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
所属分类: 政治军事
地理位置:
发生时间: 清泰三年(936)
关键字: 燕云十六州
史家对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华北、雁北诸州土地的总称。又称幽蓟十六州。内中幽(后改燕)、云为首府,故名。石敬瑭,沙陀人。原为五代后唐宠臣。清泰三年(936)五月,据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后唐,求救契丹。九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亲领兵南下,入雁门,大败后唐军。敬瑭迎见,执手约为父子。十一月,后唐亡,敬瑭受册为大晋皇帝,乃以十六州割让契丹。据《资治通鉴》、《新五代史》、《辽史·太宗纪》所记十六州为:幽(入辽后改燕京、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邱北)、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入辽后改奉圣州,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儒(今北京延庆)、武(入辽后改归化州,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马邑)、朔(今山西朔县)、蔚(今河北蔚县)。《辽史·地理志》所记略异,无瀛、莫,有平(今河北卢龙)、营(今河北昌黎)。后世史家亦有称石晋赂地,实不止十六州,泰、府、胜、易、景等5州亦在其内(全祖望《燕云失地考》)。自是以往,由辽入金,十六州等地均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中原政权,历经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其中数次北伐,欲予收复,终因力量不及,皆无成果。(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下一页
上一页
宋人“燕人思汉”话语的政治文化意蕴

“燕人思汉”是宋人运用族群认同与华夷观念,在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前提下,构建燕云汉人慕化中原、思归宋朝的情感流向与文化认同,借以纾解面对汉唐盛世的朝代自卑、转移朝野对国防弱势的过度关注,在文化观念上寻求建立中原王朝的文化自信与优越感。“燕人思汉”话语初始于太宗北伐失利,发展于澶渊之盟,明朗于庆历增币,沉寂于熙宁变法,复起于海上之盟,落幕于燕京恢复,其形成与发展贯穿于宋辽关系史的始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型国家”在国防战略上放弃与游牧民族一争雄长、转而在文化观念上强调“谨华夷之辨”的发展特点。 

考古学视野下的燕云十六州——以鄚州城为中心

2019-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的鄚州城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发掘,发现城墙、护城河、道路遗址等,并出土了砖、瓦、陶瓷器等相关遗物。研究表明,鄚州城遗址营建年代可能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城址性质可能为五代、北宋时期莫(鄚)州鄚县城址,金、元时期莫(鄚)亭县城址。通过发掘,对古代鄚州城的营建年代、历史地理环境、沿革变迁以及汉唐时期鄚县治所变迁与原因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鄚州城遗址的发掘为冀中地区同类城址以及“燕云十六州”相关城址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历史上的燕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正>北宋末年,宋廷派使节自山东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乘舟北上,与刚刚自白山黑水中崛起的女真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的盟约,史称“海上之盟”。“海上之盟”的签订时常为人所诟病,的确,北宋的灭亡与其联金灭辽的政策不无关系,北宋对金辽两国国力的误判也导致了一系列战略失误。北宋如此,也是由于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 

燕云十六州说起

<正>为君者,君尽君事;为臣者,臣尽臣事。只有做到君臣无隙,才能屹立于强国之林。公元907年,朱温篡权,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松漠都督府地区的契丹,在其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于公元916年建国号“契丹”。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君臣猜忌起兵反唐,以自称儿皇帝和燕云十六州之地的条件求取契丹援兵,建立后晋。两年后,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地带,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其文化特征自有特殊之处。纪年墓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可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文化特征。本文对考古发现的燕云地区辽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装饰内容以及随葬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燕云十六州地区入辽前后的墓葬变迁,从考古学的角度探究燕云地区人民晚唐至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交融。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墓研究

本文以辽代统治下燕云十六州地区的墓葬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的是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该区域已经发掘的辽墓做简单的表格列举。第二章的内容是对辽属燕云十六州地区进行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的类型学研究,针对墓葬形制、随葬品、墓室装饰、葬仪和葬具这四个方面进行类型学分析。第三章是考古中的分区研究,将燕云十六州细分成三个小区域进行系统的分析,针对各个小区域内墓葬的族属、墓葬形制、随葬品、墓壁装饰、葬仪和葬具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是燕云十六州地区辽墓与周边地区墓葬的对比研究。包括北京地区辽墓与内蒙古、辽宁地区的辽代墓葬对比,涿鹿宣化地区辽墓与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地区宋墓的比较,大同地区辽墓与同地区唐末五代墓比较。选取典型墓葬比较研究后,初步认为燕云地区墓葬受到同时期周边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更大。 

燕云十六州”中蓟州之于辽朝的地位和作用

<正>"燕云十六州"中蓟州地区在辽朝地理位置突出,军事价值大。蓟州地区是汉族豪门望族和辽朝重要人物的发迹地,辽朝通过任命、科举等方式依靠汉族来管理。蓟州地区的农业发展在辽朝受到重视,得到各种支持。蓟州地区佛教发展为辽朝佛教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宋辽“澶渊之盟”:用谈判换取和平

<正>宋辽"澶渊之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和议。究其根源,可以回溯至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岁贡绢帛30万匹、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的条件,在汴(今河南开封)建都称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 

素养整体观视域下的中学“时空观念”教学——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为例

<正>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有机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整体。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宜将其割裂培养。如何有效贯彻素养整体观的理念,推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以为,不妨从时空观念入手,突破这一问题。其一,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特性的体现。重视时空是我国历史学研究的传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日月星辰的移动(‘过也’)就可以用来确定年月、确定季节, 

浅析高梁河之战——汉官集团在辽政权中的作用

终辽一代,汉官在其政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梁河之战前,辽政权自辽世宗与辽穆宗两朝陷入中衰危局后,政局不稳,国力衰退。辽景宗继位后,推行了封建化改革,重用了一批汉族的文臣、良将,积极实施汉化政策,为辽王朝中兴做了充足准备。高梁河之战后,辽政权挫败了宋政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企图,国力日益强盛。汉官集团进入辽政权决策机构,积极推进封建化改革,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大融合。宋、辽高梁河之战的研究对于了解辽朝汉官集团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此战为例,浅析汉官集团在辽政权的作用。 

想象与记忆:北宋有关燕云的认识与建构

宋代是中国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北宋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变化,可被视为宋代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注脚。实际上,有关燕云十六州作为帝国理想边疆以及华夷理想分界线的观念并非从来如此,这种观念是在宋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唐宋两王朝对天下、安全以及边界等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在唐代,边界一词所暗示的对唐的政治权力的制约是不可思议的,而正是在宋代,观念中的天下逐渐萎缩成中国,边界的意识凸显,燕云十六州作为理想分界线的观念逐渐流行开来。亦因如此,“恢复故土”成为了北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论述。北宋君主、士大夫、越境者等群体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运用政治话语,共同建构起了燕云十六州作为故土的意识形态。在以“收复故土”为号召的政治论述中,北宋君主、士大夫等群体想象了燕云汉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政治倾向,而故土一词则暗示着无可非议的主权,二者均强烈地主张着王朝用兵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不过与此同时,这一被建构的有关燕云十六州的意识形态,却又时刻面临着被解构的挑战。燕云汉人的胡化为来自北宋的观察者所注意,在自我意识觉醒同时严厉区分自我与他者的部分北宋士大夫眼中,燕云汉人已经属于他者。北宋朝廷上有关燕云十六州的意... 

燕云十六州问题的由来及其归宿

辽代的燕云十六州,地处今京、津及冀北、冀东、晋北地区,因其地势险要、关隘众多,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储备,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末,河北藩镇割据造成幽州及周边地区的混乱;同时,北方草原迅速崛起的契丹部落不断向南扩张,显示出对幽州地区的觊觎。五代时期,严重的军政混乱局面,已经影响到幽州及云朔地区,契丹军政势力也已介入对该地区进行争夺的乱局中。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据太原反叛,并与契丹结盟,在契丹军队支持下推翻后唐、建立后晋政权;938年,石敬瑭将幽、蓟、云、朔等共一十六州之地献给契丹作为报答。从此,燕云十六州归入北方民族割据政权的统治之下。其后,在契丹辽朝对该地区进行大力经营建设的同时,中原诸政权不断发起矛头直指燕云十六州的军事北伐行动,虽然屡遭失败,但他们却始终不忘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北宋时期,统治者的这种对于燕云十六州“收复”的渴望,或寄托于自身的改革图强,或寄托于联金灭辽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直到蒙古兴起,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统一全国,燕云十六州问题也才彻底的消歇。持续约四个世纪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唐、五代、北宋、辽、金诸政权时期... 

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研究

燕云十六州是宋辽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颇受学术界的关注。燕云十六州地处长城一带,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北京、天津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进攻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争夺帝位,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辽的援助,从此,燕云十六州便被纳入辽朝的版图,燕云十六州问题由此形成。北宋建立后,宋辽针对燕云十六州展开了长期的争夺。宋太祖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专门建立封桩库,积累钱财,制定了以赎买为主,战争为辅的政策,但未及实施,太祖便去世。宋太宗为燕云十六州与辽进行了两次北伐,但均告失败。宋真宗时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使得辽对燕云十六州的占有合法化。宋仁宗、宋英宗时期,基本遵守“澶渊之盟”达成的协议,宋辽双方维持着和平。宋神宗时期,通过王安石变法,国家实力有所增强,但神宗因与西夏的战争失利,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北宋末年,宋徽宗联金抗辽,试图借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虽暂时收复了部分失地,但由于金的入侵,北宋很快灭亡。北宋王朝始终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辽占据燕云十六州之后,便占... 

论辽初经略燕云十六州及其历史意义

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石敬瑭以赵莹为使者,将燕京及雁门以北一线共十六个州并图籍献给辽朝。从此,“燕云十六州”这一新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且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辽朝及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辽宋之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围绕燕云十六州展开的。因此,燕云十六州也就成为辽史、宋史以及辽宋关系史研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内容。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燕云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作为中原政权北方门户的作用、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以及燕云归辽对中原政权和辽朝对外政策的影响等等。较少从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及军事关口和政权态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燕云十六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而且,站在辽朝的角度上系统探讨辽朝初期为取得燕云十六州而进行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辽初统治者如何经略燕云及其对辽朝和周边政权及后世朝代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意义研讨也都有继续进行全面、系统探讨的必要。 辽代的燕云十六州,大体处于今天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包括北京以及天津行政辖区内,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及部分黄土高原地区。从经纬度上看,燕云属于典型的温暖带大陆性气候,不论是气候和土壤条件还是水文与地势环境,十六州地区是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辽朝治理东丹国与燕云十六州之异同

探讨辽朝对东丹国与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统治政策是辽朝民族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研究辽朝民族统治政策发展变化意义重大。辽朝政权对东丹国与燕云十六州地区均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东丹国的建立与燕云十六州的并入。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两个内容:第一,辽朝在灭亡渤海国以后,为管理渤海遗民和故土而建立了东丹国;第二,辽太宗通过援立石敬瑭登上帝位而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地区。 第二部分:辽朝治理东丹国与燕云十六州中的相同之处。辽朝在获得东丹国与燕云十六州以后,对这两大地区的统治有着相同之处:政治上表现为均大致保留原有的政权机构、留用部分旧官员,法律上均以唐律治民;经济上则是允许渤海遗民和燕云汉民继续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生产。 第三部分:辽朝治理东丹国与燕云十六州之不同。辽朝给东丹国以极大的特权:政治上实行“国中之国”的体制,经济上则实行纳贡制,民族政策则是将整个东丹国南迁;辽朝在入主燕云十六州地区以后并没有强迫改变其固有之制,而是继续实行其原有的统治方式。 第四部分:辽朝治理东丹国与燕云十六州的意义。东丹国与... 

燕云十六州入辽后的社会发展——兼谈燕云的得失对辽宋的影响

燕云十六州地处河北省、山西省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的一部分,与北方草原地区相邻,既可以作为屏蔽中原的一道屏障,又可以作为北方民族进攻中原的先锋地带,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地带。此外,又因其气候适中,适宜农耕生产,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保证某一政权的稳定运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本文以燕云地区归入辽王朝以后的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辽朝在燕云地区所实施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政策入手,论述燕云地区的发展状况,展现一个处于异民族统治之下的以汉族人为主要人口的地区的发展风貌以及其对辽朝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正是因为燕云地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辽宋双方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辽朝来说是积极影响,而对宋朝来说燕云的丢失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是重要的损失。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燕云地区在唐五代时期的沿革、入辽后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辽宋双方的影响。其中,燕云地区入辽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的剖析燕云地区的面貌,了解其具体发展情况。 

耶律德光与母后斗智进占燕云十六州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故去,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但是辽国军政大权却仍然由思想保守、性情残忍的萧平太后操持,耶律德光便在与母后斗智中,统兵入关攻伐中原区的后唐李氏政权。同时,在支援后唐叛将石敬瑭的战争得胜后,拥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获得农耕业发达的燕云十六州领地,又在新领地上创行了南面官制,耶律德光终于奠定了契丹王朝的盛世基业,从此一跃而为统治北中国雄强的大辽帝国。 

浅析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履约"向契丹割献燕云十六州。从此,中原王朝丧失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北方门户大开。宋代,燕云地区的争夺几乎贯穿了十至十二世纪北宋与辽金战争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后人所指的"燕云十六州"与石敬瑭割辽的十六州在名称、时间和地域上有很大的差别;燕云地区内的险峻的山脉、横贯的河流与长城、五关一起构成了其巨大的军事价值;富庶的经济,众多的人口又构成了该地区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历史上看,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双方而言,战略意义重大。 

燕云十六州与宋初宋辽的军事策略

<正> 燕云十六州是宋初宋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明清以来,学者们一直认为宋初宋辽双方皆持互相吞并之心:辽国盘踞燕云旨在南下灭宋,而宋朝几次北伐燕云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庸旧疆。 笔者认为,宋初宋辽奉行的都是一种割据自守的策略,皆无吞并对方的意图。宋初三代君主并没有收复燕云的雄心。只不过辽是积极的防守,宋是消极的自守。有宋太祖,太宗 

浅析后晋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对双方的影响

<正>后晋石敬瑭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及”以父礼视之(指辽太宗耶律德光”)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灭后唐,既而建立后晋。石敬瑭为报答其“父”耶律德光之恩,于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本文试就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对其双方之影响略述浅见,借以求教于读者。 

利益权衡下的政治取舍:从燕云诸州的实际控制权看石晋割地的政治考量

割地父事契丹,置十六州土地百姓于化外之地而不顾,成为历来评价石敬瑭无法脱离的历史事实,以往研究也多将燕云十六州笼统地划分为赵德钧所控制的幽州诸地与石敬瑭所辖河东诸州两部分,然通过对五代尤其是后唐政区地理沿革的史料爬梳与分析,燕云诸州按照其实际控制权可划分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所领幽、涿、蓟、檀、顺、瀛、莫七州,新州威塞军节度使所领新、妫、儒、武四州以及雁门关以北的云、应、朔、寰、蔚五州三大部分。在中原内部诸方势力争斗日趋激烈的历史前提下,困守太原、形势蹙危的石敬瑭在多方考量之下,选择出让赵德钧的全部利益、后唐李从珂的部分权益以及自己的少许利益即蔚州一地作为坚定契丹盟约的交换条件。石敬瑭割地事辽之举并非草然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下作出的政治取舍,既是中原内部权力角逐下排除异己敌对势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全力确保契丹南下援助的决定性筹码。 

“澶渊之盟”与宋辽关系的演变

北宋和辽朝是古代中国同时并存的南北两大政权,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一直是影响宋辽关系的核心问题,"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签订的互利和平友好之约,揭开了宋辽和平共处之幕,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友好之基。 

马植与宋辽金关系研究

马植是宋辽金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出身于辽朝燕京汉人大族,官至光禄卿的马植,因其提出的“灭燕之策”引起了宋辽关系的巨变。宋朝鉴于长期与辽的屈辱外交和岁币负担,国策转变为联合金人灭辽。在是否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地区的问题上,北宋群臣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在徽宗的决策下,北宋打破与辽保持的百年和平局面,与金签订“海上之盟”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金“海上之盟”的签订以及围绕“燕云十六州”所涉及宋金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博弈,皆有马植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马植围绕燕云地区进行了艰难而又漫长的使金交涉。由于北宋宋徽宗统治集团的腐朽,宋朝本身的“积贫积弱”,加之宋朝在与金外交上的软弱和失策,军事上的失利,导致燕云地区的交涉以宋的失败告终。宋金关于燕云地区交涉的失败,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宋金关系的破裂,金兵直逼东京,宋朝以马植为造成兵祸的始作俑者,论罪处死。通过对马植生平经历的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北宋末年宋金、宋辽关系的概况。通过论述马植在北宋末年的政治活动,有利于对宋辽金关系变动的研究进行补充。 

不吝金针度与人——读《粤曲词中词》有感

<正>粤剧、粤曲的唱词,特别是传统题材的作品,大都文采斐然,典雅蕴藉,其中还会使用典故。唯其如此,唱词才言简意赅,以简寓繁。但中文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更是源远流长,许多字(词)的读音,随着时代变迁和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许多内涵丰富的历史典故,也不见得人尽皆知,即使是行内专业人士,时有误将冯京作马凉的纰漏。近年随着粤剧"申遗"成功,海内外喜爱粤剧、粤曲的人士日益增多,但他们学演戏、学唱曲时因未理解曲文,故而"读破 

第七讲 耶律德光奠定辽朝盛世

<正>耶律德光是辽国的二世皇帝,生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为辽王朝开国契丹族皇帝耶律阿保机与萧平所生的次子,史称辽太宗。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世居内蒙古草原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以牧放羊马为业。公元9世纪中叶,在逐渐征服周边其他部族之后,开始强大起来。后梁贞明二年(916),英雄的 

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交流融合中的可变性限度——以北魏汉化中鲜卑语命运与辽金时期“汉人”语意变化为例

民族文化是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外化形式,民族文化认同有其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本质与特点,其结构与功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特别是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互补的过程中,其认同的途径是曲折复杂的,其变异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决非无限度地变异,而是在与他民族的认同中求得自身的发展。本文即以此为线索,研究探讨民族文化认同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的可变性限度及动态认同中所展示的多重景观。 

辽王朝在燕云地区民族政策之研究

在封建时代,民族平等是相对的,而民族歧视是绝对的。尤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所建立的政权之下,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现象一般都显得较为突出。辽王朝在拥有了燕云十六州后,自然也不例外,但辽统治者在遭遇汉人抵抗后,很快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民族政策来减缓燕云汉人的抵抗情绪。最后,辽王朝不仅赢得汉人的民心,稳定了自己在燕云地区的统治秩序,而且促进了汉族与契丹等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辽金时期的古北口

古北口作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历来起着拱卫北京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金时期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辽初 ,在未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前 ,入侵中原多经由古北口 ,辽末金军完颜希尹、完颜娄室在古北口大败辽兵 ,顺利占领了燕京 ,对灭辽起了重要的作用。依照宋金“海上之盟”的规定 ,金将燕京交给宋 ,但随即与宋军就发生了战争 ,金军完颜宗望大败宋郭药师 ,而守卫古北口的宋兵也战败 ,金又占领了燕京。金代发生在古北口的唯一一次战争是大定二年 ( 1162 )契丹移喇窝斡起义军与金军之战 ,起义军虽获大胜 ,但最终仍归于失败 ,这些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 ,攻守双方分别涉及到汉人、契丹、女真等民族 ,由此可以看出古北口不再只是长城上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关口和民族的分水岭 ,更主要的则成为保卫正统王朝和观念的一个“堡垒”。 

略论辽朝的“分区治理”

<正> 公元916年,阿保机废除了部落联盟选举制,建立了契丹奴隶制的国家。他侵掠突厥、吐浑、党项、沙陀诸部,使他的国土迅速扩张。926年,他率兵东征,灭勃海建东丹国,封太子倍为东丹王,自己却死在扶余府。次年,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继皇帝位(即辽太宗)。936年,太宗南征获燕云十六州,于947年改国号为辽。这时辽国以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为中心,西自阿尔泰山,东至大海,北到漠北,南止燕云十六州,成为疆域辽阔的国家。 在这广阔的疆土上居住着多种民族而且各地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在契丹旧地是刚刚确立的奴隶 

论宋朝地理文化观念的转变

在领土疆域上,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从北宋建立至南宋灭亡的两百多年间,自诩正统的宋政权始终未能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并且长期与辽、西夏、金、蒙古(元)等政权对峙。但是宋政权始终认为自身继承大统,应拥有天下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宋皇帝也应是天下共主,为天下百姓所尊重。这样一来,这种现实与想法的冲突对两宋地理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北宋与南宋的都城、边界、领土等各不相同,但也受到勘测技术发展的影响,两时期在一些地理观念上也有不同理解。本文就两宋地理观念、地质编撰以及地理制图分开论述,谈谈宋朝时期的地理观念。 

“腊肉皇帝”——耶律德光

<正>又到一年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月初八开始,年味儿就浓了。与北方相比,南方人并不仅仅把腊八节当成节日来过,更重要的是将它视为过年的前奏。如果过年是一本书,那么腊八节就是这本书的前言。从腊八节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置办年货,花生、瓜子、腊肉等应有尽有。而且,从这一天起,当你走在大街小巷,会发现竹竿上、凉台上、屋檐下总有大片大片的灌香肠、过年干货在晒太阳。腊肉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是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所制成的食品,防腐性能极强。腊肉 

从《细说宋朝》审视乱世中的权力游戏

虞云国先生的大作《细说宋朝》,不仅语言通俗幽默,还揭示了深刻的历史道理,表现出来的权力之争更令人触目惊心。从争霸天下、皇室心计、臣主权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对这场权力游戏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研究——宋金时期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的第二次对峙和重组

农耕族群与游牧族群的对峙和融合是推动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作者从王朝藩属与游牧行国碰撞、对峙与重组的视角,对宋金时期两大族群所建政权的形态,及其对境内族群的整合作用进行了概要探讨,在揭示这一时期政权与族群凝聚状况的同时,给予其在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明确的定位。 

关于五代“山后八军”的几个问题

"山后八军"作为五代"山后"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史料记载出入处较多,存有概念混淆、内涵及外延不明等情况。五代"山后八军",实乃唐末幽州刘仁恭首设于山后地区,源自八个具有防御性质的军镇,名称上沿袭幽州东北的"八防御军"而来。五代"山后八军"与宋"山后八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概念。 

北宋在联金灭辽政策中的失误研究

由于北宋与辽长期以来的种种矛盾和燕云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北宋君臣一直把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其重建北大门的军国要务,然而自身实力的不济,使得"联金灭辽"政策成为其完成这一使命的必然选择。自1115年起,经过数年艰苦的谈判,宋金两国终于就联合问题达成一致。然而北宋却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犯下了六大失误,即用人不当、反复无常、外交失礼、态度卑微、不明地理、军事失误。这六大失误不仅葬送了北宋收复燕云的美梦,更为北宋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对张家口下花园区辽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燕云十六州并入契丹后,古代的张家口地区被纳入辽朝统治区域,成为当代张家口辽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张家口下花园区辽文化研究应立足全市乃至中国北方,依据考古发现、文献和碑刻记载,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和方向,构建大遗址保护前提下下花园的文化品牌,为地方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 

辽泰州故城建筑时间考

<正>今泰来县塔子城遗址是辽金两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泰州治所,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相当重要。然而关于它的建筑时间,由于诸家对《辽史》记载史料理解不一,一直以来是辽金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问世。笔者多次对辽金泰州故城遗址进行考察,认为在遗址内塔子城镇小学校出土的辽大安七年(1091)建塔题名残碑,只能证明辽大安七年此城已建,大安七年不是辽泰州城的建筑时间。本文依据 

民族冲突与文化融合——从北宋砖刻杂剧人丁都赛说起

<正>前言北宋优伶,多如过江之鲫,从当时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得知①,然而为何只有丁都赛一枝独秀,特别引起后人注意?除了文献数据记载及地下出土文物的发现之外,尚可借着丁都赛在当时的梨园地位,观察出10世纪至12世纪期间,中原汉族与东北契丹之间的关系,他们一方面在民族、政治的冲突中相互对立,另一方面在文化上 

帝都风云录——话说北京【上】

<正>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更是中国历史上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国都。从故宫、颐和园的皇家记忆,到胡同四合院的平民风情:从几千年前燕赵奇士的慷慨悲壮,到百余年前中华儿女的坚强不屈,北京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难以磨灭的历史痕迹,都记载着诉说不尽的风云传奇。 

谈八旗汉军家谱中的“小云南”

在八旗汉军和汉军旗下人的家谱中,大多记其祖籍为山东小云南。有人研究认为小云南是乌撒卫或祥云县云南驿村,也有认为是山西的中部地区。本文通过考察研究认为,小云南是山西雁云十六州之地。 

浅析宋朝燕云交涉失败的原因

北宋末年,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为收复五代时期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与金签订了"海上之盟"。灭辽后,有关领土问题宋金双方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燕云交涉活动。由于北宋社会腐败透顶,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加之军事斗争的失利及外交斗争的频频失策,燕云交涉最终以宣和七年金将斡离不再度占领燕京及其六州为标志宣告其彻底失败。 

从宋金结盟过程看北宋晚期腐败政治

北宋政和年间,辽朝分崩离析,宋徽宗君臣看到这一契机,积极与金海上结盟,希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因北宋政治腐败及外交的失误,宋金结盟反而给徽宗君臣带来了亡国辱身的无尽悔恨。 

大宋因马失天下

<正>宋朝在人们印象里一向是个窝窝囊囊的朝代,在与辽、西夏、金、蒙古这一连串北方邻居的对抗中,很少占到便宜,不是屈辱地割地纳贡,就是连皇帝都被人家掳去。公平地讲,宋朝之所以屡战屡败,有一个很大的客观原因就是缺乏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武器——战马。 

宋初“先南后北”统一策略的再探讨

<正>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和赵普等人经多方论证,提出并实施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即先征取江南诸国,然后统一北方)。关于这一策略,学术界已有了较多的研究,意见分歧也很大。本文拟从前人较少注意的一些方面,提出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敬俟教正。 一、南征次第与依据——宋太祖的战术思路和其对地运南迁的战略认识 早在北宋之前,李谷和王朴等就提出过“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李谷认为,统一天下,应首先自“江淮”始,“取江淮如探囊中物耳。”(《南唐书·韩熙载传》)王朴受李谷的影响,也 

从《宋论》看王夫之辩证比较史法的特点

从《宋论》看王夫之辩证比较史法的特点高平《宋论》是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王夫之的史论专著。透过此书,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对宋代历史的许多精辟见解,而且可以从作者对这些观点的阐述与论证中,窥见其独到的治史方法。其中辩证比较法即是其较突出的一种。一... 

关于“澶渊之盟”签订原因的商兑

“澶渊之盟”是宋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几乎都把“澶渊之盟”签订的原因归咎于宋真宗对于辽朝的惧怕和宋朝本身的积贫积弱等原因。本文认为盟约的签订是宋真宗开明务实和宋辽双方军事力量相当,双方均无法取代对立面,而在军事对抗中辽朝又占有地理优势等原因而签订的。 

辽国农业的发展

<正>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十世纪初叶,建立起了疆域辽阔的辽国。契丹建国后,逐步认识到农业为强国富民之本,是赖以立国的基础,从而在其传统的游牧经济中,引进农业生产,改变经济成份,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促进、保护农业经济和封建的生产关系,使辽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因而对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辽代杰出的军事家耶律休哥

<正>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政权垂二百年之久,其间,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从阿保机立国到圣宗统和年间,契丹社会制度处于一个激烈的动荡、演化阶段,长年战争烽火的熏陶,一些卓越的军事家应运而生,他们对辽朝政权的巩固、强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在军事上对契丹政权做出重大贡献的要首推辽景宗、圣宗时期的于越耶律休哥. 

关于“澶渊之盟”的几个问题

<正> 公元1004年9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同其母萧太后率大兵自幽州(北京)大举南下,进攻宋朝,兵锋直抵澶州(河南濮阳)城下。11月,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襄助下,亲临澶州抵御。12月,辽、宋两国停战议和,辽奉宋为兄,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如何评价这次战争,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来说,是一次 

读《辽史》——兼论《四郎探母》

<正> 《辽史》 《辽史》是中国历史的《史记》系统的二十四(五)史之一。元脱脱等编修,元朝自认为正史,明朝的南监、北监都印过,承认它为正史;清朝的乾隆、道光印过两次殿本,亦承认它为正史。自有《辽史》以来,没有人说《辽史》是外国史。 

宋辽军事制度比较

<正>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大多数时期都与北方的辽朝并立。北宋与辽,特别是在著名的澶渊之盟以前,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大多数战役都是以辽胜宋败的结局收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国的军事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章通过宋辽军事制度的对比,来讲辽胜宋败的原因。 

“大辽五京”再现契丹风云

<正>"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契丹帐》,是北宋名臣苏颂对辽国牧民生活的描写。契丹,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拥有如画的边地风光,也拥有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俘虏,其后耶律大石建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契丹族的政权延续了三百余年。其盛时,曾势压后晋而得幽云十六州,与宋争峰而屡挫对手,四面所及, 

黑龙江省与河南省历史渊源探考

黑龙江省和河南省之间相距数千里,二者地缘本不相接,但有一种纽带把它们联系了起来,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史上,北魏时期,辽与北宋时期,以及金与北宋南宋时期等,当时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使得两省产生过政治的、经济的和人文的交流。对于这种历史现象,今天仍有关注和研究的必要。 

误国的“书画皇帝”

<正>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几百位帝王,宋徽宗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位,因为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天才。而这样的天才,却是一位亡国之君,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悲惨下场。为什么会这样呢?读读他的故事就知道啦!我觉得,你可以像宋徽宗一样,有许多兴趣爱好,但是千万别学他贪图安逸和不务正业的一面哟! 

作品信息

<正>熊召政《大金王朝:北方的王者》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继《张居正》之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再写扛鼎之作《大金王朝:北方的王者》,以古鉴今,讲述中国中世纪时期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堪称一部"大三国演义"。该书还原了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一举攻克辽国燕京、辽宋金三国外交斡旋的历史细节,感惜痛心宋辽的奢糜误国。当时的辽国是称雄中国北方两个多世纪的帝国,但因末代皇帝天祚帝耶 

浅析北宋联金复燕政策

自北宋建国,历代君主都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1120年,宋金签订"海上之盟",开始了联金复燕活动。此后,金屡次攻宋并索要钱财,此举加深了北宋的国内矛盾,随着金兵再次南下,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亡国的均势机理分析

关于北宋灭亡原因的探讨与争论,自从其亡国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将北宋亡国的根源归结于国内政治层面上的相关因素,比如重文抑武国策以及政权的腐败等。不过,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北宋的亡国与国际体系层次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具体地说,面对体系中具有强烈修正主义倾向的潜在霸权国——金国,北宋没有采取均势政策联合体系的现状性国家——辽国以制衡金国的崛起,反而逆均势机制而动,实行一种反均势策略即联金灭辽政策。这种追随强者外交行动的结果是作为强者的金国更加强大,直到将作为追随者的北宋灭国。通过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宋的丧国以及把握当时东亚国际体系的变动与权力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历代王朝边疆争议的分析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与局限性。早期传统士大夫更强调以"中国"国内为重,强调爱惜民力,不免鄙视周边领土与民族,边疆甚至被视为"无用之地",故而常常将固守疆土与穷兵黩武混淆起来。对边疆地理认知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边疆意识的进步,而边疆争端与边疆争议是激发边疆意识成熟的催化剂,对于边疆民族与地理环境认知水平的进步,也是深化边疆意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从"无用之地"到"一寸山河一寸金",再到"不可轻言弃也",都标示着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阶段性提升、成熟与进步。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

<正>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众所周知,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巍峨雄伟、气势磅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至今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还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2006年5月25日,永清县的地下古战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清地下古战道考述

在我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永清县,有个"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宋辽地下古战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将从永清县发现古战道、为何修古战道、何时修古战等方面进行必要考述,以飨读者。 

宋人对辽朝的畏惧心理和“燕云”情结

北宋建立及其后来对中原的统一,使宋与辽形成了并峙的格局,从此以后抗辽、御辽成为宋朝的主要对外国策。不同时期,宋辽关系舒紧发生变化,但对于辽,屈辱和畏惧始终是宋人难以排遣的主要心态,并影响着宋朝的对辽政策。 

从岳飞的命运看南宋的军事战略

岳飞南宋主战派最顽强的代表,其个人军事主张显然不为主和派所容,其命运可想而知。南宋的军事策略与北宋一脉相承,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压力,不仅没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相反在军事战略上,逐步由被动防守到主动请和,由主动请和到屈膝投降,由战略失当再到战略错误,最终招致覆灭命运。南宋覆灭的直接原因是其军事战略的失当与错误。 

“好汉”赵匡胤

<正>当年"陈桥兵变",赵匡胤33岁,对这次兵变,赵匡胤的准备极为充分,组织得相当严密。而赵匡胤本人也确实具有足够的威望,才使一次改朝换代几乎没怎么流血就完成了。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保留了不少当年风风火火闯九州时的习惯。有一次,赵匡胤在禁中后苑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

<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举世瞩目,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至今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我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先 

浅析辽代绘画

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所建立的王朝。先后建立了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五个京城。公元936年,辽得燕云十六州,并将开封的方伎、百工、图籍、文物掠入五个京城,汉人画家多为辽朝所用,从而推动了辽代绘画的发展。 

走近辽都

一部《天龙八部》武侠巨著,金庸老先生把我们领进了虚拟的"大辽"古都,大侠"乔峰"的身上浓缩了一个"契丹"民族的所有传奇……一段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塑造了一位草原的传奇女性"肖太后",……一段令人荡气廻肠的杨家将传奇故事,更引起了我们探秘"辽都"的兴趣……您想知道今日的"辽都"古城吗?那么就请您踏上本刊的"掠奇之旅",我们一道—— 

论宋金“海上之盟”

<正>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国展开了进攻。已经和辽国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徽宗本纪》)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金“海上之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辽国宣告覆亡,而在这之后两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也成了金人的阶下囚。一个世世代代居住在边陲荒徼的弱小民族,何以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纵横捭阖,连灭两个大国?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认为,辽国是以就尽之运,抗金国锐气方张之师,即使宋朝以倾国之力援助辽国,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延续辽朝国祚,更不能阻遏金人南下,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澶渊之盟”

<正>公元1004年,辽宋两国经过多年的兵戎相见之后,签订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近十个世纪以来,不少史学家把这个盟约斥之为屈辱妥协的投降卖国的条约,认为北宋“开一代投降政策先例”,等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难免有些片面.对于如此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做全面系统的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抓住某些表面现象去探求,就不可能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那些年,养猪那些事儿

从吃不到鱼丸、吃不到粗面、也吃不到鱼丸粗面的麦兜,到长得像吹风机一样的小猪佩奇,卡通动画片中的猪一直给人憨态可掬的印象。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宠物猪。而追溯到我国古代,养猪又有哪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事儿呢? 

契丹: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

<正>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属东胡语系,是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分支。出现于4世纪中叶,雄霸中国北方,至14世纪中叶以后消失于历史的车轮中,历经一千年左右——契丹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留给今人无尽的迷思: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民族,为何销声匿迹?弯弓射猎本天性"契丹"一词最早见于北齐魏 

中原地域称谓的由来及其地域范围的嬗变

地名中原,由来已久,且长期为人们广泛使用。其地域上的连续性、核心地区的稳定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由于它不是国名,也不是行政区划,历来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固定专指。地名中原是中与原的合称,其称谓在三国时代产生,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演变而演变,由单义变为多义。由于它位居我国中部,地处黄河中下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最早迈进农耕文明的先进行列,并使中原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对周边地区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真实的杨家将

<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不夸张,不典型化,不脸谱化,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艺术的魅力便要打些折扣。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就在这种艺术化过程中逐渐丰满、丰富了,满足了人们对忠烈的感佩,对奸臣的鞭挞,对昏君的痛恨。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来侵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 

浅谈定州在北宋初期重要的军事地位

北宋初期,定州地处宋辽边境,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本文从定州的位置、频繁的战事以及诸多高级将领驻守定州等几方面来进行阐述,集中反映定州在北宋初期重要的军事地位。 

松亭关定位新考

<正>松亭关,一座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关隘,它的坐落居然成为一个悬案。百余年来,许多学者在寻找、在探讨。2010年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陈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多年来,国内松亭关研究中涉及到的定位选址共有6处,其中有 

牢记历史应该记住些什么——从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谈起

<正>我们常常讲要牢记历史,一般的来讲,这是没有错的,但是说得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大事年表,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从不同 

略论张觉事件与宋金寒盟

宋朝与金签定海上之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非失策。宋朝进攻燕京军事失利是宋金败盟的深层原因,没有处理好张觉事件则是双方关系破裂的导火线。 

关于我国首都的历史变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七)

<正> 十、宋的都城 五代的最后一代王朝是后周,后周的首都是开封。后周的第一个皇帝是郭威,在位仅3年,其养子柴荣继位亦仅5年半。两位皇帝致力于整顿,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是五代诸帝之冠,可惜都在位不长,过早去世。柴荣之子宗训幼年即位。当时,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掌握了禁军,军中的将领也是赵的亲信,利用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朝中急 

浅谈西夏分立的政治地理背景

本文论述了我国宋代政治地理的三大背景特征:长城体系被打破,经济、文化、政治重心的南移,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及其对西夏立国的影响。 

论徐兢及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宋与辽、金的南北对峙,使辽、金后方的高丽在宋朝的对外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兢出使高丽,撰作的《高丽图经》一书,一方面是履行其作为使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对“联丽制辽”政策的回应。它还为人们研究宋代政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 

试论后周世宗的军事改革

本文对后周世宗的军事改革进行了论证。指出后周世宗的军事改革,不仅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皇权低落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以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尽管北宋的统一有其局限性,但是如果没有后周世宗的军事改革和其它改革,北宋这种局限性的统一也是不可能的。 

试论北宋统一的战略及其后果

文章论证了宋太租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后,出自巩固其皇位的需要,在北宋统一战争中,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放弃了周世宗“先北后南”的战略,失去了攻取政治腐败的辽穆宗政权的机会,给辽后继者以喘息机会,造成了辽、金攻宋和宋、金对峙的局面。 

评宋初的对辽政策

<正> 公元九六○年北宋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决择:是先统一江南,还是先打败辽国,攻取燕云.宋太祖认为"今之勍敌,止在契丹",与其先攻强敌,不如"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契丹.这便是宋初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然而,宋太祖在统一荆南、后蜀和南汉之后,始终没有北攻辽国,反而在九七四年"命知雄州孙全兴答涿州修好书",与辽国议和通好.从此,宋辽双方互派使臣,交聘往来.宋太祖于九七六年逝世时,辽国还曾派使"吊慰".议和前,宋辽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由于宋太祖曾攻伐北汉,辽国派兵援汉,双方在山西多次交战.辽军也曾攻打易州(河北易县)和定州(河北定县).但是,这些冲 

你知道吗?

<正> ‘须臾’是多久?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写道:‘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斤斗幌幌,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课本注‘须臾’为‘一会儿’。《鸿门宴》中也有‘坐须臾,沛公起如厕’之句。这‘须臾’,《容斋随笔》中有明确概念。不过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二小时廿四分钟,一说为四十八分钟。第一种说法来源于《新婆沙论》和《毗昙论》。《新婆沙论》云:‘六十怛刹那,成一腊缚,二十腊缚,成一牟呼麦多,三十牟呼麦多,成一昼夜。‘据此可知, 

辽朝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佛教是辽朝的主流宗教,对辽政权各个层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前贤力图多维度地复原辽朝佛教发展的原貌,已对多个领域进行过研究,尤其表现在佛教与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上,对于其他方面的探讨则尚存继续深化的空间。结合多种材料和多种研究方法,推动对辽朝佛教研究的深化,更有利于透视辽朝佛教信仰在整个中国长时段历史中的特殊性和历史作用。 

简论宋代国家观念的强化

<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特殊的朝代,建国时已不再是大唐时期泽被万方,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宋朝统治的范围只是原来中华帝国的核心部分,在宋政权的周围出现了几个足以与宋政权抗衡的政权。虽然在北宋建立初期,太祖太宗力图通过武力收复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但终未能如愿,在与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后,缔结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虽然维系了 

宋金燕云交涉研究

辽宋时期的燕云地区,指由石敬瑭割让给辽朝的山前“幽(辽升为南京,亦称燕京,即今北京)、涿(河北涿州)、瀛(河北河间县)、莫(任丘)、檀(密云)、蓟(蓟县)、顺(顺义县)、蔚(蔚县)、新(河北原涿鹿县)、妫(怀来县)、儒(北京延庆县)、武(河北原宣化县)、朔(山西朔县)、云(大同市)、应(应县)、寰(朔县东),合计十六州。史称燕云(幽)十六州,又称“山前代北十六州”。 北宋末年,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为收复五代时期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与金签订了“海上之盟”。宋金合力灭辽后,有关领土问题宋金双方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燕云交涉活动。由于北宋社会腐败,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加之军事斗争的失利及外交斗争的频频失策,燕云交涉最终以宣和七年金将斡离不再度占领燕京及其六州为标志,宣告彻底失败。 燕云交涉活动是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长期斗争的一个关键特殊时期,其失败直接加速北宋王朝的灭亡。由于燕云天然屏障的丢失,长城这一人工防线的易主,间接导致了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约两百年的统治,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又一次大的融合。同时,宋金战争也给中原王朝带来空前的破坏,大量汉人南迁,最... 

历史事件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其层次问题

东北方言的形成以及形成的历史层次,跟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箕子入朝鲜、燕王喜保辽使得汉族人进入东北,为东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契丹辽劫掠人口、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使幽燕话成为东北方言的基础方言;女真金掳掠汉人、实行"实内"之策,促进东北方言发展,也使冀鲁官话以及中原官话形成了东北方言的第二层次;明代的辽东行政管辖归山东以及贸易、灾荒等原因,还有胶东人泛海北上使胶辽官话成为东北方言第三层次;清初东北方言"从龙入京"严重影响了北京官话,后来"贵胄还籍"使北京官话成为东北方言第四层次。构成东北方言的各层次方言没有逐层替代,不存在覆盖,多为平行发展并有交融,表现出浸润式和蛙跳式扩展。 

签订澶渊之盟原因新说

<正> 战争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较量。当这种较量一时难以达到政治目的时,双方便可能坐下来和平谈判,甚至签订条约。从这个角度思考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似乎更接近历史实际。首先,在政治上,宋朝统一燕云十六州以南,结束了自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宋朝的统一,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因此,此时的宋朝正处在统一发展的阶段,人民处于长期战乱以后的转为安定的生活之中。尽管四川地区爆发过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其他的农民和土共起义,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2记载的,在公元977年宋真宗即位不久,京师附近及洛阳一带 

宋代“限书令”与“华尊夷贱”观念的变化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在对外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北宋与辽、西夏开始处于平等外交地位,而非先前附庸主从关系,中原士人第一次在"积贫积弱"的现实与"夜郎自大"的理想之间惶恐着。对此,北宋实行了一系列限制或禁止书籍流向外族的政策,这一方面标志着中原士人关于民族忧患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反映了"华尊夷贱"观念的变化。 

苏轼对宋丽关系的基本态度及其原因分析

苏轼认为,在宋、辽势力均衡、军事对峙的情况下,宋朝与高丽的频繁交往消耗了大量人力与财物,图书外流与经济贸易过程中泄露了大量军事机密,不利于国家安全,也会造成辽对宋的不满,从而引起战乱;但苏轼支持正常的宋丽文化交流,对高丽文化并不排斥,高丽文物多次出现在他的诗文中。苏轼从对宋辽丽彼此关系的分析中指出,那种试图以夷制夷,联丽制辽的想法无异痴人说梦。 

北京:从一方都会到中华帝都

<正>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一般公认的建城史已有3056年①。在这一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其从早期偏于一隅的一方都会,在元代之后一跃成为庞大帝国的首都,并延续至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侯仁之先生曾对此有过简单的叙述②,本人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在侯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 

“直捣黄龙”考证

<正>一"直捣黄龙"的来历及研究现状据《宋史·岳飞传》记载,绍兴十年(1140年)夏岳飞北伐,在连战连捷之际,发出"直捣黄龙"的豪言,表达了其"直抵黄龙府,灭了金邦,迎回二圣"的雄心壮志。其原文是:"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宋初政治内敛品格的形成与文化内在的转移

本文认为宋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使当时的政策转向了内在,并逐渐形成了宋初内敛的政治品格,而这一政治品格又以宋朝家法的形式得以传承,并对宋代的政治和学术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浅析宋代谶谣中的社会历史

历代都有很多谶谣流传,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带有预言性质的谶谣却常常被视为妖言,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也往往被忽视。本文试从宋代谶谣涉及的内容着手来分析谶谣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历史,并指出一些谶谣的制作原因、背景及影响。以求更客观地看待谶谣的价值。 

耶律德光与母后斗智进占燕云十六州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故去,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但是辽国军政大权却仍然由思想保守、性情残忍的萧平太后操持,耶律德光便在与母后斗智中,统兵入关攻伐中原区的后唐李氏政权。同时,在支援后唐叛将石敬瑭的战争得胜后,拥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获得农耕业发达的燕云十六州领地,又在新领地上创行了南面官制,耶律德光终于奠定了契丹王朝的盛世基业,从此一跃而为统治北中国雄强的大辽帝国。 

浅析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履约"向契丹割献燕云十六州。从此,中原王朝丧失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北方门户大开。宋代,燕云地区的争夺几乎贯穿了十至十二世纪北宋与辽金战争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后人所指的"燕云十六州"与石敬瑭割辽的十六州在名称、时间和地域上有很大的差别;燕云地区内的险峻的山脉、横贯的河流与长城、五关一起构成了其巨大的军事价值;富庶的经济,众多的人口又构成了该地区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历史上看,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双方而言,战略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