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阳峤,生卒年不详,祖籍北平,后世移居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齐尚书右仆射阳休之四世孙。仪凤中举八科皆中。长安中,擢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转国子司业。峤恭谨好学,有儒者之风,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睿宗即位,拜尚书右丞。历荆州长史,为本道按察使,所在以清白闻。入为国子祭酒,累封北平伯。荐尹知章、范行恭等为学官,皆称名儒。后以年老致仕,卒,谥曰敬。 
陆道,拼音是lù dào ,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陆上的道路。 
陶彝,顺天大兴人,清朝官吏。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考选广西道御史,巡视两浙盐政。
陈泰初,字健之,陈仲良长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二十五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例选广西平乐府知府。
清初政治人物,镶蓝旗汉军人。
陈敬瑄(?-893年),蜀(今四川省)人。唐朝晚期军阀、将领。权宦田令孜之兄。出身微贱,做饼为生。田令孜得势后,召入左神策军,累迁左金吾卫大将军。广明元年,拜剑南西川节度使,平定西川叛乱,累迁侍中、中书令,封颍川郡王。唐昭宗即位,田令孜失势后,拒绝入朝,起兵抗命。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陈敬瑄被永平节度使王建击败,而后在没有唐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王建将陈敬瑄处死。陈敬瑄所占据的四川成为后来王建建立前蜀政权的基础。
董鄂·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本姓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大臣,著名书法家。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升为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因弹劾官员过当被贬到盛京;不久,以吏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嘉庆十年(1805年),升任两江总督,赏一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发生山阳县令王伸汉冒赈,鸩杀委员李毓昌事件,铁保遭到免职,流放新疆。道光初年,告病退休。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曾任《八旗通志》总裁,并将旗人诗文编为《白山诗介》134卷,个人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与成亲王永瑆、刘墉、翁方纲,称为“清朝四大书家”。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体”带来的板滞之病。他谪居吉林时仍勤于临摹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清]字佩新,号香雨,浙江海宁人。主要著作有。《广印人传》
金文淳 (清)字质甫,号金门。钱塘 (今属杭州)人。 
郑和(1371年?  - 1433年? ),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3-5] (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7-8] )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11-12] 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概述内图片来源:《三宝太监西游记通俗演义》,右坐者为郑和[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