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京师出现“人市”
所属分类: 社会安全
地理位置: 北京宣武门
发生时间: 顺治九年(1652)三月十三日
关键字: 人市|京师
清廷入关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为满足满族贵州家内役使的需要,又以法律的形式准许贩卖人口为奴。当时,京师顺承门(今宣武门)内大街有骡马市、牛市、羊市,也出现了“人市”。每天,人贩子出没其间。他们有的诱拐无知者,将其先藏在土窖内再寻机外贩;有的将满族妇女、儿童圈诱贩卖;有的拐卖民间子女;还有一种强悍棍徒,托卖身为名而将身价伙分者,种种恶行,举不胜举。顺治九年(1652)三月十三日,顺治帝鉴于人贩子的罪行严重地危害了社会治安,下令:“自今以后,将人贩子名色永行禁止”。实际上却是禁而不止,贩卖之风更甚于前。有一个恶名昭著的人贩子金成元,与其结拜兄弟组成了一个贩卖人的集团。他们勾结满族贵州,明目张胆地将拐骗来的民人卖为奴婢,从中牟取暴利,据他自己交代,仅在顺治十二年的半年之间,经他之手就拐卖了一百多人,每个价钱不等,多的达二十余两,少者也可卖至十七八两,总共获利达银二千余两。
下一页
上一页
晚清京师的粮食供应──晚清北京社会问题剖析之一

晚清京师的粮食供应──晚清北京社会问题剖析之一赵蕙蓉晚清1840年到1911年的七十年间是极其特殊而又重要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冲突而又变动的时代。清王朝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康乾盛世”之后,至嘉庆时,整个帝国境内已呈现“四海变秋色”①的衰世现象,道光... 

明代京师地区养济院制度及运作——以《宛署杂记》为中心

关于孤老残疾之人的安置抚恤问题一直为我国古代各王朝所重视,养济院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处理安置,养济院自身的管理制度及运作随之变得重要。明代时期国家政策在养济院上给予极大关注,养济院发展一度迎来鼎盛时期,以明代北京地区为研究范围,探讨明代养济院在自身管理制度及运作上与国家政策的协调、在自身运营中对国家政策法规的遵守,养济院在当时的社会影响。目前关于明代京师地区养济院研究还不完全充分,尤其是养济院自身管理制度及运作方面。具体地考察明代北京地区养济院各项制度及其实施情况,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明代关于抚恤贫老残疾人的主张与实践,同时从侧面加深对明代北京地区社会情况的认识。 

清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京师赈恤

清代是传统中国赈恤机制发展、完善、转型的重要时期。京师作为"首善之区",成为清代统治者实施国家治理的理想试验场,京师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行政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投入赈恤事务,建构起既有京师地方特色,又可以广为推广的国家赈恤机制。清代京师的赈恤思想大致经历了由以救济收养到教养兼施,由国家赈恤为主到国家与地方社会、官方与民间相互补充的历程。清代京师赈恤机制建构的过程作为清代国家治理实践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强化清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徐森玉先生与京师图书馆——以俞泽箴日记资料为中心

20世纪20年代,徐森玉先生曾在京师图书馆工作过,而留下的文字记载却不多。在他同事俞泽箴的日记手稿中,有关于徐森玉先生在此期间主持擘画、奔走操劳的片断的文字记载。为保护馆藏善本及《四库全书》,为扩充馆址,为应对"国立京师图书馆"的风波以及诸多馆务工作,徐森玉克服重重困难,躬亲其事,恪尽职守。以俞泽箴日记手稿中的记载为基础,与现存相关文献史料相参证,借以证明日记记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从中看到徐森玉先生为京师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 

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缪荃孙旧藏抄本书述略

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缪荃孙旧藏抄本书五种,均抄写精良,堪称善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及文物价值。文章从题名、卷次、著者、版本年代、册函、行款版式、批校题跋、钤印、递藏、收录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简要论述。 

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缪荃孙旧藏抄本书述略

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缪荃孙旧藏抄本书五种,均抄写精良,堪称善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及文物价值。文章从题名、卷次、著者、版本年代、册函、行款版式、批校题跋、钤印、递藏、收录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简要论述。 

清初北方贰臣文人京师业余生活及其文化内涵

<正>随着吴三桂引领清军进入北京,大批明朝汉人文官旋即归附新朝,即所谓的"贰臣"1,以北方籍居多2。明清易代,社会巨变虽然对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但没有撼动根深蒂固的夷夏观念,士林则更恪守传统伦理的底线,维持着清议的舆论力量,使那些国变之际进退失据、首鼠两端的失节之士,入清后多年都无法摆脱尴尬难堪的境地3。因此与明代相比较言,大多数北方贰臣文人的京师业余生活方式未变,但其内涵却产生了巨大差异。清 

居庸叠翠: 守护京师的北门锁匙

<正> 居庸关位于北京通往宣化、大同的一条长达40公里的沟壑之中,是古代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特别是明朝永乐年间定都北京以后,又将皇陵安置在京城北部的天寿山地区。居庸关不仅担负着守卫京师北大门的重任,同时又成为守护明朝皇陵的北部屏障。 由于居庸关周围的大山上多为苍紫千重的石峦, 

居庸叠翠: 守护京师的北门锁匙

<正> 居庸关位于北京通往宣化、大同的一条长达40公里的沟壑之中,是古代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特别是明朝永乐年间定都北京以后,又将皇陵安置在京城北部的天寿山地区。居庸关不仅担负着守卫京师北大门的重任,同时又成为守护明朝皇陵的北部屏障。 由于居庸关周围的大山上多为苍紫千重的石峦, 

巍巍正阳 雄峙京师 北京正阳门博物馆

<正>正阳门是老北京的象征,不仅因为它是明清时期的国门,而且因为它沧桑的过往和厚重的文化。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几毁几修,迄今已近六百年,见证过历史的剧变、王朝的兴替。如今巍峨的城楼和浑厚的城墙依然耸立,诉说着过往,遥望着前方。博物馆简介老北京常说"内九外七",明朝开始,北京城就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在东城区和崇文区、西城区和宣武区没有合并前,内城是原本东城区和西城区所在的位置,一共有九座城门, 

京师白云观与晚清外交

高仁峒是在晚清道教全真派总本山白云观长期担任过方丈的传奇性人物,与大内权贵太监李莲英等来往甚密,并和俄国驻华公使结交尤深,在晚清政坛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日本外交档案和白云观碑文等史料,对有关高道士行踪的传说故事甄别真伪,还其庐山真面目,并揭露他与俄国、日本密探私人交往之真相,从而展示晚清内政与外交鲜为人知的一个重要侧面。 

明代京师顺天府、河间府作家丛考

本文以明代京师顺天府、河间府作家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明代京师顺天府、河间府的作家全面的考论,展现该地区明代时期的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其发展轨迹。长久以来,文学创作就有地域之别,而本选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就在于此。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考论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本选题属于作家丛考的研究范畴,所以力求提高作家资料的真实性,需要搜集整理大量资料。通过查阅《明诗纪事》《列朝诗集》《畿府明诗》及《中日朝越四国历史纪年表》《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明史》《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明诗综》等大型丛书,希望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对作家的生平、作品和信息等情况作出考辨。并从时间、地域分布、创作群体等方面对这些作家的生平、交往、著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入手,对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然后就选题中的几个概念加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明代京师地区的文学及文化概况加以说明,涉及到明代京师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 

清代京师的粥厂与贫民救助

清代是传统中国社会救济事业发展的繁荣时期,京师作为"首善之区",社会救济事业尤其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清代统治者的社会救济措施中,开设粥厂、煮粥赈济是清代京师救助贫民的重要举措。清代京师粥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官办粥厂,主要由政府投资并管理;一种是官督绅办粥厂,由士绅创办,官府监管。清代京师粥厂对于救助贫民、安抚流民、挽救民生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清代京师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流民问题尤为严重。在京师地区,受自然灾害、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流民充斥街巷,给京师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为此,清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开办粥厂截留流民,以及留养、资遣等举措消弭流民对京师社会秩序的冲击,京师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的流民应对机制,这套机制对维护京师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日藏《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录》编者考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有两部《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录》,在国内已无留存。日藏两抄本与仓石武四郎在华编拍《旧京书影》有关,是京师图书馆编纂的最后一部善本书目。通过对日藏两抄本内容及前人引用、著录该目情况进行考察,可以证实该目的编者是史锡永。 

民国时期永乐大典残部在世界各国存藏情况梳理

民国时期,北平图书馆袁同礼在中外各国不断搜求永乐大典残部的下落,他的搜寻分为七个阶段,著成七大目录,庞杂笼统。通过梳理他的七大目录,可以分观民国时期各个阶段永乐大典在中外各国储藏的情况,各个阶段的新增发现,以及永乐大典在中外储藏的综合情况。 

收拾余年作蠹鱼——论张宗祥在古籍保护事业上的贡献

张宗祥一生中执掌过两大图书馆馆务:一为京师图书馆,一为浙江图书馆。其善抄书,精校勘,一生钞校古籍六千余卷,保存下来的有两千余卷,在古籍保护事业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贡献在于:从原生性保护所涵盖的工作内容看,一是古籍采访,扩大馆藏;二是认真编目,拾遗补缺;三是注重古籍修复,培养修复人才;四是关注古籍及古籍雕版之保护,惜古有法。在再生性保护方面,其组织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将毕生精力投入古籍钞校中,与一些藏书家结下了珍贵的抄书之谊,主张选印《四库全书》,为古籍的再生付出了个人心血。 

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读者服务变迁

国家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宗旨从最初京师图书馆的建馆目的到国立北平图书馆强调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到针对普通读者在文化"普及"的同时更要"提高"的各项举措,表明其读者服务从支持专深的研究逐渐向大众阅读拓展,体现了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上的包容性和社会性。当下图书馆的各项读者服务都可以在民国找到源头,通过梳理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读者服务历程,在完成图书馆人自我认知的同时,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点亮前路。 

近代北京第一座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建成始末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最先在西方国家设立,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传入中国。清末新政时,清政府为仿效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制度,在北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实行改革的决心,促进了近代北京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提供了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为社会民众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晚清鸿儒缪荃孙与中国近代图书馆——兼论缪氏在中国图书馆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缪荃孙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一生爱读书,爱藏书,最终与图书馆事业结缘。文章在梳理缪荃孙研学之路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他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缘起经过,并对其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做出评价。 

“书”途同归——近代北京第一座图书馆建成始末

近代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最先在西方国家设立,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传入中国。清末新政时,清政府为仿效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制度,在北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实行改革的决心,促进了近代北京的城市发展和繁荣,同时提供了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为社会民众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机构沿革探析(1909—1949)

根据国家图书馆藏相关史料,梳理1909—1949年间国家图书馆内设组织机构和各机构职责的变化情况,发现这一时期国家图书馆的机构设置经历了"由简单到完整""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变化,机构职责经历了"由粗到细"的变化发展过程。机构及其职责的变化主要源于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等外部环境的发展,同时受到办馆理念、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和员工队伍规模等内部因素的直接影响。图7。表3。参考文献22。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外文期刊采访工作及其影响

国立北平图书馆自其前身京师图书馆建馆初期产生了期刊馆藏建设的意识之后,便努力通过采购、征集捐赠、交换等各种采访渠道获取各专业领域的外文期刊,并逐步地树立起注重期刊完整性、辅助科学之研究的采访方针;馆藏数量也从无到有,直至民国末期的两千余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已开始注重北平地区外文期刊的共建共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诸多高校及研究机构南迁,所需研究资料无以为继,国立北平图书馆订购的外文期刊在此期间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2。参考文献34。 

近年来对我国晚清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年来,晚清图书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一是图书馆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因方面的社会运动和知识分子,外因方面的西方思想冲击和传教士;二是图书馆宏观发展方面的快速,原因在于清末新政的影响、藏书楼的积淀、私藏的推动等三个方面;三是区域图书馆的发展,包括京师图书馆、省立图书馆等;再就是规章制度、其它类型的图书馆等。至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失衡、史料挖掘利用不充分、研究方法与视角单一等。 

论江南文化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创始与发展

本文试图从文化自身的内因来探寻中国国家图书馆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密码,从江南文化切入,首先论述了江南文化为国家图书馆提供了创始的文化土壤;其次论述了江南文化为国家图书馆注入了重要的发展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与文献资源;第三论述了江南文化为国家图书馆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参考借鉴,并指出了地域文化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新的重要研究视角。 

梁启超致江庸信札解读及其对馆史研究的启示

文章对梁启超致江庸信札的内容进行释读,揭示梁启超与江庸的关系,并对致函背景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该信札客观反映了国立京师图书馆时期该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梁启超馆长为解决这些困难,即坚持"国立京师图书馆"名称不可变更的条件下,积极争取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国立京师图书馆三方合作的情形,是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的重要补充。信札的解读,也为图书馆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参考文献9。 

缪荃孙的图书馆实践与思想研究

缪荃孙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教育学家。其先后参与创办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本文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梳理缪荃孙的生平,并从馆藏、目录、读者服务三个方面揭示其对图书馆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徐森玉先生与北平图书馆

徐森玉是中国文博、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京沪两地的文物布局,乃至海峡两岸的文物分布,都与他有关。森玉先生曾任职图书馆多年,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壮大的亲历者。他曾在现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任职多年。今国家图书馆建馆将满110周年,谨将前辈森玉先生在此间工作之大概略作梳理。追念前辈,寄望来者。 

国家图书馆各历史时期印章考析

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宣统元年建立的京师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一百多年来,国家图书馆历经京师图书馆、国立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多个历史时期,现存不同时期的关防、馆藏章数十枚。作为实用印,这些印章大多有政府命令、公文函件及入藏文献予以佐证,印章字体及形状变化也体现了不同社会阶段的印章制度,是记录国家图书馆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袁同礼研究(1895-1949)

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 

民初京师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来源、整理及利用

民初京师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在赓续前清京师图书馆馆藏的基础上,担负着为国家全面、完整地收藏并妥善保存图书的职责,不仅推动了民国图书馆的转型,而且为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馆藏图书的来源、整理及利用如何,无疑是我们在研究民初京师图书馆中迫切需要理清的问题。 

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际互借情况分析

梳理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北平图书馆馆史资料中关于馆际互借业务的资料,考证这一时期北平图书馆馆际互借业务发展概况,以及这一时期我国馆际互借理论概况,分析该时期北平图书馆馆际互借业务的历史地位。 

论清季罗振玉创设京师图书馆教育思想——以《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为基准

审读与剖析《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罗振玉就如何建设京师图书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表明其图书馆思想:以京师图书馆创建为开风气之先,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精心甄选、科学考察适宜设馆的地址建筑图书馆;确保图书馆开办及运营的经费得到保障与落实;以政府赠送和统治阶层赏赐书籍的方式为立馆之肇基;开通畅达民间献书之途,鼓励广大民众踊跃捐赠;徵取蒐集各省志书及古今金石刻(本);设置专门的誊写官和安排专业的抄录者;采访、引介外国优质图书,以期为我所用。 

论清季罗振玉创设京师图书馆教育思想——以《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为基准

审读与剖析《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罗振玉就如何建设京师图书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表明其图书馆思想:以京师图书馆创建为开风气之先,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精心甄选、科学考察适宜设馆的地址建筑图书馆;确保图书馆开办及运营的经费得到保障与落实;以政府赠送和统治阶层赏赐书籍的方式为立馆之肇基;开通畅达民间献书之途,鼓励广大民众踊跃捐赠;徵取蒐集各省志书及古今金石刻(本);设置专门的誊写官和安排专业的抄录者;采访、引介外国优质图书,以期为我所用。 

一位尽职尽责的文物工作者——记朱嘉栋二三事

<正>朱嘉栋同志是最早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的同志之一。他参加过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工作。接待过很多来纪念馆参观的各级领导同志和多国的外宾。他擅长摄影,为这些参观者一一留下了照片。本人从纪念馆出版的书籍中看到过这些图片。它记载了纪念馆历年来的重要活动,是极为珍贵的。20世纪50年代朱嘉栋同志为编辑鲁迅诗稿和鲁迅遗印,曾多次来北京鲁迅博物馆,他的敬业精神和努力工作、吃苦耐劳的作风,给当年在鲁博工作的老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身体不好,但 

论清末罗振玉创设京师图书馆及教育思想——以《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为基准

在《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中,罗振玉就如何建设京师图书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表明其图书馆思想:以京师图书馆创建为开风气之先,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精心甄选、科学考察适宜设馆的地址建筑图书馆;确保图书馆开办及运营的经费得到保障与落实;以政府赠送和统治高层赏赐书籍的方式为立馆之肇基;开通畅达民间献书之途,鼓励广大民众踊跃捐赠;徵取蒐集各省志书及古今金石刻(本);设置专门的誊写官和安排专业的抄录者;采访、引介外国优质图书,以期为我所用。 

民初教育部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民国初年,随着中国政治变革的深入,北京政府成立,图书馆事业的直接管理者教育部除旧布新,锐意进取,主持与厘定了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项规程。正是这些管理规范的制度性文件之颁布执行,民初图书馆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书香弥漫

<正>故宫文华殿背后的文渊阁,存放着《四库全书》。这座清朝皇室藏书楼的存在,曾经让故宫书香弥漫。清宣统元年,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后海旁边的广化寺。书香溢出故宫。京师图书馆几经搬迁之后,发展为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京城的书香,同样弥漫于胡同小巷。曾几何时,海淀有条图书街,熙熙攘攘。人们冲着图书而来,怀抱图 

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编纂考

缪荃孙主持编纂的《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是近代图书馆较早公藏善本书目之一。借助后出的夏曾佑《京师图书馆善本简明书目》,分析京师图书馆早期善本藏书来源有清内阁大库、归安姚氏咫进斋、南陵徐氏积学斋、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四者,缪氏《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则主要利用以上旧藏原有书目改编。其中著录内阁大库书,参考曹元忠《文华殿检书分档》;著录归安姚氏书,参考姚觐元《咫进斋善本书目》;著录海虞瞿氏进呈书,参考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由此书目编纂过程,可略窥近代图书流转及公私藏目之继承与变迁。 

国家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及其学术贡献

今年是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成立105周年,也是首任馆长缪荃孙诞辰170周年,在风风雨雨中,国家图书馆走过了晚清,走过了民国,又走进了新中国,它几易其名,从古代藏书楼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我们回顾过往,不能忘怀缪荃孙在国家图书馆草创时期做出的贡献。 

凤凰出版社隆重推出《缪荃孙全集》(全15册)

<正>缪荃孙(1844-1919),江苏江阴人,一生著述甚丰,是近代著名的校勘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并创办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缪荃孙"身历十六省,著书二百卷",为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是缪荃孙诞辰170周年,凤凰出版隆 

宣统元年国家图书馆创建始末

本文论述清末宣统元年,清学部为筹备立宪,创办图书馆,并颁布图书馆章程,确定在京师开办图书馆,颁布章程中明确规定图书馆名称为京师图书馆,并确定经费筹拨、稽查和设立数量等事宜。宣统皇帝溥仪签批的奏折,决定成立第一个国家级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的全过程。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来龙去脉,国家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管理模式及它为中华民族收集了空前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科技财富等无形资产,值得后人去继承、延续和发展,宣统皇帝功不可没。 

谈罗振玉的图书馆思想

罗振玉认为创设京师图书馆的"大略办法"主要有:建筑、经费和藏书三端,"至监守之法,借阅之例,设官之员数等,应参考各国成规而采用之"。也就是说,建筑、经费和藏书三项是创设京师图书馆的关键,其他各项有成规可循,可渐次进行。据此,罗振玉从建筑、经费和藏书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京师图书馆思想。罗振玉的京师图书馆思想上承1896年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首倡创设京师图书馆之议,下启学部奏建京师图书馆之举,不仅在京师图书馆思想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而且对于京师图书馆的创设亦具有直接的影响。 

京师图书馆的创办及思想

清末京师图书馆的创办,促进了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京师图书馆研究的基础之上,源于目前关于京师图书馆创办时间的争议,进一步探索京师图书馆的创办及思想。 

浅析京师图书馆分馆在京师图书馆(1911-1928)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正>京师图书馆分馆是京师图书馆时期设立的分支机构,京师图书馆分馆(1913—1925)侧重于通俗图书,主要以杂志和新书为主。目前学界基本关注都是将之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来考察,笔者以为,将京师图书馆分馆放在京师图书馆1911—1928年这一历史时期考察,考虑到京师图书馆这一时期开馆闭馆各种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才能真正客观认识和理解其作为京师图书馆分支机构的历史地位,才更能理解那一时期的京师图书馆的曲折发展历程。 

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

敦煌遗书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之一,敦煌学随之兴起,其研究范围由文献研究进而由文献研究扩展到美术学、艺术史、石窟考古及石窟保护等方面,蔚为显学。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四大敦煌遗书藏家之一,敦煌遗书的收藏与研究贯穿于其百年发展史的始终,可谓中国敦煌学的中心之一。全面梳理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的关系,通过勾稽、整理档案、日记等原始史料,厘清国家图书馆史上有关敦煌学的相关史实,有助于推进敦煌学学术史的整理,也有助于图书馆界更深入地认识自身与学术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加以全面梳理。 全文分十章。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的缘起与意义,此前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主要资料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敦煌遗书的入藏与保存》,论述国家图书馆通过政府调拨、藏家捐赠、市场购买等途径,入藏敦煌遗书的经过,同时分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阐述国家图书馆庋藏敦煌遗书的历程,包括抗战期间避祸南迁的历史。 第三章《馆藏敦煌遗书的初步整理与对外服务》,论述《敦煌经卷总目》、《敦煌经典目》、《敦煌劫余录》等早期馆藏目录的编纂过程、结构特点及学术成就,在此基础上阐述... 

缪荃孙的藏书实践与图书馆实践考论

缪荃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藏书家,一生与书结缘。到了晚年受命创建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与图书馆结缘。本文从其藏书实践与创建图书馆实践两个方面缅怀和研究了繆先生不朽功绩和历史地位。 

罗振玉与近代图书馆事业

罗振玉积极参与京师图书馆与皇室图书馆创建,热心对殷墟甲骨卜辞及各种佚书搜罗考证、搜求和刊布,以及抢救内阁大库档案,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珍贵文献资料,促进了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 

鲁迅先生对京师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贡献

<正>京师图书馆成立于清代末年。1913年时,由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负责其实际管理工作。在此期间鲁迅积极参与了京师图书馆分馆和通俗图书馆的建立,著名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残本,也是在鲁迅的奔走与斡旋之下才得以移交 

国立京师图书馆有关规章制度中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

从清政府学部筹办、京师图书馆颁布《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开始到民国时代,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京师图书馆围绕国立京师图书馆(包括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和发展建设,颁布了一系列"规程、章则和契约"。这些"规程、章则和契约"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有:①从有限开放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思想;②由购券入览到免费服务的思想;③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的思想;④提倡私立图书馆面向大众开放的思想;⑤从以藏书为主到以用户为主的思想等。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还没有颁布之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可以制订一些"规程、章则和契约",在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后,作为政府法规文件的补充,共同指导和规范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清代京师图书馆的历史发展溯源

京师图书馆成立于清代末年,在民国时期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当时社会各界多位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馆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1998年,曾经的京师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并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坎坷发展历程溯源

国立北平图书馆源自于清朝末期的京师图书馆,先后经历了清末时期初创、民国初期发展、抗战时期保护和解放前夕维持等四个主要阶段,演绎了一场艰难坎坷的发展历程。 

民国初期京师图书馆的发展困境

京师图书馆在民国初期(1912—1927)是我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但却面临馆舍无定、经费积欠、馆长更迭频繁等困境,其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西学东渐下的宫殿式建筑遗存——华美的宫殿式建筑之北平图书馆

<正>中国国家图书馆自成立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她的产生、成长、发展和壮大与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紧密相连。从京师图书馆到文津街北京图书馆,再到现代化的国家图书馆一、二期新馆,这一系列变化也见证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国家图书馆在引领和推动中国近现 

清末两家京师图书馆的史证研究

介绍了清末两家京师图书馆建立的环境、主要思想、馆址、核心人物、建馆章程及馆藏等,分析了二者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并对两家京师图书馆的相关史料进行了引证,以期对该领域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有所贡献。 

学部与我国现代图书馆创建

我国具有开放性、公共意义之现代图书馆创建始于清末,学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其表现有三:一是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二是创建京师图书馆;三是创建各地方图书馆。 

清末民政部所建京师图书馆史事钩沉

钩稽相关史料,重建清末民政部于1907年建立的京师图书馆的相关史实,进而澄清图书馆界对该馆的错误认识及对相关文献的误读。 

学部与京师图书馆创建

京师图书馆是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其创建意义重大。在其创建过程中学部作用至为关键,其表现有奏设京师图书馆;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章程;征调图书确立馆藏基础等。 

关于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李四光薪水的论争

<正>鲁迅与李四光并无交往,而1925年至1926年期间,关于李四光任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薪水的一场笔墨官司,使我国文化革命巨将鲁迅和著名地质专家李四光联系在一起。李四光有留学日本、英 

鲁迅的启蒙教育思想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正>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启蒙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图书馆学家。先生一生重视对大众的启蒙,他在启蒙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对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正是选取图书馆事业发展这个角度,力图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鲁迅的启蒙思想。 

鲁迅与京师图书馆——记在国家图书馆百年之际

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之际,作者回顾了1912~1916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对京师图书馆以及图书馆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包括积极筹建京师图书馆,为图书馆建设发展献策献力、努力丰富京师图书馆馆藏,不断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积极努力推进图书馆事业,主持和筹划了通俗图书馆等的建成等。 

《李四光年谱》中出现的时间误差考索

通过广泛搜集到的新史料,认真考索了《李四光年谱》中出现的时间误差,确认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应聘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确切年分以及他出任国立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的时间及始末,探究了其中的文化历史内涵,纠正了书中的误差和疏漏,为李四光研究增补了有价值的学术史料。 

20世纪前期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寄存服务

20世纪初期,我国图书馆界即已开展图书寄存服务。国家图书馆在京师图书馆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的图书寄存服务走在行业前列,制定了《收受寄存图书规则》等规章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吸纳寄存图书,成果丰硕,其图书寄存服务的经验对业界在当代推行这一服务很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1。 

鲁迅与近代图书馆事业

鲁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曾参与京师图书馆建设,《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得以庋藏,并以此,论证了鲁迅在搜集、保护、整理文献上的成就及对目录学理论的创新。 

繆荃孙与中国近代南北两大图书馆

介绍江南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南北两大图书馆创建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阐述了繆荃孙作为创建南北两大图书馆的最佳人选的原因。 

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察

本文探讨、考辨了发生在百年前的一件公案:负责将敦煌遗书押解到京的押解委员何彦升,在偷盗敦煌遗书之事暴露后,不得不续交敦煌遗书22卷、粘片2本。但在续交前,在22卷写经上伪造了题记10条、杂写3条,并作了以备辨识的勘记22条。文章介绍了这些遗书目前的情况及这些伪题记对敦煌学研究的消极影响。 

鲁迅与京师图书馆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京师图书馆是文献资源的宝库。因着对文学的爱好和思想启蒙的热情,鲁迅和京师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梁任公与国立京师图书馆

<正>梁任公名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乡试。与其师康有为同是"戊戌变法"的主将,并称为"康梁"。"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及《西政丛书》。又主讲长沙时务学堂,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光 

俞泽箴整理敦煌写经日记辑录

<正>俞泽箴(1875—1926),字丹石,号德孟,浙江德清人。俞平伯堂叔。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曾任无锡竞志学校教员、厦门集美学校教务长、江苏省立图书馆主任等。1919年11月至1926年7月,在京师图书馆工作,曾任"敦煌石室唐人写经室"负责人,直接参与了敦煌写经的整理、编目工作,为早年的敦煌学 

清末京师图书馆发展述略

清末京师图书馆的倡办,有三个至为关键的人物,首先是侍郎李端棻,再就是罗振玉,最为关键的是学部尚书张之洞。京师图书馆成立后,在清末短短的两年多草创期间,除了解决人事、关防印信、经费等基本问题外,还在图书收聚等方面成绩显著。此中原因,与馆长缪荃孙有关。清末京师图书馆草创的基础,为民国后的对外开放、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缪荃孙与京师图书馆藏书目录

<正>从宣统二年(1910)九月赴京就任京师图书馆监督,到宣统三年(1911)九月乞假寓居上海,缪荃孙(1844-1919)在京师图书馆任职差不多一年时间。在此期间,缪荃孙除了参与日常的图书馆事务,最主要的精力用于整理藏书和编制藏书目录,为京师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与书籍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主 

五四前后京师图书馆发展述略

五四前后京师图书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进馆藏及利用:确立、运行出版物呈缴制度,拟订征集图书简章、变通捐助图书褒奖办法,开展馆际互借、互换业务。丰富馆藏之余,该馆还努力推进古籍的利用。二是完善管理:解决馆址安置,完善章程,并签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合办该馆。五四前后是京师图书馆发展史上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该馆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解疑

据俞泽箴的遗作《日记》手稿,陈垣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所说的"尽阅馆中所藏,日以百轴为度,凡三越月,而八千轴毕"是他以馆长的身份,给京师图书馆"写经室"布置的任务,并非他自己亲历亲为。同时,陈垣派人录副结集《敦煌劫余录》的时间最早应该是1925年秋冬时节,而绝非他所说的1924年。 

为《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补遗指谬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是一部严谨有加的学术著作。因为历史年代跨度较大,20世纪早期的文献史料又比较缺乏,因此,该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别遗漏和失误之处。为此,运用新发现的史料,为该书补遗、指谬,使之更臻完善,更具有使用价值。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与国立京师图书馆

庚子赔款之后,美国出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考虑,先后两次退款于中国政府,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便是当时美国退款的历史产物,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退款。1925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中国教育部协商订约,决定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之后依教育部令,京师图书馆改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参考文献5。 

鲁迅与近现代图书馆

鲁迅对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曾参与京师图书馆建设,《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得以庋藏,并以此论证了鲁迅在搜集、保护、整理文献上的成就。 

国家图书馆馆名沿革

<正>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馆址定为北京什刹海的广化寺,缪荃孙被任命为正监督。1912年7月江翰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京师图书馆阅览章程十八条获得批准,同年8月27日正式接待读者。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改京师图书馆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张宗祥与图书馆

张宗祥对京师图书馆的古籍整理 ,对浙江图书馆的全面建设以及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恢复保存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历史沿革不能众说纷纭

针对 7种文献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历史沿革叙述存在的两个问题 ,提出三点建议 

力行反帝爱国、兼容并包、美育新人的蔡元培

在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史上 ,我们可以看到众多著名学者在图书馆事业和基础业务建设、专门学科研究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 ,至今仍在馆史中熠熠生辉。数十年的风雨飘洒 ,业绩仍在 ,哲人难追 ,这些学者的生平、思想 ,当代人恐怕只知梗概轮廓 ,难解其详。在国家图书馆修撰馆史之时 ,我们请焦树安先生将他多方钩沉史料所撰写的人物传记先刊载于此 ,既有留存史料 ,激励后学之意 ,也有振铎于道 ,征求高见于大家之想。特此 

北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定位

北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定位李致忠今年,是北京图书馆开馆85周年,也是新馆开馆10周年。馆里准备举行系列的纪念庆祝活动,员工也以新的面貌迎接喜庆日子的到来。凡属纪念性的活动,总离不开回顾、展望与激励。回顾是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利未来;展望是要在...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正> 本世纪初,随着新学制的推行和新式教育的普及,公共图书馆事业日益受到清政府的注意,一个为提高民智而兴办图书馆的运动迅速在各省兴起。1904年,湖南、湖北分别创办图书馆,并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江南图书馆。1912年改名江苏省立图书馆,即今之南京图书馆。1909年,清朝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由著名学者出面向各地书肆及藏书家广征图籍。之后.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浙江、云南、广西等地相继创办了省立公共图书馆。其中京师图书馆是新兴图书馆中最著名的一所。 

京师图书馆述略

京师图书馆述略李镇铭京师图书馆的创建京师图书馆始建于1909年,即前清宣统元年,是当今北京图书馆的前身。1912年8月27日正式向读者开放,距今已80多年。清代末年,推行新政,首倡废科举、兴学堂,仿泰西诸国创建各种图书馆,提出在北京设立京师图书馆。光... 

京师图书馆的基础藏书及其渊源

<正> 从宣统元年至民国十八年(1909—1929),20年来,京师图书馆采集与收藏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一京师图书馆筹建之初是以清学部藏书为 

鲁迅与图书馆建设

<正> 作为一代学界通人的鲁迅先生,所涉猎的研究领域广及文学、艺术、哲学、教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等很多方面,其中,有关图书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其诸多领域中的一项。1942年8月22日,鲁迅先生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兼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项工 

《艺风老人日记》(影印本)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正> 《艺风老人日记》为我校图书馆藏善本丛书之一,已由我校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自戊子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三月至己未年(公元1919年)十月共32年的日记。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年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年(丙子科)进士。曾任清翰林院编修、清史馆总纂,历主南菁,锺山、龙城等书院,并创办南京高等学堂、江南及京师图书馆,任京师图书馆(现北京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是著名金石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日记主要反映缪荃孙后半生的交游和学术活动。不仅记载了他在有关金石的访求摹拓、版本的鉴识流传、古籍的丛编刊行、史传方志的定目编纂等方面的活动,并记载下创办南京高等学堂、赴日考察办学情况,以及建立江南和京师图书馆的具体经过。为研究晚清至民初的学术史,教育史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 

北京图书馆的倡建

<正> 今年是北京图书馆开馆八十周年,在现代社会,人们利用图书馆已成了寻常习惯。可在八十年前的中国,不要说是利用图书馆,连倡建也还是少数人的思想。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它的倡建,完全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由少数人率先提出来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刘光汉曾撰《论中国宜建藏书楼》一文称:“今考东西各邦,均有图书馆。官立、公立、私立,制各 

北京图书馆藏清代巨幅《福建舆图》

<正> 北京图书馆里收藏的《福建舆图》(又名《福建全省道里总图》),纵横750厘米,面积56.25平方米。该图系由好几匹绸缎缝合而成,原收藏于清内阁大库,1909年筹办京师图书馆时,宣统皇帝溥仪谕示将这幅巨型地图由宫廷转到京师图书馆。这幅地图不是按比例尺测绘的平面图,而是山水画 

北京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史料选载

今年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筹建八十周年,本刊特选载有关史料数篇,以资纪念. 

北京图书馆馆史(1948年以前)档案选录(上)

北京图书馆新馆建筑工程已于今年七月一日竣工。为庆祝新馆落成和纪念开馆七十五周年,订于十月六日举行典礼。本刊为配合这项喜庆活动,特从北京图书馆档案中选出1909年至1948年的一部分馆史资料,予以刊登,以供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史及北京图书馆馆史工作者参考。所录资料,按京师图书馆、国立京师图书馆与北平图书馆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编排。1948年所编概况一件,乃馆史综述,故置于首。关于京师图书馆的资料,有一部分已收入李希泌、张椒华编的《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一书,这里只选一件,其余从略。本编所录文字悉依档案原件,未作改动。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只写姓氏者,今加括号补足其名字,以便阅读。如有不当,敬祈读者指正。 

鲁迅对藏书建设的贡献

<正> 在藏书建设方面,鲁迅对京师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先生为了充实该馆馆藏,曾多次以教育部的名义,通令国内,征集图书资料,一九一二年,京师图书馆开创之初,就以教育部的名义咨调 

鲁迅与北京图书馆

<正> 在西直门外紫竹院风景秀丽的白石桥畔,孔雀蓝屋顶、乳白色外墙,规模宏大而又富有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北京图书馆新馆,已高高耸立于蓝天之下。主楼22层,可藏书2000万册的这座世界大型的现代化图书馆就要接待读者了。这是全国人民翘首盼望的读书胜地,它将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 

罗振玉与京师图书馆的创建

<正> 1909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宣告成立。京师图书馆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藏书楼时代的结束,标志着资产阶级图书馆事业的开始。现在的北京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或划时代意义的图书馆的建立,却与罗振玉的名字紧密相连。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初二日,清邢部左侍郎李端棻在闻名的“请推 

辛亥前后图书馆史料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纪念我国近代史上这一光辉节日,选录《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时期——"五四"前后)》一书中:《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民主派进行的图书馆工作》;《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筹设中央图书馆收买古籍启事》及《关于京师图书馆》的史料,分为两部分发表于后,以供研究和编写辛亥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图书馆史工作者参考。 

从《鲁迅日记》看他与北京图书馆的关系

<正>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说到京师图书馆,鲁迅不但与它有关,而且关系很不一般。鲁迅参加过该馆早期的馆务建设,并捐赠该馆书籍、刊物;鲁迅也曾借重该馆图书做了许多古籍的研究、整理工作,尤其是小说史方面的研究,得益更多。他在离开了北京之后,对这座图书馆还很留恋,所有这些,我们阅读《鲁迅日记》可以得到一个明晰的印象。 

鲁迅与京师图书馆

<正>去年,为收集图书馆史料,曾浏览“五四”以前的京师图书馆的档案。从这些档案中,发现一些鲁迅在教育部任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工作期间,苦心孤诣地保护我国重要典籍与历史文献的资料。这些富有史料价值的资料都是以往未曾发表过的。鲁迅在辛亥革命后,曾应南京革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工作。他先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后改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图书馆是在第一科主管业务范围之内。鲁迅多次以教育部的名义,征集历史文献,入藏于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很好的保护,并进行整理和使用。 

鲁迅先生对历史文献的保护、整理与使用

<正> 在现存“五四”以前京师图书馆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些鲁迅先生在教育部任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工作期间,苦心孤诣地保护我国重要典籍与历史文献的资料。现在把这部分资料与《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中有关资料汇编成这篇稿子,以供研究鲁迅先生生平以及研究我国现代史学、图书馆史与文献学者参考。 

鲁迅与图书馆(1912——1919)

<正> 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辛亥革命后,曾应南京革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工作。他先被任命为佥事,后改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①。图书馆工作是第一科主管业务的一部分。因此,辛亥革命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和鲁迅的关心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在《鲁迅日记》中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九年期间,可以看到一系列有关 

国立历史博物馆旧藏八种宋元版书叙录

国立历史博物馆在文物南迁前,已拥有各类藏品二十一万件,部分陈列品和库房藏品在经历文物南迁、移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变故之后,未运回历史博物馆。其中用于陈列的八种宋元版书,现分别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文通过相关档案文献的记载,考述其来源始末,并结合相关著录考释,对八种宋元版书的版刻源流、文献价值和递藏经过予以介绍,逐一撰写提要,以期对历史博物馆时期藏品的梳理和研究有所裨益。 

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

文章详细介绍了戴志骞先生起草的《草拟国立京师图书馆内部计划说明书》,探析了戴志骞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布局形成及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馆际互借发展考述

民国时期是我国馆际互借的开端发展时期。通过梳理民国时期馆际互借理论研究、政策法规和实践工作史料,指出杜定友、顾家杰引领理论研究; 1919年京师图书馆已正式开展馆际互借实践工作,是我国馆际互借的开端;并总结民国时期我国馆际互借实践先于理论研究、普惠服务等特点。 

文津阁《古今图书集成》追踪记

原藏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民国初年移贮京师图书馆,现已与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共同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然而与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同时庋藏的雍正间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却不在国图馆藏中。为之,国图前辈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寻访。 

公私藏书,学术公器

<正>今年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一百一十周年。回望百余年来,公私藏书作为学术公器,对中国图书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泯。新时代以来,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层出不穷,对我国倡导全民阅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助力匪浅,书香中国建设将更加芬芳馥郁。一 

读《鲁迅百图》

<正>《鲁迅百图》(以下简称《百图》)按鲁迅生平顺序编排:童年和少年时代"在绍兴",青年时代"到南京"读书、"去日本留学",之后"回国",在北平、厦门、广州、上海,一直到"最后时刻"永别人世。《百图》每幅图配文字说明,字数不一但信息翔实。如"京师图书馆开馆"这篇,一幅京师图书馆开馆纪念合影配两行多字,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社会起源

从1840年林则徐翻译《四洲志》到1912年京师图书馆开馆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起源阶段。"明确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社会起源"是图书馆史教学的核心。文章以史料为考察对象,采用文献调查法展开质化分析,梳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萌芽和初创阶段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进一步分析。文章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起源的社会推动力量、社会变革环境、社会演变路径和社会存在意义等角度分析发现: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社会起源及直接推动其发展的是中国近代化变革;面向全社会诉求的维新派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形成与发展的真正推动者;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结合的过程;彼时的社会公众需要图书馆来开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社会起源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需求并受其推动。 

梁启超佚文《〈固安文献志〉序》小考

<正>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当前学界关于梁启超的研究很多,尤其是随着梁氏年谱、日记及全集的公开出版,有关梁启超的史事逐渐清晰和完整。但综观现有研究,也不乏疏漏之处,一些记载甚至相互歧出。对此,笔者查阅档 

台北故宫藏新疆《哈密图》流转路径史事考

清代官绘本《哈密图》图幅宽大且为纸本彩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历经时代嬗变和地域移转后,其流转路径渐已模糊。本文结合相关史实,借助藏图目录等,还原了其辗转迁移过程。《哈密图》应该为清代官员呈报政务而绘制的随折上奏材料,阅览后存于清内阁大库红本库,至清末为筹建京师图书馆而将其从清内阁大库转存入京师图书馆,迄至抗战时期被迫与北平图书馆珍藏一同南迁至南京,后于国共内战后期转入台湾,先存于台北中央图书馆,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清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京师赈恤

清代是传统中国赈恤机制发展、完善、转型的重要时期。京师作为"首善之区",成为清代统治者实施国家治理的理想试验场,京师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行政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投入赈恤事务,建构起既有京师地方特色,又可以广为推广的国家赈恤机制。清代京师的赈恤思想大致经历了由以救济收养到教养兼施,由国家赈恤为主到国家与地方社会、官方与民间相互补充的历程。清代京师赈恤机制建构的过程作为清代国家治理实践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强化清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古都记忆——晚清京师清流群体黄金时节回望

清代京师南城(主要是宣南)地处宫廷的边缘,在清代满汉分城而治的政策下,形成了特定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这里居住生活着翰詹讲官与科道言官等清要、名士群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特质。康乾时期,他们是世人眼中充满诗文才情的"神仙人"。自咸同以降,他们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在同光两朝二元政治的特殊格局下,在朝廷广开言路的积极导向下,他们中的很多人被擢升与任用。他们以名节相标榜,"慨然有经世志",频频"上书言时政得失",评议时政,掀起议政高潮,被称为"清流"。这些清流骨干,多为翰詹出身,由其出手弹劾大吏,往往朝野震惊,成为京师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最为耀眼的群体。他们在黄金时节的种种政治参与的深度、政治参与的范围、政治发言的内容等,积淀成为古都的深刻记忆。 

“京都”、“北京”、“京师”与明成祖迁都

<正>在明代的各类史料中,常常可以看到关于北京的各种称谓,如"京都"、"北京"、"京师"、"京城"、"京华"、"帝都"、"燕京"等,其中许多称谓或者包含众人 

中国古都纪胜典籍——《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正>"衚衕"为对北京街坊小巷的通称。今存最早而又完整留存下来之记述北京坊巷的著作,为明代张爵所撰《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张爵,史籍失载。1957年,在北京南城蒲黄榆发现了张爵及其妻子王氏的合葬墓。据出土墓志记载,张爵字天锡,号省庵,又号竹坡。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85),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原籍 

京师五城坊巷校胄h集》传流述考

京师五城坊巷kh集》传流述考陈平《京师五城坊巷kh集》,是明代人张爵放嘉靖庚申年写成的关于北京城市街道布局的第一部完整的专书(嘉靖庚申年,当公元1560年,值嘉靖三十九年)①,也是现存记录我国历代京都坊巷较为完整而系统的专书中最早的一部(唐代韦述虽... 

清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京师赈恤

清代是传统中国赈恤机制发展、完善、转型的重要时期。京师作为"首善之区",成为清代统治者实施国家治理的理想试验场,京师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行政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投入赈恤事务,建构起既有京师地方特色,又可以广为推广的国家赈恤机制。清代京师的赈恤思想大致经历了由以救济收养到教养兼施,由国家赈恤为主到国家与地方社会、官方与民间相互补充的历程。清代京师赈恤机制建构的过程作为清代国家治理实践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强化清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