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公君,世称“ 吴公君 “,号棣华,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七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浙江金华知府、道光间云南按察使,权布政使,清厘铜库,追缴中饱,铜政大起。有《归田集》。
[清]应为吴棠,字荫南,号萼同,钱塘(今杭州)人,寄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善摹钟鼎古器,其仿武梁祠画像及金涂塔石阙等人物,皆曲传其古趣,幕剥蚀处尤能於无画处得画。
吴国对(1616~1680),字玉随,号默岩,江南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曾祖父。清顺治八年(1651 年)拔贡,十一年顺天府举人,十五年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
吴嘉宾(1803-1864)字子序。江西南丰傅坊乡港下村人。清代学者、诗人。官至内阁中书。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有爱国思想,在海疆防务、礼仪文化、经济财务等方面均有研究,并产生过较大影响。曾向朝廷上条陈,建议加强海防、疆防,上嘉纳焉。二十七年,坐事落职,戍军台。咸丰初,以督团兵镇压太平军,因功升内阁中书,加侍读衔。同治三年(1684),后被起义军打败,死于南丰三都墟口,奉旨赐恤,并建专祠。年六十二岁。
吴卓信(1754~1823)[清](约公元一七七五年前后在世)字顼儒,号立峰,江苏昭文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前后在世。诸生。于书无所不窥,尤长于经学古文,厌弃举业。历游四方,究心舆地之学。卓信著述甚多,有《澹成居文钞》四卷,《汉书地理志补注》一百卷,及《读诗余论》、《仪礼剳记》……等,并传于世。
吴其彦(1779~1823):字美存,烜子,河南固始人,嘉四进士,嘉廿、六,詹事,廿二、四,调,廿四、九,顺学,寻授兵右,道元、七,父病解任,三、十一、廿八,卒。(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一○六页18~21、续碑传集卷八页11~13、道光四年二月奏摺档页073) 
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贡生,官布政使司经历。工诗古文,著录颇多,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
合揆,字其一,号梅屯,原籍蒙古。生于康熙乙酉年(1669),卒于雍正乙卯年(1735)。先祖赛典赤·赡思丁随元世祖定中国开云南功烈丕著。世祖登位封为“咸阳王”,落籍于滇。次子哈刺任广宣慰使都元帅,元末流寓河西(载在通志)。七世祖哈政中正统甲子举人,易哈为合(),任四川达州。其一公乃十一世叶孙也,公天性颖异,学不厌教不倦,由痒生中康熙戊子乡试二名,雍正丁末会试进士,特擢吏部考功司主事,丁外艰以不获亲敛芦墓三载,远近称之。服阕赴京补稽勋司主事,卒于任上,葬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甸百亩大凹子坟山。今甸百亩村、文明村合姓氏家多为其后裔。
【刘青藜】(1839~1900)清代官员,农桑学家。字工观。大同人。幼年入县学读书以文学著称。 同治庚午(1870)中举,辛未(1871)中进士。以知县派往陕西选充发审局差。癸酉(1873)委办汉中总厘局事(专管征税),力祛积弊。后任陕西洋县知事时,为民贮义仓100余石,以备饥害。在陕西平利县沙家口筹款修桥,人称"刘公桥"。任陕西三原县知事时,亲自督令凿井开渠,灌溉田地,掘井200多眼。又开桑园,广植桑树,达10万余株,对毁树者罚种桑树,丝织因而兴起,民间年得丝利达10余万银。民间为他立生祠祀之。庚子年(1900)回大同居住,同年秋病故。留下多部著作,有《蚕桑备要》、《蚕桑全图》、《井利图说》、《蚕桑指误》、《蚕桑考》、《蚕桑歌示合编》等。这些著作斟酌时宜,繁简适当,为后人留下珍贵遗产,为发展中国农桑业作出贡献
刘镛(1825-1889),名介康,字冠军、贯经,浙江湖州府南浔人,祖籍浙江绍兴上虞;实业家、慈善家。刘镛当过绵绸庄的学徒,邱启昌丝经行的伙计,与邢赓星合资创办正茂和恒顺丝经行。后来,生意从独自经营蚕丝,扩展经营淮盐、轮埠码头、房地产、垦牧业。在扬州设立盐业总公司,在上海、杭州、青岛、汉口、常熟等地经营房地产,在南通创建通州垦牧公司。刘镛居南浔“四象”之首,据信资产达白银2000万两之多。光绪皇帝曾钦赐 “乐善好施”牌匾表彰其善行。因为刘家资产最为庞大,在“四象”中被称为“刘家的银子”。清末状元资本家张謇曾感慨地说:清咸同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在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