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边裕(生卒年不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夫。北宋官员。 年少为泰州司录显才名。元祐(1086—1094)中以江宁府司录监湖州酒税,奉知州张珣命赈荒颇力。历任睦州团练推官、润州观察推官,知江都县。迁开封新城左厢公事,监大观东库,除管勾南京留司御史台公事。
 赵汸(1319~1369年),字子常,蓝渡乡龙源人。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晚年隐迹东山,人称东山先生。   赵汸自幼颖敏,一生专攻学问,不慕荣利,潜心致志整理古籍。他遍访名儒,登门求教。曾远赴江西,聆听当时名儒黄楚望的教诲,学业更有造诣。友人相约赴京谋官,他辞以母老。后在故乡东山,设馆教书。至正十六年(1356年)本县建商山书院,与朱升同受聘为山长。次年,朱元璋来徽州,几次登门访贤,召他出山,均托病推辞。安居茅舍,专事著述。   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汸应召到南京纂修《元史》,仅用半年时间,完成《元史》初稿159卷。脱稿后奏请还乡。是年冬病逝,终年50岁。   他毕生致力学术研究,学识渊博,尤精研春秋之学,著有《春秋集传》、《左氏补注》、《师说》、《周易文诠》、《四库珍本》和《东山存稿》等。
赵允升(983-1035),本名赵元中,字吉先,东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宗室大臣,宋太宗赵炅之孙,魏恭宪王赵元佐长子。 早年养于太后的明德宫,太后亲抚视之。起家右监门卫将军,迁澶州观察使,封延安郡公,历任武宁军、安德军、建雄军、安国军节度使。 幼养宫中,明德皇后抚视之。及魏王疾,方出外第。至道三年四月,赐名允中,授右监门卫将军。咸平三年十一月,改今名。四迁右羽林军。天禧二年,进蔡州园练使。 仁宗即位,进齐州防御使。天圣三年五月,进澶州观察使,封延安郡公。八年九月,进武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十年五月,进安德军节度使。明道元年十二月,改建雄军。二年十二月,改安国军。景祐元年正月卒,赠太尉,谥曰懿恭。英宗即位,赠太师。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6] ,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1] 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1] 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在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极高。宋徽宗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他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 [2] 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3]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赵世英,北宋宗室,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四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之曾孙。赵世英(1028~1063),祖清源郡公赵惟和 [1] ,宣城郡公赵从审长子,累迁至右监门卫将军,嘉祐八年卒,赠右武卫大将军、金州观察使。娶张氏、继室钱氏,子七人,五未名卒,三子令驵赠金州观察使、追封安康侯,四子令缵赠高密侯。
贾纬(?—952年),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也。后晋官员,曾任中书舍人、给事中。贾氏自唐司空魏国公耽,世贯沧州南皮,子孙稍稍徙真定。贾纬勤于撰述,常以史才自负,锐于编述。后参与编修《旧唐书》。贾纬长于记注,应用文笔,未能过人,而议论刚强,同僚不平之,因目之为“贾铁嘴”。北宋宋祁为其撰写墓志铭《景文集·贾令君墓志铭》。
贾宪,北宋人,约于1050年左右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原书佚失,但其主要内容被杨辉(约13世纪中)著作所抄录,因此传世。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注明“贾宪用此术”。这就是著名的“贾宪三角”,或称“杨辉三角”。《详解九章算法》同时录有贾宪进行高次幂开方的“增乘开方法”。
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北宋学者。 谢良佐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拜程颐为师。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谢良佐进士及第,中进士后,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谢良佐被人推荐,受到宋徽宗的召见,被派往书局任职,后又斥为管库,监管京西竹场。他认为宋徽宗的年号“建中”与唐德宗的年号相同,很是“不佳”,还说皇帝“不免播迁”,因此得罪了徽宗皇帝,被关进监狱,废为平民。谢良佐晚年信佛,尝言:“吾常习忘以养生”。 [3]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谢良佐逝世,谥号“文肃”,清时从祀孔庙。著有《论语说》。 [3] 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 [2] 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 [3] 。 谢良佐的学说以仁、天理为主体,讲究修身养性,且掺杂禅学思想。“其论仁以‘觉’,以‘生意’,论诚以‘实理’,论敬以‘常惺惺’,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宋元学案·上蔡学案》)。以“生意”解释仁,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人身体麻痹不知痛谓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称仁。仁体现万物的生意。“格物穷理”,必须从认识“天理”才能获得。所谓“天理”,是“自然底道理”,无丝毫杜撰。谢良佐的“格物穷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先河。 [4] 著有《论语说》,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上蔡语录》)。
裴济 [1] ,字仲溥,绛州闻喜人。唐相裴耀卿八世孙,后徙家河中。济少事晋邸,同辈有忮悍者,济屡纠其过失,被谮,出补太康镇将。未几,谮济者坐法。太宗知济可任,会即位,补殿直,为天威军兵马监押。及平太原,征幽蓟,济迎谒陪扈,令监军易州,契丹攻城不能下。以劳,迁西头供奉官。 太平兴国末,江表盗起,命为巡检,迁崇仪副使。召还,迁崇仪使。监戍兵于威虏军,涂次镇州,夜有贼骑扣城门,大呼曰:“官军至矣。”州将然之,促守吏开关,济遽止之曰:“此必妄也。”及旦,果有敌兵遁去。太宗嘉之,迁西上阁门使、定州都监,就加行营钤辖,寻知定州。契丹三万骑来攻,济逆击于徐河,斩数千级,获牛马、铠仗甚众。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哲学家。 祖父袁毂。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早年入读太学,淳熙年间进士及第,调任江阴尉。迁太学正,当时党禁兴起,因非议去职。后来历仕司封郎官,迁国子监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权相史弥远争和议,被罢官回乡。 袁燮博学,学者称其为“絜斋先生”。(絜斋jié zhāi,洁净斋戒。《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刘良注:“言见春发万物之荣,乃絜斋戒以待惠和之音。”《汉书·张禹传》:“择日絜斋露蓍,正衣冠立筮。”《后汉书·明帝纪》:“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与沈焕、舒璘、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为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主讲于城南书院,袁燮讲学,必启发诸生“反躬切己,忠信笃实”,“其教多以明心为言,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沈锢词章,积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晚年起用,出知温州,进直学士,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卒,享年八十一岁[1]。奉祠以卒,谥正献。真德秀为他写行状[2]。 著作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后集》十三卷、《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后人袁士杰辑有《袁正献公遗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