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乾隆十七年(1752),画家高翔去世。高翔,字凤冈,号犀堂,有时又写作墀堂、西堂、西唐等,别号山林外臣,扬州人。大画家石涛晚年定居扬州,高翔当时年纪尚轻,但二人却结为忘年交。石涛死后,高翔每逢岁春,都为石涛扫墓,从未间断,直到辞世。高翔还与著名藏书家“小玲珑山馆”的主要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结为好友,经常参与马氏兄弟结为好友,经常参与马氏兄弟举行的诗文集会。马曰琯写有《哭高西唐》诗:“垂髫交契失高贤,傲岸夷犹七十年。白袷惯倾花屿酒,青山只取研田钱。两家老屋常相望,一样华颠剧可怜。同调回庚留我在,临花那得不澘然。”从中可见高翔孤傲的性格和卖画为生的清贫生活。高翔绘画,主要是画山水,其次是画梅,偶尔亦画人物、佛像。其山水画吸收弘仁和石涛的笔法特点,形成简练秀雅的风格。但大幅山水,缺乏气韵,笔墨也觉松散。所作疏枝梅花,亦清淡秀丽。他还工于八分书法,也能篆刻。著有《西唐诗钞》,已失传。
乾隆十七年(1752),诗人学者厉鹗去世。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末年举人。厉鹗自幼聪明好学,喜爱写诗,早年便为文坛所重视。全祖望对他的诗文才学极为赞赏,曾说厉鹗既长于游山之什,又深于言情,尤其擅长作词,深得南宋诸家之胜。厉鹗学问博洽,留心金石碑版,精熟辽宋史实,所著《辽史拾遗》,极具功力。厉鹗久客扬州马曰琯玲珑山馆,得以博览群书,所见宋人集子极多,又求之于诗话、画录、山经、地志、说部,片词只句悉加收录,遂积三十年功力,著《宋诗纪事》一百卷,极为详备,为一般词章名家所不能比。还著有《诗集》二十卷,《樊榭山房文集》八卷。
乾隆十七年(1752),马朝柱在鄂皖等省散扎招军,准备起义,事未成而败露。马朝柱是湖北罗田县民,又名马太朝,原为湖北蕲州人,移居江南霍山县,与白云庵僧人正修往来。因家贫难以度日,设法聚银,立志反清。经与正修商议,遂托言:朝柱十六岁时,梦见神人告诉其师父在护国寺,醒后寻至霍山县火星堂,见庙中神像与梦中所见相同,询知此庙原名护国寺。庙僧以朝柱非凡,指赴金山,见扬五和尚,又与梦相符。年二十,复梦神告知桐城万山九龙洞有兵书、宝剑,往取得之而归。他还称西洋有幼主朱洪锦,系明朝后裔,还有大学士张锡玉,大将吴乘云系吴三桂后代,李荣爵即李开化等,统兵三万七千名,共同辅佐。正修将此事汇成一书,到处传播,便有人出银入伙。后朝柱又到罗田县天堂寨,开山烧炭,预制铜镜、铜笏、铜枪、旗帜等物,枪上刻“太朝军令”,约众游观。并称西洋不日起事,兴复明朝。劝众出银,歃血结盟,从者甚众。又有医生胡济修加入,倚为谋士,作《敬神》、《囤粮》等文,还草檄文一篇,称西洋大都督吴乘云所颁。乾隆十六年(1751)冬间,马朝柱令刘廷佑等在罗田僧塔寺、英山大坳沟等处,开店招人。将檄文、号令、表赞等到处传扬,并制蟒袍、补褂、顶帽,托言西洋所颁赐。又秘作诏书一件印制百张,对众开读。乾隆十七年正月内,马朝柱将诏书作扎散发;撰拟印文,上写“统掌山河,普安社稷,即受天命,福禄永昌”十六字;造兵器、买硝磺,积极准备起义。一时流言四起,引起官府注意。蕲州知州李沁至铁匠王廷赐家起获刀片、白布,拿获李仁宗等人后,马朝柱仍以“太朝军令”印字制旗发往各地,希望“分路纠合”,同时并举。四月初四日,马朝柱率领妻子部众,登上安徽英山天马寨山头,公开起义。官军围剿,两天后,山寨失守。马朝柱及一些骨干人员乘乱逃走,不知所终。其母亲、妻子及随从起义者二百余人全被捕获,分别处死、治罪。至此,“马朝柱假捏神符,勾结匪党,散扎招军,积粮制械”,以兴复明朝为号召的起义活动,在清军分路穷搜,迅速查办下,宣告失败。
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浙江温台县发生贫民抢米事件。事平后,为首者以大枷枷号,遍游城乡两月,然后永远枷禁。乾隆帝谕示说:大凡抢夺之案,多由富民奇闭粜而起。地方官遇有灾伤,即当先期一面劝富民出所有余,通融平粜;一面密为弹压保护,务使两得其平。
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四川杂谷等地改土归注。先是,杂谷土司苍旺与梭磨土司勒儿悟、卓克基土司娘儿吉构衅,清政府派员前往调处。苍旺抗执不尊,竟将梭、卓所属土民番寨,聚兵攻毁,又私造枪炮,潜谋不轨。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以杂谷地方延袤二千余里,为西南一大部落,距旧保县不远,中有古维州最为险要,若被苍旺攻占,便可直趋保县,势将难治,请调兵四千进剿。朝廷发兵后,清军先遣队很快由保县驰抵维州,占踞三关要口并一切险隘,及桥梁可通处。续发官兵也接踵而至。遂并力进攻杂谷脑寨,断其水路。结果自旧保至杂谷脑沿途各寨,自愿投降的一百零六寨,归附人数四万余名,且全部愿意改土归流。十月初三日,清政府准将杂谷地区改土归流,并在杂谷脑等处设官、筑城、驻兵。
乾隆十七年(1752)八月,顺天乡试,主考房官入帘时,在内帘监试御史蔡时田行李内搜出关节二纸,外帘监试御史曹秀先辨认,系其侄举人曹咏祖笔迹。乾隆帝以为即位以来,留意整饬,应当诸弊尽除,人知畏法,不料尚有愍不畏死,藐法行私,潜通关节者,实出情理之外。蔡时田身为御史,以监试为职,竟然受带关节,尤属不法,实在可恶。命将蔡时田革职,曹咏祖革去举人,曹秀先解任;案内有名人犯交在京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刑部严加刑讯,切实审拟定罪。十四日,和硕履亲王允陶等复奏;将蔡时田严刑鞫讯,据供所带关节二纸,原拟入帘时,遇有相识之人,相机转托,并非实有其人,质问曹咏祖,所供相同。于是,以“蔡时田身为御史,奉命监试,反倒收受关节,串通嘱托;曹咏祖奔竟夤缘,藐法营私,情罪俱为重大”,二人均被处以斩刑。
乾隆十八年(1753)七月,洪泽湖水涨溢,高邮东罗坝决口,邵伯运河二闸冲决,下游高邮、宝应一带被淹。学习河务布政使富勒赫上奏:南河各厅将岁修抢修钱粮任意亏空,致使工料无措。乾隆帝遂署尚书策楞、尚书刘统勋前往查核,发现浮冒蒙混种种滋弊,总计亏空十一万五千余两,其外河同知陈克济、海防同知王德宣亏缺,皆至二三万两;通判周冕应办物料,全无储备,以至二闸被冲,束手无策。乾隆帝谕示限亏帑人员一年赔补,到时不完,就地正法;将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张师载革职,留工效力赎罪。九月,黄河复决于铜山县张家路,南注灵、虹诸县,归洪泽湖,夺淮而下。乾隆帝以秋汛已过,何致冲漫河堤,其中显有情弊,便将该管同知李敦革职拿问,责高斌、张师载往同山勒限堵塞。不久,策楞奏劾同知李敦、守备张宾侵帑误工状。乾隆帝谕令将李敦、张宾即于该工正法,使在工人员知所惩戒。以高斌、张师载负恩徇纵,命将二人绑赴行刑处所,目睹行刑后,再行释放。
乾隆十八年(1753),孙嘉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家境贫寒,力耕苦读。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授检讨。雍正时,以直言敢谏闻名,性格憨直,清廉自律,颇受器重,官至吏部侍郎。乾隆帝即位后,孙嘉淦上疏:“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主之一心。”受到乾隆帝嘉纳,迁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适逢河南郑州有疑狱,乾隆帝命使者往勘,不得实情,复令孙嘉淦往讯,得其冤狱,十余人尽被释放。乾隆三年(1738)四月,迁吏部尚书,仍兼管刑部事。直隶总督李卫劾总河朱藻贪劣误工,乾隆帝命孙嘉淦与尚书讷亲往鞫,得实,论罪如律。十月,授直隶总督。时畿辅酒禁极严,犯罪违法者很多。孙嘉淦疏奏:前督李卫任内,一年中查获私酿案件三百六十四起,犯法者一千四百余名。臣到任一月,查获私酿案件七十八起,犯法者三百五十余人。其未报自结,吏役兵丁已经拿获而受贿放掉者,更不知多少。正犯之外,牵连受累者,又不知多少。以日用饮食之故,官吏兵役以私酿为利薮,百姓弱者失业,强者犯令,盐枭未靖,酒枭又起,天下骚然,殊非政体。烧锅禁则酒必少,酒少则价贵,价贵而私烧之利什部于昔,什倍于之利所在,民众必以性命争之。本为民生计而禁止,反而滋扰至此,立法不可不慎。乾隆帝览奏后,下诏对造酒采取弛禁政策。犯法人大为减少。乾隆六年(1741),调任湖广总督,疏言:治苗在治头人,令各寨用头人为寨长,一峒之中,取头人信服者为峒长,使其约束寨长而听命于县令,如是苗疆有提纲挈领之方,于有司自收令行禁止之效。乾隆八年(1743),因徇庇属下被夺官。乾隆九年(1744),授宗人府府丞,次年迁右副都御史。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任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嘉淦居官有八约自戒:“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著有《孙文定奏议》。
乾隆十九年(1754),小说家吴敬梓客死扬州,终年五十四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世宦之家,祖父为监生,作为州同知,父亲为拔贡,曾任江苏赣榆县教谕。吴敬梓幼年丧母,随父宦游,二十三岁中秀才,后来屡试不第。由于他不善理财,又爱交游,慷慨好施,遂使祖业难守,家道中落,为族人所歧视,家产被侵夺,奴仆皆逃散,田地卖尽,亲朋故友都将他拒之门外,断绝往来。于是,他怀着极大的忿懑移家南京。此后,生活更加贫困,有时靠卖书换米,晚年竟穷到“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呜”。“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地步。吴敬梓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虽受正统儒学教育,却不喜八股文,偏爱诗赋与“杂学”。二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遭到斥逐,便绝意仕途。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荐他应试“博学鸿词”被他托病拒绝。家境变化,世态炎凉,生活道路坎坷,使他对程朱理学,科举入仕产生了憎恨和蔑视。在接触社会中,又看到了很多丑恶现象,促使他用笔去朝廷讽刺与抨击。他从四十岁起,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书中,他把那些科举出身的贪官,横行乡里的贡监,利欲熏心的士子,附庸风雅的名士,招摇撞骗的清客,以及围绕在这些人物身边的各色人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从而对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官场黑暗、吏治腐败、文化道德堕落等进行了揭露、批判与抨击。同时又把一些“市井小民”作为正面人物,赞美他们纯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吴敬梓的其他著作,主要还有《文木山房集》、《诗说》(已佚)和《金陵景物图诗》。
乾隆十九年(1754),岳钟琪病死军中,终年六十九岁。岳钟琪,字子美,四川成都人,初以赀捐同知,后改武职,累迁至四川永宁协副将。康熙五十八年(1719),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遣其将策凌敦多卜侵西藏,岳钟琪随都统法喇率兵出打箭炉,抚定里塘、巴塘等地,次年攻拉萨,大败策凌敦多卜军,西藏平定。师还,擢四川提督。雍正元年(1723),出兵征青海,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请以岳钟琪为参赞,率六千人抚定上、下寺东策卜诸番,剿平呈库、活尔贾二部。雍正二年(1724)授奋威将军。郭隆寺喇嘛与罗卜藏丹津呼应作乱,岳钟琪与诸军合击,擒其首达克玛呼图克图,尽歼叛众,焚毁寺庙。进攻罗卜藏丹津,擒其母及妹,罗布藏丹津换妇女服逃去。出师十五日,斩首八万级、青海事平,授岳钟琪三等公,兼任甘肃提督,雍正三年(1725),又兼甘肃巡抚。四月,署川陕总督,护理军务,不久实授川陕总督。雍正五年(1727),平定禄万钟、陇庆候叛乱,将乌蒙、镇雄等地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屡侵喀尔喀诸部。雍正帝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屯阿尔泰、出北路;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巴里坤,出西路,分兵进讨。雍正十年(1732),大学士鄂尔泰劾岳钟琪专制边疆不能歼敌,降为三等候,六月召回京。张广泗又劾岳钟琪调兵筹饷,统驭将士种种失宜,雍正帝尽夺岳钟琪,交兵部拘禁。乾隆二年(1737),释归。乾隆十三年(1748),起岳钟琪为提督,命赴大金川军营效力。金川事平,加岳钟琪太子少保,封三等公,赐号威信。乾隆十七年(1752),杂谷土司苍旺为乱,率兵讨平。乾隆十九年(1754),力疾往重庆捕治“乱民”陈琨,归途中死于资州。岳钟琪性沉毅,多智略,治军严整,关心士卒疾苦。终清之世,汉大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兵隶麾下受节制,唯岳钟琪一人。乾隆帝诗内,称岳钟琪为“三朝武臣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