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生卒年代不详,字宗周,江西省信丰县人。明代宗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于顺天府中举,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曾奉命赴山东赈济荒灾、赴南直隶平议刑狱,都得到当地民众的赞誉。河南曾有重大案件悬而未决,大理寺卿推荐他前往审案,果然案件得到了很好地审理。后来他又转任广东琼州府知府,在当地多施惠民政策,使当地原本剽悍的生黎也纷纷迁出山区,成为国家的编民。最后他卒于琼州知府任上,当地百姓专门为他建祠以示纪念。
王遴(1523—1608)明顺天府霸州人,字继津。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弹劾严嵩论死,遴为资饘粥,且以女许配其子杨应箕。嵩父子大怒,借故下之狱。事白,复官。继盛死,又为收葬。隆庆间巡抚宣府,大兴屯田。万历初,以与张居正不睦,出阅边,事毕即移疾归。居正死后历官工、户、兵三部尚书。 
张四维(1526年6月21日-1585年11月29日),字子维,号凤磐,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明代万历朝内阁首辅。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编修。隆庆年间,张四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而为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任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张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四维因父亲离职。万历十三年(1585年),张四维去世,追谥“文毅”。著有《条麓集》等。 
安童(1248年—1293年),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四世孙。祖孛鲁,父霸突鲁,母弘吉剌氏,世祖察必皇后之姊。 元世祖中统初,为宿卫长。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十二年,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次年,被诸王昔里吉劫持。二十一年,获释归朝。同年十一月,复任中书右丞相。二十五年,屡上书求退,次年罢相,掌宿卫。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 。
傅好礼,字伯恭,固安人。万历二年进士。知泾县,治最,入为御史。尝陈时政,请节游宴,停内操,罢外戚世封,止山陵行幸,又上崇实、杜渐诸疏。
张懋(1441年-1515年4月12日 ),字廷勉,祖籍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京师(今北京市)人。明朝勋臣、将领,河间王张玉之孙、定兴王张辅庶长子。张懋九岁袭父公爵。明宪宗阅骑射西苑时,他三发连中,帝赏赐金带,遂命掌中军都督府事,历掌京营、五军都督府等职。后加太子太傅,累进太师兼太子太师。正德十年(1515年),张懋去世,年七十五。获赠宁阳王,谥号“恭靖”。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削夺王爵。张懋为人敦重,“生平无他艺能”,遭逢承平之世,“为公者六十六年,为太师者二十五年,握兵柄者四十年” ,宠冠勋戚,以富贵寿考而令终。
黄锦(?——1567年),字尚,别号龙山,汉族。河南洛阳龙虎滩人(今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人,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入宫,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朱厚熜(cōng)伴读。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熜入嗣帝位后,黄锦升为御用太监,此后又调任尚膳监、司设监、内官监太监。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被封为司礼监佥书,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
李牧(?~前229年),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2]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嵩祝(1656—1735)赫舍里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官至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