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党怀英(1134—1211)金代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祖籍冯翊(陕西大荔)。父党纯睦以从仕郎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官。妻子不能归,党怀英遂为泰安州(今属山东)人。党怀英少年颖悟,师从毫社刘岩老,济南辛弃疾是他的同舍生。他曾试东府,取解魁,以后困于名场,遂放浪山水间,以诗酒自娱。大定十年(1170),擢进士甲科,调莒州军事判官,累任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与风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明昌元年(1190)迁国子祭酒,第2年,迁侍讲学士,又迁翰林学士。承安二年(1197)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简而不严,而人自化服。第2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大安三年(1211)辞世,卒年78岁。谥文献。 党怀英性情宽和容众,犯而不校。其诗、书、文皆名于世,“为一时文字宗主”(《归潜志》卷8)。赵秉文说:“本朝百余年间,以文章见称者,皇统间宇文公,大定间无可蔡公,明昌间则党公。于时赵黄山、王黄华俱以诗翰名世,至论得古人之正脉者,独以公为称首。”又说他“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党公神道碑》)。党怀英对如何作诗还颇有见解。赵秉文说:“吾闻竹溪党公论,以为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炉锤,便若一屠沽子厕其间也。又云,八句皆要警拔极难。一篇中须要一联好句为主,后但以意收拾之,足为好诗矣。”(《归潜志》卷8)其作品《中州集》卷3存有诗65首,《全金诗》(《四库全书》本)卷8据《中州集》存诗65首,又另补1首;卷62又补1首。《全金元词》存词5首;《金文最》存文13篇。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康熙二年(1663)举人,六年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内廷设南书房,奉命入直,得康熙器重。二十年,因葬父乞假归里,居4年召回京师,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再调礼部尚书,兼官如前。后因祭文“未详审”被革尚书之职,仍掌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官,相继任国史馆《国史》、《大清一统志》、《渊监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晚年归里,卒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乾隆初年,加赠太傅。著有《笃素堂诗集》、 《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 《易经衷论》、 《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行于世。(来源:安徽人物大辞典, 1992-11)
熊梦祥 元代诗人、画家。字自得,号松云道人。南昌进贤(今属江西)人。他生于元初,是顾瑛的忘年交。曾以茂才异等被荐为白鹿书院山长,并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年老辞官还江南,优游于淮浙一带,放意诗酒,脱略不拘,被认为有晋人风度。晚年卜居娄江。明初尚在人世,去世时已有90高龄。熊梦祥博览群书,旁通音律,其山水画尤其清古。他的诗集未见传世。顾瑛《草堂雅集》收有他的诗12首;《元诗选》三集收入14首,题为《松云道人集》,当系顾嗣立所辑。杨维桢称熊梦祥“作诗为文,思若涌泉”(《西湖竹枝集》),由于作品传世不多,很难于论及他的诗作的风格。他写有《释乐书》,并行于世,但未流传至今。他还写有《析津志》,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1种关于北京的地方志,原书久佚,仅散见于《永乐大典》等书中,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有《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按:熊梦祥的籍贯或作富州(江西丰城);也有的书籍提到,他名自得,字梦祥。(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励宗万(1705-1759)清直隶静海(今河北静海)人。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子大、信天居士。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入翰林,年才十七。历宫刑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尤工书。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富藏图书。著有《京城古迹考》、《衣园遗稿》、《青箱堂集》等。《京城古迹考》为宗万钞本,书法老练工整。室名“清箱堂”、“教忠堂”。藏印有“臣宗万”、“静海励氏”、“竹溪居士”、“竹溪珍玩”、“衣园藏真”、“衣园珍藏”、“衣园图书”、“书巢”、“衣园审定”、“教忠堂藏”等。(来源:历代藏书家辞典,1991-10)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五年,业绩辉煌。万历二十年(1592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平壤之战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袁黄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 ),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概述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代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
明浙江余姚人,字征甫。隆庆进士。授推官。历任江西副使、顺天府尹、刑部侍郎。万历三十三年(1605)官至刑部尚书。三十八年致仕。后病死于家。来源于《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卷》
戴璐(1739—1806)清诗文家。字敏夫,号菔塘,又号吟梅居士。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八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郎中,湖广道御史,给事中,鸿胪、光禄、太常三寺少卿,太仆寺卿。博闻强识,能承其家学。居京四十年,贤士大夫多与相交。所作诗“风华典丽”(《湖州府志》),袁树以为“音节近唐人”(袁枚《随园诗话》)。著有《秋树山房集》、《藤阴杂记》及《吴兴诗话》。生平事迹见姚鼐《太仆寺卿戴公墓志铭》、《两浙輶轩续录》。(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07)
清浙江义乌人,字鼎甫,号蓉生。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与诸友谈论时势,认为内忧在于民穷财尽,外患则以俄罗斯为甚。法国侵略越南时,奏请援越抗法,并献筹划海防之策。光绪十一年(1885)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上疏言海军用人不当,又劾内侍李莲英,降为主事。旋乞归。后应张之洞之聘,主讲肇庆端溪书院,继为广州广雅书院山长,认为多事之秋治经不如治史,故对舆地、经济之学专心研究。著有《无邪堂答问》、《奏疏》、《诗古文词杂著》、《京师坊巷考》、《汉书管见》、《佩弦斋文存》等。来源于《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