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文皇帝。1402年六月,燕军进入南京城,靖难之役以燕王胜利而告终。第二天,被建文帝朱允炆削废的诸王便率文武群臣向朱棣上表劝进,朱棣开始表示不允,诸王与群臣便一连劝进数日。六月十七日,在编修杨劳的提示下,朱棣首先拜谒了明祖朱元璋的陵寝,而后诸王和文武百官备好法驾,奉上宝玺,迎立于道,高呼万岁。到这时,朱棣才升辇入宫,在奉天殿接受了以兵部尚书茹瑺为首的群臣朝贺,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永乐。七月一日,朱棣在南郊大祀天地后,回到奉天殿,诏令次年(1403)为永乐元年。建文帝所改易的祖宗成法都要革除,一切恢复旧制。七月三日,又诏令将建文时更定的官制改回洪武旧制。九月四日及第二年(1403)五月,朱棣册立妃徐氏为皇后。明成祖在恢复诸王爵禄后暗中开始“削藩”。将边塞诸王迁回内地,减少诸王的撤护卫,同时收回诸王对将帅、卫所军的节制指挥权;重申不许诸王擅役军民吏士的禁令,不许过问地方事务;对犯有过失的诸王,先以书诫谕,继而示以惩罚,最后或废为庶人或加以惩治。这一“削藩”策略较建文帝更稳蔽,步骤实施也更从容,收到了削藩效果又不致酿成祸乱。永乐元年(1403)将北平改为北京,设北京行部诸衙门,将大宁都司徒至保定。
建文四年(1402)九月,朱棣命户部核查山西各地无田的民户徙实北平,各郡县仍按户给钞,以便购置耕牛、粮种和农具,五年以后开始征税。永乐元年(1403)八月,定罪囚谪佃北京条例,发流罪以下的囚犯开垦北京农田。同时,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的富民至北京。在永乐二年、三年间,又分别徙山西万户农民至北京。经过几年的徙民,北京的人口大大增加了,为后来的营建宫殿和迁都北京创造了条件。
永乐元年(1403)正月十三日,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归来,文武群臣行庆成礼。这时,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陈请改北平为北京,他们说:自昔帝王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繇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朱棣当即答允下来。二月初三日,设置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北平行太仆寺为北京行太仆寺。行都督府设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佥事无定员。行部设置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六曹吏户礼兵刑工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次日,遣命户部尚书郭资、刑部尚书雒佥为北京行部尚书。
永乐二年(1404)九月二十九日,徙山西太原、平阳、泽州、潞洲、沁州、汾州民一万户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初五日,淇国公丘福等文武大臣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朱棣遂下诏:从永乐五年五月开始建筑北京宫殿。同时遣工部尚书宋礼往四川、吏部右侍郎师逵往湖广、户部左侍郎古朴往江西、右副都御史刘观往浙江、右佥都御史仲成往山西督理军民采木。人月给米五斗、钞三锭。命泰宁候陈珪、北京行部侍郎张思恭督理军民匠造砖瓦,人月给米五斗。命工部征天下色匠、在京诸卫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各卫选军士,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布政司、直隶、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徐州、和州选民丁,于明年五月俱赴北京听役,半年更代,人月给米五斗。其征发军民之处,一应差役及闸办银课等项,全部停止。
永乐六年(1408)八月初六日,设立北京会同馆,馆址为原顺天府燕台驿。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及外国使臣,掌管通译、伴送、点视贡物及在馆互市等事。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十五日,成祖决定巡幸北京。皇太孙随从,尚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溥辅佐皇太子监国。十六日,车驾由南京出发。十八日,到达凤阳,谒皇陵。四月初一,车驾到北京,在奉天殿受朝贺。
永乐十二年(1414),西藏黄教(即新迦当教)创始人宗喀巴派遣其弟子释迦也失进京朝见。明政府封释迦也失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宗喀巴死后,释迦也失于宣德九年(1434)再次进京,又被封为“大慈法王”。按黄教的宗教习惯,在宗喀巴死后,其两大弟子世世转生,称“呼毕勒罕”(藏语为化身之意),承传其衣钵。这两个弟子,就是后来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永乐十四年(1416)八月,成祖下令作北京西宫。永乐十五年(1417)四月二十七日,西宫建成。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其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之南为午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共有屋一千六百三十余楹。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十五日,诏文武群臣集议迁都是否合宜。在此之前,成祖自北京返回京师,便决意迁都。工部请择日营建北京,成祖说:此为大事,须聚集所有廷臣商议才行。于是公、候、伯、五军都督及在京都指挥等军上疏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实为天府之国,帝王之都。县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贾云集,财货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中京师,天下军民乐于趋事。随后,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门的尚书、都御史等官又上疏曰:北京乃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关,西峙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土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实为帝王万世之都,应敕所司营建,以成国家悠久之计,符臣民之望。成祖采纳其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