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刘焘(1512—1598)字仁甫,号带川。生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河北省沧州市刘辛庄人。明朝著名抗倭戍边将领。25岁中举人,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26岁进士,精骑射,通韬略。初任济南府推官、兵部职方主事,陕西佥事、监军,屡立战功。1553年,海盗汪直、徐海等勾倭寇入浙江,焘补杭嘉湖副使,转战于浙闽沿海,射杀倭酋迷里只麻、叶明。倭平,加抚察使。
胡俨(1360-1443年),字若思,南昌人。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等,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洪武年间考中举人。明成祖朱棣成帝后,以翰林检讨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二年(1404)累拜国子监祭酒。重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洪熙时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后退休回乡。同时擅长书画,著有《颐庵文选》、《胡氏杂说》。 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张世杰(?-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韩广(?-前206年),秦朝末年人,原六国中赵国上谷小吏。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张楚政权派赵人武臣经略赵地。武臣稳定赵地之后就派韩广安抚燕地,结果韩广一到燕地就很受欢迎,被当地贵族立为燕王(或说韩广自立为燕王)。公元前208年,秦攻赵王歇,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项羽为总盟主,破釜沉舟,大胜秦兵。前206年项羽封韩广迁为辽东王,后于同年被臧荼击败及杀害,燕及辽东两地皆为臧荼所有。
刘崧(1321~1381)字子高,原名楚,号槎翁,元末明初文学家,泰和珠林(今属江西泰和塘洲镇)人,为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一,谥恭介。其诗歌温柔典雅,内容清浅,偏于现实主义。 (概述图片来源:明·刘崧《刘槎翁先生文集》卷首作者小影 )
白华,元初诗人。字文举,号寓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与元好问为世交。兄白责有诗名。儿子白朴为元名曲家。金末进士,曾任枢密判官。金亡降宋,子女养于元好问。后复归元,依史天泽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与子女复聚。其题《屏上梅》诗,有“部借调羹品,空为落额妆”之句,颇自伤。亦能词,有《满庭芳·示刘子新》等。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 ),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谥号“元”。 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王祥侍奉后母朱氏极孝 ,为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张照(1691—1745)清代书法家、戏曲作家。原名张默,字得天,号泾南,别号天瓶居士。华亭(上海松江)人。康熙末年进士。乾隆七年(1742)官至刑部尚书。精于书法,为当世所重。清高宗《怀旧诗》称:“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有其婿孔继涑所刻玉虹楼《瀛海》、《仙班》诸帖行世。又谙熟戏曲音律,乾隆年间管理乐部,并与允禄一起主持《律吕正义》的续修事宜。作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九九大庆》、《月令承应》、《法官雅奏》等大戏,每种内含一出至十余出的短剧若干种,专供宫廷娱乐之用。(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概述内图片来源: 
沈括(1031年-1095年) [1]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