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李因培(1717~1767年),字其材,号鹤峰,晋宁锦川里(今上蒜乡下石美村)人。父治民,字立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举人,曾任广东清远县令。
朱昌颐是内阁学士朱方增(字虹舫)的侄子,由拔贡生考取七品京官,分派到户部,升任主事。朱昌颐的叔父有婢女,名叫多多,容颜出众,十分美丽,而且有文采,善于写诗。朱昌颐向他叔父讨多多做小妾,他的叔父已经答应,但多多却不应允,她说:“他如果中了状元,我就嫁给他!”朱昌颐写了首七言律诗怀念她,诗中有这样诗句:“一心得念波罗蜜,三祝难忘福寿男。”上一句隐含波罗蜜多,下句隐含多福多寿多子。妙语天成,不可思议。
约公元一六九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番禺人,方殿元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前后在世。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顺治九年(1652年)北归。 康熙十年(1671年),方以智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时年六十一岁。 方以智是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清代四川总督。字晋藩,号羡门。原籍江南丹徒,后为顺天大兴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登进士第。五十九年(1794)补临县知县。嘉庆三年(1796)因病回籍。其后,先后出任知县,通判知州等职。
恽世临(1817-1871)清武进(今常州市区)人,字季咸,号次山,一号听云。恽炳孙父。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入翰林,散馆改主事,观政吏部,累转郎中、记名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京察一等,授湖南长沙遗缺知府,升岳常澧道,晋布政使,旋奉命巡抚湖南,未几被弹劾归。为官勤政廉洁,内通朝廷掌故,外谙郡国利病。罢官后侨居吴中。著有《恽中丞官书摘抄》1卷、《鼎州治迹纪略》1卷、《常德防务盐厘档》1卷、《恽世临奏折61件》、《栎存草堂文集》。 
张襄 (1821~1850年) 字云裳,一字蔚卿,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父张殿华为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武进士。
张应昌(1790—1874),字仲甫,号寄庵,祖籍钱塘(今杭州),生于归安(今湖州)。
张因,据诗中“钜宋”“治平天子”云云,当为英宗稍后人,姑系于此。
崔鸿(478年~525年),字彦鸾,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史学家,长广太守崔灵延之孙,梁郡太守崔敬友之子。 出身清河崔氏乌水房,爱好读书,博综经史。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彭城王左常侍,历任员外郎、虞部郎中、给事中、祠部郎中、尚书都兵郎中、镇南长史、员外散骑常侍、高阳王友、司徒左长史。 孝明帝即位,出任给事黄门侍郎,加任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病逝于任上,追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著有史书《十六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