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以父荫为左亲侍。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于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颇受翟让信任,自统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克兴洛仓,散粮济贫,百姓纷纷来投。众至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被翟让推为主,据洛口(今河南省巩义市),称魏公,年号永平。发布檄文,声讨炀帝十大罪状。又攻占回洛、黎阳仓,围困洛阳,败隋将王世充。据守黎阳仓,起用降官降将。后设计杀翟让,部众离心。 皇泰元年(618),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时宇文化及率众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复与王世充决战,兵败入关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反唐出走被杀。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存诗一首。
李天祥[宋]善画马,有天马图。《广川画跋》
李嗣真(?~696年),字承胄,邢州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人。唐朝时期大臣、书画家。 进士及第,候补许州司功参军。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迁弘文馆学士、司礼丞,参与《五礼》仪注,授中散大夫、常山县子,出任潞州刺史。永昌年间,拜右御史中丞,为酷吏来俊臣所陷,流放于岭南。 万岁通天元年,征还,卒于桂阳,谥号为昭。为人多才多艺,对诗词、书画理论造诣颇深。著有《诗品》《书品》《画品》《书后品》各一卷。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避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 [1]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张琦(1764—1833),清代文学家、医学家。初名翊,又名与权,字翰风、玉可,号宛邻、默成居士。阳湖(今常州市区)人。张惠言胞弟,张曜孙父。与胞兄合辑《词选》2卷,开创“常州词派”。嘉庆十八年(1813)方中举人,以誊录议叙知县。之后近十年,奔走于河北、京师一带。道光三年(1823)历任山东邹平、章丘知县。五年起任馆陶知县,直至去世。为官清廉。善医术,民有病者设局自诊之。著有《宛邻诗文集》4卷、《战国策释地》2卷、《宛邻杂著》1卷、《兵家杂著》2卷、《立山词》1卷等。医学著作有《素问释义》10卷等。另辑有《宛邻书屋丛书》12种。故居遗址位于今常州市区同济桥南侧。
张炳,晋代书法家。《庚肩吾书品》评论其“书品在下之中”。
张延赏(726年-787年),字宝符,蒲州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张嘉贞之子。出身河东张氏,以门荫入仕,起家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关内节度从事、太原少尹、给事中、御史中丞、中书舍人,迁河南尹,转三镇(淮南、荆南、西川)节度使,在西川任职时致力于恢复蜀地的经济建设。泾原兵变时,大力支持朝廷,颇有功勋,唐德宗李适召其回朝,本欲拜相,在名将李晟的干涉下只加授左仆射的虚衔。贞元三年(787年),张延赏与李晟和解,张延赏加授同平章事,正式拜相,暗中唆使唐德宗罢免李晟的兵权。张延赏任职时倡导减轻财政负担,积极推行裁减官员,结果引起朝野强烈不满,不久,张延赏病逝,终年61岁,德宗下诏废朝三日,追赠张延赏为太保,谥号成肃。
康泰(?—1718)甘肃张掖人,清朝将领。初入伍,累擢至游击。
崔经(1506~1578),字邦济,号石溪,其祖先为颖上人,后移居陕西佳县通镇西山村。明嘉靖年间,鞑靼大兵入塞,诸将畏敌自保,崔经却领孤军与敌激战六昼夜,身受数创,粮草断绝,仍坚持战斗。恰遇天降大雨,敌兵退去。此后,奉命守八角城,匈奴兵畏惧崔经威名不敢进犯。嘉靖三十六年(1557),升任辽东都阃(京城外军事负责人)。时辽东大饥,崔建议赈济,救活平民甚多。三十八年(1559),升为通州(今通县)游击将军,以功封昭勇将军。三十九年(1506)以病告归。万历六年(1578)六月十日卒于榆林,时年73岁。同年九月归葬崔家峁村庙见梁。20世纪80年代墓被盗,所幸墓志铭完好。崔氏家族在西山村为其建武师庙,并将墓志铭嵌于庙廊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书法方面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撰有《草书势》,文见《晋书·卷三十六·卫恒传》。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文学方面,《后汉书》本传(卷五十二)记载他撰写的各种文体五十七篇,亡佚颇多,严可均辑录《全后汉文》中的作品已不足一卷(见卷四十五),今存者以收入《文选》卷五十六的《座右铭》最为有名。治学方面,曾与著名学者王符、窦章、马融、张衡等问学或交游,精通天文、历法、京房易学,后来又从东郡发干县狱吏学习礼学,可谓“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崔瑗父亲崔骃、儿子崔寔 、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学者,《后汉书·崔骃传》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可惜存世之作不多,以致各种文学史著作很少论及,近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崔氏家族的文学成就,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