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清江苏青浦人,字一士,号菊庄。诸生。善画墨竹。喜考订绘事。有《今画偶录》。
宋温州永嘉人,字诚叟。有气节。于书无所不读,其年辈与叶適相当,折节从之,以適为畏友。尚书赵汝谈等在史馆,奏充编校,不就,隐居授徒以终。有《春秋传记》、《王征君集》。
【生卒】:1096—1180 宋福建路邵武人,字通老。高宗绍兴五年进士。授保宁军节度推官。历普安、思平府教授,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使金还,除起居郎,迁权礼部侍郎。每进见辄言边事、陈方略,高宗称善。兼给事中。孝宗乾道中,进兵部尚书兼侍读,乃陈十要道,力求去职,寻致仕。卒谥简肃。有奏议十卷。
太原人。治家严肃,克守妇道。至正十八年(1358),太原陷落,她与二妇及二女避难于赵庄石岩。兵至,她与二妇二女及二孙女,俱投岩下以死。
高琼(935年―1006年12月26日 ),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大将。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后周时期,于王审琦部下为将。后入晋王赵光义(宋太宗)藩邸,历任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他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澶州之战时,与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为“澶渊之盟”的订立立下大功。景德三年(1006年),高琼病逝,年七十二,追赠侍中。累赠至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卫王,谥号“烈武”。宋神宗亲题其碑首为“决策定难显忠基庆之碑”。 后改谥“武烈”。(概述内图片来源: )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又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宋人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其文“词气典重”,“有垂绅正笏之风” ;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 ;工于书法,尤善正书 。家中聚书上万卷,在安阳筑有“万籍堂”。今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南薰殿历代圣贤名人像)
蔡鞗(tiáo),莆田仙游人。蔡京的第五子。为驸马都尉。其妻即是茂德帝姬[即宋徽宗的女儿赵福金]。官至宣和殿待制。后在宋靖康元年(1126年)与其妻赵福金首当其难被扣押在金国,赵福金改嫁完颜宗望。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北宋名将,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今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胡安国(1074年-1138年),又名胡迪,字康侯,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1-2] 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 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1131年,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前身),开创“湖湘学派”。其所著《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又著《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文集》十五卷,《宋史》立传,《宋元学案》中有《武夷学案》,明正统间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朝廷赐“霜松雪柏”匾额一方,乾隆二年(1737年)拨内府库银建祠于隐山,并将其居住地称为“胡文定祠”。王夫之肯定安国的“著攘夷尊周之大义”,但对“兵权不可假人”持有否定态度。[3-4] 
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男,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 、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2-3] 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