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雍正九年(1731)九月鄂登楚勒战斗后,噶尔丹策零仍然踌躇满志,准备做进一步的反攻。雍正十年(1732)正月,他派准噶尔台吉色布腾和小策零敦多布之子策零那木札尔率兵六千,自乌鲁木齐侵袭哈密。准噶尔军在哈密城外塔勒纳沁地区掠夺后,又攻打哈密城。哈密城内的回民奋力抵御,并请清军援助。正月二十七日,岳钟琪遣副将纪成斌往援哈密。二月初,纪成斌率兵至二堡地方,与准噶尔军五千人相遇,清军奋勇作战,杀败准军。准军由沙碛败遁,然而在此截击的清军将领石云倬却坐失机会,使准军逃跑。哈密解围之后,雍正帝十分赞赏哈密回民之英勇,令赏银一万五千两,论功分给。同时将贻误战机的石云倬革职。
雍正十年(1732),清廷对吕留良案进行审结。吕留良,字用晦,号晚村,浙江石门人。顺治十年(1653)考生员,后思想大变,悔恨猎取清朝功名,康熙五年(1666)弃青衿。康熙十八年(1679)开博学鸿儒科,几经推荐,誓死不就,剃发为僧。他在著述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清思想,极力申明华夷之辩,认为这比君臣之义更为重要,又抨击清朝统治,称“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他的弟子严鸿逵继承了他的思想,敌视清朝,希望发生变故。严的弟子沈在宽作诗云:“陆觉不必用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他们在南方几省的影响很大。雍正六年(1728)九月,曾静投书案发后,曾静供出他的思想是受吕留良的影响,而他的门生张熙还曾往浙江访求吕留良的遗书,受到了严鸿逵及沈在宽的热情接待。于是,吕留良案发。此时,吕留良已死去四十余年。雍正帝在针对审讯曾静的口供所亲写的上谕中,专就吕留良的华夷之辩论进行批驳。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刑部提出将吕留良等人处理结案,雍正帝命交各省学政,遍询各学生监的意见,因为要焚禁吕的著作,怕有人私藏,故以此为名,多做宣传工作。雍正帝还命大学士朱轼等批驳吕留良的四书讲议、语录,九年(1731)十二月成书,刊刻颁发各学宫。十年(1732)十月,吕留良案正式了结。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开棺戮尸;严鸿逵监毙狱中,戳尸枭示;吕的另一儿子吕毅中和沈在宽斩首。此外,吕的私淑弟子,刊刻、贩卖、私藏吕留良书籍的人有的斩首,有的充军,有的杖责,吕、严、沈三族妇女幼丁给功臣家为奴。
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初三日,弘历御太和殿,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布告天下,以明年为乾隆元年。弘历即人们所称乾隆帝。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雍正皇帝突然在圆明园病故。他自患病到辞别人世,只有两天时间。甚至在患病的前一天还在处理公务。他遗命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嗣位,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四人辅政。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八岁。后谥宪皇帝,庙号世宗,乾隆二年三月初二日葬于易州泰陵(清四陵),遗诏张廷玉、鄂尔泰将来配享太庙。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五日,雍正帝死后的第三天,弘历即下令将原皇父身边的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驱逐出京城。他解释说:“皇考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深知其非,只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故将张太虚、王定乾等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但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同时警告张太虚等人:“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久为皇考所洞鉴。现从宽驱逐,乃再造之恩,若因在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立即正法,决不宽贷。”
乾隆元年(1736)七月初二日,乾隆帝将第二子永琏密立为皇太子。他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总理王、大臣、九卿等,宣谕:宗社大计,莫如建储一事,国体攸关,自以豫定为宜。朕即位已逾半载,未经降旨,实因人心不古,往往有因建储太早,以致别生事端。皇考当日建储,亲书密旨收藏。今唯有循用先例,遵照成式,亲书亲密旨照前收藏,待皇子年齿渐长,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之时,再布告天下,明正储有贰之位。遂亲书密旨,著总理王、大臣等看视,让总管太监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乾隆元年(1736)六月,乾隆帝以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如果使河道疏通,蓄泄有方,旱涝皆备,田庐无虞,对于人民益处非浅;但自雍正开浚以来,已过数年,圩岸不无塌颓,泥沙不无淤积,与其年久浚筑事难费倍,不如逐年修葺,省工省费。遂命江南督抚及河道总督,令管理河道水利河务各官及滨河州县,各于所属境内,相视河流浅阻,每岁农闲时,募夫挑挖,逐年修葺,定为章程。
乾隆元年(1736)七月二十八日,四川巡抚王士俊密奏忤旨,乾隆帝命将其斩监候。康熙时,为安定人心,与人休息,采取以宽治国的方针,晚期法纪废弛,吏治颓败,弊病丛生。雍正帝继位后,加意振饬,政令竣厉,又失于烦苛。乾隆帝登极,主张以宽济严,执两用中,既主用宽,又戒废弛。一些大臣揣测其意,欲承风旨,一时条奏皆主用宽。署四川巡抚王士俊,本任河南巡抚,因垦荒劝捐,贻累民间,遭到户部尚书史贻直疏劾被解职回京。乾隆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他密折奏事说:“近日条陈,唯在翻驳前案,甚有对众扬言,止须将世宗时事翻案,即系好条陈。传之天下,甚骇听闻。”乾隆帝看后,十分恼怒,即批谕申饬,又将折发王、大臣传阅。御史舒赫德参劾王士俊奸顽刻薄,中外共知。其为河南总督,勒令州县虚报垦荒,苦累小民。此又丧心病狂,妄发悖论,请明正其罪。乾隆帝遂召王、大臣、九卿,谕云:从来为政之道,损益随时,宽猛互济。圣祖深仁厚泽垂六十年之久,休养生息,物炽而丰。厥后法网渐弛,风俗渐玩。世宗加意振饬,纪纲整肃,弊革风清。凡此因势利导之方,岂谓翻皇祖之案?且雍正九年以后,已开始敦崇宽简,见臣工奉行不善,失于烦苛者,每多纠正。朕即位以来,继承先人遗志,以执两用中之政为政,因时制宜,维持调护,以归于正直荡平之道。乃王士俊訾为翻驳前案,是何居心?王士俊巧诈之习,牢不可破,外饰鲠直,以便己私。敢将悖理之言,妄行陈奏。关系重大,不可姑恕。王、大臣、九卿议处。奏请照大不敬律,拟斩立决。乾隆帝颁旨改斩监候。次年释放回籍。
乾隆元年(1736)三月,张广泗奏攻破牛皮大箐,苗疆事平。先是,雍正十三年(1735)春,苗疆官吏征粮不善,各寨苗民起而反抗,攻城掠地,声势日炽,镇远、思州、台拱、清江皆被攻陷,本省兵征调殆尽,奔救不遑,雍正帝乃诏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滇、蜀、楚、粤四省官兵会剿。不久又以董方为副将军,会同办理。七月,又命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滇省节制诸军。张照到任后,专主招抚,与哈元发生矛盾,以致大兵云集,旷久无功,甚至苗疆改土归流成翻案危局。乾隆帝即位,坚主剿平之议,诏张照等回京,授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将军哈元生以下均归节制。张广泗总结得失,改变战术,调黔兵集镇远,保证了云贵之间大路畅通。又简选将士,面授方略,各以精兵四千攻上下九股之苗,自己亲率五千精锐攻清江下流各寨。届期并举,号令严明,所向克捷。乾隆元年(1776)春,又增兵分八路,合力围攻,遇有抗拒,即行荡平。余存苗众纷纷逃入牛皮大箐。此箐居于苗寨中央,北为丹江,南为古州,西临都匀、八寨,东接清江、台拱,盘亘数百里,实为一大森林。危岩切云,老樾蔽天,雾雨冥冥,泥潦没胫,蛇虺所国之地,虽苗民亦不知其深远。苗众以为官军万不能至,乃潜藏其中,等官军退后复出再起。张广泗檄令诸军分扼箐口,层层包围,逐渐进逼,结果,先后焚毁一千二百余寨,赦免三百八十八寨;斩一万七千余人,俘二万五千余人;获铳炮四万六千余,刀、矛、弓、弩、标甲十四万八千余。
乾隆元年(1736)二月,乾隆帝以杨名时为礼部尚书,入教皇太子。杨名时,字宾实,江南(今江苏)江阴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深得考官李光地器重,荐为顺天学政,不久迁侍讲。康熙五十六年(1717)授直隶巡道,在任期间尽除宿弊。二年后,迁贵州布政使。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云南巡抚。当时大军征西藏,杨名时留驻云南,营馆舍,明约束,绝喧嚣,奏请改军粮每年给本色三季,折色一季,民多称便。雍正三年(1725),擢兵部尚书,改云贵总督,仍管巡抚事。翌年,因误将密谕载入题本,受到严责,被解任。此后,杨名时居滇七年,留以待命,尽管清贫,仍治学不殆。乾隆即位,下诏起用杨名时。乾隆元年(1736)二月杨名时至京,赐礼部尚书,命入宫教皇太子读书,侍直南书房,兼领国子监祭酒。杨名时又举荐庄亨阳、秦蕙田等七人为助教,并疏请储书太学并刊书板,以供诸生讲习。八月名时病重,遣太医诊视。乾隆元年(1736)九月,杨名时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九岁。乾隆帝命赏银千两治丧,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杨名时素治理学,著有《周易札记》、《四书札记》、《杨文定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