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贾宪,北宋人,约于1050年左右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原书佚失,但其主要内容被杨辉(约13世纪中)著作所抄录,因此传世。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注明“贾宪用此术”。这就是著名的“贾宪三角”,或称“杨辉三角”。《详解九章算法》同时录有贾宪进行高次幂开方的“增乘开方法”。
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北宋学者。 谢良佐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拜程颐为师。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谢良佐进士及第,中进士后,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谢良佐被人推荐,受到宋徽宗的召见,被派往书局任职,后又斥为管库,监管京西竹场。他认为宋徽宗的年号“建中”与唐德宗的年号相同,很是“不佳”,还说皇帝“不免播迁”,因此得罪了徽宗皇帝,被关进监狱,废为平民。谢良佐晚年信佛,尝言:“吾常习忘以养生”。 [3]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谢良佐逝世,谥号“文肃”,清时从祀孔庙。著有《论语说》。 [3] 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 [2] 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 [3] 。 谢良佐的学说以仁、天理为主体,讲究修身养性,且掺杂禅学思想。“其论仁以‘觉’,以‘生意’,论诚以‘实理’,论敬以‘常惺惺’,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宋元学案·上蔡学案》)。以“生意”解释仁,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人身体麻痹不知痛谓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称仁。仁体现万物的生意。“格物穷理”,必须从认识“天理”才能获得。所谓“天理”,是“自然底道理”,无丝毫杜撰。谢良佐的“格物穷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先河。 [4] 著有《论语说》,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上蔡语录》)。
裴济 [1] ,字仲溥,绛州闻喜人。唐相裴耀卿八世孙,后徙家河中。济少事晋邸,同辈有忮悍者,济屡纠其过失,被谮,出补太康镇将。未几,谮济者坐法。太宗知济可任,会即位,补殿直,为天威军兵马监押。及平太原,征幽蓟,济迎谒陪扈,令监军易州,契丹攻城不能下。以劳,迁西头供奉官。 太平兴国末,江表盗起,命为巡检,迁崇仪副使。召还,迁崇仪使。监戍兵于威虏军,涂次镇州,夜有贼骑扣城门,大呼曰:“官军至矣。”州将然之,促守吏开关,济遽止之曰:“此必妄也。”及旦,果有敌兵遁去。太宗嘉之,迁西上阁门使、定州都监,就加行营钤辖,寻知定州。契丹三万骑来攻,济逆击于徐河,斩数千级,获牛马、铠仗甚众。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哲学家。 祖父袁毂。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早年入读太学,淳熙年间进士及第,调任江阴尉。迁太学正,当时党禁兴起,因非议去职。后来历仕司封郎官,迁国子监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权相史弥远争和议,被罢官回乡。 袁燮博学,学者称其为“絜斋先生”。(絜斋jié zhāi,洁净斋戒。《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刘良注:“言见春发万物之荣,乃絜斋戒以待惠和之音。”《汉书·张禹传》:“择日絜斋露蓍,正衣冠立筮。”《后汉书·明帝纪》:“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与沈焕、舒璘、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为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主讲于城南书院,袁燮讲学,必启发诸生“反躬切己,忠信笃实”,“其教多以明心为言,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沈锢词章,积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晚年起用,出知温州,进直学士,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卒,享年八十一岁[1]。奉祠以卒,谥正献。真德秀为他写行状[2]。 著作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后集》十三卷、《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后人袁士杰辑有《袁正献公遗文钞》。
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即齐高帝,字绍伯,小字斗将,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1-3] ,南朝齐的开国皇帝(479年5月29日-482年4月11日)。 初为宋雍州刺史萧思话左军中兵参军。明帝末,官至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遗诏以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尚书令袁粲、护军将军褚渊、中领军刘勔共掌机要。后废帝元徽二年(474),桂阳王刘休范反,自请屯新亭(今江苏省南京市)以当其锋。事平有功,迁中领军,进爵为公,与袁粲、褚渊、刘秉更日入值决事,号为“四贵”。五年,杀后废帝,立顺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沈攸之反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反于石头(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领军刘韫、直閤卜伯兴反于宫廷,悉击平之。进位至齐王。 升明三年(479)四月,迫顺帝禅位,年号建元。博学有文采,工草、隶,弈棋第二品。身不御精细之物,每谓:使我临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尝诏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卒谥高帝,庙号太祖。 [4]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1] ),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2] ,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尊崇门阀世族,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一度在钟离之战取胜,维持了南北均势 [174] ;后数次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次年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岁,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即位后,曾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后人认为“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 [47] ”。他善音律,精书法,在其倡导下,南梁的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宗室、文学家 [1] ,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39] 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他举止大方,在东宫以仁德而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后因“蜡鹅厌祷”一事 [31] ,父子产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因病早逝,时年三十一岁。谥号昭明,葬安宁陵,史称“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其孙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 [2] 。大定元年(555年),萧统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仍追尊他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3] 。 萧统爱好文学和佛法,在太子位上广纳人才,勤于著述。当时东宫号称有书近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被认为是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 [21] 。他主持编撰的《文选》(史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萧复(732年—788年),字履初,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唐朝宰相,太子太师萧嵩之孙,新昌公主之子。 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以门荫入仕,累至太子仆。得罪宰相王缙,被罢职。大历年间,先后担任歙池常三州刺史,与萧定、张镒并列为政绩第一。建中元年(780年),改任同州刺史。同州遭遇旱灾,私自使用京畿观察使储粮赈济灾民,被解职。建中三年(782年),入朝为兵部侍郎。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保护德宗逃往奉天城,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为反对宦官掌控兵权,又弹劾德宗的宠臣卢杞而被排挤出朝廷,宣慰江南。 贞元三年(787年),坐郜国公主亲累,废居饶州。贞元四年(788年),卒于贬所,时年五十七岁。
萧嵩(?-749年),字乔甫,号体竣,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后,梁明帝萧岿玄孙。 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初任洺州参军,得到宰相陆象先与姚崇的提拔和赏识,累迁宋州刺史,入为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出为河西节度使,用反间计除掉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任用名将张守珪等人,大败吐蕃。入朝为相,拜为中书令,封为徐国公。任相数年,并无治国之能,凡事唯唯喏喏,从无见解,后改任尚书右丞相、太子太师。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致仕。天宝八年(749年),病逝家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蔡渊(1156—1236)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静,号节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长子。生而聪明,其质纯粹,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博通五经,遍览子史,内师其父,外事朱熹,先后在朱熹的武夷精舍、建阳沧州精舍从学。“渊既受学家庭,而又遍友黄干、张治诸贤,清修苦节,有父风,与弟沉躬耕不仕”,伪学之祸起,父元定春陵之谪,弟蔡沈相随侍父,渊公事母治家,教育子侄。父丧,筑庐于墓侧,泣血三年。文公高弟黄干、廖德明、万人杰,李闳祖,熊刚大、叶录、真德秀、陈宓、黄自然、刘钥、皆执经抱艺,以质其学问出处之实。询理乱之由。留意宗法,继父志修成正、续二集族谱,建祠堂立仪约,整整有条内外有序,男女有班各供其职。尝赋诗曰:“屈指枢衣四十年,自怜须鬓已皤然。久知轩冕应无分,但觉溪山若有缘。下学功夫渐未到,先天事业敢轻传?祗今已饱烟霞疾,更乞清溪着钓船。”后隐居九峰山,任婺州教授。 朝议大夫宋兹赞曰:“天挺英才,识达广愽,克绍厥先,洞明圣学。道深先天,学开后觉,不干利禄,韬光林壑。盛 德日新,荣庸天爵,教育贤才,君子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