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乾隆六年(1741)五月二十日,户部侍郎梁诗正奏:“度支经费莫大于兵饷,伏见每岁春秋二季拨解部银,多则七八百万,少则四五百万。而京中各项支销,合计须一千一二百万,入不敷出。盖因八旗兵饷浩繁,所出既多;各省绿旗兵饷日增,所入愈少。请及时变通。八旗闲散兵丁宜分置边屯,以广生计;绿旗兵丁宜量停募补,以减冗额。”户部尚书讷亲等也奏:“直省一切正杂钱粮,康熙、雍正年间,岁岁相积,仍有余存。近年以来,统计直省收支各数,所入仅敷所出。倘有蠲缺停缓,即不足供一岁用度。其支放纷烦,尚须酌为裁减,各省官员毋任其增设,工程宜权其缓急。”于是,大学士等议定:嗣后需用人员,止准通省改调,不得奏增;直省新建工程,俱经该衙门议准,工部核复后兴修;各省城垣令督抚确查,分别缓急豫估后报部,遇水旱不济时,以工代赈;民用堤埝,有应修处,于农闲时劝修,毋动公帑。对此,乾隆帝颁布谕旨:八旗人丁分置边屯一事,著大学士查郎阿等前往奉天一带相度地势,再行定议。其余依议。
乾隆六年(1741)七月二十七日,户部宝泉局四厂工匠举行罢工,以抗议清政府减发工资。原来,宝泉局鼓铸钱文四厂匠役工价,向例按季发给。今年七月给发工资时,照户部核减数,每卯给发工价银二十二两六钱一分,较从前每卯少银四两有奇。各匠因工价不敷应用,遂停炉不行鼓铸。经宝泉局监督及各厂大使安置匠役,并严饬炉头照常办理,西、北、南三厂工匠按数支领工价后,才开炉铸钱。但是,东厂内翻沙工童光荣,仍指使诸匠不领工价。恰遇有磨钱匠张文仓不听指挥,彼此发生口角,童光荣将张文仓戳伤,不治殒命,监督将童光荣拿交大兴县审讯,其余工匠照常支领工价后,方才开炉鼓铸。八月初七日,北厂匠役突然又停炉,声言要算本年秋季新账,并要找算两年旧账,每炉每卯俱要工钱二十八串。虽经宝泉局监督指示开导,众匠役仍然喧闹,定要算账之后开炉。十八日,西厂匠役也忽然上房呐喊,抛掷砖瓦,要求照北厂那样重与炉头找算旧账。随即南厂、东厂亦皆停炉观望,要算旧账,找给工价。清政府户部官员以若不给银,势必喧闹,难于安置,决定取息事宁人之策,暂将存局冬季工料银两,借给炉头,令其按数分给,以使各匠帖然心服,照旧开炉鼓铸。以后再于炉头名下,分年按季扣还,以清帑项,并在开炉后,密访为首人,查交刑部,以重治罪。乾隆帝闻讯谕示:此等厂风,甚属可恶!京师之地尚且如此,何以宣示四方?遂命兵部尚书办理步军统领事务舒赫德等严访为首者,要求务必生处,以儆其余。
乾隆六年(1741)七月,山西学政喀尔钦因贿卖生员,被即行正法。先是三月初八日,山西巡抚喀尔吉善疏参山西学政喀尔钦,贿卖文武生员,赃证昭彰,并买有夫之妇为妾,声名狼藉,廉耻荡然,请旨革职。乾隆帝谕著革职,其败检淫泆等情,命侍郎杨嗣璟前往山西,会同该抚严审定拟具奏。五月十七日,以喀尔钦罪已被审实,将其家产查抄入官,本人拿解来京。七月初二日,刑部议奏,将革职学政喀尔钦拟斩立决。乾隆帝谕令解部,即行正法。
乾隆六年(1741)四月,兵部尚书鄂善因受贿银千两,被赐令自尽。先是工部凿匠俞君弼富而无子,病故后,其孙俞长庚年幼。其义女婿许秉义谋夺产,出名主丧,嘱同族内阁学士许王猷邀九卿往吊,且告发君弼埋银事,步军统领鄂善奏闻。诏靮秉义,论罪如律,并革王猷职。乾隆六年(1741)三月,监察御史仲永檀,密奏兵部尚书鄂善受俞姓贿银万两,因未得确据,不敢明参,以“风闻言事”,据实密奏,以备访查。乾隆帝初疑永檀诬陷大臣,欲治其罪。命怡亲王、和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徐本,尚书讷亲、来保秉公查审。不久命革鄂善职,交刑部严讯。鄂善家人及过付人等俱各承认。乾隆帝召和亲王等七人同鄂善进见,乾隆帝当面讯问,鄂善始犹抵饰,后熟思良久,乃认得银千两是实。二十五日,乾隆帝垂泪谕鄂善:尔罪按律当绞,念尔曾为大臣,不忍明正典刑。然何颜复立于人世?宜有以自处。遂命王大臣传谕,令其自尽。而鄂善忽称并未受贿。乾隆帝怒,令交部严审。四月,王大臣等鞫实,鄂善拟绞立决。仍赐自尽。擢永檀为佥都御史。
乾隆五年(1741)十一月十六日,乾隆帝为新成书的《大清律例》御制序文,并命颁行。《大清律例》四十七卷。其中《律目》一卷、《诸图》一卷、《服制》一卷、《名律例》一卷、《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五卷、《工律》二卷、《总类》七卷。律、例并行,律文四百三十六条,附例一千四百零九条。
乾隆七年(1742)二月十四日,清廷定拔贡十二年举行一次。对此,乾隆帝谕示,国家于科目取士之外,又有拔贡一途,以收未尽之才。人文日盛,又屡开恩科,加添中额。所取进士,济济多人;举人则日积日众,竟有多年不得一官者。若又添拔贡,以分其缺,数年一次举行,则人愈多而缺愈少。举人铨选,更将遥遥无期。现在拔贡六年一举,为期太近,理应酌量变通。嗣后著定为十二年选拔一次,永著为例。
乾隆七年(1742)五月初七日因宁古塔一带,平畴沃壤,五谷皆宜,乾隆帝命移满洲民往边外屯垦。经大学士查郎阿等疏奏并乾隆帝旨准清廷决定:一、选派屯垦人丁,必须是勤俭、安分之人,八旗满洲都统等应于各佐领下,不论兵丁和闲散,择有妻室之单户,令其携眷前往;二、定边界,置屯庄,每户给房屋三间,地三顷,按旗分为八区,房随地造,并于造中处,设总统副都统衙署驻扎,以资弹压。三、给与开垦所需牛具、籽种;四、每旗设立屯庄二处,每庄内选授乡长一人,给七品顶带,令管理一旗二庄,给骁骑校虚衔,并多给地亩,以示优异。
乾隆七年(1742)四月初十日,因署两广总督庆复奏称:粤西向未开炉鼓铸,唯恃滇省解运。今西省厂铜,照配试铸,与滇钱无异。如开厂添配,搭放兵饷各项,实于民用有济。请将粤西矿铜,留充鼓铸,俟流通后,再停解滇铜,以省运费。乾隆帝遂批准广西省开炉铸钱。
乾隆七年(1742)四月初二日,清廷决定永免直省关口米征税。为此,乾隆帝谕示:国家设关榷税,定其则例,详其考核,原为崇本抑末,载诸会典,著为常经,由来已久。其米豆各项,向因商人贩贱鬻贵,是以照例征输。因思小民朝飱夕食,唯谷是赖,非他物可比。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但商人借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是取之于商人者,仍出自于民间。朕御极以来,直关税屡次加恩减免,又恐榷吏额外浮收,刊立科条,多方训饬。每遇地方歉收,天津、临清、浒墅、芜湖等关口,商贩米船,一概给票放行,免其上税,皆为民食之计。但系特恩,间一举行,未能普免。今特降谕旨,将直隶各关口,所有经过米豆应输额税,悉行宽免,永著为例,俾米谷流通,民食充裕。
乾隆七年(1742)三月十四日,清廷定遣犯妻、子分别查办例:一、发遣黑龙江、宁古塔当差之犯,例应佥妻,及奉旨佥妻、子者,同本犯羁管,妻、子、子孙系情愿随往者,于佥解文内注明,以免滥行羁管。本犯身故,妻、子愿抱骨回籍,即给照报部存案;从前各案未经分晰注明者,详查改正,奏明宽免。二、配所生长子、孙,本犯在日,有欲近地耕种贸易者,准呈明该管衙门,量给假限,逾限不回,查明究治;配所生女,或许嫁他处,或寄养与人,不得查禁。三、赏旗为奴人犯,子、孙前往省视,赴该管衙门报名,回日呈明,给票放行。如旗主刁留计陷,照存养良家男女为奴婢杖一百律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