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元年(1662)五月十一日,清廷命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并于六月三十日册封。吴三桂成为汉族官员中受封亲王爵位的第一人,并开启了清代汉族王爷封藩自专的先例。自此,吴三桂年俸八千两,仅次于皇子与和硕亲王,仪仗、朝会等均与二等爵位的多罗郡王并列;总管云贵,事权归一。康熙二年十一月,清廷又专此命贵州一切文武官员、兵民事务,具照云南例,著吴三桂管理。并特别写明“听平西王节制。”吴三桂成了总揽云贵两省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不久,清廷批准他的请求,开办云南铸钱局,每年拨给其饷银九百万两。当时,属于他藩下的军队多至七万余名;明国公沐英的庄园被他全部圈占,建立王庄,广征各项赋税,鱼肉各族人民,借以扩充财势。同年,他迫不得已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对清廷埋下了不满之心,而实际上,他已成为拥兵割据,并能与清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一方之主。
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七日,郑成功因病去世,终年三十九岁。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以后,便以台湾为抗清复明的根据地,设置府县,建立行政机构。为促进台湾农业的发展,广召大陆居民到台垦荒屯田,派遣汉族中精于农事者到高山族聚集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并给高山族人民铁犁及耕牛,发展了台湾的社会经济,由于他征战多年,在台的初创之期又操劳过度,以致积劳成疾。其间,其子郑经在据守厦门时与其弟乳通奸生子,他闻讯大怒,命金、厦诸将将郑经及其母董氏斩杀。诸将因他正在患病,未从。他更加愤恨。康熙元年(1662)五月,他又外感风寒,病势日重,但他仍强振余威,登上将台,手持望远镜,远望澎湖,是否有船只到来。文武百官入谒时,他依旧端坐床上,谈论国事。因此,许多官员不知其病。及至他病危时,都督洪秉诚调药送至床前,他将药投地,叹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复顿足捶胸,双手抓面,大呼而逝。
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害于云南昆明。永历帝即朱由榔,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十月。祖籍濠州钟离(安徽凤阳县东)。明神宗朱翊钧孙,明思宗朱由检堂弟。其父朱常赢,神宗第五子,封桂王。朱由榔是他的次子。顺治十六年(1659)朱由榔逃往缅甸后,缅方要求从臣以下不能带兵器,他下令依从,随从者锐减。同年五月,在缅甸金楼白象王的接待下,他迁居者梗,开始了倍受内外欺侮的流亡生活。顺治十七年,平西大将军、平西王吴三桂上疏清廷,强调唯因永历帝尚在,李定国等“蛊惑人心,窥我边防,患在门户。”题请率军入缅,根除后患。顺治帝决计进兵。顺治十八年,清军大举入缅。新任缅王莽猛白先是编造理由,杀害了永历帝的四十三名大臣、内监,而后,缅兵进入了永历君臣的住所,抢掠财物,从臣妻女与贵人、宫女纷纷自尽。余存者三百余人,无一不病,死者甚众,永历帝已完全陷入绝境。次年元月,他向在缅境旧晚坡驻兵的吴三桂致书,对吴极尽吹捧,并以崇祯帝待之甚厚为理由,希图唤起吴三桂的怜悯之心,苟且活命。吴三桂不为所动,于是,莽猛白于当月初三日将永历帝及春眷属骗出住地。次日,即将他们交入清营。清廷接到奏报,专此祭告顺治帝等,颁诏全国。极表庆贺,直到这时,永历帝还心存幻想,“吴某世受国恩,未必毒及我母子也。”然而,吴三桂则因惧生意外而假传圣旨,康熙元年(1662)四月八日,他命人用弓弦将永历帝及其子缢死于昆明城内篦子坡,后丛葬于昆明北门外,时年三十八岁。
康熙元年(1662),清廷接受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裔介的谏言,停止加派练饷。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因滇、闽用兵和建造顺治帝的陵墓,财政十分困难。同年七月,议政王大臣会议提出并经皇帝旨准:加派练饷,一律照明代旧例起征。练饷是明末统治者强加给广大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是为当时的一大弊政。因此,这一消息传出后,人心惶惧,形势非常紧张。那时,魏裔介虽因遭到弹劾而补原官未久,但他对此事之弊深表关注。同年十二月,他在《计兵食以恤民力疏》中指出:近闻各地百姓,虽然凑足了此项饷银,“而人穷粮贱,剜肉医疮,其苦难之状,有难以笔舌形容者!”如果年年加派,稍遇灾荒,广大百姓势必大批的死亡流离,后果极为严重。他建议合计天下兵粮,如有足用,加派练饷“即应全部停止”。正所谓“为百姓,即为国家”。疏后两日,清廷即从其言,决定除本年已派外,自康熙元年起一律停止,命户部作速刑示,遍行晓谕,使小民咸知,魏裔介敢言时弊的行动赢得了当时人们的赞许,朝野上下,人心大悦。
康熙元年(1662)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二岁。李定国在联明抗清后,不忘故土。永历帝朱由榔亡命缅甸,他上疏三十余次,屡议迎之出缅。他为了救出永历帝,入缅后,衣食无着,士兵相继死亡,处境极为艰险。顺治十六年秋,他派使对缅人说:“苟送上(永历帝)出,则我罢兵。”对方答复他说:即不怕他攻城,也不怕他迁延岁月,惟知李部“水土不服,兵亦有减无增”。次年,李定国又为此而遣使缅王,再遭拒绝。这时,农民军既乏船只,又缺粮饷,疾疫流行,惨状丛生。康熙元年(1622)元月,李定国闻缅王将永历帝献与清军,愤恨欲绝,痛感“势既不敌,追无能为。”但仍想尽快恢复云南,继续抗清。他曾斋戒作表,自述生平经历,祝告上天,并说:“如天命已绝,愿速死,毋徒苦众人。”同年六月十一日,即其诞辰之日,身患重病。不久闻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他“仰天大恸”,病势急剧恶化,终于不治而死。临终遗言其子与部将:“宁死荒外,毋降也!”李定国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军战士成长为抗清名将,身先士卒,爱护兵民,誓死抗清,戎马生涯凡三十六年。
康熙二年(1663)十月中旬,靖南王耿继茂会同福建总督李率泰,命陆路提督马得功率郑氏投诚将士,并与荷兰十四艘战舰从泉州出发,水师提督施琅和海澄公黄梧则统兵出漳州、海澄,分兵进取厦门。是时,清军船舰出战者三百艘。十九日,清军与郑军各部会战于金门乌沙港。自上午七时过后直战到日近黄昏,双方拼力奋战,炮声不断。总督郑军各镇的周全斌率战船二十艘,往来冲杀,所向无敌,荷舰炮火屡击不中,而马得功的坐舰却被郑军击毁,跳海而死,其亲随精兵三百人全部阵亡。施琅、黄梧乘潮落之机,督清军船舰奋力迎援,时风向、水势均有利于清军,郑军大败。施琅乘胜,率众直取厦门。李率泰统大军接应。这时,事先约降清的郑氏将领陈升也已赶到。二十一日,清军攻取了金门、厦门,并屠毒当地的广大居民,在将财宝抢掠一空后,“堕城焚屋,斩割树木,遂空其地”而去。黄梧复向李率泰建言:统兵再取铜山,生擒郑经。李率泰认为“穷寇勿追”,应差人到铜山招抚。是月,郑部守南澳的将领杜辉率官兵二千二百九十八名,战船六十二艘,献南澳投诚。施琅等人招抚的郑部官兵则多达一万八千余人。次年六月,清廷因荷兰助兵取得金、厦,故颁赐荷兰国王缎匹、银两。
康熙二年(1663)九月初七日,清廷恢复八旗乡试,取中的举人有满洲齐兰保等二十一名、蒙古布颜等十七名、汉军姚启圣等一百一十八名,均送吏部录用。
康熙二年(1663)二月十九日,北京上空犹如战鼓擂鸣,随即,有陨石从天而降,落入城内者四颗,城外者七颗,合计十一颗。次日清晨,有人拾视,仍热如炽炭,一时传遍朝廷内外。其时,距康熙生母病逝仅九日,人视为奇事。
康熙二年(1663)八月初一日,西藏班禅胡土克图逝世。早在顺治四年(1647),胡土克图即已遣使至京,献上金佛、念珠等名贵之物,表颂功德,故清廷闻讯,遣官致祭。
康熙二年(1663)五月十九日,应工科给事中吴国龙疏请,为杜绝款项繁多,易生奸弊。清廷规定:自康熙三年始,一应杂项赋役,俱称地丁钱粮,作十分考成。除每年正月扣拨的兵饷外,余者通解户部。各省均造简明赋役册,送交户部查实。有关颁给民间的易知由单,尽除其他各项名目。至于各部、寺衙门应用的钱粮,应在年前上报数目,户部则于次年支给,并仍在年终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