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何源(?-1589)字仲深,号心泉,江西省广昌县旴江镇人,何乔新弟何乔年五世孙,明代文学家。
刘钺生卒年月不详,清初授总兵与都督之职,于顺治八年(1651年)告老回籍,捐修万福桥,死后归葬于湖南洞口县花园乡新店村港口刘家院子牛形地。刘钺墓在北距县城约30公里,墓东西两面是民房,北面是山丘,南面是田垅和机耕道,地势较为平坦。墓茔封土堆,长6.2米,宽3.4米,高1.5米。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泰第八子。 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生于明朝一个累世勋臣的家庭。万斯同从小拜著名学者黄宗羲为师,精通经学,尤长于史,特别致力于明代历史的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特设博学鸿词科延揽天下人才,又重开明史馆。万斯同怀抱着“以任故国之史事报故国”的强烈愿望,在徐元文多次聘请之下,来到京师,馆于徐氏邸舍,不受俸禄,不领官衔,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在纂修工作中,万斯同无总裁之名而行总裁之实。在万斯同和馆内各纂修官及监修总裁的长期努力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左右,第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明史稿》初步编成,凡四百一十六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诏令续修《明史》。万斯同又应总裁王鸿绪聘请,从江南会馆来到王氏京邸,再次承担了史稿列传部分的修改审定工作。这时,万斯同年事已高,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宿愿,仍然在他人的协助下,殚精竭虑地修改史稿。 居京期间,万斯同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万先生”。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万斯同因长期劳累,卒于王鸿绪府邸。 与张岱、谈迁、查继佐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概述图片来源: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陆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次子。陆机、陆云之仲兄。生于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天纪四年(280年),晋伐吴时战死,年三十一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已亡佚。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清初大臣。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四年,授工科给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著述有《兼济堂文集》传世。雍正间,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毅。魏裔介入阁办理国家大事时年仅40余岁,须发皆黑,历史上称之为“乌头宰相”。“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 。时人曾说,自宋朝欧阳修以后,他是唯一的先为谏臣、后升宰相、历职长久并“展其嘉漠”之人。后人评价他条陈时事、“敢言第一”,清初“诸大典”多依其“奏议所定”。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将他同并称“二魏”的另一名臣魏象枢(山西蔚州人)作了比较,认为“其相业胜蔚州多矣”。康熙三年(1664年),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因时年 48 岁而被人称“乌头宰相”。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 因牙疾病逝。 
陆光祖居士(1521年—1597年),陆光祖,字与绳,浙江平湖人,因志在佛法,自号五台居士。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成进士后,除知县,累迁至吏部尚书(掌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陈寿祺(1771—1834),清代儒学家。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晚号隐屏山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父母殁后不出仕,主讲鳌峰、清源书院多年,有《左海全集》。
邵宝(1460-1527),明代官员、著名藏书家、学者。字国宝,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为江西提学副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庄。文典重和雅,诗清和淡薄。著有《简端二馀》、《慧山记》、《容春堂集》等。 
萧仪(1384~1423),字德容,号蘖庵,江西乐安人。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登陈循科二甲第六十七名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