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林文(1390-1476),字恒简,号澹轩。福建莆田人。明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林震榜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编修。正统初年,预修《宣宗实录》成,转翰林院修撰。景泰三年,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年间,修《历代君鉴》、《寰宇通志》二书成,升庶吉子兼侍讲。天顺元年,改尚书司卿。差祀名山大川于河南。既归,转为翰林院学士,学者称为“上林先生”。宪宗即位,升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成化十二年卒,谥襄敏,赠礼部左侍郎,遣官谕祭营葬。著有《澹轩文稿》。
谷大用,明代宦官,武宗朝内侍“八虎”之一。提督西厂,与其他宦官刘瑾、马永成、丘聚争宠,势倾中外,专横跋扈。正德六年 (1511),河北爆发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武宗以他总督军务,与伏羌伯毛锐、兵部侍郎陆完率京营镇压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他竟征调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边军入操京师,号称“外四家”,开了调操边军的先河。 
孙世(1319~1381),庐州巢县(今安徽巢湖)人,少有勇力,从朱元璋渡江,屡立战功。 又随徐达北伐。以功累授河州、宝庆二卫指挥使,升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洪武十四年(1381),卒,年六十二,辍朝二日,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追封富春侯,谥忠勇,赐葬钟山之阴。
慕容垂(约326年~396年6月2日),字道明,小字叔仁,鲜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开国君主、军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为兰淑仪。骁勇善战,勇猛过人。十三岁,随父征战,屡立战功。 建元二年(344),讨伐宇文逸豆归,导致宇文部散亡。永和五年(349),献策攻打后赵,夺取幽州,册封吴王。建熙六年(365),配合攻破洛阳,拜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建熙十年(369),击败东晋大司马桓温,重挫了桓温篡晋的步伐。太宰慕容恪去世后,受到太傅慕容评、太后可足浑氏联手迫害,投奔前秦天王苻坚,担任冠军将军,册封宾都侯,协助苻丕攻陷襄阳。太元七年(382),力劝苻坚进攻东晋。淝水之战后,护送苻坚返回洛阳。 返回邺城,筹划复国,挫败前秦皇帝苻丕,击溃东晋名将刘牢之,大胜丁零、高句丽。建兴元年(386),正式称帝,后灭亡翟魏、西燕,几乎恢复前燕鼎盛时期版图。恢复胡汉分治制度,以太子慕容宝为大单于。 建兴十一年(395),得知太子慕容宝失利于参合陂,抱病出征,挫败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病逝于班师途中, 享年七十岁,谥号成武,庙号世祖。 
孙河(?-204),字伯海。孙坚族子。少时便为孙坚心腹从讨四方。孙策东渡,又跟随孙策平定吴、会,从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后孙翊遇害,前往宛陵指责妫览、戴员保护不周,二人心虚,将其杀害。
郑重(?—1694),字山公,建宁府建安人。顺治戊戌科进士。初授江南靖江知县,多惠政。累官至刑部左侍郎。居官三十年,勤政廉政,精白如一。
刘健(1433年2月27日 [1] -1526年12月9日 [2] ),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3] 。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 刘健师从于大儒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讲官。孝宗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累迁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为首辅,连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只得致仕归家。不久,便被列为“奸党”之首,削籍为民。刘瑾被诛后复官,于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逝世,年九十四。获赠太师,谥号“文靖” [4]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 [5] 。 刘健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崇儒兴学,注重实务。居官敢言,极陈怠政之失,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 [6] 。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蹇义,字宜之,初名瑢,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义”,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人,明初六朝重臣。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保、少傅、少师,卒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忠定”。
茂林(1569年-1636年)是明代僧人,讳性祗,俗姓沈,浙江长兴人。
爱新觉罗·良弼(1877年—1912年1月29日),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是道光年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大学士伊里布之孙。良弼早年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革改军制,训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坚决主张镇压,反对起用袁世凯。1912年1月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伤,抢救两日后伤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