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卢承庆(595年-670年),字子馀,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唐朝宰相。北周武阳太守卢思道之孙,太子率更令卢赤松之子。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大房。 成语“宠辱不惊”讲得就是他的故事。
皇甫汸(1497-1582),明嘉靖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子循,号百泉、百泉子,斋名浩歌亭。皇甫录第三子。明中期吴中( 长洲) 诗人。作品有 《皇甫司勋集》 《皇甫司勋庆历稿》 《解颐诗话》 《百泉子绪论》 存世。(概述图片来源: )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安定鹑觚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 牛僧孺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 ),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出身辽东李氏。 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李亨即位于灵武后,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不久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接连受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经史,精研易象 。善作文章,尤工于诗。有《李泌集》二十卷 ,今已佚。《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3-4]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张绍(?-?),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车骑将军张飞次子。刘禅在位时期,官拜侍中、尚书仆射,继承西乡侯爵位。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皇帝刘禅与张绍等蜀汉公卿入洛阳,曹魏册封张绍为列侯。
张琏是潮州府饶平县人,出身贫寒,为人行侠好义,曾为饶邑库史。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琏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于1560年五月正式发动武装起义。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但最终不敌明军,起义军伤亡惨重,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以后又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称帝,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当地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于他。
张嘉贞(666~729年),字嘉贞,蒲州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宰相,成纪县丞张思义之子。垂拱元年(685年),举明经进士,授平乡县尉。长安二年(702年),得到武则天召见,擢监察御史,迁秦州都督,转并州长史、天兵军节度使。开元八年(720年),入朝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迁中书令。开元十一年(723年),受累于弟张嘉祐贪污事件,贬为豳州刺史。历任益州长史、台州刺史、定州刺史,封河东郡侯。晚年张嘉贞爱好书画,不治产业。 开元十七年(729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四岁,获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考中进士,授上党县尉,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号文贞。先后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后宋代的“法医学之父”宋慈为宋璟的后人。 (概述图片来源 )
倪元璐(1594年1月7日-1644年4月25日),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绍兴府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天启二年(1622年),倪元璐中进士,以庶吉士授编修,后出主江西乡试。崇祯八年(1635年)任国子祭酒,因被控“妾冒妻封”而落职。南归后居绍兴城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次年拜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不久又兼摄吏部。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大顺军逼近北京,倪元璐请修南京宫殿,以备不测,但未被采纳。三月,北京失陷,倪元璐自缢以殉节。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号“文正”。后清廷赐谥“文贞”。 倪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 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并称“晚明五大家”,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代表作有《行草诗翰》轴。亦能诗文,著有《倪文贞集》。 (概述内图片来源:安徽省博物馆藏明人绘《倪元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