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爱新觉罗·礼敦(生卒年不详):约当生于明嘉靖初年前后。景祖觉昌安之长子,论辈分,为努尔哈赤之大伯父。其生母姓氏均不得而知。当其父觉昌安与他的五位兄弟环赫图阿拉居住时,遇到硕色纳、奈呼两个强族,爱新觉罗氏家族与周围其他家族常受欺侮。惟父亲颇有才干和谋略,决心征讨。礼敦为长子,“生而英勇”,在父亲的指挥下,勇敢作战,冲锋陷阵,将两强族击败,他战功卓著,赐号“巴图鲁”。自此,家族开始振兴,苏子河以西200里内都听他们的号令。努尔哈赤起兵时,礼敦去世已久。当定都辽阳为东京时,努尔哈赤迁葬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于杨鲁山,以礼敦陪葬。崇德四年 (1639) 八月,追封为武功郡王,配享太庙。用以表彰他生前对家族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来源: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三 人物荟萃, 1997-05)
爱新觉罗·代善(1583—1648)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屡立战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兄褚英、叔舒尔哈赤率兵往徙东海斐优城瓦尔喀居民,败乌拉兵于乌碣岩,阵斩乌拉贝勒博克多,赐号古英巴图鲁。后金天命元年(1616),晋封和硕贝勒。十一年,拥立皇太极为汗,主动赞成废除新汗与诸大贝勒并座共理国政的旧制,为皇太极所优礼,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集诸王、贝勒议,拥福临嗣位,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后死于北京。(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明太祖(1328—1398)即朱元璋。明王朝创建者。公元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少时为人佣耕放牧。元至正四年(1344),因旱灾瘟疫,父母、长兄皆死,入皇觉寺为僧,云游淮西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十二年,投红巾军郭子兴部下,积功为军官,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子兴死,代领其军。奉红巾军宋小明王龙凤年号,任右副元帅。十六年,率军克集庆,改名应天府(今南京市),升枢密院同签,再升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左丞相。略定浙江,又连败汉陈友谅,进封吴国公。二十三年,与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战死。同年灭汉,自立为吴王,建百官。二十六年,遣部将杀害小明王。二十七年,灭张士诚,建元吴元年。次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出师平福建,取广东,又命师北征,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亡。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四年(1371),灭夏,平四川;十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挥使司分掌卫所军事,形成地方三司制度。十三年,定“胡惟庸案”,杀左丞相胡惟庸,并罢中书省及丞相,以六部直属皇帝;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二十六年,“蓝玉案”发,杀戮蓝玉等功臣,株连一万五千余人。自洪武初起,陆续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尤重于北方各省,渐成藩王代替功臣守边之势。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兴“文字狱”,亲自颁写《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与《大明律》同为必遵之法。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以法外之法,立皇权之威。定八股取士之制,推行迁徙富民之令。在全国实行里甲制,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以清人口田地赋役。重视发展生产,推广军屯、民屯制度,又定“开中”制,以供给边防及军民之需。均平徭赋,以减轻百姓负担。生活较朴素,讲节俭。对明初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所贡献。卒葬南京钟山孝陵,谥高皇帝。(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和珅(1750—1799 )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致斋。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0,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始进仕途。因聪敏,颇有才干和善奉承,获乾隆帝赏识。由三等侍卫屡擢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监督崇文门税务,总管行营事务。四十五年(1780),擢户部尚书,并由乾隆帝赐其子名丰绅殷德, “指为十公主之额驸”,结为儿女亲家。四十六年,为钦差大臣,同大学士阿桂、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镇压苏四十三领导的甘肃撒拉族、回族人民起义。升文华殿大学士。曾建立一套秘密的专门为乾隆帝敛财的议罪银制度。出纳帝命,对外使亦然。嘉庆元年(1796),调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后管理刑部。二年,与其平列军机的大学士阿桂死,升为首辅。三年,“襄赞机宜,承旨书谕”,加恩晋封一等公。前后柄权达20年。任内,专擅骄恣,曾以太上皇名义发布敕旨,网罗亲信,排斥异己,目无嘉庆帝,贪黩营私,以办理军务自肥,任意克扣军饷,滥杀无辜,贻误军国。四年,为科道诸臣弹劾,以罪20被赐死。同年,查抄家产,清单总计83号,仅26号清单计合价银2亿多两,总计赃款当不下8亿两,是历史上少见的贪官,故当时民谚谓:“和痀跌倒,嘉庆吃饱”。(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吴履福(1817—1887),字让山,号受兹,清代安徽宣城茂林吴姓前分人。道光丙午举人,历官平谷、永清、宝坻知县,昌平、涿州知州,升直隶候补道员,诰封二品,授奉政大夫。(来源:百度百科)
张茂节(1622-1701),大兴修志第一人。字蔚宗,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先祖家资巨富,为沭阳县“八大家之首”。父亲张师程,字遡洛,是沭阳县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张茂节多年游宦在外,一直没有携带家眷。其夫人耿氏生有炳、烈、煐、熙四子;庶夫人冷氏生一子名勳。他告老还乡后,以诗书自娱,并在家中教育子弟,调解里中纠纷。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春,张茂节在张楼家中病逝,享年80岁。(来源:中文百科)
溥仪(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1908—1911年在位,年号宣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浩然,西名亨利·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位,时年仅3岁,由父载沣监国摄政。宣统三年(1911),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次年,退位。根据《优待皇室条件》和《清(皇)族待遇之条件》,清帝不废“尊号”,仍留居紫禁城。1917年,张勋率兵进京,赶走总统黎元洪,拥其复辟,第二次称帝,仅12天即失败。其间,发出谕旨数十道。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出宫,帝号被废。不久,避居日本驻华使馆。3个月后,在日本保护下住进天津日本租界。在天津7年中,进行大量复辟活动。1931年底,在侵华日军策划下潜往东北,在长春建伪“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改长春为新京。1934年3月1日,登报称帝,年号康德,定都长春。1935年,东渡日本,答谢酬恩,会见天皇裕仁,参拜神社。1940年,在日本关东军策划下二次访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逃往日本,途中被苏联红军俘获。1950年8月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回京。次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工作。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卒于京。著有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弘历(1711—1799)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1735—1795年在位。年号乾隆。雍正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帝死后,按所遗密诏即位,时年25岁。继续推行严禁朋党政策,不准满汉大臣结党、互相攀援,不准诸皇子参与机密;取消议政王大臣虚衔,使清代封建专制主义皇权获得极大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继续对西北、西南用兵,翦除谋叛势力。乾隆十五年(1750),粉碎西藏反动首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驱逐驻藏大臣的阴谋,平息其余党的叛乱,废除藏王制,设噶厦,规定西藏要事及藏官任免、藏军调动均需由噶厦请示达赖及驻藏办事大臣办理,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二十年(1755),派兵攻入伊犁,俘达瓦齐和严重威胁清在青海统治的罗卜藏丹津。二十三年(1758),彻底平定伊犁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并与勾引阿睦尔撒纳的沙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二十四年(1759),出兵平定新疆布拉尼敦(大和卓)和霍集占(小和卓)叛乱,结束“回部”分裂局面,统一了南疆。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设参赞大臣,总理南疆各地军民事务;在乌什等11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取消伯克(即城主)世袭特权,设八旗驻防新疆官兵,从而加强了中央的管辖,为“回部”的发展和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两次派兵征大小金川,平定土司叛乱,并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扩大“改土归流”的成果。五十六年(1791),派兵抵御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兵,将其全部驱逐出境,并拒绝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五十八年(1793),颁布“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政治、宗教、官制、军事、司法、边防、财政、户口、差役、涉外事宜等以及达赖、班禅转世抽签办法都作了详细规定,确定驻藏大臣负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的职权,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在位期间,基本上执行了康熙帝和雍正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继续实行“摊丁入亩”,奖励垦荒、延长起科年限等,使耕地、垦荒面积和人口显著增加。以“恩威并施”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累兴文字狱,多次颁布禁书令,毁书达24次之多,严格控制思想舆论;另方面仍倡导汉学,开博学宏词、经济、孝廉方正等科,编纂《续通志》、《续通典》、《续文献通考》和《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以及《四库全书》等。其中《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先后集中4千余人,历时15年之久,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在位期间,到处巡游,大肆挥霍。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相继镇压山东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甘肃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撒拉族和回族人民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湘黔苗民起义,大肆搜捕白莲教徒。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听任和坤控制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在位60年后,禅位于颙琰(即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庙号高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载淳(1856—1875)清朝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满族,受新觉罗氏。咸丰帝※奕长子。母慈禧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死后继位,时年6岁,先由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辅政,后奕訢勾结慈安、慈禧发动政变,由其母慈禧太后执掌国政。在位期间,采取“依靠洋人助剿”的政策,与慈禧太后共同依靠英、美、法等国的支援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捻军、回民、苗民起义,延缓了封建统治的危机。生活腐败,不理朝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病死于性病(一说天花)。庙号穆宗、谥毅。(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自幼好学,勇力绝伦,多有战功,深得父偏爱。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并列为四大贝勒,俗称第四贝勒。任正白旗旗主贝勒。参与国政,“共理机务”。其文武才能,冠绝满族诸贵族。天命四年(1619),在萨尔浒大战中,转战3路,卓著战功,被努尔哈赤视为“如身之有目”。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以“深契先帝圣心”,为代善等8和硕贝勒推举为后金国汗。次年改元天聪。即位后,改变先攻明的战略方针,制定取朝鲜,攻蒙古的策略,以去后顾之忧。对内审时度势,笼络汉官,安抚汉民,将部分庄园中的汉族“编户为民”。进行社会改革,废止8家分治和4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例,加强封建君权。设8大臣或16大臣与诸贝勒偕坐“共同议政”,削弱并分散八旗旗主实权。设立6部,完善封建国家体制。自领镶黄、正黄、正蓝3旗,扩大军事实权,结束八贝勒共理国政的局面,“制令一统之尊”。两次突袭朝鲜,使其朝贡称臣。统一漠南蒙古,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在其封建领主经济基础上,推行军政合一的“盟旗”制度。设立与六部平行的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增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增强其战斗力。对明廷采取麻痹政策,声言“讲和”,突扰明边,“残毁”明境。天聪元年(1627),亲率大军攻宁远、锦州。三年入龙井关,进逼北京,强占遵化、永平、滦州、迁安4城。六年,攻大凌河城。九年(1635),定族名称满洲。翌年四月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三年(1638),派军入明境,下40余城,掠25万人。四年攻松山。五年困锦州。七年发动松、锦大决战,使明军精锐丧失殆尽。鉴于太祖时期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颁布保护农田法令,加强内外贸易。推行科举,荐举贤才。令巴克什达海改进满文,制出有圈点的新满文。八年(1643)八月九日卒。终年52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