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张通儒(生卒年不详),安史之乱时燕京的西京留守,至德二载(757年),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击溃了燕军的精锐骑兵,西京留守张通儒等人率残部弃城而逃,退守陕郡(今河南陕县)。
张光晟(?-784年),陕西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唐代中期名将,施恩不图报的义士,边境护国的良将,屠杀使团的刽子手,命运捉弄的叛臣。
宋申锡(760年-834年8月13日 ) ,字庆臣,桂阳郡义昌县(今湖南省汝城县)人。唐朝中期大臣。出身贫寒,颇有文才。中进士后,授校书郎,迁湖南观察(韦贯之)从事,历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宝历三年(826年),任礼部员外郎。大和二年(828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掌机要。大和四年(830年),出任尚书左丞、同平章事。谋划“甘露之变”,图谋清除权阉。事情失败后,被诬勾结漳王李凑谋反,贬为开州司马。大和八年(834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开成元年(836年),平反昭雪,追赠尚书右丞、同平章事,累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懿。
姚凤,南唐人,南唐节度使
刘濬(429年-453年6月16日),字休明,小字虎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次子,小字虎头,母亲为潘淑妃。封始兴王。元嘉三十年与废太子刘劭发动政变,弑刘义隆,后被孝武帝刘骏击败,斩首。
刘昶(436年-497年6月12日),字休道,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母为谢容华。元嘉十三年(436年)生于建康宫,受封义阳王,官至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镇彭城,因受前废帝刘子业的疑忌,惧祸叛逃北魏,被拜为侍中、征南将军,封丹阳王,后历任外都坐大官、内都坐大官,最终官至大将军,封宋王。刘昶虽流亡北魏,但始终不忘故国,在南齐篡立后多次引魏军南下,希望借助北魏的力量恢复祖业,但均未能成功,最终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太傅、扬州刺史、谥号明。
侯希逸(704-765年),平卢军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人。唐朝地方割据将领。侯希逸自幼习武,初为安禄山部将。安史之乱后,不肯附逆,袭杀徐知味,归顺朝廷。乾元元年,拜平卢节度使。不堪安史叛军和奚族所扰,迁址于青州,拜平卢淄青节度使,从平史朝义叛军,图形凌烟阁。大历十一年,加上柱国勋,封淮阳郡王,日益骄纵怠政,崇信佛教,性好游猎,军民受苦。永泰元年(765年),兵马使李正己发动兵变,驱逐侯希逸。遂入朝,拜检校右仆射,知尚书省事,迁司空。卒于任上,追赠太保。
来瑱(?-763年),字号不详,邠州永寿县(今陕西省永寿县)人。唐朝中期将领,右领军大将军来曜之子。 崇尚名节,心怀大志。随父镇守安西四镇十年,历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殿中侍御史,迁颍川太守兼任防御使。屡次打败安史叛军,人称“来嚼铁”,迁淮南西道节度使。平定永王之乱和收复两京,授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颍国公。历任殿中监、凉陕襄州刺史兼节度使。由于部下裴奰陷害,受到唐肃宗猜忌和冷落。 唐代宗即位,诛杀裴奰,入朝请罪,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宝应二年(763年),得罪权宦程元振、王仲昇,坐罪贬为播州县尉,途中时赐死。部下梁崇义担任山南东道节度留后时,上表请求朝廷以礼改葬,最终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官爵。
曹玉,明代中期官员。明正德年间举人,后中进士,曾任应天府潥水县知县。
王乂 [1] (生卒年不详),字叔元。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西晋将领,官至平北将军。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子,凉州刺史王浑之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