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余瑱(?~1399),一作俞瑱,庐州府合肥(今属安徽)人,明初将领,死于靖难之役。
何焯(1661年—1722年),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号义门、无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寄籍崇明,为为官后迁回长洲(今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清康熙四十二(170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 曾为皇八子胤禩伴读。在当时以通经史百家之学,长于考订而有盛名。他在考据学上很有造诣,对坊间出版书籍的错误都一一订正。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当时人争索何书,更有好事者以重金争购其手校本。他的楷书作品《桃花园诗》简静疏朗,清雅古穆,为书迹中的上上之作。 
任兆坚,字希庭,山东高密人。清朝大臣。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成拔贡,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恩科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
丁魁楚(?—1647年5月8日),字中翘,号光三,归德府永城(河南省永城马牧乡丁老家)人,明末大臣。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明朝覆灭后,丁魁楚与瞿式耜、吕大器等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清兵南下后,丁魁楚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入岑溪,投降清将李成栋,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初四日,被开肠破肚,至夜断气。
丁晏(1794年9月22日——1876年1月9日)[1-4] ,清中后期校勘学家,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人。八世祖丁国信,原籍山东济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生于淮安城里大沟巷本宅,六岁启蒙,嗜读书,朱湘很看重他,将女儿嫁他。十七岁结识潘德舆。漕督阮元督察郡学,阮元十分赞赏。汪廷珍称赞丁晏“气平心细,识见明确,当今豪杰之士也。”道光元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晚年主讲于丽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年),因平定捻军有功,晏端上书保荐,赏戴花翎。同治三年(1864年),漕督吴元炳又奏保“赏二品封典,诰授通奉大夫”。同治十年(1871年)与何绍基主持《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修纂。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午正刻(1876年1月9日12时,乙亥年己丑月丙子日甲午时) [3-4] ,病逝,墓葬淮安石圹吕庄。著有《尚书余论》2卷、《石亭纪事续编》2卷。编有《颐志斋丛书》二十二种。又刊刻骆腾凤的数学著作《艺游录》,“遗稿凡十余万言,俱手自缮写”。(概述内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
孙诒经(1826—1890年),字子授,清钱塘(今杭州)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以太平军攻占杭州,乞假归奉其母。同治元年(1862年),曾与宁绍台道张景渠统率清军,在浙东镇压太平军。三年入直南书房,此后,历任会试同考官、国子监司业、陕西乡试副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国史馆纂修、詹事府詹事、咸安宫总裁、福建乡试正考官、福建学政等职。光绪四年(1878),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后迁工部、刑部左侍郎,调户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
马骕(1621—1673),字宛斯,一字聪御,号文介先生,山东邹平人。清代史学家。 顺治年间进士,任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推官,改灵璧(今安徽灵璧县)知县。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官,士民奉祀名宦祠。 作为清代前期颇有成就的史学家,马骕尤以研究夏、商、周历史著称,时人称其为“马三代”,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左传事纬》十二卷,全书贯通春秋史事,颇便参考。又广搜古代典籍,编纂《绎史》一百六十卷,为当时学者所推服。
事迹见《金石萃编》卷六七。《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文鉴,武宗会昌间苏州僧,武宗会昌二年(842)建经幢于吴县洞庭包山。
作者孟良允,又名孟良胤,字元芳,一鲤嗣子,明天启元年辛酉举人。《镇番县志》:孟良允,学行俱优,历任州县,咸有政绩,擢户、兵二部主事,升昌平道。顺治元年征召叙用,良允辞不就,当道力疏荐之,仍补昌平兵备道。二年,升河南按察使。四年,举卓异升浙江右布政使,后丁母艰归里。历官数十年,清风两袖,年七十五卒于家。所著有《最乐编》、《念贫吟》。” 《甘肃通志》、《陇右著作录》及《镇番遗事历鉴》均载此书
清常熟人,寄籍大兴(今属北京)。字次周。邵陵外孙。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授内阁中书,改起居注主事,乾隆元年(1736年)入直军机处。七年考选四川道御史,协理江南道事。转户科给事中,十三年升顺天府丞,十七年暂署府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