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李进(生卒年不详),字子贤,东汉高兴郡(今化州)人,东汉官员。
李谦(1234~1312年),字受益,号野斋,东平路东阿县(今山东平阴县)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学于东平学府,与徐琰、孟祺、阎复齐名,号称“东平四杰”,李谦居首。朝廷重臣、东平学派前辈王磐召入翰林为官,入朝工作期间,为国设宪、制定纲纪,为元朝四代皇帝治国决策所倚重,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 皇庆元年,卒于家,时年79岁,著有《野斋集》。
李愿(?—825年),字号不详,陇右临洮(今甘肃临洮县)人。唐朝大臣,西平郡王李晟之子。 幼谦谨寡过,以父勋,拜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旧制,勋至上柱国。贞元十二年,服阕,转左卫大将军。元和元年八月,检校礼部尚书、夏州刺史,政令简肃,甚得绥怀之术,转徐州刺史,入为刑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出为汴州、随州刺史,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长庆四年六月,复检校司空,兼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宝历元年六月卒,赠司徒。
张举,东汉末年流寇。原渔阳郡的土豪。本为泰山太守,因不获张温重用而心生不愤。与张纯等联合发动叛乱,自称为天子,有武装九千人。曾与孟益、公孙瓒等官军展开激战。后幽州牧刘虞悬红张纯等人,张举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
倪岳(1444年—1501年),字舜咨,应天府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 明代名臣。倪谦之子。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著有《青溪漫稿》。(概述图片来源:钱塘丁氏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武林往哲遗著》)
高拱(1512~1578)明哲学家。字肃卿,号中玄。今河南新郑人。嘉靖进士 。历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被罢官,家居著书。政治上反对 “偷安自便” ,主张 “修举务实” ,时称 “救时宰相” 。学术上与诸贤共倡务实之风,主张 “救时” 、“致用” ,反对 “空寂寡实之学” 。在理事关系上,主张理在事中,说: “夫理也者,事之理也,既无其事,理于何有?” 批驳南宋朱熹 “性即理” 的观点,说 “理随事物而在,各有不同,谓性即理,未敢为然也” 。提出 “义者利之和” 的观点,斥责把“义” 和 “利” 完全对立起来的宋儒,“不识义利,不辨公私”是 “以名为利者” 。继承和发挥唐吕才、明王廷相等人对传统 “五行说” 的批判思想,指出程朱所宣扬的 “天人感应” 、“五德终始” 和 “灾异说”是 “必不可信的术家者流幻妄之说” 。在认识论上,与 “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说相对立,认为 “天下之理无穷” ,虽圣人也是 “其学不已,其进不已” 。重视实践经验,主张为学要 “验之以行事,研之以深思” ,强调事实的验证在认识中的作用。断言 “金必火而后知其精与不精,刀必割而后知其利与不利” 。著作有 《边防纪事》 、《高文襄公集》 ,其中 《春秋正旨》 、《问辩录》和 《本语》等是专门批驳宋儒的哲学著作。(来源: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2000-02)
薛蕙(1490~1539年),字君采,号西原先生,明朝大臣。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 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 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 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 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蒋溥(1708—1761)清常熟港口(今属江苏张家港) 人。字质甫,一字哲甫,号恒轩。蒋廷锡长子,蒋檙父。雍 正八年(1730 年)传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入直南书 房,袭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十一年授编修,迁侍读、左庶 子,充日讲起居注官。乾隆元年(1736 年)晋侍讲学士,四 年迁内阁学士。五年任吏部左侍郎,八年任湖南巡抚,十 年改吏部右侍郎,于军机处行走。十三年任会试总裁,升 户部尚书。十五年加太子少保。十八年擢协办大学士,兼 礼部尚书,掌管翰林院事。二十年暂兼署吏部尚书,二十 四年授东阁大学士,兼领户部。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葬于港口湖下祖茔。曾奉敕撰《钦定盘山志》《御览经史 讲义》,奉敕编《钦定西清古鉴》,重编《御制乐善堂文集定 本》《乐善堂全集定本》等,编跋《御制诗》初集、二集。著 有《恒轩诗钞》。(来源: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 2016-11)
张贯(?-1414年)安徽灵璧县人,监生,永乐十年三月卅(1408年)上任顺天府知府,到了永乐十年(1412),升顺天府为正三品官制,升知府张贯为府尹。永乐十二年十一月廿年(1414年)卒。(来源:明实录)
石敬瑭(892—942)五代后晋皇帝。936—942年在位。一说其先本西域石国胡人,一说为卫大夫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后。唐元和中,其四世祖石璟随沙陀军都督朱耶(朱邪)氏自甘州至灵州归唐,故又称沙陀人或云出于西夷。唐洺州刺史※臬捩鸡(石绍雍)次子,生于太原。少寡言笑,喜读兵法,为代州刺史李嗣源(后唐明宗)赏识,妻以爱女永宁公主。领亲骑,号三讨军(或作左射军),随岳父征战,积军功屡任大镇节帅。后唐同光四年(926),魏州兵变,力劝岳父回兵入汴,转攻洛阳。天成初,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充陕州保义军节度使。天成二年(927),任宣武军节度使,进封开国公,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唐尹、邺都留守,天雄、河阳节度使等,加驸马都尉、检校太尉。后任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改赐“竭忠匡运宁国功臣”,镇守太原。闵帝应顺元年(934),移镇常山。末帝清泰(934—936)初,复授河东节度使。三年(936)五月,因位高权重,为末帝李从珂所忌,改授郓州节度使,封赵国公,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不从,与末帝矛盾加剧,遂据晋阳(治今山西太原西南营西古城)起兵反后唐。九月,与南下之契丹王耶律德光相约,以割地输款为代价,借兵反后唐。十一月,受契丹封为大晋皇帝(一说先封晋王),于晋阳即位,改元天福,史称后晋。闰十一月,入洛阳,灭后唐。天福二年(937),定都大梁(汴京,今开封)。在位7年,割幽蓟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年献帛30万疋,并称年龄比己小之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对内则严刑峻法,苛剥百姓。后因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接受吐谷浑之降附,屡遭契丹责问,忧愤而卒。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