门左有明库六,每年钦派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7

古者三阶受要,四闼观时,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故明堂休善,衢室无华。后世体制尚文,规模益备,始取高严以便政,继加壮丽而重威。望阙则思补遗,辟门而崇吁后。乃增华踵事,建极含章。黄图仰梐枑之尊,紫禁为警跸之地。窥遥天咫,越限雷池,寄观偶藉传闻,巨构无从亲历。今则刍荛同乐、藻綷洞开。云日就瞻,识扆陛庄严之制;阶梯升陟,溯金元因革之型。作《宫殿略》第二。

禁城宫殿旧称大内,警籞森严,宫墙富美,靡得窥焉。民国成立,始开放前三殿,取清室宝物,设古物陈列所。废帝仍居后宫,出入悉由神武门。至十三年冬,废帝出宫,由政府组委会接收之。十七年复组故宫博物院管理,故全部宫殿分而为二,前三殿及其附属归古物陈列所,乾清门内各宫殿归故宫博物院,分别管理。兹仍分二部叙述。

(一)前三殿

午门为禁城之正门(具详《城垣略》)。午门内东西庑各二十间,皆崇基轩敞。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清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图一)

《国朝宫史》:

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流入,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由銮驾库出紫禁城。

太和门外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上谕事件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翻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

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西南隅为膳房外库。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阁各重楼九楹,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府银库、衣库、皮库、缎库等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基崇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重建,老工梁九董将作(详《技艺略》)。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前为露台,名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陛下有广场,为文武官行礼处,笵铜为山形镌,正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于此受贺。(图二)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

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8

图一 太和门

图二 太和殿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56

2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

3孝淑端和任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

东四室:

1宣宗孝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2孝全慈敬宽仁端慧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3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4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

5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

西四室:

1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敬庄俭显皇帝。

2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赞圣显皇后。

3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宪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4孝贞慈安裕庆和致诚敬仪天祚圣显皇后。

东五室:

1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2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西五室:

1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2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后界朱垣,中三门,左右各一门。后殿制如中殿,奉祧庙、神龛均南向。(图二十二)阴历孟春于月之上旬卜日,孟夏与孟冬,各于朔日行礼,并每月荐新。又每岁皇帝生辰及清明、孟秋望日、岁暮忌辰均于太庙致祭。凡祭太庙,皇帝御礼轿出太和门,乘辇由阙左门入西北门,至铺设㯶荐处。御礼轿入太庙北门,由后殿东旁门,至前殿山墙东,更衣幄次,降舆时享,太庙照社稷坛例夹祭,及奉先殿后殿皆同仪。按,太庙,民国十三年曾改为和平公园。十七年,仍由故宫博物院收回管理,作为分院,废除园名,但仍开放供游览。其东林木幽邃,有灰鹤巢其上者,千百成群,为他处所罕觏。

图二十二 后殿寝宫之一部

(九)孔庙

孔庙在安定门内成贤街之北,元大德十年建。明宣德四年修大殿、两庑。万历二十八年易琉璃瓦,清乾隆二年殿易黄瓦。光绪三十二年,升孔子大祀,正殿改建九楹五进。至民国五年改竣庙垣,制方,南向。大门曰棂星门。入门东,碑亭一,省牲亭三间,井亭一,神厨五间。西,碑亭二,致斋所三间。持敬门一,为旧时通国子监之门,今闭。神库五间。由棂星往北,为大成门,五间。(图二十三)门内左右列戟二十四。石鼓十,乾隆五十五年刻。其旧石鼓已于二十二年移往南京。

查嗣瑮《杂咏》诗:

陈迹摩挲亦典型,岐阳石鼓晋兰亭。承平盛事差能记,两座公侯听五经。

门外又有进士题名碑,明七十座,清百一十八座。甬道直上为大成殿,(图二十四)重檐黄瓦,崇基石阑,建筑极尽壮丽。甬道东有碑亭六,西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