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张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初封关内侯,进爵都亭侯。蜀汉灭亡后,魏将钟会密谋造反,成都大乱,张翼亦为乱兵所杀。张翼是蜀汉第三任庲降都督,由于执法严厉,不得南夷欢心。在北伐上,张翼认为国小民疲,不应滥用武力,是蜀汉朝廷当时极少敢当朝和姜维争辩北伐问题的大臣。
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负图,汉人,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人 。明朝中期名臣、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马文升登进士第,授为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明武宗时上疏乞去。正德四年(1509年),遭权宦刘瑾削秩除名。正德五年(1510年),马文升去世,年八十五。不久后复官,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加赠左柱国、太师。马文升历官五十六年,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概述内图片来源:明王圻辑,万历间刻《三才图会》)
王喜,明朝人,正统年间北使。在出使瓦剌期间,身为使臣的王喜,便暗中作为也先和“中国某人”的沟通中介,为其传递消息。“中国某人”是谁,不好论断,但王喜之为,绝对是吃里扒外。“先次官人(也先)寄书一封,着使臣王喜送与中国某人,会喜不在,误着吴良收了,进与朝廷。后某人怕朝廷疑怪,乃结权臣因说曰,这番进马,不系正经头目,如何一般赏他?以此减了马价、缎疋。及某人送使臣去,反说是吴良诡计减了,意欲官人(也先)杀害吴良,不想果中其计。”
张仲,字忠嗣。周朝人,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了周王朝。
王宗:又名王会宗,中国汉族人,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祖籍章丘龙山镇平陵城。他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嫡长子隐太子王宇的第四子,曾任西汉新都侯、新朝功崇公。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元婺州兰溪(今属浙江金华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巫,再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后因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师道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尝以持敬致和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苏天爵(1294年-1352年),字伯修,号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之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学,藏书万卷的望族。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延祐四年(1317年)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红巾军起义,奉命参政江淮行省,总兵于饶、信。卒于军中,年五十九岁。苏天爵曾前后三度任职史馆,参与实录修撰,为后世元史研究留下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其诗文平易温厚,朴实无华。在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笃信理学,时时以倡明理学自命,是元代后期著名儒臣的代表,其政治思想无处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张纶(962—1036年),字公信,小字昌言,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人。北宋大臣。 起家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跟从雷有终讨平镇压王均之乱,擢閤门祗候、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历任知州及监司,兴利除害,颇有循政,累迁东上閤门使、知颍州事。 。景佑三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宗泰,僧人,俗姓缪氏,字白山,号古笠,初为平湖法藏寺僧,受法于费隐和尚,后主径山高庵,自称高庵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