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党怀英(1134—1211)金代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祖籍冯翊(陕西大荔)。父党纯睦以从仕郎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官。妻子不能归,党怀英遂为泰安州(今属山东)人。党怀英少年颖悟,师从毫社刘岩老,济南辛弃疾是他的同舍生。他曾试东府,取解魁,以后困于名场,遂放浪山水间,以诗酒自娱。大定十年(1170),擢进士甲科,调莒州军事判官,累任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与风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明昌元年(1190)迁国子祭酒,第2年,迁侍讲学士,又迁翰林学士。承安二年(1197)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简而不严,而人自化服。第2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大安三年(1211)辞世,卒年78岁。谥文献。 党怀英性情宽和容众,犯而不校。其诗、书、文皆名于世,“为一时文字宗主”(《归潜志》卷8)。赵秉文说:“本朝百余年间,以文章见称者,皇统间宇文公,大定间无可蔡公,明昌间则党公。于时赵黄山、王黄华俱以诗翰名世,至论得古人之正脉者,独以公为称首。”又说他“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党公神道碑》)。党怀英对如何作诗还颇有见解。赵秉文说:“吾闻竹溪党公论,以为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炉锤,便若一屠沽子厕其间也。又云,八句皆要警拔极难。一篇中须要一联好句为主,后但以意收拾之,足为好诗矣。”(《归潜志》卷8)其作品《中州集》卷3存有诗65首,《全金诗》(《四库全书》本)卷8据《中州集》存诗65首,又另补1首;卷62又补1首。《全金元词》存词5首;《金文最》存文13篇。
刘通,字仲达,东平齐河(今山东齐河县)人,元朝初期将领。 初从严实来归,实荐于太师木华黎,以为齐河总管,迁镇国上将军、左副都元帅、济南知府、德州总管、行军千户,宝祐四年(1256年),卒于任。
熊梦祥 元代诗人、画家。字自得,号松云道人。南昌进贤(今属江西)人。他生于元初,是顾瑛的忘年交。曾以茂才异等被荐为白鹿书院山长,并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年老辞官还江南,优游于淮浙一带,放意诗酒,脱略不拘,被认为有晋人风度。晚年卜居娄江。明初尚在人世,去世时已有90高龄。熊梦祥博览群书,旁通音律,其山水画尤其清古。他的诗集未见传世。顾瑛《草堂雅集》收有他的诗12首;《元诗选》三集收入14首,题为《松云道人集》,当系顾嗣立所辑。杨维桢称熊梦祥“作诗为文,思若涌泉”(《西湖竹枝集》),由于作品传世不多,很难于论及他的诗作的风格。他写有《释乐书》,并行于世,但未流传至今。他还写有《析津志》,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1种关于北京的地方志,原书久佚,仅散见于《永乐大典》等书中,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有《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按:熊梦祥的籍贯或作富州(江西丰城);也有的书籍提到,他名自得,字梦祥。(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高兴,字功起,元朝时期南阳王,蔡州人也。
王恂(1235—1281)中国元代数学家.字敬甫,1235年生于元代中山唐县.幼年时,他极为聪颖,13岁就学了《九章算术》,并全部精通.元代忽必烈时代有一位开国功臣刘秉忠,曾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49年北上途经中山时,听说王恂很有才华.待他南下时,王恂从师刘秉忠于邢台县西南140里的紫金山学习天文历算.1253年经刘秉忠介绍,王恂做了太子伴读,1261年为太子赞善,后升任国子监祭酒.1261年,忽必烈在刘秉忠的倡导下改革历法,王恂与郭守敬担当了此任,并设立太史局,1279年改为太史院,王恂被任命为太史令.在王恂、郭守敬等人的领导下,1280年编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授时历》,1281年《授时历》正式颁行后不久,王恂因病逝世,年仅47岁. 在编制《授时历》过程中,王恂由于“以算术冠一时”,故由他负责计算工作.他应用沈括的“会圆术”,推算了“赤道积度”、“赤道内外度”,他至少得知从冬至到春分太阳运行了88.91日,即走完了一个象限,约91.31度.他还推出一些关系式,相当于在数学上开辟出通往球面三角的途径.由于“会圆术”的误差和圆周率取值为3,结果便不甚精确,所以此法未能继续发展起来.在《授时历》中,采用高次内插法也是一项杰出的数学成就,为后来高阶等差级数在中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虽然《授时历》的推算法则和各种表格在王恂逝世时尚未最后审定好,后来由郭守敬独立地完成,但是对王恂的功绩,人们仍然极为推崇.廷祐2年,即1315年,王恂被追赠“定国公”荣誉,谥号“文肃”。(来源:数学辞海·第六卷, 2002-08)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大都(今北京)人,号已斋。隶籍太医院户,在大都长期从事杂剧创作,与剧作家杨显之、演员珠帘秀等交往甚密。晚年曾居杭州。多才艺,能吟诗演剧,吹弹歌舞。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五种(一说十八种),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以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为主题,艺术成就极高。其散曲作品,现存套数十四套,小令五十二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马致远(约1250—1321后)元杂剧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清光绪《东光县志》卷十二“轶事”部分载:“元进士马视远(府志作志远一原注),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人称马东篱先生(涵虚子词评)。”在东光县马祠堂村,有《马氏族谱》。该村有马致远墓碑,存有明人所绘马致远肖像。此说与《录鬼簿》所载之籍贯、生卒年等相近。存说待查。马致远早年追求功名,涉足仕途。约在大德年间,曾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隐居。其一生从事杂剧创作,久负盛名。所作杂剧,据《录鬼簿》等记载,有15种:《刘阮误入桃源洞》、《江州司马青衫泪》、《风雪骑驴孟浩然》、《太华山陈博高卧》、《冻吟诗踏寺寻梅》、《大人先生酒德颂》、《吕太后人彘戚夫人》、《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祖师三度马丹阳》、《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吕蒙正风雪饭后钟》、《孤雁汉宫秋》、《开坛闸教黄粱梦》(在元贞书会,与李时中及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现存7种,为《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博高卧》、《青衫泪》、《黄粱梦》。另存散曲辑本《东篱乐府》1卷,计收小令105首,套曲17套。另据吕天成《曲品》等书载,他还著有南戏《牧羊记》,与人合撰《风流李勉三负心记》、《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以上两剧均已失传)。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尚待考证。所作剧目以《汉宫秋》影响最大,与《岳阳楼》一剧至迟在元代末年即已传唱。后被译成英、法、德、日4种文字,流传海外。其剧作具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作品气势豪放。曲词典雅清丽。但也表现了向往仙道的思想。其艺术才能在元、明已得到公认,并为后人所推学,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来源: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1994-01)
柯九思(1290—1343),元代画家。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仙居县(今属浙江)人。长于画竹,亦为文物鉴定家,并在诗文、书法上都有一定成就。其父柯谦(1251—1319),曾是江浙行省儒学提举。以父荫授华亭尉,未赴任;文宗图帖睦尔登位,敬仲得宠遇,初授典瑞院都事,至顺元年(1330)任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鉴定内府所藏字画。文宗死,他受到排挤,罢官流寓吴东之烟脂桥(今江苏苏州)。柯精绘墨竹,师法文同,王冕称其“力能与文(同)相抗衡”。行家说其“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画竹有时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全法文同。虞集说他“用文同法作竹木,而坡石过之”。其笔墨沉着苍秀,石皴圆厚,点缀杂树、荆棘、野卉,亦饶有生趣。亦画山水。书法师学欧阳询而雄健稳秀。主张书法可通画法。传世画迹有《清闷阁墨竹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晚香高节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双竹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书迹有《老人星赋》等。元代《草堂雅集》收录其诗文,清代人顾嗣立编《元诗选》中收有《丹丘生集》辑本。(来源: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