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陆肯堂(1650~1696)字邃深,(一作邃升)一字澹成,江苏长洲人。生于清世祖顺治七年,卒于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年四十七岁。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侍读。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圣祖尝赞其学问人品,屡加恩赐。肯堂颖悟嗜学,朱彝尊、王鸿绪、徐乾学、汪琬皆推重之。工诗古文辞,滂沛闳阔,如万斛泉不可抑止。著有三礼辨真、怀鸥舫诗存、陆氏人物考《清史列传》等,并行于世。
陆嵩(1791~1860)清代诗人。字希孙,号方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文之子,陆润庠为其孙。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卒于文宗咸丰十年,享年七十岁。出身寒素之家,廪贡生。道光八年(1828)以贡生赴顺天(今北京市)乡试,不中,游浙、皖幕府作客。道光十九年(1839)官镇江府学训导。京口之乱,募乡勇随官军克复镇江城。操守廉洁,罢官后,不名一钱。
陆嘉淑,清初诗人、书画家、藏书家。字孝可、庆云、路仲、子柔,号辛斋,一号冰修、射山,射山衰凤,晚号辛斋,浙江海宁路仲里人。
陈黄中,字和叔。陈景云子,吴县人。诸生。少时即留心史学,以经济自负。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荐举博学鸿儒,为大学士陈世倌所知。
陈鹤龄(?~1726)字鸣九。安州(治今安新)人。学者陈浵之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少年时受其父训教,好读河津(薛瑄)、姚江(王阳明)二家著作,崇尚王阳明学说。父母病故后,被选为正定县教谕。效法宋朝胡瑗的方法,订立章约,教授诸生儒家经史文艺,循循善诱,反复指教,附近30余城士子来学者达数百人。有一年,滹沱河泛滥,鹤龄奉命视察沿河水灾,有人暗中劝其不要如实秉报,鹤龄正色回答说:“我亲眼目睹灾情,百姓饥馑难耐,如隐讳不报,岂不太负此心?”遂据实向上报告灾情。官府根据他的报告开展赈灾,使几千户百姓得以活命。后来,陈鹤龄又擢迁顺天府教授,仍谆谆提掖后进。平素待人平和,“教人务尽其诚”,从不背后议论别人是非短长,好成人之美。作文不事雕琢华丽,而讲求内容充实。雍正四年(1726)逝于任上。著名学者李塨、方苞等私谥为“懿长先生”。
字芥溟,号灜鹤,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康熙间进士。康熙四十五年(1706),尝官粤西白州。所撰传奇《蟾宫操》,今存于世。
陈钟芳,清朝官员,同进士出身,顺天府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人。陈钟芳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榜三甲进士。后任内阁中书。
陈道,导氮教育创始人 ,资深公务员考试申论面试讲师,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为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延熹八年(165年),升为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