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乾隆三十九年(1774)正月二十二日,在审理揭阳县陈阿高等聚众结盟案后,遵照乾隆帝谕示,刑部定聚众结盟罪例:凡异姓人,但有歃血订盟,焚表结拜弟兄的,照谋叛未行律,为首者绞监候,为从者减一等;若聚众至二十人以上,为首的绞立决,为从者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地方充军。无歃血盟誓焚表事情,止序齿结拜弟兄,聚众至四十人以上,为首的绞监候,为从者减一等。若年少居首,并非依齿序排列,即属匪党巨魁,首犯绞立决,从犯发极边烟瘴地方充军。如序齿结拜,数在四十人以下、二十人以上,为首的杖一百,流三千里,不及二十人,杖一百,枷号两个月,为从的各减一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二十八日,山东寿张县(今阳谷县)党家店人王伦,利用清水教(白莲教支派)发动民众,举行武装起义。王伦精拳棒,善医术,在寿张、堂邑等县穿梭往来,念经聚会,传授符箓咒语,图谋反抗清朝统治。他为人慷慨,好扶危济贫,为人治病,不收酬金,在百姓中有很高威信,经过长期活动,组织了一批基本群众。乾隆三十九年,寿张县等地年岁歉收,地方官妄行额外加征,民众普遍不满,王伦乘机聚集教徒,准备反抗。起义原定于十月发动。因消息走露,知县要大肆捕人,王伦得阳谷衙役教徒密告,遂提前举事。二十八日夜,王伦率乡民教众,白布缠头,各带器械,攻入寿张县城。他们冲进衙署,杀死知县,占据城池,开仓济贫。同日,王经隆在堂邑县张四孤庄起兵响应。随后,王经隆与王伦会合一处,起义军声势大振。王伦攻占寿张后,自称“真紫微星”,设置元帅、先行、国公等官职。九月二日,起义军攻占阳谷。清军前来镇压,游击赵福被农民军击毙,总兵惟一失败后逃往张秋。农民军很快又攻下堂邑。初七日,起义军一支将山东巡抚徐绩围至临清城南柳林;另一支在王伦率领下,夺占运河咽喉临清旧城。当时正在热河行在乾隆帝闻讯后,立即命大学士舒赫德调钦差大臣关防,由天津驰赴山东督师;又命额驸那旺尔济、左都御史阿思哈,率键锐、火器二营一千人及索伦善射手前往镇压;还命直隶总督周元理、河南巡抚何煟等率兵四面截攻。起义军占领临清旧城后,开典库,夺粮艘,漕运一时梗阻。他们还挖掘地道,准备攻打新城;多次和清军交锋,均获得胜利,清军总兵惟一、格图肯为此被斩。正当起义军胜利发展之时,清军大队援兵到。九月二十三日,舒赫德率领清军抵达临清,与当地清军、地主武装一起向农民军进攻。清军救出徐绩后,又分两路攻打临清旧城。起义军寡不敌众,被迫退入城内,利用街巷逼窄、房屋鳞比地势,和清军巷战。起义军首领杨五见清军在街内烧杀抢掠,纵身从房上跳下,挥刀猛杀敌人;女首领乌三娘,率领女兵与清军血战,直到最后牺牲。清军终于占领了临清旧城。二十七日,王伦在原河南巡抚汪灏院内小楼上举火自焚死。王经隆不久也被俘牺牲。王伦起义历时一月,终于失败。
乾隆四十年(1775),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建成,以备储藏《四库全书》。文渊阁位于北京皇宫中文华殿之后,整座建筑为面阔六间、重檐八角硬山式楼房,气宇轩昂,高敞疏朗。楼房外观为两层,实际为三层。阁项用绿剪边黑琉璃瓦覆盖,屋脊用绿、紫、白三色琉琉瓦装饰。阁前有一蓄水方池,池上石桥拱跨,阁后假山叠翠。文源阁位于京郊圆明园,文津阁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它们的建筑形式,与文渊阁基本相同,只是园林点染各有千秋。
乾隆四十年(1775)八月十六日,阿桂等统率清军,攻占大金川官寨勒乌围。勒乌围碉寨高坚,墙垣巩固,其南方为转经楼,过甲尔日桑桥而南为科布曲山腿,与官寨互为犄角,枪炮俱可相及,其间寨落木城石卡鳞次栉比,联络接应。此外,它前阻大河,后负高磡,对河扎乌古、阿尔古一带枪炮既能隔水救援,其后高磡层层,每层一丈至数丈不等,磡上均有卡栅碉座,防守也非常严密。从转经楼到甲尔日桑桥再到科布曲,陆路既可通行,而用皮船过渡,也很便利,所以大金川人死守。七月底,阿桂率军进抵勒乌围,分兵包围后,既用大炮轰摧,又用冲天炮击打,还从勒乌围转经楼碉卡密排之中,一面攻抢占据,一面拿栅横截而下,以断大金川后路。阿桂还命令冷角寺一带官兵由西北合轰官寨,沿河向南拿栅,以断大金川兵下水之路。由于败退的金川兵全聚于此各碉寨内,大金川首领索诺木又把噶喇依一带金川民众召于此处合力抗拒,枪炮紧密,高磡柴捆挡牌,并将口袋装盛沙土,官兵匍匐地上,头顶柴捆土袋,以手扳转而行,一至磡沿,层层堆起,赶运木柴,连起三层高栅以击磡下金川兵,又地地道中运往炮位,轰击从磡下挖沟抗拒的金川兵。结果,八层高磡,均被清军连日逐步抢占。八月十五日夜,清军向勒乌围发起总攻。海兰察率同纳木扎格尔德从官寨东南进攻,普尔普、台斐英阿从南进攻,福康安、特成额、明仁从西北进攻,伍岱从东北进攻,阿桂及丰升额领兵各处接应。清军四面围攻,呼声动地,抛掷火弹,如流星闪电。清军乘势各自攀援登寨,蜂涌入围,金川兵抵挡不住。十六日,清军终于攻占勒乌围。莎罗奔及其妻子等逃往噶拉依。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一月十六日,乾隆帝命有关衙署删销书籍。他在谕示中称:前因汇辑《四库全书》,谕各省督抚遍为采访,现已陆续送到各种遗书,令总裁等悉心校勘,分别应刊、应抄及存目三项,以广流传。对于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的,应当在销毁之列。经过各督抚呈进,馆臣详悉检阅,以及朕亲加披览,认为有些书不可不区别甄核。随后,乾隆帝举例说:钱谦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复身事本朝,金堡、屈大均则遁迹缁流,均以不能死节,而缅颜苟活,这些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逐细查明,概行毁弃,以励臣节而正人心。刘宗周、黄道周等立朝守正,风节凛然,他们的奏议慷慨极言,处处表现出忠义,最后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熊廷弼受任疆场,材优干济,所上封事,语多剀切,特别是“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于边塞”二句,令人动心欲泪。王允成南台奏稿,弹劾权奸,指陈利弊。叶向高为当时正人,不负众望,他的奏疏,人读后几乎要痛哭流涕。这些书关系到明末丧乱,足资考镜,只改动其中违碍字句便行,不需销毁。于是,自此之后,清廷大肆删销焚毁书籍。仅浙江一省,到乾隆四十七年,就毁书二十四次,毁掉书籍有五百三十八种、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江西巡抚海成,一年之内曾搜缴禁书八千多部。乾隆帝在位期间,焚毁的禁书共有七十万卷!
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初七日,乾隆帝命议谥前明靖难殉节诸臣。他说:永乐一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纂夺。诸臣以大义自矢,与其不共戴天。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虽然轻率寡谋,识见迂阔,但是尊主锄强之心,实可鉴谅。在大势已去情况下,他们还纂旅图存,抗词抵斥,既使殒身湛族,也百折不回,实在是无愧于名教的人。景清、铁铉等人,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均志节凛然,义烈可嘉。这些为国捐躯,成仁取义,不可湮没于世。早在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帝就曾命议予明季殉节诸臣谥典,以崇奖忠贞,风励臣节。他当时说: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人,均足称一代完人。他们或死守城池,或身殒行阵,均视死如归,岂可令他们事变湮没不彰?于是,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官,遵乾隆帝谕旨,从明史及通鉴辑览等书中,徵考殉节诸臣的姓名,恢复他们原来的官职,并给以谥号。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初四日,清政府最终平定金川。先是莎罗奔等失陷勒乌围,逃往噶拉依。噶拉依是大金川官寨,为索诺木驻地。清将阿桂等根据变化情况,遂兵分两路:北路自勒乌围,夺大金川上游,南下扣攻;西路据河西辅攻。乾隆四十年十二月,阿桂等率领清兵克寨夺卡,进据噶占山梁,直捣噶拉依;明亮等则率领清兵克险据寨,进抵独松隘口,克期合攻噶拉依。从二十二日起,阿桂、明亮等会攻噶拉依。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索诺木母及其姑、姐妹出降,但索诺木、莎罗奔等皆在官寨中拼死抵抗。于是,阿桂等督师筑长围,断水道,陷卡夺碉,层层逼近。又施炮击,兼用火攻,历四十余日。二月初四日,索诺木水断粮尽,计穷力竭,遂率兄弟及大小头目二千余人,跪捧印信投降,金川叛乱至此平定。以平定金川之功,阿桂晋升一等诚谋英勇公,并居紫光阁图画功臣像之首;丰升额则公升为一等子;封明亮为一等襄勇伯;海兰察为一等超勇候。四月,索诺木被磔于京师。清政府平定金川历时五年,费帑七千万。金川平后,噶拉依设总兵,勒乌围设副将。以后又将金川改土归流,以大金川地为阿尔古厅,小金川地为美诺厅。
乾隆四十二年(1777),杰出的思想家戴震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五岁,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屯溪市)人。他少年时学《说文》,青年时研《注疏》,二十八岁补诸生,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乾隆四十年赐同进士出身,封翰林院庶吉士。戴震读书博学强记,思想深邃,对天算、历史、舆地、音韵都有深入研究,尤其精于经学,为一代考据学大师。在音韵学方面,他首立韵类正转傍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著名学者段玉裁及王念孙父子都出其门下。在哲学方面,他肯定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而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就是“道”。所以,“道”既是生生不息的运动体,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客观物质。“气”的内容是“阴阳五行”,即“道”的实体,“理”是其运行所遵循的规律。戴震提出“理在气中”的命题,从而批驳了理学家“理在事先”的命题。在伦理学方面,他反对道学家宣扬的“去人欲,存天理”,认为这是理学家“以理杀人”的理论,提出“理在欲中”。戴震的主要著述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声韵考》、《方言疏证》、《直隶河渠书》、《藏府算经论》等。
乾隆四十一年(1777)十二月,清廷国史馆决定编辑《贰臣传》。初三日,乾隆帝就此颁发的谕示中称:崇奖忠贞,即所以风励臣节。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以经略丧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罹祸,带城来投。及定鼎时,冯铨、王铎、宋权、谢升、金之俊、党崇雅等人,在明俱曾跻显秩,入本朝仍忝为阁臣。至于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梦庚、田雄等,不可胜数。为开创大一统规模,这些人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不过事后平情而论,作为一个人,以胜国臣僚,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却畏死幸生,腼颜降附,也称不上是完人,既使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也不能掩。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也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变,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遵照乾隆帝谕示,国史馆总裁便查考姓名事实,逐一类推,编成列传,陆续进呈乾隆帝。《贰臣传》一书共十二卷,列一百二十五人,都是降清的明朝官吏,如刘良佐、洪承畴、钱谦益等。
乾隆四十一年(1777)十二月初八日,乾隆帝谕示:翻译乡会试停止以来,已二十余年。近日满洲学习清文、善翻译者越来越少。现在应以乾隆戊戍年八月,考试翻译举人,已亥年三月,考试翻译进士,既与文武科场日期两不相碍,又可有一年时间从容准备,以求翻译益臻精熟。就这样,清廷翻译科试正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