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郭汝梅(1206-1264),字和卿,漷阴县于家里(今通州区于家务)人,辽景宗时太尉(朝廷中武官官阶最高一级)、司徒(中书省丞相)郭士珍玄孙,金章宗时河东按察吏(主管司法刑狱与官吏考核)郭琪第四子。 
刘海,名喆,字昭远,号海蟾,渤海人,金朝进士,十六岁及第,五十岁做宰相。
字若愚,安徽休宁人,寓吴中(今江苏苏州)。山水师周怡山,笔意秀润,风格流丽。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南巡,进九如图邀蒙奖赐。惜不永年,未臻苍老。
张德(1360-1400),京口张氏三世祖。字仲敬,张善甫次子,少负忠义,兼有才干,为地方所重。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其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朝臣会同地方荐举各地非常之才赴京师应天参加礼部的选拔试,张德也在被召之列,经试被录,授京师右军都督府断事。
赵凤 〔元〕字允文,湖州(今浙江吴兴)人。雍子,画兰竹,与乃父乱真。雍每题作己画,故其名不显。亦习书,更益以工,便可造父之域。《书史会要、图绘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
张甫是金朝将领,曾投降于蒙古,后为金涿州刺史李瘸驴招降之。李瘸驴后降蒙古,张甫升为中都东路经略使。金宣宗于1220年封张甫为高阳公。
孙佺(?-712年),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唐朝中期将领,宰相孙处约之子。 唐睿宗延和元年,官至左羽林大将军,代替薛讷为幽州大都督。率兵讨伐奚和契丹,发动冷陉之战,唐军败绩。孙佺及副将周以悌被擒,为突厥默啜可汗所害。
高骧云(1796—1861),原名钰山,字逸帆,号鉴湖逸客,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县)安昌西横湖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末咸丰间历任河北密云、蓟州、保定、良乡、怀柔、房山等七州县父母官,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咸丰十一年(1861)客死房山。道光二十年编撰《安昌志》。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3-10]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