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张吉午,清朝京师顺天府第二十二任府尹,字长白,广宁人,隶汉军镶蓝旗,在其官顺天之任时主持纂修了《康熙顺天府志》
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五子。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乾隆间,封嘉亲王,册封为皇太子。时土地高度集中,河患频仍,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流民大量涌现,官吏贪污腐化,封建剥削日益加重。面对动荡之局,曾条进时政所宜21件,力主改革吏政,挽救清王朝危机。嘉庆元年(1796),受禅为帝。初,因乾隆帝仍掌大权及和珅势力膨胀,他没有用人、行政之权。采取韬晦策略,“平居与临朝,沉默持重,喜怒不形”。表面上对和珅“待之甚厚”;实际与和珅争夺统治权的矛盾日益尖锐。曾以文借古讽今,表示翦除和珅的决心。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帝死,将和珅逮捕下狱,宣布其罪20,籍没家产。至是亲政。为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曾重申旗地不准增租夺佃之令,多次减免各地田赋盐课,修浚河道。曾镇压湘黔苗民起义、云南傈僳族人民起义、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和北方天理教起义。后病死于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庙号仁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原名允祯。康熙帝※玄烨第四子。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帝征噶尔丹,统率正红旗大营。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进封雍亲王。屡随康熙帝巡视塞外、五台、江浙等地。康熙末,奉旨祭祀盛京祖陵及太庙,代帝行冬至祭天礼,参与部分政务。在诸皇子争夺帝位中势最强。即位时,皇亲国戚势如水火,诸王分朋结党,统治集团严重分裂。为使“雍正改元,政治一新”,监禁或诛除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分别处死、禁锢其政敌年羹尧、隆科多,稳定了政局。为确保“民无二主”,进一步削弱旗主势力,加强对旗主监督,还明令管理各旗务之亲王、郡王为都统,将八旗军政大权尽掌己手。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削弱内阁和大臣会议权力,又于七年(1729)设立军机处,取代内阁和大臣会议,成为秉承皇帝意旨经办军政事务的国家中枢,使参与议政的满洲亲王、大臣成为虚曹。把康熙朝出现的密折制度化。继承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未竟事业,重视喇嘛教,笼络蒙古、西藏、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上层,采取措施或使用武力削除边疆的割据势力,平定叛乱:二年(1724),平定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和札萨克制;四年(1726)起,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废除土司世袭制,设立府州县,削除割据,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五年,支持西藏首领颇罗鼐,彻底平定阿尔布巴叛乱,在西藏始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统领驻藏官兵,督导颇罗鼐总理藏务,使驻藏大臣遂成定制,终清未改;十年(1732),派兵征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败准部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境,后定阿尔泰山为准部游牧界线。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围绕清查亏欠钱粮,大力整顿吏治,惩罚贪官,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改革赋税制度,全面推行“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制度,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市镇;注重消除黄河水患,修建浙江海塘;鼓励垦荒,认真执行康熙帝“垦田令”及推迟延年起科,取得较好成效;采取措施逐步清除农奴制残余。对外,为抵制西方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传教士扩张势力,严格限制传教士的活动;先后与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镇压苗僮少数民族起义;兴文字狱,构吕留良、曾静案,撰《大义觉迷录》;提倡汉学,严格控制思想舆论。还以大搞“神道设教”,鼓吹“祥端”等支撑皇权。娴熟书法,诗文俱佳,著有《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等。庙号清世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福临(1638—1661)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皇太极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1643—1661年在位,年号顺治。崇德八年(1643)嗣位,时年6岁,由叔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乘明亡之乱入关,定都北京。于江南镇压反清斗争。二年,下圈地令、剃发令,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三年颁发《大清律》,四年,由多尔衮独揽国政。五年,允满汉通婚。八年,多尔衮死,始亲政。首正多尔衮罪,继而坐其党羽罪,对骄横贪墨者立正典刑。同时,直接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限制和削弱旗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在位期间,虽一袭多尔衮时所施大政方针,但亦多建置。九年,为提高君权,停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设宗人府,定京察例。十年,定服冠之制依满式。十一年,定秋审决犯例。十二年,设日讲官。十三年,定治赃例。十六年(1659),设置内阁学士,此外,规定圈地还原主、置各省巡按,遣大臣理刑狱等等皆为革除积弊之政。其建置、措施虽未有当,但政治规模初具,为尔后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础。为加强封建统治,提出“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打击一批贪赃枉法官吏。重用汉官,博览汉文经典。著力箝制思想,使文人学士潜心经史,严禁聚众议论时事。继续镇压山东榆园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抗清北伐军、李来亨抗清起义军等。晚年,发布“迁海令”,强令北自渤海湾南到广东惠州、连州一线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阻碍了海外贸易发展,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庙号清世祖。(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方孝标(1617—?)清代诗人。原名玄成,因避康熙帝讳,以字行,号楼冈、楼江。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侍读学士。顺治十四年为科场案牵连,与父亲兄弟一同流放宁古塔。十七年,赎归之后应吴三桂之招,曾至云南。从云南归来后著《滇黔纪闻》一书,记录南明史事,内容多被戴名世《南山集》采用。康熙末年,《南山集》案发生。当时孝标已死,竟被戮尸。其卒年不可考。 方孝标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象《滇黔纪闻》一样,其诗歌也显示出他对当代史事的留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如《论事诗与某友作》记录地藏庵僧人法乘对自己所讲的亲见李自成兵败后杀死崇祯太子及定王的一段经历,《交水驿遇折臂翁》叙述南明李定国与孙可望的矛盾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交水之战,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诗史色彩。这些作品,是方孝标诗歌的精华部分。其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记述个人的身世经历,如《归郡作》写自己从塞外放归的过程,《滇南留别诗》写入滇与出滇的经过,等等。 方孝标最擅长五言诗,特别是五言古体。他发挥了这种诗体适宜叙事的功能,往往在诗中交织着写下史事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见闻和感慨,体制宏阔,叙述委曲而详尽。上面所举的《论事诗与某友作》、《交水驿遇折臂翁》就是显例。其五七言近体也有一些感情深沉的佳作,如《答吴汉槎借读通鉴纲目》、《依韵和鞠存》等。著有《钝斋诗选》22卷和《滇黔纪闻》。此外,还著有《钝斋文选》,惜已佚失。(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 1991-10)
方式济(1678—1717)清代诗人。字屋源,一字沃园。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牵连其父方登峰,式济随父流放黑龙江卜魁城。几年后死在那里,年仅40岁。他曾据出塞后所见所闻,撰成《龙沙纪略》1卷,记述黑龙江一带山川地理,时令风俗,饮食物产等等,体例适当,而文笔亦雅洁。他的诗歌相当一部分也作于流放以后,或纪录出塞历程,或表现塞外风情,吐露出满腔的幽怨。而作于流放之前的部分则多酬赠之作。沈德潜说他的作品“诗格清真,乐府尤矫然拔俗”(《清诗别裁集》卷22)。代表作有《远行曲》、《采萱》、《城上乌》、《陇头水》等。其作品收入《述本堂诗集》,共2卷。(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 1991-10)
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匋斋。由荫生中举人,后为郎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直隶霸昌道。因上《劝善歌》标榜维新,被光绪帝赏识,擢任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因追随慈禧得宠,升湖北巡抚。二十八年(1902),晋湖广总督。三十年,调江苏,并先后摄湖广、两江总督。任内曾资遣出国学生甚众。三十一年(1905),擢闽浙总督,继受命作为五大臣之一出国考察政治。及还,上《请改定官制以为预备立宪折》。三十二年,移督两江。设官学,办警察,造兵舰,练陆军,定《长江巡缉章程》,声闻益著。宣统元年(1909),任直隶总督时,贪墨横暴。因在东陵拍摄慈禧葬仪被劾罢任。三年(1911),以侍郎衔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将赎回的修筑权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同年,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并劾川督赵尔丰操切。至四川资州(今资中),所部鄂军起义,被士兵处死。著述辑为《端忠敏公奏稿》、《匋斋吉金录》等。(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杨雍建(1631—1707)清诗文家。字自西,号以斋。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高要知县,迁兵科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左副都御史,授贵州巡抚,官至兵部侍郎,乞终养归。直声震朝野,尤以《谏猎疏》、《天变修省疏》最著称,王士禛誉为清开国后谏官第一。工诗,范骧所作诗序,称其诗如其人,道真性情。著有《景疏楼诗文稿》、《弗过轩诗钞》、《自怡集》及《黄门疏稿》、《抚黔奏疏》、《政学编》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二七四、《清史列传》卷六、朱彝尊《兵部左侍郎杨公神道碑铭》。(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1997-07)
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字广厦,号长素(因孔子称素王,取长于孔子之意,即取孔而代之。署见1916《大中华》),应试用名祖诒,戊戌变法失败后改号更生(署见《清议报》、《新民丛报》、《丙辰》等刊),参预复辟失败后又改更甡(署见《不忍》),别号、别署不忍、不忍生(见1915《宗圣汇志》,疑是)、长孺、天游化人(晚号),天游居士(见《亚东时报》)、西樵山人(自号)、西樵生(见《大陆报》3:8,疑是)、西樵樵子(见《清议报》4,题《哭烈士康广仁》)、延香馆主(见《选报》,存疑)、明夷(见《女报》2:2)、明夷子(见《清议报》)、两浑(1917年复辟案,内有康有为致张勋密函一件,署名两浑)、南海先生(门人、党徒及学者,以其籍南海而称。有《南海先生上书记》等),亦称康南海、南海(自署。见《欧洲十一国游记》)、南海老人(晚年给后辈之信常署)、素广、素庵、康工部(有《康工部五上书稿》)、甦生、游存老人(晚号)、康圣人(1913年任孔教会会长后被时人讽称),又称“圣人为”。在日本用名榎木森,或作夏木森。故居小蓬仙馆(广州市芳村区。近已在区内醉观公园异地重建。重建后发展成为历史博物馆)。室名一天园、人天庐、万木草堂(广州长兴里讲学处。有《万木草堂诗集·丛书》及《藏画目》,载1918《中华美术报》)、大庇阁(有《大庇阁诗集》)、天孝堂、天游学院、天游阁、天游堂、长兴学舍(长兴里讲学处)、云衢书屋(藏书处名。后移署于府学孝弟祠,又更名万木草堂)、石老云荒馆、汗漫舫(有《汗漫舫诗集》)、劳我庐、劳念劬、劳念蔚、延香老屋(有《延香老屋诗集》。另有序,载1913《庸言》)、沁园(有《沁园六十自寿诗》)、纳东海亭(有《纳东海堂诗集》)、明夷阁(有《明夷阁诗集》。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康氏曾率梁启超等在北京明夷阁内遥向光绪帝叩首拜年)、明瑟亭、南兰堂(有《南兰堂诗集》)、须弥雪亭(有《须弥雪亭诗集》)、美森院(有《美森院诗集》)、美森馆(有《美森馆居幽诗集》)、幽饮亭、逍遥游斋(有《逍遥游斋诗集》)、游存庐(有《游存庐诗集》)、寥天室(有《寥天室诗集》)、鹤归亭(有《鹤归亭不忍记》)、憩园(有《憩园诗集》)、澹如楼(有《澹如楼笔记》)、莹园(1921年建于沪之别墅名)。影射名唐犹辉,字常肃(见曾朴《孽海花》)、康有守(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早岁受业于名儒朱九江。1888年赴京应试,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图存,未能上达。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讲学。1895年偕弟子梁启超赴京会试,时将签订《马关条约》,遂与梁会同在京应试举人一千三百多名,上书要求拒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复在上海设立分会,出版《强学报》。1898年在京成立保国会,得光绪帝召见,授为总理衙门章京,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组织保皇会,对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由日本回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年和张勋策划清帝复辟,后告失败。病逝于青岛。生前徐悲鸿曾为其画像。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及上例等。父达初,原配夫人张云珠(1922年去世),夫人何旃理,侧室何金兰,遗妾张阿翠。女同薇、同璧。(来源: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朱国祚(1559-1624),字兆隆,号养淳。秀水人。少时孤贫,明万历十一年(1583)举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又进谕德。万历二十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兵攻占朝鲜,中国疆土受到威胁。朝臣沈惟敬怂恿兵部尚书石星奏请加封丰臣秀吉为王,朱国祚向石星指斥沈惟敬是“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责问石星:“公独不计辱国乎?”石星不纳其言。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死。明朝水军大将邓子龙和朝鲜水官大将李舜臣击败侵朝日军,朱国祚被超擢礼部右侍郎。不久代理尚书。为定皇储上疏数十次,终于被采纳。在内忧外患之际,朱国祚提出“安人心,收入望,通下情,清监狱”等主张。不久转为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弹劾朱国祚“纵酒逾检”,于是引疾回乡,家居18年。泰昌元年(1620),光宗朱常洛因朱国祚曾是教他的谕德官,故拜朱国祚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与大臣刘一、叶向高等同心辅政。同年9月光宗死,熹宗朱由校即位,当时连续发生“红丸”、“移宫”等大案,朝廷动荡。朱国祚素行清慎,力持大体,被称为长者。天启元年(1621),朱国祚升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翌年任会试总裁,选拔出倪元璐、卢象升、黄道周、吴鳞征、徐石麒、张国维等一批名士。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太监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提督东厂,专权乱政。朱国祚向熹宗密陈阉党之害,魏忠贤甚为顾忌。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王纪曾因事得罪过国祚,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联合朝臣,上疏力救。他叹息说:“撤免一大臣如小吏,国事不可为矣。”遂上疏请求辞官回乡,至13疏始获允,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次年去世,赠太傅,谥文恪,赐祭葬。朱国祚著有《介石斋集》,文章醇雅宏畅。擅书法,笔力遒劲。朱国祚墓原在城区塘汇乡百花庄村,今已毁。(来源:《嘉兴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