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赵至(约244年-281年),字景真,后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人,寓居在洛阳。约魏嘉平初,至晋武帝太康末之间在世,年三十七岁。论议精辩,有纵横才气。赵至出身微贱,然而从小就立志要勤学以求显达,荣养双亲,使他们远离劳作之苦。与嵇康兄子嵇蕃善,康甚称之。后向辽西占户,幽州三辟从事,断九狱,以精审见称。太康中,以良吏赴洛,方知母亡,又以所志不遂,号愤痛哭,欧血而卒。赵至所写的《与嵇蕃书》,甚见称于世。
赵宏燮(1656-1722),字亮工,号理庵,清陕西延安人。监生。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由完县令累官直隶巡抚,加总督。
贾坚(?-358),字世固,晋代勃海郡人,以箭术精妙而闻名当时。其祖父、父亲都曾在晋朝做过官。范亨《燕书》有贾坚传。 贾坚在后赵任殿中督,冉魏建立后不愿为官,于是返回乡里,招募部曲数千家,以求自保。 永和六年(350),贾坚被慕容评俘虏,投降前燕。受到慕容儁、慕容恪的赏识,任命为乐陵太守。升平二年(358),东晋攻陷泰山山茌县,俘虏贾坚,宁死不降,为前燕死义尽忠。后来他的儿子贾活也受到前燕重用,为任城太守。
贺拔岳(?~534年),复姓贺拔,字阿斗泥,神武郡尖山县(今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神武村)人,敕勒族。北魏时期名将,肆州刺史贺拔度拔之子,关陇集团第一代首领。初为太学生,胸怀大志,爱施好士,骁果过人,起家怀朔镇(今固阳县百灵淖乡城库伦村)将。六镇起义时期,随父斩杀贼帅卫可孤,辗转投奔肆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刺史尔朱荣,以为都督。尔朱荣兵赴洛阳时,贺拔岳作为先锋大破元颢。力劝尔朱荣诛杀高欢,拥立孝庄帝元子攸即位,封为樊城县公。永安三年(530年),在跟随尔朱天光西征关陇时,贺拔岳起到了主导作用[1-2] ,曾率领八百轻骑,歼灭尉迟菩萨两万步骑,俘获马兵三千,步兵万余[3-5] 。此后,连战连捷,平定关陇起义,拜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清水郡公,迁关中大行台,守尚书左仆射。 永熙三年(534年),在大丞相高欢挑拨离间下,为侯莫陈悦暗害于平凉,追赠侍中、太傅、录尚书事、大将军、都督关中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武庄,以郡王之礼葬于雍州。 
谢庄(421-466年),字希逸,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太常卿谢弘微的儿子,诗人谢灵运的族子。门荫入仕,起家太子冼马。元嘉二十六年(449)出任随王(刘诞)记室参军,迁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孝武帝即位,除侍中、左卫将军、吏部尚书,因病辞职。大明年间,历任都官尚书、吏部尚书、右卫将军、给事中、侍中、前军将军、本州大中正、广陵太守、太宰长史、国子博士、吴郡太守。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受到囚禁。宋明帝即位后,历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寻阳王师、中书令。泰始二年(466),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右光禄大夫,谥号为宪。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北周长池人,字洛都。初从尔朱天光平定关、陇,进都督。天光败,又为贺拔岳心腹。岳死,台与众推戴宇文泰,讨侯莫陈悦,破之,拜天水郡守。武帝保定中,拜大将军。官至鄜州刺史,年六十余卒。
【生卒】:?—907 唐末人。哀帝天祐间,乘乱据有安南,领静海军节度使。卒于镇。
李昪(889年1月7日 -943年3月30日 ),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 ,后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权臣,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天祚三年(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升元三年(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张叔,西汉大理人。西汉时期,内地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来到南夷(今四川),张叔道后,和同乡盛览一起前往求学,返回后在大理传播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