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冯绲(gǔn)(?―167年),字鸿卿(又作皇卿 )。巴郡宕渠(今四川渠县)人 。幽州刺史冯焕之子,东汉时期名将。冯绲早年因帮助父亲洗罪而闻名,历任郎中、郡诸曹史、广汉属国都尉、御史中丞等职。建康元年(144年),以御史中丞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与滕抚共同击破扬州盗贼。后调任陇西太守、辽东太守,在辽东时招纳鲜卑。又入朝拜为京兆尹,转任司隶校尉,迁任廷尉、太常。延熹五年(162年),拜车骑将军,率军大破武陵蛮夷,纳降十余万人,平定荆州,不久受宦官诬陷而被罢免。历官将作大匠、河南尹、廷尉、屯骑校尉等职,多次受宦官诬陷,最终逊位归家。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冯绲去世,谥号桓侯。 在宋朝时屡次被加封,至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时为惠应昭泽王。(概述内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刀马人物图谱》 )
马素,[清]男。字咏梅,善画仕女。《画录识余》
马仙琕(?-516年),初名马仙婢,字灵馥。扶风郡郿县人。南北朝时南梁著名将领。马仙琕初于南齐安陆王、西昌侯府中为将,参与平定萧遥光、崔慧景叛乱,抵御北魏军南侵,累官龙骧将军兼南汝阴、谯二郡太守。西台军起义后,奉东昏侯诏,坚守豫州不降,以义烈闻名。建康失陷后,方才束身投降,获梁武帝信用。在天监三年(504年)至天监七年(508年)间,马仙琕屡次与北魏交战,虽败多胜少,但以勇武倔强著称。天监十年(511年),于朐山之战中大败魏军,克复朐山,取得自钟离之战以来南朝对北朝的又一大捷 。晚年官至信威将军、豫州刺史,封浛洭县侯。天监十五年(516年),马仙琕在豫州去世。获赠左卫将军,谥号“刚”。
阿里海牙(1227—1286年),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人。元代军事将领,诗人贯云石祖父,父亲阿散合彻。阿里海牙聪敏善辩,立志建功立业,遂弃耕就学,习畏兀儿书。后投蒙古大将不怜吉带麾下,不怜吉带使教其子忽鲁不花畏兀儿字,又推荐给宗王忽必烈,成为王府宿卫士(怯薛)。1258年,从忽必烈攻宋,在进攻鄂州时奋勇先登,为流矢所伤,因功受赏。
贾益,字损之, 贾少冲子,通州人,少颖悟如成人。 大定十四年,父少冲为 秘书少监,充宋主生日副使,益侍行。是时,宋人常争起立接受国书之礼,少冲问益曰:“即宋人欲变礼,持议不决,奈何?”益曰:“守死无辱,可谓使矣。”少冲大奇之。中大定十九年进士,调河津主簿。丁父忧去官,察廉起复矾山令,补尚书省令史。丁母忧,服阕,除定海军节度副使, 监察御史,治书 侍御史,转侍御史,知 登闻鼓院,兼少府少监。未几,改 礼部郎中,兼知 登闻鼓院,看读陈言文字,迁左司郎中,改 吏部侍郎,兼蔡王傅。以病免。
贺兰祥(515年~562年),字盛乐, 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北周开国元勋,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常山郡公贺兰初真之子。早年丧父,得到舅舅宇文泰抚养。起家奉朝请、威烈将军,聪慧勇敢,渴望建功立业。 迁都督,参与消灭侯莫陈悦、奉迎孝武帝元修、进攻潼关、活捉东魏将领薛长孺、进攻回洛城。大统三年 (537年),跟随于谨进攻杨氏壁。沙苑之战中,留守京师长安,授镇西将军。四年(538年),随西魏文帝东征,参与河桥之战,迁大都督。九年(541年),参加邙山之战,迁骠骑大将军。十四年(546年),出任荆州刺史,晋封博陵郡公,颇有政绩,深得爱戴,安抚收容百姓。 十六年(548年),名列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受命修建富平堰,开渠灌溉,造福百姓。 北周建立后,升任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武成元年(559年),击败吐谷浑,平定西部地区, 晋爵凉国公。保定二年(562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赠太师、同州刺史,谥号为景。
费扬古(1645年—1701年),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顺治帝的孝献皇后之弟,清初名将,参与过平定三藩之乱与征讨噶尔丹的战役。费扬古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费扬古也随军出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军在归化城增加戍兵,以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再次征讨噶尔丹时费扬古作为西路军的统帅,在昭莫多之战同噶尔丹展开激战,噶尔丹的主力全部被歼灭。费扬古在西征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跟从康熙帝巡幸索约勒济,中途疾病发作,康熙派遣大臣送他归还京师。不久逝世,赐祭葬,谥号襄壮。雍正十年(1732年)入祀贤良祠。
许倓字静夫,河南灵宝人,是明朝著名的文人。
薛瑄(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薛宣(生卒年不详),字赣君,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西汉丞相,汉宣帝刘询的女婿。精通律法,起家廷尉书佐、都船狱吏,出任不其县丞、乐浪郡丞。举茂才出身,出任宛句县令,迁长安令,颇有政绩。汉成帝时期,历任御史中丞、临淮陈留二郡太守、左冯翊、少府卿、御史大夫,赏罚分明,威德并施,功劳卓著,迎娶敬武长公主。鸿嘉元年(前20年),出任御史大夫,代替张禹出任丞相,册封高阳侯。永始二年(前15年),办理邛成太后丧事不周,辞去丞相之职。 汉哀帝时,免为庶人,最终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