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陈以勤(1511年~1586年),字逸甫,号松谷,别号青居山人。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祖籍四川阆中,北宋宰相陈尧佐之后,明朝中期名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后为裕王(明穆宗)讲官,迁修撰,进洗马。因为为裕王讲官九年,有羽翼之功,而深自晦匿,于是裕王曾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进太常卿,领国子监。擢礼部右侍郎,寻转左,改吏部,掌詹事府。[1-2] 穆宗继位后上书多次进谏,但因得罪内阁首辅高拱而致仕。万历十四年(1586年)病逝,追赠太保,谥号“文端”。 
邹文盛(1458—1536),字时鸣,号黄山,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公安县(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正德十一年(1516)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嘉靖六年(1527)因镇压苗民起义有功,进户部尚书,于盐政、钱法多所用心。次年致仕归。 
赵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今四川省内江市内)人。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庚戌之变”时,俺答包围京师,赵贞吉力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应督促诸将力战。明世宗擢其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后两次遭权臣严嵩中伤,被夺职。明穆宗时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参与促成“俺答封贡”。因与高拱不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万历四年(1576年),赵贞吉逝世,年六十九。获赠少保,谥号“文肃”。赵贞吉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 ,遗著有《赵文肃公文集》《赵太史诗抄》等。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说,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王时举,字晋卿,号养吾,明代顺天府通州人,祖籍金溪。嘉靖四十一年考取进士。 其出生四日,母亲去世,由祖母抚育培养,用心读书。 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取进士。受任河南府推官,掌勘问刑狱事。其善于平“断”冤案,提任监察御史,分掌一道弹劾官吏和建言献策。 四十五年(1566)十月,其劾奏刑部尚书黄光升徇情枉法,指出:内官季永拦皇帝乘轿报告事情,本不该以死罪论处,却拟以真正凶犯判决;奸人王相私自阉割良民三人,实应该判以死刑,却予以宽容轻判。朝廷宜勒令黄光升退休。明世宗阅奏大怒,命将王时举赶出长城之北,编为口外民户。 隆庆元年(1567),穆宗皇帝召王时举回原籍,并命其补任山西道御史,既而派到贵州省巡视、考核吏治。品级虽低,但钦命在肩,可以同省内行政长官分庭抗礼。 万历初,升任河南道都御史,上疏明神宗,请恢复建文年号,大义侃侃,无所顾忌。时都给事中雒遵、御史景嵩和韩必显等疏论抗敌将军谭纶受害事被谪,王时举上疏抗章,申救甚力。由此升任大理寺左少卿,掌刑罚。其善于审理决断疑案冤狱,必无生存之理而后置之于法。 四十六岁卒于官。
王思任(1575年8月26日-1646年10月30日),字季重,号遂东,晚年号谑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知兴平、当涂、青浦三县,又任袁州推官、九江佥事。南京城破后,鲁王监国,以思任为礼部右侍郎,进尚书。清兵进逼杭州,马士英欲渡江入绍兴,王思任以《让马瑶草》致书马士英力拒道:“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隆武二年(1646年),绍兴为清兵所破,绝食而死。 为文笔意放纵诙谐,时有讽刺时政之作。以《游唤》、《历游记》两种游记成就最高,《小洋》、《天姥》诸篇尤为著名。诗重自然,才情烂漫。其子王鼎起编选《谑庵文饭小品》,后人编有《王季重十种》传世。 
王宸(1720—1797)字子凝,一字紫凝,一作子冰,号蓬心,一作蓬薪,又号蓬樵,晚署老蓬仙、蓬樵老、潇湘翁、柳东居士、莲柳居士,自称蒙叟、玉虎山樵、退官衲子,江苏太仓人。
【生卒】:1609—1673 清顺天大兴人,初名世约,字次童,晚号灌亭。顺治十六年进士。官编修。尝参与纂修《世祖实录》。兼工书法。
王来(1394~1470),字原之,浙江慈溪人,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兼大理寺卿。 宣德二年(1427),以会试乙榜,授江西新建县学教谕。宁王府以诸生充乐舞,王来请易以道士。诸王府设乐舞生开始于此。 宣德六年(1431),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王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王来数抑之。陈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 明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流民所在成家。及招还故土,每以失产复逃去。乞请随在附籍便。”又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 王来居官清廉,练达政事。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王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徒。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左参政。王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1448),迁河南左布政使。次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王来督兵勤王。渡河至卫辉,闻寇退,乃引还。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