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项安世(1129—1208)字平甫,号平庵,又号江陵病叟,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淳熙二年进士,授绍兴府教授,受知于吕祖谦,以荐登朱熹、张栻之门。五年,调潭州教授。绍熙四年,除秘书省正字。五年,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即位,召朱熹为侍讲,未几,予祠,安世率馆职上书留之,为言者所劾,出通判池州,移通判重庆府。以党籍罢,还江陵家居,与吴猎友善。开禧二年,起知鄂州,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遣兵解德安围。三年,权安抚使,升太府卿,坐杀吴猎客宣抚幕官王度免。起为湖南转运判官,未上,以台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年八十(本集卷四《内子生日》诗)。安世自云“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贵耳集》卷上),故其诗有声当世,多与孙应时、姜夔等人唱和,刘克庄尝举其五言绝句如《武夷铁笛亭》、《诸葛祠堂》、《永州》,七言律诗《读三国志》、《路旁有因梅竹以编篱者》,七言绝句《春日堤上》、《见梅》、《次韵罗郢州送别》多篇,颇称其新奇工致(《后村诗话》续集卷四)。其文存世不多,以奏议见长,周必大谓其“意婉义深,学广文赡”(《与项平甫正字书》)。其著述今存《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十卷等。又著有《平庵悔稿》十五卷、《后编》六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丙辰悔稿》四十七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存《平庵悔稿》十四卷、《丙辰悔稿》一卷、《悔稿后编》六卷、《补遗》一卷,系清乾隆间吴长元所编,有清钞本。又《宛委别藏》单独收有《平庵悔稿》十二卷。《全宋诗》卷二三七○至二三八二录其诗十三卷。《全宋文》卷六三六三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三九七本传,《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柳贯《跋江陵项平甫为李文定公作盘居诗》。(来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2004-09)
崇彝(约1862—1930)清末民初蒙古族学者。字泉孙。蒙古正蓝旗人。自幼好学,博及经史,尤熟谙掌故。光绪朝,累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著有史学笔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清道光、咸丰以来直至20世纪30年代北京掌故和风土人物,内容涉及广泛,是一部了解和研究清末民初北京历史和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尚著有《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辑有《雅颂诗赓》等书。(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陈宗蕃(1879-1954),字莼衷,福建闽侯人。生于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自幼好学,十五岁时不幸失去双亲,在贫困中发愤攻读,学业优异。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考中举人,三十年(一九〇四年)考中进士,任刑部额外主事。后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政经济。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年)毕业回国后在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曾返福州任教,不久赴审计院任职。一九一七年秋,任国务院参事。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九年,先后任中华懋业银行北京行经理等职。一九三〇年,在卫生局任职。翌年,任银行公会秘书。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任北平市参议员。一九三八年后,主要从事讲学和研究工作。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文史馆工作。一九五四年病逝,享年七十五岁。主要著述有《燕都丛考》、《淑园文存》及《新北京赋》等。(来源:燕都丛考 北京出版社 2015 前言)
吴长元(约公元1770年前后在世),字太初,浙江仁和人。生卒年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前后在世。与吴兰庭齐名,时称“二吴”。吴长元曾旅居北京十多年,参与官方校籍校订工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描写北京城市的《宸垣识略》十六卷和描写北京演员的《燕兰小谱》五卷,被认为是花谱文类的开山之作。
郭万程,字子长。明代政治人物,福清化南里人。同进士出身。嘉靖十四年(1535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有子郭遇卿、郭造卿;孙郭应宠、郭应响;曾孙孙文祥。(来源:百度百科)
徐世昌(1855—1939)近代诗人。字菊人,号东海、弢人,别号水竹村人。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早年任河南怀宁书吏时即与袁世凯成莫逆之交。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其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国子监司业、商部右丞、兵部侍郎、会办练兵大臣、民政部尚书、东三省总督、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入民国被袁世凯任为国务卿,尊为“嵩山四友”之一。溥仪复辟,任弼德院院长,以太傅、大学士辅政。段祺瑞执政时期,一度任北洋政府总统。 徐世昌终生从政,以胸有城府的大官僚、政客著称。然亦终生不废吟哦,多所著述。早年曾在北京参加龙喜诗社。晚年退居天津,亦曾组织晚晴簃选诗社,主持《晚晴簃诗汇》的编选刊印。其诗主要表现了一个大官僚、政客退居田园与书斋时的闲适情怀。如《题砚》:“几净窗明尘不起,试研乌玉写《黄庭》。”《初春遣兴》:“芹根?得炊香饭,布靴青鞋一逸民。”《幽居》:“病起灌园同野叟,不知身外有浮名。”《闲乐用文与可韵》:“消闲一卷书,日坐退耕堂。”《废宅行》:“英雄退步亦神仙,门外年年春草肥。”《闲卧》:“闲卧空堂晓日红,略无尘事到胸中。”其他如《长安岁暮吟》、《野田行》、《田家苦》、《悯旱》、《促织曲》、《山农词》和《种菜》等,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也有所感慨。柯劭忞以为其早期诗作“华而不靡,质而不臞,有开元大历之风格”。庚子事变时期的诗“慨然有救焚拯溺之志”。光绪末年至宣统初年,位居要津,“其诗亦雄奇恣肆,不施绳墨而自合于规程”。1912年之后,“徜徉于山阻水澨之间,作为诗歌,自适其意,有陆务观之才思而无其窠臼”(《退耕堂集序》)。又以为其部分诗“优游而闲肆,简淡而清远,抒写性情,旷然无身世之累,一若布衣韦带之士”(《水竹村人集序》)。著有《水竹村人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语》、《藤墅俪言》、《归云楼题画诗》、《弢斋述学》、《清儒学案》、《大清畿辅先哲传》、《将吏法言》、《欧战后之中国》、《历代吏治举要》、《天津徐氏家谱》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 1991-10)
敦诚(1734—1791)清代诗人。姓爱新觉罗,字敬亭,号松堂。清宗室。满洲人。敦敏之弟。乾隆二十二年(1757)管理山海关税务,后罢职。又任宗人府笔帖式、太庙献爵等官。与小说家曹雪芹友情甚笃,曾有唱和,不少诗篇,如《寄怀曹雪芹(霑)》、《赠曹雪芹》、《佩刀质酒歌》、《挽曹雪芹》等,都成为后人研究曹雪芹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为红学界所重视。他的七言歌行往往豪放旷达,富于气势。如《佩刀质酒歌》:“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一些写景小诗风格淡泊,充满田园生活气息。如《南村雨中》:“馌妇家家动晚炊,低烟不起绕荆篱。老农贪著春耕雨,湿尽黄牛下陇迟。”自然流畅,宛如图画。《朝阳洞》、《秋雨》、《月上村外独步》等诗,也都以清新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抒发恬淡闲适的情怀。著有《四松堂集》。(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文学家、风筝艺术家。名霑,字雪芹,又字梦阮,号芹圃。原籍辽阳(今属辽宁),一说河北丰润。为满州白旗包衣人。幼年随叔父生活学习。雍正五年(1927),叔父获罪,罢官抄家,家道衰落,一蹶不振,后迁北京。其为人耿直,嗜酒喜谈,愤世嫉俗,崇尚风雅,精工诗辞,善画山石,亦精风筝。从其所著《红楼梦》中可看出对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也很精到。其友敦敏在看到《南鹞北鸢考工志》后写道:“初则惊其丹青之妙,而未解其构思之难也。既见实物,更讶其技艺之精。疑假为真,方拟按图索之,乃复顾此失彼。神迷机轴之巧,思昧格致之奥矣。于是废书而叹曰:‘斯术也,非余所能学而知之者也’。及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手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其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对流传的绘画性风筝技艺的系统总结。也是一部教科书。董邦达的序云:“盖扎、糊、绘、放四艺者,风筝之经。是书之作。意重发扬,故能集前人之成。撮要提纲,苦心孤诣,以辟新途,而立津梁,实欲启后学之思。”“斯书也,所论之术虽微,而格致之理颇奥。所状之形虽简,而神态之肖惟妙。”“其运智之巧也,可谓神矣。”其制作的风筝也富特色。如扎制的胖沙燕,活泼可爱,清淡素雅,结构精巧,赏心悦目。生前将风筝谱传给了世袭供奉的爱新觉罗·惠敏(惠哥),惠敏后裔金福忠、金淑琴兄妹为其传人,成为北京著名风筝扎制专家。因此,他被尊为宫廷风筝的创始人。(来源: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1994-01)
孙星衍(1753—1818)清代学者、诗文作家。字渊如,一字季逑。阳湖(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兖沂曹济道、山东督粮道、权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称病归里。曾主讲于诂经精舍和钟山书院。 孙星衍年轻时即工诗,与同乡洪亮吉、黄景仁、杨芳灿齐名。袁枚见其诗,称他“天下之奇才”,与他结为忘年交。但星衍不愿以诗名世,乃潜心研究经史、文学、音训、金石之学及诸子百家,造诣颇深。他最长于校勘,一生辑录群书,自天文、地理、礼仪、法律之书以及字书、史书、本草、药方等等,无不亲加校订,撰写叙录,以辨别源流,阐明学术要旨。所辑刊《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颇为世所重。 孙星衍现存诗歌大体都是中年以前所作,内容多为吟咏景物、酬赠友人和抒写个人情怀。艺术上宗法李贺。具有想象奇特、意境幽峭、语言秾丽的特点,如《登千佛楼》描写佛楼周围环境:“飞磷射屋鸟啄墙,鬼风吹檐断佛臂。……楼前修碧竹作围,逼袖细影明寒晖。残霖滴阶渍幽血,败粉剥壁生阴苔。”《黄二景仁游黄山归索赠长句》刻画黄山高峻的山势:“尝闻黄山极天门,欲往叩额排帝阍。三十六峰愁攀援,人迹不到哀清猿。盘盘直上天宇昏,山㺑怪魅来蹲蹲。”都写得奇诡险怪,艳丽凄清。写日常生活事物也不同凡响,如写妻子病容:“眉痕只觉瘦来浓,指爪都从病后长。”(《妻病》)写秋夜景物:“斜帘织月秋波纹,薄露压草生幽芬。”(《夜坐吟》) 孙星衍亦能古文,无论考辨之文还是传志书序,均能做到“叙次详雅有法”(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八《文学》),如《与朱石君尚书书》、《孙忠愍公祠屋藏书记》、《江孝廉声传》、《孙御史志祖传》等等。 孙星衍一生,著述甚丰。其诗文集有《芳茂山人文集》12卷、《外集》5卷、《方茂山人诗录》10卷。其他著作主要有《尚书今古文注疏》30卷、《仓颉篇》3卷、《周易集解》10卷、《考注春秋别典》15卷、《尔雅广雅古训韵编》5卷、《孔子集语》17卷、《史记天官书考证》10卷。《寰宇访碑录》12卷、《京畿金石考》2卷、《偃师县志》30卷、《三水县志》11卷、《长武县志》12卷等。
李家瑞(1895—1975)当代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原名辑五。白族。云南大理剑川人。10岁入私塾读书,15岁就读剑川小学,20岁入大理市二中读书,后考入昆明成德中学、昆明二部师范、南京东南大学读书。因不满意功课,转入北京大学预科、国文系,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复,受到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方修养。1928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经刘复介绍进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携眷返回云南。1940年因患神经衰弱症,离所休养。1941年病愈,先后在大理、丽江、鹤庆等地中学任教。1951年以后,曾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员、云南省历史学会理事、云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并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与作协云南分会会员。李家瑞在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在民间说唱方面。1931年,他协助刘复编写《中国俗曲总目稿》,并独立撰述了《北平俗曲略》一书,书中将北曲俗曲分为论书、戏剧、杂曲、杂耍和徒歌五属六十二类,一一作了考证和叙述,并在《序目》中对北平俗曲的来源、材料、分类、特点、唱者、班子、演唱作了细致介绍。此外,他还有《说弹词》、《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打花鼓》、《乾隆以来北京儿歌嬗变举例》等论文。1937年又在刘复先生指导下编写成四十多万字的《北平风俗类征》(上下)。(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