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 志
燕山沈凤仪抄录
小 引
明,宣武门之西南,地势高耸,居教人1数十家,称曰"冈儿上"。居民多屠贩之流;教之仕宦者,率皆寓城内东西牌楼2,号日"东西两边"。居两边者,视冈上为乡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3,则冈上为城内地。明亡,大清兵入阙,驱民出城,居两边者失其所有,遂尽趋冈儿上4,迩来时移世易,年久贫富变迁,向之茅舍零星者,今且烟火万家矣。或讹称曰:"槁儿上",亦日:"阁儿上"5,此皆声之转也。
① 教人:回教人,也就是回族人,过 去不分。
② 东西牌楼:即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牌坊虽早废,四牌楼之名仍存,今称东四、西四,乃四牌楼的简称。
③ 据明《一统志》: "外城亦曰罗城。明嘉靖三十一年筑。......"外城建成后,把南郊包围在城内;基本上是现在宣武崇文两区的地区。过去习惯把东、西城称为内城,宣武、崇文门外地区称为外城。元大都建成后,冈上(牛街)地区即为大都城之南郊。到明嘉靖间修筑外罗城后,冈上就成为城内地。
④ 清顺治元年五月十一日(公元1644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驱除北京居民出城,仅以南城为民居。这次驱民不分回汉一律驱逐。
⑤ 阁儿上:此处"阁"也读如"稿",过去也有人写作"藁",都是由"燕角"这个地名的"角"字音转来的。牛街的老人们在北京解放前,仍把南线阁、北线阁(南燕角、北燕角)两条街说成"南阳稿儿"、"北阳稿儿",把《冈志》称作《藁志》。
---------------
------------------------------------------------------------
---------------
------------------------------------------------------------
星 野1
晋《天文志》曰:燕属尾2,其分野为析木之次,于宫为寅3。
建置沿华[革]
禹贡冀州之域 高阳氏幽陵 陶唐幽郡 夏殷俱冀州 周燕国 秦渔阳郡 汉燕国 东汉广阳郡 魏燕国 晋范阳郡 南北朝燕郡 隋涿郡 唐范阳郡 辽南京折[析]津府 宋燕山府 元大都 金中都大兴府 明初为北平府,永乐建都,改顺天府
国朝因之。4冈为附郭,宛平县地。冈之西有燕冈,西□有县冈5。
①古代用星宿位置说明诸侯封地,称分野,后即以"星野"一词说明地理位置。
②燕属尾:尾,星名,也称"析木",为二十八宿之一。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乃燕之分野,故曰燕属尾。
③于官为寅:宫,古代历法以周天三十六度为一宫。又以十二地支排列命名,寅位第三。即燕的星野按宫的顺序在寅的位置。
④国朝:指清朝。
⑤冈为附郭......:这几句话说明冈上的形成,原是宛平县境内一座小城的废墟。燕冈,县冈,已不可考。
---------------
------------------------------------------------------------
---------------
------------------------------------------------------------
春明梦余录 一二
个宋宾王校并跋的抄本。
此次点校,以乾隆内府原刻本为底本,同时对照光绪南海翻刻本。翻刻本仅有如卷四十黄道周疏言"温凊不宁"误"凊"为"清"等极少差别外,其余文字包括异体字、俗体字、错别字等几乎与原刻本完全相同。
点校时,凡遇引文,尽可能核对原文,用得最多的是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明经世文编》,还比较了《天府广记》排印本等等;遇到疑难之处,则翻覆查对,比较考核,如有所获,予以勘误、更正、存异、补漏于括号之中,而不擅改原文,以保存原著的本来面目。这样,即使点校有误,仍能看得到原文。通过点校,发现《春明梦余录》内府刊本存在着不少错别字和一些漏字,其中大多数很可能是出于刊误,但有一部分肯定是撰者本人的疏漏或失误。现分类举例略述如后。
经书、经文 如:卷九罗喻义疏:"夏书序言汤伐夏",误书名组成部分《商书》为《夏书》;卷二
十九宗人府引《周礼·少宗伯》,篇名系《小宗伯》之误,等等。
错别字 天文,如卷四十四洪武定律令"贯系七星"系《星经》"贯索九星"之误。
神祇,如误"地祇"为"地衹";误"高禖"为"高■"等等。
地理,如卷四《畿甸》按语误"三辅"为"三府";卷五十三《茶马》杨一清疏误"金城"为"京城";卷
六十九《川渠》误"漯水为泽水"等。
年号,如卷四十一《礼部·贡院》:"元大都会试,仁宗始于皇庆四年二月",应为延祐二年二月。年月,如卷二十九《削除》:"汉王高煦,宣德九年,并世子、诸王俱削爵,锢西内"。"九年"应
春明梦余录卷之四
畿 甸
京师地属顺天府,其府治即元大都路总治旧署也。先是,辽升为京,立幽都府,又改为析津府。至金,为大兴府。元初,为大都路,号大兴府。官署为宗正所据,官吏办事佛寺中。至大中,监路平章政事莫吉奏请以钱四万二千五百缗买灵椿里周氏地,计十九亩,建为公署。永乐定鼎于此,遂因其署,而为顺天府。历朝来皆为京兆重地,在元,所辖州九、县二十有三,今领州五、县二十二。洪武中微有不同。据天文分野书载,北平府支郡四:涿州、通州、霸州、蓟州,亲领县十一:大兴、宛平、良乡、永清、昌平、密云旧州、 东安旧州、 固安旧州、 顺义旧州、 香河旧州、 怀柔,新立。 涿州亲领县一:房山。旧有范阳县,附郭,后裁。通州亲领县四:三河、武清、宝坻、漷县旧州。旧有潞县,附郭, 后裁。霸州亲领县三:文安、大城、保定。旧有益津县,附郭, 后裁。蓟州亲领县四:遵化、丰润、平谷、玉田。旧有渔阳县,附郭,后裁。
卷之四 二九
春明梦余录 四二
金双凤幞头,团花红锦衫,散手立。入仁政隔门,至仁政殿下,团凤大花毡可半庭。殿两傍有朵殿,朵殿上两高楼,曰东、西上阁门。两廊悉有帘幙,中有甲士。东西御廊循檐各列甲士,东立者红茸甲,金缠竿枪,黄旗,画青龙;西立者碧茸甲,金缠竿枪,白旗,画黄龙;至殿下皆然,惟立于门下者锦袍,持弓矢。殿两阶杂列仪物幢节之属,如道家醮坛威仪之类。使人由殿下东行,上东阶,却转南,由露台北行入殿阈,谓之栏子。金主幞头,红袍玉带,坐七宝榻。背有龙水大屏风,四壁帟幕皆红绣龙,拱斗皆有绣衣。两槛间各有焚香大金狮蛮,地铺礼佛毯,可一殿。两傍玉带金鱼或金带者十四五人,相对列立。遥望前后殿屋,崛起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炀王亮始营此都,规摹出于孔彦舟,役民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
金朝北京营制宫殿,其屏扆窗牖皆破汴都辇致于此。汴中工匠有名燕用者,制作精巧,凡所造下刻其名,及用之于燕,而名已为先兆。
元大都宫殿考: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旧记曰:南,丽正门。内,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阑马墙。门内二十步有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桥四白石龙擎载,旁尽高柳,郁郁万株,远与城内海子、西宫相望。及(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门外有五总,建
春明梦余录 七九二
元大都会试,仁宗始于皇庆四年(延佑二年)二月(十一月甲辰)。当日诏曰: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与其贤者、能者,充赋(贡)有司。明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初试论赋,后以经学为主。至于充赋之说,始于汉。汉辟公孙弘以充赋。
李世弼金登科记:道散而有六经,六经散而有子史。子史之是非,取证于六经,六经之折中,必本诸道。道也者,通治之路,天下之理具焉,二帝、三王所传是已。三代而上,道见于事业,而不在于文章;三代而下,道寓于文章,而不纯于事业。故乡举里选,取人之事业也;射策较艺,取人之文章也。两汉以经术取士,六朝以荐举得人,莫不稽举于经传子史焉。隋合南北,始有科举。自是盛于唐,增于宋,迄于金。又合辽、宋之法而润色之,卒不以六艺为致治之成法。进士之目名,以乡贡进士者,本周之乡举之遗意也;试之以赋义策论者,本汉射策之遗法也。金天会改元,始设科举,有词赋,有经义,有同进士,有同三传,有同学究,凡五等。词赋于东、西两京,或蔚、朔、平、显等州,或凉庭试,试期不限定月日,试处亦不限定府、州。词赋之初,以经传子史内出题,次又令逐年改一经;亦许注内出题,以书、诗、易、礼、春秋为次,盖循辽旧也。至天眷三年,析津府试。迨及海陵天德三年,亲试于两京。贞元二年,迁都于燕,自后止试于析津府,收辽、宋之后。正隆二年,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明昌二年,改令五经子史内出题,仍与本传,此词赋之大略也。经义之初,诏试真定府,所放号七十二贤榜。迨及蔚州、析津,令易、书、礼、春秋专治一经内出题,盖循宋旧也。天德三年罢,此经义之大略也。天眷三年,令大河已(以)南,别开举场,谓之南选。贞元二年,迁都于燕,
春明梦余录 一一九六
元大都卽今顺天府,授时历大都测影:夏至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昼夜刻反是。洪武初,南京测影:夏至昼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冬至反是。今钦天监以授时大都之历法,布洪武南京之刻漏,冬、夏二至,各差三刻。以故正统十四年历冬夏至六十一刻,想监官以漏记之觉其差而改者,人验以为异,而不知为顺天测影宜然之数也。夫冬、夏二至,盈缩之始,二至既差,则分至以次皆差。然则一期之中,盈缩损益有一日一时一刻之不参差者乎?以是而颁行天下,为民授时,空使人梦中度日,骨董瞢也。
西洋历
徐光啓修历十事疏:其一、议岁差。每岁东行渐长渐短之数,以正古来百五十年、六十六年多寡互异之说。其二、议岁实小余。昔多今少、渐次改易,及日景长短岁岁不同之因,以定冬至,以正气朔。其三、每日测验日行经度,以定盈缩加减真率,东、西、南、北高下之差,以步日躔。其四、夜测月行经纬度数,以定交转迟疾真率,东、西、南、北高下之差,以步月离。其五、密测列宿经纬行度,以定七政盈缩、迟疾、顺逆、违离、远近之数。其六、密测五星经纬行度,以定小轮行度迟疾,留逆、伏见之数,东、西、南、北高下之差,以推步凌犯。
其七、推变黄、赤道广狭度数,密测三(二)道距度,及月、五星各道与黄道相距之度,以定交转。其八、议日、月去交远近,及真会、似会之因,以定距午时差之真率,以正交食。其九、测日行,考知二极出入地度数,以定周天纬度,以齐七政;因月食,考知东西相距地轮经度,
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管刑部尚书事署翰林院掌院学士臣英廉等奉勅编纂日下旧闻考成书,谨奉表上进者。伏以辰居星拱,经天曜帝座之垣;皇极畴敷,括地志神畿之府。考山川而陈风俗,承平统一车书;彰文物而纪声明,首善先详辇毂。盖九州赤县,尽圣朝无外之规模;而三辅黄图,为王者宅中之都会。正体裁于竹素,博闻资广见重研;考掌故于芸缃,旧帙待新编益焕。瞻云就日,近光?石室之书;索献征文,数典壮金台之色。广轮式廓,载籍增辉。臣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窃惟星分析木,垣市开躔;地访空桐,戴匡映极。涿鹿陈云师之战,指南而轩帝成都;烛龙曜日御之乡,宅朔则陶唐命职。禹乘四载,首冀方而畿甸宜尊;商宅五邦,近亳邑而幽并遂合。周室下车之始,封锡蓟邱;姬宗列爵以来,强推燕国。召棠勿剪以分藩,邹黍生温而吹律。上谷列三边之郡,创始嬴秦;广阳筑万载之宫,迹荒炎汉。幕南庭启,僭名铜马之门;代北兵精,威壮卢龙之塞。九万人唐军瀛莫,节镇沿隋;十六州晋割燕云,版章隘宋。耶律会同之世,始建城隍;金源天德之时,增修宫室。迨元大都之设,尚尊总
补元世祖庙,洪武初建。每岁二八月中旬,择日遣顺天府官祭,嘉靖二十四年罢。明会典
原嘉靖二十四年礼科右给事中陈棐上言:国家于历代帝王陵寝之祭,自伏羲以至宋孝宗三十五陵,所祭之处俱实有陵墓。惟顺天府所祭元世祖陵,但权于府西庙址扫阶席幄以毕事。夫既曰祭陵,而实无陵,臣以为罢之便。春明梦余录
原马中锡谒元世祖庙作 世祖祠堂带夕曛,碧苔年久暗碑文。蓟门此日瞻遗像,起辇何人识故坟!棹楔半存蒙古字,阴廊尚绘伯颜军。可怜树老无花发,白昼鸮鸣到夜分。东田漫稿
〔臣等谨按〕元世祖庙久废。
原元佑圣王灵应庙即今都城隍庙,在城西刑部街。春明梦余录
增都城隍庙在大都城西南隅顺承门里,向西,国朝所创建,有碑。元一统志
原天历二年,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元史
原金佑圣王灵应碑,贞元元年许复书。元佑圣王灵应碑,至元五年任栻撰,张礼书。元城隍庙碑,至治四年庄文昭书。元大都城隍佑圣王庙碑,泰定三年立。元大都城隍庙碑,至顺二年虞集撰,喀喇库库书。元护国佑圣王记,至正二十五年吴云书。天下金石志
原都城隍庙元碑七,在寝殿后,其四在左:一长明灯记,立于至正二十六年十月;一立于元贞元年正月,韩从政撰文,许复书并篆额;一立于至正四年九月,余阙撰文,庄文昭书;一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二月,童梓撰文,吴云书,张■篆额。其三在右:一立于至元五年六月,任栻撰文,张礼书;其两碑则字迹剥落不可复识矣。寝殿内朱漆木桶二,
原顺天府治即元大都路总治旧署也。先是,辽升为京,立幽都府,又改为析津府,至金为大兴府,元初为大都路,号大兴府。官署为宗正所据,官吏办事佛寺中。至大中,监路平章政事莫吉奏请以钱四万二千五百缗买灵椿里周氏地,计十九亩,建为公署。永乐定鼎于此,遂因其署而为顺天府。春明梦余录
原顺天府附郭二县,东曰大兴,西曰宛平。府境南为固安、霸州,北为昌平,东为通州、三河、香河、玉田,西为良乡、房山,东北为蓟州,东南为武清,西南为涿州。固安之东为东安、永清;霸州之南为保定、文安、大城;昌平之东为怀柔、密云;通州之北为顺义,南为漷县,东南为宝坻;蓟州之北为平谷,东为丰润,东北为遵化。国初设北平布政使司,因以北平名府。永乐中以北平为行在所,改府曰顺天。长安客话
原顺天府东至永平府五百二十里,南至河间府四百十里,西至保定府易州二百十四里,北至延庆州百七十里,东南至天津卫三百三十里,西南至保定府三百三十里,西北至万全都指挥司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古北口二百四十里。方舆纪要
原易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文皇龙兴于此,因以自命云。名胜志 以上四条原在城市门,今移改。
增顺天府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经历、照磨各一。所属宛平、大兴二县。康熙十五年以昌平、良乡等十九州岛县隶焉。自雍正元年以后,皆奉特简大臣兼理府
事。大清会典
增顺天府在地安门外鼓楼东,即元大都路总治旧署,明为顺天府,本朝因之。大清一统志
增顺天府尹署南向,门三重,堂五楹。堂后为内宅,宅西北为演耕所。大门内东为土谷祠,西为包公祠。土谷祠后折而东北为府丞署。治中署在堂后内宅门东,通判署在大门内东隅,经历署在西隅,其西北为照磨署,北为司狱署。顺天府册
〔臣等谨按〕顺天府堂额曰肃清畿甸。前列训辞曰: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
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世宗御笔也。
原顺天府府尹府丞题名记,工部尚书丰城雷礼文也。嘉靖三十九年立。寮佐题名碑记二:一为礼部左侍郎铅山费宷撰,嘉靖二十二年立;一为顺天府通判晋江张问仁撰,万历十三年立。函山旅话 原在城市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顺天府署有元大都路碑,在堂左,元刘赓书,字画完好,岿然独存。余
俱无考。
原天星堂在顺天府后内空洞,上覆以格,有郡国方位图,冬至日悬毛羽,验气之盛,则其岁丰。耳谈
原顺天府治后东北隅有候气室,冬至日以葭管吹灰候之。申时行有重修候气室记。燕都
阳集)
原匏瓜亭在府南一十里,元赵参谋别墅。(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匏瓜亭已莫详其址。据析津志,在燕之阳春门外十里。阳春门,金元皆为城东门。又称于城东村构是亭,言之确凿。风庭扫叶录亦称元时园亭,惟此亭在城东,并引王恽诗为证,则其在郊东无疑。明一统志谓在府南十里,特未深考耳。
增匏瓜亭在燕之阳春门外,去城十里。亭之大不过寻丈。又匏瓜乃野人篱落间物,非珍奇可玩之景;然而士大夫竞为歌诗,吟咏叹赏,长篇短章,累千百万言犹未己。(析津志)
增赵禹卿,先世宋之汲县人。靖康之乱,始徙于燕。禹卿名鼎,荫父职为员外郎,升断事府参谋,于城东村有别墅,构亭曰匏瓜,故人称曰赵参谋匏瓜亭。有王鹗记文、王盘叙文,一时大老之什咸赞德云。(同上)
(补元大都园亭多在城之西南,惟赵参谋禹卿匏瓜亭在城东,故曰东皋。王秋涧诗云,阳春门外望东皋是也。禹卿种匏以致饮具,当时目曰赵匏瓜。故秋涧诗又云,君家匏瓜尽樽彝。及禹卿既逝,秋涧吊其墓,复有匏瓜散落之句。其园中景自亭而外,有幸斋、东皋村、耘轩、遐观台、清斯池、流憩园、归云台,秋涧,亦各有诗,载其集中。明一统志谓在城南十里,盖循元志之旧尔。风庭扫叶录)
(原刘因诗 匏瓜陨自天,中涵太虚气。造物全其真,世人苦其味。虽得终天年,惜哉无用器。伊谁穷混沌,太朴分为二。一供颜渊乐,一为许由弃。颜有圣人依,许逢尧舜治。天下非其责,行藏适自遂。秋色高箕山,春风满洙泗。后来鼎铛徒,谁知两瓢贵。寥寥天地间,复随无用地。神物终有归,至人可重值。伟哉子赵子,独兼许颜义。匏瓜集大成,高亭挹空翠。感君亭上名,发我思圣喟。人知圣人言,孰有圣人志?圣人心如天,何时无生意!时无不可为,人无不可致。吾道苟寸施,吾民犹寸庇。坚白自有持,磨涅岂吾累?非不欲无言,恐与匏瓜类。仲子诚少野,强直无再思。圣人进退间,历历生私议。请观欲往心,岂与乘桴异?我生学圣人,栖栖形寤寐。穷年忧道丧,漫自
原托克托以私财造大寿元忠国寺于健德门外,为皇太子祝厘。(元史本传)
〔朱彝尊原按〕今之土城关,即元大都城故址。元时所称健德门外,乃今之土城关北也。
(增六月,大都涓日遣翰林院官一员赴上都注香,比到,大臣奏上位亲嘱香授使者,乘传回京,至健德门外礼贤亭住夏,宰辅百官恭迎至京。凡各寺有影堂者,分其祭仪。析津志)
(原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图沁特穆尔陈兵自健德门入,觐帝于延春阁。七月,博啰特穆尔驻兵健德门外,与图沁特穆尔、娄都尔苏入见帝于宣文阁。二十八年闰月,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至夜半,开健德门出奔。元史顺帝纪 按:图沁,唐古特语大力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秃坚帖木儿。娄,蒙古语龙也。都尔苏,规模也,旧作老的沙。今俱译改。)
增多宝佛塔禅院在德胜门土城外。(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多宝佛塔禅院,出土城西北里许,旧名千佛寺。明碑一,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赵志皋撰,临海侯李言恭书,万历二十六年立。寺后有浮图,七级,题曰华严永固普同塔,明万历乙酉年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建。
(增赵志皋大护国千佛寺遍融大师塔院碑略 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根盘仙李,华茂金枝。赐金百镒,范象千身。千佛寺所由建也。仍于万历十一年遣内官赉白金七十八两,于德胜门土城关外鹰房村置地四顷八十七畂有奇,于中建立普同大塔一座。内列八十一龛,其中一以藏师全身舍利,余以待继师者。)
增德胜门土城外有北极寺。(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北极寺明碑一,广阳居达撰,正德六年立。铜钟一,天启乙酉年造,无姓氏,上铸金刚经文。
也。(香河县志)
(原元大都路香河县坊市西道院仁公塔记略 师讳定仁,淑阳人,俗姓陈氏。幼出家礼隆安为师,得法于幽居道人,至元七年八月示寂。大德三年八月比邱僧定书丹。同上)
增县治西隆兴寺前塔高十余丈,建自元时,圮于明嘉靖间,仅存遗址。至万历壬子,知县徐一鸣垒石高之,以为文笔峰。(同上)
〔臣等谨按〕隆兴寺在城西北隅,俗名西大寺,寺及塔俱渐颓废。明时邑教谕马如龙重修碑记,万历四十年立,今尚存。
原铁佛堂在县东南十六里。(香河县志)
原香河铁佛寺旧有铁佛像,高丈余。元至正中,佛见梦于僧曰:吾缘法不当住此,将辞汝去。僧以铁锁锁佛臂。一夕竟移去东光寺,独所锁臂存,至今为寺供养。(燕山丛录)
原香城塔在县南二十里。(香河县志)
〔臣等谨按〕香城塔今尚存,高五丈余。塔之左有寺曰栖隐寺,内有康熙六十一年住持僧德意重修碑记,称寺与塔系辽时建,未知何据也。
〔臣等谨按〕析津志云,寺建于唐。大概见于宗原堂记,其词曰:宗原堂者,大宝集寺之丈室也。佛殿前石幢刻曰大唐幽州宝集寺。唐碑亦有宝集之名。寺创于唐世,可考见矣。辽统和间,沙门彦珪、彦琼、宗景,重熙间慧鉴,金天会时思愿、智遍,大定间重晖,承安间志元,皆统领教门。元时一传为行秀,再传为圆明、知栋。至正三年,仪公被诏主寺,尝承诏校金书藏典,为撰续释氏通鉴,进诸嘉禧殿,上嘉叹之。据此,则兹寺自唐至辽金元皆为巨刹,明初遂废。
原张翥宿宝集寺诗 来借禅房宿,悠然空客心。残僧几人在,古殿一灯深。檐铎能番语,斋居发海音。重阳看已近,聊复此登临。(蜕庵集)
原大德五年二月,赐兴教寺地百顷。(元史成宗纪)
〔臣等谨按〕元大都图册云:兴教寺在顺承门内街西,佛会甲于京师。明一统志无此寺,殆久废矣。
原延祐五年十月,建帝师帕克斯巴殿于大兴教寺。六年三月,赐大兴教寺僧斋食钞二万锭。(元史仁宗纪)
原帕克斯巴帝师法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知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班迪达帕克斯巴巴克什。(辍耕录)
原至治二年十月,建太祖神御殿于兴教寺。(元史英宗纪)
原特们德尔取兴教寺后壖园地三十亩。(元史本传) 按:特们德尔即特穆尔,蒙古语铁也,旧作铁木迭儿。今译改。
也。太宗皇帝相都其处,以控要害,燕赵河山,钩距盘固百七十年,衣冠文物之化焕然盛备,旧习已移。其未纯者冶容觕悍之俗尔。(梦蕉诗话)
增复有降蛇搏虎之技,援禽藏马之戏,驱鬼役神之术,谈天论地之艺,皆能以蛊人之心而荡人之魂。是故猛火烈,山车之轰也;怒风抟潮,市之声也;长云偃道,马之尘也;殷雷动地,鼓之鸣也;繁庶之极,莫得而名也。(元大都赋)
补燕俗薄骨肉而重交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燕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家无担石而饮食服御拟于巨室,囊若垂罄而典妻鬻子以佞佛进香。甚则遗骸未收,树幡迭鼓,饭僧动费百千,贫家亦强为之。风会之趋,人情之化,始未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变犹江河,其流殆益甚焉。(顺天府旧志)
增旧志云:燕之山石块垒,危峰雄特,水冽土厚,风高气寒,其草木皆强干而丰本。虫鸟之化亦劲踵氄毳而瞿瞿然迅飞也。以故圆榘之粹,蒸为贤豪,上之人文雅沈鸷而不狃于俗,感时触事则悲歌慷慨之念生焉。其犹然燕丹遗烈哉!以至闾巷佣贩之夫,亦莫不坚悍不屈,硁然以急人为务,无阘冗呰窳之习,此其善也。隋志云:冀州于古尧之都也,帝居所在,故其界尤大。信都清河之间,博陵、恒山、赵郡、武安、襄国,其俗颇同,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前代称燕冀之士钝如锥,盖取此
圆恩寺在昭回坊圆恩寺胡同,元至元间建。寺西有广慈庵,碑碣有建立十方院,圆恩是比邻之句。
镶黄旗官学在安定门大街圆恩寺胡同。
千佛寺卽吉祥寺,在金台坊顺天府治西,元泰定间建。明嘉靖间碑略云,卽元之千佛寺,在都城坎地。金台坊旧有石刻云:元贞丙申建,至宣德癸丑,凡百三十八年,因故址而新之,遂为精蓝。正统戊午,敕赐吉祥寺,而俗犹以千佛寺称之。万历九年,另建千佛寺于德胜门北八步口,遂称小千佛寺以别之。
宝泉局西厂在北锣鼓巷千佛寺胡同。
法通寺,元至正间建,明成化中复建,名曰净业。弘治中,翰林学士汪谐为之记。万历间修,有户部主事刘应诏碑。本朝康熙间重修,改名净因寺,侍读学士查升撰碑,有圣祖御书净因寺、拈花
正教二额。
慈隆寺在教忠坊高公庵胡同,因寺为明万历间太监高勋所建,名之。其西为酒醋胡同,万历间有洗马朱国祚碑。
净土寺,在净土寺胡同,有明嘉靖间碑。
顺天府署在鼓楼东灵椿坊安定大街之西,卽元大都路总治旧署。明为顺天府,今仍之。有世宗御书
堂额曰肃清畿甸。
先是辽升为京,立幽都府,又改为析津府;至金为大兴府;元初为大都路,号大兴府。官署为宗
护国保宁王妃,明永乐中为大威灵祠。本朝称都城隍庙。有世宗暨今上御制碑,又御制诗。
都城隍庙元碑七,在寝殿后。其四在左:一长明灯记,立于至正二十六年十月;一立于元贞元年正月,韩从政撰,许复书并篆额;一立于至正四年九月,余阙撰文,庄文昭书;一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二月,童梓撰文,吴云书,张■篆额。其三在右:一立于至元五年六月,任栻撰文,张礼书;其两碑则剥落不可复识矣。寝殿内朱漆木桶二,大可容数十石,有万历时进造浴盆及换水二碑。盖都中取水甚难,贮此以备不虞,而道士遂以神所沐浴,谓目疾者洗之可愈,用以诳人云。
考按:元时七碑今废,浴盆二尚存,换水碑二亦无考。又余忠宣碑至正四年立石,文辞猥鄙,青阳集无之,非公作也。
长元按:金石志,贞元元年许复书者,金佑圣王灵应碑;至元五年张礼书者,元佑圣王灵应
碑;至治四年庄文昭书者,元城隍庙碑;至正二十五年吴云书者,元护国佑圣王记。又泰定三年元大都城隍佑圣王庙碑,无撰书人姓氏。至顺二年元大都城隍庙碑,虞集撰,康里巙巙书。此两碑殆卽缁素録所称剥落不可复识者。其长明灯记,本无撰人姓名。又按:任栻撰者大都城隍庙碑,李郁书,金石志作元佑圣王灵应碑,任栻撰、张礼书者误,缁素録同。朱昆田云:许复所书碑,本元成宗元贞元年立石,而刘同人、于司直误以元贞为贞元,遂目曰金碑。庄文昭所书碑,乃至正四年立石,非至治也。
北京城隍庙中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此国初旧物。一老卒云:其石长可丈六尺,下有城隍庙三
乡念,聊闲薄宦身。何时重载酒,同作看花人?
〇贤乐堂在德胜门外土城,元延佑中赐太保曲出别业,堂名赵孟俯题。后有亭曰燕喜,取诗:鲁侯燕喜也。
〇大寿元忠国寺,元托克托建,为皇太子祝厘,在土城。
本裕仓、丰盈仓在德胜门外。
北营外西北守备署在德胜门外大关。
卧虎桥卽土城外大石桥。
原按:今之土城卽元大都城故址。元时所称健德门,乃今之土城关北也。
多宝佛塔禅院在德胜门土城外西北里许,旧名千佛寺。明万历乙酉,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建,有吏部尚书赵志皋碑。
北极寺在德胜门土城外。
碧霞元君庙在北极寺之东,俗称北顶。
功德林在土城西北里许,有养济院,敕曰功德林,雍正元年重修。
〇双线铺在德胜门北,明景泰元年筑。
原按:元至元十八年置双线局,提领、副使各一员,当在其地。
慈度寺在土城关东北,建于本朝初年,俗名黑寺,以其与双黄寺同为喇嘛所居,此覆以青瓦,故
北,今移绒线胡同。《啸亭续录》:贝子穆尔祐宅,在宣武门内。谨案:穆尔祐太祖曾孙,安平贝勒杜度次子。顺治间以镇国将军累功晋贝子,后以罪除,子降袭。《析津志》:穷汉市一在顺承门里草塔儿。庆元楼在顺承门内街西。丽春楼在顺承门内,与庆元楼相对,乃巴延太师之府第也。朝元楼在顺承门内,近石桥,庆元楼北。案:今俱无考。元仁宗纪:皇庆五年十月,建帝师帕克斯巴殿于大兴教寺。六年三月,赐寺僧斋食钞二万锭。英宗纪:至治二年十月,建太祖神御殿于兴教寺。成宗纪:大德五年二月,赐兴教寺地百顷。《旧闻考》:元大都图册云,寺在顺承门内,街西佛会甲于京师。《明一统志》已无此寺,殆久废矣。《坊巷胡同集》:阜财坊四牌二十铺,过象房桥有王恭厂、燕山左卫、真如寺、承恩寺、圆洪寺、保安寺、望乡台。案:望乡台今无考,余俱见后。
宣武门内西城根
井一。有象房桥,西沟沿水由此出水关入护城河。《啸亭续录》:贝子准达宅在宣武门西城根,贝子苏努宅在象房。又年大将军羹尧赐第在宣武门内右隅,额书邦家之光。《长安客话》:象房在宣武门西城墙北,每岁六月初伏,官校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濠内洗濯。野获编:象初至京,先于射所演习,故谓之演象所。而锦衣卫自有驯象所,专管象奴及象只,特命锦衣指挥一员提督之。凡大朝会,役象甚多,常朝则止用六只,所受禄秩,俱视武弁有等差。人有入观者,能以鼻作觱栗铜鼓声。观者持钱畀象奴,如教献技,又必斜睨象奴受钱满数,而后昂鼻俯首,呜呜出声。将病,耳中先有油出,名曰山,性发则预以巨绠縻縶之。管象房缇帅申报兵部,上疏得旨,始命再验,发光禄寺。《万历沈志》:巡盐察院在顺承门西。案:明察院久废。
抄手胡同 井一。
西沟沿 西沟水,详西城。
头发胡同
鼓楼东大街
井六。顺天府署在东北,元大都路总管旧署遗址建,署内外井三。西有天寿万宁寺,详寺观。东华录:乾隆九年十月,以京师钱价昂贵,令各当铺官借本银收钱发市流转。以正阳门外布巷市房一所,地安门外鼓楼东官房一所为钱局,其收钱发银,造册文票,俱用顺天府治中印。陆续辂崇百药斋续集:黄垆感旧诗自注:完颜曙墀太守旧宅,在鼓楼东街,合欢作花特盛,花下小斋,余及洁士、于丕、申耆、孟慈、曾容、保绪醉眠处也。
右在德胜门街东,安定门街西,鼓楼东大街西,斜街北。
南醋儿胡同
前、后鼓楼院
大、小方砖厂
臭沟沿
黑芝麻胡同
沙井胡同 井一作家。
井儿胡同 井一。
前、后马圈胡同
真武庙胡同 显佑宫祀真武,详祠祀。《万历沈志》:庙在靖恭坊,有敕建碑。
帽儿胡同
元楼在顺承门内,近石楼[桥],③庆元楼北"。《顺天府志》案:"今均无考"。《元史·仁宗纪》:"皇庆五年十月建帝师帕克斯巴殿于大兴教寺。六年三月,赐寺僧斋食钞二万锭"。《元史·英宗纪》:"至治二年十月,建太祖神御殿于兴教寺。"《元史·成宗纪》:"大德五年,赐兴教寺地百顷"。《[日下]旧闻考》:"《元大都图册》云,寺在顺承门内街西,佛会甲于京师。《明一统志》已无此寺,殆久废矣"。《坊巷胡同集》:"阜财坊四牌二十铺。过象坊[房]桥④有王恭厂、燕山左卫、真如寺[胡同]、承恩寺、圆洪寺[街]、保安寺[街]、望乡台"。《顺天府志》:"望乡台今无考"。《万历沈志》:"巡盐察院在顺城门西"。案:[明]察院久废。《啸亭续录》:"贝子准达宅在宣武门西城根,贝子苏努宅在象房"。《啸亭续录》:"年大将军[羹尧]赐第在宣武门内右隅,⑤其额书"邦家之光"。及年骄汰日甚,有识之士过其第哂曰,可改书"败家之光",盖以字音相似也。未逾年,年果债事"。《郎潜纪闻》:"雍正三年八月,有虎夜踰城入年大将军宅。是月,大将军被逮。右二则,亦见鲍氏《稗勺》"。 [二] 《长安客话》:"象房在宣武门西城墙北,每岁六月初伏,官校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濠内洗濯"。《野获编》:"象初至京,先于射所演习,故谓之演象所。而锦衣卫自有驯象所,专管象奴及象隻,特命锦衣指挥一员提督之。凡大朝会,役象甚多,常朝则只用六只,所受禄秩,俱视武弁有等差。[其在象房],人有入观者,能以鼻作觱栗铜鼓声。⑥观者持钱畀象奴,如教献技,又必斜睨象奴受钱满数,而后抑鼻俯首,呜呜出声。将病,耳中先有油出,名曰山性发,则豫以巨绠縻絷之。管象房缇帅申报兵部,上疏得旨,始命再验,发光禄寺"。《顺天府志》:"象房今隶銮仪卫。又训象所在宣武门内西城根"。明《工部志》:"象房,宏治八年修"。姚旅《露
文上下分刻,上层仅数行,以下皆人名。碑阴(第六)短文一则,无题目,为皇帝御记修寺大略,其落成年月,与东碑同。(第五层)正殿为崇寿殿,殿内祀三世佛,旁为十八罗汉像,藻井木刻龙三,有堕地者。殿后仍有抱厦,祀倒座观音,今亦无。殿后东为大悲殿,已圮,剩有残像。西为地藏殿,殿宇佛像极新,因重修也。正殿前平台中有石坐铁炉,上铸八卦,炉已半坏。平台东南西南两角,各嵌方石,上刻狮皆隆起,大小不一,东三狮有球,西只二狮。台东有碑三,前一后二,前碑亦无字。台西有碑四,前一后三,前碑亦无字。台东二碑(第七)为《大元大崇国寺佛性圆融崇教大师演公碑》,赵孟頫撰并书,皇庆元年三月吉日建,住持讲主小师德■(音贵)等立。此碑于寺中各碑较古,石质极佳,点画皆完整,书法不在道教碑下,乃湮没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耳(近已拓存数纸)。碑阴(第七)为《崇国北寺开山第一代宗派图》。西碑(第八)为《大元敕赐大崇国寺坛主空明圆证大法师隆安选公特赐澄慧大师传戒碑》,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九月壬申大崇国寺住持普明净慧大师臣僧智学立石。碑阴(第八)为劄付二道,行极短,长约全碑三分之一,其文杂蒙古语,前劄付之后画横线四层,每层长短不一,点画粗细亦不一,广则一律。第一层下有印字,第四层下右有押字,左有五押字,后劄付之后亦有横线四层,下亦有押字,因模糊不可辨。此碑已破裂,以铁锯之。台西东碑(第九)为《皇元大都崇国寺重新修建碑》,释法桢撰,刑部侍郎葛禋书,至正十一年孟夏中旬有一日建,法主智■并三纲执事■等立石(按:龙龛,喾音悟,寝觉有言,不知别有■字,抑笔误也。)碑阴(第九)为祖师隆安传嗣之图,此碑额所刻两龙,头下尾上,其中两爪互握,爪之四隅,凿透四孔,俗名透龙碑。中碑(第十)为杂蒙语圣旨,至正十四年七月十四日上都有时分写来。文极可笑,曾载《帝京景物略》,余再录一纸,别存之。碑
先王取象以节军旅疾徐进返之度,为能应天而顺人。即由此推之,命讨告功,若祃■伯祷,庸得谓非其所有事,而竟耻[齿]于无文之秩乎?④今道家奉神,左右有将,曰龟,曰蛇,正数典不忘其祖[朔]。⑤其改玄武为真武,则自宋时避庙讳以真代玄始。而羽士尊之曰北极玄天,又取汉时五帝义疏沿而袭之,其训后为北方,原出经解,匪彼氏哆谭尤信。京师显佑宫建自明永乐十三年,以祀佑圣真君。正德中,更署额为灵明显佑。按成化碑记,备详洪武及靖难间行阵呵护之应。虽语涉响像,尚不谬经文饰恕遗意。其后滥觞罔制,致内官陈善凭兹援纳左道,猥渎明禋,宫尤巍然,神岂顾飨?惟是神宫,地当坎位,禀元冥之令,符天一之行。佑国佑人,昭格融显。有其举之,亦莫可废。乃以癸未孟春,出内帑之羡,鸠工庀材,匪增曰葺。其年十有二月讫事"云云。《燕京访古录》:"后门外帽儿胡同有显佑宫,宫门上嵌有白石一方,石显纹隐如梅枝,枝梢缺月一痕,故居民名之曰梅梢月。"按:《顺天府志》有真武庙胡同,今不见。考其地望,当在今之新寺胡同。
[七] 《顺天府志》:"顺天府署在鼓楼东大街东北,元大都路总管旧署遗址建,西有天寿万宁寺。又万宁寺,元刹也,在地安门北鼓楼东偏。元大德九年二月乙未建大天寿万宁寺,后以安成宗御像者(《元史》泰定四年五月,作成宗神御殿于天寿万宁寺)。旧有穹碑二,碑长各二丈余。西一碑国书,不可读。东一碑,欧阳原功文,张起岩书,姚庆义[篆]额,⑥题曰成宗钦明广孝皇帝作天寿万宁寺神御殿碑。明碑四,一为冯祭酒梦祯文,一为焦太史竤[竑]文。⑦今存焦[竑]一碑。又相近有清虚观,在旧鼓楼大街,内有明景泰五年胡■撰碑。稍西为大石桥,有双寺,东曰嘉慈,西曰广济,明成化间建,万历中修,有碑五。又有广福观在鼓楼斜街,有碑一,已仆,上刻
城惟冬春之际设饭厂,独寿佛寺粥厂无间寒暑。其西又有义学,大门春帖子曰:"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近年京城有东西悦生堂,皆寿佛寺倡之,可谓无量功德。相传众乐园在虎坊桥,究不知其地,必非梁家园也。"《顺天时报丛谈》:"梁家园为前明梁旭公花园,内有寿佛寺。自前清乾隆壬子宛平绅士周之极东方先生创设义学,建筑校舍于寺西,招生开校,至民国十七年五月(夏历三月二十日),已历一百三十九年。其间虽屡有变迁,而弦诵不绝,至清末改称宛平模范两等小学校。民国元年,又改称第二十九小学校,四年,又改称第十九小学校。"于景枚《都市丛考》:"寿佛寺今改为外右二区公署。"按:日人那波利贞氏所著《辽金南京燕京故城疆域考》,对于《春明梦余录》所谓梁家园旧城系唐藩镇、辽金别都之城之说,指出其失当之点。略云:唐之幽州镇城,与辽金之燕京位置全然不异,所为第一误;又以辽之燕京与广义之金之燕京殆为同一之都城,所考为第二误;金之燕京为海陵王天德三年(西历一一五一年)所扩张者,一概称为辽金之都城,而以如此疏谬之知识,解释梁家园西所谓萧太后城,又谓当元大都之建设,以辽金城之东半部,入元大都城内,为第三误;元大都南限界线,以今日内城东西长安街之线为限,今日之观象台等处,位置于当时元大都之城外,辽燕京之东半部,尚得入元大都之中乎?又金之燕京,依后段所论述考证之,鄙见北限界线,不及今内城东西长安街之线以北,然其东半部当得入元大都之中?如果得入,则海陵王扩张以后,金中都大兴府外郭城之东北部,为入元大都,于此种要点,皆置度外,下此论定,殊属卤莽。中国地理志类叙都城之沿革,其记载法大概属于非科学的,于此不加玩味,为第四误。盖波氏之说,谓此旧城非唐幽州镇城东城壁之遗物。据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铭文,暨辽寿昌中慈智大师石幢,唐幽州镇城之东限界在陶然亭以西,烂熳胡同以东之间,而梁家园附近之废城,或为辽之燕京,
昔在北平图书馆,得见清初皇城宫殿衙署图;既又在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得见乾隆京城地图,比较二图,参证群书,因得明清以来建置沿革。因汇为一编,作故都纪念集第二种,继元大都宫殿图考出版,为研究现代北京宫阙之先导也。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朱偰序于青溪。
前言
单士元
朱偰先生早年留学欧洲,归国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我国,占据东北各省,后又延及冀东。朱先生在北平旧都处于危急之际,因而对于故都北平,从元代建大都,延续明、清两代王朝的城市规划、宫殿园囿等的组合艺术,出于爱国之心,从事系统的研究。虽然元代大都城早在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已经破坏,朱先生征文考献,实地步履调査成《元大都宫殿图考》,随后又成《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和《北京宫阙图说》。
朱先生为书香世家,文学、历史造诣均深,为了科学研究,对北京、南京明代宫殿沿革,考査殆遍。明、清两代北京规划及宫殿园囿保留完整,排比著述,内容翔实,益以文献史料,叙述原委。在当日著书发表,实能启迪读者热爱祖国之心,非仅为考古之作也。至于研究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市宫殿史者,在早一些,固已有从事此项学术研究者矣,但多属考古之作,朱先生著述之时间与动机,用意之深,所起之影响,则胜于前者矣。又在商务印书馆印行,流传既广,影响亦远,数十年来仍为人所称道。近岁以
面、北面、东面分记云:
白塔建自顺治八年辛卯,至今盖百有二十年矣。夫士民之家,尚以肯构为言,况兹三朝遗迹,地居禁苑,听其荒废榛薉为弗当。然予自辛酉(一七四一)、壬戌(一七四二)之间。稍稍有所葺建,至于今,凡三十年而四面之景,始毕成而为之记。……
然则修建琼岛,当始自乾隆六年,至十六年(一七五一)题碣山左,曰『琼岛春阴,』(见乾隆白塔山总记)燕京八景之一也。
(5)重修白塔寺 乾隆八年(一七四三)重修白塔寺,更名永安寺,有御制碑记。(注一)又七年(一七四二)建先蚕坛于北海,见清宫史续编卷六十八。
(6)建承光殿南石亭 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建石亭于承光殿南,置元代玉瓮。(注二)
(7)改定惇叙殿名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改崇雅殿为惇叙殿。(注三)
注一 嘉庆一统志。
注二 见乾隆制玉瓮歌序,参阅拙作元大都宫殿图考三十二页。
注三 清史稿高宗纪。
佑殿,左佑祥殿,右佑宁殿;曰龙吉斋、凤祥馆、昭祥阁、朗瑞居;曰曜曦门、耀朗门、含祥门、成瑞门;曰永和门、永顺门、永绥门、永祉门;曰纳康门、长宁门、凝一殿。其东曰万春宫、含春殿、万和宫、万华宫、万宁宫、御馔庖,曰体仁门、履康门、启泰门、纳祉门、泰安门;其西曰倦迁宫、仙乐宫、仙安宫、仙明宫。
以上所叙,明西苑宫殿,即元隆福宫故址,明成祖之燕邸,后世集灵囿及大光明殿以西一带地也。试广征诸书,以见其演变之迹:
(1)燕邸时代 明太祖实录云:洪武二年十一月丁卯,改湖广行省赵耀为北平行省参政;上以耀尝从徐达取元都,知其风土人情,边事缓急,命改授北平,且俾守护王府宫室。……耀因奏进工部尚书张允文所取北平宫室图,上览之,令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三年七月,诏建诸王府;工部尚书张允文言,燕国用元旧内殿,上可其奏。按此所谓元旧内殿,盖指元隆福宫,在太液池西岸。(注一)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云:初,燕邸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元人重佛,朝门外有大慈恩寺,即今之射所。东为灰厂,中有夹道,故皇墙西南一角独缺。太宗登极后,即故宫建奉
注一 见朱偰元大都宫殿图考。
第一节 缔造时期
元代之遗产 当元之亡,大都宫殿,岿然独存。元代宫苑,夹太液池两岸,分为三区:东为大内,大明宫在焉。西北当广寒殿、仪天殿之西,为兴圣宫;(今北平图书馆后一带)其前则隆福宫也。(今集灵囿一带)方元之亡,萧洵为工部郎中,奉命至北平毁元旧都,(故宫遗录吴节序文)按萧洵于洪武六年,以工部主事任长兴县,(见长兴县志)则明初毁元故宫,当在洪武六年以前,而大明宫为大内正殿,亦必先遭摧毁。故元代遗产,留存于明者,厥为太液池之广寒殿、仪天殿,及西岸之兴圣宫、隆福宫、西御苑而已。(注一)
燕王府之设置 明初分封诸王,燕府因元旧内。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七月,诏建诸王府,工部尚书张允文言诸王宜各因其国择地,请秦用陕西台治,晋用太原新城,燕用元旧内殿,楚用武昌灵竹寺基,齐用青州益都县治,潭用潭州玄妙观,靖江用独秀峰前。上可其奏,命以明年次第营之。
注一 参阅拙著故都纪念集第一种元大都宫殿图考。
宝其祖宗遗物,一旦沦于异域,乃始俟异国人为之整理,不亦大可悲乎!吾人读日本今西龙君高丽诸陵墓调查报告书,辄深亡国之痛也。夫今日北平,已成四面楚歌之危境,吾列代相承之文物制度,吾七百年来艰辛缔造之故宫苑囿,坛庙寺观,无一非民族文化之结晶,先民心血之所创造也。吾知国人之心不死,大汉之魂不灭,必不容异族长此穷兵黩武。蚕食鲸吞也!故吾当此绝续存亡之际,写故都纪念集问世,共有七种:曰元大都宫殿图考,二曰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三曰北京宫阙图说,四曰北京坛庙图说,五曰北京苑囿图说,六日北京寺观图说,七曰北京附近陵寝图说。冀以激发国人民之思想,而长慷慨赴义之志气也。于此篇中,尤再三致意于明代创造之规模,盖今日之北京,宫阙蹉峨,云树郁苍者,固无一非朱明经始之烈也。
有此二端,故不揣个人学力之渺小,图书设备之不足,毅然肩此重任,写为此书行世。本书之目的,在昭示北京宫阙递嬗沿革之迹,期以清晰之系统,精审之图绘,叙述故宫之沿革。然余既非建筑学者,又非考古学家,徒以一己之兴趣,发乎兴亡之感慨,勉而为此。尚望海内学者,有以见教之也。
元大都宫殿图考七四
金,于房山县北,置地千余亩,为农圃,以遗子孙。十五年卒。
按元代建造,董于将作院,下设采石,大木,小木,泥瓦等局;至刻玉瑞玉诸作,则别有玉局石局,,亦隶将优院。故能艰难缔造,蔚为大观,惜乎六百年来,遗物荡尽。然观于承光殿之玉瓮,以及今日故宫内础碣墀陛石工遗制,犹可想见其宏丽精・美,遗风余韵,未尽泯也。故欲研究北京宫阙建筑制度,必先自元大都宫殿始。余既为此图考,将逐一说明明清以来之沿革,请别为他编,以申述之。于此不再多赘也。
元大都宫殿图考七二
夫民者也;分而祭之,生物之意,若无所施,于是合祭于一,春祈秋报,岁率二祀。』(注一〇自此以后,社稷合为一坛,以迄于今。此今昔不同之点也。
注一〇洪武京城图志。
元大都官殿图考七〇
至治三年,(二三二三)别建大殿'十五间于旧庙前,用旧殿为寝殿,中三间通为一'室,余十间各为一室;朿西两旁际墙各留一间,以为夹室,室皆东西横阔二丈;南北入深六间,每间二丈。由是观之,大殿都凡九十间,东西二百尺,南北一百二十尺,如是庞大之建筑,后世未尝有也。宫城南展后,凿新井二于殿南,作亭。东南隅角楼,西南隅角楼,南神门,馔幕殿,省馔殿,献官百执事斋室,中南门,齐班厅,,雅乐库,神厨,祠祭等局皆南徙。建大次殿三间于吉曰城之西北隅。东西桥星门亦南徙;东西隅星门之内,卤簿房四所,通五十间。此展筑后之新制也。
社稷坛之沿革及地点世祖至元七年(一二七〇)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一二九三)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或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亩,为随垣,近南为二坛。(元史祭祀志)考其地点,盖在今西直门之南,遗址无可考矣。
社稷坛之制度坛各高五尺。方广十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筑必坚实,依方面以五色泥饰之,(中黄,东青,福赤,西白,北黑)四面当中,各设一陛道,其广一丈,亦各依方色。稷坛一如社坛之制,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纯用一色黄土。坛皆北经,立北墉
元大都宫殿图考六八
第十节太廟及社稷二壇
元太庙之沿革元史祭祀志‘: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八月,诏建太庙于大都;十六年(一二七九)八月,以江南所获玉爵及拈,凡四十九事,纳于太庙。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七年(一二八〇)十二月甲午,大都重建太庙成。武宗纪:至大二年(一三〇九)春正月,以受尊号,谢太庙,为亲祀之始。又元史祭祀志:英宗至治元年,(二三二)认议增广庙制;三年(一三二三)别建大殿于旧庙之前,用旧庙为寝殿;建大次殿-一间于宫城之西北,东西桶星门亦南徙。此元太庙之沿革也。
元太庙之地点顺天府志五引元一统志云:太庙在都城齐化门之北。又元史祭祀志云:太庙东西南开樯星门三,南门外驰道抵齐化门之通衢。由此考之,元太庙当在今朝阳门大街之北,直无量庵之东,(注九)今之大慈延福宫,(俗称三官庙,明成化十七年勅建)盖卽其遗址之一部。
元史田忠良传:少府为诸王昌童建宅于太庙南,田忠良往仆其柱,少府奏之。
註九日下旧闻:『无量庵在太庙西,昔之寅宾里,、誉在今之恩城坊也』
元大都宫殿图考六六
帐,规地以归宾毡毡。
(16)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17)刺绣亭
(18)缉衮堂冬至候日之所。 (19)九龙墀龙形九曲,金髯玉鳞。
(20)罗亭绕亭植红梅百株。 (21)延香亭春时宫人折花传杯于此。
(22)拱璧亭亭六角六璧旋拱,中置夜光珠一颗,晦衣灿若白昼,光烛数十步外又名夜光亭
(23)探芳径 (24)逍遥市
(25)集贤堂 (26)眺速阁
(27)留连馆 (28)万年宫以上并在禁苑。
(29)龙泉井码炮石为井床,雨花台石为井湫,香檀为盖,离朱锦为索,云母石为汲#。
(30)联缟亭、熊嫔性耐寒,尝于月夜梨花亭,露祖坐紫班石。元帝见其身与梨花一色,因名其亭日联缟亭。
(31)迎祥亭 (32)漾碧池每遇上巳日,令诸嫔妃,祓于
元大都宫殿图考六四
四十余人,世祖鄂尔多四,武宗鄂尔多一,盖后妃分居之地也。』今按禁扁,慈仁、龙光、慈德三殿,注:并伯亦斡耳朵,又在上都五殿之后。然则三殿皆点殿名。(註八)
(二)见于萧洵故宫遗录者:
(1)沉香殿及宝殿故宫遗录:『隆福宫寝宫……东有沉香殿,西有宝殿;』按此盖卽辍耕录之嘉禧、寿昌二殿。
(2)懿德殿见故宫遗录,属于西前苑,引见前第八节。
(3)金殿翠殿故宫遗录:『又后苑中有金殿?殿极窗扉,皆裹以黄金,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又西有翠殿,又有花亭球阁,…“:』(4)流杯亭故宫遗录:『兴圣宫……楼后有礼天台,……又少东有流杯亭,中有白石床如玉,临流小座,散列数多,刻石为水兽,潜跃其旁,涂以黄金;又皆制水鸟浮杯,机动流转而行,劝爵必尽欢洽,宛然尚在目中。』
(三)见于辍耕录者:
註八萧洵故实遗继二延华阁……少西出掖门,为慈仁殿;」按兴圣宫有宝慈殿,在寝殿西,无慈仁报,疑就。
燕京杂咏(浦庵集)释来复
锦貂公子跃龙媒不怕金吾夜漏催阿刺声髙檀板急棕毛别殿宴春回
元宫词(诚斋新录)周宪王
棕殿巍巍西内中御筵箫鼓奏熏风诸王驸马咸称寿满酌葡萄献玉钟
第九节不可考之诸殿
以上各宫制度,根据陶录萧录,历历可考。惟尚有若干殿名,杂出正史别录,多不可考,列表如左,以存疑焉:
(一)见于王士点禁扁者:
(1)咸宁殿禁扁注在延春阁后。
(2)徽仪阁禁扁阁之扁:大内后宫正殿日延春;兴圣殿后日徽仪,其北日延华。「朱启铃元大都宫苑图考,引禁扁作徽仪殿,误。」
(3)慈仁龙光慈德殿日下旧闻考三十二:『龙光殿辍耕录不载,见王氏禁扁;又有慈仁、慈德二殿;注云:三殿并巴延鄂尔多。考元史:太祖后妃有四鄂尔多,
第五章宫殿坛庙分叙一六三
元大都宫殿圆考六二
(按盖指石假山〕自顶镌注飞泉,岩下穴为深洞,有飞龙喷雨其中;前有盘龙,相向举首,而吐流泉,泉声夹道交出,冷然清爽,彷佛仙岛。山上复为层台,回阑邃阁,高出空中,隐隐遥接广寒殿。(按系指香殿及二荷叶殿〕山后仍为寝宫,连长庑,(按系指香殿后之龟头屋〕庑后西绕邃河,东流金水,亘长街,走东北,又绕红墙,可二十步许,为光天门,……。(以上皆叙西御苑,但萧氏得之一览之余,印象杂陈,故记载不免混淆。)
元史泰定帝纪: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十二月,新作棕殿成。……二年闰正月,作棕毛殿。
光天门进三朝实录诗(范德机诗集)范椁
仪熏簇仗满云端玉钥初开众乐攒三后龙光周典册羣臣鹄立汉衣冠
炉香着日浮睛靄宫树班春试晓寒塞千骑前头都不避祇传学士拜金鑾
宫词(松雪斋集),赵孟頫
日照黄金宝殿开雕阑玉砌拥层台一时侍卫回身立天步将临玉斧来
殿西小殿号嘉禧玉座中央静不移读罢经书书一注太平天子政无为
元大都宫殿圈考六〇
之别院也。仪銮局在三红门外西南隅,正屋三间,东西屋三间,前开一门。以上西御苑之大略也。
元史成宗纪: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五月,改皇太后所居旧太子府为隆福宫。……十一月,帝朝太后于隆福宫上玉册、玉宝。
元史礼乐志:国史院进先朝实录,是日大昕,诸司官具公服,立于光天门外,侍仪使引实录案以入,监修国史以下,奉随至光天殿前分班立。
元史顺帝纪:至正七年〔一三四七〕三月,修光天岩。
元史月鲁不花传:月鲁不花拜江南行御史台中丞,陛辞之日,帝御嘉禧殿慰劳之。
元史泰定帝纪:泰定元年(一三二四〕七月,作楠木殿。
元史英宗纪: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八月,诏画纛麦图于鹿顶殿壁,以时观之。元史杨恭懿传: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正月二日,帝御香殿,以大军南征,使久不至,命杨恭懿筮之。
元史武宗纪:至大元年〔一三〇八〕八月,李邦宁以建香殿成,赐金五十两,银
元大都宫殿图考五八
针线殿后,有侍女直庐五所,又有侍女室七十二间,在直庐之后。左右浴室一区,在宫垣东北隅。文德殿在明晖门外,又日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前后轩一问。容安殿在青阳门外,制度如之。文德、睿安之后,各有鹿顶殿五间;惟此处记载,各家颇不相同:
辍耕录:鹿顶殿五间,、在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有鹿顶小殿。
昭俭录,一鹿顶殿五间,在睿安东北;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有鹿顶小殿。
从辍耕录,则光天殿西北角楼西,有二鹿顶.,从昭俭录,则睿安东北,及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各有鹿顶,盖东西二鹿顶也。辍耕录盖脱载『睿安东北』四字,遂误以西北有二鹿顶,而东北则无之。朱启黔元大都宫苑图考,仍陶录之误。考元史仁宗纪:『延佑五年〔二一二八)二月,建鹿顶殿于文德殿后』,盖卽昭俭录所谓『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之鹿顶小殿』,与东位睿安殿后五间鹿顶殿相配也。
香殿在宫垣西北隅,三间,前轩一间。前寝殿三间,柱廊三间;后寝殿三间,东西夹各二间。(按前寝殿当在香殿后,柱廊当在前后二寝殿之间;朱氏元隆福宫及西御苑图绘前寝殿于香殿前,遂不得不以柱廊属香殿,误矣。)文宸库在宫垣西南隅;酒房在宫垣
日庸福門、各三間一門。光天殿七間、東西九十八尺、深五十五尺、高七十尺。柱廊七間,深九十八尺,高五十尺。寢殿五間,兩夾各四間,東西一百三十尺,高五十八尺五寸、重簷。藻井瑣牕,文石甃地、藉花毳裀,懸朱簾、重陛朱闌,塗金雕昌楯。正殿鏤金雲龍橡木御榻,從臣坐牀重列。前兩傍寢殿,亦設御楊,裀褥成備。(輟耕録。)蕭洵故官邀録亦云:「隆福宫……左右後三向皆爲寢官,大略亦如前制」其爲四合房之式彰彰明甚。乃朱啓鈐氏元大都官苑圖考曲解云『按陶録但有寢官五間,兩夾四間,此云三向,或係後來添建。不知陶録所謂兩夾四間,卽東西廂之謂,故亦稱「兩傍寢殿」也。
壽昌殿又日東暖殿,在寢殿東,三間,前後軒。重簷,嘉禧殿又日西暖殿,在寢殿西、制度如之。針線殿在寢殿後、引抱長廉、遠連光天殿。
東廡之中日青陽門、西應之中日明暉門、各三間一門。翥鳳樓在青陽南、三間、高四十五尺。驂龍樓在明暉南,制度如之。周廉一百七十二間,四隅角樓四間。按翥風、驗龍二樓與廉相連。同大明殿之文武樓,故翥鳳樓後牧人宿衛之室,實位於廉外,乃朱啓鈐氏元大都官苑圖考,(隆福宫及西御苑園)繪二樓於廉前,誤認爲獨立之建築,因此牧人宿衛之室、不得不繪在應内、其爲錯誤、已辨正如前。(見第二章)
第五章宫殿坛庙分叙五七
元大都宫殿图考五六
兴圣殿进史作(樵川集) 黄清老
瑶编初进侍明光日丽龙池画刻长堤柳染成春水色宫花倂入御炉香
金壶浓露层阶滑玉椀分冰广殷凉朦艘似知天意喜凤笙新奏五云章
元宫词(诚斋新录) 周宪王
兴圣宫中侍太皇十三初到捧炉香如今白发成衰老四十年如梦一场(註六)
奇氏家居鸭绿东盛年纔得位中宫翰林昨日新裁诏三代蒙恩爵禄崇
白酒新刍进玉壶水亭深处昙全无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第八节隆福宫及西御苑
隆福宫在太液之西,兴圣宫之前。南红门三,东西红门各一。又缭以砖垣,南红门一,东红门一,后红门一。宫旧为太子府;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五月,改皇太后所居旧太子府为隆福宫。(元史成宗纪)嗣后常为太后所居。继改光天殿,赵孟俯所拟也。正门日光天门,光天殿之南门也,五间三门,高三十二尺,重檐。左日崇华门,右
註六 按诗指李宫人,善琵琶。
元大都宮殿圖考五四
室三間。
南紅門外兩傍附垣,有宿衛直廬四十間,東西紅門外附垣,各有宿衛直廬三間。東西北門外、基置衛士直宿之舍各二十一間。東夾垣外有宦人之室十七間,凌室六間,酒房六間,北門外有窨花室五間。(以上皆指内夾垣而言。其外更有外夾垣、諸廳舍蓋在二垣之間,朱啓鈔元大都宮苑圖考,僅繪垣一層,故宦人之室十七間、凌室六間,酒房六間、本在東夾垣外者,不得不繪在内矣‘典聖門前夾垣内,有省院臺百司官侍直板屋。以上興聖宫制度之大概也。析津志興聖宫丹墀内多桃李。
放宮遺録,興聖官丹墀皆萬年枝,殿制比大明差小。殿東西分道爲關門,出繞白石龍鳳闌楯,闌楯上毎柱皆飾翡翠,而真黄金,雕鳥獅座。中建小直殿,引金水繞其下,甃以白石,東西翼爲仙橋,四起雕窗,中抱綵樓,皆爲鳳翅飛簷,鹿頂層出、極爲奇巧。樓下東西起日月宫,金碧點綴,欲象扶桑滄海之勢。壁間來往多便門出入,有莫能窮。樓後有禮天臺、高跨宫上、碧瓦飛薨、皆非常制、盼望上下無不流輝,不覺奪目,亦不知蓬瀛仙島?又果何似也!……
元大都宫殿图考五二
奎章阁下文章盛太液池边游幸多南国女官能翰墨外间抄得竹枝歌
海宴河淸罢虎符闲观翰墨足歉娱内中独召王渊画仿得黄荃孔雀图
宣文下直诗(近光集) 周伯琦
亭亭翠柏倚朱阑云母窗扉逼暮寒玉德殿前红杏树数花犹作去年看
宣文阁傍有秘密室,盖修秘密禅之所也。
辇下曲(张光弼诗集) 张昱
似将慧日破愚昏白昼如常下钓轩男女假城求受戒法中秘密不能言
元宫词(诚斋新录) 周宪王
安息熏坛建众魔#传秘密计宫娥自从受得黑卢咒日日持珠念那摩
山字门在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正一门,两夹各一间,重檐,脊置金宝瓶。又独脚门二,周阁缭以红版垣。延华阁五间,方七十九尺二寸,重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青琉璃瓦饰其檐,脊立金宝瓶,丹陛御榻从臣坐床咸具。阁左右为东西殿,各五间,前轩一间。圆亭在延华阁后,东为芳碧亭,一二间,重檐,十字脊,覆以青琉璃瓦,饰以緑琉璃瓦,脊置金宝瓶;西为徽清亭,制度如之。浴室在延华阁东南隅东殿后,旁
元大都官殿圖考五〇
等庫,任華印,將大修聖賢經傳之説,以爲成書,知名之士,多見進用。自中朝至於外方、金石之錫、承詔撰作,幾無虚日。
元史李洞傳:天歷初,李洞以待制召,於是文宗方開奎章闊,延天下知名充學士員。洞數進見,奏對稱旨,超遷輸林直學士,俄特授奎章問承制學士。洞既爲帝所知遇、乃著書日輔治篇以進,文宗嘉納之。
輟耕録文宗開奎章閣,作二靈。一日『天歷之寶~」一日『奎章開賓ご命處集篆文。
研北雜志奎章關壁有宋徽宗畫承平殿曲宴圖,並書自製曲宴記。
元史周伯琦傳"至正元年,八一三四一改奎章閣爲宣文閣,藝文監爲崇文監。
時周伯琦爲宣文閣授經郎,教戚里大臣子弟,毎進講輒稱旨。日日備額問。帝以伯琦工書法,命篆宣文謝寶。仍題扁宣文閣,及幕王義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書千文、刻石關中。自是累轉官,皆宣文、崇文之間,而眷遇益隆矣。「按析津志‐崇文監在咸宜坊北一小巷内,本官署名也
元史喀喇庫庫傳:大臣議罷先朝所置奎章關、學士院及藝文監諸属官。喀喇庫
元大都宫殿图考四八
海子东头暗绿槐 碧波新涨浩无涯瑞莲花落还游少白首宫人扫殿阶
第七节 美圣宫
太液池之西,有宫二,北曰兴圣,南曰隆福。兴圣宫当大内之西北,万寿山之正西。有砖垣二重外夹垣东红门三、直仪天门吊桥,西红门一,达徽政院,北红门外有临街门一所三间,南红门史失载,然以理度之,必有无疑。内垣南关红门三,东西北红门各一。官一称西宫,皇太后亦尝居之。
正门日典圣门,兴圣殿之南门也,(注五)五周三门,重檐,东西七十四尺。左日明华门,右日肃章门,各三间一门。典圣殿七问,东西一百尺,深九十七尺。柱廊六问深九十四尺。寝殿五间,两夹各三间,后香开三间,深七十七尺。正殿四面悬朱帘琐窗,文石楚地、白玉石重陆,朱关涂金昌楯覆以白磁瓦、碧琉璃饰其管脊。
注五辍 耕録谢「兴圣门,典圣殿之北门也。』以禁扁考之。「兴圣官正门日奥东,左日明华,尤曰肃章,宜则[门〕在延类「楼〕之北,弘么门〕在凝队「楼]之北。与其他宫殿制度相同。必无正门北向之理。辍耕纸
元大都宫殿图考四六
万岁山诗(蒲室集)释大诉
蜿蜒金犁倚青冥 虚谷时传万岁声翠保惨背云气湿 玉龙锋甲夜塞生
关河拱挹皇居壮 宫殿深严圣虑清自愧山林麋鹿性也随热惊到承明
燕城怀古诗(春雨斋集)刘彦昺
广寒宫殿玉为楼万岁鳌峰压九州番国梵僧青风帽天魔宫女彩龙舟
钓陈苍阙山南拱大液红桥水北流惟有卢沟沟上月年年鸿隔不胜秋
官词(金台集)果罗洛纳延
广寒宫殿近瑶池 千树长杨缘影齐 报道夜来新两过御沟春水已平堤
元宫词(诚斋新録)周宪王
月宫小殿粪中秋 玉宇银继素色浮宫里犹思旧风俗鹧鴣长笛序梁州
第六节 太液池
太液池在大内之西,周回数里,旧植芙蓉,卽今之三海也。北为万铁山仪天殿,东为宫城,西为与圣、隆福二官及御苑。书有犀山台。仪天殿左右,皆驾长桥,以通东西两
元大都宫殿图考 四四
度如之。(考其地望,盖今庆霄楼地。)篇潼室在介福前三间.,牧人之室在延和前三间。庖室在马潼前;东浴室更衣殿在山东平地,三间两夹。
元史世祖纪:中统四年〔一二六三〕三月,亦黑迭儿丁请修琼华岛,不从。至元元年〔一二六四〕三月,修琼华岛。
元史兵志: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五月,以蒙古军与汉军相蓼—备都城内外及万寿山宿卫,仍以也速不花领宿卫事。
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二月,立法输竿于大内万寿山,高百尺。
辍耕录:国朝每宴诸王大臣,谓之大聚会;是日尽出诸兽于万岁山,若虎豹熊象之属,一一列置讫,然后狮子至,身材短小,絶类人家所蓄金毛猱狗。诸兽见之,畏惧俯伏,不敢仰视。气之相压也如此。一元史泰定帝纪:泰定二年(二二二五〕六月朔,茸万岁山殿。四年(二二二七」十二月,植万岁山花木八百七十本。
辍耕录:文宗居金陵潜邸时,命臣房大年画京都万岁山;大年辞以未尝至其
元大都宫殿图考四二
尺,重阿藻井,文石整地,四面琐窗,板密其里,徧缀金红云,而蟠龙矫蹇于丹楹之上。中有小玉殿,内设金嵌玉龙御榻,左右列从臣坐床前架黑玉酒瓮一,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按元史世祖纪云:『至元二年(二一六五〕十二月,渎山大玉海成,勅置广寒殿,』卽指此也。嗣沦没古庙中,垂三百年。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云:『今在西华门外真育庙中,道人作贮菜瓮。』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五,引燕都游览志,亦谓『今御用监院中有小亭,亭内一玉缸,色青碧,间以黑晕白章,体质颇润。……延袤如荷叶样,中有积水;外以朱阑障之,想卽元时广寒殿中物也。』〈注四)乾隆十年,(一七四五〕以千金易得,命移置承光殿前亭内,并制玉瓮歌、玉瓮诗,且题序案于瓮内。玉瓮径四尺五寸,高二尺,围圆一丈五尺,今存,盖元代仅遗之古迹,已历六百七十一年矣。
乾隆御题玉瓮诗,
注四按日下旧闻考:御用号今为玉钵庵,卽明真武庙;又査慎行人海记:西华门外西南一里许,明御用能在焉;又南数十步,为真武殿,匪前冇老桧一株,下有元时玉酒海丄承以石床。可见真武牖与御用隘实为一处。
元大都宫殿图考 四〇
黄金为币玉为檐剑戟如林卫紫髯也爱儒臣勤讲读向前轻揭虎皮帘
奏对归来日已西独骑官马踏春泥行从海子桥边过犹望宫城柳色齐
第四节御苑
厚载门北为御苑,外周垣红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凡垣三重。内有水碾,引水自玄武池,灌溉种花木.,自有熟地八顷。八顷内有小殿五所。元代诸帝,尝执耒相以耕,拟于籍田也。(顺天府志卷三引析津志)考其地望,当在今景山西部及大高玄殿北至地安门一带,以垣三重及熟地八顷推之,面积颇广.,所谓玄武池,盖卽今北海也。
萧洵故宫遗录:……又后苑中有金殿,殿楹窗扉,皆裹以黄金;四外尽植牡丹百余本,高可五尺。又西有翠殿。又有花亭、毡阁,环以緑墙兽阖,緑障饮窗,左右分布,异卉参差映带.,而玉床宝坐,时时如泡流香,如见扇影,如闻歌声。出户外若度云霄,又何异人间天上也。……苑后重绕长庑,庑后出内墙,东连海子,以接厚载门。绕长庑中皆宫娥所处之室。
元大都宫殿图考.三八亭。註三).
元史达尔玛传:帝宴大臣于延春阁,特赐达尔玛白鹰,以表其贞廉。、元史欧阳原功传: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将大赦天下,宣欧阳原功赴内府,原功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
元史王结传:元统二年(二二三四〕王结召拜翰林学士。中宫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
元史许有壬传至正初,许有壬进讲明仁殿;帝悦,赐酒宣文阁中。
元史英宗纪:延佑七年(一三二0〕十二月,铸铜为佛像,置玉德殿。
萧洵故宫遗录:……又后为清宁宫,宫制大略亦如前,宫后引抱长庑,远连延春宫。.
注三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徽清亭,据禁扁注在延华阁;昭俭录:延华阁在兴圣宫后,徽清亭在延华阁后圆亭之东,与芳碧亭相对。析津志:编女房墙外南墙内,一是圆殿一,直板房前,卽延华阁,西有娑罗树,徽清亭。据此则霉清亭在延华阁后无凝。……泰定纪盖讹华作春,朱彝尊原书(指月下旧闻〕未订其误,兹谨辨正如右。
元大都宫殿图考 三六
雨润风调四海宁丹墀大乐列优伶年年正旦将朝会殿内先观玉海青健儿千陵足如飞随从南郊露未晞鼓吹声中春日晓殿前咸着只孙衣元日朝回书事诗(柳侍制集)柳贯九宾陈仗建朱干六译传声贽白环法部清商初按桀宫阑重翟已趋班云筝遥映龙旗动日色纔临凤盖闲万歳玉杯谁刻字忽闻送喜入天颜
第三节延春阁及玉德殿
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大内后廷之正宫也。自宝云殿后,横亘长道,中为延春门,延春阁之正门也,五间三门,东西七十七尺,重檐。左为懿范门,右为嘉则门,皆三间一门。延春阁九间,东西一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百尺,三檐重屋,盖为楼阁,故又高于大明殿矣。(大明殿高九十尺)柱廊七间,广四十五尺,深一百四十尺,高五十尺。寝殿七间,东西夹四间,后香阁一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七十五尺,高如其深,重簷。
慈福殿又曰东暖殿,在寝殿东,三间,前后轩,东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明仁
元大都宫殿图考三四
『一二八四』正月,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尔果斯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上尊号,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
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三月,发侍卫兵营紫檀殿。
玉山雅集:世祖建大内,移沙漠莎草于丹墀,示子孙无忘草地也。
草木子:元世祖思创业艰难,故所居之地青草植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
元史张珪传:仁宗将即位,廷臣用皇太后旨,行大礼于隆福宫,法驾已陈矣,张珪言当御大明殿,帝悟,移仗大明。
元史王约传:仁宗正位宸极,欲用阴阳家言,即位光天殿,〔偰按,即隆福宫〕即东宫也。王约言于太保曲枢曰:『正名定分,当御大内。』太保入奏,遂即位于大明殿。
,元史英宗纪:至治元年〔一三二一〕三月丁丑,御大明殿,受缅国使者朝贺。……二年〔二二二二〕闰月,作紫檀殿。
元史礼乐志:元正受朝仪:大昕,侍仪使引导从护尉,各服其服,人至寝殿前
元大都宫殿图考三二
拏头殿,龙床品列为三,亦颇浑朴。殿前宫东西仍相向为寝宫,中仍设金红小屏。……
辍耕录则云:
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
综二书所记,一则日『殿前宫东西仍相向为寝宫,』二则日『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其为三面相向之三合房无疑。朱启铃元大都宫苑图考,不信萧录东西相向之说,谓『陶录不言东西相向;』不知辍耕录固明言『东西夹六间』也。按元代宫殿,后宫寝室,都作三合式,故故宫遗录记隆福宫云:『左右后三向皆为寝宫,大略亦如前制。』朱氏不信三合之说,故不得不曲解为『系后来添建』也。
文思殿在大明寝殿东,三间,前后轩,东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紫檀殿在大明寝殿西,制度如之,皆以紫檀香木为之,缕花龙涎香间白玉,饰壁,草色糅緑其皮为地衣"二殿辍耕录及昭俭录,皆谓在大明寝殿之东西,独萧洵故宫遗录,谓在延春阁后,大都宫殿考沿其误。按禁扁注云:大明西日紫檀,东日文思,北日宝云,此四殿为
元大都宫殿图考三〇
角楼四,据宫城之四隅,皆三趣楼,琉璃瓦饰檐脊。
元史祭祀志:车驾出宫,凡祭祀前一日,所司备仪从,内外仗侍;祠官两行,序立于崇天门外。太仅寺控御马,立于大明门外。……车驾还宫,驾入崇天门,至大明门外,降马升舆。
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二月,建宫城南面周庐,以居宿卫之士。元史兵志:元贞二年7'一二九六口十月,枢密院臣言,昔大朝会时,皇城外皆无墙垣,故用军环绕,以备围宿。今墙垣已成。南北西三畔,皆可置军;独御酒库西,地窄,不能容。臣等与丞相鄂勒哲议,各城门以蒙古军列卫,及于周桥南,置戍楼,,以警昏旦。从之。
元史兵志:至治元年二三二口八月,东内皇城建宿卫屋二十五楹,命五卫内摘军二百五十人居之,以备禁卫。
,丁卯及第谢恩崇天门(萨天锡诗集) 萨都刺
禁柳青青白玉桥无端春笆上宫袍卿云五彩中天见-圣泽千年贝日遭虎榜姓名书勒吉羽林冠盖竖旌旄承恩朝罢频回首午漏花深紫殿高
元大都宫殿图考 二八
其地当并属太液西岸之西。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燕邸因元故宫,卽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承泽所谓元故宫者,未载其名。今考昭俭录,假山在隆福宫西.,严嵩铃山集,假山在仁寿宫西。仁谆为成祖潜邸,据此则春明梦余录所称元故宫当卽隆福、兴圣诸宫无疑矣。
元大都宫殿图考
上既迁西苑、号永寿宫,不复祝朝,惟日夕事斋丑。辛酉八一五六一し永毒宫火复暂徒玉熙殿,又徒元都殿,俱湫隘不能容万乗。时分宜首揆,请移驻南城,上以当时逊位受钢之所,意甚恶之,然是时方与三殿大工,县官匮乏,无暇他营。华亭为次揆、卽对云:『今微到建殿余材尚多、顷刻可办。』且荐司空雷礼。材证足任此役上大悦,立命华亭子播,以尚宝司丞兼替缮主事督其役,不三月工成。上大悦,□
日徒居,赐名曰万寿,后堂日寿源官。
按明史世宗纪:嘉靖四十年八一五六一十一月辛亥,万毒宫灾,四十一年八一五六二三月己酉,重作万寿官成,所记年月与野获编全合。可见万寿官亦称永寿宫,卽照成祖潜邸之仁寿宫也。春明梦余録又谓嘉靖四十二年,八一五六三更万寿宫为恩寿宫,是则万寿官别名又不止一永寿宫矣。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记其地点云:紫光阁再西,日万邻宫、寿源宫金鳌退食笔记,又谓在大光明殿之东,紫光阁及大光明殿今俱在,其问卽集灵囿,民国初年国务院所在地也。
(3)大光明殿盖卽元西御苑,金鳌退食笔记云大光明殿在西安门内万寿官遗址之西。地极敞络,中祀上帝,相传明世宗与陶
元大都宫殿明孝二四
金海桥〔卽金鳌、玉蛛桥)之北,河之西岸,向南日玉熙宫,神庙于此选近侍三百余员学宫威。可瞑金鳌玉蛛桥迤西,北海西岸,旧时本有宫殿,兴圣宫虽泯灭,然来踪去迹,可得而寻也。
(四)隆福宫在大内之西,兴圣之前,其地点今犹可考,盖卽明成祖潜邸仁寿宫,嘉靖时之万寿宫,民国初年之国务院,今之集灵囿是也。试逐一考其沿革如左:(1)燕邸仁寿宫卽元旧内。明太祖实录云:
‘改湖广行省参政赵!I为北平行省矾政。耀尝从徐达取元都,习知其风土民情,边事缓急.,上命改授北平,且俾守护王府宫室。耀因奏进工部尚书张允所取北平宫室图,上览之,令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三年七月,诏建诸王府;工部尚书张允言,燕国用元旧内殿,上可其奏。.
何以见实录所谓元旧内,系隆福宫而非大内?盖明初毁元宫室,大内必先拆毁,且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云:
・初,燕邸因元故宫,卽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元人重佛,朝门外有大慈恩寺,卽今之射所;东为灰厂,中有夹道,故皇墙西南一角独缺。太宗登极后,卽故
元大都宫殿图考 二二
之紫禁城为长,而东西则较今之紫禁城为狭。又元代宫城,较今之紫禁城略为偏西,是可由下列各点证明之,春明梦余录云:
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改建皇城,(按实指紫禁城〕于元故宫东,去旧宫可一里许,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
是改建后之宫殿,在元故宫之东也。又云:
新宫既迁大内,东华门之外逼近民居,喧蚕之声至彻禁御.,宣德七年,八一四三二〕始加恢扩,移东华门于玉河之东,迁居民于灰厂西之隙地。可见永乐时之东华门乃禁城东面,当尚仍元旧,宣德七年,始向河东展移也。又故宫遗录,谓厚载门西为浴室,由浴室西司内城,为海子;辍耕录亦谓仪天殿东为木桥,通大内之夹垣。然则元代宫城当较今紫戮城偏西北,西临太液池,而其西北角之外,则直对仪天殿是也。,(二)故宫遗录所谓瀛洲圆殿,卽辍耕录所谓.仪天殿;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二考云:『元仪天殿,明更名日承光,甫田集:承光殿在太液池上,一名圆殿.,明宫殿额名:嘉靖三十一年,更名干光。本朝仍日承光殿。』可见仪天殿卽今团城承光殿,惟元时殿四面临
元大都官殿圖考
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白石龍擊戴水中,甚壯。遶橋盡高柳,鬱鬱萬株,遠與內城西宮海子相望。度橋可二百步、爲崇天門、門分爲五、總建闕樓其上,翼爲迴廊、紙連兩觀,觀傍出爲十字角樓,高下三級。兩傍去午門百餘步有掖門、皆崇高閣。内城廣可六七里、方布四隅,隅上皆建十字角樓。其左有門爲東華,右爲西華。
(二)故宮遺録又云
……又後爲厚載門,上建高閣,環以飛橋舞臺於前,回闖引翼。…臺西爲内浴室,有小殿在前。由浴室西出内城,臨海子,海廣可五六里,駕飛橋於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圓殿,環為石城圈門,散作洲島拱門,以便龍舟往來。由瀛洲殿後北引長橋,上萬歲山。
(三)陶宗儀輟耕録云
儀天殿在池中圓坻上,當萬壽山,十一楹,高三十五尺,國七十尺,重簷圓蓋頂圓。臺址甃以文石、藉以花茵,中設御榻、周關瑣窗。東西門各一間、西北廁堂一間、臺西向列愛磚龕、以居宿衛之士。東爲木橋,長一百二十尺、闊二十二尺通大内之夾垣。西爲木弔橋,長四百七十尺,關如東橋,中國之,立柱架梁於二
第四章元宫城之四至及诸宫之地点
宫城之四至元宫城周围一千二百六丈,合六・七里,此明初指挥张焕计度所得也。(明太祖实录)陶宗仪则云: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崇三十有五尺。(辍耕录二十一)萧洵则云:内城广可六七里,方布四隅。(故宫遗录)按陶宗仪所记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合为二千一百九十步,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计之,卽周围六里三十步,所谓九里三十步误。(朱启铃元大都宫苑图考,仍沿其误。)然则三家记载,大体相同,元宫城周围,当为六里三十步。
元故宫遗址,今已不可详考,然根据左列各点直接史料之记载,犹可推定其地点及四至也:
(一)萧洵故宫遗录云:
南丽正门,内日千步廊,可七百歩,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阑马墙。门内数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
第四章元宫城之四至及诸宫之地点一九
元大都宫殿图考一八
(48)湛露坊按毛诗湛露,为锡宴羣臣沾恩如湛露,坊近官酒库,取此义以名。
(49)乐善坊地近诸王府,取汉东平王为善最乐之义以名。
(50)澄清坊地近御史台,取澄清天下之义以名。
全城之中,则为钟鼓楼,至元九年建。按今鼓楼之西,有旧鼓楼街;日下旧闻考云.二.今旧鼓楼大街北城墙,有中心台之名,盖元时都城偏北,以鼓楼大街之中心台,为东西南北之中也。』洪武北平图经志书亦云:『钟楼在金台坊东,卽万宁寺之中心阁。』明一统志亦云:『中心阁在府西,元建,以其适都城中,故名。』可见元时之钟鼓楼,较今钟鼓楼偏西,而为东西南北之中,亦元时中心较今偏西之一证也。
黎崩皇庆初元入都城作
天象分明散晓霞 故令骑马入京华 云开阖阖三千丈 雾暗楼台百万家
塞尽宫花初着蕊 春深宫柳已藏鸦 太平景物今如此 始信皇图福未旌
(36)日中坊 地当市中,取日中为市之义以名。
(37)寅宾坊 在正东,取尚书寅宾出日之义以名。
(38)西成坊在正西,取尚书平秩西成之义以名。
(39)由义坊西方属义,故名。
(40)东居仁坊地在东市,东属仁,取孟子居仁由义之言,分为东西坊名。
(41)西居仁坊同上。
(42)睦亲坊地近诸王府,取尚书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之义以名。
(43)仁寿坊地近御药院,取仁者寿之义以名。
(44)万宝坊大内前右千步廊,坊门在内,属秋,取万宝秋成之义以名。
(45)豫顺坊按周易豫卦,豫颛以动,利建侯行师,取此义以名。
(46)甘棠坊按燕地乃周召公所封,诗人美召公之政,有甘棠篇,取此义以名。(在健德門)
(47)五云坊大内前左千步廊,坊门在东,与万宝对立,取唐诗五云多处是三台之羲。
第三章 元大都城考 一七
元大都宫殿图考 一六
(22)咸宁坊 取尚书野无遗贤、万国咸宁之义以名。
(23)同乐坊 取孟子与民同乐之义以名。
(24)寿域坊 取杜诗八方开寿域之义以名。
(25)宜民坊 取毛诗宜民宜人之义以名。
(26)析津坊 燕地分野,上应析木之津,地近海子,故取析津为名"
(27)康衢坊 取尧时老人击壤康衢之义以名。
(28)进贤坊 取贤才并进之义以名。
(29)嘉会坊 坊在南方,南方属礼,取周易嘉会之义以名。
(30)平在坊 坊在北方,^尚书平在朔易之义以名。
(31)和宁坊 取周易保合太和,万国咸宁之义以名。
(32)智乐坊 地近流水,取智者乐水之义以名。
(33)邻德坊 取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之义以名。
(34)有庆坊 按尚书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取其义以名。,
(35)清远坊 地在西北隅,取远方清宁之义以名。
(8)明时坊 地近太史院,取周易革卦君子治歴明时之义以名。(在太史院东)
(9)凤池坊 地近海子,在旧省前,取凤凰池芸以名。(在斜街北)
(10)安富坊 取孟子安富尊荣之义以名。(在顺承门羊角市)
(11)怀远坊 取左传怀远以德之义以名。(地在西北隅)
(12)太平坊 取天下太平之义以名。
(13)大同坊 取四方会同力义以名。,
(14)文德坊 按尚书诞敷文德,取此义以名。
(15)金台坊 按燕昭王筑黄金台以礼贤士,取此义以名。
(16)穆清坊 地近太庙,取毛诗于穆清庙之义以名。
(17)五福坊 坊在中地,取洪范五福之义以名。
(18)泰亨坊 地在东北,寅方,取泰卦吉亨之义以名。
(19)八政坊 地近万斯仓八作司,取洪范八政食货为先之义以名。
(20)时雍坊 取尚书黎民于变时雍之义以名。
(21)干宁坊 地在西北干位,取周易干卦万国咸事之义以炎
第三章 元大都故城考一五
元大都宫殿图考 一四
丈,至永新时拓南城二千七百余丈^是由双黙寺拓至宣武门,几及二里,约四百丈有奇。重第南面一千八百〔九十」丈,东西各四百丈,与二千七百余丈适合。是可为元城在双塔寺之确证。,元坊名五十,以大衍之数成之,名皆切近,乃翰林院侍书学士虞集伯生所立,外有数坊,为大都路教授时所立。、(析津志)元一统志尝备载其名,析津志并注明其处,附录如左:
(1)福田坊 坊有梵刹,取福田之义以名。(在西白塔寺,卽今白塔寺。)
(2)阜财坊 坊近库载,取虞舜南风歌阜民财之义以名。(在顺承门内金玉局巷口)
(3)金城坊 取圣人有金城,金城有坚固久安之义以名。(在平则门内)
(4)玉铉坊 按周易鼎玉铉大吉,以坊近中书省,取此义以名。(在中书省前)
(5)保大坊 按传日:武有七德,保大定功,以坊近枢密院,取此义以名。(在根府北)
(6)灵椿坊 取燕山窦十郎『灵椿一株老』之诗以名。(在都府北)
(7)丹桂坊 取燕山寳十郎教子故事『丹桂五枝芳』之义以名。(在灵椿北)
桥。
元大都故址,今日尚可考定:日下旧闻考据元一统志及析津志,以为大都南至今西长安街北双塔寺,北至今德胜门外土城;顺天府志据吴师道城外纪游诗,亦谓元时南面城根,去东西长安街不远。至于大都东西所届,与今相同,朝阳门卽元齐化门,阜成门卽元平则门,今民间仍用旧称,此其证也。
日下旧闻考三八:元时都城本广六十里,明初徐达营建北平,乃减其东西迤北之半。故今德胜门外土城关一带,高阜联属,皆元代北城故址也。至城南一面,史传不言有所更改,然考元一统志、析津志皆谓至元城京师,有司龛基正直庆寿寺海云、可庵二师塔,勅命远三十步许,环而筑之。庆寿寺今为双塔寺,二塔屹然尚存,在西长安街之北,距宣武门几及二里。由是核之,则今都城南面,亦与元时旧基不甚相合。盖明初既缩其北面,故又稍廓其南面耳。〔按永乐十七年始拓南城二千七百余丈,见明成祖实录,与明初缩北城并非同时。〕
顺天府志一:…京而吴师道城外纪游诗,谓观象台、泡子河俱在文明门外,则元时南面城根,去东西长安街不远。考明洪武时经理元故都,东西径一千八百九十
第三章 元大都故城考一三
元大都宫殿图考 一二
之,自下砌上,恐致摧塌也。嗣后至元二十年,二十一年,(一二八三—八四)两修大都城;二十九年(一二九二)完工。英宗至治二年(一三二三)又修治之。顺帝至正十九年,(一三五九)诏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焉。,
日下旧闻考三八引析津志:世祖筑城已周,乃于文明门外向东五里立苇场,收苇以蓑城。每岁收百万,以苇排编,自下砌上,恐致摧塌,累朝因之。至文宗有警,用谏者言,因废此苇,止供内厨之需,毎岁役市民修补。至元间,朱张进言,自备己资,以砖石包裹内外城墙,因畤宰言乃废。至今西城角上,亦略用砖而已。至元十八年,奉旨挑掘城坏,添包城门一重"日下旧闻考三八:据析津志所言,则元时都城,乃用土筑;至明初改筑时,始加以砖盐也。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年,修大都城。……二十一年五月丙午,以侍卫亲军万人,修大都城。……二十九年七月癸亥,完大都城。
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二年七月,修大都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九年冬十月庚申朔,诏京师十一门,皆第瓮城,造弔
第三章 元大都故城考
元太祖十年,(一二一五)蒙古兵入燕,以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元史地理志)世祖中统二年,(一二六一)修燕京旧城。(元史世祖纪)卽辽金故都。后世所谓南城是也。至元元年,(一二六四)中书省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四年,(一二六七)始于中都之东北置城而迁都焉,九年(一二七二)始改大都。(元史地理志)元一统志九年二月、改号大都、迁居民以实之建钟鼓楼于城中。
洪武北平图经志书:金海陵徒都大兴,宜宗奔汴,元世祖改为燕京路,今旧南城是也。至元四年,始定鼎于中都之北三里,筑城幽六十里。九年,改为大都。
城方六十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辍耕録)正南日丽正,左日文明,右日顺承,正东日崇仁,东之南日齐化,东之北日光熙。正西日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日肃清,北之西日健德,北之东日安贞。(元史地理志。辍耕録及禁扁)城用土筑,以苇养
第三章元大都故城考一一
元大都宫殿图考 一〇
楼,隆福宫周应一百七十二间,东应之中为青阳门,南为翥凤楼,西应之中为明晖门,南为骖龙楼,皆并见辍耕録。今按文武楼及翥凤、骖龙二楼,当如今太和殿前之证仁、宏义二阁,与东西应相连。今朱氏图考,于文武楼则以为与应相连,而于翥凤、骖龙楼则绘于应前、为独立之建筑。前后互相矛盾,因此牧人宿卫之室。在骖龙楼后者。本应在周应之外,今不得不绘在周应之内,其误五也。朱氏隆福官表中,仅列益顶殿及盘顶小殿,一在光天殿西北角楼西,一在益顶殿后,而未及东益顶殿。(盘顶,元史、放官遗録、禁扁等书皆作鹿顶。)今按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一"『禁扁注:光天殿西位为文德,东位为睿安,今考诸书。祇详文德,而睿安缺载,昭俭録,鹿顶殿五间,在睿安东北,光天殿西北角楼西后,有鹿顶小殿、盖东西二鹿顶也。碍耕録脱载「睿安东北」四字,遂混二鹿顶为一,误矣。』朱氏隆福宫表中,虽据禁扁迦入睿安殿。但国中仍漏睿安,其误六也。未能分清东西二鹿顶殿,其误七也。其他错首遗漏尚多,请于下文逐条辨正之。
元大都宫殿图考 八
延春阁后。玉德殿在清额门外,清类为延春西庑之门,此云在延春阁后之东。仪天殿此作瀛洲殿。仪天殿西渡飞桥为兴圣宫,此作明仁宫;明仁,延春阁之西暖殿也。嘉禧殿在光天殿西,其东相对者为寿昌殿,此云在西前苑新殿之后,而脱载寿昌。延华阁在兴圣宫后,此云在明仁后。端本堂在兴圣殿西庑,卽旧奎章阁,此云在苑东。盖萧氏毁元宫室,不过得诸一览之余,万户千门,纷错杂出,少有疎误,亦情之常也。王佐格古要论补釆人,更名大都宫殿考,且又删削十之二三,非复本来面目。本文所考,以故宫遗录(原文载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二)为主,重实地调査也.,以辍耕录为副,重时人记载也;此外更参以昭俭录、元史、、析津志、日下旧闻考诸书,以相互参证也,每章之末,引宫词及名家题咏若干首,以为调剂,兼兴观感。又诸书记载,都有说无图,难以详其制度方位,--此为旧书记载宫殿之通病,故特制为图,(底稿根据光绪三十四年常琦测绘北京精细全图)以补文字之不足也。
今人朱启铃氏,尝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二册,发表元大都宫苑图考,以为陶宗仪辍耕录,本于经世大典将作所疏宫阙制度之文,尺龄井然,远出萧录之上,因就其方位尺度,手自摹绘,制图凡七:(一)元京城图;(二)元大内图;(三)元万寿山图;
元大都宫殿图考六
尤令人观叹不置也。
*****
由上观之,元代宫殿制度,实有研究之价值,不特有裨于史乘,亦且关系于建筑。各家记载,语焉不详,或虽详矣,而芜杂难考;且皆无地图,莫测方位,故重为制图,考订如左。
元大都宫殿图考 四
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间;』『隆福宫……周庑一百七十二间,四隅角楼四间。』可见元代主要宫殿,皆有周庑及角楼。今『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清宫史续编卷五十三)皆元制也。
(八)宫城四隅为楼之制,辍耕录云:『角楼四,据宫城之四隅,皆三趋楼,琉璃瓦饰檐脊。』按今紫禁城四隅,亦有角楼四,重檐三层,覆以琉璃,亦直接仿元制也。(九)东华、西华、厚载门之制辍耕录云:「宫城……东日东莘,七间三门,东西一百十尺,深四十五尺,高八十尺;西日西华,制度如东华.'北日厚载,五间一门,东西八十七尺,深高如西华。I按今东华、西华,各七间三门,与元制相同.,惟神武门(相当于元厚载门)亦七间三门,与元制稍有不同耳。元代宫阙制度之过于后代者,亦可『而举如左:
(一)元代宫殿,夹太液池两岸以除大明殿、延春阁,相当于今之太和殿及干清官外,尚有太液池西岸之隆福宫、兴圣宫,制度一如大内。萧洵故宫遗录,谓隆福宫、兴圣宫,『大略亦如前制/『殿制比大明差小。』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一,亦圆隆福宫、光天、寿昌、嘉禧等殿,皆在兴圣之前;奎章、延华等阁,在兴圣之后,其制,度亦如大内,其
元大都宫殿图考二
房,各百有十楹,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楹,皆联檐通脊。至民国初年,武氏帝制始行拆毁。为宽广宏丽计也。惟千步廊之制,尚不始于元,——元固起自漠北,其宫阙之制,大半仿自中国,——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四引金图经云:「宣阳门正北日千步廊,东西对焉,岳之半各有偏门,向东日太庙,向西日尚书省,然则金已有千步廊之制。惟金官阙制度,全仿汴京,然则实起自宋,元不故承袭其制耳。
(一一)崇天门前桥边之华表 萧洵故官遗录云"「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整如玉,桥下有四白石龙繁戴水中,甚壮。』按今天安门前桥上,亦有华表二,东西峙立,竿头狮南向,天安门后复有华表二,竿头狮北向。其制盖沿自元,而稍加变通耳。
(三)崇天门双阙之制 陶宗仪辍耕录云:「正南日崇天,十二间五门,东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三尺。左右越楼二、超楼登门,两斜廉十,门阙上两观皆三趋楼,连超楼东西廉各五间。』按今之午门,亦有五门、(正中三门、左右掖门各一。)上覆重楼五,中楼,深广冬九楹,东西四楼,深广各五楹,开道十三楹,南北连巨,则相当于崇天门之东西应也 双关之制,不始自元,而以元制与今为最近。
元大都宫殿图考二
第八节隆福宫及西御苑 五六
第九节不可考之诸殿 六三
第十节太庙及社稷二坛 六八
第六章结论 七三
目录 一
序
余生长蓟都。二十余年、眼辄浏览宫阙,考察坛庙。稽其沿革、穷其制度、自十八年以还,离燕倏焉七载,七载之中,风云日亟,放都文献。有不保之虞。「汉宫已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不啻为今日事变之写照也。按北京故宫,为元明清三代七百年来大内之地,而城内外坛庙寺宇陵寝,又为滚、金以来文物制度所系。设一且而不幸罹叔灰,而文献荡然,使后世考古者,又何从而得观当年制度耶!夫士既不能执干戈而捍卫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谋恢复故国,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保存故都文献于万一。因于二十四年七月,重来北平,蒙故宫博物院院长叔平马衡先生慨允,得在故宫及景山、大高玄殿、太庙、皇史成等处摄影,计穷二月之力,在京城内外摄影五百余幅,发愿写北京城阙宫殿苑囿坛庙图考一书。又以北京宫阙制度,至元而粲然大备,欲考其今日之制度、必先自元始。故先撰元大都宫殿图考,都五万余言、分为六章,举以问世。海内君子,幸垂教焉。
二十五年四月朱 楔序于青溪
序一
目录
第一章导言 一
第二章史料之选择及其批评 七
第三章元大都故城考 一一
第四章元宫城之四至及诸宫之地点 一九
第五章宫殿坛庙分叙 二九
第一节宫城诸门 二九
第二节大明殿 三一
第三节延春阁及玉德殿 三六
第四节御苑 四〇
第五节万寿山或万岁山 四一
第六节太液池 四六
第七节兴圣宫 四八
目录 一
前言
单士元
朱偰先生早年留学欧洲。归国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我国。占据东北各省后又延及冀东。朱先生在北平旧都处于危急之际,因而对于故都北平,从元代建大都,延续明、清两代王朝的城市规划、富殿园囿等的组合艺术,出于爱园之心,从事系统的研究。虽然元代大都城早在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已经破坏,朱先生微文考献,实地步履调查成《元大都官殿图考》,随后又成《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和《北京宫阙图说》。
朱先生为书香世家,文学、历史造诣均深,为了科学研究、对北京、南京明代宫殿沿革,考查殆遍。明、清两代北京规划及宫殿园囿保留完整,排比著述,内容翔实,益以文献史料,叙其原委。在当日著书发表,实能救迪读者热爱祖国之心,非仅为考古之作也。至于研究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市宫殿史者,在早一些,固已有从事此项学术研究者矣、但多属考古之作、朱先生著述之时间与动机、用意之深,所起之影响、则胜于前者矣。又在商务印书馆印行、流传既广、影响亦远,数十年来仍为人所称道。近岁以前包
前言 一
元大都宫殿图考 二
来中国史学界、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研究首都北京历史。著作豊富。研究成果超越前人而数十年前之旧作在今日可取资之处亦正多,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朱先生早年著作再版发行。对研究北京史提供宝费的参考资料、再版之功。当为读者所赞许也。
本书一九三六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次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一九三六年本重新排印。
图七
元大都健德门故址
今在德胜门外黑寺之后,士垣绵亘
数里,护城河及吊桥,宛然尚存
金风又报一年秋 芦荻萧萧占渡头
极目大都何处是 空余土郭绕皇州
〔一五五〕俨:原作「〇」。原阙。据《乾隆延庆州志》补。按:《宣化府志》也收録此文,但文字较《乾隆延庆州志》少很多。
〔一五六〕视:原作「时」。据《宣化府志》《乾隆延庆州志》改。
〔一五七〕即元大都也:原作「乃元之上都也。」误。据《乾隆宣化府志》改。
〔一五八〕弋:原作「戈」。笔误。据《诗经》改。按《诗经·大雅·桑柔》:「如彼飞虫,时亦弋获。」
〔一五九〕乾流:原作「一带」。据《乾隆延庆州志》改。
〔一六〇〕九亩三分:原作「亩九分」。笔误。据《康熙延庆州志》改。
〔一六一〕东:原作「西」。笔误。据《康熙延庆州志》改。
〔一六二〕张山营:原作「张家营」。笔误。据《康熙延庆州志》改,下同。
〔一六三〕跽:原作「跪」。据《康熙延庆州志》改。
〔一六四〕小人:原阙。据《乾隆延庆州志》补。
〔一六五〕亦:原作「以」。据《乾隆延庆州志》改。
〔一六六〕公:原阙。据《乾隆延庆州志》补。
〔一六七〕畚:原作「图」。据《乾隆延庆州志》改。
〔一六八〕渠:原作「屈」。据《乾隆延庆州志》改。
〔一六九〕遶:《乾隆延庆州志》作「远」。
延庆州志卷一下一三七
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一一六
惟胜国刘秉忠得形家秘密,谓万山一脉,起自昆仑,
山孤宗,分行八极。乾、坤、坎、离及兑归絶域而西通瀚海;艮、震与巽三条入中国而五岳分支,悉哉!其言之矣。再考辽、金史,谓会州之北有木叶山[五八],南北千里,东西七八百里,委折而南,则万马奔腾。澶漫而抵开平,为上都;迤逦至大都,则今之燕京,即元大都也〔一五七〕。自是隐嶙磅礴,背荒裔而犇中夏,历独石、马营、龙门;纾徐起伏为黄花、古北、火焰、灰岭、柳沟、红门、居庸诸山以拥护天寿。逖矣哉!文皇都燕,以此为右辅地,其开创规模,夐出汉唐之上,而陋宋世不足道,真亿万年不拔之洪基也。以是论之,宣镇东路为陵京最要害区也,审矣!当其未款以前,时则文武大臣更番御敌,怀来则制院主之,移镇驻节,宿重兵其间。延庆则抚院为政,永宁、岔道则总戎、副府分阃。砺山带河,扼要争奇,隐然天堑,屹矣金汤。迩时恃款贡而啽呓,乘积玩愒,因循而鳞介动,此院、道、府之所为图于未形,惕于伏莽,遂戒严武夫弁士,而城郭楼橹之理,屹屹无宁岁也。霖每奉檄而往,核工则覩其补敝者、增饬者、特创者,崇墉栉次,雉堞森如。械跳梁之手足,勿或内奰而外讧,刮狺噬之肺肠,从此消萌而杜衅,维屏维翰,险而加岩,俾神京享盘石之安,万邦允为宪矣。顾霖四载涉历,无地不到,无地不周匝指点,竭蹶辛勤,用以副委任之德意。其中任怨任劳,不无丛訾,总期无负乎院、道、府,为国如家之心,可
落,云光疑下锦流苏。词臣不识金泥秘,指点薇垣颂六符。《清容士集》
至元七年阙下贺正〔二六〕王 恽
盘盘账殿敞彤廷,天仗宵严拥万灵。玉笋东班分列辟,龙墀首拜认前星。烟蟠鳌柱沾吟
袖,乐泛仙音近御屏。岁举大酺恩例溥,〔二七〕自惭虚薄仰皇扃。《秋涧集》
直延春阁至元中,大晏羣臣于延春阁。赐荅里麻白鹰。阁九间,东西百五十尺,高一百尺,在大明殿之后。见《元大都宫殿考》张 翥
蓬莱海上第三山,仙掌云间十二盘。鸡□□□殊窅窱,凤楼天近自高寒。铜壶传漏声相
□,□诏封泥墨未干。愿祝君王千万寿,坐施雄断□艰难。《蜕庵集》
光天殿进三朝实录〔二八〕元国史院臣进实録,定于光天门外齐立候朝,侍仪使引入,至光天殿中分班。见《元礼乐志》 范 梈
仪鸾簇仗满云端,玉钥初开众乐攒。三后龙光周典册,羣臣鹄立汉衣冠。炉香着日浮晴
卷一六七
春日游南城〔七四〕张养浩
楼阁参差紫翠间,微风不动彩云闲。柳垂禁籞丝千尺,水绕宫沟玉一环。春树鸟鸣圆似
筦,夕阳驼影兀如山。醉鞭缓缓吟归去,灯火城东未掩关。《蜕庵集》
丰宜门外读金太祖武元皇帝平辽碑《金史·文艺传》:韩昉,字公美,燕京人。金天庆二年中进士第一,累迁礼部尚书,为太祖作平辽碑。豊宜门,金都城之正南门也。 葛罗禄乃贤
十丈豊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石断龙鳞秋雨
后,苔封鳌背夕阳中。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金台集》
晚出丽正门元大都正南门曰丽正。见《辍耕録》。凡进士来试南宫者,皆僦居丽正门之外。见《燕石集》。李孝光
暮光霞彩炫金题,绛阙高居雉堞低。上相楼台连御苑,中郎车骑过沙堤。皂鵰孤捩凌云
卷一三三
出金国门〔一〕按《辽史》,辽本治辽阳,至会同元年,始以幽州为南京。城方三十六里,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普;北曰通天、拱辰。按《金史》,海陵炀王天德三年增广辽制,都城方七十五里,门设十三:正东曰宣曜、阳春、施仁;正西曰灏华、丽泽、彰义;正南曰丰宜、景风、端礼;正北曰通元、会城、崇智、光泰。元好问于金宣宗天兴三年登进士,后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元。其出《金国门诗》犹是史院予告时所赋也。见《遗山诗注》。 元好问
从宦非所堪,长告欣得请。驱马出国门,白日触隆景。半生无根着,飘转如断梗。一昨
随牒来,六月阻归省。城居苦湫隘,羣动日蛙黾。惭愧山中人,团茅遂幽屏。尘泥久相
涴,梦寐见清颍。矫首孤飞云,西南路何永?
元大都杂言〔二〕元世祖取金源汴京,又并赵宋临安,统一区宇,因金儒元好问之请,为儒教大宗师。复纳全真丘处机之言,始终好生不杀。见《金台诗注》〔三〕按《元史》,世祖至元元年,开平加号上都,燕京改名中都。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筑今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名大都。金元旧城则在西南矣。按《辍耕録》:元大都,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右曰顺承,南左曰文明;北无正门;北东曰安贞,北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右曰齐化,东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右曰肃清,西左曰平则。比辽止增一门,比金则减四门。〔四〕 葛逻禄乃贤
神京极高峻,风露恒泠然。憧憧十一门,车马如云烟。紫霞拥宫阙,王气浮山川。峩峩
龙虎台,日月开中天。圣祖肇弘业,永保亿万年。人海诗区八
都城目录
五古
出金国门………………………………………………………………元好问八
元大都杂言三首………………………………………………………葛逻禄乃贤八
日出齐化门……………………………………………………………宋褧九
冀州道中………………………………………………………………王冕一〇
北上感怀………………………………………………………………刘基一〇
入燕三首…………………………………………………………………徐渭一二
京洛篇…………………………………………………………………袁宏道一三
都城偶成………………………………………………………………前人一三
卷一三
三级。又有宁安阁,阁榜慈圣手书。后殿有九莲菩萨像。载畿辅通志。今查寺共五层。山门金刚二。东西列钟鼓楼,次天王殿。殿后为塔,塔前角亭二,列韦驮、龙王像。塔后角亭二,观音碑一,鱼篮碑一,俱万历年建。殿供三世佛,旁列阿难、迦叶二尊,罗汉十八尊,俱铜像。殿前东西碑二,亦万历年建。其配殿二,东为壮缪,西为达摩。殿后为毗卢阁,阁上为毗卢佛,阁下为观音阁。前配殿东亦观音,西则地藏。东西画廊百间。由中仪门入,为弥陀殿。由东仪门入,为慈光阁,则九莲菩萨画像存焉。由西仪门入,则铜像观音阁也。
土城
臣按志载,土城在宛平县西北八里,即元大都故城也,俗谓之土城关。今查京城郊外多有土城故址,是否元与辽金,俱莫可辨。再考畿辅通志所载,有君子城,在宛平县西西山口,俗名君子口。据寰宇记谓是石勒简别衣冠人士居之,故名。又回城在大兴县东南,据名胜志,唐迁营州于蓟,筑近蓟邱旁。又牙城在宛平县西南五里,相传唐藩镇牙地也。又旧燕城在宛平县西南。据辽史·地理志,晋高祖割幽州等十六州以予辽,辽太宗升为南京,方三十六里,即辽故都也。今皆不可考矣。
元福宫
臣按宫在阜成门外八里,慈寿寺之西。考改过斋杂记云:宣德年铸熏炉,海内所珍,今多赝物,市
长安客话卷一
西城吏隐晋陵蒋一葵
皇都杂记
大明
元末方国珍啸乱浙东,时刘护军基弃官家居括婺间,豪杰数十人咸聚焉。及觇国珍非成事者,数十人皆投陈友谅去。独护军过淮,见皇祖奉小明王韩林儿治兵,乃进说曰:“如此复有项羽义帝之衅矣。大丈夫当自立成事。”皇祖因自立为吴王。问护军:“应便除之乎?”护军曰:“此不足虑,彼爝火旋熄耳。请建号大明以胜之。”未几,小明王殂,皇祖遂定国号曰大明。
先是,元帝召一术士问以国事,对曰:“国家千秋万岁,垂祚无疆,除是日月并行,数始尽耳。”比我明兵至而元亡,盖日月并行乃明字隐语也。
北平
京师故元大都,辽金并尝都此。先是元世祖欲定都,问刘太保秉忠:“上都古开平宣府北大都两处何为最佳?”秉忠曰:“上都国祚短,民风淳;大都国祚长,民风淫。”遂定都燕之计。我皇祖既克元都,置北平布政
顺承,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
《析津志》:时诏旧城居民之迁新城者,以赀高及有官者为先,仍定制以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筑室者,听他人营筑。
筑城已周,乃于文明门外向东五里,立苇场收苇以蓑城,每岁收百万,以苇编排,自下砌上,恐致摧塌。明初改北平府。
洪武元年,命大将军徐达北取元都,克之。元都原置大兴府,属大都路,至是废止,设北平府。又以钱四万二千馀缗,购周氏地十九亩为公署。
永乐定都,改称北京(详见后),清因之,设顺天府。民国成立,置京兆尹。国都南迁,设北平市政府。大抵唐、宋、辽、金、元五代,城垣位置与现在迥然不同,唐幽州城及宋燕山府,辽、金故都均在今外城西南部。
隋之幽州红叶寺(即天宁寺),在城内。唐之悯忠寺(即法源寺),在城东南隅。悯忠寺,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其铭曰:“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云云。刘定之《梁家园泛舟记》谓唐范阳镇,城亦在此,安史僭号,国号大燕,是又曾为伪都。又康熙年间,有中官在西安门内治宅,掘地得卞氏墓志,文曰:“贞元十五年岁次,己卯七月,夫人卒于幽州蓟县蓟北坊。以其年权厝于幽都东北五里之礼贤乡。”是今西安门去幽州东北五里。又正阳门外,今琉璃厂地,得辽时碑,称其地为京东门外海王村。辽京因唐幽州城之旧故,亦可证明幽州城之地望矣。
元大都则向北改建,南面当今东西长安街,北包今黄寺一带,若德胜门外土城关等,即其遗址。至大城之内,有皇城,有禁城,规制大略具详后述,其辽、金、元、明、清五代,大内宫殿及离宫、别馆、坛庙等,亦具详坛庙、宫殿、园囿诸略,不缕述。兹仅取《天咫偶闻》所载辽、金、元、明、清都城变迁合图影绘如下(图一)。征诸群书,考之事实,大体固不诬也。
图一 辽金元明都城变迁图
谈天曾碣石,望海即琅琊。带甲环三辅,梯航走八遐。风云森剑佩,雨露足桑麻。紫陌新丰酒,红楼宛络花。轻尘飞白练,旭日丽青霞。雪色并儿剑,星杓汉使槎。羽林矜节侠,戚里竞纷奢。接轸趋长乐,扬鞭过狭斜。悲歌逢击筑,斥堠惊鸣笳。七校传清跸,诸陵望翠华。竖儒何寂寞,抱影独长嗟。
明顾炎武《京师》诗
煌煌古燕京,金元辽开创。初兴靖难师,遂驻时巡仗。制掩汉唐闳,德俪商周王。巍峨大明门,如翚峙南向。其阳肇圜丘,列圣凝灵贶。其内廓乾清,至尊俨旒纩。缭以白玉城,靓深拟天上。其旁列两街,省寺郁相望。经营仰睿裁,断削命般匠。鼎从郏鄏卜,宅是成周相。穹然对两京,亘古无与抗。酆宫逊显敞,未央失宏壮。西来太行条,连天叠崖嶂。东尽巫闾支,界海看滉瀁。居中守在夷,临风国为防。人物并浩穰,风流馀慷慨。百货集废馗,九金归府藏。通州船万艘,便门车千辆。绵延祀四六,三灵哀板荡。紫塞吟悲笳,黄图布毡帐。狱囚祈父臣(王洽),郊死凶门将(满桂)。悲号煤山缢,泣血思陵葬。宗子洎群臣,鸢岑与黔莽。丁年抱国耻,未获居一障。垂老入都门,有愿无由偿。足穿贫士履,首戴狂生盎。愁同箕子歌,悴比湘累放。纵横数遗事,太息观今向。空怀赤伏书,虚想云台仗。不睹旧官仪,茕茕念安傍。复思塞上游,汗漫诚何当。河西访窦融,上谷寻耿况。聊为旧京辞,投豪一吁怅。
凡北平城垣形势变革,既具如前述,兹更记历代城周里数及名称变易经过时日,列表二,以资总括。
北平历代城周里数表
唐幽州:里数无考。
辽燕京:城周三十六里。
金中都:城周七十五里。
元大都:城周六十里又二百四十步。
明、清北京:城内外周五十八里。
北平城名称变易及经过时日表
幽州:隋、唐、五代约四百年。
辽南京:七十五年。
辽燕京:一百一十年。
宋燕山府:三年。
金圣都:数月。
金中都:一百四十二年。
元大都:一百零一年。
明北平府:三十五年。
明、清、民国北京:五百二十五年(永乐元年至民国十七年)。
《析津志》作为最早的北京地方文献,保留了元大都人与自然互动关系诸面相的丰富记载,具备重要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元大都居民的地方生计,如衣、食、住、行等,与其周围的环境资源密切相关,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技术形态,风俗、岁纪的形成与表达则是基于当时条件下生态认知与实践的反映。
<正>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是最早记录北京和北京地区历史的志书,是研究北京风俗、地理、历史的宝贵资料。《析津志辑佚》中专门辟了"岁纪"一章介绍元大都岁时节日,按照月份时间顺序详细记述了元大都一年中各时节的情形;"风俗"一
《析津志》作为最早的北京地方文献,保留了元大都人与自然互动关系诸面相的丰富记载,具备重要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元大都居民的地方生计,如衣、食、住、行等,与其周围的环境资源密切相关,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技术形态,风俗、岁纪的形成与表达则是基于当时条件下生态认知与实践的反映。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