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光绪二十三年(1897),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仁学》是谭嗣同在哲学思想上的代表作,反映了他在由旧学转变为新学过程中新旧思想之复杂和矛盾的交织。首先,表现在哲学的世界观上,他有继承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一面。其次在认识论方面,他既承认认识来源于客观实体,感官接触是人们认识的出发点;但又怀疑一般感性认识的可靠而夸大感性认识的相对性,于是由相对主义的怀疑走向了神秘主义的“顿悟”论。第三,在谭嗣同自相矛盾的思想体系中,既包含“日新”说的辩证法思想,还含有形而上学循环论的成分。此外,谭嗣同还动用“日新”说以论证社会法制也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他明确提出“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为变法维新运动提供理论根据。谭嗣同《仁学》中的思想矛看。既说明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又反映了他作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局限性。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重要报纸之一。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初一日,由严复、夏曾佑、王修植等创办于天津。日报。严复等主编。十一月十五日起增出旬刊,名《国闻汇编》。以“道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宣传西学,鼓吹变法自强。载有上谕、论说、外电以及各地新闻。并派记者到国外采访。造反外国报刊达百余种。《国闻汇编》曾按期连载严复译述的《天演论》部分内容,阐发保种保群自强进化之公理。该报与上海《时务》南北响应,在维新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光绪二十四年正月《1898》,旬刊停办,共出六册。八戊戌政变后,日报转售与日本人。
《清议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的主要刊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十一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旬刊,用孔子纪年。发行兼编辑署“英人冯镜如”,实为梁启超主编,麦孟化、欧榘甲等辅佐。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鼓吹保皇立宪。设有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国闻短评”开日后各报“时评”之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与文化学术等。曾首先发表谭嗣同所著《仁学》的一部分内容。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一日,因报馆失火而停刊。共出一百期。此后,横滨新民社曾出《清议报全编》二十六卷,但内容有较多增删,编次亦与原刊不同。
《时务日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报的报纸,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十五日在上海创刊。当时,《时务报》已风行全国,但月只三册,又以提倡变法为主,经理汪康年乃别出此报,纪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失,“转圜时务,广牖见闻”。并革新片面,增加材料,分栏编辑,用报纸两面印刷,开我国日报改进之机。六月,《时务报》改为官报,七月,《时务日报》亦改名《中外日报》,出至宣统三年(1911)停刊。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1898),杨锐等联合旅京川籍同乡,在北京四川会馆发起成立蜀学会,以期互通声气,共同讲求变法维新。三月,扩大加入保国会。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月二十五日,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又名《中国报》)创刊,报社社址在香港士丹港丹利街二十七号。报名为孙中山亲守,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意。《中国日报》每日出两大张,分栏编排,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和评论为主。《中国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由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战友陈少白担任,协助他经营报纸和负责编辑撰稿工作的先后有王质甫、杨肖欧、陈春生、郑贯公、廖平庵、卢信、陈诗仲、黄世仲,洪孝衷、陆伯周、冯自由等。该报初创时,发表了《中国报序》,阐明其办报宗旨在“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以兴”,“使中国之人明外交之道”,“识内治之理”,“知农工商矿之利弊”,“举凡中国旧染污俗又将一洗而新之”,没有直接亮出革命旗号。半年以后,言辞才逐渐趋于激烈,并直书革命字样于报端。此后该报公开提倡民族民主革命,猛烈抨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报道各地革命党人的活动,介绍西殴、美国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学说。相继发表《解辫发说》、《论民权》等文章,报导了东京革命党人发起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活动,并全文刊登章太炎写的纪念会宣言,还发表了要国人警惕俄国侵吞国土的文章《中外关系论》等,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在《中国日报》创刊两个月后,该报又办了一个旬刊《中国旬刊》,设论说,中外新闻、中外电音、视听录、衡鉴录、党局、鼓吹录(杂俎)等栏目,每期一万二千字。主编由杨肖欧、黄鲁逸担任。旬报于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停刊。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九日,由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月刊在日本横滨创刊。主要编辑者有韩文举、蒋智由、马君武等。刊特以发表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曲、笔记和文艺理论。创刊号上,发表了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对小说的社会作用、社会影响、在文学中的地位及艺术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第一次提出小说必须改革的主张。梁启超在该文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对此后小说理论研究的展开、创作的繁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创刊号上,还发表了梁氏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此后还连载了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或暴露当时社会的阴暗,或提出社会改革的设想,多与时局政治相关,染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开创了晚清小说发展的新阶段。《新小说》的创刊,可视为近代中国粗具规模的新型小说刊物的发端,它与后来创刊的《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被称作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十二日,曾担任过法国驻蒙自领事馆雇员的英华,在资本家、商人柴天宠、王郅隆资助下,在天津主办的《大公报》创刊。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方定六、刘孟扬、王瀛孙、黄与三、郭定森等。《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拥护维新改良,亦曾为立宪运动大造舆论。《大公报》以敢于直言在社会上较有影响,曾指名道姓地批评炙手可热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并刊载了沈荩被杖杀事件。在戊戌党禁尚未解除之际,还登过清朝钦犯梁启超的文章,该报比较注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从大处落墨”而不屑于登载“猥邪琐屑之事”。因此《大公报》的发行量较大,刚创刊即有三千八百份,三个月后达五千份,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层中颇有影响,亦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一份报纸。
光绪二十九年(1903),《铁云藏龟》抱残守缺斋石印本印成刊行,是为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籍。先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发现当时作为中药的龟板甲骨上刻有文字,便收购了大批有文字的甲骨,收藏达五千余片。他经过整理挑选,精选出一千零五十八片,著录成《铁云藏龟》一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五日,《新小说》杂志第八号,开始连载吴趼人创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全书共八册,一百零八回。通过九死一生(即作者的影子)在二十年中耳闻眼见的无数怪现状,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画卷。书中所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泛,不仅写了官场人物,洋场才子,而且旁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但它的重点还是暴露官场的丑恶污浊。作者吴趼人,广东南海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是晚清最多产的小说家,共创作小说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